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

合集下载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两部杰出作品,它们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这两个形象。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都是非常聪明的人。

然而,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运用中却有所不同。

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幻想和狂热的骑士,他的思维方式深受骑士小说影响。

因此,虽然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却常常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而做出荒唐的事情。

相反,哈姆雷特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他的思维更加审慎和理智。

然而,这也导致他在行动上相对犹豫不决,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两个人的行为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堂吉诃德非常执着,一旦他决定要做某件事,他就会全力以赴,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轻易放弃。

这种精神虽然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很可笑,但也反映出他坚定不移的追求。

哈姆雷特则常常因为过于审慎而犹豫不决,错过了很多机会。

他的思维方式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思想家,但却常常让他在行动上落后于他人。

在个人情感上,两个人也有很大的不同。

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深信不疑,这也导致他在现实中对爱情的看法非常浪漫和理想化。

相比之下,哈姆雷特更加现实和理智。

虽然他对父亲和国家的忠诚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很坚定,但他在面对爱情时却表现得犹豫不决。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虽然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个人情感却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和人生选择。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的形象也反映出不同作家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看法和理解。

无论是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还是哈姆雷特的现实主义,都为读者呈现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启示。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个角色,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中的一位骑士,而哈姆雷特则是英国文学中的一位王子。

两位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本文将对他们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堂吉诃德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绅士,身体瘦弱,面容憔悴。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

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

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

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

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

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

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

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

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

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

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

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

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

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

这是一对奇人。

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

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

他在1837年为德文版《堂吉诃德》所作序言中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纪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个个登峰造极。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拟摘要:欧洲在十四到十七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以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作为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然而,他们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集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的元素。

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反响了同一时代悲剧的两个艺术典型。

他们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关键字: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形象比拟十六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

资本主义最先在欧洲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瓦解。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

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艺术和天文学革命为表现形式,反对教会神学和各种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开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人文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人文主义作家抛弃了中世纪以来著书立说所惯用的拉丁文,采用各自的民族语言进展写作,这既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风格,为广阔人民群众所承受,又对近代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创作方法上,人文主义作家摈弃了中世纪文学象征、寓意、梦幻等表现方法,十分注重写实,他们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代表。

他们看似很遥远,却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

本书着重刻画了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由于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而三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骑士业绩的人物形象。

在堂吉诃德的身边还有一个讲际的贫穷的村夫桑丘。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是文学中的两个经典形象,他们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故事和特点。

首先,从品格方面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都是正直、勇敢的人。

哈姆雷特为了揭露父亲谋杀案的真相,毅然决定追查真相,不畏权势,即使最终被牺牲,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

堂吉诃德则是一个心怀正义的骑士,为了保护弱者,敢于挑战权威,即使面对全世界的嘲笑和反对,他也坚持自己的信仰,奋斗到最后。

其次,从性格特点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也有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刻、内向的人,他对自己和他人的矛盾、缺陷和思想问题都非常敏感。

堂吉诃德则更为开朗、豁达,他喜欢想象、幻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

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善良、正义的,他们都追求真理、正义和自由。

最后,从故事情节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相似和不同也非常明显。

哈姆雷特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主要描写他为揭露敌人罪行而展开的复仇行动,但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悲惨命运。

堂吉诃德的故事则更像是一个喜剧,虽然他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改变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象,他们的品格、性格和故事情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14 世纪至17 世纪初,欧洲出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反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这期间,一大批文学家都在他们的创作中凸显人文主义思想,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褒贬不一。

他们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充满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激烈反映。

正因如此,他们在捍卫生命的尊严不受恶俗践踏时,都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他们都是追求理想的孤独者,特立独行,与现实格格不入,孤独、不被人理解。

在一个黑暗势力当道的社会,英雄总是孤独的。

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哈姆雷特为了复仇重整乾坤,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堂吉诃德则在他自己虚构的骑士道路上身心俱惫。

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哈姆雷特装疯以保护自己不受敌人的伤害,堂吉诃德则是因为读骑士小说入迷而疯癫。

这促使他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在旁人看来却是可悲又可笑的。

哈姆雷特看似集各种宠爱于一身,但是身边却连一个能够真正交心的对象都没有;堂吉诃德身边的人虽然都是真心爱他的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他。

屠格涅夫把这两个享誉世界的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

他认为堂吉诃德富有激情、敢于行动,而哈姆雷特则忧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一生冥想,怀疑,以致什么也不做”。

然而,尽管他一再延宕,哈姆雷特却不是一个缺乏行动能力的人。

就对待自我和自我的之外的信念或理想的态度而言,堂吉诃德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信念,“对某种永恒的、毫不动摇的东西,对真理的信念”。

堂吉诃德全心全意地忠诚于他的理想,为此他准备忍受一切苦难,牺牲生命。

” 而哈姆雷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光是为自己活着,没有什么信念,甚至对自我也充满怀疑,他一直在为自己张罗和奔忙,却不是因为自己的责任,而是因为自己的处境。

比较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

比较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

叔父篡位、母亲改嫁的残酷现实下,感到昔日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面对外部的强大势力和内部的软弱性,终究斗争失败。

对于一心想成为游侠骑士的堂吉诃德所坚持的骑士与现实则是严重脱节的,于是他受尽欺负,弄得遍体鳞伤。

③他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疯癫。

堂吉诃德一味沉溺幻想,甚至把风车当成巨人。

哈姆莱特的疯癫则更多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伪装,而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乏思考。

哈姆莱特则忧郁又优柔寡断,以致什么也不做,一再延宕。

总结: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实质上就是两个殊途同归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典型。

AQ和堂吉诃德类似:一、性格的相似性阿Q和堂吉诃德都具有质朴、直率的性格特点。

鲁迅认为,“真正的堂吉诃德”并非如中国的“江湖派和流氓种子,”他是“十分老实”的。

[1]他心口如一,毫无伪饰,往往把自己所思所行,和盘托出,使自己成了没有任何遮蔽的靶标,因而处处受辱、被人愚弄。

他不是那种“阴柔人物”,所以总是吃亏。

阿Q呢?这是一个具有“农民式质朴”的老实人,老实得简直有些愚蠢,虽然有时不免有些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

”[2]他不谙人情世故,为人坦率正直,其喜怒哀乐之情总是溢于言表,“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

这样,他总是未庄闲人嘲弄撩惹的对象、侮辱攻击的目标。

二、借助于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既是阿Q性格和气质的核心,也是堂吉诃德性格和气质的核心。

阿Q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你还不配”,“孙子才画得很圆”,固然是自轻自贱,但却是“第一个”,和状元一样,乃至“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使自己“立刻转败为胜”等等,都是人们熟知的阿Q精神上获得胜利的法宝。

而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则不大为人们所道及,其实在这方面,较之阿Q也并不逊色。

你看:他在遭到痛打,抚摩伤痕之际,还在“私自庆幸,觉得这种灾殃是游侠骑士分内应有的”;他的“惯技”是把自己的失败和不幸,同骑士小说里英雄们的遭遇加以类比,一比便不觉得特别不幸,又何况自己是骑士中的“第一”,而“‘第一’究竟是表示出人头地的词儿”,于是更加心安理得,甚至有些沾沾自喜起来。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人教版高二选修)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人教版高二选修)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人教版高二选修)《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

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

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

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

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

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

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

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

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

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

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

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

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

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

这是一对奇人。

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

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

比较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

比较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

叔父篡位、母亲改嫁的残酷现实下,感到昔日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面对外部的强大势力和内部的软弱性,终究斗争失败。

对于一心想成为游侠骑士的堂吉诃德所坚持的骑士与现实则是严重脱节的,于是他受尽欺负,弄得遍体鳞伤。

③他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疯癫。

堂吉诃德一味沉溺幻想,甚至把风车当成巨人。

哈姆莱特的疯癫则更多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伪装,而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乏思考。

哈姆莱特则忧郁又优柔寡断,以致什么也不做,一再延宕。

总结: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实质上就是两个殊途同归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典型。

AQ和堂吉诃德类似:一、性格的相似性阿Q和堂吉诃德都具有质朴、直率的性格特点。

鲁迅认为,“真正的堂吉诃德”并非如中国的“江湖派和流氓种子,”他是“十分老实”的。

[1]他心口如一,毫无伪饰,往往把自己所思所行,和盘托出,使自己成了没有任何遮蔽的靶标,因而处处受辱、被人愚弄。

他不是那种“阴柔人物”,所以总是吃亏。

阿Q呢?这是一个具有“农民式质朴”的老实人,老实得简直有些愚蠢,虽然有时不免有些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

”[2]他不谙人情世故,为人坦率正直,其喜怒哀乐之情总是溢于言表,“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

这样,他总是未庄闲人嘲弄撩惹的对象、侮辱攻击的目标。

二、借助于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既是阿Q性格和气质的核心,也是堂吉诃德性格和气质的核心。

阿Q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你还不配”,“孙子才画得很圆”,固然是自轻自贱,但却是“第一个”,和状元一样,乃至“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使自己“立刻转败为胜”等等,都是人们熟知的阿Q精神上获得胜利的法宝。

而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则不大为人们所道及,其实在这方面,较之阿Q也并不逊色。

你看:他在遭到痛打,抚摩伤痕之际,还在“私自庆幸,觉得这种灾殃是游侠骑士分内应有的”;他的“惯技”是把自己的失败和不幸,同骑士小说里英雄们的遭遇加以类比,一比便不觉得特别不幸,又何况自己是骑士中的“第一”,而“‘第一’究竟是表示出人头地的词儿”,于是更加心安理得,甚至有些沾沾自喜起来。

关于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人物的形象比较分析

关于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人物的形象比较分析

关于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人物的形象比较分析欧洲在十四到十七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以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作为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然而,他们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集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的元素。

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反应了同一时代悲剧的两个艺术典型。

他们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标签: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堂吉诃德人物性格形成原因形象比较一、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人物性格研究背景《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主要写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俠仗义的骑士的故事。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典型人物既是矛盾的综合体,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性。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一方面,他们都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都对现实中恶的一面做出了激烈反映。

其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怀有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起初他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是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一夜间精神颓废,痛苦与忧郁使他成了一位“忧郁的王子”。

另一方面,他们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具有疯狂、特立独行的一面,他们的行为常常与现实格格不入,并且不被人理解。

其中,哈姆莱特极端的乐观思想导致他疯狂地认为,父亲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君王,但现实的写照却不是如此,进而导致了他无法接受父死母嫁的现状,使他逐步走向忧郁。

因为这两方面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成为了悲剧人物,他们真正的的理想也并未实现,因此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

二、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及形成原因哈姆雷特:认为人和世界都是完美的,遇到变故就不知如何应对。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这两者均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痴迷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竟变卖了好些地产把能买到的骑士小说全部弄到手。

他读得入了迷,失去了理性,决心要做一个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的游侠骑士去行侠冒险,以便名传千古。

他照着书中骑士行事打扮,自改名字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为自己的驽马取名为“驽骍难得”,物色邻村一个养猪女郎“杜尔西内亚”作为自己的意中人,决心终身为她效劳尽忠。

堂吉诃德三次出行,挥着长矛,挎着长剑,梦想着他美丽的夫人,做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他把风车当成巨人,用盾牌遮隐着身体,用长矛刺杀,却被风车的叶片打倒在地;他把修士当成了妖魔,戳着长抢便直冲上去,吓得修士们落荒而逃;他跟比斯盖人进行了一场恶战,被比斯盖人一剑砍掉了半边铠甲;他和二十几个杨维斯人进行了一场搏斗,结果是大吃苦头;他以为店主的女儿便是城堡长官的小姐,并认为小姐爱上了自己的高雅风度,结果遭到一群妇女的无情捉弄;他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单抢乱刺一阵,当桑丘说那是一群羊的时候,他反而说那是魔法师变的;他释放了一伙倒霉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拣起石子把他乱打一顿……总之,他的这些行动不但给别人造成伤害,也往往弄得自己头破血流,遍体鳞伤。

在一系列冒险经历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

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醒悟过来。

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就取消其继承权。

《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它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学习期间有着美丽的爱情和友谊,对人有着美好的评价,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

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

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

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

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

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

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

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

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

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

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

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

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

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

这是一对奇人。

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

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

他在1837年为德文版《堂吉诃德》所作序言中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纪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个个登峰造极。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_赵婧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_赵婧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4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42011一、背景介绍堂吉诃德是荒唐的骑士,然而他身上却有着许多天真可爱的品质。

他的性格有其双重性,他拥有磊落的理想、正直的信念,却沉湎于自己的世界中,横冲直撞,过分地理想主义。

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理想主义精神成份不断被发扬光大。

在德国,人们极力崇拜堂吉诃德理想主义的热情。

海涅在《论浪漫派》中提到:“理想的热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现实的理智和他所有的驴子都身不由己地跟在后面。

”[1]在俄国,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精神同样受到欢迎。

在中国,堂吉诃德精神被反向重写,阿Q得以诞生。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独特的哈姆雷特,更不用说当这位丹麦王子行走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时,会发生各种迥异的经历。

在发源地英国,17世纪时的哈姆雷特是复仇英雄的代名词。

18世纪时,哈姆雷特是思辨精神的象征。

在德国,哈姆雷特精神不断地被重写,浮士德性格中便包含了哈姆雷特的怀疑特质。

在俄国,由于农奴制的束缚与政治高压,使得知识分子“心向往”而不能为之,哈姆雷特于是被阐释为言行脱节的知识分子。

屠格涅夫笔下一系列的主人公,如罗亭、拉夫列茨基等,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烙印。

20世纪初期,哈姆雷特在周作人的介绍下来到了中国。

然而,哈姆雷特敢于怀疑的精神并未被原样吸收,而是对其进行了反向的重写,如巴金《家》中的觉新,为求片刻安宁,事事忍让。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都有着丰富的痛苦。

知识分子是思考着的生命,他们不断地思辨,使得行走在宇宙间的他们遭遇到种种苦痛。

因此,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历程势必会激起广大知识分子的共鸣。

钱理群先生所著《丰富的痛苦》详尽地阐述了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两个文学形象从西欧到中国不断东移的经历与过程。

笔者认为,这一著作撰写的基石也在于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二者具有某种共通性,否则,钱理群先生便不会对二者进行并行不悖的阐释。

论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异同

论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异同

论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异同发表时间:2018-06-05T16:08:48.58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月作者:虞旭熙[导读]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

这两个人物有着鲜明的特性,他们是如此不同,又有很多相似处。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200【摘要】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

这两个人物有着鲜明的特性,他们是如此不同,又有很多相似处。

【关键词】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相同点不同点在我看来,哈姆莱特就像一个带着小丑面具的人,在众人面前戏谑着,又有谁知道面具后的他,看着这众生安乐的世界,痛苦得泪流满面,精神崩溃。

而堂吉诃德,天生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世界与他就是一场冒险,谁说他没有圣哲般的头脑,但是对于這个世界,他选择透过骑士小说来看,用一种近乎孩子般的天真浪漫和圣徒传道般的执着,让我们一边笑着他的傻蛋,一边对他的执着肃然起敬。

一、两人的相同点1.两人展现了悲剧下的人文主义光环。

其实是以往人文主义的形象大都是从正面展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古代时期的“高富帅”迷人的外表,高贵的血统,正直的人品,聪慧的头脑,和他高超的武艺,近乎完美的形象,而他的价值和尊严展现因为这些而展现吗?并不,我们真正感慨这个人物形象却是在他的最悲剧的时期,父王的死去,乱伦的母亲,倒戈的同伴和朋友,这些社会悲剧朝他袭来,而他装做疯癫痴狂,实则内心煎熬,激愤和延宕在胸膛并起,即使完成了复仇大任,满目的疮痍更是将这个人物的悲剧托向了高峰,在这个时候,人的价值和尊严从血的悲剧中凸显出来。

而堂吉诃德,一个年近50的中年男子,拖着精瘦的身躯和一头老马走上了行侠仗义的道路,一路上的”锄强扶弱”轻则自己弄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重则被他人打得遍体鳞伤。

即使这样,他仍继续这样”伟大“的事业。

堂吉诃德的人生不悲剧吗?正是因为这样的悲剧,让他的价值和尊严从以往拥有权利和名誉才算是成功的观念中异军突起。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人物的比较总结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人物的比较总结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人物的比较总结内容预览: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人物的比较总结学术界有很多
关于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人物的比较的文章,但是阅读过后,感觉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或者说有时候看法不一,导致我们思维的混乱。

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将这一混乱思维排除在外,通过汇总的形式来展现两人物的异同之处,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第一卷几乎同时出版。

《哈姆雷特》是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其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麦王子,原本积极乐观的公子爷,在一次巨变之后,父死母嫁,整个人陷入绝境之地,后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文章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会员才能阅读!
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点此注册吧!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点此登录吧!。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14至17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反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它崇尚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它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专制。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西班牙人们把它视为名族的骄傲,世界人民把它看做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直到今天,《堂吉诃德》的辛辣粉刺,巧妙的艺术构思,任然为人们称颂。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他们同是文学宝库中的两个典型人物,近百年来争论很多。

他们有鲜明的特征,是如此地不同,又有很多相似处。

一:他们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的形象。

他住在一个开明的君主宫廷,从小学到大学都受人文主义的教育。

他有远大的理想,成了国内有新思想的青年。

他一向认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堂吉诃德的理想是理想是像一名真正的游侠骑士那样四处闯荡,实现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愿望。

尽管他吃尽苦头,但任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书中说“他要做个游侠骑士,带着他的马胄和马走遍世界,八方征险,实施他在小说里看到的一切,赴汤蹈火,报尽天下仇,然后流芳千古。

可怜的他已经在想象靠自己双臂的力量起码得统治特拉彼松达帝国。

想到这些,他心中陶然,而且体验到了一种奇特的快感,于是他立即将愿望付诸行动。

”在他一系列的怪诞行为中,都饱含着他对奴役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

例如他释放囚犯,支持少女寻求自由生活,摆脱封建束缚。

总之,堂吉诃德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二︰他们都是痛苦的,都是悲剧性人物,他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

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

“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同时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我觉得这两个典型中体现了人的天性中的两种根本的、对立的特点——即人的天性赖以转动的轴的两端。

我觉得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属于这两种类型中的一种;我们每个人或是与堂吉诃德相象,或是与哈姆莱特相象。

”“所有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为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理想,即为他们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而活着。

许多人接受的理想完全是现实的,具有确定的、历史地形成的形式;他们生活着并把自己的生活与这个理想进行对照,有时在情欲或偶然事件的影响下偏离这个理想,但是他们不议论它,不怀疑它;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来分析它。

”“堂吉诃德究竟表明什么呢?首先表明信仰;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东西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一句话,对那种处于个人之外的真理的信仰。

…..堂吉诃德整个人充满着对理想的忠诚,为了理想,他准备经受各种艰难困苦,牺牲生命;他珍视自己的生命的程度,视其能否成为体现理想,在世界上确立真理和正义的手段而定。

…….他整个人都充满自我牺牲精神——请珍视这个词!——他有信仰而且坚信不移,义无返顾。

因此他无所畏惧,不屈不挠,满足于吃最粗劣的饭食和穿最寒酸的衣服。

……有时可以使人觉得他是一个智力有限的人,因为他不大容易产生共鸣,也不大会进行欣赏;但是他象一棵千年的古树,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既不能改变自己的信念,又不能把思想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

……虽然他不断陷入滑稽可笑和受屈辱的境况中……堂吉诃德是一个热心人,一个效忠于思想的人,因此他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那么哈姆莱特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是好进行分析和具有利己主义,因而缺乏信仰。

他整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的,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哈姆莱特怀疑一切,当然也怀疑自己;他的头脑过于发达,以至不能满足于他在自己身上发现的东西;他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但是任何自我意识都是一种力量,由此而产生了他的冷嘲,这是堂吉诃德的热情的对立物。

哈姆莱特怀着喜悦的心情夸大其词地责骂自己;他经常观察自己,随时查看自己的内心深处,因此他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所有的缺点并且蔑视它们,蔑视自己。

试比较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经典台词原文

试比较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经典台词原文

试比较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经典台词原文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两者分别对应了人类天性的两个天极——思想与行动。

这可以理解为:哈姆雷特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堂·吉诃德正好相反,是行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个同属于人文主义者的人物形象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就哈姆雷特而言,首先,他是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哈姆雷特在国王的荫庇下成长起来,身上展现出来的是正义和尊严,在人文主义运动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使其接受了许多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哈姆雷特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对这个世界怀着崇高的向往。

⑴表现出当时人文主义者所特有的民主意识与人性光辉。

其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原本的美好理想,使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开始思考“理想”与“现实”,“生”与“死”诸多哲学问题,不禁对生命的意义提出疑问:“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⑵面对已死父亲交代的复仇责任,他知道这代表着不让邪恶势力统治丹麦的正义使命,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重整乾坤。

正如黑格尔所说:“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 ⑶第三、性格的审慎、过于内向及单枪匹马的处境,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哈姆雷特期望自己的复仇行动能满足道德的要求、经得起死后的审判。

但是复仇本身既有还回正义的高贵性、又有伤害人命的不安感,正是这种自我期许和过于审慎的态度使其一再错失复仇的机会。

这个可怜人最后说出了这样意味深长的话:“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⑷他也知道这个任务对他而言不可能完成,一个美丽纯洁高贵的灵魂,却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魄力,就因为这个性格上的缺憾,导致他必定要在一个他既不能挑起又不能放弃的重担下毁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暨南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2003 乐琦【摘要】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的两大艺术典型,几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本文试从思想与行动、信仰、爱情、影响等方面以对立比较的方式探求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关键词】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比较人物形象典型意义一六零四年,莎翁的得意之作《哈姆雷特》正式出版了,第二年,独臂巨匠塞万提斯也写出了传世名作《堂吉诃德》,这两部巨著几乎同时出现,相应生辉,共同成就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两座顶峰”!文艺女神缪斯从巴尔那索神山走出,降临了凡世人间,谱写出令人眼花缭乱的优美诗章。

一个“忧郁的复仇英雄”,一位“疯癫可笑的骑士”,成了人类共同精神命题的两大典型!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海涅也说过,他每隔五年读一次《堂吉诃德》,印象每次都不同。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标的人对他们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与诠释,甚至同一读者在经过多次阅读之后,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海涅)。

一部经典著作,永远给人以新鲜,给人以启迪。

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哈姆雷特与唐吉诃德的评论不计其数,时至今日,还有新的理解与阐释层出不穷,且不断深化,这至少说明了一点:这两个形象凝聚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魅力,几百年来不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分析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以及典型意义。

一、思想与行动“堂吉诃德们在寻找,哈姆雷特们在探讨”-―屠格涅夫在游侠的路上,堂吉诃德始终在寻找对手,一旦遇上“对手”,就不假思索地时刻准备出击;而哈姆雷特实际上已经知道对手,却拖延着迟迟不肯动手,进行着长时间的探索与思考。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过了时的骑士。

在远离建功立业的时代里,他不可能找回那种提枪纵马的生活,可他始终坚持着锄强扶弱的骑士道理想,并为此而孜孜不倦地寻找对手。

他的思想很单纯,单纯得令人发笑,可是这并不妨碍他的奋斗、他的追求,他知道自己的事业是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道他要做什么!看见“巨人”,他举枪便刺;看见“军队”,他立即加入羊群开始“人羊大战”,虽然“巨人”、“军队”只是他的幻觉。

而哈姆雷特呢,他绝不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他有着“如此深刻而细致的头脑”,有着“那样一双充满怀疑的忧郁的眼睛”,他不会去和风车搏斗,不会相信有巨人的存在,更不会把羊群当作军队。

堂吉诃德的所为看似荒唐,令人忍俊不禁,可是这荒唐的背后,却不由让我们思索:如果有谁在牺牲自己以前,先拖延时间,大费周章地把自己所有的行为和后果、一切可能得到的益处和失去的东西考虑得面面俱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这个人未必就真能牺牲自己,全心付出!如果娜拉在出走前左思右想,拖延犹疑,就不会引发社会对妇女出路的思考与关注;如果鲁迅当年在日本学医时没有果断地弃医从文回到中国,而是犹疑不决,那么我们现在很可能就读不到那些“如匕首、如投枪”的文字!哈姆雷特经常因为细小的失败而思来想去,意志消沉,抱怨不已,而堂吉诃德即使被囚船上的罪犯打得遍体鳞伤,不能动弹,也丝毫不怀疑他事业的胜利!他的一切行动、一切作为都是那么天经地义、从容、自然。

哈姆雷特由于突然的变故,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人、对生活、对世界都充满了怀疑,成了一位“延宕的王子”。

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于是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迟迟地拖延着……在一定程度上,哈姆雷特的拖延行为是他性格发展的典型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烛照哈姆雷特的深层心里结构。

关于哈姆雷特延宕的基本原因,很多名家进行过解释:歌德认为其之所以延宕,是因为性格太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受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勒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行为与他的厌世主义有关;而弗洛伊德主义则以我们众所周知的恋母情节来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甚至有人从文本内原因和非文本内原因两方面来找,其中最关键的文本内原因是哈姆雷特的权欲与道德考虑之间的冲突,文本外原因则是,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延宕的行为来影射伊丽莎白时代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在推翻女王时犹疑不决的长期拖延。

这些解释各有其道,但归根究原,都在围绕着两个字“拖延”。

同堂吉诃德一样,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可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行动,精力全用在了作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

因此,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是以极慢的速度在进行着,一个则以一种忙碌的、喘不过气来的速度进行着;一个行动过于拖延,一直犹疑不定地思索,错过了复仇的大好机会,以致最后两败俱伤,一个行动过于迅速,常常搞不清状况就贸然出击,结果弄得遍体鳞伤;一个过于敏感,任何细微的小事都会引发他的感伤与多思,而我们来看看斯大林对另一个的评价:“吉诃德先生之所以叫做吉诃德先生,也就是他没有最低限度的人生知觉哩。

”这两个典型相互映照,造就了语言与思想的两个极端,或许也就是这两个极端造就了两个典型。

二、有关信仰堂吉诃德荒诞不经、疯疯癫癫,为了心中所向往的骑士道精神,这位饱食终日,手不释卷的瘦绅士穿上了靴子和马刺去建立不朽功勋,尽管他已年过五旬,尽管“骑士时代”已经逝去……行侠途中,他把转动的风车看成是巨人,举枪就刺,结果被风车卷的人仰马翻;他将山坡上的羊群看成是两只激战的军队,便立即加入战斗,大开杀戒,虽然在人羊之战中,他大获全胜,但也被打落了牙齿;他解救了一群被押解服苦役的囚徒,可最后反被囚徒剥个精光,痛打一顿……这一切的一切,弄得他遍体鳞伤。

可他认定所有的遭遇都是为了游侠骑士设计的,是为了他的英雄业绩而搭起的舞台,为此,必要的“磨难”是合情合理的。

或许,用“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表达堂吉诃德的心声再合适不过了。

堂吉诃德的力量就在于他执着的信仰,尽管这信仰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在他解救了一群囚犯并命令他们承认杜尔西内亚为“天下第一美人”时,囚犯们假意说要一睹他心中的美人风貌后才能承认,堂吉诃德义正词严地说:“我要是叫你们瞧见了,那就是明摆着的事,你们承认了有什么稀罕呢?关键就是没有见到就要承认,死心塌地地奉为真理。

”这就是堂吉诃德,一个对真理不允许有半点怀疑的骑士,他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并为此终身奋斗不息。

他抛弃舒适的生活,远走他乡,浪迹四方,全身心都浸透着为理想而献身的忠诚,正如屠格涅夫所说,尽管他不时地陷入滑稽可笑的屈辱境况之中,但仍不失为“一位效忠思想的人”。

这个“思想”,就是堂吉诃德为之奋斗终身的信念。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堂吉诃德的信念是不切实际的,这只是他心神错乱的想象,是从骑士小说的虚幻世界中得来的,他的一切行动都是源于这个虚幻世界。

理想与现实的完全分离,使堂吉诃德完全迷醉在虚妄的幻象之中,而这也正是他性格中的喜剧因素所在。

可理想本身并没有错,堂吉诃德的生命为了别人而燃烧着,他活着是为了别人,为了心目中的骑士道,为了弟兄,为了惩践除恶,为了心爱的杜尔西内亚……我们再来看看哈姆雷特。

他曾经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在他眼中“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很快,不幸降临了,他所崇拜和热爱的父王突然死去,他所爱的母亲很快就同篡位的叔父结了婚。

神圣的亲情、甜蜜的爱情、宝贵的友情以及他所有的美好理想与憧憬被击得粉碎。

哈姆雷特像一夜之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郁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

在此时,他眼中看到的“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残酷的现实带走了他所有的快乐与理想,同时,也使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他憎恨一切,怀疑一切,包括他自己!“信仰”二字已经在他的字典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与堂吉诃德对真理的执着形成了强烈的对立。

三、有关爱情在骑士精神中,爱情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为了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取得胜利,是骑士们心中最大的荣誉。

堂吉诃德把这些都领会得淋漓尽致,对于爱情,他有着无比的坚贞和憧憬。

他甚至认为:“建立骑士道就是为了保护女人的安全,保护童贞女,扶助寡妇……”当桑丘对杜尔西内亚的美貌和身份提出质疑时,堂吉诃德这样开导他:“老实说吧,诗人歌颂女人无非随意捏造个名字,并不都是真有那么个意中人。

……古往今来歌颂她们的诗人真的有那些意中人吗?决不是的。

他们多半是捏造一个女人,找个题目来作诗,表示自己是在谈恋爱,或者有资格。

所以我只要当真的阿尔东莎·落兰索姑娘美貌就行了。

她的家世无关紧要;不用调查家世给她什么封号,她在我心里就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公主。

你该知道,桑丘——也许你还不知道,最动人的爱恋只有两件东西:相貌美,声名好。

这两样东西在杜尔西内亚身上都是十全的;她的相貌世上无双;她的声名女中第一。

总之,我认为我说得完全恰如其分,一点不多也不说少。

她的美貌和她的尊贵都由我任意想象。

不论海伦或鲁瑞克霞,或古时候希腊、回回、罗马的任何有名的美人都比不上她。

别人爱怎么说,随他们说去吧。

也许愚昧无知的人批评我,但是见识高明的人不会责备。

”在堂吉诃德的想像里,杜尔西内亚“眼睛是太阳,脸颊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齿是珍珠……”他深爱着这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绝代佳人”,随时都愿意为她牺牲,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在费了很大的劲解救了一群囚犯之后,这位痴心的骑士提出的唯一答谢要求就是让那些囚犯承认杜尔西内亚为天下第一大美人。

而实际上,这位“娇美的公主”只不过是一个蠢笨肮脏的农妇,“身子粗粗壮壮,胸口还长着毛呢”!可怜痴心的堂吉诃德至此还执迷不悟,认为是恶魔把她变成了这个样子。

或许堂吉诃德的愚钝让我们发笑,甚至不屑,可是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忠贞不渝的爱,而且这份爱是如此纯洁,以致于我们在他身上没有看到一丝肉欲的痕迹,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忠诚、牺牲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而哈姆雷特的爱情,几乎所有人都用“不幸”这个词来形容。

美丽的奥菲莉亚天真柔弱,既真心爱着哈姆雷特,又甘心做玻洛涅斯的工具,哈姆雷特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更不可能原谅她。

他憎恨一切人,包括这位曾经的爱人。

因为,奥菲莉亚尽管看上去“像冰一样贞洁,像雪一样纯洁”,但“美丽可以使贞洁变得淫荡”。

在情欲到来时,她也会像王后一样“脆弱”,所有女人都一样。

或许突来的巨变给哈姆莱特带来的打击太大了,以致于他对任何事物都丧失了信心,包括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