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外力作用(全)
高一历史地理政治 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风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A. 风力堆积 B. 流水侵蚀 C. 风力侵蚀 D. 流水堆积
1.结合所学知识,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以千旱气候为主,塑造地貌的外力 主要是风力作用,图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是干旱,雅丹地貌是干旱 地区风力侵蚀的结果,C正确,B、D错误;风力堆积往往形成沙丘等地貌,A错 误。故选C。
(2)简述鸭湖地区水上雅丹地貌形成的过程。
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地势较低, 接受大量沉积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 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 湖萎缩);随着地壳抬升,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 表,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 地貌;当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那陵格 勒河流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陆 上雅丹,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2)“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 上雅丹景观”,鸭湖地区当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这是因为古湖时期由于地势较 低,接受大量沉积物,后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 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随着地壳抬升,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风力 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当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 冰川融水增多,水量增加,那陵格勒河流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 陆上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特点 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 貌组合。风蚀残丘的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 主风向一致。有些雅丹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 俗称“魔鬼城”。
分布 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等。
风蚀作用
风沙运动
蠕动:是沙粒沿地表滚动或滑动。
跃移:是在风力和沙粒的冲击下,沙粒上 扬进入空中,顺气流向前运动,达到一定 高度再行下落的运动方式,通常90%以上 的跃移沙粒在地表30厘米的范围内运动。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练透试卷 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课时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日本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这座火山正在积蓄着能量,准备着下一次的岩浆喷发。
下图为“富士山景观图”。
据此回答1~2题。
1.富士山岩浆喷发主要是()A.变质作用B.风化作用C.内力作用D.地震作用2.推测富士山岩浆喷发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A.削平富士山B.增大地表起伏C.形成新的山脉D.形成大盆地地形2022年12月24日5时17分,在我国台湾台东县海域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
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此次地震形成的地质作用为()A.岩浆活动B.地壳运动C.外力作用D.变质作用4.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现象的成因与此次地震相似的是()A.沙丘的形成B.北美五大湖的形成C.花岗岩球状形态的形成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风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6.“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2023·山东临沂期中)峡湾地貌分布于高纬度的大陆及岛屿的沿海地区,在末次冰期中,这些地区曾被磅礴的冰盖覆盖。
冰期结束后,冰川融化,海洋“逆袭”,造就了今天的峡湾奇观。
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地区中没有峡湾地貌分布的是()A.加拿大西部海岸B.非洲西南部海岸C.挪威西部海岸D.智利西南部海岸8.下列对峡湾地貌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断裂下陷,冰雪融水汇入B.地表断裂下陷,海水倒灌C.冰川侵蚀形成“V”形谷,高山冰雪融水汇入D.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海水倒灌(2023·江苏扬州月考)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特有的风水复合侵蚀地貌,一般出现在沙漠、戈壁之中,而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台吉乃尔湖区附近却形成了独特的水上雅丹地貌,碧绿的湖水与鬼斧神工般的雅丹地貌构成一幅天然画卷,宛如人间仙境,但美景的背后也潜藏危机。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共44张PPT)
A.① B.② C.③ D.④
C
点评:河流堆积地貌并不只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如冲积 扇或洪积扇,可以形成于河流上游。
1.下列现象中,在缓慢中进行的是
B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C.地震 D.火山活动
2.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的共同点是 D
A.都是东西走向的山 B.都经受过漫长的风化作用,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 处于 上升 运动状态中,判断依据:
石柱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生物钻孔的痕迹。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 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
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长期性、 周期性特征。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
表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表
风蚀洼地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台 湾 野 柳 风 景 女区 王 头 石
风
风力堆积作用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 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 ——风力堆积作用
表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①冲刷坡面,例如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①搬运侵蚀
形成沙滩。
海浪堆积作用
3. 冰川作用 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 堆积:冰碛地貌 4. 海浪 侵蚀:海蚀陡崖、海蚀柱等 堆积:沙滩等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主要的能量来源: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 结果___使__地__表_起__伏__状__况__趋__向于平缓
总结: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 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
1. 掌握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 用方式。
2. 掌握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 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_地__球__内__部__,___主__要__是__放___射__性__元__素___衰__变__产__生___的__热__能__ 2. 表现形式:_地__壳__运__动__、___岩__浆__活__动___、__变__质__作__用___ 3. 为什么说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形区)。 (4) 由流水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貌是__B___图,该地貌名称叫_河___口__三__角__洲___。
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
1. 图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
沙质海岸 海水堆积
冲积平原 河流堆积
三角洲 河流堆积
地貌景观图
沙丘 风力堆积
尼罗河三角洲卫星照片
北
新月形沙丘
等高线呈封闭新月形。一侧陡, 一侧缓,缓坡为迎风坡。
作用力 侵蚀地貌
➢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雅丹地貌
堆积地貌
常见外力作用与地貌
典型分布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干旱、半干旱地区
①
②
③
④
5.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形式 因素
本质(或发生时机)
影响
外力作用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 、岩浆活动和 _______ ■乍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
4.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知识点2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_______ 。
3. 表现形式⑴ 风化作用⑵ 侵蚀作用⑶ 搬运作用⑷ 堆积作用举例说明: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 ; 冰斗和角峰:________ ; 沙滩:____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 ; 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 ;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__ 等等。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
2. 物质循环过程(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B 、C 岩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__ < 技巧点拨:(1) ____________ 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 。
(2) ______ 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特别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弥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作者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助你金榜题名!1.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腐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状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散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固,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庞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发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状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开释情势,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产生时,地壳会显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状1外力作用情势:包括风化、腐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外力作用与地貌。
2.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势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的铁路。
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行资源,改进西南交通,增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学习目标] 1.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的表现形式。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典型地区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3.举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综合思维)4.结合实例,解释典型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目标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________的热能。
2.分类(1)进行得很快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和________,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2)进行得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经过漫长的________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__________而发生的______或______,也称________运动。
(2)岩浆活动:当岩石圈__________时,深处________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________地表的过程。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4.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____。
(1)地壳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概念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运动方向水平挤压水平张裂地壳抬升、地壳下沉对地表的影响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形成裂谷或海洋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运动形态举例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____________,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____________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2019年2月22日厄瓜多尔中南部地区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于莫罗纳—圣地亚哥省马卡斯附近,震源深度107千米。
高中地理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河流搬运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河流、风的搬运——选择性; 冰川搬运——不具有选择性。
(4)堆积作用 在搬运的过程中,如果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①流水堆积
河流出山口 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
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 三角洲
山麓洪积-冲积扇 凸岸堆积—河漫滩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 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丹霞地貌
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 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 断侵蚀、搬运、磨蚀、 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 特的地貌类型。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 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 霞地貌(图1)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2) 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 1~2题。
外营力来源: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通过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体现)
风化作用 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生物 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崩解的现象。
外
力 作
侵蚀作用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 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用
搬运作用 是指地表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 并把破坏了得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 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地貌 沙丘、沙漠等地貌 黄土地貌 风源地
知识拓展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
2.1.1外力作用(内含丰富的地貌图)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01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 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 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 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 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成 为冰劈风化。
01 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
(动物、植物、微生物)
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 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 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 而引起岩石破坏
典型地貌:水蚀地貌,如“V”形谷 (沟谷)、黄土高原的沟壑、壶穴等
主要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
黄土高原
V型谷
V型谷:因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 加深加宽,从而形成V型谷。
瞿塘峡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土 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 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 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 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 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 形态。
01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因化学反应而使岩石化学 成分发生改变,在高温湿润地 区(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 风化较强
石灰岩容易与水、酸发生溶解反应而形成裂缝
01 风化作用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 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 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于球形。 “石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02 侵蚀作用 物质离开原地
风蚀蘑菇
“风蚀柱”: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
平裂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 立的风蚀柱,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 成风蚀磨菇。
风蚀柱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
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 , 风及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形 成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
• 雅丹地貌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理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1、明确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2、掌握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2、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的形成及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飞禽走兽都很少。
偶尔还会有诡异的事情发生。
我们来看一段短片了解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短片,判断“奇怪声音”的来源,推断魔鬼城的成因?请xx来回答一下——嗯,这位同学认为是风力作用导致的?那到底是风化、侵蚀、搬运、还是堆积呢?T:风力侵蚀【实验一】S:这位同学的推断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然后我需要一位同学来做我的助手,为大家朗读一下实验步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每个小组选定至少两名发言人。
好了,实验完成,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形成了洼地,有的地方形成了小山包?好的,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嗯,综合两小组同学的答案,我们发现:松软的碎屑物质易被吹走,也就是被风力侵蚀掉,形成——风蚀洼地;学生上前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首先我们来到上游著名的三峡地区,在这里两岸悬崖壁立,滚滚长江在山间奔流。
形成了典型的“v”形峡谷。
而在河流出山口处,我们看到了扇形的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
【实验二】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堆泥土、一瓶水、一个平底敞口的小箱子;请一位同学朗读实验步骤,另一位同学演示操作。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实验完成,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在流水的作用下,小土山上形成了沟谷,山麓地带则形成了扇形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2、第二个问题,很明显,小土山上,流水侵蚀作用强烈,而在山麓地带,则以沉积作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