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电图基础知识

(完整版)临床技能培训教材.doc

目录 第一章体格检查 (1) 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及项目 (1) 第二节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 (6) 第二章临床基本操作技能 (22) 第一节伤口换药 (22) 第二节氧气吸入法 (23) 第三节胸膜腔穿刺术 (25) 第四节腹膜腔穿刺术 (26) 第五节腰椎穿刺术 (27) 第六节骨髓穿刺术 (28) 第七节伤口的止血包扎 (29) 第八节脊柱损伤病人的搬运 (30) 第九节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31) 第十节电除颤 (32) 第十一节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33) 第三章器械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36) 第一节心电图检查 (36) 第二节X线检查 (42)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 (43) 第一章体格检查 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及项目 一、一般状态及生命征 1. 一般状态 (1)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 (2) 观察发育、营养、神志、面容、表情、体位。 2. 生命征 (1) 测量体温(取体温计,观察汞柱高度,置于左腋下5min) 。 (2) 触诊脉搏(一般触诊右侧桡动脉,脉律规整者检查15s ,不规整者检查lmin) ,同时触诊双侧脉搏,注意是否对称。 (3) 测量呼吸频率,至少30s,注意节律、类型和深度。 (4) 测量血压,一般测量右上臂血压。右上臂外展约45°,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将袖带缚于上臂(距肘窝2~3cm) ,气囊对准肱动脉。触摸肱动脉,听诊器胸件置于触摸之肱动脉处。向气囊充气、放气并听诊动脉音,两眼平视汞柱升降,计数。测量 2 次,取低值者为血压值。 (5) 取出体温计,计数,轻轻甩下汞柱至35°C 以下。 二、头部及颈部 1. 头颅及眼 (1) 观察头部外形及触诊头部(注意观察头颅大小,有无畸形,有无异常隆起及凹陷,头发分布、密度、颜色和光泽,有无折断现象。要用手循一定顺序分开头发,观察头发)。 (2) 观察眉毛、眼险、睫毛的分布,用拇指在内毗部压迫小囊,观察有无分泌物。 (3) 嘱被检查者往上看,双手拇指翻双眼下眼险,观察下部分巩膜及结膜。 (4) 嘱被检查者往下看,以拇指和示指先后翻开左、右上眼险,观察上部分巩膜及结膜。

最新心电图基本讲解

心电图基本讲解

本人在心电图室上班将近一年,心电图做了将近五千份,许多类型的心电图都见过,现在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分享。相信对大家有帮助。 不管任何原因引起的心室率(即QRS波的频率)明显减慢或RR间期延长,且有泵血不足的症状(晕厥、心绞痛等),均属危重,有条件要紧急安装临时起搏器。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教材写得不详又不好,但临床上较常见。 文献示:病窦实际就是窦房结缺血、损伤、坏死致起搏细胞(P细胞)减少,心率减慢,严重的因供血不足出现晕厥等症状。 个人意见:只要窦缓<50次特别是有症状的均须考虑病窦的可能。阿托品试验阳性(后面讲)有助诊断。 病因大多因冠心病-右冠供血不足,或心肌炎心肌病损伤窦房结。因此病窦常发于冠心病病人。 (二)窦性停搏 “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作为国内内科学最权威著作(《内科学第7版》),如此含糊的“显著”令莘莘学子很愤怒!显著?就是几秒!?其他文献均未查及。已咨询我院心电图科。答:“P-P>2S,心率快时P-P>1.7s时算窦停。”(科内标准,不代表全国) 上图极佳,因为R-R间期最长也就2S左右,此患者未必有晕厥;但假

若这个人窦停后交界区亦无逸搏心律(窦房结、房室结双结病变可致无交界逸搏),只能由心室代偿,出现室性心率,但若心室都无冲动,那便是一条9S的直线,必死无疑。 (三)三度及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II型: PP一直恒定,但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就这么简单。 2、三度(下图): 要用双规量,P波一直规律出现,QRS波也一直规律出现,二者无任何关系,即心房不能下传到心室。注:有时P波刚好落在QRS上而不能看清楚。

最全心电图指南

(一)本文 1、本文较笔者一年前的所写的《看了它就能看懂心电图室大部分心电图》严谨、复杂和难很多,为方便理解,偶不严谨,但基本正确;临床部分多为个人体会以及书籍、文献所见,若与教材不同,以教材为准。 2、本文适用于有一定心电图基础的实习医生或非心内科临床医生,若完全不懂心电图,请先阅读敝作《看了它就能看懂心电图室大部分心电图》(非专科-初级篇-不严谨)。(https://www.360docs.net/doc/226973143.html,/;访问密码132465) 3、看懂本文后临床医生可达到的水平:能迅速诊断心内科绝大部分心电图的主要问题,并做出相应处理;能看一眼心电监护机上的图形就大概判断ECG危重程度。 (二)阅读前须懂的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不等于PR段,而=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的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是正常的。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看QTc间期,即校正后的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的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看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是有意义的值。 2、作为非心电图专科医生,若从生理学的原理上去研究心电图,结果定是痛不欲生,一无所获。临床医生只要能看懂这是一个什么图,危不危重,就够了。 3、心电图诊断的二个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是有一定讲究的,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的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他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①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的典型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是不能诊断心梗的,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异

《生理学基础》中职规划教材pdf版本之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 学习目标 1.掌握:心脏的生理学特征,心肌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动周期的形成及其特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学意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心、脑、肺的血液循环特点。 2.熟悉:心电图的三个主波的生理学意义,心肌细胞的分类,机体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心脏、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3.了解:心肺感受器反射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案例引导 案例:某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小明,在宿舍卫生间里玩手机游戏,游戏结束起身时发现头晕、双眼发黑、腿脚发麻。 问题:1.请分析这是什么生理现象?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还有分配血液和调节器官血流量的作用。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物质运输,通过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运输内分泌激素和其他体液因素,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和血液防御功能的实现,也有赖于血液不断地循环流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心脏和血管还具有内分泌的功能。 第一节心脏生理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心脏不断地、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将血液从静脉输入心脏,并射入动脉实现其泵血功能。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心内瓣膜起着活门的作用,控制血液沿一个方向流动。心脏这种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产生的泵血活动是在心肌生理特性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心肌的各种生理特性又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学特点密切相关。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

以上是主页君在网上随意找到的正常的ECG图示,可能很多人问,为什么很多时候正常的心电图看起来和上图不一样呢?其实,上图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下的图示,只不过是为了说明心电图而画出的理论图示。正常的ECG在不同导联上有这完全不同的表现,我们学习的目标是认识正常的心电图,才有能力分辨异常心电图,发现其中的异常,从而得出判断,起到辅助诊断的目的。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这是额外要求,初学者了解,不懂也不影响学习)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和心脏的机械舒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Q1l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 U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其亚微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于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从而造成钠离子快速内流,此时可测得+30mv的电压,这就是动作电压。这时细胞膜上的 Na+—K+ATP泵逆浓度差把钾离子送回细胞内而排除钠离子,恢复原有的极化状态。 3. 除极和复极 1 除极:指细胞由静息膜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其速度较快。

心电图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一个小格为0.04秒,一个大格为0.2秒;一个小格为0.1mv,一个大格为0.5mv,两个大格为1mv。 标准电压:1mv=10mm。 P波:代表心房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P波时限一般小于0.12秒。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P波方向: Ⅰ、Ⅱ、A VF、v4~v6导联向上,A 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低平均可。 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级至心室开始除级的时间。 PR间期时限:0.12~0.20秒,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一般不超过0.22秒。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人QRS时间一般不超过0.11秒。多数在0.06~0.10秒。 R峰时间: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04秒,V5、V6导联不超过0.05秒。 Q波:正常人Q波时限一般不超过0.03秒(除Ⅲ和A VR导联外)。Ⅲ导联Q波的宽度可达0.04秒。 正常情况下,Q波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的四分之一。 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出现可呈QS波。 J波: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的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的复级过程。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级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Ⅰ、Ⅱ、V4~V6导联向上,A VR导联向下,Ⅲ、A VL、A VF、V1~V3 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的T波方向向上,则V3~V6导联就不应再 向下。 振幅:除Ⅲ、A VL、A 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 导联R波的10分之一。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尚属正常。 QT间期:指QRS波群得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级和复级全过 程所需的时间。 QT间期:正常范围为0.32~0.44秒。 U波:在T波之后0.02~0.04秒。 早期复级:V3~V5导联、Ⅱ、Ⅲ、A VF导联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其振幅≥0.12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突出,又称“肺型P波”。 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其时限≥0.12秒,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秒,以Ⅰ、

心电图ST段读图四步法 (1)

心电图 ST 段读图四步法2015-10-21 10:40 来源:丁香园作者:四叶虫 字体大小 -|+ 即使对于心血管专科医生,心电图学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独立知识体系。 对心肌缺血ST 段的研判是心电图学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不但心内科医生要掌握,其它专科的医生也需要熟悉。下面结合我的个人体会复习一下ST 段研判流程,分为四步。 一、确定等电位线(基线) 我们都知道ST 段的改变要和心电图上的等电位做比较,那么等电位线在哪里?不用费心的去寻找,因为心电图等电位线实际上并不专指那一段。等电位

线是一个抽象的定义,有点类似于海平面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绝大多数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在心电图上描记的理想线段。一个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的动作电位的电流很微弱,心电图探测不到。 我国有10 多亿人口,心脏大约也有十多亿个心肌细胞,其中心室的心肌细胞数量占到90% 以上。当窦房结的冲动经房室结、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导到心室,这十多亿个心室的心肌细胞在很短的时间内(大约110 ms)共同除极,它们释放总电流形成高而窄的QRS 波。然后它们一起开始午休。 好比在中午12 点到 2 点,这十多亿个心肌细胞一起进入动作电位 2 时相的平台期,一起睡午觉,这一段叫ST 段,正常情况下探测不到电流。 下午这些心肌细胞又一起开始工作,也就是复极。这十多亿个心肌细胞共同复极形成了T 波。总是有些细胞早一些工作或晚一些休息,所以在T 波有起点、高点、终点,形状像一个倒扣的钟形。夜里12 点到第二天凌晨 6 点绝大多数人是在休息的,尽管总有少部分人喜欢开夜车,但对全局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一段叫TP 段,也应该是探测不到电流的。 那么在正常的心电图上,哪一些时间段处于等电位状态呢? 很明显有三段:TP 段、ST 段和PR 段,这三段时间绝大多数心肌细胞都在休息,正常情况下应该在等电位线上。 另外,我们很容易理解P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P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PP 连线;QRS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QRS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QQ 连线在正常情况下也处于等电位线高度。这样我们可以找到 5 条线段处于等电位线上。既然ST 段发生了改变,那么可以拿来与之比较的等电位线只剩下四段。我们首先选择TP 段,这个很容易理解,晚上睡觉时间最长,又相对稳定。 但是TP 段是我们正常人的心率储备时间,当心率增快时TP 段经常会变短甚至消失,这个时候我们拿哪一段做替代呢?如果TP 段消失,自然我们也就不能准确定位P 波的起点了,所以PP 连线出竞争。可选择只有两段PR 段,和QQ 连线。 等等,眼尖的读者可能考虑到了,前面没有介绍PR 段,既然心室肌细胞们一起除极形成QRS 波,而后一起复极形成T 波,那么心房肌细胞一起除极形成P 波,它们是不是也要一起复极呢? 完全正确,心房肌复极会形成Ta波,有时会影响PR 段甚至是QRS 波的基线,只不过它们大多数情况下很微弱,不会造成太明显影响,所以勉强算它合格。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先选择QQ 连线,而后才是用PR 段作为与ST 段比较的等电位线。我们可以借助第一张图复习一下心电图各部分名称。

心电图st段读图四步法(1)

心电图ST 段读图四步法2015-10-21 10:40 来源:丁香园作者:四叶虫 字体大小 -|+ 即使对于心血管专科医生,心电图学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独立知识体系。 对心肌缺血ST 段的研判是心电图学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不但心内科医生要掌握,其它专科的医生也需要熟悉。下面结合我的个人体会复习一下ST 段研判流程,分为四步。 一、确定等电位线(基线)

我们都知道ST 段的改变要和心电图上的等电位做比较,那么等电位线在哪里不用费心的去寻找,因为心电图等电位线实际上并不专指那一段。等电位线是一个抽象的定义,有点类似于海平面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绝大多数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在心电图上描记的理想线段。一个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的动作电位的电流很微弱,心电图探测不到。 我国有10 多亿人口,心脏大约也有十多亿个心肌细胞,其中心室的心肌细胞数量占到90% 以上。当窦房结的冲动经房室结、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导到心室,这十多亿个心室的心肌细胞在很短的时间内(大约110 ms)共同除极,它们释放总电流形成高而窄的QRS 波。然后它们一起开始午休。 好比在中午12 点到 2 点,这十多亿个心肌细胞一起进入动作电位 2 时相的平台期,一起睡午觉,这一段叫ST 段,正常情况下探测不到电流。 下午这些心肌细胞又一起开始工作,也就是复极。这十多亿个心肌细胞共同复极形成了T 波。总是有些细胞早一些工作或晚一些休息,所以在T 波有起点、高点、终点,形状像一个倒扣的钟形。夜里12 点到第二天凌晨 6 点绝大多数人是在休息的,尽管总有少部分人喜欢开夜车,但对全局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一段叫TP 段,也应该是探测不到电流的。 那么在正常的心电图上,哪一些时间段处于等电位状态呢 很明显有三段:TP 段、ST 段和PR 段,这三段时间绝大多数心肌细胞都在休息,正常情况下应该在等电位线上。 另外,我们很容易理解P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P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PP 连线;QRS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QRS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QQ 连线在正常情况下也处于等电位线高度。这样我们可以找到 5 条线段处于等电位线上。既然ST 段发生了改变,那么可以拿来与之比较的等电位线只剩下四段。我们首先选择TP 段,这个很容易理解,晚上睡觉时间最长,又相对稳定。 但是TP 段是我们正常人的心率储备时间,当心率增快时TP 段经常会变短甚至消失,这个时候我们拿哪一段做替代呢如果TP 段消失,自然我们也就不能准确定位P 波的起点了,所以PP 连线出竞争。可选择只有两段PR 段,和QQ 连线。 等等,眼尖的读者可能考虑到了,前面没有介绍PR 段,既然心室肌细胞们一起除极形成QRS 波,而后一起复极形成T 波,那么心房肌细胞一起除极形成P 波,它们是不是也要一起复极呢

30分钟教你学会看心电图

心电图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 不管任何原因引起的心室率(即QRS波的频率)明显减慢或RR间期延长,且有泵血不足的症状(晕厥、心绞痛等),均属危重,有条件要紧急安装临时起搏器。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教材写得不详又不好,但临床上较常见。 文献示:病窦实际就是窦房结缺血、损伤、坏死致起搏细胞(P细胞)减少,心率减慢, 严重的因供血不足出现晕厥等症状。 个人意见:只要窦缓<50次特别是有症状的均须考虑病窦的可能。阿托品试验阳性(后面讲) 有助诊断。 病因大多因冠心病-右冠供血不足,或心肌炎心肌病损伤窦房结。因此病窦常发于冠心病病人。 (二)窦性停搏 “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作为国内内科学最权威著作(《内科学第7版》),如此含糊的“显著”令莘莘学子很愤怒!显著?就是几秒!?其他文献均未查及。已咨询我院心电图科。答:“P-P>2S,心率快时P-P>1.7s时算窦停。”(科内标准,不代表全国)

上图极佳,因为R-R间期最长也就2S左右,此患者未必有晕厥;但假若这个人窦停后交界区亦无逸搏心律(窦房结、房室结双结病变可致无交界逸搏),只能由心室代偿,出现室性心率,但若心室都无冲动,那便是一条9S的直线,必死无疑。 (三)三度及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II型: PP一直恒定,但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就这么简单。

2、三度(下图): 要用双规量,P波一直规律出现,QRS波也一直规律出现,二者无任何关系,即心房不能下传到心室。注:有时P波刚好落在QRS上而不能看清楚。

三度和二II治疗方面无争辩,安装永久起搏器才能救命。当已有阿-斯综合征时也可先装 临时起搏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装永久。 (四)长R-R间期 不管任何心律失常,只要ECG、心电监护、Holter之一看到有长R-R间期(R-R>2S)均有临床意义,窦停而无逸搏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是房颤伴长RR间期。这里只讲它。 RR间期的计算为:一小格0.04S,则一大格(5小格)0.2S,那么RR间期=0.2SX大格数。 长RR者若无安装心脏起搏器保护切记不要用可达龙、洋地黄等减慢心率的药物! 有文献认为长RR是指白天>1.5S,晚上>2S。 明显长RR,一般我们的处理是:(1)查Holter明确最长RR到底有多长,发生在晚上还是白天。(2)明显的长RR(一般指3S)若发生在白天易发生晕厥。(3)积极治疗原发病(常见为瓣膜病、冠心病,或其他几乎所有心脏病);(4)发生时间不长的房颤转窦尚有一定机会,同步电复律可能不够安全,少用;一般予安装临时起搏器后用可达龙静滴试图转窦(注:要治疗原发病,若致房颤的原发病不解除,就算转窦了也易复发)。(5)转窦成功并维持自然好,若转窦失败则要说服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明显长RR(>3S)或不够3S但有泵血不足、晕厥等症状时,均要考虑安抚永久起搏器,否则后患无穷,严重的可能心脏停搏死亡。

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一)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正常值及意义 心电图是由一系列的波组所构成,每个波组代表着每一个心动周期。一个波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看心电图首先要了解每个波所代表的意义。 (1)P波: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是每一波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继Q 波后的一个高尖的直立波称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因其紧密相连,且反映了心室电激动过程,故统称为QRS波群。这个波群反映了左、右两心室的除极过程。 (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个比较低而占时较长的波,它是心室复极所产生的。 (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较低小,其发生机理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 (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 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 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6)T波: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

《临床心电向量图学教程》

《临床心电向量图学教程》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心电图室潘二明主任 河南省省直第一医院心电图室李琦主任 第五讲室内传导阻滞 当室内某一束支或分支发生传导阻滞时,室内的除极顺序即发生改变,受累的束支或分支所分布区域的心肌延迟除极并传导延缓,造成QRS环形态的改变和时限延长。心电向量图诊断束支传导阻滞,特别是心肌梗死或心室肥大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的准确性明显优于心电图。 一、右束支传导阻滞 (一)机理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时来自室上的激动由左束支下传,室间隔左侧面和左心室游离壁以正常的顺序除极,QRS环起始和中部向量正常。在左心室除极将近结束时,激动自左向右穿过室间隔传到右心室,使室间隔右侧面、右心室游离壁和肺动脉圆锥部相继除极。由于右心室激动延缓至60ms以后,且除极缓慢而变异,因无左侧拮抗的向量,故而形成较大的突向右前传导缓慢的终末附加环,并使QRS环总时间延长。当右心室除极尚未结束时,复极即由左心室开始,复极起始向量被拉向左后下方,使QRS环不闭合,形成指向左后下方的ST向量。 (二)诊断标准 1.QRS环终末出现指向右前上或下的附加环,其泪点密集>60ms,三个面均可见,以H面最为典型。 2.ST-T向量与QRS环终末泪点密集部分方向相反(多指向左后上或下)。 3.QRS环时间≥120ms者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20ms者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后者终末泪点密集部分多位于右后(或右前)象限,终末运行时间>30ms,<60ms,终末向量角<-150O,>-150O为终末传导延缓。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例 VCG诊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ECG诊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VCG诊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心电图的描记方法

心电图的描记、分析和临床应用 一、常规心电图操作标准 一)环境要求 (二)受检者准备 (三)皮肤处理 (四)电极安置 (五)描记心电图 (一)环境要求 保持室内温暖 检查床不宜过窄,床旁不要摆放电器 心电图机电源线远离检查床和导联电线 (二)受检者准备 核对姓名 嘱受检者休息片刻,取平卧位,最好避免饱餐或吸烟后检查 做好解释,嘱受检者在检查中 四肢平放、肌肉放松 保持平静呼吸 身体不要移动 暴露受检者两手腕与两下肢内侧,解松衣纽 (三)皮肤处理 在受检者两手腕关节内侧上方约3cm处,及两内踝上部约7cm处,涂沫导电胶

在受检者心前区导联V1~V6相应部位涂沫导电胶 若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污垢或毛发过多,必须预先清洁皮肤或剃毛(四)电极安置 安置肢体导联 红色电极接右上肢 黄色电极接左上肢 绿色电极接左下肢 黑色电极接右下肢 安置心前区导联 将红、黄、绿、褐、黑、紫电极分别安置于V1~V6的相应部位(五)描记心电图 接通电源 选择走纸速度25mm/s、定准电压1mV,记录笔调至记录纸的中心线若电压太高,选择定准电压1/2键,即lmV=5mm 若存在交流电干扰,按下HUM键 若受检者有肌颤,按下EMG键 导联切换,依次描记各导联心电图 一般各导联记录3~5个心室波 若存在心律不齐,适当延长V1或Ⅱ导联的描记时间 在心电图纸的前部注明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时间(年、月、日、时甚至分钟)等 在各导联心电图波形上方标记各导联

减少或消除伪差的方法 操作前检查心电图机性能,做好环境准备和受检者的解释工作 ■操作时操作程序进行,及时识别并尽可能排除导致伪差的原因■呼吸 ■嘱受检者屏气 ■肌肉颤动 ■嘱受检者放松肢体,并按下去肌颤滤波键 ■交流电干扰 ■检查心电图机电极和地线是否连接妥当、导电胶是否涂抹充分、电极板有无不洁或生锈、环境中有无使用交流电的仪器等 ■按下抗交流电干扰键 二、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步骤 1 .一般浏览 ■检查定准电压和走纸速度,判断有无伪差 2.判断主导心律 ■寻找并分析P波的形态和出现规律,确定是否为窦性心律3.计算心率 4.判断心电轴和有无钟向转位 5.分析P波与QRS波群及相互关系 6.观察ST-T改变及其类型 7.得出结论 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基本讲解

心电图续篇 一·概述 1、本文多为个人体会以及书籍、文献所见,若与教材不同,以教材为准。 2、本文适用于有一定心电图基础的实习医生或非心内科临床医生。 3、看懂本文后临床医生可达到的水平:能迅速诊断心内科绝大部分心电图的主要问题,并做出相应处理能看一眼心电监护机上的图形就大概判断ECG危重程度。阅读前须懂的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不等于PR段,而=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的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是正常的。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看QTc间期,即校正后的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

使各种心率下的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为S ,一般只能由看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是有意义的值。 2、作为非心电图专科医生,若从生理学的原理上去研究心电图,结果定是痛不欲生。临床医生只要能 了解这是一个什么图,危不危重,就够了。但是如果真能读懂将受益非浅,不被看低。 3、心电图诊断的二个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是有一定讲究的,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的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他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①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 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的典型 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是不能诊断心梗的,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 :异常Q波、ST-T改变,请结合临床,但这种报告不懂心电医生看得懂吗?若负责任一点, 可以写考虑急性心梗可能,请结合临床; ②单靠ECG一般是不够资格直接认为心梗(病理生理诊断)。再例如对于一份左室高电压的 ECG,若有高血压或其他可致左室大的病史,可直接诊断“左室肥大”(解剖诊断),但若无 ,只能诊断“左室高电压(无临床意义),如此等等。 ③B类:单看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的,各类心律失常主要表现是,例如房颤、预激综 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只看图便可,不须任何病史。 除上述二者外的其他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4、看图的方法: 对于危重的病人,肯定是要求看一眼马上看出主要问题,其他小问题先不理;而一般情况下看图,要求从头到尾,从P波到T波一个个看,看时间、振幅、形态有无异常,从I导联到V6导联一个不漏地看故必须牢背常用的正常值才能谈看图。 其实须牢背的最主要其实就几个: 1)`P波时间应<120ms,若延长和或成双峰,要注意有无左房肥大,II导振幅应<0.25m, II导振幅应<0.25mg,若增高,注意有无右房肥大或肺动脉高压; 2) `PR间期应120-200ms,若>200ms,注意是否各类房室传导阻滞,若<120ms,看看有无激综合征; 3)``QRS波应<110ms:若宽大畸形,看看是干扰还是室早还是房早伴室内差传;若>110ms常用以判断 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束支阻滞。

诊断学(第7版)教材

一、诊断学的内容 1.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 即问诊,是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 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只要患者神志清晰,无论在门诊或住院的场合下均可进行。许多疾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配合系统的体格检查,即可提出初步诊断(primary diagnosis)。 2.症状和体征症状(symptom)是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 觉。如瘙痒、疼痛、心悸、气短、胀闷、恶心和眩晕等,这种异常感觉出现的早期,临床上往往尚未能客观地查出,但在问诊时则可由患者的陈述中获得。症状是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症状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对作出初步诊断或印象(impression),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征(sign)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 心脏杂音和肺部哕音等。症状和体征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体征对临床诊断的建立可发挥主导的作用。 3.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听诊 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进行体格检查时应做到既不使患者感到不适,又能获得准确结果,以期尽早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 4.实验室检查(1aboratory examination) 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 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当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应结合临床慎重考虑或进行必要的复查。实验室检查偶尔阳性或数次阴性的结果,均不能作为肯定或否定临床诊断的依据。 5.辅助检查(assistant examination) 如心电图、肺功能和各种内镜检查,以及临床 上常用的各种诊断操作技术等,这些辅助检查在临床上诊断疾病时,亦常发挥重要的 作用。 二、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医学生学习诊断学时,临床课程尚未开始讲授,仅在学习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时初步回毯0鬻0滚。瀵瀑骥鬻糕攀攀 地了解到某些疾病发生时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的改变,或仅能应用一些病理生理基础知识对临床上出现的某些症状和体征作出一定的解释。因此,在这个最初阶段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医学生在学习诊断学时对临床上各种疾病作出准确而全面的诊断。诊断学的任务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接触病人,如何通过问诊确切而客观地了解病情,如何正确地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方法来发现和收集患 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了解这些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阐明哪些征象为正常生理表现,而哪些属于异常病态征象。联系这些异常征象的病理生理基础,通过反复推敲和分析思考,便可得到诊断疾病的某些线索,从而提出可能发生的疾病。 临床资料是诊断疾病的基础,病史、体征、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的收集与正确判断 至关重要。临床资料的获得重要的是要亲自掌握和全面了解。某些局限于系统器官的疾病可有全身性的临床表现。而某些全身性的疾病也可反映出某局部器官的临床征象。因此,学习诊断学需掌握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并结合病史分析才可能发现重要的线索。例如问诊时患者诉头痛,那么必须注意该症状是否由于工作紧张,睡眠不足所致的大脑生理功能紊乱,或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如颅内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导致的颅内压力升高和脑水肿之故。又如视诊时发现患者皮肤黄染,那么可能会考虑到患者近期是否进食大量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引起的生理性皮肤黄染,或是由于胆道疾病所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或为肝病造成的肝性黄疸;抑或由溶血性疾病发生的溶血性黄疸。又如触诊时于右上腹触及包块,那么其病理生理基础可能是肿大的胆囊,也可能是来自肝脏的肿瘤。再如叩诊时发现患者两侧胸部均为清音,此系正常肺部的叩诊音,然而,如发现患者一侧下胸部叩诊浊音,则必须考虑是否存在肺实变、肺不张、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的病理生理改变。此外,听诊时闻及患者两肺均为肺泡呼吸音,此为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呼吸音,但如于某肺野听及支气管呼吸音,该体征除正常情况下可于气管和主支气管区域闻及外,则应考虑到该区域有实变的可能。如于某肺野闻及湿性哕音,则可能局部肺泡或支气管内有渗出液滞留,其病理生理基础多系支气管一肺炎症或有肺水肿存在等。总之,在问诊和体格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每个症状和体征、大多存在着正常生理性、功能性表现或异常病理生理改变的可能性,在综合分析和思考这些临床表现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正常与异常的鉴别,也会涉及异常的临床征象间的初步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最后提出可能的诊断来。 必须强调,诊断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诊断。与临床医学各科对疾病的诊断有着一定的区别。例如内科学对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或特殊检查结果的特点,应用正确的临床思维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和鉴别,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表现的临床诊断。然而,如果要求尚未开始学习临床课程的医学生来掌握如诊断内科疾病一样来学习诊断学,那么,势必会造成脱离实际,不但诊断不了疾病,而且会影响对物理检查和一般实验室检查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因此,过多地增加有关临床各学科的内容于诊断学课程中,应予避免。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其实验诊断的教学内容应有别于检验医学专业,主要是实验的临床应用,而不是检验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实验诊断的教学原则应是让学生掌握概念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因此,实验诊断教学的重点应使学生掌握实验项目选择的原则,实验结果的分析,以指导疾病的诊断。至于特殊性、复杂性和高精尖的内容可留待临床各科的教学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予以

心肺复苏教材(最终版)

心肺复进阶系列(基础篇) 心肺复是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采用人工呼吸以纠正缺氧,并努力恢复自主呼吸,从而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 一、基础生命支持适应症 1. 呼吸骤停 很多原因可造成呼吸骤停,包括溺水、卒中、气道异物阻塞、吸入烟雾、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伤、窒息、创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 原发性呼吸停止后1分钟,心脏也将停止跳动,此时做胸外按压的数分钟仍可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当呼吸骤停或自主呼吸不足时,保证气道通畅,进行紧急人工通气非常重要,可防止心脏发生停搏。心脏骤停早期,可出现无效的“叹息样”呼吸动作,不能与有效的呼吸动作混淆。 2. 心脏骤停 除上述能引起呼吸骤停并进而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外,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心脏或大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出血、重型颅脑外伤、药物或毒物中毒、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或低血钾等。心脏骤停时血液循环停止,各重要器官失去血、氧供应,如不能在数分钟恢复血供,大脑等生命重要器官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二、判断心脏骤停的依据: 1. 主要依据:(1)突然意识丧失;(2)大动脉搏动消失;(3)心电图有 有以下表现之一:心室颤动、心电-机械分离、心室停搏; 2. 次要依据:(1)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2)自主呼吸 完全消失,或在短时间呈叹息或点头状呼吸,以后迅速消失;(3)口唇、甲床和四肢末梢紫绀。 双人成人心肺复(使用球囊-面罩) 1.观察环境是否安全? 因救援而命丧救援现场的案例时有报道,确认环境安全非常重要,不要让别人再来救你!到达现场,救护人员需要远离火源、电源、危险建筑、化学物品等危险因素,必要时请消防等专业人员予以消除。操作时伸展双臂以疏散人群,掌心向上,以感受天空有无下坠物;上、下、左、右环顾四周,全方位判断环境;口头报告“环境是否安全”。 2.操作姿势: 跪于患者右侧,左膝约平患者左肩,双膝距患者肩部约为一拳,双膝分开,间距约同肩宽。注:不必强调学员应做到左膝平患者的右肩和双膝分开必须与肩关节同宽,因为每个学员的身高/模型不一样。学员应根据自身的身高调整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原则上身高矮者需要靠近患者近些,身高高者距离患者远些,而不是强调一个拳头的距离,而且不同的模型距离也不一样(有些模型没有上肢)。不必强调双膝分开必须与双肩同宽,应在双膝分开后以腰腹部容易发力为宜。操作者与患者上下的位置关系原则上是学员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