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植物的起源,进化及分布
第二章农学概论作物起源、分类及分布
81
主要农作物在各大洲的分布2007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小麦
(种植面积) Unit: khm2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欧洲 大洋州
水稻 玉米 大豆 薯类
82
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面积约960万平方 公里,南北跨越纬度50度,长达5500公里;东西横贯经度 62度,宽达5200公里。自南向北随着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变 化,依次出现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 寒温带等六个温度带。 我国地势、地貌千差万别。有海拔8844m的珠穆朗玛峰, 也有海拔为-155m的吐鲁番盆地,山地占33%、高原占26 %、丘陵10%、平原12%、盆地19%。因此,形成了我国 丰富多彩的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
4.甘薯传入我国的两条线路
20
起源地与生产中心
陆地棉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小麦
大豆
21
农业生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交流
传入中国的农业生物
农业生物
原产地
传入西方的农业生物
农业生物
原产地
小麦、大麦
苜蓿 石榴 芝麻 菠菜 辣椒 菜豆 玉米 马铃薯
西亚
伊朗 西亚 西亚 尼泊尔 中美洲 中美洲 中美洲 南美洲
水稻
橡胶、可可 5
作物和家畜驯化中心和非中心学说( 哈伦1971)
6
1975年茹可夫斯基 世界12大作物起源中心
7
三、作物的进化
(一)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 玉米果穗长仅2-3厘米,栽培玉米20厘米左右; 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如野生甘蔗含 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 糖量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意义为了生存,古人类主要是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渔猎来获取食物。
当未食完的植物器官被遗弃或被埋藏在其临时住地后,发现其能不断繁衍,于是人类开始注意并将其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收集起来集中种植,且就近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果形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易保存的植物进行集中小规模栽培。
随着人类长期地种植野生植物,对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则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同时进行选择和培育。
伴随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逐步驯化、演化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而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首先是有机体的变异能力,其次才是人工选择有利的变异类型。
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同时通过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如不少文字中将“文化”和“栽培”视为同义词,英文中的文化为“culture”,也是栽培含义。
业已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作物的栽培,形成了四大类农耕文化,它们分别是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兴起的新大陆农耕文化。
至今发现,地球上大致有50万种以上的植物,其中被人类利用的约在5000种以上,被人类栽培种植的约1500种,属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
中国种植的作物约有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多种,经济作物70种,蔬菜110多种,牧草约50种,花卉130余种,药用作物50余种。
农业的起源发展与分布
旧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缓慢发展,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
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分成小群,在大部分时间和地区过着迁徒不定的生活。
而史前人类屈从于大自然的状况,要到他们自己能够通过种植、养殖而收获食物,才逐渐得到改善,并因此而导致了旧石器时代的终结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它标志着人类从依靠自然转变为开发、改造自然。
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是文明出现的重要保证,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而且奠定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起源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最早发端于欧洲。
1866 年,在瑞士苏黎士湖边的湖居遗址中发现农作物遗存之后,人们就逐渐开始关注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1928 年,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的概念,他认为由农耕、畜牧而达到食物生产,是人类自掌握用火以来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经济革命”,这种革命唯有近代的工业革命可相比拟(1)。
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使农业起源问题成为考古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百多年以来,关于导致农业(主要指种植业)起源的原因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
流行的有两个观点:1 .环境决定说这一观点主要是从外部的自然环境变化来解释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化为食物生产者的原因。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英国学者柴尔德为代表的“绿洲”说。
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由于更新世、全新世交替之际,近东(即西亚)气候恶化而日益变得干旱所致。
当食物生产经济确立之时,正是亚热带各地干旱地带遭受气候危机恶劣影响之日,这是最早的农民出现的地方,是农作物和家畜的野生祖先实际生活的地方……。
为了获得食物和水,这些吃草者不得不积聚到日益缩减的水泉和绿洲周围。
(2)由于这一有限的区域内野生动物很少,人们被迫去采集绿洲周围的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最后他们不得不耕种这些植物以提供足够的食物。
2:20世纪60年代,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以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为代表。
植物的生长历程
植物的生长历程目录根系的生长发育及结构 (2)茎生长发育及结构 (6)叶的来源及结构 (11)花的来源、组成 (13)花粉和胚珠的发育 (14)果实的形成 (15)根系的生长发育及结构种子萌发、胚发育成新一代的个体,其根、茎、叶分别来自于胚根和胚芽等的发育和生长。
通常情况下,陆生植物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生长,形成植株的主根。
当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就会从内部侧向生出许多支根,成为侧根。
任一植株地下部分的根总称为根系。
依据根系的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
直根系由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属于此种类型。
须根系,主要由不定根及其侧根所组成,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属于此种类型。
根在系统进化与个体发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植物从水生迈向陆地生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营养器官。
根的解剖结构。
从根尖顶端起,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总长1~5cm。
根毛与吸收作用相适应的特点主要有,1.根毛大大增加了根部的吸收表面积。
2.根毛还可改善,根与土粒的接触。
根细胞分裂的方向:平周分裂,又称切向分裂,方向与器官表面平行,使增粗和增厚。
垂周分裂,又称径向分裂。
方向与器官表面垂直,使增粗或面积扩大。
横向分裂,方向与器官中轴垂直,使伸长。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表皮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有些植物的表皮由长、短两种细胞组成。
皮层一般又可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和内皮层三部分。
维管柱,又称中柱,包括维管柱鞘(又称中柱鞘)和维管组织。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特别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根在初生生长的基础上产生了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
根的次生生长是根的增粗生长过程,根的不断增粗是根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维管形成层,位于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间的、由原形成层保留下来的、未分化的薄壁细胞和维管柱鞘一定部位的、恢复分裂能力的细胞所组成。
禾本科
画眉草亚科
画眉草亚科 SUBFAM. ERAGROSTOIDEAE PILGER
尖稃草属 Acrachne,獐毛属 Aeluropus,三芒草属 Aristida,格兰马草属 Bouteloua,野牛草属
Buchloe,虎尾草属 Chloris,隐子草属 Cleistogenes,隐花草属 Crypsis,狗牙根属 Cynodon,龙爪茅属
看麦娘属 Alopecurus,异颖草属 Anisachne,黄花茅属 Anthoxanthum,燕麦草属 Arrhenatherum,沟稃草
属 Aulacolepis,燕麦属 Avena,菵草属 Beckmannia,短颖草属 Brachyelytrum,短柄草属 Brachypodium,
凌风草属 Briza,雀麦属 Bromus,扁穗草属 Brylkinia,拂子茅属 Calamagrostis,沿沟草属 Catabrosa,
禾本科
禾本目下的一科
目录
01
形态特征
02
植物起源
03
检索表
04
下级分类
目录
05
地理分布
07
主要价值
06
化学成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本信息
禾本科(Poaceae,Gramineae),是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的一个科,别称早熟禾科,已知约有700属,近种,
中国产200余属,1500种以上。地球陆地大约有20%覆盖着草,禾本科包括多种俗称作"某某草"的植物。
(culmnode)两部分,同一节的这两环间的上下距离可称为节内(intrahode),秆芽即生于此处。
植物起源
植物起源
禾本科植物与单属植物科拟苇科Joinvilleaceae的亲缘关系最近。Joinvilleaceae属单子叶植物,仅含一
禾本科植物的主要特征
禾本科植物是一类植物科,也被称为“禾草科”或“禾叶植物科”,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如大米、小麦、玉米和稻草等。
禾本科植物的主要特征包括:
1. 叶片形态:禾本科植物的叶片通常是狭长而线状,被称为“禾叶”。
禾叶叶片通常呈平行排列,叶缘一般是锯齿状或具有细齿。
2. 茎秆结构:禾本科植物的茎是圆柱形的,被称为“秆”。
秆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质,能够支撑植物的生长。
3. 花序:禾本科植物的花序通常是复花序,即由花序轴上的多个小花序组成。
花序形态多样,有穗状花序、聚伞花序、头状花序等。
4. 花部特征:禾本科植物的花具有两性花或单性花。
花被通常由两片鳞片状的苞片和两片颖片组成,颖片长度不一,上部颖片较短,下部颖片较长。
5. 果实形态:禾本科植物的果实通常是谷粒状或果穗状。
谷粒状果实是种子包裹在一个果壳内,如稻谷和小麦。
果穗状果实是种子直接附着在茎上形成的,如玉米。
这些特征是禾本科植物的共有特征,但在不同的禾本科植物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异和差异。
麦类作物属禾本科(Gramineae)
麦类作物属禾本科(Gramineae),—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包括 小麦属(Triticum L.)有冬小麦、春小麦 大麦属(Hordeum L.)有裸大麦、皮大麦 燕麦属(Avena L.)有裸燕麦、皮燕麦 黑麦属(Secal L.)小黑麦。
由于种类多,生态类型多样,因而分布广,遍及六大洲,自700N至500S,从低于海平面150m的盆地到海由于种类多,生态类型多样,拔4700m的高寒山区均有麦类种植。
世界种植面积约50亿亩,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特点: 1.由于种类多,生态类型多样,因此分布广,世界各地均有种植,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2麦类作物营养丰富,籽粒中含蛋白质7%—20%,淀粉75%—90%,其组成最适于人体需要的营养比例1:5—6。
小麦和黑麦的面粉含有麦胶,烘烤品质优良,可做质地松软多孔的面包、馒头和糕点;大麦是啤酒的主要原料;裸燕麦可制麦片及点心,是高级保健食品;秸秆可作粗饲料、造纸及编织等物,有广阔用途。
3. 麦类作物同属一科,分属不同属,生物学上有许多共同性状。
根系均为须根系,由种子根(初生根)和节生根(次生根)组成庞大的根群。
茎秆为中空、圆筒形,由许多节与节间构成,通常地上5—6节,节间伸长。
基部3—8节,节间不伸长,密集组成分蘖节。
叶呈长披针形,互生。
叶分为叶片、叶鞘、叶舌、叶耳(燕麦无叶耳)及叶枕。
叶形、色泽、茸毛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异。
花序分为两种类型,小麦、大麦和黑麦为穗状花序,燕麦为圆锥花序。
穗状花序的小穗生于节片的顶端,圆锥花序的小穗生于分枝顶端,外被两片颖片,内有l一7朵小花,每朵小花有内稃和外稃,中间有雄蕊3枚,雌蕊1枚,下有2枚浆片。
果实为颖果,外层为果皮,内层为种皮。
成熟时小麦、裸大麦、黑麦、裸燕麦种子裸露,而皮大麦和皮燕麦种子与颖壳密接不易分开。
种子由胚和胚乳组成,胚富含脂肪、糖、卵磷脂和蛋白质。
胚乳占种子重量的绝大部分,内含大量淀粉,淀粉粒由于形态与结构不同,可作为鉴定面粉纯度的主要依据。
中国本土的粟黍起源及其西传
中国本土的粟黍起源及其西传作者:安海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2期摘要:粟黍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禾本科植物。
我国是种植粟黍历史最长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粟黍被认为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山地边缘,在黄河流域和太行山系都广有发现,时间在距今10000年左右。
中国境内的粟黍从华北黄土高原地区发源后,逐步从华北黄河中游地区扩散至河湟谷地,再向西北推进至河西走廊,进而通过哈密传到天山南北地带。
中国北方早期形成了以粟黍作物为基础、以彩陶文化为代表的粟作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粟黍;起源;传播粟,俗称“谷子”,脱壳之后称“小米”。
黍,也叫作“糜子”,去皮后称“黄米”。
我国北方多处史前考古遗址中都发现有粟黍遗存。
粟和黍在植物学上有不小的差异,但二者的种植方式和生长环境几乎一致,遗址中出土的粟粒也大多伴随一定数量的黍粒,所以经常将它们放在一起研究。
粟黍作物是我国古代早期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何炳棣根据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植物遗存认为,在距今6000~5000年前的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已经开始对粟黍的栽培。
①而黄其煦、游修龄、卫斯等人则根据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等北方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植物籽实遗存,把粟类作物的驯化年代推进到距今8000~7000年的黄河中部流域。
②后来,侯毅、李国强等人通过种子浮选分析法、植硅体检测法、植物淀粉粒鉴定对山西沁水下川、山西吉县柿子滩、北京东胡林、河北保定南庄头遗址中的粟黍遗存进行鉴定后认为,粟黍作物早在距今10000年前的太行山系驯化并起源。
③粟作物在北方山地驯化起源之后是如何进一步占据重要地位的呢?这就涉及粟黍作物的传播问题。
陈洪波与韩恩瑞认为粟随着族群迁移向我国华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传播。
④董广辉、杨谊时等人依据人骨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指出粟黍作物起源于东亚并且向西传播,卫斯也认为早在石器时代粟黍作物在我国北方被驯化后就已经开始向西传播,经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奥地利、传播至整个欧洲。
树木学-单子叶植物禾本科
生长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词
禾本科植物通常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长环境,包括草原、森林、沙漠和山地等。
详细描述
禾本科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长。例如,一些禾本 科植物可以在草原上生长,而另一些则可以在森林、沙漠或山地等环境中生长。 它们通常具有发达的根系和抗旱、抗寒等特性,能够适应各种极端环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禾本 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 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机制和进化趋势。
未来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我们将能够更加深入 地了解禾本科植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揭示其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
同时,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禾本科植物的分布和生态 习性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长期监测和生态学研究,以便 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禾本科植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建设
为了保护单子叶植物禾本科的物种,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 了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为这些植物提供良好的生 长环境。
繁育技术
01
有性繁殖
通过种子繁殖是单子叶植物禾本科最常用的繁育方式,但有些物种的种
子繁殖率较低,需要采用人工授粉等方法提高繁殖成功率。
02
无性繁殖
一些单子叶植物禾本科的物种可以通过分株、扦插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02
单子叶植物禾本科的分类与分布
分类
分类依据
单子叶植物禾本科的分类主要依据植 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生殖方式 以及基因序列等。
主要分类
最新分类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对 单子叶植物禾本科的分类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一些新的分类和命名法也逐 渐被接受和应用。
植物的演化历程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适应,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
响。
未来有望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植物性状 的定向改良和优化,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
贡献。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植物演化研究将更 加深入和精确,有望揭示更多未知的演化规律 和机制。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探讨了植物演化的规律和机制 ,包括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生殖隔离和物种形成等方面。
介绍了植物演化研究的新技术 和新进展,如基因组学、转录 组学和代谢组学等。
思考植物演化规律及其意义
植物演化规律揭示了生物演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 和生物多样性。
植物演化规律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植物演化研究将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生物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植物形态结构演化趋势
根茎叶形态变化
根的形态变化
从原始的无根植物到具有固定和 吸收功能的主根、侧根和须根的
发展。
茎的形态变化
从简单的无茎植物到具有支撑、 运输和储存功能的直立茎、匍匐
茎和攀援茎的演化。
叶的形态变化
从原始的无叶植物到具有光合作 用、蒸腾作用和呼吸功能的各种 叶形的演变,如针形叶、扇形叶
木兰类植物
最原始的被子植物之一,具有独特的花部结构和生殖方式 。多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单子叶植物
具有一枚子叶,叶脉通常为平行脉,花的各部分基数通常 为3,花粉粒具单个萌发孔。多为草本、水生或沼生植物 ,也有部分木本植物。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一)作物的起源过程人类现在种植的作物是野生植物经过长期驯化选育而来的。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古人类获得食物的手段除了渔猎外,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
人们常常把所采集到的植物带到临时或半临时住地食用,其中一部分被遗弃或埋藏起来,那些具有繁殖能力的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在住地附近开始繁衍起来。
由于住地附近人类的排泄物及其活动使土壤比较肥沃,所以植物生长格外繁茂。
于是人们便对这类植物幵始注意,并逐渐从野生植物群落中把它们分离出来并加以保护,这是由采集野生植物转变为栽培植物的萌芽。
当人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比较了解、感觉种植更有利于保障生活所需时,便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这些植物,并注意选择其中果型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的类型。
薯类和禾谷类作物可能是最早被驯化的植物。
因为薯类在采挖后,遗留在土壤里的根茎又长成新薯,于是给人以人工种薯的启示。
禾谷类的种子适应性强,结实多,成熟期较一致,易贮藏,所以易被驯化、种植。
人类在种植野生植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改进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适合人类需要的那些变异类型被保留下来,使野生植物逐步转变为栽培作物。
(二)栽培作物与其野生祖先的差异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但与其野生祖先之间有着很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栽培作物产品器官变大。
经过长期选择,那些被人类利用的器官不断变大,为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如野生大豆种子百粒重仅2〜3 g,而栽培大豆种子百粒重可达20〜30 g。
栽培作物品质改良。
栽培作物在人类的长期定向选择下,产品的品质在不断改良。
如甜菜,1747年刚被发现时,其块根含糖量不足5%,经过200多年的选择和培育,现在的含糖量已达19%,最高超过25%。
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
在自然界中,野生植物为了提高生存能力,成熟期较不一致,且时间拖得很长。
这种生存特性对作物栽培极为不利。
在人类长期选择过程中,淘汰了成熟期不一致的类型,选出成熟期较一致的类型。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2)有些栽培植物有几个起源中心,起源中心还可分为原 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中心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 原产地,次生中心则是指从其他地区引进后经过变异和杂 交又形成许多类型的地区。这两者可根据显性基因的多少 来区别,次生中心往往在原生中心的周边,是由隐性等位 基因控制的多样性新区
原生中心 原生中心也叫初生中心 (primary origin center)是指 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 意为当地野生类型被驯化的区域,一般有4个标志: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事实也说明,大部分作物种质的自然变异主要是
在它的原生或次生中心出现的,所以这些地区的 种质资源中往往蕴藏着育种目标所需要的基因资
源,到起源中心或多样性中心进行考察和搜集,
可以得到丰富的基本种质。
总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使人们对作物起源
的认识有了很大的促进,为现代栽培作物分类打 下良好的基础,为育种工作搜集种质资源提供了
12个起源中心为: ⑪中国-日本中心; ⑫东南亚洲中心; ⑬澳大利亚中心; ⑭印度中心; ⑮中亚中心; ⑯西亚中心; ⑰地中海中心; ⑱非洲中心; ⑲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⑳南美中心; ⑴中美和墨西哥中心; ⑵北美中心。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哈兰的栽培植物起源分类
哈兰1971年提出,世界上某些地区(如中东、中国北部和 中美地区)发生的驯化与瓦维洛夫起源中心模式相符,而 在另一些地区(非洲、东南亚和南美-东印度群岛)发生 的驯化与起源中心模式不符。
还是芥菜、印度芸苔、黑芥等蔬菜的次生起源中心。 2a . 马来西亚补充区(中心):包括印度支那、马来半岛、 爪哇、加里曼州、苏门答腊及菲律宾等的。
植物学名词解释(大一上学期)云南师范大学生科院
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下方,近下表皮部分的叶肉组织,,细胞内叶绿体含量较少,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不整齐,具有较大的间隙,呈海绵状。
维管束鞘延伸:组成维管束鞘的一些细胞延伸至上、下表皮,由薄壁或厚壁细胞组成。
泡状细胞:在禾本科植物叶两个维管束之间的上表皮,有一些特殊的大型含水细胞,径向壁薄外壁较厚。泡状细胞与叶的卷曲和伸展有关,又称运动细胞。
横向分裂:细胞分裂与主轴的横切面相平行,分裂的结果,加长细胞组成的纵向行列,使器官伸长,它们子细胞的新壁是横向壁。
初生生长:直接来自顶端分生组织的衍生细胞的增生和成熟,整个生长过程称为初生生长。
凯氏带:在幼根内皮层细胞的初生壁上,常有栓质化和木质化带状增厚的结构,环绕在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称为凯氏带。对水分和溶质有着障碍或限制作用。
周皮:取代表皮的次生保护组织,由侧生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形成。木栓形成层平周分裂向外形成木栓,向内形成栓内层,木栓、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合称周皮。
皮孔:在周皮的某些特定部位,木栓形成层细胞比其他部分更活跃,向外衍生出一种具有发达细胞间隙的组织,它们突破木栓层,在树皮表面形成各种形状的小突起称皮孔,是周皮上的通气组织。
染色质:在细胞分裂期间,经适当药剂处理后,细胞核质中容易着色的部分。主要化学组成为DNA、RNA和蛋白质等。外形呈细丝状,也称染色质丝。
染色体:与染色质为同一物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形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棒状形态,称染色体。
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组织。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
作物学通论
二、分类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可分为C3作物和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三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 酸,其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如水稻、麦类、 大豆、棉花等。
作物学通论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起源与传播 第三节 分布与生产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作物学通论
一、概念
crop ——“作物”一词源自日本语,我国古代称做稼、禾、谷、粟、 稷等等;
人类栽培种植的作物有1500多种;而且不断有新的植物资源被开发 利用成为栽培作物;中国栽种的作物种类繁多,仅常见的农作物就 有50多种 。
作物分布还受到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工业、国防发展的需 求以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轮作换茬、培肥地力的需要等方面的 影响。
二、世界作物分布与生产
(一)作物分布比例
全世界用于栽培各种作物的可耕地面积大约14~15亿公顷,分 布比例:
油料作物占17.6% 纤维作物占7.4% 糖料作物占2.2% 其他作物<1%
亚洲 47% 中国占21.7%
印度占10.7~14.3%
76
小麦(wheat),喜冷喜凉湿润。 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物,总面积约2亿公顷 主要小麦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主要小麦进口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巴西 单产最高国:英国、法国(6000kg/hm2)、德国
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如甘薯、马 铃薯、木薯、山药(薯蓣)、芋、豆薯、菊芋、蕉藕等。
高粱的起源与演化
高粱的起源与演化摘要:高粱在我国目前的栽培格局当中只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但是高粱的许多应用正在逐渐被发现,高粱的应用前途非常光明,所以本文从分类、分布、起源演化、应用前景等角度对高粱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希望高粱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键词:高粱、起源、演化高粱是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同时在当下也有着非常可观的应用潜力。
虽然,在我国目前的农业栽培格局当中,高粱没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曾经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且随着高粱育种工作的发展,高粱的各种妙用逐渐被发掘出来,高粱的未来还是很明朗的,非常值得深入的了解一下它的起源与演化。
1. 高粱的分类从植物学分类的角度来说,高粱属于禾本科作物,须芒草族,一年生或多年生C4 植物。
高粱属是由德国学者Conrad Moench 建立的。
根据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的证据,高粱可以分为高梁亚属、拟高梁亚属、有柄高梁亚属、多毛高梁亚属、异高梁亚属和Sorghastrum 亚属六个亚属[1]。
根据Harlan 和de Wet 的实用简易分类则可以分为双色族、顶尖族、都拉族、几内亚族和卡佛尔族 5 个基本型,还有这 5 个基本型中任意两个之间的10 个中间型,分类的依据是粒型、颖壳和穗的形态特征。
从用途的角度来说,高粱可以大致分为 4 类,分别是粒用高粱、草高粱、甜高粱和帚用高粱。
它们没有生物学和分类学上的界限都属于S.bicolor 种,不存在生殖隔离[2]。
2. 高粱的分布高粱属植物约有29 种,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其中澳大利亚22 种,亚洲15种,非洲9种,欧洲3种,地中海2种,美洲6种[3]。
中国有5种,分布在东北、西南到华南各省(区)。
我国高粱属植物有 5 种,其中拟高粱(Sorghum propinquum)和光高粱(S. nitidum)是本地种,其余3种为外来种,这5种均是高粱属广泛分布的种,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到华南各省(区):黑龙江、河北、北京、陕西、云南、四川、贵州、安徽、福建、广东、江西、台湾、浙江等,其中广东( 5 种)、云南( 4 种)、福建(4种)、四川(4种)的种类相对较多。
简述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简述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点禾本科植物的茎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通气组织与其他组织有明显的分工,可以保证机械组织充分地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所以说它具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这种特殊的茎具有贮藏营养的功能。
因此,它既是贮藏器官又是繁殖器官。
禾本科植物茎的形态结构特点禾本科是种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隶属于禾本目。
这类植物的根系不发达,木质部发达,韧皮部不发达或很薄,叶脉通常为平行脉。
禾本科的起源禾本科是植物界演化地位的三大类群之一,原始的禾本科植物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因而禾本科植物是干旱环境中的典型代表。
从广义上来讲,它包括了所有现存的陆生植物种类,是现存植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禾本科是裸子植物向被子植物过渡的中间类群。
是被子植物中适应性最强的类群之一,也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习见栽培作物最多的一个科。
禾本科现有6个亚科。
包括牧草亚科、早熟禾亚科、竹亚科、芦竹亚科、麦草亚科、黍亚科、高粱亚科和蓼亚科。
3。
科和科以下的分类在禾本科植物中还有一些经济价值很高的作物。
例如,我们常吃的稻、麦、玉米等都是禾本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是长日照植物,因而它的生育期也就比较长,约为270~320天。
再加上它的花果期主要在秋季,故播种的时期正是农业收获的季节,人们也就可以随着庄稼的成熟及时收获。
禾本科植物茎的作用1.禾本科植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多。
它的茎叶较长,在地下扎根较深,因而有利于植株吸收土壤深处的矿质营养元素,增加对氮磷钾等的吸收。
2.禾本科植物的茎秆中通气组织发达。
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气,使二氧化碳得到及时排出,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
由此可见,禾本科植物的茎秆中通气组织的存在是它高度适应陆地生活的必然结果,通气组织是禾本科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结构,也是禾本科植物高度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条件。
3.禾本科植物的茎秆中韧皮部不发达或很薄,没有筛管束,这样使禾本科植物易于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
但是禾本科植物的茎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土壤表面水分的蒸腾散失,同时也使水分难以渗入表土层,因而减轻了地表径流和洪涝灾害的威胁。
禾本科驯化历史
禾本科驯化历史禾本科植物是人类驯化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科植物包括了我们熟知的小麦、稻谷、玉米等作物,在人类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讲述禾本科植物的驯化历史。
一、禾本科植物的起源禾本科植物起源于古老的草原地带,在人类农业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些野生的禾本科植物具有较小的种子和较短的茎秆,适应于自然环境中的生长。
人类最早通过采集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来获取食物,从而开始与其接触。
二、禾本科植物的驯化过程随着人类对禾本科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尝试对其进行驯化。
驯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人类对植物的观察、选择和培育。
通过选择具有更大种子和更高产量的禾本科植物进行繁殖,人类逐渐培育出了适应人类需求的作物品种。
三、禾本科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禾本科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小麦、稻谷和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成为了人类的主要粮食来源,支撑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些作物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还为人类提供了纤维、饲料和能源等方面的需求。
四、禾本科植物的全球影响禾本科植物的驯化对全球农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禾本科作物的种植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禾本科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也为农民提供了经济收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五、禾本科植物的未来随着人类对禾本科植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对其驯化过程和遗传机制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和遗传改良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禾本科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挑战。
禾本科植物的驯化历史是人类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野生禾本科植物的接触和驯化,人类培育出了适应人类需求的作物品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禾本科植物的驯化历史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与自然界合作的结果。
我们期待在未来能够继续深入研究禾本科植物,为人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