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治军方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治军方略

一.选将,选官场陋习较少的儒生为将。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占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

曾国藩的选将标准有五条:

1. 忠义血性

曾国藩认为如果没有忠义血性,即使具备其余4个条件也是不可取的。忠义血性在今天可以理解为信仰。忠义血性就是当时儒家的信仰。也是曾国藩的信仰。即选将首先要考虑的是要有相同的信仰。

2. 才堪治民

这就是要考察此人的能力是否能胜任这个职位了。这主要看①军事知识。②经验。有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在带兵打仗中是否处理得当。③组织沟通能力。④比较。

3. 不怕死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不怕死,兵才不怕死。

4. 不计名利

5. 耐受辛苦

在这五条中,个人认为1,2,3,5一条都不能少。而不计名利怕是苛求了。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二.选兵。曾国藩他组建湘军时,主张不在市民而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其用意就是乡农中招募的兵员朴实壮健,有利于灌输他的忠义血性思想和便于适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这就是说选兵要具备3个条件:

1. 朴实壮健

2. 容易洗脑的人。这样的士兵灌输主帅的信仰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容易遵守纪律。

3. 耐受艰苦。

4. 亲自考察调查是不是具备以上3个条件。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如果不符合这条件的,宁可招不到兵。

三.组织机构

1. 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曾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招募。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思想。

2. 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一营为500人。

这一组织结构在当时是先进的了,不过还是不够细。现在的军队建制比其更为先进。

3. 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

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改变了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直到毛主席在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才改变了兵为将有的这一历史。

四.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

仁,即爱人之心。军队首先要进行“仁”的教育。首先要忠君爱国,爱人民,爱集体。长官要爱护士兵,士兵要敬重长官。士兵之间也要相亲相爱。

礼,军礼训练入手,“军中名分,须从军礼为始”。曾国藩治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孔孟的“仁”、“礼”思想贯穿于官兵的头脑之中,把封建伦理观念和尊卑等级观念融合在一起,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的关系弥补军中上下尊卑等级关系的不足,来减少军中官兵之间的摩擦和抵触情绪。他说,军训之义有二:一曰训营规,二曰训家规。营规是指点名、演操、巡更、放哨,家规是指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若营官能“待兵勇如子弟,待人人学好,个个成名则众勇感之矣”。这样,士兵也就会像子弟对父兄那样忠义孝敬。对将帅的选拔和培养,曾国藩更是极力用仁礼忠信去进行训导,使之成为忠将和良将,以无负君父、国家之望。曾国藩还强调,军营主要是靠将帅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以影响兵勇的言行。

以军法军规建立的关系是冷淡的,是不牢靠的,士兵是被迫敬重长官,被迫听从长官的命令的。所以必须提倡“仁”的教育来缓和这一关系,让长官和士兵的关系就像父子一样。子女对父母敬重而顺从,父母对子女疼爱有加。这样的关系才是铁一样的关系。才会是一团和气,才会齐心协力。

曾国藩还制定了一系列行为准则。作为将帅的行为准则,曾国藩提出了“勤恕廉明”四字,即“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信”是处理协调同级关系的准则,曾国藩说,“信以施于同列”,就是要求将帅之间、兵勇之间能够相互信赖,遵守信用,彼此团结,同舟共济。关于下级对上级的关系,曾国藩认为首先就一个忠字,他“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他要求对军队进行教育,“第一教之忠君,忠君必先敬畏官长”。士兵不尊重长官,下级不服从上级,这便是不忠的表现。”

五.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作为战争指导原则

曾国藩所统帅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其指导战争的思想核心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慎战”是其基本作战方针,“以主待客,以静制动”,在战略上取攻势,在战术上取守势,是其战略战术的表现方式。

“致人而不致于人”,其实就是兵法的真谛。兵法的关键就是调动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调动。“慎战”是一场战役成败的关键,首先得对对方的情况做仔细的了解,其次对自己的各方情况做仔细的了解,并做好准备。作战计划要详细,各种情况都要仔细考虑。

在战略上取攻势,在战术上取守势,是根据当时太平天国军势强于湘军的情况下做出的战略战术。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领以曾国藩为楷

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新军时,还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连毛泽东这样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早年时也曾有“近人之中,独服曾文正”的话语,可见对其影响不小。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马骏:晚清军事揭秘》,《曾国藩全集》。本文有一些文字段直接来源于新华网《曾国藩治军方略:毛泽东与蒋介石都推崇的治军之法》。而新华网的这篇文章就是从《马骏:晚清军事揭秘》这本书摘录的。本文更多像是读书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