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
第五章 行政立法

第四节 行政规章
一.行政规章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规章: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 法规授予的权限,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特征: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2.规章的制定 权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授权。3.依法定程序 制定。4.具备法的属性,体现国家意志。
二.行政规章的制定机关。 (一)部门规章制定机关。国务院各部、 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 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制定规 章。(《立法法》第七十一条) (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第三节 行政法规
一.行政法规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 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 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特征:1.制定主体是国务院。2.根据宪 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3.必须经过法定 程序制定。4.具有法的效力,是法院审 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四.对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一)国务院的监督。 (二)同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 (三)上级对下级的一般监督。 (四)通过行政复议的专门监督。
(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权限。 1.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2.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第五节 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
一.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和特征。 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主体制定和 发布的行政立法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 的规范性文件。 特征:1.制定主体的广泛性。2.无制定 和发布程序的严格限制。3.普遍约束力 和反复适用性。
(二)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质。 1.立法行为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2.行政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和实施国 家法律、地方性法规。 3.行政立法活动属于特定行政机关的行 政管理职能。 4.行政所立之法调整的是行政关系。
第五章行政立法zhuanshengben

8
(2)法律优先:指法律在效力等级上高于行政机关
•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 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
18
二、行政立法的监督
(一)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备案与审查 1.备案。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 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有关 机关备案: (1)行政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备案; (2)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备案; (3)地方政府规章应当同时报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备 案; (4)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同时报省、 自治区的人大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备案; (5)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应当报授权决定规定的机关 备案。
21
(二)行政法规与规章的改变与撤 销的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 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2)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 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3)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 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4)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 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5)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 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可 以撤销授权。
13
地区法院没有采信被告方的抗辩意见而判决其 败诉。家禽公司不服,于1935年向联邦最高法院 提起上诉,请求法院宣布国会对总统的这种授权 是违宪的。 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后认为,《国家工业复兴 法》第3条的规定没有先例。它对任何工贸行为都 未给予标准,没有对特定的行为以适当行政程序 为本作出行为准则,恰恰相反,它是授权要他人 来作这些准则规定。从第1条中广泛的宗旨和规定 的极少限制的本质来看,在批准或制定规定,以 及依此在制定国家工商业的法律方面,总统的自 由裁量权是无拘无束的。所以九位大法官一致认 为:“如此授权的规章制定权是一个违宪的授 权”。 14
行政立法

• (三)行政规章的制定
• 行政规章包括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在内容上与行政法 规的制定比较接近。 • 1.主体:部门规章的制定主体包括 • 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主体包括: 2 立项:部门规章由国务院部门的内设机构或其他下属机构 报请立项;地方政府规章由地方政府的下属部门及其下属政 府报请立项。 • 3 决定:部门规章经其指定部门的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 决定;地方政府规章由制定它的地方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 议决定。 • 4 公布:这个没用吧 • 5 备案:规章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由制定主体的法制 办报请有关机关备案
1、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审查;缓办或退回的情形:1)不具备制定条件;2)有关部门对主要制度存争议, 起草部分未与之协商;3)送审稿未按要求签署;4)报材料不符合要求。 2、国务院法制机构修改后形成草案与说明,由其主要负责人建议提审。对调整范围单一、各方面意见一致 或法律的配套法规可以传批。 3、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可举行听证会,有关行政许可的必须听证。 1、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法制机构或起草部门做说明,或由国务院审批 2、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实施 1、在国务院公报和全国范围内发型的报纸上刊登,标准文本为国务院公布文本 2、公布30日后施行,涉及国家安全、外汇汇率、货币政策确定及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法规施行的, 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3、公布后30日内由国务院办公厅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1、(抽象性)属条文本身问题的,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可要求解释,由国务院法制机构拟定解释草案 报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公布 2、(具体性)属具体应用问题的,国务院各部门与省级政府的法制机构可请求解释,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解释 答复;涉及重大问题的由其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同意后答复
行政立法概述

第二节 行政立法的原则和程序
❖ 一、行政立法的原则
❖ 1、民主立法原则
❖ 程序上:行政立法具有发放性,行政相对人具有参与权,讨论权、听证权,可以提出建议、 意见和要求。
❖ 内容上:要尊重人权,真正体现和反应公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 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权利的实现途径。
❖ 2、法制统一原则
二、行政立法的程序
一般行政法规制定
国务院
权限:1、执行法律规定的事项(执行性); 2、宪法规定的国务院职权事项(自主性); 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的事项(授权性)
立项 起草 审查 决定 公布 解释
1、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可以就法律事项制定行政法规,授权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期限届 满的6个月前,向授权机关报告,并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关法律的意见。结果:或废或转;需要继续授权的, 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2、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报请立项;3、由国务院法制机构拟订 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报国务院审批;4、立法计划中的法律项目应当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 1划、相国衔务院接组。织起草,部门和法制办起草,重要的行政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由法制办起草。2、由起草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送审;
❖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
❖ 1、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立法权的取得方式
❖ 职权立法:是指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根据《宪法》、《立法法》和组织法所赋予的行政立法权 限所进行的立法活动。
❖ 授权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政机关根据单行法律或者授权决议所授予的立法权而进行的立法。
❖ 根据:《宪法》、《立法法》和组织法以外的单行法律的授权(普通授权立法)和最高国家 权力机关专门的授权(特别授权立法)。
行政立法

三、行政立法的分类
行政立法根据不同标准可以作以下分类:
(一)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
1.职权立法。职权立法是指行政机关直接依据宪 法和组织法所赋予的行政立法权,制定行政法规 和规章的活动。
2.授权立法。授权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据单行法 律、法规的授权或者依据有权机关的授权决定所 授予的立法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
2.创制性立法。创制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特 定法律、法规或授权决定的授权,为了弥补法律、 法规的缺失或者变通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进行的 立法。
四、行政立法的原则 行政立法主要有以下原则: 1.统一性原则。 2.民主性原则。 3.适应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返回
第二节 行政法规
一、行政法规的概念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为了行
律和法规,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具有普 遍约束力的行政管理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规章的制定机关 (一)部门规章的制定机关 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即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 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享有规章的制定权,是部门规章的制定主体。
(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 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行政机关可以划分为以
下四类: 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3.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4.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三、规章的制定权限
(一)部门规章的制定权限
制定部门规章是宪法和法律对国务院各部、委员 会设定的职权,部门规章的制定应当依据法律、 行政法规以及决定、命令。
三、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
行政法规立法规划由国务院法制机构编制,报国 务院审定,编制程序为:
1.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分别就本部门主管的行政事 务提出立法建议。
行政立法的必要性及程序-课件讲解

行政立法的必要性及程序(2)行政立法的分类在我国,行政立法有两种主要类型,即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职权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规定的职权进行的立法活动。
职权立法权是与行政机关同时产生和存在的行政机关的固有职权,来自于宪法和组织法的明确赋权。
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制定行政法规。
授权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授权而进行的立法活动。
行政机关依据组织法以外的法律或者决定获得授权,对相关问题行使行政立法权。
这是行政机关行使原来不属于它的立法权。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第九条规定,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行政立法的必要性及程序为什么行政立法会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大量兴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凸显呢?行政立法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首先,议会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有事项都进行立法。
当政府职能急剧膨胀,需要大量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
议会由于时间所限,不可能对所有行政管理的领域和事项都进行立法调整。
法律制定所需的时间太长,而社会对法律规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非所有的法律规范都由立法机关来制定。
其次,对于一些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事项,议会没有能力立法。
议员多为政治家,对于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事项,根本没有能力制定法律进行规范。
而行政机关由于经常对这些领域进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行政立法比法律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由于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制定的法律日益显露出不足与缺陷,议会不可能经常修法,这影响法律的稳定性。
而行政机关制定的规则更灵活,修改和变化可以快得多。
第四,议会立法不能照顾到地方特色。
在一个国家中,对有些事项,可以通过法律统一调整。
有些事项,特别是地方事务,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地进行规范。
第五讲 行政立法

四川文理学院
5
第二节 行政法规与规章的制定
• 一、行政法规的制定
•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为管理和领导国家各 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法定 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 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四川文理学院
6
• (一)行政法规的立法权限
• 是指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权 限范围,即行政法规可以就哪些事项作出规定。 • 确立行政立法权限时应严格遵循法律保留和法律 优先的原则。
19
四川文理学院 17
–
–
【课堂讨论】
结合《立法法》的规定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谈一谈 为什么《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是违法的?
四川文理学院
18
本章思考题:
• • • • 1.分析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质。 2.行政立法主要有哪几种分类? 3.行政立法的权限是如何划分的? 4.如何监督行政立法?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 15
二、行政立法的监督
• (一)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备案与审查
• • 1. 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备案 2. 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审查
• (二) 行政法规与规章的改变与撤销
• • 1.行政法规与规章改变与撤销的原因 2.有权对行政法规、规章予以改变或撤销的机关
四川文理学院
16
课堂讨论案例:
行政立法

(二)法制统一原则
• 1、立法权统一。 • 2、上位阶的法律规范性文件高于下位阶的法 律规范性文件。 • 3、行政法规规范应协调统一。 • 4、行政解释从属于司法解释。
• 2008年6月17日,深圳律师胡国剑在罗湖区东 门南路被拦车例行检查,交警发现他的小轿车 有三次违章纪律,作出了暂时扣留的行政处罚, 并开具了缴款通知单。根据该通知单,胡国剑 必须向深圳建设银行指定帐户缴纳“拖吊费” 和“停车费”共计413元,才能到指定停车场 领车。 • 《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 物价局深物价(1998)87号文件 “经营服务 性收费” • 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不能收拖车费”
二、法规、规章草案的审查和 审议
• 行政法规、规章草案的审查----法制机 构、审查报告 • 法制机构缓办、退回 • 行政法规草案审议----全体会议或常务 会议(非投票决定)
行政法规与规章
• 行政法规审查主体---国务院法制办(结 果:缓办、退回;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国务院审批) • 行政法规审议主体---国务院常务会议 (说明)、审批 • 规章----审查:法制办;审议:部务会 议、委员会会议、地方政府常务会议、 全体会议
行政立法效力与冲突规则
一、行政立法的效力 (一)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 部门规章: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地方性规章: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本 级以上地方法规、上级地方规章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经济特区法规:类似本 级地方性法规,但可对上位法做变通规定并在 本区域内优先适用。
(二)冲突规则 (不同机关制定、位阶相同)
第三节 行政立法的监督
• • • • • 一、行政立法监督的合法性要件 二、监督方式之批准 三、监督方式之备案 四、监督方式之撤销与改变 五、立法矛盾解决----立法效力与冲突
行政立法名词解释

行政立法名词解释行政立法是一种指导国家政策的重要法律制度,它是政府法定权力在公民、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之间进行分配和调节的基本法律形式,其具有约束性、普遍性、权责一致性和可适应性等特点。
在一个法治社会,立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关系的重要调节手段,也是凝练制定政策和实施行政管理的基础。
一、行政立法的定义行政立法是指政府对国家政策或行政管理的内容、程序、责任和效用的行政立法的总称。
具体而言,行政立法是指通过立法过程,通过立法权行使机关根据政府政策制定和发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条例、行政命令和行政诉讼程序等政府行政行为的总称。
二、行政立法的特点1、约束性:行政立法的具体内容具有强制的规范力,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行政立法的规定执行,否则有违反行政立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普遍性:一方面,行政立法的作用是尽可能的普遍,覆盖面更广,从而推动全体公民具有同样的政策;另一方面,行政立法的法律效力不仅仅限于政府本身,也普遍适用于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
3、权责一致性:行政立法赋予行政机关相应的职权和义务,既有权利,也有责任,使行政机关在约束之外,也受到法律的保护。
4、可适应性:行政立法对变化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适应性,它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不断修改和修正,使其适用于实际情况,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三、行政立法的作用1、作为支撑国家政策的总规约:行政立法确定了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原则、标准和程序,它构成了政府实施行政管理行为的总体规范,为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调节政府与公民、企业的关系:行政立法是政府法定权力在公民、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之间进行分配和调节的基本法律形式,它给予公民和企业一定的权利和责任,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调节政府和公民、企业之间的关系。
3、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行政立法是政府行政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它不仅将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具体化为具有强制性的规则,也为行政管理规范有关行政活动和行政组织提供了规范和支持。
第十章 行政立法

• 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的区别是:
• (1)立法权取得方式不一样。
• (2)立法的主体不一样。职权立法主体要具有 行政立法权,而授权立法主体可以是有立法权的 主体也可以是没有行政立法权的主体。
• (3)权限不一样。职权立法所制定的行政法规 和规章不能变通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而授权立法 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可以修改法律、行政法规的个 别规定,或者对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 补充。
• (4)行政立法结果具有规范性和反复适用性,其规范性 通过法定的强制力量来保障实施,在被废止和撤销之前, 一直具有效力,可以反复使用。
• (5)行政立法行为一般还有不可诉性,即对行政立法行 为发生争议,一般不得通过司法途径进行裁决,我国目前 的行政诉讼制度即是如此。
•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 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 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党的十八 届四中全会)
•
• 2.规章性立法,是指法定的国务院主管部门和 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和发布行政规章的活动。
• 规章性立法所制定的行政规章,可以依规定、办 法、实施细则和规则等位名称,但不能用条例为 名称。法定的国务院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规章,称 为部门规章或部委规章;法定的地方人民政府所 制定的规章,成为地方人民政府规章,也可以简 称为地方规章。
• (3)经国务院总理签署公开发布的行政法规由新华社 发稿,《国务院公报》、《人民日报》应当全文刊载, 国务院不另行发布。部门规章、地方规章一般都由本部 门、本级政府首长签署发布令。
• (五)修改废止
• 行政法规、规章在实施一定阶段之后,由于社会环境的 发展变化、主管部门的变更、母法的修改或废止及进一 步规范化的要求,可能需要作一定的修改或加以废止。
行政立法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立法的概念和特征行政立法的概念和特征1. 行政立法的定义•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行为。
•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力的一种形式,是行政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行政立法的特征•权力来源合法性–行政立法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力,具有合法性和合规性。
–行政立法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并在法律范围内进行,遵循法治原则。
•灵活性–行政立法相对法律立法更加灵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管理需求的变化。
–行政立法具有简便、迅速的优势,可以及时解决突发问题或应对紧急情况。
•针对性–行政立法针对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目标,通过制定具体细化的规章制度来实施管理和监督。
–行政立法具有特定的对象和目的,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具体措施。
•实效性–行政立法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和促进行政事务的顺利进行。
–行政立法的规章制度具有明确的强制力,能够产生直接的行政法律效果。
•提高行政效能–行政立法能够确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减少行政决策的主观性,提高行政效能。
–行政立法通过规范行政行为和程序,避免滥用、不当行使行政权力。
3. 行政立法的重要性•促进行政公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法治结语行政立法作为行政法治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规范行政行为和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作用。
行政立法在权力来源和特征上有其独特之处,并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等特点。
只有依法行使立法权力,充分发挥行政立法的作用,才能实现行政机关的科学管理和公正执法。
4. 行政立法的制定过程•立法依据–行政立法的制定必须依据法律,不能超越或违背法律的规定。
–行政机关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参考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制定的规章制度与法律一致。
•调研与分析–在制定行政立法之前,行政机关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了解事实情况和问题的本质。
–调研和分析阶段包括收集信息、开展实地调查、与相关利益方沟通等,为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提供依据。
行政立法名词解释

行政立法名词解释行政立法,即政府行使立法职权,制定行政法规,是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它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组织通过行使法定职权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也可以说是政府由某种具体的行政机构发布的行政性法规。
行政立法的编制流程包括:拟定、审批、公开征求意见、颁布或发布等步骤,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即编制程序早期和编制程序后期,后期又分为审批程序、发布程序和颁布程序。
拟定阶段是行政立法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般包括法规的制定、修订和变更的战略决策、办法的拟定、草案的研究制订以及法规性文件的编制等工作。
在这个阶段,重要的是加强战略研究制定,把握事实和时代的要求,完善法规的编制、设计、起草,使法规完善全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避免政策思维偏颇。
审批阶段,是整个行政立法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一般会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立法程序,审批编制的行政法规,经审批后,才可以发布或颁布。
在发布阶段,按照行政立法的规定,由发布行政法规的有关单位发布行政法规。
发布行政法规之后,公布于全国,当行政法规公布之后,正式发布生效,成为法律,社会上只要是法律规定的事项,一般都应当遵守。
在颁布阶段,行政法规颁布后,正式生效,颁布可以由执行机关自行颁布,也可以要求相关行政机关颁布,或者由行政法规发布机构负责颁布。
行政立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组织的必要形式,无论是编制程序早期,还是编制程序后期,都要按照规范进行,以确保法律的质量,维护政府权威,公正执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要高效有效地实施行政立法,既要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又要健全法律制度,以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有效的行政立法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谐,促进公共秩序维护,保障国家利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是政府的行政功能机能的必要条件。
因此,政府行政机关要全面落实立法程序,严格按照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框架,拟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规,提高立法质量,以行政立法作为政府执政的重要手段,以实施行政管理,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落实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名词解释行政立法

名词解释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也称行政法规,是行使国家法律职权的一种行政行为。
它是社会法律法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由人民会议决定,行政机关规定和实施。
行政立法是为了调节国家整体管理体系而由国家机关立法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事项。
它既具有强制性,又具有指导性和协调性,主要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增强社会稳定性,完善秩序体系,通过准确规范行政行为来保证各个事项的公正平等、有序实施。
行政立法的目的就是要为了调整国家管理体系,使国家的秩序和法制能够协调一致、有序地运行。
行政立法不仅要确保所有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保证每个人有基本的相同的权利,而且要为社会普遍合法的权利服务,使法律基础面更加完善。
另外,行政立法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时事政治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国家人民得以享有更多的权利,更始终保证国家和社会飞速发展。
行政立法是行使国家法律职权的一种重要行政行为,也是社会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强制性,又具有指导性和协调性,它的宗旨是保障国家的正常运行,保护公共利益,促进各方平衡,在不同领域维护正义与公平,确保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从而营造一个安宁、文明、繁荣的社会环境。
行政立法的概念和分类

行政立法的概念和分类
行政立法是指由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行政规范,用于规范和组织行政机关的活动和行为。
行政立法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具体内容包括行政管理的组织形式、权力范围、程序规定、行政行为的内容和方式等。
根据立法的对象和内容,行政立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行政权力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的组织形式、职权范围、权限划分等方面的规定。
这类立法旨在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确保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
2. 行政程序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行政活动的程序规定,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等行政行为所需遵循的一系列程序。
这类立法旨在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过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行政决策公正、公开、合法。
3. 行政行为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有关行政行为的内容和方式的规定,包括政策、标准、规范等。
这类立法旨在规范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合理,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秩序。
4. 行政管理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式的规定,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这类立法旨在规范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确保行政机关的高效运行和公正执法。
总之,行政立法是为了规范和组织行政机关的活动和行为制定的法规,主要涉及行政权力、行政程序、行政行为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旨在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秩序。
行政立法名词解释

行政立法名词解释行政立法是指政府采用立法方式来规范行政行为,实施行政管理。
根据国家立法的规定,行政立法是指政府部门、行政机构或者行政机关根据国家立法,按照职权范围,依法对日常行政活动进行规范,制定、修改、补充或撤销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者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也就是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的作用是规范行政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和落实国家政策和规定,以达到政府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行政的高效管理的目的。
行政立法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行政法规,即法律法规,由国务院、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制定;第二类是行政性规章,即行政机关下发的规章;第三类是行政规范性文件,指行政机关下发的正规文件,包括通知、决定、命令、通报等。
行政立法在实施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一般分为设计阶段、审批阶段、公布阶段和实施阶段。
设计阶段指的是按照有关的行政立法的法律法规,制定行政立法的设计方案;审批阶段指的是审批行政立法的有关文件;公布阶段指的是向社会公布行政立法,比如公布在国务院、省级政府甚至市级政府的网站上;实施阶段指的是要按照行政立法的规定来实施行政活动。
行政立法的实施过程的质量和效率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行政立法的实施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行政行为来分为两类,即规范性行政立法和激励性行政立法。
规范性行政立法是指以法规、规章等为载体,构建具体、精确、明确的规范性行政行为的行政立法。
激励性行政立法则是以政府政策、行政指令等为载体,强调激励性、关照性和引导性,鼓励公民参与行政活动的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作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和实施行政政策的有效手段,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行政立法既可以有效规范行政行为,又可以激励公民参与行政活动,促进行政管理的高效实施。
因此,要使行政立法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需要从法规的设计、审批、公布和实施几个方面来进行认真负责的研究,给行政立法的质量和效率加以保障。
总之,行政立法作为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绝不是可以漠视的,应当从法规设计、审批、公布和实施等方面认真负责地进行研究,以确保行政立法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名词解释行政立法

名词解释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授权给其的法定权限,制定实施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明确行政职权、行政程序和行政强制力度,以实现社会、经济和其他秩序的调节方式。
行政立法,从客观上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定义,它是政府国家活动的指导方向,是对于公民行为的规约,它可以实现和调节国家机关和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构成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法规的基础。
行政立法的基本形式是法律和行政法规,主要包括法律、法令、规章、规范性文件四种。
其中,法律是即使是普通法,也可以被普通法强制实施的立法形式,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根据其立法职权制定的法律;法令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其法定权限制定的行政法律;规章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或其受托机构制定的政府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或其受托机构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行政立法必须符合宪法有关规定,而且必须经过有关国家机关的正式批准,才可以获得法律效力。
行政立法还必须遵循一定的立法程序,其程序必须经过政府大会,政府机关和其它有关机构的审议和同意,并经有关国家机关准予公开发布,才能获得法律效力。
行政立法的有效实施,不仅依赖于立法机关的认识和实施能力,而且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因此,在制定行政立法时,必须注意征求社会的意见,以便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势和特点,使行政立法更加适应实际需要。
行政立法是国家机关及其它有关机构根据授权制定的实施行政
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通过法律和行政法规来调节国家机关和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社会和经济及其他秩序调节的方式。
行政立法的制定必须符合宪法有关规定,必须经过正式批准,并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还必须征求社会的意见,使行政立法适应实际需要。
第6章 行政立法

查。 ▪ 3、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如认为该规范性文件合法,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
如认为不合法,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审议决定,地方政府规章由地方人民政府的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审议决定。 ▪ 行政首长签署发布令,在政府公报上或通过新闻媒介发布。
第三节 行政立法的效力
▪ 行政立法的效力是指行政立法对于行政相对人的拘 束力、执行力以及对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和对 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适用力。
▪ 一、行政立法的效力范围 ▪ 体现在四个方面: ▪ (一)行政立法的空间效力 ▪ (二)对于行政机关的效力 ▪ (三)对于其他国家机关的效力 ▪ (四)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效力
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管理问题。 ▪ 3、所立“法”的效力不同。法律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效力,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法律
。 ▪ 4、立法程序不同。法律的立法程序更注重民主,行政的立法程序更注重效率。 ▪ 5、立法的性是有区别。行政立法以条例、规定、办法的形式颁布。
▪ 行政立法不同于具体行政行为:
▪ 1、主体不完全相同。
第六章 行政立法
第一节 行政立法概述 第二节 行政立法的程序 第三节 行政立法的效力 第四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行政立法概述
▪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 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 ▪ 此种立法的主体为行政机关,“法”是指行政法规和规章 ▪ 行政立法是从属性立法,而不是制定源法律规范的立法,不是宪法立法权意义上的
▪ 三、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 《立法法》对行政立法监督的途径、方式和程序作了具体化的规定。 ▪ (一)法规、规章的备案 ▪ (二)改变或撤销法规、规章的条件 ▪ (三)改变或撤销法规、规章的权限 ▪ (四)对法规、规章进行监督审查的程序 ▪ 1、提出审查的要求或建议; ▪ 2、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审查; ▪ 3、向制定机关提出审查意见; ▪ 4、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和常委会会议审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概述
1.行政立法
行政机关依法在职权范围内制定、修改、废止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的行为。
三层含义:
(1)从立法主体上看,行政立法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在我国即是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2)从立法权限和程序上看,各行政立法主体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立法程序进行立法。
(3)从立法内容上看,行政立法只涉及国家的行政管理,这是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立法的主要区别。
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文件可分为法律性和非法律性文性两大类。
法律性的行政文件,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由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构成,如中国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非法律性的行政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对指定的部门和管理对象具有影响力,如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指示、通知、报告、请示、批复、函件等行政措施。
2.行政立法的形式: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3.行政立法与其他行政行为之间的区别:
(1)行政立法主体的法律限定性,即享有行政立法权主体是法律特别规定的行政机关或特定的行政首长(在我国,行政首长不享有完整的行政立法权),而不是所有的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
(2)行政立法程序的法律限定性,即行政立法主体在行使这项权力时,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其严肃性超过其他行政行为。
(3)行政立法内容针对的对象具有普遍性,而不是针对特定的事和人。
(4)行政立法结果具有规范性和反复适用性,其规范性通过法定的强制力保障其实施,在被废止和撤销之前,一直具有效力,可以反复适用。
(5)行政立法行为一般还有不可诉性,即对行政立法行为发生争议,一般
不得通过司法途径进行裁决,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即使如此。
(人民法院享有审理行政案件、裁决行政争议的权限。
由于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裁决行政争议时要参照行政规章,因此就要对行政规章进行司法审查,就要确定行政立法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越权,是否违反法定程序。
人民法院通过审查,如果认为相应行政规章违法、越权或违反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就可以向相应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撤销或改变的建议。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如果发现行政法规和规章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可以不予适用。
人民法院虽然没有撤销行政法规、规章的权力,但法院对违法的行政法规、规章不予适用,也是对行政立法的有效监督形式。
)
二、行政立法主体
1.行政立法体制
我国是多级立法体制,根据现行的规定,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中央一级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各部委、直属机关;地方上的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区(自治州、自治县)、省会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城市。
《立法法》一方面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第七条),同时又将立法权限分配给了不同的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另一方面又分解了法律性规范的审查、批准、修改和撤销的权力,表明中国的立法权是在符合多级立法主体中分配。
2.行政立法主体
指依法获取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行政文件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
根据宪法、《组织法》、《立法法》以及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实际上拥有行政立法权的主体由中央行政立法主体和地方行政立法主体。
(1)中央行政立法主体——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直属机构。
(2)地方行政立法主体。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宪法,《组织法》、《立法法》,拥有所辖区域内行政管理事项的行政立法职权,从法理上也拥有受托立法权。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据《地方组织法》和《立
法法》的规定,可以根据法理和法规,就其职权范围内的行政事项制定规章。
地方行政立法主体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统称地方政府规章。
3.行政立法权限
三、行政立法的类型
1.主动立法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行政需要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行政决议和命令;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市的人民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城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行政规章,《立法法》进一步明确了行政机关在职权事项内的主动立法权(国务院)和本行政区域具体行政管理事项的主动立法权(地方政府)。
主动立法是行政立法主体以自己的意志独立行使行政立法权,也就是说,在不与效力层级高的法律、法规所限定的内容相冲突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地制定行政法律规范。
正是由于这一点,决定了在现实行政立法实践中,行政立法主体的主动立法积极性相对最高,由于缺乏必要的权力监控制度和明确的法律约束规则,主动立法权滥用的现象屡屡发生。
2.受托立法
又称委托立法或授权立法,很明显,这三种常见的译法都是立足于委托授权方,而从行政立法主体立场看,这种立法的行为显然是接受委托而行代理权的行为,故译受托立法更贴切。
受托立法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据特定法律的授权,或者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行政机关的专门委托,在授权和委托的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代为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对行政立法主体而言,这是一种被动的立法活动,受托立法权源自法定的授权或专门的委托。
我国《立法法》对授权立法制定了规则:
第一,授权与受托主体的限定性,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具备授权立法的主体资格,其他立法主体不能进行立法权的授予;受托立法的主体只能是国务院和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第二,授权立法事项的限定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其专属立法事项(第
8条)尚未制定法律时,有权做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
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对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事项没有明确限定,似可以参照上述规则执行。
第三,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和范围。
第四,受托行为行使的限定性,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目的和范围行使该项权利,不得将该项权利转授给其他机关。
第五,受托立法效力的限定性,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经济特区法规根据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只在本经济特区适用;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决定规定的机关备案;授权立法事项,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受托主体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相应立法事项的授权终止。
3.补充立法
也称延伸立法,是对法律的一种补充规定,也是行政机关因执行法律而订立的施行条例或细则加以规定或说明时,行政机关须订立一种执行细则以达到执行法律的目的。
我国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的第一项职权,便是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即内含有国务院可以进行补充立法。
由于补充立法是对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一种补充规定,补充的内容日然以被补充的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该法律,不得超越法律的范围。
一旦该法律被废止,补充立法的内容也随之失去效力。
补充立法没有得到法律、法规的授权,不得创制新的法律规则。
补充立法的合法性,一般均有立法机关或上级机关检查、监督。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自然包括了补充立法。
四、行政立法程序
1.立项
其一,立法提议,拥有立法提议权的主体主要是一级政府行政部门和行政机构,以及其他机构,至于各党派、社会团体,法人和公民是否拥有立法提议权,《法规条例》和《规章条例》都没有规定,从行政立法的实践来看,他们是可以建议立法的。
其二,立法计划,政府法制部门对立法申请进行汇总研究,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拟定本级政府和部门的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其三,审批立项,国务院审批行政法规的年度计划,有立法权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审批规章的年度立法计划,审批立项的年度立法计划要明确行政法规或规章的名称、起草单位、完成时间等事项,立法工作计划在执行中可以根
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2.起草
是指列入立法计划的法规和规章,由行政立法主体组织拟写法律文件草案的过程的总称。
行政法规有国务院组织起草,部门规章由国务院部门组织起草,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组织起草。
在现实的立法实践中,立法项目的课题研究先于具体起草工作,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吸收立法事项的专业技术专家、政府官员、法律学者共同参与立法咨询工作,廓清该项法案要调整的范围、要解决的问题、立法指导原则、基本法律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协调,可借鉴的国内外资料,以及法律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