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酸碱解离平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例题:
在0.1 mol· -1HAc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Ac溶液,使其浓度 L 为0.1 mol· -1,求该溶液的H+和解离度? L
一元弱酸及其盐的的混合溶液中[H+]计算公式:
[H ] K a
θ
c (酸) c (盐)
pH pK
θ a
lg
c (酸) c (盐)
17
(9) 缓冲溶液 (buffer solution)
H2SO4 = HSO4 + H+ 碱指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 :
-
NaOH = Na+ + OH- thermodynamics Chemical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H+ + OH- = H2O
水溶液中电解质(electrolyte )是部分电离的: 电离度
已 离 溶 粒 数 电 的 质 子 原 溶 的 子 有 质 粒 数 100 %
Ac–和H2O,当达到新平衡时, c(Ac–)略有增加, c(HAc)略有
19 减少, c ( Ac ) 变化不大,因此溶液的c(H+)或pH值基本不变。
c ( HAc )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弱酸弱碱盐组成的缓冲溶液:HAc—NaAc,H2CO3—NaHCO3
初始浓度 平衡浓度 HA ca ca – x H+ 0 x + A- cs cs + x
mol L
Kw c(H )
θ
1 . 0 10
14
1 . 15 10
4
8 . 70 10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ol L
1
H2S
c ( H ) c (S )
2 2
2H+
θ
+
θ
S2 22
K K1 K2
θ
θ
c ( H 2S )
K 1 K 2 9 . 37 10
θ
) 11 . 27
3
c ( NH 4 ) c ( OH )
( 1 . 87 10
)
2
c ( NH 3 )
0 . 200 1 . 87 10
3
1 . 76 10
5
10
(6) 酸碱平衡
一元弱酸c(H3O+)的求算公式:
精确式 近似式
最简式
同理,可得一元弱碱c(OH-)的求算公式
θ
c ( HAc )
Ka
θ
c ( HAc ) c ( Ac )
加入少量强酸时,溶液中大量的Ac–与外加的少量的H+结合成
HAc,当达到新平衡时,c(HAc)略有增加,c(Ac–)略有减少,
c ( HAc ) c ( Ac )
变化不大,因此溶液的c(H+)或pH值基本不变。
加入少量强碱时,溶液中大量的HAc与外加的少量的OH-生成
4
酸碱反应的实质: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反应总是由相对较强的酸和碱向生成相对较弱的酸和碱 的方向进行;
对于某些物种而言,是酸是碱取决于参与的具体反应。 4
(2)酸碱平衡
HB(aq) + H2O(l)
θ a
B-(aq) + H3O+(aq)
即: c ( H ) 1 . 15 10 mol L
pH lg 1 . 15 10
3 . 94
0 . 100
( x y z) y x y
2 θ
K2
θ
xy x
15
7 . 1 10
1
15
y 7 . 1 10
15
c ( S ) K 2 7 . 1 10 z c ( OH )
该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K 叫酸性常数(Acidity constant),
也叫酸的电离常数(Acid ionization constant)
{c(B-)/mol· -3} {c(H3O+)/mol· -3} dm dm θ K K a ———————————————— = {c(HB)/mol· -3} dm
x y x
( x y z )( x y ) 0 . 100 x x
2
x
2
0 . 100 x
K 1 1 . 32 10
θ 4
7
又 K 1 很小,
4 1
θ
则
0 . 100 x 0 . 100
4
1 . 32 10
7
x 1 . 15 10
6
(4) 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
一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HAc(aq) H 2 O(l) H 3 O (aq) Ac (aq)
K a ( HAc )
θ
c ( H
HAc
) c
c ( Ac
) c
c ( HAc ) c
HCN
5
Ka
θ
1.8 10
5 . 8 10
pH = 4.73
pH = 4.75
能够抵抗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而本身pH值不发生显著变化 的作用称缓冲作用。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18
缓冲原理
HAc—NaAc 溶液: ( 抗碱
c ( H ) c ( Ac )
) HAc 大量
H
Ac 大量
( 抗酸 )
极少量
c (H ) K a
Ka Kb Kw
θ θ θ
pK a pK b pK w
θ θ θ
8
稀释定律 初始浓度 平衡浓度 HA(aq) c c– cα
Ka
θ
H+(aq) + A-(aq) 0 0 cα cα
c
2
c c c c 当 c Ka
θ
1
Ka
θ
500 时, 5 %
1
Arrhenius提出“电离说” 的局限性:
它把酸碱仅局限于水溶液中,无法解释非水溶剂溶液中的酸碱 性问题; 电离理论把碱限制为氢氧化物,对氨水表现碱性这一事实无法 说明;
因此,酸碱电离理论尚不完善,还需进一步补充和发展。
2
(1)布朗斯特酸碱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定义
酸:反应中任何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即质子给予体。 碱:反应中任何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即质子接受体。
若
Ka
θ
不太大(≤10-4), 则 x 很小, ca – x ≈ ca
x cs ca K a , c(H ) K a
2
1 1
θ
c
Ka
θ
Ka c
稀释定律:在一定温度下( K 为定值 ),某弱电解质的 电离度随着其溶液的稀释而增大
a
θ
9
(5) 一元弱碱的电离平衡
c 同理对一元弱碱: ( OH )
cKb
θ
(
c Kb
θ
500 )
例题:已知25℃时, 0.200mol· -1氨水的电离度为 0.934%,求 L c(OH-), pH值和氨的离解常数。
酸碱反应是指质子由质子给予体向质子接受体的转移过程。
共轭酸碱对
酸给出质子后余下的那部分就是碱,碱接受质子后就成为酸。 这种酸与碱的相互依存关系,叫作共轭关系;
酸
H+ +碱
上述方 程式中左边的酸是右边碱的共轭酸(conjugate acid), 而右边的碱则是左边酸的共轭碱(conjugate base),彼此联系在一 起叫作共轭酸碱对。
3
上述共轭酸碱对的半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因为酸不能自动 放出质子,而必须同时存在另一物质作为碱接受质子酸才能变 成共轭碱;反之,碱也如此。因此,完整的反应应写成: HCl (aq) + H2O (l) = H3O+ (aq) + Cl- (aq) 酸 (1) 碱 (2) 酸 (2) 碱 (1) 质子理论中无盐的概念,电离理论中的盐,在质子理论中 都是离子酸或离子碱,如 NH4Cl 中的 NH 是离子酸, Cl-是 离子碱。
酸碱质子理论
Acid-alkali proton theory
酸碱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 让我们先回忆一下Arrhenius的“电 离说” ,然后再介绍Bronsted-lowry酸碱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 1887年Arrhenius提出“电离说” (Arrhenius acid-base concept) 酸指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
x+y+z
+ HS-
x-y
平衡浓度/ (mol· -1) L
平衡浓度/( mol· -1) L 平衡浓度/ (mol· -1) L
K 1 K 2
θ θ
0.100–x
x+y+z
HS-
x– y
+
S2-
y
H2 O
x y
θ
H+
θ
+
OH-
z
x+y+z
K 1 K w
x z
13
x yz x
NH
3
H 2O
NH
4
OH
开始 平衡
0.200 0.200(1– 0.934%)
0 0.200×0.934%
3 3
0 0.200×0.934%
c ( OH ) 0 . 200 0 . 934 % 1 . 87 10 pH 14 pOH 14 ( lg 1 . 87 10 K b ( NH 3 )
概念
举例说明:
50 mL 纯水 pH = 7 50 mLHAc—NaAc (c(HAc)=c(NaAc)=0.10mol· -1) L pH = 4.74 加入1滴(0.05ml) 1mol· -1 HCl L pH = 3 加入1滴(0.05ml) 1mol· -1 NaOH L pH = 11
H2S饱和溶液中 c(H2S) = 0.10 mol· -1 L
c (S )
2
0 . 10 K 1 K 2
θ
θ
c (H )
2
14
结 论
多元弱酸的离解是分步进行的,一般 K K K
θ θ θ 1 2 3
溶液中的 H+主要来自于弱酸的第一步离解,计算 c(H+)或 pH 时
可只考虑第一步离解。 对于二元弱酸 ,当
K 1 K 2
θ θ
时,c (酸根离子) ≈ K,而与弱
θ 2
酸的初始浓度无关。
如对于H2S,c(S2-) ≈ K ,但 c(H+) ≠2c(S2-)
θ 2
对于二元弱酸,若 c(弱酸)一定时,c(酸根离子)与 c2(H+)成反比 如对于 饱和 H2S, c ( S
H2O H++OH-
实验测得295K时,1L纯水中仅有10-7 mol水分子电离, 所以[H+]=[OH-]=10-7 mol· -1。根据化学平衡原理, L
Kw=[H+] [OH-]=1.0×10-14
Kw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w意义: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 和[OH-]之积为 一常数,温度升高, Kw增大,但常温下一般可认为 Kw=1.0×10-14。
θ a
值越大,酸性越强。 K 大于1时的酸为强酸, K 小于1 的酸为弱酸。p K 的值可跨越24个数量级,常数用 p K lg p K
Ka
θ
θ
θ
a
a
θ
θ
θ
a
a
a
对二元和三元酸(如H2S和H3PO4)而言,还有第二步和第三 步质子转移反应的相应常数。
5
(3) 水的电离
纯水有微弱的导电能力,说明水分子能够电离:
11
例题:
298K时,HAc的电离常数为1.76×10-5。计算0.1 mol· -1HAc溶 L 液的H+离子浓度和解离度?
12
(7) 多元弱酸溶液的离解平衡
H2S H+ + HS-
HS-
H2O
H+ + S2-
H+ + OH-
计算 0.100 mol· -1 H2S溶液中 H+, OH-, S2-的浓度及pH值. L H2S H+ H+
2
)
0 . 10 K 1 K 2
θ
θ
c (H )
2
15
(8) 同离子效应
概念
举例说明:在HAc溶液中加入少量NaAc,由于溶液中Ac-离子浓 度增大,使HAc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从而降低了HAc的解离 度。 HAc H+ + Ac- NaAc Na+ + Ac-
在已经建立离子平衡的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其含有相同离 子的另一种强电解质盐,而使平衡向降低弱电解质点力度方向 移动的作用称为同离子效应。体现了浓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10
解离度 α
平 时 电 质 解 衡 弱 解 已 离 该 电 质 初 浓 弱 解 的 始 度 c 0 c eq c0 100 %
部 的 度 分 浓
100 %
7
电离常数与解离度的区别和联系?
电离常数是平衡常数的一种,它不随电解质浓度而变化, Ka值 越大,电离程度越大; pKa= -lg Ka Ka=10-2~10-7的酸为弱酸, Ka<10-7的酸为极弱酸。 解离度是转化率的一种形式,他表示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的 解离百分率,在电离常数允许的条件下可随弱电解质的浓度而 变化。 共轭酸碱对的酸的Ka与Kb互成反比,酸性越强,其共轭碱的碱 性就越弱,反之亦然,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