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
颈动脉狭窄及药物治疗
颈动脉狭窄及药物治疗一、疾病简介颈动脉狭窄(carotid atery stenosis,CAS)是一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颅外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疾病。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的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1%。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约为13.4/10万人。
药物治疗及外科干预的目的是减少卒中的发生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颈动脉狭窄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其他病因还包括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外伤、颈动脉迁曲、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夹层、动脉炎、放疗后纤维化等。
受到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主要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位。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或斑块破裂形成栓塞或血栓形成,二是严重的狭窄或闭塞造成的直接脑灌注减少。
因为颅内外存在广泛的代偿机制,因此由低灌注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少见。
颈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大小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斑块的性质有关。
通常认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较稳定斑块更容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颈动脉狭窄可以是无症状的,患者只有在做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
也有部分颈动脉狭窄是症状性的,主要症状包括局灶性脑缺血表现、全脑缺血、腔隙性脑梗死或者认知功能障碍。
局灶性脑缺血表现主要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和脑卒中。
患者可以出现单眼失明或黑蒙、单侧肢体或偏侧肢体无力、麻木、构音障碍、语言障碍、偏盲、霍纳综合征等表现。
TIA被认为是一次小的缺血事件,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
TIA的患者在后续5年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约为30%。
脑卒中患者由于大脑局灶梗死,其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面积相关。
NIHSS评分常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中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要点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了卒中的风险。
研究尚未证实通过B族维生素治疗使同型半胱氨酸降低后减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危险事件。
CAS围术期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建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以减少术后高灌注及脑缺血的风险。术前心率低于50次/分或有重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考虑术中植入临时起搏器。
6并发症及预防
(1)心血管并发症。颈动脉窦压力反射包括心动过缓、低血压和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多数是围术期一过性的且不需要后续治疗。支架术后可见到持续的低血压,预防措施包括术前确保足够的水化,术前降压药物的细致调整,多数持续的低血压者中,静脉内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可以进行缓解。围术期心肌梗死、心衰等也有可能发生,需评价心脏功能非常重要,并应给予相应处理。
(3)术中不能耐受颈动脉阻断试验者;
(4)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减少者;
(5)通过术中脑电图或体感诱发脑电监测可能出现脑缺血者;
(6)颅内Willis环代偿不全者;
(7)既往有过大卒中,行CEA者。
8围术期药物治疗
推荐术前单一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降低血栓形成机会,不推荐大剂量应用抗血小板药;术中在动脉阻断5分钟前给予肝素抗凝使活化凝血时间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5倍以上,术后至少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4周。此外,围术期还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西洛他唑、沙格雷酯、贝前列素钠片等药物。
(4)颈部血肿与喉头水肿。前者大多与局部止血不彻底、动脉缝合不严密有关,后者可能和麻醉插管等相关,需密切观察患者氧饱和度,强化缝合技术、仔细止血,尤其是预防大范围的静脉和淋巴结在分离中损伤,血肿和喉头水肿发生后应防止窒息。
(5)血栓形成和再狭窄。注意肝素抵抗情况,围术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内膜增生等药物,相关的原因包括术中处理不当、术后药物治疗不充分、平滑肌和内膜过度增生等,对于CEA后再狭窄的患者,优先推荐CAS治疗,避免二次手术困难。
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外科治疗的选择
因之 一 , 在 总 死 亡 病 例 中 所 占 比 例 , 市 为 2 % , 村 为 其 城 0 农 1% 。2 7 9 5~ 4岁年 龄组 人 群 急 性 脑 卒 中事 件 的平 均 年 龄 标 化 发病率男 性为 20 1 7 /0万 , 性 为 11 l 女 6/ 0万 , 均 年 龄 标 化 死 平 亡率 男性 为 8 / 0万 , 性 为 6/ 0万 , 均 年 龄 标 化 病 死 率 91 女 l1 平 男性 为 3 % , 性 为 3 % 。 在 脑 卒 中患 者 中 , 血性 病 变 和 3 女 8 缺
『 D n l o Abehso , on nL e a ect e 2 ai s nG, lr t nL N ri ,t 1 rua — 1 es c s  ̄ .P n
Oi r n l na a iplsy 0 r r la ne da ee n t e t ta sumi l nno a t fc u a  ̄e s: ib ts a d o h r s
rp e a n ip a t p r c l r nr p p l e n te t ame to ih r a go l s l y, a t u a l ifa o i a i h r t n f i y tl e
科临床亟待克服的难题。
3 参 考 文 献 [ ] 许 樟 荣 , 华 译 , 荣 立 校 .糖 尿 病 足 国 际 临 床 指 南 1 敬 钱 [ . 京 : 民军 医出 版 社 ,03:. M] 北 人 20 6
Mei l hr y Pr I[] Cr li ,0 3 1 8 1 ) 15 . dc ea : a IJ . i ua o 20 ,0 (3 :6 5 aT p t c tn [ ] F gaE, n r M,a ni e a E t s eueo - 5 al Mat o C m i M,t 1 x ni s f e i e i t . e v p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全文)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全文)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
一、流行病学资料脑卒中(stroke)是目前我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为20% ,农村为19%。
25~74 岁年龄组人群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70/10 万,女性为1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89/10 万,女性为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病死率男性为33%,女性为38%[1]。
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比例为4:1。
其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与脑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以高达26%[2]。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㈠发病原因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3]。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形式是颈动脉形成硬化斑块造成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的分叉处,特别是颈动脉球。
按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斑块可分为纤维性板块和复合性斑块两类。
(1)纤维性斑块,早期的动脉硬化斑块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其中主要成分是胆固醇。
同时斑块周围的炎症反应又伴发血管壁纤维增生,覆盖于斑块表面。
(2)复合性斑块,纤维性斑块经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复合性斑块。
引起临床症状的颈动脉复合性斑块通常具有溃疡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块内出血等特点。
斑块进展造成血管内膜层破裂,粥样物质碎屑释放入血管腔内。
随着粥样碎屑的不断脱落,在病变的中心可出现溃疡腔。
颈动脉狭窄怎样治疗?
颈动脉狭窄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治疗颈动脉狭窄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颈动脉狭窄应该吃什么药。
*颈动脉狭窄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目的在于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的症状;预防TIA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依据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
1.内科治疗内科保守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脑缺血的症状,降低脑卒中的危险,很好地控制现患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
内科保守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体重。
(2)戒烟。
(3)限制酒精消耗。
(4)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许多随机的、前瞻性多中心的大型临床试验已证实,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噻氯匹定(ticlopidine,商品名抵克力得)等。
(5)改善脑缺血的症状。
(6)定期的超声检查,动态监测病情的变化。
2.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目的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其次是预防和减缓TIA的发作。
标准的手术方式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于1954年开始实施,最初的一些尝试显示效果不佳,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并发症越来越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每年约有10万人接受CE手术。
20世纪90年代初,几项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相继报道,对C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客观评价,其中的3个最具影响力的试验分别为ECST、NASCET和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ACAS)。
ECST和NASCET的研究对象均为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两个试验的结论一致:①CE治疗对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疗效优于内科药物疗法,颈动脉狭窄度为70%~99%的行CE,患者明显获益;②狭窄度为0%~29%的患者3年内发生卒中的可能性很小,CE的危险性远远超过获益,不宜行CE;③狭窄度为30%~69%的患者初步认为不宜行CE,但有待进一步验证。
颅外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治疗进展
部位 、 程度 及附壁斑块 的情况 。 在治疗方 面 , 颈动脉 内膜剥脱术 、 颈
动 脉 血 管 成 形 支 架 植 入 术 及新 型药 物 的应 用 明显 提 高 了 颈 动 脉 狭
了三维 D A, S 它采用 了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 , 以多角度地进行观 可
察, 可利用软件清 晰地 显示血管解剖学 的结 构 、 形态 、 置和毗邻 位
关系 所获 减影图像三维重建 , 并可实现仿 真血管 内窥镜对 血管 的
立 体 观 察 , 定 程 度 上 弥 补 了正 侧 位 D A显 示 角 度 单 一 的缺 点 , 在一 S
底 动脉 系统 的颈部和颅 内血管 , 优点是空 间分 辨力 高 , 其 能准确检
狭窄> 0 7 %的患者其年卒 中率高达 1%, 3 无症状者可达 2 与狭窄 %,
处 粥样斑块稳定性有关_ 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 引起 的缺血性卒 1 _ 。 中类型 和卒 中部位也不相 同[ 2 1 。因此 , 积极治疗 颈动脉狭窄对预防 缺血性卒 中和降低卒 中致残率 、 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 正常颈总动脉的 内径一般为 5 1 m , 内动脉 的内径为 5 - m 颈 1 ~
窄 的疗效 , 减少 了并发症 。
1 颈 动脉 狭 窄 的诊 断
良好可 以减少梗死 危险及颈 动脉 内膜切 除术(E ) C A 或介人 治疗 的 风险, 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 除此之外 , 还有在 T D的 C
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双功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C D 和超声增强 剂 TC) 进 行彩 色多普勒超声 ( C D) 国外曾有学者针对有症状 的颈动脉 EC 。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最终版)
供应 脑的 动脉
分为两个 系统 ● 颈内动 脉系统 ● 椎-基底 动脉系统
4
颈 动 脉 体
5
主 动 脉 弓 及 其 分 支 示 意 图
6
颈 动 脉 与 椎 动 脉 解 剖
7
颈 动 脉 与 椎 动 脉 解 剖
颈动脉狭窄诊疗指南
2020/6/13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的关系
在18个月的内科药物治疗期间: ➢狭窄程度为70%-7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19%, ➢狭窄程度为80%-8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 ➢狭窄程度为90%-9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 ➢对于全闭塞的患者风险下降。
20-30%的缺血性卒中源于颈动脉狭窄 70%的缺血性卒中伴有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后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导致的出血体质,高血 压脑出血(主要位于基底节部位),以及梗塞后出血转化、 合并颅内出血性疾患等。 ➢ 尽管目前不能有效预防患者颅内出血,但颅内出血发 生率很低,据报道在0.3%-1.8%。
29
CAS并发症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报道从1.1%到5%。临床表现有 单侧头痛,呕吐,面部和眼痛,癫痫发作,血压急剧升高, 脑水肿或脑出血导致的局部症状等。该并发症预后不—, 可痊愈,也可导致死亡。
27
CAS并发症 7.2 神经系统并发症 ➢ TIA发生率在诸多报道中介于1%-2%之间。致残性卒 中发生率为0.9%。 ➢ 缺血性卒中多由栓子脱落栓塞导致,也可由血栓形成 等引起,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处理。亚临床缺血性损伤可以 通过MRI发现,据推测可能由微栓子所致。
28
CAS并发症
➢ CAS术后发生颅内出血归咎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与护理
整理课件
颈动脉狭窄 病概 念因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90%的颈动脉狭
窄
大动脉炎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其它: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
闭锁、肿瘤等
整理课件
颈动脉狭窄
临床表现
(一)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脑部缺血症状:耳鸣、眩晕、黑蒙、视物模 糊等症状
TIA (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一侧 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等,影像学检 查无局灶性病变 (<24h)
术前至少三天:阿司匹林300mg/d+波立维 75mg/d
术后3个月:阿司匹林300mg/d+波立维 75mg/d
术后3~6个月:阿司匹林300mg/d 术后6个月后:阿司匹林100mg/d
整理课件
使用阿司匹林时注意的问题
1. 疗效不与剂量成正比 2. 出血并发症与剂量有关 3. 抵抗(2%) 4. 过敏(3.4%患者) 5. 口服:晚上服用
观察:意识、瞳孔、言语及肢体活动情况 处理:严格抗凝药物的使用
整理课件
(四)血管痉挛
原因:术中导管导丝长时间在血管内停留, 刺激血管引起痉挛
表现:出现头痛、血压增高 处理:静脉给予尼莫通
观察患者有无心慌、面色潮红、血 压过低等
整理课件
(五)穿刺点皮下血肿
发生原因:压迫不够、术后未能有效制动、 术中抗凝药物的过量使用
1.出院后3~4周内限制重体力活动,避免剧烈活动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兴奋以及情绪波动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劳逸
结合 4.向患者说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遵医按
时服药 5.教会患者自我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6.定期进行复查
23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颈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 窄是脑 卒 中的重 要危 险 因素之 一。 2 . 2术 后 观 察 与 护 理 颈 动 脉 支架 置 人 术 已 成 为 脑 卒 中 二 级 预 防 和 治 疗 手 段 之 一 。 2 . 2 . 1病 情 观 察 与 监 测 严 密 观 察 病 情 , 注意 生 命体 征 、 意 它具有创伤 小、 患者痛 苦小 、 见 效快 、 并 发 症 少 的 特 点 。 我 科 识 、 瞳孔及肢体活动情 况变化 , 给予心 电 、 脉搏 、 血 氧饱和 度 、 于2 0 1 0年 1月 至 2 0 1 2年 2月 采 用 支 架 血 管 成 形 术 成 功 治 疗 血 压 监 测 并 详 细记 录 。 2 3例 患 者 术 后 各 项 生 命 指 标 正 常 , 意 2 3例 颈 内 动脉 颅外 段 狭 窄 患 者 , 现将 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1临床 资 料 1 . 1一 般 资 料 识清楚 , 肢体活动无异常变化 。 2 . 2 . 2血 压 的 监 测 由于 颈 内动 脉 狭 窄 患 者 长 期 处 于 脑 低 血 本组 患者 2 3例 , 男 1 8例 , 女 5例 , 年龄 6 2 ~ 流灌 注状 态 , 介 入 治 疗 后 血 i a n j i n J o u r n a l o f Nu r s i n g ,D e c e mb e r 2 0 1 3 ,Vo 1 .2 1 , No . 6
2 3例颅 外 段 颈 动脉 狭 窄患者 介入 治疗 的护 理
陈 文 静
( 天 津市 静海 县 医院 , 天津
8 O岁 。1 5 例 为短暂性脑 缺血 发作 , 表 现为短 暂性 黑朦 、 言 语 引起 脑 出血 , 将 血 压 控 制 在 较 低 的水 平 ( 将 收 缩 压 控 制 在 患 者 不清 、 一 侧肢体无力或 麻 木等 ; 8例 为 脑 梗 死 , 其 中 2例 患 者 平 时 基 础 血 压 值 的下 限 ) , 对 于 防 止术 后 脑 内 高 灌 注 出 血 非 常 对 侧 肢 体 肌 力 Ⅱ~ Ⅳ 级伴 不 完 全 运 动 性 失 语 。 经 数 字 减 影 血 有 效 。开 始 每 1 5 mi n测 量 1次 , 连续 测量 1 h , 心率 、 血 压 稳 管 造 影 检 查 示 :所 有 患 者 均 存 在 颈 内 动 脉 颅 外 段 狭 窄 ( 狭 窄 定 后 , 延长至每 3 0 mi n测 量 1次 , 2 h后 改 为 每 小 时 1次 , 根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颅 外段颈 动脉狭 窄介入治疗 的并发症及 防治措施
王 峰, 李 克 , 刘 永晟
[ 摘要 ] 颅 外 段 颈动 脉狭 窄 的介 入 治疗 是 安 全 有 效 的 , 但其仍 存在一 定 的围手术期并 发症 , 主 要 包 括 脑 栓 塞 事 件、 过度灌注综合征 、 手术器械相关并发症 、 系统 性 并 发 症 等 。通 过 分 析 颅外 段 颈 动 脉 狭 窄 介 入 治 疗 并 发 症 的原 因 , 总 结 预 防措 施 , 可 有 效 提 高 颈 动 脉 狭 窄腔 内血 管成 形术 的 安 全 性 , 早 期 发 现并 及 时处 理 已存 在 的 并 发 症 。 [ 关键词 ] 颈 动 脉狭 窄 ; 血管成形术 ; 手术后并发症 ; 预防 ; 治 疗 [ 中 国 图书 资料 分 类 号 ] R 5 4 3 . 4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4 2 9 ( 2 0 1 4 ) 0 3 - 0 O 9 4 — 0 5
[ Ke y w o r d s ] C a r o t i d s t e n o s i s ; A n g i o p l a s t y ;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P r e v e n t i o n ; T h e r a p y
Un i v e r s i t y,Da l i a n,L i a o n i n g 1 1 6 0 1 1 ,C h i n a )
[ Ab s t r a c t ] C a r o t i d a r t e r y a n g i o p l a s t y a n d s t e n t i n g( C A S )i s a s a f e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o p t i o n f o r c a r o t i d a r t e r y s t e n o s i s , b u t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概述1 指南制定的方法和背景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RST 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
2 流行病学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最主要的原因,成为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农村脑卒中的死亡率为150.17/10万人,城市卒中的死亡率为125.56/10万人。
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左右,其中约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64岁的劳动力人群占近50%,而且危险因素的控制率在我国很低。
3 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致病机制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慢性炎症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放射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颈动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脑缺血及卒中症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可导致相应器官供血区的血运障碍。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机制:(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胆固醇结晶或其他粥样物质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2)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3)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4)动脉壁结构破坏致颈动脉夹层或内膜下血肿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4 定义01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只有头晕或轻度头痛的临床表现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EST(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和ACT(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
提示本指南涵盖概述、诊断、治疗三大部分内容,本文仅就治疗部分的CEA和非手术治疗方式展开讨论,对全文感兴趣的读者可订阅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17年第二期。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创治疗包括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疾病情况结合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正确选择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与操作过程中良好的技巧是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两种手术不推荐应用于因卒中导致严重后遗症的患者。
01CEA该术式已被视作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经典术式。
1手术指征:绝对指征: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度≥ 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50%。
相对指征:(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60%;(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5年;(4)对于高龄患者(如70岁或以上),与CAS相比,采用CEA可能有较好的预后,尤其当动脉解剖不利于开展血管腔内治疗时。
对于较年轻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如卒中、心梗或死亡)和同侧发生卒中的长期风险上,CAS与CEA是相当的;(5)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前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为不稳定斑块的患者倾向于行CEA手术,稳定性斑块者则CAS 与CEA均可选择;(6)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国际指南推荐首选CEA手术,因为有充足证据证明CEA手术可以更好的控制围术期乃至远期脑卒中及死亡率。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期刊名称】《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年(卷),期】2017(9)3
【摘要】1概述 1.1指南制定的方法和背景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发布的相关指南,
【总页数】7页(P169-175)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D-DSA与3D-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治中的比较 [J], 杨书瀚;万圣云;丁洋;孔令尚;叶琨;常聪聪;刘彪;沈奥林;魏凯凯
2.《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解读 [J], 符伟国
3.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治体会 [J], 黄百令;阮荣生;张桂玲
4.慢性颈动脉狭窄治疗:呼唤多学科通用性指南——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陈忠教授 [J], 费菲
5.冠状动脉疾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进展 [J], 王园园;柳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动脉狭窄的最优治疗方法(全文)
颈动脉狭窄的最优治疗方法(全文)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传统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支架置入。
到底何种方法最优,预计在大连第十二届全国介入年会上将会有一番争论。
早在公元前400年,希腊著名医学家Hippocrates就已经了解到颈动脉与保持清醒状态有关,并断言患者一旦出现“小中风”症状后不久就可能患“大中风”。
1684年,Thomas Willis最早在尸检时发现了颈动脉完全闭塞的重要性,并由此将颅内血管循环网以自己名字命名。
1905年,Chiari 强调了颅外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在引起脑神经症状中的作用,指出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硬化病变和动脉斑块栓子是致病的直接原因。
1951年,3位阿根廷外科医生Carrea, Molins和Murphy为一位近期患有失语和右侧偏瘫的41岁男性患者行颈内动脉狭窄病变切除、颈外动脉一远端颈内动脉吻合术。
1953年,纽约外科医生Strully等为一名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行血栓内膜切除术,但未获成功。
同年著名的外科学家DeBakey成功地为一名53岁、反复TIA发作患者行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栓内膜切除术,但当时未报道,而在1975年的随访报告中才提到该患者于术后3年死于其他疾病。
1954年Eastcott,Pickering和Rob 3位医生为一名66岁的女性患者行左颈动脉分叉切除、颈总动脉一颈内动脉吻合术。
这名患者在术前共发生33次左侧半球小中风和短暂失明,动脉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
手术在低温全麻下进行。
手术无任何并发症,术后随访20年无脑缺血症状发生。
1962年,由DeBakey和William Field共同发起了最早的前瞻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The Joint Study of Ex— tracranial Arterial Occlusion,JSEAO)。
共有2l所美国大学医疗机构参与研究,试验发现:(1)中风急性期,药物治疗死亡率为20%,而 CEA手术治疗死亡率为40%;(2)CEA作为预防性手术必须在中风发生前进行;(3)围手术期并发症率为2%~20%;(4)双侧病变和对侧完全闭塞的患者手术获益较多;(5)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在CEA后常可获缓解;(6)CEA术可能导致颅内出血;(7)完全闭塞的颈内动脉术后症状极少得以缓解。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共识》_符伟国
符伟国 王利新 王玉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概念
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 (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 disease): 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 狭窄和/ 闭塞. 狭窄和/或 闭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CAS对术者的要求
初学者:模拟器训练 维持:每年50例CAS植入术 80例后手术风险进入平台期 160例后手术时间进入平台期
1. 2.
Cremonesi A, et al. Stroke. 2006;37:2400-409. Higashida RT, et al. AJNR 2000; 21:1153–1159
Hale Waihona Puke 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tomy, CEA)
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
(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CAS)
CEA——手术指征 手术指征
肯定指征: ①6个月内1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且颈动脉狭窄≥70% ②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症状或体征持续
超过24h且颈动脉狭窄度≥70%
同时要求围手术期总卒中和死亡率<6%
1. 2. 3. 4. 5. 6. 7. Chaturvedi S, et al. Neurology 2005;65;794-801 Biller J, et al. Circulation 1998;97:501-509 Moore WS, et al. Stroke. 1995;26:188–201 Derubertis BG, et al. J Cardiovasc Surg. 2006 ;47:297-303 Narins CR,et. J Vasc Surg. 2006; 44:661-672. Sullivan. Semin Vasc Surg. 2005;18:87-94. Executive Committee for the 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 JAMA 1995; 273:1421–1428.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可以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中风。
当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时,医生通常会提出一些治疗方法来帮助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给患者开具一些药物,以控制血液脂肪水平、降低血压和改善血液循环。
这些药物通常可以帮助减少血管内斑块的形成,从而减轻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2. 改变生活方式:医生可以建议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减少酒精摄入,控制体重,限制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等。
这些改变有助于降低动脉斑块的形成风险。
3. 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医生可能会推荐血管成形术,也称为血管扩张术。
该手术通过在狭窄的血管部位插入支架,帮助扩大血管的通道,增加血液流动。
这个过程通常会在导管的引导下进行。
4. 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病例中,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来解决颈动脉狭窄。
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狭窄的血管并进行重建,以确保正常的血流供应到脑部。
请注意,以上述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因此,在决定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之前,患者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本指南是由XXX制定的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参考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国际指南,并结合中国的临床特点进行修改。
本指南主要包括概述、诊断和治疗三个部分,本文将重点讨论治疗部分的CEA和非手术治疗方式。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创方法包括CEA和CAS,应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良好的操作技巧和正确的患者选择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但这两种手术不适用于因卒中导致严重后遗症的患者。
CEA是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典手术。
手术指征包括绝对指征和相对指征,其中绝对指征是指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一定程度,而相对指征则包括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狭窄程度达到一定标准、有稳定或不稳定斑块等情况。
对于高龄患者和稳定性斑块患者,CEA可能比CAS更有优势。
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多数国际指南推荐首选CEA手术,因为有充足证据证明CEA手术可以更好地控制围术期乃至远期脑卒中及死亡率。
禁忌证包括颈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瘤等情况。
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除了CEA外,还有一些非手术治疗方式,如药物治疗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这些治疗方式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但需要权衡治疗效果和风险。
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非手术治疗可能更为适合。
但对于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情况下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剔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改写每段话,使其更加流畅易懂。
在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手术是否适合该患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禁忌症:1.颅内自发出血发生在12个月内。
2.大面积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发生在30天内。
3.进展性脑卒中发生在3个月内。
4.伴有较大的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同时处理者。
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脑血管病是我国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中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发病原因。
已有多项随机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 CEA)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 CAS)正在成为可能替代CEA的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颈动脉狭窄血流重建手段。
本规范依据国内外重要CAS指南内容和最新循证医学的证据编写,目的是为脑卒中筛査和防控基地医院有美医师提供临床参考。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自然病史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 d Endarterectomy Trial , NASCET)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有清晰的描述。
在18个月的内科药物治疗期间狭窄程度为70%-79% 的患者卒中风险为19%,狭窄程度为80%-89% 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狭窄程度为90%-9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
对于近全闭塞的患者风险下降。
但对于无症状患者卒中风险与狭窄严重程度间的关系在其它研究中尚不明确。
早期的研究显示≥75% 无症状狭窄患者累积的年卒中风险超过5%,无症林颈动脉狭窄外科试验(symptomatic Carotid Surgery Trial,ACST)显示狭窄程度≥7% 药物治疗的患者中 5 年同侧卒中或死亡率仅为4.7%。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积极的药物治疗下无症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神经系统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
二、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1. 颈动脉狭窄病因学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等,其它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目前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脑血管病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世界卫牛组织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趋势和决定因素研究(MONICA)前瞻性研究(调奋人群涵盖我国16个省市约330万人)和1986年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涵盖我国的29个省市580万人),脑卒中病死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20%、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9%;全年龄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16/10万,平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
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据国内外报道,20%~30%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
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一系列脑缺血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等;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以产生附肇血栓和微栓子脱落;斑块内出血、纤维化和钙化引起狭窄进行性加重;血管壁溃疡、夹层及动脉瘤形成产生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变化。
最终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及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丰要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ppt文档
相对适应症
• 近6个月TIA发作,狭窄 50%-69% • 进行性脑卒中,狭窄≥70% • 近6个月轻-中度脑卒中,狭窄 50%-69% • 狭窄≥70% 同时须行CABG
不肯定的适应症
• TIAs 发作,狭窄 <50% • 轻度脑中风,狭窄 <50% • TIAs 发作,狭窄<70% 同时需CABG • 有症状的急性颈动脉血栓
•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Feb.2008 回 顾了 1998 –2006 10 trials的 3580 患者后 结论:CAS 在30天内有较高的风险;对有 症状的患者来说,CAS的风险没有被证实 与手术相当。
术前左颈总动脉造影
术后造影(左)
术前、术后颈动脉造影
术前血管造影
患者,男性,55岁,颈动脉狭窄合并右冠开口重度狭窄
术前血管造影
患者,男性,59岁,右颈动脉狭窄合并左冠前降支中段狭窄
手术适应症
• 近6个月一次或多次TIA发作,狭窄>70% • 近6个月发生轻度脑梗塞,狭窄>70% • 软斑块及溃疡型狭窄-根据病情情况
• 鉴于此,我们对颈动脉斑块进行了类似研 究。
讨论
• 我们的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 者临床症状的发生与颈动脉斑块性质有关。
• 术前的MRA、血管内超声能较好的判断出 斑块的性质。
讨论
•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Dec.2007的 结论:CEA与CAS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应 该作为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首选,CAS应该 被“谨慎”的执行。
下列情况不适合手术
• 中度中风,狭窄<50%, 未服阿斯匹林 • 单纯TIA,狭窄 <50%,未服阿斯匹林 • 高危患者,多次TIAs发作,未服阿斯匹林 • 高危患者,轻-中度脑梗塞,狭窄<50%,未服阿斯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
一、流行病学资料脑卒中(stroke)是目前我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为20% ,农村为19%。
25~74 岁年龄组人群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70/10 万,女性为1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89/10 万,女性为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病死率男性为33%,女性为38%[1]。
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比例为4:1。
其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与脑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以高达26%二、病理与病理生理㈠发病原因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形式是颈动脉形成硬化斑块造成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的分叉处,特别是颈动脉球。
按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斑块可分为纤维性板块和复合性斑块两类。
(1)纤维性斑块,早期的动脉硬化斑块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其中主要成分是胆固醇。
同时斑块周围的炎症反应又伴发血管壁纤维增生,覆盖于斑块表面。
(2)复合性斑块,纤维性斑块经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复合性斑块。
引起临床症状的颈动脉复合性斑块通常具有溃疡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块内出血等特点。
斑块进展造成血管内膜层破裂,粥样物质碎屑释放入血管腔内。
随着粥样碎屑的不断脱落,在病变的中心可出现溃疡腔。
该病灶可使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成为致栓物质不断脱落的出口。
钙盐沉积参与斑块的形成过程,造成病变处有不同程度的钙化。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进展,斑块逐渐增大,有效血管腔不断缩小。
粥样斑块内出血可导致斑块突然增大,引起血管腔急性闭塞。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一个非动脉硬化性的病变过程,主要影响中等大小的动脉。
病变可以累及到颈动脉。
30%的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65%的患者发生双侧病变;25%的患者同时伴有动脉硬化改变。
3.颈动脉迂曲:颈动脉迂曲多为胚胎发育所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
在胚胎过程的早期阶段,随着心脏及大血管从纵隔下降时,迂曲的颈动脉被拉直。
如果这种发育过程没有完成,部分患者在儿童阶段即可发生颈动脉迂曲,大约50%为双侧病变。
在成人,颅外段颈动脉迂曲多伴有动脉硬化。
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迂曲的检出率为5%~16%。
动脉迂曲由于血流减慢或斑块形成伴远端栓塞而产生症状,当两个动脉段之间角度小于90度时可认定为动脉迂曲。
㈡致病机理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两种机制:1.斑块或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造成颅内动脉栓塞: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
2. 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既往认为颅外颈动脉直径减少50%时可以使压力降低,流向同侧半球的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缺血症状。
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缺血、低灌注导致脑卒中的发生率极低,绝大多数脑缺血病变为斑块成份脱落引起脑栓塞所致。
许多患者伴有颅外颈动脉严重狭窄甚至闭塞时临床上并不出现症状。
某些病变特别是严重狭窄的病例(直径减少)80%)易于血栓形成,导致颈内动脉完全闭塞。
此时大脑血供突然减少,侧支循环无法于短时间内有效建立,可导致缺血症状,特别是当Willis环不足以维持大脑半球血供的情况下。
三、诊断㈠临床表现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是脑血管某一供应部位或视网膜血管的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症状,例如短暂的偏瘫,短暂性单眼失明或单眼黑朦、失语、头晕、肢体无力和意识丧失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在24小时以内,通常小于1小时,无脑梗死迹象,能完全消退。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deficit,RIND):指神经功能缺损持续在24小时以上,但于1周内完全消退的脑缺血发作。
3、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脑缺血性神经障碍恢复时间超过1周或有卒中后遗症,并具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
㈡体格检查部分患者颈动脉区可闻及血管杂音。
神经系统检查可有中风的体征,偶可发现精神和智力异常。
眼底检查可在眼底动脉分叉处见到微栓,多为胆固醇结晶。
同时伴有锁骨下动脉或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者可有相应体征。
㈢辅助检查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目前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黄金标准”。
造影部位包括:主动脉弓、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的颅外段和颅内段。
在颈总动脉狭窄部位至少取正、侧两个方向进行摄片。
DSA检查有助观察主动脉弓的类型、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性质(如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斑块有无溃疡)、对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willis环的完整性等。
但DSA检查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医源性血管损伤、造影剂过敏和肾毒性反应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不罕见。
2.彩色双功能超声(Duplex)作为无创检测手段,通过多普勒血流测定和B超实时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的狭窄程度和形态学特征,具有安全、简便和费用低等特点,多应用于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筛选和随访。
3.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和MR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借助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对目标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和成像,提供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解剖学和形态学信息,亦可通过颅内脑动脉系统显像了解颅内血管和脑实质病变,在临床上可部分替代DSA检查。
上述两种方法避免了DSA检查中血管穿刺操作,但仍需要借助注射含碘或含磁性物质的造影剂以提高成像质量,而且成像的准确性与仪器的硬件、软件以及操作者等因素密切相关。
㈣诊断要点临床上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体格系统检查和影像学证据。
㈤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目前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法(ECST)和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法(NASCET)两种(图1)。
两者采用相同的狭窄分度方法,根据血管造影图像将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4级。
①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 30%;②中度狭窄30% ~ 69% ;③重度狭窄 70% ~ 99%;④完全闭塞;[闭塞前状态(Preocclusivestenosis):NASCET测量狭窄度> 90%。
图1:颈动脉狭窄度测量方法四、治疗㈠非手术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聚集是非手术治疗的核心内容,对没有禁忌证的患者,无论手术与否都应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都可以作为初始治疗。
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虽能更有效地抗血小板聚集,但有增加出血的风险。
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态、耐受能力等情况酌情选择。
推荐用法用量:阿司匹林50-325mg/天,使用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缓释剂型拜阿司匹林100 mg/天口服增加患者依从性;氯吡格雷75 mg/天,急诊手术时可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
2.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能起到降低血脂水平、恢复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对无禁忌症患者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无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亦能获得益处,应常规给予。
常用药物:阿托法他汀(立普妥):初始剂量10-20mg/日剂量范围: 10-80mg/日普伐他汀(普拉固):初始剂量 40mg/日剂量范围:10-80mg/日辛伐他汀(舒降之):初始剂量 10-40mg/日剂量范围:5-80mg/日3.危险因素的控制⑴高血压推荐对伴有血压升高患者进行降压治疗,血压降低10/5 mm Hg即能获得益处。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目标降压值和选择降压药物。
⑵糖尿病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以降低微血管并发症,治疗期间糖化血红蛋白HA1c应<7%。
⑶高脂血症通过以下三方面控制血脂:①生活方式改变;②食物构成改变;③药物治疗。
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血脂目标水平是LDL-C <100 mg/dL,对于高危患者应控制LDL-C <70 mg/dL;当患者为甘油三脂血症时,可考虑给于烟酸类或者贝特类降脂药。
⑷戒烟:立即戒烟,同时避免被动吸烟。
⑸节酒:降低酒精摄入量,严重颈动脉狭窄者应戒酒。
⑹减肥:通过平衡饮食、锻炼和生活方式改变等途径来减肥,控制基础代谢率(BMI)为18.5-24.9 kg/m2。
⑺锻炼:能正常运动者,每天应该进行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残废者,应进行有指导的恢复训练。
㈡手术治疗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tomy, CEA)。
⑴手术指征绝对指征,包括:6个月内1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颈动脉狭窄度≧70%;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发作,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h且颈动脉狭窄度≧70%。
相对指征,包括: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②有症状性狭窄度处于50~69%,③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
同时要求有症状患者围手术期总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6%,要求无症状患者围手术期总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3%,患者预期寿命>5年⑵手术禁忌证见CAS部分。
⑶手术时机选择急性脑梗死在发病6周后手术较为安全,但是对于近期出现症状发作,影像学检查提示为不稳定斑块时可推荐选择于2周内手术;如为双侧病变,两侧手术间隔至少2周,狭窄严重和(或)有症状侧优先手术;颈动脉完全长段闭塞者不推荐手术。
⑷手术方式的选择包括外翻式内膜切除术和纵切式内膜切除术2种。
前者无需切开颈动脉窦,避免纵形切开缝合后引起的狭窄,遇过长的颈动脉可以同时截短,但不适合颈动脉远端有钙化性狭窄和颈动脉分叉过高的患者。
后者对颈动脉分叉的位置要求相对较低。
⑸转流管应用指征①影像学证据提示术前有卒中;②对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③颈动脉返流压<50mmHg;④术中不能耐受颈动脉阻断试验者;⑤术中脑功能检查出现异常者;⑥术中经颅TCD检查显示脑血流减少者;⑦颅内Willis环代偿不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