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车间配电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供电企业配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开题报告
供电企业配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开题报告(以下是一份可能的开题报告,仅供参考)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供电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配电系统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输电系统的高压电能分配到各个用户的任务。
因此,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是保障城市电力供应的关键。
然而,传统的配电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陷。
例如,手工记录配电设备的运行参数和状态,难以及时获得配电设备的运行情况;配电设备故障发生时,无法快速定位故障位置和原因,延误了故障恢复时间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配电企业亟需一套可靠、高效的配电管理系统。
本文旨在对配电企业配电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旨在提高配电系统的管理效率,实现对配电系统全局的掌控,提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开发该系统,可提高配电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配电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配电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对配电企业的各项管理需求进行调研,整理企业的管理流程和管理体系,明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2) 配电管理系统架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系统的总体架构,并确定系统的技术方案;(3) 配电管理系统开发实现:按照系统的总体架构和技术方案进行开发,完成系统的基础架构、功能模块和运行平台等开发任务;(4) 配电管理系统测试和优化:对开发完成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和性能测试,以确保系统的正确性、稳定性和可用性;并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升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2.2 技术路线本系统将采用C/S(Client/Server)模式进行开发,前端采用WEB技术,后端采用.NET框架。
具体技术路线为:(1) 前端技术选择:使用HTML5和CSS3语言,结合JavaScript和JQuery等前端技术进行开发,以实现UI(User Interface)界面的交互效果,并优化网站的用户体验;(2) 后台技术选择:使用作为后端开发平台,通过.NET Framework提供的类库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等功能,并集成微软的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系统的数据持久化和数据管理;(3) 数据通信技术:使用HTTP协议进行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的数据通信,实现数据传输的安全、高效和稳定。
低压工厂配电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书
工厂供电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题 目: 工厂低压配电系统设计 学 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 业: 自动化 班 级: 三班 学生: 尚帅 学 号:指导教师: 丽2016年 11月 30日目录1 车间的负荷计算及无功补偿 (1)1.1负荷计算的目的、意义及原则 (1)1.2工厂负荷情况 (1)1.3计算负荷、无功负荷、视在负荷的计算 (3)1.4无功补偿的主要作用 (6)2 确定车间变电所的所址和形式 (6)2.1变电所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6)2.2变电所的形式(类型) (7)3 确定车间变电所主变压器型式,容量和台数及主结线方案 (9)4 短路计算 (12)4.1计算K-1点的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UC1=10KV) (13)4.2计算K-2点的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UC2=0.4KV) (13)5 一次设备的选择 (14)5.1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原则 (14)5.2高低压电气设备的选择 (15)6 选择车间变电所高低进出线截面 (18)6.1变压器高压侧进线电缆截面选择 (18)6.2380V低压出线的选择 (18)7 选择电源进线的二次回路及整定继电保护。
(19)7.1测量与指示 (19)7.2继电保护 (19)8 车间变电所的防雷保护及接地装置的设计 (20)8.1防直击雷 (20)8.2雷器的选择(防雷电波) (20)9 车间变电所主结线电路图 (22)心得体会: (22)参考文献: (23)1 车间的负荷计算及无功补偿1.1 负荷计算的目的、意义及原则(1)供电系统要能安全可靠地正常运行,其中各个元件(包括电力变压器、开关设备及导线、电缆等)都必须选择得当,除了满足工作电压和频率的要求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满足负荷电流的要求。
因次,有必要对供电系统中各个环节的电力负荷进行统计计算。
(2)计算负荷是供电设计计算的基本依据。
计算负荷确定的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到电器和导线电缆的选择是否经济合理。
供配电系统开题报告
供配电系统开题报告项目背景供配电系统是现代城市和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电力的传输、配送、分配和控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电力供应质量和安全稳定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何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开题报告旨在对供配电系统的研究进行初步调研和分析,以明确研究目标、方法和预期结果,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供配电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具体来说,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优化供配电系统的结构和拓扑配置,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2.开发智能化的供配电系统监测和控制技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响应能力;3.优化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策略和调度算法,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研究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供配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备参数、运行模式和负荷特性等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和问题所在;2.优化算法研究:基于前沿的优化算法和数学模型,设计并实现供配电系统的优化算法,以提高系统的性能指标;3.模拟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对供配电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评估不同优化算法的性能,找出最优解;4.实际系统验证:选取实际的供配电系统作为研究案例,验证优化算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系统的实际应用做出贡献。
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的供配电系统结构和配置方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2.智能化的供配电系统监测和控制技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响应能力;3.优化的供配电系统运行策略和调度算法,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和资源利用效率;4.相关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计划基于以上的研究目标和方法,我们制定了以下研究计划:1.第一阶段(1个月):深入研究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2.第二阶段(2个月):对供配电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建模,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的空间,并设计优化算法;3.第三阶段(3个月):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和评估优化算法的性能,并与其它算法进行比较分析;4.第四阶段(2个月):选取实际的供配电系统进行验证实验,总结实验数据并分析研究结果;5.第五阶段(1个月):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准备专利申请。
供配电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供配电系统设计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供配电系统在各个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对于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提高电能利用率和减少能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变化,传统的供配电系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对供配电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供配电系统,以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
具体目标包括: 1. 分析和评估现有供配电系统的不足之处; 2. 提出改进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拓扑结构、设备选型和故障保护措施等; 3. 验证和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提出优化策略,以进一步提高供配电系统的性能。
三、研究内容为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对供配电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发电机、变压器、配电变压器、配电线路等; 2. 现有供配电系统的问题分析:对传统供配电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 3. 改进设计方案的提出: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包括优化系统拓扑结构、选用高性能设备、加强故障保护等; 4. 设计方案的验证和评估:通过仿真和实验等方法,验证和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 供配电系统的优化策略: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进一步优化供配电系统性能的策略,包括电力负荷预测、能量存储技术应用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来完成研究内容: 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和总结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现有研究成果; 2. 系统分析:通过对现有供配电系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3. 设计方案的提出:基于问题分析的结果,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包括调整系统拓扑结构、选用性能更好的设备等; 4. 仿真和实验:使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和实验设备,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评估; 5. 数据分析和优化:根据仿真和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
工厂供电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由于能源节约是工厂供电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能源节约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做好工厂供电工作,对于节约能源、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工厂供电的要求
工厂供电工作要很好地为工业生产服务,切实保证工厂生产和生活用电的需要,并做好节能工作,就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机械厂低压供配电系统的设计系部:电子信息工程系
专业:机电一体化
班级:机电一体化09.2班学生姓名:任东红
学号:0904310783
指导老师:俞瀛
日期:2011年09月21日
(本报告一式三份,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存系上,一份存学生设计档案袋)
一、课题名称
三、工厂供电的意义和要求
(一)工厂供电的意义
工厂供电,就是指工厂所需电能的供应和分配,亦称工厂配电。众所周知,电能是现 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电能既易于由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又易于转换为其 它形式的能量以供应用;电能的输送的分配既简单经济,又便于控制、调节和测量,有利 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因此,电能在现代工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
的当前的利益,又要有全局观点,能顾全大局,适应发展。
在工厂里,电能虽然是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但是它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很小(除电化工业外)。电能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在产品成本中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多少,而在于工业生产实现电气化以后可以大大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工厂的电能供应突然中断,则对工业生产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配电的开题报告
配电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配电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负责将高压电能转换为低压电能,供给工业、民用和商业用户。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力系统的发展,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开题报告旨在探讨配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确保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配电系统的运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分析配电系统的运行特点,探讨影响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因素;2. 分析现有的配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如电能损耗、过载、短路等;3.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优化配电系统的设计、改造老旧设备、加强监控与维护等;4. 研究配电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提高配电系统的效能;5. 分析配电系统中的能效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实地调研、文献综述、数学建模等方法来深入分析配电系统的问题和挑战。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分析配电系统的相关文献,了解配电系统的运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 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不同地区配电系统的情况,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3. 分析配电系统的运行数据,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4.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5. 进行实验验证,评估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6. 撰写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之处本研究预期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具体成果包括:1. 对现有配电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和改造,提高其运行效率;2. 发展配电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提升系统的智能程度;3. 提出配电系统的能效管理方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4. 建立配电系统的数学模型,为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5. 提供实验验证的数据和实践经验,为配电系统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工厂供配电开题报告
工厂供配电开题报告1. 引言工厂供配电系统是工业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负责将电力从电网输送到工厂内部的各个设备,确保工厂正常运行。
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对于工厂的生产效率和运行成本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以满足工厂的电力需求。
2. 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工厂供配电系统由多个组件组成,包括变电站、配电装置、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等。
下面将对每个组件进行简要介绍:2.1 变电站变电站是将电网的高压电力转换为适合工厂使用的低压电力的关键设备。
它通常包括变压器、开关设备和保护装置等。
变电站的设计需要考虑工厂的电力需求、电网的供电能力以及电力质量等因素。
2.2 配电装置配电装置用于将变电站输出的电力分配到工厂内部的各个设备。
它通常包括开关柜、电缆和接线盒等。
配电装置的设计需要考虑工厂的电力需求、设备的功率和负载平衡等因素。
2.3 配电线路配电线路负责将电力从配电装置输送到工厂内部的各个设备。
它通常包括电缆、导线和电缆桥架等。
配电线路的设计需要考虑线路长度、线路损耗和电压降等因素。
2.4 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包括各种用电设备,例如电动机、照明设备和控制设备等。
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布置需要考虑设备的功率需求、电力负载平衡和安全性等因素。
3. 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法为了设计一个可靠、安全和高效的工厂供配电系统,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3.1 确定电力需求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工厂的电力需求。
这包括工厂的总负荷需求和各个设备的功率需求。
通过仔细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准确的电力需求数据。
3.2 设计变电站根据工厂的电力需求和电网的供电能力,我们可以设计变电站。
这涉及到选择适当的变压器容量、开关设备和保护装置等。
通过合理设计变电站,我们可以实现电力的可靠供应和质量控制。
3.3 设计配电装置在变电站输出的电力进入工厂之前,我们需要设计配电装置。
这包括确定开关柜的数量和容量、电缆的规格和长度以及接线盒的布置等。
低压车间配电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低压车间配电系统设计开题报告一、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车间供电,就是指车间所需电能的供应和分配,亦称车间配电。
众所周知,电能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
电能既易于由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又易于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量以供应用;电能的分配既简单经济,又便于控制、调节和测量,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因此,电能在现代工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
在车间里,电能虽然是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但是它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很小(除电化工业外)。
电能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在产品成本中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多少,而在于工业生产实现电气化以后可以大大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车间的电能供应突然中断,则对工业生产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做好车间供电工作对于发展工业生产,实现工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能源节约是车间供电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能源节约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做好车间供电工作,对于节约能源、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车间供电工作要很好地为工业生产服务,切实保证车间生产和生活用电的需要,并做好节能工作,就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安全在电能的供应、分配和使用中,不应发生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
(2)可靠应满足电能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
(3)优质应满足电能用户对电压和频率等质量的要求(4)经济配电系统的投资要少,运行费用要低,并尽可能地节约电能和减少有色金属的消耗量。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与当代新兴科学技术相比,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相当古老了,然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又总是充满青春活力,处于蓬勃发展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技术,又与电力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以电力系统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泉源,同时又不断地吸取相关的科学技术中出现的新成就作为发展的手段。
工厂 供配电 开题报告
工厂供配电开题报告工厂供配电开题报告一、引言工厂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供配电系统则是工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工厂供配电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工厂运营中的作用,并分析当前供配电系统面临的挑战和改进的方向。
二、供配电系统的重要性供配电系统是将电力从电源传输到工厂各个用电设备的系统,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工厂的正常运营至关重要。
一个高效的供配电系统能够保证工厂的生产线不间断地运转,减少停工时间和损失,并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供配电系统还需要满足工厂对电能质量的要求,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产品的质量。
三、当前供配电系统面临的挑战1. 能源效率: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工厂需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
供配电系统需要提供高效能源利用的解决方案,例如采用智能电网技术、能源回收利用等。
2. 安全性:供配电系统的安全性是工厂运营的关键,因为电力设备的故障或火灾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供配电系统需要具备可靠的保护措施,例如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漏电保护等。
3. 可靠性:供配电系统需要具备高可靠性,以应对电力中断、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
为了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采用备用电源、冗余设备和智能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
4. 智能化:随着工业4.0的发展,工厂对供配电系统的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
智能化的供配电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自动化控制和数据分析,提高供配电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运行效果。
四、供配电系统的改进方向1. 采用新技术:供配电系统可以引入新技术,例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以实现智能化和高效能源利用。
这些新技术可以提供实时数据和预测分析,帮助工厂更好地管理供配电系统。
2. 加强维护和监控:供配电系统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监控,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定期巡检、设备维护和故障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工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停工时间和损失。
3. 提高能源效率:工厂可以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例如高效电机、能量回收系统和智能节能控制等,以提高供配电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
机修厂机加工车间低压配电系统及车间变电所设计开题报告
[7]Akagi H. New Trends in Active Filters for Power
Conditioning. IEEE Trans on Ind Appl, 1996, 32(5):
1313~1322
[8]Fujita H, Akagi H.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Harmonic
措施:选定变电所主变压器的容量及台数选择;总配电所的主接线方案比较选择;各设备负荷的确定及无功补偿的计算;继电保护、防雷保护及控制保护的措施;解决车间负荷计算及无功补偿,短路计算;车间变电所的选址和型式,变电所主变压器型式、容量和数量及主结线方案;车间变电所高低压进出线;电源进线的二次回路方案及整定继电保护;车间变电所防雷保护及接地装置设计;车间低压配电系统布线方案;低压配电系统的导线及控制保护设备
[10]刘介才·工厂供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杜宪文.工厂厂区供电设计方案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 1999,9(6):16.
[12]房明.工厂供电中的无功补偿初探[J].机电信息, 2010,6:105
[13]邹继波.论电力网中的无功补偿[J].应用能源技术, 2007,1:42~43.
Compensation in Power Systems——Series Connection
of Passive and Active Filters. IEEE Trans on Ind Appl,
1991, 27(6): 1020~1025
[9]王兆安,杨军,刘进军.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低压电气设备成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低压电气设备成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低压电气设备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短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种新型的低压电气设备不断涌现,企业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同时确保其安全可靠。
传统的低压电气设备管理方式主要是人工巡检、定期维护。
这种方式存在效率低下、耗费时间长、不能实现实时监测等问题。
因此,需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通过建立电气设备成套管理系统,实现对低压电气设备的全面管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低压电气设备成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具体内容如下:1. 系统需求分析通过对企业低压电气设备管理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企业的需求,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技术路线。
2. 系统架构设计根据系统需求,设计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系统的功能模块、硬件设备和通信方式等。
3. 系统功能实现根据系统需求和总体架构设计,进行系统功能实现,包括设备管理、实时监测、故障诊断等功能的实现。
4. 系统测试和优化进行系统测试和优化,包括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测试和优化。
三、研究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企业低压电气设备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
2. 减少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 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避免设备故障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4. 推动信息化技术在低压电气设备管理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促进产业的发展。
四、预期成果本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包括:1. 低压电气设备成套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2. 低压电气设备成套管理系统的软件程序和相关的硬件设备。
3. 针对低压电气设备的管理体系和流程。
4. 系统的测试和优化报告。
五、研究方法1. 调研法:对相关文献和现有的低压电气设备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分析其优缺点。
2. 系统分析法:通过系统分析法对企业低压电气设备的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需求。
某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_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马志杰学号:072039332系部:自动化专业:自动化论文题目:某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2011年3月28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电力资源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宝贵能源,电能的生产、传输、储存高效、洁净,它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各个领域中已获得了广泛应用。
工业工厂供配电系统是整个工厂生产的动力源泉的命脉,它的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全厂安全生产。
现代大型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主接线及运行方式都非常复杂,各种电器设备的数量和种类繁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对电力的需求和要求也必然日益提高。
在工厂里,电能虽然是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但在工厂里生产的连续性强,生产机械集中,对供电质量的要求较高。
因此对工厂的配电系统进行设计对工厂的流水线以及它的产品产量是很重要的。
某些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工厂即使是极短时间的停电,也会引起重大设备损坏,或引起大量产品报废,因此在工业生产中进行工厂负荷计算;确定补偿容量,确定车间变电所的型式、数量;确定车间变压器的数量、容量;进行短路电流计算和电气设备选择,画出该工厂的电气接线图是对工厂是及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分析好工厂供电系统的的设计工作对于工厂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论文设计,加深对工厂供电的认识,能独立设计工厂的电气主接线,会选择和校验电气设备,熟悉运用电气CAD进行电气图的绘制。
参考文献:[1] 温步瀛.电力工程基础.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2] 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3] 段建元.工厂配电线路及变电所设计计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483-498.[4] 刘增良,刘国亭.电气工程CA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5] 翁双全.供电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5] Prabha Kundur,Power System Control and Stability,McGraw-Hill,Inc.,New York,1994.[6] Vincent Del Toro,Electric Power Systems,Prentice-Hall,Inc.,New Jersey,1992.[7] William H.Hayt,Jack E.Kemmerly. Engineering Circuit Analysis,1993..[8] Robert ler,Power System Operati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 York,198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二.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1.收集与本次设计相关的技术质料及大中型的工厂的在供配电上的原始资料,学习相关供配电设计标准及技术规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供配电系统设计开题报告供配电系统设计开题报告一、引言供配电系统是现代工业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负责将电力从发电厂传输到用户终端,为各个行业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本文将探讨供配电系统设计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技术要点和挑战。
二、供配电系统设计的重要性1. 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供配电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电力负荷的合理分配,以确保各个用户能够得到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这对于工业生产、商业服务和居民生活都至关重要。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可以降低能源损耗和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供配电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电力设备的安全性,包括防火、防爆、防雷等措施,以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供配电系统设计的技术要点1. 电力负荷计算:根据用户的用电需求和负荷特性,进行电力负荷计算,以确定供配电系统的容量和配置。
2. 电缆和导线选择:根据供配电系统的电流负荷和距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电缆和导线,以确保电能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3. 变压器选择:根据供配电系统的电压需求和负荷特性,选择合适的变压器,以实现电能的传输和分配。
4. 电力设备配置:根据供配电系统的需求,配置适当的开关设备、保护设备和监控设备,以确保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
5. 接地系统设计:合理设计接地系统,以确保供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
四、供配电系统设计的挑战1. 多样化的负荷需求:不同行业和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各不相同,供配电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多样化的负荷需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
2. 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供配电系统设计需要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同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对电力设备的选择和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环境保护需求:供配电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五、结论供配电系统设计是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电力负荷计算、电缆和导线选择、变压器选择、电力设备配置和接地系统设计等多个技术要点。
供配电设计开题报告
供配电设计开题报告配电设计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电力供应对于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而配电系统作为电能流向用户的最后一站,其稳定运行和可靠性能对于供电的连续性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配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电力配电系统在城市、工业园区和居住区等不同场所应用广泛,针对不同需求和特点,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进工作。
由于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配电系统存在着供电能力不足、电能损耗大、供电可靠性低等问题,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电力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配电系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一代配电系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感知装置,实现电能的精确测量和实时监控,提高供电质量,同时也需要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的要求。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次配电设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供电能力评估和优化:通过对现有配电系统的供电能力进行评估和优化,提高系统的短路容量和电能供应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2. 电网监测和故障诊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感知装置,建立配电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电网故障,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3. 电能质量改进:研究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电能质量,分析可能造成电压波动、电能损耗等问题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 低碳节能设计:结合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的要求,探索配电系统的能源利用方式和优化设计方法,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本次配电设计研究的目标是:1. 提高配电系统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确保电能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建立配电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处理效率。
3. 探索并应用低碳节能设计理念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4. 提出相应的配电系统设计指南和建议,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支持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次配电设计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理论研究和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文献和规范标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配电系统设计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工厂供配电开题报告
工厂供配电开题报告工厂供配电开题报告一、引言工厂供配电系统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它涉及到电力的输送、分配和控制,对于保障工厂正常运行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优化和安全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1. 供电方式选择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供电方式可以选择直接供电或间接供电。
直接供电方式适用于电力供应可靠、电力负荷稳定的地区,而间接供电方式则适用于电力供应不稳定或需要备用电源的情况。
2. 供电变压器的选型供电变压器的选型是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负荷容量、变压器的效率、维护成本以及系统的可靠性等。
通过合理的选型,可以降低能耗、提高供电效率。
3. 配电线路的规划在设计工厂配电线路时,需要考虑到工厂的布局、负荷需求以及线路的可靠性。
合理规划配电线路可以减少线损,提高供电质量,同时也要考虑到安全性和维护便捷性。
三、供配电系统的优化1. 节能优化通过采用节能设备、优化供电负荷以及改进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式等措施,可以降低能耗,提高供电效率。
同时,还可以采用能量回收技术,将废热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
2. 自动化控制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供配电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通过实时监测电力负荷、温度、电压等参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提高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效率。
3. 容量规划根据工厂的生产需求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供配电系统的容量规划是优化系统的重要环节。
合理规划系统的容量可以避免过载和电压不稳定等问题,确保工厂正常运行。
四、供配电系统的安全1. 防雷措施工厂供配电系统的安全性与防雷措施密切相关。
通过合理的接地设计、安装避雷器以及防雷网等设施,可以有效减少雷击对供配电系统的影响,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2. 火灾防护工厂供配电系统的火灾防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线路布置、电器设备的选用以及防火墙的设置等措施,可以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并及时控制火势,保护供配电系统的安全。
供配电系统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三、社会可行性
供配电系统的实施,对于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供配电系统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减少因电力供应不足或不稳定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3. 数据库技术
采用MySQL数据库存储数据,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可靠性。通过ORM工具MyBatis实现数据库访问,简化开发过程,提高开发效率。同时,通过索引优化和数据分片等技术,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4. 缓存技术
采用Redis作为缓存系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通过数据结构优化和缓存策略的设置,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次数,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通过缓存一致性和数据安全性的保障措施,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供配电系统运行研究
国内学者对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多种监测和控制方法,如智能监控、远程控制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故障发生概率。然而,当前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员素质不高、设备老化等,导致电力系统稳定性降低。
(二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电压调整方案,实现电压的稳定控制和调节功能。
3. 电流检测模块:选择合适的电流检测器件和算法,实现电流的精确检测和保护功能。
4. 故障检测模块:设计故障检测方案,实现故障的实时检测和报警功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体包括:
本系统主要有以下角色:
1. 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用户、设置系统参数和配置等高级功能。
2. 数据分析师:负责处理和分析数据,生成报告和趋势分析。
供配电设计开题报告
供配电设计开题报告供配电设计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供配电系统是现代工业和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它负责将电力从发电站输送到用户终端,为各种设备和家庭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然而,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网的复杂性提高,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变得愈发重要。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其效率和可靠性。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探讨如何优化电网的结构和运行,以提高其效率和可靠性。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 分析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行原理;2. 探讨供配电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3. 研究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4. 提出优化供配电系统的建议和措施。
三、研究内容1. 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行原理供配电系统由发电站、输电网、配电网和用户终端组成。
发电站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输电网将电能输送到各个配电站。
配电站将电能分配给不同的用户终端,以满足其用电需求。
本研究将分析供配电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运行原理和相互关系。
2. 供配电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供配电系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电力负荷的波动性、电能损耗、电压稳定性等。
本研究将重点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以提高供配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电力负荷的分布、电能输送的距离和电压的稳定性要求等。
本研究将研究不同类型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原则和方法,包括环网供电系统、辐射供电系统和混合供电系统等。
4. 优化供配电系统的建议和措施为了提高供配电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本研究将提出一些优化建议和措施。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输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的布局,减少电能损耗;采用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对电力负荷的精确控制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和实际供配电系统的数据。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优化建议和措施。
供配电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供配电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供配电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一、引言供配电系统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保障电力供应的连续性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网规模的扩大,供配电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和优化供配电系统,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
二、问题陈述在供配电系统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包括电压波动、电流过载、电力损耗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电力供应中断,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和损失。
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供配电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目标本次毕业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设计一个高效、稳定和可靠的供配电系统,以解决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其性能。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供配电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减少电压波动;2. 降低电流过载风险,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3. 减少电力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 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停电时间。
四、研究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毕业设计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系统建模:首先,将对现有供配电系统进行建模,包括电源、变压器、开关设备等。
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行机理和特性。
2. 仿真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对供配电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系统的响应和性能变化,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 优化设计:根据仿真分析的结果,对供配电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通过改进系统结构、调整参数等方式,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4. 实验验证:设计并搭建一个小型供配电系统实验平台,对优化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结果,评估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是否得到了提高。
五、预期成果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本次毕业设计预期将达到以下成果:1. 提出一种针对供配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能够有效解决电压波动、电流过载等问题,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工厂供配电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工厂供配电设计开题报告范文二.国内外发展状况我国变电所主要现状是老设备向新型设备转变,有人值班向无人值班变电所转变,交流传输向直流传输转变,国外主要是交流输出向直流输出转变。
2.工厂负荷实际情况分级,进行负荷计算;确定无功补偿容量。
3.变配电所及主变压器的选择。
4.变配电所接线方案的设计。
5.短路计算及一次设备的选择。
6.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选择。
7.防雷保护和接地装置的实际。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1.在工厂车间负荷等级划分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全厂总变电所的负荷计算,考虑车间变电所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从而求出全厂变电所计算负荷及总功率因数。
负荷计算的方法有需要系数法,利用系数法及二项式等几种方法,本次设计采用需要系数法来进行计算。
3.综合考虑工厂所有车间的有关因素,结合全厂计算负荷以及扩建和备用的需要,确定变压器的型号和台数,变压器容量选择。
4.短路电流计算:对于工厂来说,电源方向的大型电力系统可看作是无限大容量的系统。
无限大容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其母线可视为总维持不变。
其计算方法有欧姆法和标幺值法。
本次设计采用标幺值法进行计算。
5.一次设备的选择:(1)按正常工作条件包括电压、电流、频率、及断开电流等选择。
(2)按短路条件包括稳定和热稳定进行校验。
(3)考虑电气设备运行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海拔高度以及有无防尘、防腐、防火、防爆等要求。
(4)按各类设备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如断路器的操作性能、互感器的二次负荷和准确度级等进行选择。
6.电气主接线的绘制:根据工厂具体的负荷情况及变压器台数和地理等情况决定电气主接线的方式,工厂电气主接线的制图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
五.研究步骤全厂总降压变电所及配电系统设计,是根据各个车间的负荷数量和性质,生产工艺对负荷的要求,以及负荷布局,结合国家供电情况。
解决对各部门的安全可靠,经济的分配电能问题。
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负荷计算全厂总降压变电所的负荷计算,是在车间负荷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压车间配电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车间供电,就是指车间所需电能的供应和分配,亦称车间配电。
众所周知,电能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
电能既易于由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又易于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量以供应用;电能的分配既简单经济,又便于控制、调节和测量,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因此,电能在现代工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
在车间里,电能虽然是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但是它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很小(除电化工业外)。
电能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在产品成本中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多少,而在于工业生产实现电气化以后可以大大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车间的电能供应突然中断,则对工业生产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做好车间供电工作对于发展工业生产,实现工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能源节约是车间供电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能源节约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做好车间供电工作,对于节约能源、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车间供电工作要很好地为工业生产服务,切实保证车间生产和生活用电的需要,并做好节能工作,就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安全在电能的供应、分配和使用中,不应发生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
(2)可靠应满足电能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
(3)优质应满足电能用户对电压和频率等质量的要求
(4)经济配电系统的投资要少,运行费用要低,并尽可能地节约电能和减少有色金属的消耗量。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与当代新兴科学技术相比,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相当古老了,然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又总是充满青春活力,处于蓬勃发展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技术,又与电力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以电力系统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泉源,同时又不断地吸取相关的科学技术中出现的新成就作为发展的手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过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点。
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两次飞跃。
三个阶段是机电式、半导体式、微机式。
第一次飞跃是由机电式到半导体式,主要体现在无触点化、小型化、低功耗。
第二次飞跃是由半导体式到微机式,主要在数字化和智能化。
显而易见,第二次飞跃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它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当前正面临第二次飞跃的大好机遇,因此应该立足于充分发挥微机保护的智能作用,根据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利用相关技术的新成就,把继电保护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故障信息的识别、处理和利用是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基础。
30年代,在电力系统发展对
继电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的条件下,在继电保护技术中广泛而成功地应用了故障时出现的负序和零序对称分量。
60年代,开展了暂态行波用于保护的研究,开辟了在继电保护技术中利用故障暂态信息的新途径。
上述情况表明,不断发掘和利用新的故障信息对继电保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为识别和获取故障信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反映故障信息的故障分星的成功应用,促进了继电保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十余年来,微机保护在国内取得了迅猛发展。
我国从1984年华北电力学院推出第一套微机距离保护装置以来,国内各学校、科研、生产单位已陆续研制和产出适用于线路和元件的各种保护装置,它们已完全能取代传统的模拟式保护装置。
从而使我国的微机保护进入当前国际先进行列。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不少微机保护装置在原理和性能上大体与传统保护一样,只是传统保护的翻版,传统保护中已经存在的问题,在微机保护中依然存在,并未得到改进和解决。
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保护的潜在智能作用,而自适应继电保护是其中一个充满希望的研究方向。
三、对课题所涉及的任务要求及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工艺设计提供的车间电力负荷清单,分析哪些电力设备属一级负荷,哪些属二级负荷,哪些属三级负荷,然后按需要计算出车间负荷,在车间平面图上画出车间的负荷图。
根据车间的负荷性质及平面布局,进行母线及进线的布局并进行短路计算以及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四、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1.导线截面的选择:
(1)首先选择分电箱中各路的熔体额定电流:因为决定分电箱的规格,不是各路的计算电流,而是各路的熔体额定电流,因为熔体额定电流大于各路计算电流。
(2)根据已选出的各路熔体额定电流,并预留1~2 路(将来增加用电设备时不要更换分电箱)去电气设备手册上,选择出线路数和熔断器电流相适应的分电箱。
(3)根据已选出的各路额定电流及各路的计算电流及敷设方式、环境温度等从电气设备手册上选出相应的导线及电线管。
2.电器选择
(1)电源开关馈电线路开关及高压电动机开关等都应该选用断路器。
(2)400KVA 以下的电力变压器的高压开关,可以考虑采用隔离开关配合高压熔断器,户外可以采用跌开式熔断器,但是这时变压器低压侧须装能带负荷通断的总开关。
(3)400KVA 以上电力变压器高压侧须装负荷开关配熔断器。
(4)对于要求自动切断的电力变压器,高压侧须装断路器。
3.短路计算
短路电流计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选择和校验电气设备,以及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整定计
算。
进行短路电流计算,首先要绘制计算电路图。
在计算电路图上,将短路计算所考虑的各元件的额定参数都表示出来,并将各元件依次编号,然后确定短路计算点。
短路计算点要选择得使需要进行短路校验的电气元件有最大可能的短路电流通过。
接着,按所选择的短路计算点绘出等效电路图,并计算电路中各主要元件的阻抗。
在等效电路图上,只需将被计算的短路电流所流经的一些主要元件表示出来,并标明其序号和阻抗值,然后将等效电路化简。
对于车间供电系统来说,由于将电力系统当作无限大容量电源,而且短路电路也比较简单,因此一般只需采用阻抗串、并联的方法即可将电路化简,求出其等效总阻抗。
最后计算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
短路电流计算的方法,常用的有欧姆法(有称有名单位制法)和标幺制法(又称相对单位制法)。
4、继电保护整定
继电保护是一个系统可靠、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故进行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进而保证继电保护不拒动、不误动作十分重要。
1.过电流保护:保护一段为电流速断保护,其整定电流应大于短路点最大电流。
保护二段为限时电流速断保护,二段的保护范围不大于一段的保护范围,动作时间一般为0.5秒。
保护三段为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动作时间大于二段时间。
2.距离保护:距离保护是利用短路发生时电压、电流同时变化的特征,测量电压与电流的比值,该比值反应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距离。
距离保护一段为无时限的速动段,它只反应本线路的故障,下级线路出口处发生故障时,应可靠不动作。
距离保护二段整定应按下面两个原则进行,①与相邻线路距离保护一段相配合,②与相邻变压器的快速保护相配合。
距离保护三段整定原则,①按与相邻下级线路距离保护二段或三段配合整定,②按与相邻下级变压器的电流、电压保护配合,③按躲过正常运行时的最小负荷阻抗整定。
3.纵差动保护:纵差动保护是用来保护变压器相间短路。
其整定原则,①躲过外部短路故障时的最大不平衡电流,②躲过变压器最大的励磁涌流,③躲过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断线引起的差电流。
五、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及解决办法
完成本课题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各种绘图工具,并且能够扎实掌握《发电厂》、《变配电所二次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课程。
六、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第一周:查看资料,明确研究方向
第二周:确定设计规模,即车间车床数量
第三周:母线选择计算
第四周~第六周:确定布线方案
第七周~第九周:短路计算并选择一次设备
第十周~第十二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第十三周:防雷保护及接地装置
第十四周:写设计说明书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张莹.工厂供配电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6.
[2]刘介才.供配电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0.
[3]刘介才.实用供配电技术手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二版.2000.
[4]芮静康.供配电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第二版.2005.
[5]李尔文.工厂供电.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1.
[6]张保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二版.2010.
[7]苏小林.变配电所二次系统第二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