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的:
1、积累字词句知识。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5、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句知识。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教学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先学后教法。
3、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熟读课文,所以这节课抽学生读一读课文,听一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掌握,听一听学生断句的对错以及情感的把握。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自行疏通课文意思。特别要重视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和较难语句的理解或翻译。
三、学生自主达标。
四、达标检测。
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情况。
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知识点罗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无偏差。也可以同桌结对,一问一答。
2、疑难交流。
就自己学习、检测的情况质疑,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梳理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
2、分析五人的正义精神及课文主旨。
3、讨论本文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课前诊断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三、达标学习,具体学习课文
1、先读课文3- 4 两节让学生翻译
(1)概叙事情的经过
(2)说说作者对五人及毛等爪牙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
五人:热情的赞扬他们的这正义而死,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临死前:骂,谈笑以死
死后:颜色一少变
斗争中:送行,喊声震天
贤士大夫:出钱收尸
毛一鹭等人:极度痛恨批叛(被追打的狼狈与落魄之丑态
(3)作者详细写五人的斗争经过,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此颂扬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精神,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2、学习1-2两节
(1)、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在何处,在文中找出关键句:激于义而死
(2)、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数量悬殊: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
身份地位: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
死后影响:以“湮没”与“皦皦”比;
后人态度;以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与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
通过这样的对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五人之伟大与日月同辉。
(3)为何在废祠之上修五人之墓
正义终压倒邪恶,歌五人之义举
3.学习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
(1)找出中心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如何揭示意义?
五人缙绅
思想地位素不闻诗书生于编伍闻诗书缙绅
行为志向激昂大义易其志
临死态度蹈死不顾,谈笑以死脱身以逃佯狂杜门通过对“五人”与“缙绅”,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作用?
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四、达标学习:归纳中心思想。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总结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五、达标学习: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