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整理

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整理

汇报人:XX
单击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查、实验室 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需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丹毒
破伤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脱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气性坏疽
Part Four
简介:中药疗法是中医外科治疗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内服、外敷、熏洗等多种方式,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敷法:将药物研成粉末,用适当的介质调和成膏状或糊状,敷于患处,以 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等作用。
熨法:将药物煎汤,用布包裹后趁热熨患处,以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 止痛等作用。
洗法:将药物煎汤,趁热洗涤患处,以达到清洁伤口、祛风除湿、清热解 毒等作用。
Part Five
代表方:仙方活命 饮
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皮肤、肌肉、骨骼等人体外部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方 法。
范围:中医外科学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疮疡、乳腺病、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等多个领域。
诊疗特色: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局部与全身的关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以调节人 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为治疗原则。同时,中医外科学还注重预防和保健,提倡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Part Three
疖:毛囊、皮脂腺及 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引起。
痈:多个疖融合成大 片炎性渗出组织,多 因抵抗力低下、毛囊 和皮脂腺周围感染所 致。
疽:皮肤下的深部脓 肿,多因链球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 致,常伴有全身症状 如高热、畏寒等。
疔:皮肤下的深部脓 肿,多因细菌感染所 致,常伴有疼痛、发 热等症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重点】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皮损的辨证、外用药物的剂型及使用原那么 1.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外因主要是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皮肤病的原发性及继发性皮损(1)原发性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2)继发性皮损: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3.外用药剂型及使用原那么外用药物的剂型有溶液、粉剂(又名散剂)、洗剂(又名混悬剂、悬垂剂)、酊剂、油剂、软膏等。

使用原那么是要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①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假设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②假设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那么用溶液湿敷为宜。

③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那么用油剂为宜。

④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那么用软膏为主。

外用药物剂型选择应用表
皮肤损害选用剂型
皮肤损害选用剂型
斑洗剂、软膏丘疹洗剂水疱粉剂、洗剂脓疱粉剂、洗剂结节软膏风团洗剂
痂油剂、软膏抓痕洗剂鳞屑油剂、软膏糜烂溶液湿敷(用于渗液多);洗剂(用于渗液少)破裂软膏苔鲜样变软膏(2)注意控制感染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
(5)随时注意药敏反响。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1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包括感染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恶性肿瘤等各种外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生活护理。

1.2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1) 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与整个环境和周围状态密切相关,必须综合分析,深入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明确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病位、病因及个体特征,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因人因病施治。

(3) 牵连全身。

中医外科学治疗外科疾病不仅仅是关注病灶或者症状,也要注意全身的调理和康复。

二、中医外科学的病因病机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即指外感风寒湿热等六淫因素所致的病因,病因病位较明确,以外感临床疾病为主要内容。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指诸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审乱过度、劳倦过度等引起的病因,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病因。

2.3 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包括创伤、肿瘤、畸形等病因。

这些病因多种多样,常常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辨证施治。

三、中医外科治疗3.1 急性损伤急性损伤患者需要迅速的救治,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首要考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危重程度,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3.2 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是外科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采用适当的药物和方法来促进伤口的愈合,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3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外科疾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医外科治疗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综合施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外科疾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外科治疗需要注意抗感染,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传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外科疾病及治疗方法4.1 伤科中医外科科目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科目,治疗活络伤科疾病是中医外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治疗方法有活络镇痛、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外,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10. 疖<3cm 疖:表皮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手厥阴:柴胡,丹皮手少阴:黄连、细辛足太阴:升麻、苍术、白芍足厥阴: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足少阴:独活,知母,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玉龙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20.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切开法:适用于成脓期;脓成:皮薄、光亮、应指、中软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4.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预后:小腿丹毒→橡皮腿走黄特点:①疮顶突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②伴有心烦作躁,神智昏聩等七恶证;③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内陷特点:①疮顶突陷,脓腐未尽而干枯无脓,脓尽红活的疮面变光白板亮;②伴邪毒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脉痹:由于各种因素所致血液在深浅静脉管内所发生异常凝固所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葬爱而产生的血栓性、炎症性的血管疾病;股肿:指血液在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使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早起以患肢突发性广泛性肿胀疼痛为主,后期遗留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深静脉血管病;①好发:卧床病人、外伤病人如骨折、产后②局部特点:单侧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静脉血管病③预后:容易形成栓塞西医病因:①血液成分变化②血管壁损伤③血流缓慢湿热下注:四妙勇安汤。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走黄: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 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 内陷: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 不收,脓腐不透或脓少而薄,伴 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 两竭的全身证候
①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②好 发于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
4




定义 分类
指发生在肌 肤或浅表部 位,范围较 小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指发生于体表 皮肉之间的急 性化脓性疾病
白点,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 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 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裹。 8.有头疽虚证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阴虚 火炽 证
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 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 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一种发生于肌肤 浅表部位、范围 较小的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疖、头皮 穿凿性脓 肿
一种发病迅速, 疖、痈、

易于变化而危险 皮肤炭 性较大的急性化 疽、急性
脓性疾病
淋巴管炎

发于体表皮肉之 间的急性化脓性 疾病
皮肤浅部 脓肿、急 性化脓性 淋巴结炎

病变范围较痈大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蜂窝组织 炎
临床特点
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
有头 疽
发生于肌肤肉间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脓血症、
流注
发于肌肉深部的 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性肌 肉深部脓 肿、髂窝
部脓肿
发颐
热病后余毒结于 颐颌间引起的急 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腮 腺炎
患部皮肤突然发
丹毒
红成片,色如涂 丹的急性感染性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技术与外科手术结合的一种医学学科,是
一种能够在以辩证论治为基础,以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
手段,在西医外科的基础上,运用把西医外科结合中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
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的一种医学。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以辩证论治为基础,结合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治疗。

(2)结合西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

(3)重视肌肉骨骼系统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肩颈病、颈椎病、骨折、扭伤等。

(4)关注胸廓外科病的整体治疗,如胸膜炎、食道瘢痕、食管炎、
食管癌等。

(5)重视头颈部病症的辨证论治,如鼻窦炎、扁桃炎、耳石、头痛等。

(6)发展腹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如胆囊炎、胆绞痛、肝炎、脾肿
大等。

(7)重视男性生殖系统病的诊断治疗,如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精囊炎等。

(8)关注妇科外科病的辨证论治,如子宫肌瘤、不孕症、盆腔炎、
外阴炎等。

(9)开展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如脊髓损伤、头痛外科疾病、神经炎等。

中医外科学执业医师考试重难点综述

中医外科学执业医师考试重难点综述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考试重点】外科著作及学术流派1.外科发展简史(1)《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丁与疔同)”等,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2)两晋、南北朝时期,由龚庆宣所撰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问世。

(3)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许多简易有效的医方与外治方法。

他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4)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和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

(5)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

(6)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围遍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

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是明清时期的正宗派和全生派、心得派。

(1)“正宗派”以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其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2)“全生派”以清·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

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3)“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学命名、基本术语及病因病理【考试重点】疾病命名原则1.疾病命名原则外科疾病的命名虽然繁多,但从其命名方法来看,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

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学相关知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学相关知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学相关知识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

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④颜色:白驳风,丹毒等。

⑤疾病牲:烂疔,流注,温疮等。

⑥范围大小: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⑦病程长短:千日疮等。

⑧以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⑨传染性:疫疔等。

⑩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基本术语1)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体表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3)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事瘘管,指停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4)顺证:“顺”指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5)逆证:“逆”就是指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6)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7) 七恶:恶就是环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症)。

8) 痰:是指发生皮里膜外。

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9)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指按压时有波动感。

*10护场:护,保护;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向愈,没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差。

例题:1、在我国医学史上出现专职外科医生始于A 商代B 周代C 秦代D 西汉E 东汉2、葱管导尿术的记载最早见于A 《肘后方》 B《诸病源候论》 C《千金方》 D《外台秘要》 E 《刘涓子鬼遗方》3、不属于丹毒的疾病是A 抱头火丹B 缠腰火丹C 流火D 赤游丹E 内发丹毒4、乳痈成脓切开后并发乳漏的主要原因是A 恣食膏梁厚味B 脓毒壅盛C 脓液引流不畅D 手术时损伤乳络E 局部挤压碰撞参考答案1 B2.C3 E4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个方面的因素。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考点引流法、垫棉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引流法在脓肿切开或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愈合。

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药线引流俗称纸捻或药捻,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导管引流将导管(或塑胶管或橡皮管)插入疮口中,引导脓水外流的一种引流方法。

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或腹腔手术后;扩创引流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

适用于痈、有头疽等脓肿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者。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第二单元疮疡【疖】※考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考点疖的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考点疖的临床表现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2021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整理-中医外科学-干货

2021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整理-中医外科学-干货

中医外科学目录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4)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4)1.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是“阴阳”。

(4)2. 阴阳辨证: (4)3. 部位辨证: (4)4. 局部辨证(辨肿): (4)5. 辨痛: (4)6. 辨痒: (5)7. 辨脓: (5)8. 辨溃疡: (5)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5)1. 中医外科内治消、托、补三法应用与内涵。

(5)2. 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温通法、祛痰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5)3. 外治法: (6)4. 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6)5. 切开法的适应症及具体应用: (7)6. 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症及应用: (7)第四单元:疮疡 (7)1. 疖(毛囊炎):部位表浅、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7)2. 疔: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的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8)3. 痈(一片毛囊炎):指发生于体表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8)4. 发(急性蜂窝组织炎) (9)5. 有头疽:发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西医:痈 (9)6. 流注:肌肉深部的多发性化脓性感染。

(10)7. 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0)8. 走黄与内陷 (11)第五单元乳房疾病 (11)1. 乳痈(急性乳腺炎,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

) (11)2.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

) (12)3. 乳癖(乳腺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不圆不硬不黏连; (12)4. 乳核(乳腺纤维瘤)形圆,不硬不黏连; (12)5. 乳岩(乳腺癌) (13)第六单元瘿(甲状腺) (13)1. 气瘿(单纯甲状腺肿) (13)2. 肉瘿(甲状腺瘤或囊肿) (13)3. 瘿痈(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红肿热痛) (14)4. 石瘿(甲状腺癌) (14)第七单元瘤、岩 (14)1. 脂瘤(粉瘤;西医:皮脂腺囊肿) (14)2. 血瘤(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压之褪色、抬手复原; (14)14. 失荣(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15)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15)1. 热疮(单纯疱疹) (16)2. 蛇串疮(带状疱疹) (16)3. 疣 (16)4. 癣 (16)5. 白屑风(脂溢性皮炎,分干燥性、湿性) (17)6. 油风(西医:斑秃)俗称:鬼剃头、鬼舔头 (17)7. 黄水疮(西医:脓包疮)中医又称:滴脓疮、天疱疮 (17)8. 虫咬皮炎 (18)9. 疥疮(传染性较强) (18)10. 湿疮(湿疹) (18)11. 接触性皮炎(膏药风) (19)12. 药毒 (19)13. 瘾疹(荨麻疹) (20)14.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20)15. 白疕(银屑病) (20)16. 淋病(淋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21)17. 梅毒(梅毒螺旋体,又称苍白螺旋体) (21)18. 尖锐湿疣 (22)第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22)1. 痔(内痔、外痔、混合痔) (22)2. 息肉痔(直肠息肉) (23)3. 肛隐窝炎(肛窦炎) (24)4. 肛痈(肛周脓肿) (24)5. 肛瘘(多继发于肛周脓肿) (24)6. 肛裂(钩肠痔、裂痔) (25)7. 脱肛(直肠脱垂) (25)8. 锁肛痔(肛管直肠癌) (26)第十单元泌尿男性疾病 (26)1. 子痈(急慢性附睾炎或睾丸炎) (26)2. 子痰(附睾结核) (26)3. 阴茎痰核 (27)4. 尿石症(尿路结石) (27)5. 精浊(前列腺炎) (27)6. 精隆(前列腺增生) (28)第十一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28)1.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血栓性深静脉炎) (28)2. 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 (29)3.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 (29)4. 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29)5. 脱疽 (30)第十二单元其他外科疾病 (31)22. 烧伤 (31)3. 毒蛇咬伤 (31)4. 破伤风 (32)5. 肠痈(急性阑尾炎) (32)3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2.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脏腑失和、没有痰饮淤血;3.六淫致病①风:肿势宣浮,痛无定处;②寒: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温痛减;③暑:暑必夹湿,热+湿+气虚(只有暑邪有虚象);④湿:糜烂、流水;⑤燥:干燥;⑥火:纯热表现,发病迅速,来势猛急;4.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5.外科疾病的四大主要症状:脓、肿、痛、痒;6.外来伤害:不包括感毒;7.感受特殊之毒(虫蛇咬伤、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一般发展迅速,有的可有传染性;8.外科疾病“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是“阴阳”。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传统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学注重探索和总结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并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提炼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经络学说,即通
过调整人体的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损伤和创伤治疗:中医外科学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外伤、骨折、脱臼、扭伤等创伤问题的治疗。

这些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多以手术为主,但中医外科学则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进行治疗,注重运用中
医经络学说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加速康复。

3.皮肤病治疗:中医外科学也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皮肤病
的治疗。

中医外科学将皮肤病视为经络系统的一种表现,认为通过调整经
络系统的运行,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病。

因此,中医外科学在疥癣、湿疮、
疮疖等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

4.运动损伤治疗:中医外科学较为擅长对各种运动损伤的治疗。

中医
外科学认为,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而通过调整经络
系统的运行,可以加速受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运动保健和
康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5.病因病机的辨析:中医外科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准确的辨析。

中医外科学认为,只有明确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的效果。

因此,中医外科学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的
病因病机的研究非常重要。

总之,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对外科疾
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优势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外科学
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总论1.(1)周代中医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如“食医"“疾医”“疡医"“兽医”(2)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晋末。

《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撰(3)华佗乃中医外科学鼻祖,创立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4)最早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脏器疗法、葱管导尿)(5)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地方性疾病,甲状腺肿(6)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明清陈司成《黴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2。

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三大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1)正宗派: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外科正宗》一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因此后人有“列证最详,论述最精”的评价特点:①重视整体观念②内外兼治,手术与药物相结合③丰富了消托补三大原则④重视调理脾胃⑤精于外科与手术(2)全生派:以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①以阴阳为辩证论治纲领;②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丹药及刀针;③主张以“阳和通凑、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如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3)心得派:以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①用三焦辩证提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和规律,确立了“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

A、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B、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C、疡科之证,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多发于中也;②将温病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主3.疾病命名原则:(1)以部位命名:颈痈、背痈、腿痈、乳痈、子痈、对口疽;(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环跳疽、膻中疽;(3)脏腑:肠痈、肺痈、肝痈;(4)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水火烫伤;(5)症状:翻花疮、浸淫疮、脓疱疮;(6)形态:蛇头疔、岩、鼠乳、鹅掌风;(7)颜色:丹毒、白驳风、黧黑斑;(8)疾病特性:烂疔、流注、面游风、湿疮;(9)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10)传染性:疫疔、梅毒;(11)病程长短:千日疮、走马牙疳。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1.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2.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辅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中期)、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4.皮肤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根据皮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急性阶段:无渗液—洗剂、粉剂、乳剂;亚急性阶段—油剂为宜;慢性阶段—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儿童、女性及面部、阴部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温和安抚;顽固性—刺激性强、浓度较高。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不可用汽油、肥皂、热水擦洗。

5.原发性皮损: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6.继发性皮损: 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7.辨脓的操作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8.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

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逆证: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9.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纲目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纲目二发病机理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纲目二阴阳辨证纲目三部位辨证纲目四经络辨证1.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①多气多血之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②多血少气之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③多气少血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2.引经药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阴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痈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纲目五局部辨证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5.痰肿: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中医执业医师6《中医外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6《中医外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要点2020年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致病因素要点:1.外感六淫致病2.情志内伤致病3.饮食不节致病4.外来伤害致病5.劳伤虚损致病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7.痰饮瘀血致病二:发病机理要点:1.邪正盛衰2.气血凝滞3.经络阻塞4.脏腑失和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一:辨病要点:1.辨病的概念2.辨病的方法二:阴阳辨证要点: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三:部位辨证要点: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四:经络辨证要点: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2.引经药五:局部辨证要点:1.辨肿2.辨肿块结节3.辨痛4.辨痒5.辨脓6.辨溃疡7.辨出血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一:内治法要点: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二:外治法要点: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第四单元疮疡一:疖要点:1.疖的定义与特点2.疖的病因病机3.疖的临床表现4.疖的治疗方法二:疔要点:1.疔的特点与种类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6.疗的内治法原则三:痈要点:1.痈的概念与特点2.痈的病因病机3.痈的辨证论治方法4.颈痈的特点与治疗四:发要点:1.发的含义与特点2.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五:有头疽要点:1.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2.有头疽的临床表现3.有头疽的内治与外治方法六:流注要点:1.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2.流注的临床表现3.流注的内治与外治方法七:丹毒要点:1.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2.丹毒的病因病机3.丹毒的内外治法八:走黄与内陷要点:1.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2.内陷的分类3.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第五单元乳房疾病一:概述要点: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乳房肿块检查法二:乳痈要点:1.乳痈的病因病机2.乳痈的临床表现3.乳痈的辨证论治及成脓期切开术的要求4.乳痈的预防与调护三:粉刺性乳痈要点:1.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2.粉刺性乳痈的鉴别诊断四:乳漏要点:1.乳漏的病因病机2.乳漏的外治法五:乳癖要点:1.乳癖的概念与特点2.乳癖的病因病机3.乳癖的临床表现4.乳癖的辨证论治六:乳核要点:1.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2.乳核的辨证论治七:乳岩要点:1.乳岩的发病情况与特点2.乳岩的临床表现3.乳岩的辨证分型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2、血瘤1西医称为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多数表现为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海绵状血管瘤:肿心肾火毒证多见于初生婴儿。

伴五心烦热,面赤口渴,尿黄便干,易口舌生疮。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

清心泻火,凉血解肝经火旺证多发于头面或大腿部,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脉弦细数。

清肝泻火,祛瘀解脾统失司证发于下肢,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

健脾益气,化湿解3、肉瘤1西医称为脂肪瘤。

不硬,不疼,便结清楚。

往往没有什么表征,常常在无意中发现。

4、失荣(不是重点) 1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癌。

2病机: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气郁痰结证伴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

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滑理气解郁,化痰散阴毒结聚证伴畏寒肢冷,纳呆便溏。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细温阳散寒,化痰散瘀毒化热证伴疼痛,发热,消瘦,头颈活动受限。

舌质红,苔黄,脉数。

清热解毒,化痰散气血两亏证伴低热,乏力,消瘦等。

舌质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

补益气血,解毒化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热疮(单纯疱疹)(助理不要求)2、蛇串疮(带状疱疹)1带状疱疹。

2诊断:水疱、特别疼,带状分布。

1.肝经郁热证:脉弦数。

治以清泄肝火,解毒止痛,方选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2.脾虚湿蕴证:纳呆腹胀便溏。

治以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胀痛瘀斑瘀点。

治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疣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扁平疣。

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

(1)寻常疣(疣目)1)风热血燥证:治以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方选治瘊方加板蓝根、夏枯草。

2)湿热血瘀证:治以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方选马齿苋合剂加薏苡仁、冬瓜仁。

(2)扁平疣(扁瘊)1)风热蕴结证: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方选马齿苋合剂去桃仁、红花加木贼草、郁金 2)热瘀互结证:治以活血化瘀,清热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紫草、马疣目、扁瘊皮损少者及鼠乳、掌跖疣、丝状疣均不需内服治疗。

4、癣(真菌感染)1、头癣:包括白癣和黄癣;白癣:白鳞屑,头发折断参差不齐,愈后良好。

黄癣:黄鳞屑、特殊2、手癣:鹅掌风。

足癣:脚湿气。

3、体癣:皮损多呈钱币状。

圆形,故名圆癣,亦称铜钱癣,圆癣的皮损特征为环形或多环形、边4、花斑癣:亦名:汗斑、紫白癜风。

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往往夏发冬愈,复发率高。

大小不一5、脂溢性皮炎1是因皮肤油腻,出现红斑,覆有鳞屑而得名,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头以青壮年为多,乳儿期亦有发生。

2本病皮疹分干性与湿性,干性头皮屑多,湿性较油腻。

干性者风热血燥证干性头皮屑多祛风清热,养血润肠胃湿热证湿性头发较油腻健脾除湿,清热止6、油风1是一种头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

因头发脱落之处头皮光亮而得名,又称鬼舐头、薄,多无自觉症状。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

血热风燥证斑秃+实热证(头部烘热;心烦易怒,急躁不安;舌质红)凉血熄风,养阴护气滞血瘀证斑秃+瘀点瘀斑,胸胁疼痛通窍活血,祛瘀生气血两虚证斑秃+乏力、唇白,心悸益气补血肝肾不足证斑秃病久+耳鸣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滋补肝肾7、黄水疮(助理不考)1、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

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等;2 8、虫咬皮炎(助理不考)1特点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9、疥疮1特征: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

继发感染者,称10、湿疮1特征: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

2本病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

湿热蕴肤证急性发病,患处流水,心烦口渴,舌红,脉滑数清热利湿止痒脾虚湿蕴证亚急性,发病较缓,白腻痰,纳呆,腹胀,便溏。

健脾利湿止痒血虚风燥证慢性发作,病程长。

皮肤粗糙肥厚,遇热痒甚,口干养血润肤,祛风止10-1婴儿湿疮胎火湿热证苔黄腻,脉滑数凉血清火,利湿止脾虚湿蕴证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腻健脾利湿11、接触性皮炎1诊断:有接触史。

接触部位发病。

风热蕴肤证皮疹+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止痒湿热毒蕴证皮疹+湿热证清热祛湿,凉血解血虚风燥证皮疹+各种干燥表现。

养血润燥,祛风止12、药毒1诊断:发病前有用药史湿毒蕴肤证湿+热:水疱糜烂渗液,伴灼热剧痒,口干,便结,小便黄清热利湿,解毒止热毒入营证热:皮疹鲜红或紫红,灼热痒痛;伴高热,口唇焦燥……清热凉血,解毒护气阴两虚证虚:药疹后期、伴低热,乏力气短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益气养阴清热13、瘾疹1西医称为荨麻疹。

2鉴别:风团,中心无点(有“点”叫虫咬皮炎)。

3分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风寒束表证风团+风寒表证:浮紧疏风散寒止痒风热犯表证风团+风热表证:浮数疏风清热止痒胃肠湿热证风团+恶心呕吐,神疲纳呆,便结或泄泻;舌质红,苔黄腻。

疏风解表,通腑泄热毒蕴结证明显的红肿热痛,还没有化脓,皮肤焮热舌红苔薄黄脉数清热解毒火毒炽盛证已经化脓,鸡啄样疼痛,波动感,穿刺有脓。

清热解毒透脓阴虚毒恋证舌红,苔少,脉细数养阴清热,祛湿解5、肛漏1肛漏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也称肛瘘。

2发展过程:肛隐窝炎——肛痈纯性肛漏:一个内口,一个外口,一根管。

复杂性肛漏:各有多处。

4低位肛漏:外括约肌深部以法:挂线疗法,适用于距离肛门4cm以内,有内外口的低位肛漏。

6肛漏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6、肛裂1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者称肛裂,又称为“钩肠痔”、“裂痔;2特征:疼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有肛管狭窄者。

血热肠燥证肛门疼痛、滴血,裂口色红,腹胀溲黄,舌红脉弦数清热润肠通便阴虚津亏证便时疼痛下血,裂口深红。

口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养阴清热润肠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裂口色紫暗,舌紫黯,脉弦或涩。

理气活血,润肠通7、脱肛1即直肠脱垂。

2分为三度:一度脱垂:直肠黏膜脱出3-5cm,外观:环形;二度脱垂:直肠全层部分乙状结肠脱出10cm以上,外观:圆柱形。

3一度直肠黏膜脱垂与内痔脱出的鉴别:内痔脱出青紫色,容易出血。

脾虚气陷证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补气升提,收敛固湿热下注证苔黄腻清热利湿8、锁肛痔1锁肛痔是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病至后期,肿瘤阻塞,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肠癌;2诊断:便血(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转移征象。

3 直肠指检是应及早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

第十单元:泌尿男性疾病。

1、子痈1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2诊断: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

湿热下注证急性: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利湿,解毒消气滞痰凝证慢性:多无全身症状,舌淡或有瘀斑,脉弦滑。

疏肝理气,化痰散2、子痰1发于肾子的疮痨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附睾结核。

2诊断:附睾有慢性硬结,逐渐增大,形成脓易成窦道,经久不愈,但是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

浊痰凝结证初起硬结期,附睾硬结,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脉滑温经通络,化痰散阴虚内热证中期成脓期,触之可有应指感,伴低热,盗汗,倦怠。

舌红,少苔,脉细数。

养阴清热,除湿以透脓解毒气血两亏证后期溃脓期,伴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益气养血,化痰消3、阴茎痰核是指阴茎海绵体白膜发生纤维化硬结的一种疾病。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

阴茎背侧可触及硬结或条静脉炎湿热瘀阻证苔黄腻或厚腻,脉滑数清热利湿,解毒通血瘀湿阻证舌有瘀点、瘀斑活血化瘀,行气散肝郁蕴结证胀痛,伴胸闷、嗳气,脉弦或弦涩疏肝解郁,活血解3、筋瘤1、即下肢静脉曲张;2主要表现: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劳倦伤气证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补中益气,活血舒寒湿凝筋证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暖肝散寒,益气通4、臁疮1即下肢血管的慢性溃疡。

湿热下注证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和营解气虚血瘀证病程日久疮面苍白,肢体沉重,倦怠乏力;舌淡紫或有瘀斑益气活血,祛瘀生5、脱疽1 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

2分期:一期(局部缺血期):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胫后动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足趾雷诺综合征: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寒湿阻络证1期:患趾(指)喜暖怕冷,跌阳脉搏动减弱温阳散寒,活血通血脉瘀阻证2期:舌暗红或有瘀斑,趺阳脉搏动消失活血化瘀,通络止湿热毒盛证3期: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利湿,解毒活热毒伤阴证3期:皮肤干燥,干性坏疽,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清热解毒,养阴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