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认知
虚假一致偏差
• 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 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 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 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 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 为别人好交际。 • 罗斯等人在一项经典研究中,问大学生是否愿意在身 上戴一块写有字的大广告牌子在校园里漫步30分钟,有些 人同意,而有些人则拒绝了。可是两类人都认为大学生中 有2/3的人同意他们的选择(同意或拒绝)。显然,他们 的估计都不是正确的。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 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 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吸烟的中学 生普遍认为大多数中学生也同他一样吸烟。在西方的社会 调查中,常常发现持有一定政见的人认为大多数其他人的 观点同自己一致。
•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评定特征 高吸引者 一般吸引者 无吸引力者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65.39
1.70 2.25
62.42
内向(被 试判断 %) 3 86 11 63
单独外向 单独内向 先外后内 先内后外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 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0.71 2.02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 ).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程 .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英文]social perception[编辑本段][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编辑本段]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
所以,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
换句话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
例如,通过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重 点
1.社会知觉的概念、特点 2.社会知觉的效应 3.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及特点
难 点
1.内隐社会认知 2.印象管理的理论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看见图片的一瞬间
我们的大脑在迅速处理信息: 1.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2.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3.他们的背景及其他?(职业?社会地位? 兴趣爱好?人格特点?)
本章章节纲目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特点与效应
第三节 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社会心理学
一看见一东北人,你第一个想到 的形容词是—
社会心理学
填词游戏
1.一提到法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2.一提到英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3.一提到德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 )? )?
(四)社会认知中的信息加工方式
自动加工
加 工 方 式
控制加工
社会心理学
二、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们在遇到新的社会情 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的理解,将情境 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形成的对人或事物的概 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10月27日,针对目 前市场上“橘子内有虫 子”的传言,作为山东 省及其周边重要批发市 场的济南市堤口果品批 发市场,为打消消费者 的顾虑,举办了一场特 殊的“放心橘免费品尝 会”,他们每天拿出 6000斤柑橘供市民免费 品尝,吸引了众多市民 从四面八方竟相赶来。
4月5日,因禽流感流 行人们不敢吃鸡肉产品, 给养殖场和商店带来巨大 的损失,为打消民众的顾 虑,举行免费试吃活动, 在活动仪式上泰总理带头 吃炸鸡食品,以示安全。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社会心理学:对于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则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档案法、调查法、观察法、现场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和标准实验室实验法。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生物理论:生物理论认为,人的许多生物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这些特质在决定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物理论强调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
1本能:本能是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的行为模式,它严格地适用于种族经验的生存条件。
本能论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大多由本能所决定,如结群的行为就是源于亲和、依恋的本能。
2遗传差异:生物理论强调遗传差异对行为差异的影响。
比如在研究侵犯行为的时候,有些心理学家就认为有些人因为遗传原因而更具攻击性。
他们发现,与具有正常染色体的人相比,XYY染色体的人容易犯罪。
3学习理论: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学习的机制包括:联结、强化和模仿。
4认知理论: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
5角色理论:角色理论,没有强调行为的某一种单一决定因素,如态度、人格或动机等;而是从角色、角色期望、角色技能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去解释行为的原因;6诱因理论:人们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
社会心理学有三种诱因理论:理性决策论、交换理论、需求满足论。
7理性决策论:这种理论假设:在选择行为的时候,人们会估计不同行为的利益及代价,而以理性的方式选出最佳行为,也就是以最低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8交换理论:人们之间的互动取决于彼此对各种结果的代价及利益所做的评估。
9需求满足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一个人之所以有某种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第二章1、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1. 政治社会化:个体掌握和学会所属国家和文化群体的现有政治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刻版印象: 也称类属性思维,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印象形成: 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社会认知: 包括关于特定社会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4.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5.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6.角色获得: 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7.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8.登门槛效应: 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9.助人行为: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10.再社会化: 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的过程。
11.认知启发: 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12.态度: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13.社会知觉: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1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6.偏见: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社会心理学备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备考资料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社会情境中的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与社会互动的一门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独立的边缘学科。
2、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他人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进行感知、判断、评价、推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过程,也叫社会知觉。
3、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特征及意图进行推断的过程。
4、自我:核心是对自我的认知,在这个意义上,自我是由关于自己的信念和认识构成的。
5、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品质、性格、能力等的积极或消极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满意程度。
6、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我们看到一个人具有一些我们喜欢的特征,就会倾向于认为他也具有其他我们所喜欢的特征,反之,也成立。
7、社会群体: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集合,这个集体中的人具有某种共同的、有社会意义的特征。
8、刻板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某些社会群体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
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获得社会刻板印象,一是直接的个人经验,而是间接的社会学习。
709、偏见: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不正确的否定和敌视的态度。
形成的原因包括认知根源和社会根源。
7310、人际关系:狭义上看,它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广义上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方面。
11、社会测量法:由莫雷诺提出,它是通过群体内各成员之间的接纳或排斥的状况来描述人际关系状况的。
12、人际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主要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和背景等7个要素组成。
13、态度:就是主体内在以对某一对象的评价为核心特征的心理反应倾向,这种反应倾向既有一定的持续性又有一定的情境性,并服务于一定的功能。
14、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影响下,引起个体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是心理学领域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研究了人类如何感知他人和如何理解他人,从而构建社会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社会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个人关系、群体行动、文化交流等等。
从这些方面来看,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是人类行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行为示例,并分析其对社会建设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一、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是心理学中两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们分别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感知和理解。
具体来说,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情感和意图等方面的感知,包括他人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语调等等。
社会认知则是指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和推断,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语言,识别他们所处的场景和情境,并推测他们的意图和动机。
此外,社会认知还包括个体对他人的“心理推测”,也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言语,来推测他人的性格特点、信仰和态度等。
二、影响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因素影响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生理特征、文化背景、性别差异、认知过程等等。
首先,个体生理特征是影响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有些人可能天生善于识别他人情感表达,有些人则比较擅长捕捉他人身体语言的细节。
此外,个体的年龄、性格、经历背景等也会对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文化背景也是影响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因素之一。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这会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和语言的解读。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是不礼貌的,因此个体可能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是一种被认为很正常的行为。
另外,性别差异也会影响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
例如,在识别他人面部表情时,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
在省略或改变他人言语时,男性往往比女性更为倾向于基于字面理解。
社会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过程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也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与刺激背景之间的差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
除此之外,社会信息的选择途径也有独特之处。
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取足够的信息。
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他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的气氛等,都是信息的来源。
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例如你新到一个工作单位,同事们对你很冷淡,你便有了这里的人很冷漠的印象。
你总要去寻找一些与先前经验一致的信息,如自己不知道去哪里打水而没人告诉你等。
其实,水房就在办公室的隔壁,而且门口有醒目的标牌,别人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才没告诉你。
先前的经验使你忽略这些信息。
先前经验容易使人得出错误的判断,因为先前经验本身可能是错误的,而认知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先前经验是在信息搜集时就产生了误差,下的结论是不合适的。
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要对其加以选择。
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
第一,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
第二,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
他所搜集的信息往往是从少数人身上得到的,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行为表现,并不能代表一个群体或一类人的总体特征。
第三,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
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到沿海地区可以发大财,他们总拿某某人去南方一年赚了300万等作为论据,却忽视了大多数人都在那里辛苦打工的事实。
信息的整合过程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很独特,以下介绍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3、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指客体所赋予的特征或品 性十分突出,犹如给人罩上了色彩斑斓的光环, 使人产生好感或敬畏。晕轮效应与人的认识浮 浅有关,出现以偏概全现象,光环掩盖了对本 质的认识。 “情人眼里出西施” “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爱屋及乌”
晕轮效应与名人广告
案例导入:
知觉定势
课堂讨论
讨论发生在你身边的“定势作用”的真实例 子。
案例导入: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 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 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 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 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 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 响在发生作用。
案例导入一: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 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 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 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 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 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 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 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 此。
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 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 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 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 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 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 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 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爱而产 生的效应,他们把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社会心理学史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一、本章主要讨论问题1、研究对象与逻辑框架①吴江霖:(提出较早,被人广泛引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②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题反应.其实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③王康:(最具有特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的学科。
后孙晔、李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额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④周晓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放映,他研究人的社会后文化ing为U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2、影响社会行为及制约因素的若干因素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用了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社会、文化和人格.社会:是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的;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P10人格:(个人的面具)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人格这个网站同意的内在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放映模式,或者说,社会或曰文化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人格结构中形成的;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社会成分,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有的成分,前者是规定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因素,后者这是规定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内在因素.3、学科性质行为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天然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事实上也决定了社会心理学的研对象本身就属于可以从各个方向探索的“边缘问题".4、研究取向从20实际出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分为以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分别代表的两支:罗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始:19实际下半叶到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后:德国民族心理学的形成,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传统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提出本能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个体如何感知和解释社会信息?- 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概念?- 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领域:1. 社会认知- 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信息。
- 包括印象形成、归因理论、社会知觉的偏差等。
2. 社会态度- 研究个体对他人、群体、事件或对象的评价倾向。
- 包括态度的形成、改变、测量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 人际关系- 研究个体之间的吸引、排斥、合作、竞争等互动关系。
- 包括人际沟通、友谊、爱情、冲突解决等。
4. 社会影响- 研究他人在场、群体压力、社会规范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 包括从众、服从、顺从、领导与追随等。
5. 社会化- 研究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角色和文化来成长和发展。
- 包括儿童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等。
6. 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内部的心理现象,如群体动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等。
- 包括群体行为、群体互动、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社会心理现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在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探讨因果关系。
- 优点: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重复性强。
- 缺点:可能缺乏生态效度,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
- 自然实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但尽量控制变量。
- 优点: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 缺点:控制变量较为困难。
2. 观察法- 自然观察: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
- 优点:能收集真实行为数据。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
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
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体态表情的判断
①体态表情的重要性 传递情绪信息 放松、活跃气氛 ②在某些情况下,体态表情比面部表情更真实地显露 情绪 ③体态表情的个体差异和文化特异性
社会心理学
体态表情(body expression)
疑
惑
拒
绝
社会心理学
羞
怯
暴
怒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归因 内隐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知觉和社会知觉(认知)
知觉对象:一类是自然现象,比如日出日 落、天晴下雨、潮涨潮落、生老病死、春 夏秋冬;另一类是社会现象,比如美国人 喜欢玩篮球,巴西人喜欢玩足球;比如, 美国总统施政演说,比如某某同学的迟到 等。 后者的知觉是社会认知,即对社会现象的 知觉。
社会心理学
《韩非子· 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 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 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 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的。 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 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 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 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 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 品质,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成 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③研究人际关系认知的方法
关系分析法:10个陌生人短暂接触之后,接受问卷调查 这个小组里你最喜欢谁? 你认为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你估计谁会当选?哪些人会选他?
社会心理学
中国传统的知解人心的五种方法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
(主要研究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第二章社会情境中的自我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各方面的特征. 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自我图式: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
社会比较的效应同化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对界定自我提供解释框架时,个体会把信息融入到自我概念中,产生同化效应。
对比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是一种比较标准并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伤害时,个体会把信息排除在自我概念之外,产生对比效应。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
控制点:人们认识到的致使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可控程度。
认为内在因素具有控制力的人即内控者……对控制力所在位置的稳定认知倾向即控制点.习得性无助:将多系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
即从自己的行动中习得了无助感.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含义:整体自尊: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态度.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能力和特性的评价,为自己骄傲。
自我感受:瞬间的情绪状态和自我体验。
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虚假普遍性效应:在道德方面,当人们行为不佳时,人们会高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普遍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当人们成功时,人们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自我设妨:指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并对社会性信息赋予意义,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决定自己的反应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信念固着: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固有的信念也还会继续保持。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ppt
的话已司空见惯。“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3、非言语线索
• 1)面部表情:忧郁—快乐
• 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目光 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信号。
•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 人的概括性认识。
• 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 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 的特性。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 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有 很多
• Anderson( 1965)的平均模型 • 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 认为人们把所获
• 又被称为:人际知觉(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
•
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
二、社会知觉的定义
• 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 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姿势、行为等)
推测与判断 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 的过程。
为“中心特征”,
• 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
缘特征”。
(联想)
• 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 我国文化
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 CZADHGJKWP •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s)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
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 2)身段表情:姿势
•V
3)言语表情(副言语)
社会心理学5社会认知3记忆与思维
例
❖ 海德的归因理论是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 ❖ 对人知觉研究的实质
例
❖ 假定一位做生意的人有一天生意做不下去了, 通常人们会怎样推断这一事件的原因呢?
一是他的内在素质不行,缺乏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头脑,这样推 断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时称为内部归因
记忆 提取
长时 记忆
图式的含义与类型 (金:128)
❖ 图式(Schemas)是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 体、角色或事件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 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 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他材料的图式
表征;Paivio的双重编码学说
❖ Taylor:图式是指人们按不同主题将已知的知识组 织在一起的知识结构……图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 形成的图式对个人进行类推;而且人们可以利 用图式来加快信息加工速度。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114
❖ Kahneman等认为,人们常用心理上的捷径来解 决复杂的问题。他们把这样的捷径称为“策略”
❖ 金:认知启发是指人们用于快速、简便地进行 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 角色图式:包括个人在社会中位置的信息
❖ 事件图式:包含在特定情境中典型地会发生 什么事情的共同知识。
社会知觉的类别(黄;金:103)
❖ 1. 人知觉,如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的 知觉,impression formation )、人性知觉、自我知 觉等;
❖ 2.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如对某人从事何种 职业的知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持类型观(typological View)的学者 (如 Anderson & Sedikides, 1991)认为人们是以类型的 方式来知觉他人。
• 如我们把自己的朋友分类,认为张三是外向的, 李四是成熟的,陈五是忧郁的。
• 在日常生活中,以上这两种方式都用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第五章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
第一节 概述
• 一、知觉
• (一)、定义: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 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 (二)、特性: • 1、选择性: object------background • 刺激特征显著性/知觉者的经验、兴趣、动机、情感等 • 2、整体性:把个别属性综合为整体 • 过去经验的参与,理解对象的意义
五、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 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 使用的策略 • (1)、把不一致的信息 解释掉 • (2)、把不一致的信息 区隔开来 • 亚群体 • (3)、把不一致的信息 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 员 • 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 相互交往
• (1)、长期的、深入的、 一对一的交往 • (2)、广泛交往 • ( 3 )、与有代表性的 、典 型的成员交往。 • ( 4 )、有意识地去寻找不 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 自己的判断。 • 根本与前提
• • •
•
• 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 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 知识来解释的。 •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 人的概括性认识。
• 所谓的印象形成( impression formation) 就是把一个人若 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 的特性。
二、社会知觉的定义
• 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
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姿势、行为等)
推测与判断 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 的过程。
如
• 兴奋、愉快时, • 瞳孔会放大 • 不快、厌恶时, • 瞳孔缩小, • 眯眼、皱眉 • 打牌
对情绪的感知
面部表情
他们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 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有 很多 • Anderson( 1965)的平均模型 • 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 认为人们把所获 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 价。
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有一些特质之间存在着 密切的联系--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以经验为依据,无正规的概念,却起作用) • Rosenberg 聪明 友好 • 冒险——强健、冲动、果断 •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 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就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 (halo effect)。 • Dion等(1972) 的研究证明了此效应的存在。
a) 快乐, d) 悲伤,
b) 惊讶, e) 生气,
c) 害怕 f) 厌恶
如 对性格的感知
三、社会知觉的内容(范围)
• 1、对情绪的认知 • 2、对人格的认知 • 个体具有的较稳定的思维、情感体验与行为方
式。反映个体的独特性。
•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 4、对事件与行为原因的推断
根据社会知觉的对象,本章分为三节:
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 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 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 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 Rosenthal 与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 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 也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 女孩白裙子/标签理论/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 但是只有当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缺乏认识时, • 另外,当人们知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正性的
一、印象的内涵
• 印象(impre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 • 对人的看法、认识 • 1、持维度观(dimensional View)的学者(如Osgood, 1977) 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 • 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 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 • 能量(potency): 一个人能力的强弱 尊重 • 活动水平(activity): 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 பைடு நூலகம்定着我
二、刻板印象的形成
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 • 二是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 体习得而来。
• 例如,张德(1990) 就认为,我国大中小学生对性别产 生的刻板印象深受小学语文教材的影响。
三、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 1、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
• 2、对侍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 • 3、当时间紧迫,判断准确性不重要时 • 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 • 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
• 在大多数国家,性别、年龄、种族、社经地位、文化背景
都是划分群体的重要特征。
• 一个个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入不同的群体中。
• 所谓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也有人译成定见) 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 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由正、负性特征 构成的 • 另外,刻板印象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解 是不正确的;但多无法测量与验证,因没 有合适的效标。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Brewer(1988) 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
• 此模型(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tion)认为, 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使用两类加工操作: • 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category-based processing ), • 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attribute – based processing )。
四、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 一看到或听到有关类别的线索,有关相应群体的 刻板印象就会自动浮现在脑海中。所以,使用刻 板印象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 群体的特征。 • 弊端: • 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 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念的偏差; • 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 Asch (1946) 的经典研究:
• 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 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
Asch 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 为“中心特征”,
• 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 缘特征”。 (联想) • 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 我国文化
第四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 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控制需要) • 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 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 程。
•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 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 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 “先入为主”。“新官上任”
• 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 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 • 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
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 统一一致的认识
五、印象的作用
•
我们对他人的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即使发现最初 的印象是错的也仍然如此;这种倾向被称为保守性偏差 (perseverance bias)。 选择信息、证实
• 1、所形成的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 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左右我们对后获得的信息的解释 • 假设我们在看《欢乐总动员》或《正大综艺》等节目 • 定势(set):先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 种准备状态或倾向。
3、非言语线索
• 1)面部表情:忧郁—快乐
• 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目光 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信号。
• 2)身段表情:姿势
• V
3)言语表情(副言语)
• 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
• 速度很快 : 心直口快
• 轻声曼语的女孩,常会给人留下温柔恬静、 有涵养、小鸟依人的印象。
4 行为
• Jones与Davis(1965)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把 他人的外在行为与他们的内在品质相对应。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 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 1、外表:
• 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信息,而且
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
• 有研究(Berry & McArthur, 1985) 表明,人们认为有娃娃 脸的成年男人比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仁 慈、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征。
• 2、语言 •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由衷 的话已司空见惯。“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 CZADHGJKWP • 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s)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 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