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绩效考核带来的管理借鉴

合集下载

绩效考核办法的前世今生演变与发展

绩效考核办法的前世今生演变与发展

绩效考核办法的前世今生演变与发展绩效考核是现代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组织的成果评价、员工的激励和发展,对于提高组织运转效率和员工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绩效考核办法的前世今生演变与发展。

古代绩效考核在古代,绩效考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它与制度体系、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以中国古代为例,官员的晋升和考核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

通过科举考试,官员的能力和表现得以评价,从而影响他们的晋升和待遇。

这种考核方式主要以学识能力为主,忽略了实际业绩的评价。

近代绩效考核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绩效考核逐渐成为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20世纪,美国的工业革命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同时也催生了科学管理运动。

弗雷德里克·泰勒等先驱者提出了工作测定理论,通过科学方法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测定和评价,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这种考核方式重视工作绩效和效率,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对员工进行管理和评价。

现代绩效考核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绩效考核方式发生了新的演变与发展。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关注个体的绩效,而现代绩效考核注重整个团队和组织的绩效。

团队绩效考核主要通过设定团队目标、落实责任制、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等方式来实现。

这种考核方式更加强调团队的协作能力和整体绩效。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绩效考核方式也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各种绩效考核软件和系统的出现,使得绩效考核的过程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员工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自主管理和查看个人的绩效数据,实现了绩效考核的透明化和公正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绩效考核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与员工绩效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感,成为重要的绩效因素。

因此,如何更全面地考量员工的绩效,成为当今绩效考核的新课题。

综上所述,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办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绩效考核带来的管制借鉴

中国古代绩效考核带来的管制借鉴

中国古代绩效考核带来的管理借鉴很多企业管理者,一提到考核,就认为这是从西方引进的洋玩意,是舶来品。

其实,中国从古至今在官员考核方面实施过多种有效的考核制度,无论是起始时间、考核内容,还是实施效果,都大大超过欧美各国。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开始于秦汉,完善于唐代,历代王朝都积累了丰富的考核经验。

伴随着郡县制的产生,中华民族开启官吏考核的历史,而且考核制度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统治者的地位就越巩固。

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

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

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

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

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

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

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

上讲考课事关国家大政,统治者非常重视。

唐代初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政绩,考核有了较大发展。

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令:"房玄龄、王硅掌内外官考";"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当时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课的机关。

考绩的目的是为了黜恶陟善。

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

唐制规定: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

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

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

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

有下下考者,解任。

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

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

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确定等等,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与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的人事考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人事考核制度的萌生期〔先秦〕、确立形成期<秦汉>、迭变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完备期<隋唐>、发展期<宋元>、集大成期<明清>的阐述,以与对古代考核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陷的具体分析,得出了可以借鉴和吸收的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且对当前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革不无启迪.关键字: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启示考核,历史上称作考课、考察,不仅使我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也是现代公务员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客观、全面地评价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大至一个国家,小到某个部门、组织,要详细地掌握其人力资源状况,就必须对其每个成员的素质和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通过考核,可以使上级和被考核者自己了解其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绩效,找出工作成绩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距,获得对素质和绩效的反馈,激励被考核者克服困难,奋发学习,做出成绩,进一步发掘自身的素质和潜力.考核结果是公务员晋升、降职、辞退和奖惩最有说服力的依据.考核还有助于领导和人事部门掌握被考核者的优缺点,改进人事工作,以最合适的人从事最合适的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用.1 人事考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考绩制度是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考绩,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秩序,对官吏的功过与政绩进行考察或考核,从而分别等第,以定黜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人对考绩的称谓不尽相同,如考课、考核、考校、考功,虽称谓不同,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都不外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绩标准、考绩程序、奖惩办法.中国古代考绩制度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制度,是在封建社会确立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纵贯其形成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几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贯的阶段.1.1 人事考核制度的萌生期〔先秦〕我国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实践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尧舜做部落联盟首领时就已经有了考绩的做法,即每三年考核一次部落首领的能力与业绩,每考核三次作为一个周期,根据这三次的考核结果对被考核者进行升降性的调整."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名,庶绩庶熙,此分三苗",但具体做法不详.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春秋时代为止,因受宗法政治的支配,国家实行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夏、商、周"三代",国家因任设职,量能授官,对官吏要进行考核.据《尚书·立政》记载,夏有六年一巡守之说,主要用"三宅"之法考选官吏.商朝又在"三宅"的基础上提出"克用三宅三俊"之法考察官吏,职官就任后多为三载一考.至若西周考课,在夏商"三宅"、"三俊"考核的基础上提出"三有宅心"、"三有俊心"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标准."三宅"、"三俊"是对才能的考察,"宅心"、"俊心"是从德行方面考核.这奠定了中国古代人事考核的基础,但尚未形成考核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人事考核制度也不断完善,强调以实际政绩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赏罚的依据.除了这种临时措施之外,战国时较为普遍的考核方式是"上计"制度的出现.这种制度要求地方长官于每年年终,将本辖区户口,垦田,赋税,库藏,以与发生盗贼和监狱在押犯人等情况的数字写在木简上,汇编成册,成为"上计",上报朝廷,接受君主的检查考核,君主根据其政绩优劣,论功行赏.可见,"上计"是述职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人事考核理论在儒、法、道、墨等各家的大力创导、研究和宣传鼓动下已初具雏形.如《左传》载有"书劳"的制度,国王根据"见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任免和考核官吏.李悝、商鞅等人变法,奉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之策,秦孝公纳商鞅之策,以"军功"与"耕织"为课吏之法.到战国时,出现了主要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但此时上计的具体标准和方法还不完善,尚未产生专职的考核机构,作为一种比较规范意义上的考核制度还没有建立.1.2 人事考核制度的确立形成期<秦汉>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全国官吏考核制度的制定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对各级官吏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从自身思想进行考核,秦朝制定考核官吏的法律,具体规定官吏必须遵守的"五善"和必须放置的"五失",作为考核官吏的内容和标准.二是从治绩要求进行考核,主要采用上计制度,上计的具体办法,由县上计于郡,再由郡上计于朝廷,每年各县令按要求将辖区内户口增减,赋税多少,徭役征派,刑狱灾害和治安好坏等情况上报郡守,丞相,最后由皇帝根据考核结果采取奖惩措施,初步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的层层考核体系.上计的具体内容则是治民、劝功、诀讼、检奸、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等,较之战国时期更为全面、丰富.秦代的人事考核制度仍以上计为主,对郡县的考核除通过上计制度外,有时还由中央直接派员考课.汉承秦制,两汉时的官吏考核制度主要是课计制,即考课和上计.上计是指地方各州、郡长官向中央汇报自己的政绩,考课则是指上级有关机构根据上计的政绩对下级官吏进行的考核.考课和上计是考核系统中同时进行的方向相反的两个流程.两汉时期的考核在程序化、规范化等方面较秦朝都有所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考核的内容和组织机构也更加严密,成为一项重要的官吏管理制度.此时人事考核理论则得到较大发展.如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中、王符在其《潜夫论》中,对官吏的重要性与考核的原则、方法、重点等提出了独到见解,对后世考核制度的建设,尤其对中国古代人事考核理论的完备具有重要影响.这样,秦与西汉丞相考课制、秦汉郡国考课制、东汉三公考课制,构成了秦汉人事考核制度的主要框架,汉元帝时《考课课吏法》正式颁发,可视为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我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也在此时基本确立.1.3 人事考核制度的迭变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事考核制度,基本上承袭汉代,但是,与两汉相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统治的需要,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如吏部考功司,表现出考课权下移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勋受明帝之命制定官吏考课法七十二条,但是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施.晋朝考核郡县以下述五项内容为据:一曰正身,二曰勤民,三曰扶孤,四曰孜本,五曰修人.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孝文帝规定:官吏考核三年一次;六品以下,由尚书负责考核,五品以上,由皇帝和公卿考核;优劣分三等,北魏通过整顿吏治,改变了"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两辆"的状况,促进了北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的融合过程.总的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实行中央、州、郡、县四级行政建制,上承秦汉,下启唐宋.大凡唐宋人事考核之制均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找到它的渊源,故不知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人事考核制度,亦就难以透彻地理解唐宋人事考核之制.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人事考核制度因官制变化更替而表现出一种波浪式变化的特征,即人事考核制度运演不正常,时行时停、时紧时松,有时甚至长期废驰.直到北魏后期,新的人事考核制度才重新建构.1.4 人事考核制度臻于完备期<隋唐>隋朝考核官吏由吏部主持,九品以上的地方官,每年考核一次,并要在年终到中央"朝集",即汇报工作.隋朝虽统一了全国,但内外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在考核制度上无所建树.到了唐代,考核制度有了很大发展,更加严密和健全完备.唐朝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建朝不久即着手制定考绩法.考课法规定,吏部设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对京官四品以下官吏的考核.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尉、节度使,观察使的考绩,实行以奏"功过状"的办法,由皇帝亲自审查复核.考核内容和标准主要是"四善"和"二十七最".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这是对所有官吏政治道德修养的一般要求."二十七罪"是对各部门官吏提出的具体要求:考核结果分九等,没有品级的"流外官"分四等;根据考核划分的等次分别给予升降赏罚.1.5 人事考核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期<宋元>宋元时期在主要承继唐与后周旧制的基础上,其人事考核机构在建置和施行细则上更趋完备,并且根据封建社会向后期发展过渡的历史癹特征,即人事考核制度运演不正常,时行时停、时紧时松,有时甚至长期废驰.直到北魏后期,新的人事考核制度才重新建构.1.4 人事考核制度臻于完备期<隋唐>隋朝考核官吏由吏部主持,九品以上的地方官,每年考核一次,并要在年终到中央"朝集",即汇报工作.隋朝虽统一了全国,但内外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在考核制度上无所建树.到了唐代,考核制度有了很大发展,更加严密和健全完备.唐朝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建朝不久即着手制定考绩法.考课法规定,吏部设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对京官四品冗官冗员严重、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故官吏考课难于彻底进行.但是宋代的课法直接影响到辽、金、西夏与元朝,形成了以宋代考核制度为主体的多元考课体系.1.6 人事考核制度的集大成期<明清>在明清这两个王朝近500年的历史中,统治者总结历代王朝隆兴败亡之教训,十分重视官吏的考核工作.明代考核的规模超过以往历代,考核的立法既简约又严明,考核的标准是在全面总结和借鉴历代考核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一方面删繁就简,使考核标准更加贴近现实,操作性、可行性更强;另一方面增加了一些前代所不曾有的,如明代考核分为"考满"、"考察"、"考成"三种,考核内容更加完善.同时,鉴于封建社会晚期吏治日趋腐败的状况,清代在考核标准上则偏重于惩办腐朽,如"四格八法"之制,较之明代考课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中国古代人事考核制度经过历代统治阶级的修订、补充和发展,到明清时期进一步通过《明会典》、《清会典》等从法律上确立下来.2 古代考核制度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我国官吏考核制度自尧舜开始,延续数千年历史,虽然受阶级性和当时历史条件下科学理论发展水平的限制,考核的体制和内容在当今看来很难称得上完美,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先哲智慧的火花,从而为我们现在设计适应时代新发展的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借鉴.同时,古代官吏考核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也值得我们警醒.2.1 考核内容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自我国官吏考核制度萌芽伊始,历代统治者都把农林开垦、赋役征收、人口增加、社会治安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以此为导向,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战国时期较为普遍的考核方法"上计"制度,所谓"计",就是"计书",即统计册,这种制度要求地方官年终将辖区内户口、垦田、赋税等情况的数字写在木简上,汇编成册,上报朝廷,接受考核,君主根据其政绩优劣,论功行赏.[1]而且官吏的"善"——道德、品行、才干、能力、潜质也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例如,西周的大比就已经把德行道义作为两项考核内容之一,而不涉与土地和收入.此外,还有秦朝的"五善五失",唐宋的"四善"等.2.2 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隋唐以前,官吏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地方诸侯和郡县长官.而自唐朝开始,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论职位高低、出身门第都要经过考核,又设京官考和外官考、给事中和中书舍人,分别执行、监督对京官和地方官的考核.对于考核指标,唐制规定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二十七最"就是根据各个部门工作的不同性质和要求对官吏的能力提出的不同要求.到了宋代,更是对京官、县令和转运史、知州等三类官吏采用了考核程序、指标都不相同的考核制度.2.3 考核机构专业化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行政职能没有充分分化,对官吏的考核一直混杂在普通的行政活动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的派生性工作.因此,当时的官吏考核一般由行政首脑兼行其职.到了唐代出现了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标志着官吏考核机构专业化的开始.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督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2.4 考核过程注重公正公开西周的大比,秦汉时的上计制度都是根据下属被考核者的自陈来考核其政绩,而在如何保证上计之政绩的真实性,防止在考核过程中徇私舞弊、排挤异己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到了唐代开始设给事中、中书舍人,分别监督京官考、外官考、号监中外官考使.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称为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2.5 制度严密,功能完善我国古代官吏的考核有一套较为严密而完整的制度.在时间上一般为一年一考,三年一大考.考核组织健全,有的为吏部,有的为专设机构.考核工作有严格的程序,一般是分级分类考核,皇帝考四品以上重臣,吏部考四品以下官吏,各部门主管考其下属,从而构成纵横有序的考核网络.官吏考核是官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多种功能.从宏观上说,是帝王通过考核来约束政府管理的行政行为,督促他们尽职尽责,防止##行为,导向社会风范,激励各级官吏努力工作,达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从历史的实践来看,凡是重视考核的朝代,都注意发挥考核的调节功能,管理官吏,治理国家,进而出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太平盛世.从微观上说,如果官吏考核系统内部的功能是齐备的,那么奖惩功能制衡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奖励功能从考核制度已产生付诸实施,而制衡功能一方面体现在考核执行权和最终审查控制之下.考核的执行权在吏部或专门指派的官吏,审定在皇帝手中,这样可以避免考核活动中的不公正现象.3古代考核制度的启示鉴古而知今,通过对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丰富内容的了解和成功经验的分析总结,可以给我国当前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实施提供不少有益的启迪.3.1 加深对考核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考核主体的素质翻开中国古代浩瀚的典籍,历代名君贤相在"官吏清则海宇平"上是趋于共识,明白吏治清浊与否,关乎社稷安危.而吏治的清明与否,又与人事考核制度的贯彻执行密切相关.即便有因时而立之良法,若无素质精良的主考官员<考核的主体>依照法规、制度去贯彻实施,那么亦只会"徒法不足以自行".故欲使考核准确有效,必以提高考核主体的素质为首要条件.3.2 考核指导思想上,要倡导开放式考核切实改变那种"家长制"的神秘化、封闭式的考核,纠正那种"考核史组织人事部门的事,与我无关"的错误观念,增加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程度.在唐朝职官考课中,值得称道之处在于职官考课的公开,按"考课令"的规定,召集全部应考官员,举行考课大会,当众逐一宣读个人的考状,广泛议论其功过高下,行能优劣,务令被考者心悦诚服,给予评语,加以宣布,上报审定.对于被考者来说,按标准对其考核,再由众人当其面进行讨论后再下结论,这种制度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和较浓厚的##色彩,既做到对被考者有较为客观标准的评价,又对其积极性有很大的调动作用,同时增加了##性和参与程度,这显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3.3 坚持德才兼备的考核原则纵览历代之考核,我们不难发现:奖励功绩、德才兼备是我国古代考核奖惩官吏的重要的基本原则.一般而言,历代统治者在考核官吏能力、勤怠和政绩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官吏道德品质的考评.不仅对业务不熟练,能力不与的官吏要黜陟,而且对于道德品质不好的官吏更是毫不留情地进行惩处.每次考核官吏,统治者总要强调德才兼考,并把对德行的考察放在首位.这对后世乃至今天的人事的考核制度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当然,我国古代对官吏提出的"德"与"才"这两方面的具体要求,都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出发的,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德"与"才"的含义是绝然不同的,但是德才兼备的考核原则直到今天依旧是可以借鉴的.3.4 注意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考核的指标就是公务员在一定时期内其工作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公务员行为的指南针,目标指引行为,是一个人努力奋斗,自我引导的准绳,当然也是考核的依据.目标的指引作用主要体现在目标的性质、高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行为的方法、性质和行为主体的努力程度.考核指标的内容设计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取向和对公务员工作的期望与要求.宋朝以年资为重要依据的磨勘制的施行,最终导致了官吏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论资排辈,以资历而非功绩晋升的局面.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可以推动公务员工作体制的全面创新,提高公务员素质,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3.5 考核指标的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设计了政绩考核指标最终要落实到实际的考核操作中.考核结果是对公务员工作的全面反映,我国历代的官吏考核虽然也对考核结果划分等次,但还只是一种定性考核,多以称职、合格、不称职简单划分,最多也只是唐代的官吏考核划分为九个等级.新《公务员法》第六章第三十六条仅仅规定"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从而使得考核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际参考价值,结果比较简单和机械,不能全面体现被考核者的素质、绩效.变定性考核为定量考核,以科学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为基础的考核分数,既是对公务员工作绩效、素质潜力的准确评定,也体现了公务员群体中的个体差异,起到奖励优秀、督促后进的作用,更可以避免考核中的长官意志、独断专横等不正之风.参考文献:[1]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文史,2004.84[2]国家公务员法.国务院,2005.18[3] 王槐茂,齐荣君.左传.陕西:陕西旅游,2000[4] 轩轲.孟子⋅告子下.##:##文史,2004[5] 李继学.荀子⋅王霸.陕西:新蕾,1999[6] 刘杰.中国古代人事考核运演轨迹与启示.党建研究,1999,〔11〕[7] 孟轲.孟子⋅梁惠王.陕西:陕西旅游,2001[8]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2005[9] 蒲坚.中国古代行政立法.:大学,1990[10]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承论.:中国人民大学,2004[11] 范晔.后汉书⋅百官志.##:##,2001[12] 李孔怀.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复旦大学,1993[13] 邱宝林,吴仕龙.中国历代官员考核.昆明:云南教育,1996[14] 金太军.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广东:广东人民,2002[15] 国家公务员法.国务院,2005[26] 刘志坚.试论明代官吏考察制度.西北师大学报,2001[17]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1989[18] 曹志.各国公职人员考试任用制度.:大学,1998董瑞文:行政管理专业2001级。

古代绩效考核典故

古代绩效考核典故

古代绩效考核典故: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绩效考核的典故,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史记》中的项羽挂印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派遣项羽率领军队攻打楚国。

项羽在攻占楚国都城时,想要成为楚王的继承者,于是决定在攻下都城后,自立为楚王。

项羽在夜晚进入都城,将楚王的玉印挂在了自己的腰间,自封为西楚霸王。

第二天早上,项羽率领军队出城,让军队在他的面前依次通过,进行绩效考核。

如果一个士兵无法正确报出自己的姓名和所属军队,他就会被杀掉。

通过这种方式,项羽成功地筛选出了自己的精锐部队,保证了他的军队的战斗力。

这个典故展示了在古代战争中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只有经过科学的绩效考核和筛选,才能保证战斗力的提高,从而取得胜利。

另一个著名的古代绩效考核典故是孟子和梁惠王的故事。

据传说,孟子曾经去拜访梁国的梁惠王,希望说服他改善人民的生活。

在向梁惠王介绍自己的理念时,孟子用了一个故事来解释如何确定官员的绩效。

他说:“如果你想要知道一个官员是否称职,可以用他的绩效来判断。

如果他的管理能够使人民富裕,并且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如果他的管理导致了人民的贫困和国家的混乱,那么他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官员。

”梁惠王听了这番话后,问孟子如何确定一个官员的绩效。

孟子回答道:“可以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考试来评估一个官员的绩效。

考试的内容应该与他所负责的工作密切相关,并且应该包括工作管理、预算和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和军队,而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和政治制度中。

通过公正和科学的绩效考核,政府可以发现和激励那些具有出色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官员,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古代绩效管理制度

古代绩效管理制度

古代绩效管理制度古代人们对绩效管理的观念具有深远的思考,虽然没有像现代社会一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但古代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制度来实现绩效管理,以达到对人们的管理和激励,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古代绩效管理制度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制度、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古代绩效管理制度展开一探讨。

一、绩效管理的背景绩效管理制度在古代社会的形成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并被认可的。

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农业产品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主要是封建制度,由君主或贵族统治,社会等级制度分明,人们的职业和身份是由出生时所属的阶级决定的。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劳动成果的衡量和评价一直是相当重要的。

农田所产的粮食、手工业所制的产品、商人的贸易成果都是社会生产的成果,如何对这些成果进行评价和分配,对人民的激励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古代的绩效管理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并逐渐得到完善的。

二、绩效管理的基本制度1.奖惩制度古代的奖惩制度是最基本的绩效管理制度之一。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农田种植、手工制作、商业贸易,还是其他劳动活动,都有着相应的奖惩制度。

对于农夫来说,如果他能够耕作出丰收的庄稼,便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如减免税收、田地的增加等;如果不能耕作出良好的农作物,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如增加税收、减少田地等。

在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领域也有着类似的奖惩制度。

这种奖惩制度的形式和规定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而具体规定的。

2.官职晋升制度古代社会的官职晋升制度也是一种绩效管理制度。

在古代社会,官员的评定和任命是与其政绩紧密相联的。

一个官员的政绩是通过他的政治才能、政绩表现、才智才能而决定的。

如果一个官员能在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政绩,便能得到相应的官职晋升和升官加薪;如果政绩不佳,便会受到官职降级和扣薪的处罚。

这种官职晋升制度对于激励官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向古人学习绩效考核

向古人学习绩效考核

向古人学习绩效考核葛建春绩效考核,在诸多企业里外表光鲜但声誉不佳,似乎成了惩罚员工的一个代名词。

同时,绩效考核的不准确又为人诟病,量化考核结果些许的差异真的就代表了两个人真实知识能力的差别吗?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理论,绩效考核也不例外。

这就如同我们的高考,始终为人诟病,但是又年年要举办一样。

的确,高考时那决定考生间天壤之别的人生命运的一分半分并不真正反映考生间就有那么大的现实差距,但是,量化考试(核)是人类已知的评价手段里最不坏的选择,没有办法的办法,仅此而已。

被国人骂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现在依然是全球文明国家文官选拔的几乎唯一渠道,被国人骂了三千年的绩效考核也一样,永远不完备,但是需要去做。

下面,我们就穿越三千年岁月,浏览一下古人是怎么做绩效考核的。

中国古代的绩效考核主要是对官员进行的,就是在一定期限内对官吏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进行常规性的检查评估。

《孟子》曰:“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述职,是周朝四种官员考核形式之一,为我们沿用至今。

云梦秦简中有不少关于考核官吏的律令,在一篇县政府考核乡级官吏的标准和奖惩办法中,“最”(上等)、“殿”(末等)两个词频繁出现,如:“最者,赐田典日旬;殿,笞卅。

”之后,“最殿”二词作为考核绩效划分等级的专有名词,一直沿用到清朝。

现代管理中习见的考核分等、末位淘汰就渊源于此。

周秦关于绩效考核的文字记载较少,文献记录较为完整作为后世范型的考核体系是汉朝。

在2200多年前,每到年终开展一次自下而上的逐级考核,考核内容是各级政府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形成统计数字,编为“计簿”,作为上级官员对其考核的依据。

《续汉书》载“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计簿。

”由郡国检查评估,划分等级,上报中央。

这和我们现在绩效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几乎一致了。

据董仲舒的记载,汉朝的考核结果是三等九列,“以一为最,五为中,九为殿”。

五是临界点,在此之前是上等和中上,在此之后是中下和下等。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可追溯至商代,随着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绩效管理不断演化出了各种形式。

汉朝的官僚制度,其中有赋闲法例,官历,官籍和官帽制度,为绩效管理提供了一种规范的管理框架,其中鼓励
官员从严加以考核,从而提高政治实效。

宋朝,绩效考核机制围绕三大原则——实用、实效和考核,以及具体的考核范畴,如职位、纪律、学识、
财务、文武、医药、恩义、农事、军事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实行绩效考核分级制,由官僚管理演变为绩效管理,有效提高政治效率。

明清时期,税收制度取代赋闲制度,明清史书中,梅和雅、管理学和
治国理政学中大量关于绩效管理的内容,如官府绩效奖励制度、关系考核
与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等,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在
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经漫长
的沿革,而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及其启示,旨在提升政治效率,合理
安排人员,以及建立一套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当今管理者提供借鉴和
参考。

中国古代考课和考绩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考课和考绩制度的发展

三、古代考绩考课制度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考课和考绩制度已存在许多缺点与不足,与现代的 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缺陷包括: 在君王专权下,官吏考核中人为因素较多,任免、奖惩权 皆操于国君之手,“国王对臣僚的升迁有完全的自主权;
考绩的“人治”因素,使得考核容易流于形式,而且在考 核指标方面一个重大指标就是“论资排辈”,使得考核没有 发挥应有的效果。 最后,古代考绩制度是伴随着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而发展 起来的,主要的适用对象为政府官员,因而和企业的绩效考 核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都 要考虑这一因素。
一是巡守,即巡狩。“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二是述职。周王对述职制度非常重视,对于不认真述职的诸侯都要加以严加惩 罚。 直接派官员进行考察。 短期的日计月核、年终的“会政致事”和“三年大比”三种。
考核指标: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 廉法,六曰廉辨。
评价:
1.2发展
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是伴随着中国的文官制度发展起 来的,并随着官吏管理制度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考课和考 绩制度本身就是文官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在某种程 度上作为一种官吏选拔和任免的手段,其结果也是对官员 实施奖惩的依据。
二、古代中国考课和考绩制度的嬗变
1、尧舜时期——中国考课制度源头 2、西周时期——中国考课考绩的系统萌芽 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考绩制度的形成时期 4、秦汉时期——中国考绩考课制度的发展时期
考核指标:一是行政区划及人员;二是户口;三是田地、提封; 四是钱粮。 评价:汉代的上计制度无论是在考官以及考核指标方面都更加 完善,这也是上计制度一直被后人所沿用的原因之一。
5、隋唐时期——考级制度的完备时期
考核机构的设置:隋唐时期,考课制度最大的发展就在于设置 了一个专门负责官吏考核的部门——尚书吏部。同时设置了校考 使和监考使核定考课结果。 考核内容和指标:在唐代考绩制度中,取得最大成就之处是对 文官考绩制定了统一的内容、标准。基本内容是“四善”、“二 十七最”。史载:“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 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向古人学习绩效考核

向古人学习绩效考核

向古人学习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在诸多企业里外表光鲜但声誉不佳,似乎成了惩罚员工的一个代名词。

同时,绩效考核的不准确又为人诟病,量化考核结果些许的差异真的就代表了两个人真实知识能力的差别吗?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理论,绩效考核也不例外。

这就如同我们的高考,始终为人诟病,但是又年年要举办一样。

的确,高考时那决定考生间天壤之别的人生命运的一分半分并不真正反映考生间就有那么大的现实差距,但是,量化考试(核)是人类已知的评价手段里最不坏的选择,没有办法的办法,仅此而已。

被国人骂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现在依然是全球文明国家文官选拔的几乎唯一渠道,被国人骂了三千年的绩效考核也一样,永远不完备,但是需要去做。

下面,我们就穿越三千年岁月,浏览一下古人是怎么做绩效考核的。

中国古代的绩效考核主要是对官员进行的,就是在一定期限内对官吏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进行常规性的检查评估。

《孟子》曰:“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述职,是周朝四种官员考核形式之一,为我们沿用至今。

云梦秦简中有不少关于考核官吏的律令,在一篇县政府考核乡级官吏的标准和奖惩办法中,“最”(上等)、“殿”(末等)两个词频繁出现,如:“最者,赐田典日旬;殿,笞卅。

”之后,“最殿”二词作为考核绩效划分等级的专有名词,一直沿用到清朝。

现代管理中习见的考核分等、末位淘汰就渊源于此。

周秦关于绩效考核的文字记载较少,文献记录较为完整作为后世范型的考核体系是汉朝。

在2200多年前,每到年终开展一次自下而上的逐级考核,考核内容是各级政府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形成统计数字,编为“计簿”,作为上级官员对其考核的依据。

《续汉书》载“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计簿。

”由郡国检查评估,划分等级,上报中央。

这和我们现在绩效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几乎一致了。

据董仲舒的记载,汉朝的考核结果是三等九列,“以一为最,五为中,九为殿”。

五是临界点,在此之前是上等和中上,在此之后是中下和下等。

中国古代绩效评估思想及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评估思想及启示

收稿日期:2008-10-21 作者简介:宋一(1974-),男,河北沙河人,博士,从事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教学与研究。

周凯(1975-),男,北京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6JJD 710002),教育部课题(批号2008JYJ 055)阶段成果。

第26卷第1期2009年1月东 疆 学 刊Dongjiang Jou rnal V o l .26N o.1Jan .2009・历史学研究・中国古代绩效评估思想及启示宋一1,周凯2(1.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1;2.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 要:,主要包括了明主治吏不治民,治吏之重在于考课,德礼为政教之本,察吏安民、视情办吏,民唯邦本、本固邦兴等方面。

古代的绩效考核理论和思想固然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认真学习和借鉴绩效考核理论和思想对于今天的绩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代;绩效评估;启示中图分类号:C 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007(2009)0120079204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早在秦代已经出现,兴于唐朝,完善于清朝。

虽然制度带有一定时代和阶级烙印,但是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不应该割断渊源去单看一个制度。

从今天的眼光进行审视,其中很多思想和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绩效评估在古代叫考课,也叫考绩和核真,在“史记”和“资治通鉴”等著作上,都有很多有关与此的介绍。

虽然内容很琐碎,但是,运用文化和历史的视角,可以看出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

明主治吏不治民——明确绩效评估对象。

自古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个疆域广阔的国家。

为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代都通过一套很好的“治吏”制度来进行治理。

治民先治吏,是历代王朝实行统治的共同政治经验。

这是因为,官吏的管理与权力的运用相伴而行。

从历史上看,治国有三个核心内容:任人、信赏、必罚,其实就是讲的吏治问题,吏治如何成为评价一个君主是否有作为,是否能够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标准。

古代绩效考核制度

古代绩效考核制度

古代绩效考核制度古人把“治国”视作一种艺术,他们知道统治者需要努力地谋求完善的治理,以促进政治的繁荣和安定,此外,还要求领导者注重绩效考核,以确定他们的表现和责任范围。

在古代治理中,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被认为极为重要。

古代的绩效考核制度,一般分为新上任的表现考核和持续性的表现考核两大部分。

新上任的表现考核,主要是审查新上任官员,以检验他们是否称职,以及是否能够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持续性的表现考核,则是对有经验的官员的持续监督,以识别出他们的表现是否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以及是否能够持续为当地人民做出贡献。

古代的绩效考核制度,一般采用多种方式来衡量官员的表现。

首先,外形审查是最常用的考核方式,官员们需要穿着合适的服装,以及按照当地的礼仪要求行事,否则就会受到处理。

此外,官员们还要参加地方考试,以评估他们能否胜任政治事务。

此外,德行考核也是古代政治考核的重要部分,官员们不仅要遵守统治者的政策,而且还必须遵守国家的行为准则,以显示自己的德行。

古代的绩效考核并不仅限于政治考核,它还被用于其他领域的考核。

例如,在军事领域,对军官的考核,以识别他们是否有能力率领部队,以及他们是否有能力战胜敌人;在文化领域,对从事文学、书法、绘画等活动的人员进行考核,以衡量他们的艺术水平;在商业领域,对官员们进行考核,以确定他们是否有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古代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的标准逐渐提高,对考核官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以确保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

其实,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从古至今依然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检验官员的能力,让更多优秀的人担任政治职位,以促进政治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绩效考核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检验官员的能力,这也是维护政治秩序的根本所在,也是让更多优秀的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的基础。

因此,今天的政治管理者应当继续努力,以提高绩效考核的标准,以确保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水浒中的绩效管理
第三代领军人物――宋江的出现为梁山泊的发展带 来了巨变。及时雨宋公明一贯拥有良好的口碑形象 ,后来又冒死相救梁山好汉的“大义”,与梁山“ 义字为重”的组织氛围非常契合,这一点为宋江获 得较高威望打下了基础,但要顺理成章坐上梁山的 头把交椅,仅根据一点好名声和取得几回攻城战功 ,是难以服众的,试想此时梁山声势浩大,屡遭朝 廷围追堵截,外部环境非常险恶;内部人员结构复杂 ,队伍规模空前,有弃官投奔的,也有草寇归顺的 ,有高阶之后,也有乡野粗人,有地主豪富,也有 泼皮无赖,而且先后经历王伦、晁盖等不同领导, 各成体系,资历、本领、心态不一,非一般之士是 难以坐得稳的。鼎盛时期,宋江果断导入了现代管 理的技术手段,着重“搭班子、引人才、带队伍” ,实施规范管理。
水浒传成功的绩效管理主要措施
三、 不拘一格,广纳贤才。众所周知,管理――就 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资源从输入到输出 增值的过程,人才正是事业成功的第一要素, 宋江在被迫逃亡的路上,靠着个人魅力,结交了一 大帮仁人志士,像箭术过硬赛李广的花荣、脾气大 本事也大的秦明、勇猛无比的黑子李逵、谙熟水性 浪里百挑张顺、日行千里比赤兔马还快的戴宗,这 些拥有特殊专长的人才无不为梁山事业增添了光辉 的一笔。在后来的战斗中,宋江也惜才如命,大名 城一战,最终迫使朝廷命官关胜弃甲上山,靠的就 是宋江的欲擒故纵用心感化,一句“大刀义勇神将 ,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就化敌为友了 。呵呵,这等心胸难能可贵。
考核方法: 上计和分层考核
考核标准: 六条课郡法
1、考课制度的含义
“考绩”、“考功”
考 课
官员,主要指文官
选拔、任免、奖惩
10
先秦时期
社会背景: 有官必有课。中国古代设置官吏时间很早,在 尧舜时期就已经建立典章制度,由此产生了百余种官员, 随之而来产生了最原始的考课制度。 考核机构: 未出现专门的机构和职官,由中央和地方行政 长官兼掌。 考核方法: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尧舜);“巡狩, 述职”(西周);“上计”(战国)。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摘要:通过对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萌芽、确立形成时期(战国、秦汉)、逐步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完备(隋唐)、逐步完善(宋元)、集大成时期(明清)的阐述,以及对这些时期的考核方式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了一些经验教训用于借鉴,对当前的官员考核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借鉴一、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概述考核,古代称之为考课,也称考绩、考查,是对在职官员政绩和功过的考核,通过考核分出优劣,加以奖惩。

考核是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选贤任能、赏善罚恶、奖勤罚懒、评价官员品行、政绩和年劳的重要制度措施,也是历代统治集团约束内部成员的基本手段。

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历史悠久,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考核对象扩大化、考核管理机构统一化、考核标准兼容化、考核方式多样化。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从产生、发展到完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历代统治者集中王权、巩固自己的统治提供了保障;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再加上封建帝制的腐败,往往只能空有其表,最终随着王朝的覆灭而灭亡。

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它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也有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一)战国、秦汉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都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考核制度。

秦国以考课严谨、赏罚分明的措施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秦始皇采用了韩非子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政治主张,也就是说,国君只要把官吏管理好了,老百姓也就管理好了。

秦灭六国以后,继续沿用原来的制度,并把它推行全国。

秦朝实行一年一考,三年一次总评定的办法。

除了每年定期的地方对中央的上计制度外,还有对诸曹官吏结合具体职司进行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并按照考核的结果,给予奖赏或惩罚。

汉朝对官员考核,主要是考核其政绩,所谓“政绩”,即官员的政治能力所要达到的效果。

汉朝承袭秦朝的考核制度,实行一年一考。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水浒传成功的绩效管理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有三: 一、 结果导向,以业绩说话。宋江上山前, 晁天王管理较为粗放,义字当头,导致吃大锅饭现象 严重。 宋江上山后,首先肯定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前提 条件――我们是兄弟,笼络了人心;但同时又间接否定了按资 历坐位的旧规矩,当他带着一帮人马上山之际,即语出惊人: “休分功劳高下,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到右 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外定夺。”也就是说, 不管以前功劳、资历如何,以前的排名统统不算,以后按照功 劳,重新考核,再评定座次。他自己带头响应“结果导向”原 则,所以在每次打城头之际,闹华山,取关胜,打曾头市,都 是自告奋勇,亲临一线,且取得了不斐的业绩,这种争功劲头 为各位好汉树立了一副标杆,连久居首位的晁盖也因此感到压 力,誓要亲自参战立功。宋江用实力打破了梁山的评价规则, 为自己后来坐上头把交椅奠定了价值基础,让人不得不服。
水浒传成功的绩效管理的影响
提升了基础管理的梁山泊,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基本完成了原始资本 积累,军事软硬件充足, 组织机构日趋完备,规模日益壮大,需求层次日渐提高,出现一 些小富即安、热衷于“大块分金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享乐主 义者不足为怪,特别是在梁山泊未来发展路线问题上:最终要起义造 反,还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可以说还处于混沌状态,到了不得 不澄清的阶段。宋江没有丝毫犹豫,运筹领袖智慧,实践文化管理, 抓住对人性的研究与精神指引,即时提出了组织使命蓝图,那就是要 “替天行道”, 这就是方向,这就是准则,打家劫舍也好,攻城略 地也罢,都是为了这样一个崇高的使命而奋战的,甚至在与朝廷对抗 时,宋江也常义正严词口耳相传,用这一价值观影响敌友;并且在梁 山上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设立“忠义堂”议事厅,集口碑传播 与视觉传播于一体。后来,在宋江力主招安的背景下,梁山队伍更以 正义之师的名份征讨方腊,以极其悲壮的结局圆满完成了自己“替天 行道”、“报效朝廷”的愚忠使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看,结局是可 悲的;但客观评价宋江的领导才能,可见他的布道能力是强势而有效 的。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1. 引言古代中国的政绩考核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官员的绩效和能力,这一制度旨在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官员选拔和晋升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包括其概述、目的和实施方式。

2. 概述古代中国的政绩考核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秦代,但在随后的汉代和唐代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一制度围绕着评估官员的政绩、能力和廉洁度展开,以确保他们的素质和才能符合政府的需要。

3. 目的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有助于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行。

通过对官员的绩效进行评估,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称职的官员,并加以调整和处理。

其次,这一制度也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政治素质和能力。

通过考核,官员将受到激励,以提高自己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表现。

最后,政绩考核制度还可以确保政府的廉洁度。

通过评估官员的廉洁状况,政府可以遏制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 实施方式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方法。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定期考核。

政府会制定一套评估标准和程序,对于不同级别和职位的官员,会有相应的考核周期和内容要求。

官员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和报告,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和检查。

此外,政府还会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突击检查,以确保官员的廉洁和工作表现符合要求。

此外,在某些重要岗位上,政府还会组织考试和选拔,以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5. 考核标准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通常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府会评估官员在推动政府工作方面的成就。

这包括官员在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效果。

其次,政府还会评估官员的廉洁度和诚信度。

这包括官员在财务和行为上的廉洁,是否有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政府还会评估官员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这包括官员在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6. 考核结果根据官员的考核结果,政府会对于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智慧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话题,凭借其独特的智慧和制度,为中国古代政权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古代,官员选拔和管理被视为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智慧,以期为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智慧源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

凭借着严格的考试制度和人才推荐机制,古代中国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担任重要职位。

同时,古代中国还建立了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了官员的廉洁和履职能力。

这些智慧和制度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政府治理的效能,也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首先介绍古代官员选拔的智慧,包括考试制度和推荐制度。

通过考试,古代中国能够验证官员的才能和品德,确保其适应相应职位的要求。

同时,推荐制度也给予了有实力和功绩的人士机会,提升了选拔的公正性和广泛性。

其次,本文将探讨古代官员管理的智慧,包括官员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官员考核制度通过定期考核和绩效评估,来评判官员的表现和能力。

这不仅对官员起到了鞭策作用,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也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管理人才的手段。

而责任追究制度则保证了官员的廉洁和依法行政,通过追究责任来惩戒不负责任的官员,保持了权力的公正和规范。

最后,本文将对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智慧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启示。

古代中国在官员选拔和管理方面的智慧,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思维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方法,进一步完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智慧,并从中寻找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相信通过借鉴古代智慧,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高效、稳定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政府绩效管理_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政府绩效管理_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政府绩效管理:发展与启示Ξ□侯经川 彭国甫 魏捷先摘 要:本文从绩效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机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的关系四个方面,对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政府绩效管理经验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总结梳理。

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提高政府管理绩效、树立科学政绩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 古代 政府绩效管理 考绩 科学政绩观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6-029-07 政府绩效管理是当今政府管理实践和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全球性热点。

它不但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科学政绩观所要面对和解决的焦点课题。

我们在重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与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立足于中国自身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的研究。

本文从绩效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机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政府绩效管理(亦称“考绩”、“考课”、“考成”、“考功”等等)经验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以期为我们今天树立科学政绩观、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

一、绩效考核标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进行绩效考核与管理,就必须首先确立绩效标准。

据《周礼》记载,早在周朝就有了“六计”与“大比”的考绩标准。

“六计”主要针对中央官府所辖的“群吏”而设:“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1]。

“大比”则主要针对“六乡四郊之吏”而论:“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2]。

即对中央官员(“群吏”)的考核重德行标准,对地方官员(“六乡四郊之吏”)的考核则重政绩标准。

到了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3],明确地把“德”、“功”、“能”当作统治者考核臣下的主要标准,并认为这是进行官吏管理的“三本”。

历史上绩效考核制度

历史上绩效考核制度

历史上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是一种对个人或组织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绩效进行评估和奖惩的制度。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形式的绩效考核制度,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政府到企业,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绩效考核制度。

古代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代埃及。

在法老统治时期,埃及的官员被要求定期向国王报告他们的政绩和工作成果。

这种制度通过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强化了政府的权威和效率,激励官员更加努力地履行职责。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第一个明确规定和实施绩效考核制度的朝代。

明朝绩效考核制度通常以科举考试为主要内容。

科举考试是以士子的学问和能力选拔官员,因此官员的绩效往往与考试成绩相关。

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明朝的治理效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现代历史上,绩效考核制度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政府和企业等各个领域。

在西方国家,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普鲁士。

弗里德里希大帝创立的普鲁士官僚制度强调官员的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以期提高政府的效能和效率。

这一制度在整个欧洲迅速传播,并成为现代官僚制度的基础。

在企业领域,绩效考核制度的发展主要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为了应对工业化和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提高企业的效能和竞争力,许多企业开始采用绩效考核制度。

其中最有名的是贝尔实验室的绩效考核制度。

该制度通过推崇技术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绩效评估标准,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研究和合作开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绩效考核制度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政府领域,绩效考核制度被用于衡量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

例如,美国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国家绩效评估是对各个政府机构的绩效进行评估和排名的重要工具。

在企业领域,绩效考核制度成为衡量员工工作表现和促进员工发展的重要工具。

企业通常通过设定目标、制定绩效评估标准和提供激励措施等手段,来评估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能力,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决定薪资、晋升和培训等方面的奖惩和发展机会。

我国古代官员政绩考核的管理借鉴

我国古代官员政绩考核的管理借鉴

我国古代官员政绩考核的管理借鉴提到绩效考核,不少人认为这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其实在中国古代吏治制度及其中的对官员实行考核机制由来已久,而且其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实施的效果一点也不亚于西方国家。

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文官制度一一公务员制,使官员的选拔考核开始具有更加科学客观的标准。

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于1993年开始实行公务员制,但在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尚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借古察今,或许有些启迪。

统治者越想巩固其统治地位,越就关注官员的选拔任用和政绩考核,相应地其考核制度就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实施效果就越好。

吏治即为治吏,中国自古就有一套严密的吏治制度。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德”也就是官员的教育,主要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德行操守,选官要依此标准,考试也依此。

而且官员还负有教化”百姓的职责;二是有为官的具体规范和标准。

清明、廉洁、公正执法,就是做官的基本要求。

做官的具体规范、要求越来越多;三是有法令的详细规定。

中国法律,主要是刑法,这是中华法系的一个特点,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官员执法和犯法的处罚规定;四是对吏治有专门机构负责(相当于现在的组织人事部门)。

其中尤其是相对独立的、强有力的御史制度,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官僚制度发端于秦汉,但粗疏多变。

在唐代得以定型完备,并为后世所继承和逐步调整、更趋严密。

单就吏治败坏的历史记载而言,唐朝不如以后各朝各代那么多那么具体。

作为吏治的一部分,在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亦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代、严密于明清秦汉时期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实行考课制度。

考课即为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

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所谓考课,就是对官员的考核主要依据其赋税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

唐代初期的统治者十分正式对官员的考核,制定了考课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绩效考核带来的管理借鉴
专门多企业治理者,一提到考核,就认为这是从西方引进的洋玩意,是舶来品。

事实上,中国从古至今在官员考核方面实施过多种有效的
考核制度,不管是起始时刻、考核内容,依旧实施成效,都大大超过欧美
各国。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开始于秦汉,完善于唐代,历代王朝
都积存了丰富的考核体会。

相伴着郡县制的产生,中华民族开启官吏考核
的历史,而且考核制度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统治者的地位就越巩固。

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

考课确实是对官员
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

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
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鼓舞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
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秦代的考课是通过
上计制度进行的。

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

合乎标
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

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
的方法。

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

上讲考课事关国家
大政,统治者专门重视。

唐代初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政绩,考核有了较大进展。

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令:"房玄龄、王硅掌内外官考";"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当时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课的机关。

考绩的目的是为了黜恶陟善。

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截了
当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有关。

唐制
规定: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
每退一等,夺禄一季。

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
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

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
以一上下覆二中下。

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

有下下考者,解任。

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

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

大考
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确定等等,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

考课在唐
代作为治理官吏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考课定等第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
考绩与奖罚黜陟直截了当有关,以今天的眼光看,有许多合理之处,为我
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东西。

宋代对官吏的考绩亦称"磨勘".宋真宗时,文武官员三年为一任期,一年考一次,三考为一任。

宋仁宗时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

虽有视考绩情形决定升迁的规定,但实际上是凭年资叙升迁,"不咨询其功而咨询其久".结果"官以资则庸人并进".由于宋代不重视考绩,差不多按年资论升迁,因此宋代官员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唯求任期内不发生过错,到
期得到升迁就满足了。

明代考绩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文官考绩由吏部考功司负责,武官考绩归兵部武选司负责。

文官考绩方式要紧是考满,武官考绩亦称"军政".考满,即按任职年限考核,以检查是否称职,并给予相应的处置,侧重
于褒奖、提升。

考满等级开列之后,按等处置。

处置的差不多原则是:"称职者升,平常得复职,不称职者降。

"清代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

考满每年进行一次,称为一"考",三考为"满".吏的汇考,每三年一次。

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对地点官吏的考察称为"大计".清代考察具体工作由吏部清吏司主持,清朝政府总结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
吏贪墨成风的教训,进一步进展了封建官吏的考察标准。

顺治四年(16
47年)颁布"四格八法"制度。

所谓"四格",即守、才、政、年。

"守"分廉、平、贪三类;"才"分长、平、短三类;"政"分勤、平、怠三类;"年"分青、中、老三类。

按照上述四格,综合考核成绩分为三等:称职、勤职、供职。

所谓"八法"即:一贪与酷者,革职提咨询;二软与不明白者,革职免官;三年老有病者,退休离职;
四才力不及与治事浮躁者,酌情降调。

考核时,除由都察院协同工作外,
还有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徇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

因此,清代初
期官员比较廉洁,国力也较后强大得多。

近代中国,尽管存在战乱和军阀割据,但考核未断。

民国时期,县、区政人员均由省政府或部门负责考核。

民国20年后逐步形成考核
制度,要紧形式有检定考试、高等考试、一般考试、特种考试、县长考试
等。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对干部的考核,一样通过一年一度的鉴
定形式进行,先自我鉴定,经小组评议,后由单位或组织作鉴定,存入个
人档案,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

50~60年代,干部考核的内容,要紧是政治态度、阶级立场、社会关系及工作表现、思想作风、群众观点、学习、
团结等,尤为重视政治标准。

每次政治运动,如"三反"、"五反"、肃反、审干、整党、整风、社会主义教育等,都必须作个人鉴定或小结,并经群众
评议和单位鉴定。

工作调动、抽调搞临时工作或脱产学习较长时刻,终止
时也要搞鉴定和考核。

擢升重用的由组织专门考核。

"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考核差不多中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原了干部考核制度,实行定期与平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评
议相结合方法,对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以考绩为主。

纵观我国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考核,能够看出,比较明智
的统治者或领导者都把建立考核制度作为建设国家和巩固政权的基础,通
过严格的考核来优化和更新官员队伍,凡是不重视官员考核的统治集团,
官吏队伍就会因循守旧,导致政局颓废,这对我们当今企业的人力资源治
理和绩效考核的推行有着专门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