《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教学设计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及作者鲁迅;(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3)欣赏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学作品鉴赏;(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深刻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2)认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作用;(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狂人日记》的背景及作者鲁迅;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3. 小说的独特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2. 对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狂人日记》;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语言风格等;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探讨小说的深刻内涵;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狂人日记》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如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狂人日记》原文、相关背景资料、鉴赏指南等;2. 学生准备:预习《狂人日记》,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受小说风格;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文本为例,深入剖析小说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4. 结合讲授法,对小说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狂人日记》这篇短篇小说。
该小说选自教材第四章《近代小说欣赏》,详细内容为鲁迅所著的《狂人日记》全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短篇小说的阅读兴趣。
3.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狂人的心理刻画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的短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狂人日记》。
2. 朗读:让学生齐读《狂人日记》,感受小说的语言风格。
3. 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狂人日记》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小说分析的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教案情节:日记体的结构人物:狂人的形象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艺术特色:象征手法、讽刺手法2. 板书练习:小说分析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2. 答案:狂人的心理变化表现为恐惧、疑虑、绝望等。
原因是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恐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但对狂人心理刻画的理解仍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的心理刻画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 《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该小说位于教材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小说内容解析及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认识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狂人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小说的结构、语言特色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狂人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阐述《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3. 内容解析:a.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
c. 结合课文,讲解狂人形象的意义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细节中把握狂人的心理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
6. 主题思想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内容:a. 背景介绍b. 小说结构c. 人物形象d. 语言特色e.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
b. 请分析小说中狂人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 答案:a.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人性的扭曲,表达作者对改革社会的渴望。
b. 狂人形象特点:言行举止异常,敏感多疑,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意义:狂人形象是作者借助小说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的载体,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分析小说结构、语言特色方面还有待提高。
2024年《短篇小说欣赏》精彩教案狂人日记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短篇小说欣赏》精彩教案狂人日记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短篇小说欣赏》教材第四章“近代小说”,详细内容为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狂人日记》。
通过对该作品的深度解读,使学生了解短篇小说的魅力,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对短篇小说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3. 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狂人的形象分析,作品深层主题的挖掘。
重点:《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解读,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狂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狂人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了解故事情节,感知狂人的形象。
3. 精讲课文:a. 分析狂人的形象,探讨其病态心理;b.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c. 挖掘作品深层主题,探讨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狂人的形象、作品主题进行思考,完成相关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狂人形象的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狂人形象:病态、敏感、偏执b. 象征、讽刺手法:吃人、狼子野心等c. 主题思想: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狂人日记》,谈谈你对狂人形象的理解。
2. 答案要点:狂人形象的病态、敏感、偏执特点,以及这一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狂人形象的理解是否到位,对作品主题的挖掘是否深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呐喊》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形象的分析;2. 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3. 作品深层主题的挖掘;4. 课后作业设计。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通过对该作品的深入剖析,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感受鲁迅文学的思想深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狂人日记》的文学价值,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狂人的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狂人日记》。
2. 初读:让学生朗读小说,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3. 精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小说,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和象征手法。
4. 例题讲解:讲解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如狂人的“吃人”观念、象征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进行简短的分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内容:情节梗概:狂人的心理变化、象征手法人物形象:狂人、阿Q、孔乙己主题思想:吃人社会、人性扭曲、反抗与觉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狂人日记》的情节梗概。
请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情节梗概:略。
心理变化及象征意义:狂人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他在病态社会中逐渐觉醒的过程,象征了人性的扭曲和觉醒。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孔乙己》等,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四章《短篇小说欣赏》,详细内容为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狂人日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意义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短篇小说的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短片,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初步的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1)介绍小说的背景,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年代及历史背景。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狂人的心理变化和象征意义。
(3)讲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探讨鲁迅先生如何通过狂人形象反映社会现实。
(4)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日记体的运用、象征手法的运用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小说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小说中的人物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意义。
(2)谈谈你对鲁迅先生关注社会现实的认识。
2. 答案:(1)象征意义:狂人象征着觉醒的知识分子,狂人的病态反映了社会的病态。
(2)认识:鲁迅先生关注社会现实,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弊端,呼唤民众觉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组织学生开展关于“鲁迅与现代社会”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 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狂人日记》这篇短篇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社会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的建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狂人日记》的主旨和核心思想;2. 理解并解读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3. 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狂人日记”这一标题可能与何种内容相关。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狂人日记》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 故事背景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怎样的?3. 《狂人日记》表达了何种主题或思想?第三部分:文本分析与讨论(2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并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等,以及鲁迅通过小说所想要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观。
第四部分:文学鉴赏(2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并与学生进行共同思考和解读。
学生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第五部分:拓展阅读(15分钟)老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短篇小说,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进行阅读和分享。
第六部分: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狂人日记》这篇短篇小说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
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狂人日记》的理解和认识,可包括以下内容:1. 小说中哪个情节或人物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2. 你对作者鲁迅的创作意图有什么理解?3. 通过阅读《狂人日记》,你有什么思考或收获?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狂人日记》的理解得到了提升。
参与讨论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
2024年《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短篇小说欣赏》教材的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该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精神错乱状态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及社会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主题、结构、表现手法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兴趣,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狂人形象的分析。
重点:小说的主题、结构、表现手法,以及对狂人形象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狂人日记》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狂人的心理状态。
3. 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的主题、结构、表现手法,讲解狂人形象的寓意。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以具体段落为例,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内容:主题: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结构:日记体表现手法:象征、暗示狂人形象:疯狂、觉醒、悲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
(2)谈谈你对狂人形象的理解。
2. 答案:(1)象征手法:如“月亮”象征狂人的清醒与理智,“狗”象征封建社会的势力等。
(2)狂人形象:狂人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他敢于挑战封建礼教,但最终在现实面前妥协,成为悲剧人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教学设计
《短篇小说欣赏——狂人日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狂人日记》的作者、背景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刻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现实与象征、幽默与讽刺。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弊端,树立批判精神。
(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
(2)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和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2)如何从文本中挖掘出社会批判和人性反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狂人日记》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基本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狂人”的象征意义。
(2)探讨小说的幽默讽刺,举例分析并小组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刻主题。
(2)剖析文本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性反思。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2)通过表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生活中发现类似现象,提高批判精神。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狂人日记》中象征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狂人日记》的基本情节和主人公性格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象征意义、幽默讽刺的分析和理解。
3. 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精神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3.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教学过程一、创作背景《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作者在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
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而沉默。
正当鲁迅埋头在中国古文化中“钩沉”的时候,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虑的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鲁迅走出沉默将已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与《新年青》同仁一起,站在了文学革命的最前沿,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
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中国仍至世界文学史上以“处女作”成名的作家为数不少,但在37岁时才发表处女作,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成为大文豪的作家却为数不多。
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造成的机遇。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
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
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
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
二、主题《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精品学案:第二单元 4《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精品学案第二单元 4《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
《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
他深邃的目光,穿过历史的迷雾,以超人的勇气借“狂人”之口振聋发聩地揭示出旧社会“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那是为民族的前途而痛苦、焦虑的心声,是觉醒者向封建文化的宣战,是走出沉默的鲁迅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
《封锁》:陌生的视角
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因此封锁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
这是天才作者张爱玲用《封锁》告诉我们的。
《游园惊梦》: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技巧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园只见钟鸣鼎食、灯红酒绿,往事已不堪回首;惊醒才觉浮生若梦、美人迟暮,今日只留下无尽惆怅。
那些曾经的旖旎风光,那些流转的风花雪月,还有那沉浸于记忆中的淡淡的感伤,都在惊醒的今天,成了感喟。
《哦,香雪》:穿越复杂的单纯
火车鸣叫着开进了大山深处的台儿沟,仅停留一分钟。
这短短的一分钟,却给沉睡千年的山村带来巨大的冲击。
清纯如玉的山里姑娘,接触到山外的世界,封闭的心开始喧哗、骚动,虽然略带羞涩,却开始了迈向现代文明的脚步。
4《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粤教版 高中语文 短篇小说欣赏 《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 现代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是写旧家庭制度和礼教“吃人” 问题。
《狂人日记》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凶残性,由封建 礼教所维系的旧家族中,就是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也存 在着互吃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揭穿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 伪性。而使作家感到痛心的是许多人并没有这样的觉悟, “历来惯了,不以为非”。而且许多人自己正是被这样残酷 地吃掉的,“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 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而一旦 有机会,这被吃的竟也会去吃人。这是多么可悲!
这篇小说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 这篇小说还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
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 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
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
课程目标: 通过对短篇小说名作的阅读和欣赏,提
高对短篇小说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从而
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拓展胸怀,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反帝反封
提倡科学民主
反对古文,提倡白话文
鲁迅的心路历程
• 绍兴 为父病、四处忙 • 南京 求新知、开眼界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 1、翻译小序。 • 2、提问:作者写的这段小序,对这篇 小说来说,在结构上、内容上有什么 作用?
• 一、在内容上: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 系,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的 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 二、在结构上 • 1、有了小序,可以直入正题。小说开头就可 以省掉对“狂人”的有关情况(他是谁,得 了什么病症,结果怎样等)的许多交代,, 并能使我们对小说的语言“错杂无伦次,又 多荒唐之言”,以及小说既是日记体,而又 “不著月日”的特殊表现方式感到真实自然, 易于接受。 • 2、小序对小说表现中心思想起了画龙点睛的 作用。
现代散文欣赏教案狂人日记
现代散文欣赏教案狂人日记现代散文欣赏教案狂人日记第一课时:散文欣赏导入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现代散文《狂人日记》,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具准备:投影仪、散文《狂人日记》的文本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次学习的文学知识,包括散文、小说的定义和特点等。
步骤二:出示标题和作者(5分钟)教师出示散文《狂人日记》的标题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整篇散文《狂人日记》,并思考以下问题:1. 通过散文的标题,你能猜测到故事的内容吗?2. 你觉得散文的作者可能会展示怎样的情感和思考?3. 散文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何特点?步骤四: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之前的问题。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步骤五:个人思考(10分钟)结束小组讨论后,让学生个别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散文《狂人日记》通过怎样的叙述手法和语言运用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2. 你觉得散文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3. 散文中的哪些句子或段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步骤六:展示和讨论(10分钟)让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散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步骤七:知识点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提及散文的特点和风格,以及散文《狂人日记》的作者胡适。
步骤八:课堂延伸(5分钟)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现代散文作品,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散文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课时:散文鉴赏进阶教学目标:通过对散文《狂人日记》的深度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批评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作者胡适的写作意图和思想传达。
教具准备:投影仪、散文《狂人日记》的文本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复习(5分钟)教师复习前一次课学习的内容,包括散文的特点和胡适的写作风格。
步骤二:分析散文结构(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狂人日记》的结构,包括主题、情节发展等方面,并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和细腻的写作手法。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该作品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小说欣赏"部分。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狂人的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鲁迅笔下的封建礼教批判以及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
2. 分析狂人的形象特征,了解鲁迅先生对狂人的深刻同情。
3. 掌握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形象的分析,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重点: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3. 讲解与分析:a) 分析狂人的形象特征,探讨鲁迅对狂人的同情。
b) 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的危害。
c)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日记体、讽刺手法等。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狂人,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狂人心理的理解。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个片段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小说中的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形象,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狂人形象:痛苦、挣扎、觉醒b) 主题思想: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c) 艺术特色:日记体、讽刺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b) 请谈谈你对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表达的封建礼教批判的理解。
2. 答案:a) 狂人的心理变化:从恐惧、绝望到觉醒、反抗。
b) 封建礼教批判: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束缚,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4、《狂人日记》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二、作者简介1、生平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1893年离家到南京求学,1902年赴日本留学,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鲁迅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
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达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正是这种情感驱使,鲁迅为了中国的维新而去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回国后奋身投入了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甘当新文化运动的一名小卒,20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短篇小说欣赏》教材的第四章,第一篇——《狂人日记》。
该篇小说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精神错乱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吃人的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技巧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中狂人的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以及小说技巧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封建社会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阅读:让学生阅读《狂人日记》,了解故事情节,感受狂人的心理变化。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狂人形象,探讨象征手法的运用,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故事情节:狂人的疯狂、狂人的觉醒、狂人的悲剧人物形象:狂人、阿Q、孔乙己主题思想: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吃人现象艺术特色:象征手法、心理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结合小说,谈谈你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2. 答案:狂人的心理变化:从恐惧、怀疑到觉醒、绝望。
原因: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使狂人逐渐认识到人性的丑恶。
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封建社会是一个充满压迫、剥削和欺诈的社会,人吃人是其本质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教学设计
《短篇小说欣赏——狂人日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狂人日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小说的艺术特点;(2)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3)学会欣赏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结合现实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会小说所传达的真善美价值观,提升个人品质;(3)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现实,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2. 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变化;2.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3. 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狂人日记》;2. 参考资料:有关《狂人日记》的研究论文、评论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狂人日记》有声读物,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小说创作背景;(3)提问:大家对短篇小说有何认识?短篇小说欣赏需要注意哪些方面?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了解故事情节;(2)填写人物关系表,梳理故事脉络;(3)思考: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变化对故事主题有何作用?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比较分析《狂人日记》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思考:如何评价《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贡献?5. 实践提升(1)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2)选取优秀发言进行分享;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了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教学设计
《短篇小说欣赏——狂人日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狂人日记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
4. 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狂人日记的内容理解2. 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分析3. 狂人日记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的联系教学难点:1. 狂人日记的深层含义解读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第一章:狂人日记简介1.1 作品背景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1.2 作品概述对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第二章:狂人形象分析2.1 狂人的精神状态分析狂人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狂人的恐惧与绝望。
2.2 狂人的人格特点通过分析狂人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认识狂人的人格特点。
第三章: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3.1 叙事手法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手法,如第一人称叙述、日记体等。
3.2 象征手法解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如“吃人”的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狂人日记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4.1 对比分析将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现象与现实中的封建礼教、人伦关系等进行对比,揭示其讽刺意义。
4.2 社会影响探讨狂人日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揭示和影响。
第五章:狂人日记的启示5.1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狂人日记,提高文学素养。
5.2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
第六章:狂人日记的文学价值6.1 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后续文学作品的影响。
6.2 鲁迅的创作意图探讨鲁迅通过狂人日记所表达的创作意图,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第七章:狂人日记的心理学解读7.1 狂人心理分析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狂人的心理状态,如偏执、恐惧等。
7.2 狂人心理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探讨狂人心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理解狂人日记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教案教学设计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3.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第1课时重点: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他的文学地位。
2、理清思路、狂人形象分析一、由作者爱国诗《自题小像》导入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
鲁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与忧思,流露出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了心中的某种寂寞,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
全诗采用形象化的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出一位忧国忧民,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形象。
二、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他“民族魂”文学地位1.先由学生发言2. 教师适当补充3.“开山之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3.精神战士: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爱憎分明、敢于正视民族的缺陷、勇于解剖自己,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是民族自觉的标志,是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4.文学成就: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作家三、理清思路1. 因文章较长,教师可以先说明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划层次2.也可以不理清层次,直接分析狂人的形象(为下一节探究主题作准备)一层(题序、第1--3段):写狂人首先觉察到周围的人吃人,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现象。
二层(第4--10段):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3.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教学过程一、创作背景《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作者在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
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而沉默。
正当鲁迅埋头在中国古文化中“钩沉”的时候,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虑的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鲁迅走出沉默将已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与《新年青》同仁一起,站在了文学革命的最前沿,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
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中国仍至世界文学史上以“处女作”成名的作家为数不少,但在37岁时才发表处女作,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成为大文豪的作家却为数不多。
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造成的机遇。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
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
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
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
二、主题《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
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下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三、狂人形象分析及其深刻意义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
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
”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不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
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
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
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
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讨论: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虚幻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
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
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
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
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
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
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
从作口中狂人的言行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
如作品所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
如果只看到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
其实狂人的评议和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发言人的洞察力。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从写满“仁义道德”几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
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
几千年来,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
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如果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狂人形象是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就容易掌握了。
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
“狂人”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又复杂的艺术形象。
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
但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中的叛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