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最新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最新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最新)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XX,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1818-1888)恩格斯(1820-1895)创立的,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P2)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P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P3)5、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7)6、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7)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最鲜明)是什么?(P10)答: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是什么?(P10-16)答: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它包括矛盾、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范畴。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质量转化为另一种质量,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惟独通过实践才干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分为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是劳动的凝结物,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占有的部份。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根源。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还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剩余价值过度扩大和市场需求不足造成的。

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改革开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科学社会主义基础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无产阶级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内部矛盾。

-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剩余价值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

- 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者,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

-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社会主义建设: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 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5.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为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 时代价值: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分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分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分布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或者理论工作者,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更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这些原理,为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课程,对考点进行一个详细的分布说明,以便大家更好地掌握考试要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世界观基础这一章重点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理和观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以及思维方式等。

具体包括: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1.2 认识论和唯物史观1.3 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与思维方式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基础这一章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包括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形态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生产关系、生产力等方面。

具体包括:2.1 社会发展理论2.2 社会形态分析2.3 阶级和阶级斗争2.4 生产关系2.5 生产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这一章重点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内容,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等。

具体包括:3.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3.2 剩余价值理论3.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基础这一章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和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和政权的本质、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民主与集中等方面。

具体包括:4.1 国家和政权的本质4.2 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4.3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4.4 民主与集中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这一章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学原理和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和文艺的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文化革命等方面。

具体包括:5.1 文化和文艺的唯物史观5.2 意识形态5.3 文化革命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课程的考点分布进行的详细概括。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考点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最新最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完整版)

最新最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完整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进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 世纪40 岁月中期;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觉,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供应了坚决的自然科学基础;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状》;《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其次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如何正确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殊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公平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需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样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规律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基础,处于核心位置的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完全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动身点和归宿;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第三节学习,运用和进展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把握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宏大工具;3. 全面提高人的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我国今日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需反对体会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主义片面夸大感性体会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体会当作普遍真理,处处搬用;轻视感性体会一切从本本动身,把理论当成万古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学问的作用,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进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其次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近代哲维能否熟悉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行以熟悉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熟悉论问题;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打算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打算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进展的,进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事物的内部冲突;形而上学就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冲突的存在;5,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6,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体会,“心”等)夸大为唯独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确定精神,天理)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7,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进展,经受了三种基本形状:古代的朴实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实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详细的物质形状;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位置的原子论为依据,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性, 2 形而上学性, 3 直观性,4 不完全性;古代朴把原子看成是1 机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状,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其次,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进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详细的物质形状的局限性;(二)物质是不依靠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物质的唯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靠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熟悉的,同不行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见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见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肯定条件下,肯定范畴内处于临时稳固和平稳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其次,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固性;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懂得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其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熟悉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懂得确定运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连续性,次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进展;既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具有不行逆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究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实践主体是处于肯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才能的人;实践主体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2,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的三种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分化,即分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化为悠闲自然和人化自然;其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制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进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打算性环节;其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进展的动力;其次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进展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定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2,进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进展的必定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进展前途;3,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进展的辩证本性打算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进展的必定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进展前途,而旧事物就不符合事物进展的必定趋势,丢失了其存在的必定性;其次,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制造力的人们制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它必定战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胜旧事物;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进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其次,进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冲突和否认事物内部冲突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5,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进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进展的状态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就揭示了事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进展的趋势和道路;物联系和进展的基本环节;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由于: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进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懂得它们的钥匙;第三,冲突分析法是最根本的熟悉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7,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冲突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冲突,冲突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进展;(2 )冲突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打算了冲突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冲突的同一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冲突双方相互依存;这是冲突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冲突的一方必需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冲突双方相互贯穿;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冲突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冲突双方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冲突双方在肯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成功与失败等等,无不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冲突的斗争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 )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结的;①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冲突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冲突运动中所处的位置冲突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是不同的;冲突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冲突的斗争性是确定的;条件性;冲突斗争性的确定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②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行分别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8,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事物进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冲突;冲突的同一性在事物进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 )冲突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固性,为事物的存在和进展供应必要的前提;(2 )冲突双方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进展;(3 )冲突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进展的基本趋势;9,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冲突;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冲突;(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进展变化的依据,是第一位的缘由;事物进展变化的根本缘由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其次,外因是事物进展变化的条件,是其次位的缘由;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进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需第一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富强强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进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化进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特别亲密,在这种情形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行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需从我国的实际动身,积极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10,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冲突的普遍性是指冲突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进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进展过程的始终;冲突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冲突各有其特点;其次,同一事物的冲突在不同进展过程和进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位置和作用;冲突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冲突以及每一冲突的不分析冲突的特殊性就是坚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一方面,分析冲突的特殊性是正确熟悉事物的基础;确解决冲突的关键;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另一方面,分析冲突的特殊性是正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冲突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其次,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分的;第三,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冲突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1,冲突进展的不平稳性冲突进展的不平稳主要表现为:方面的不平稳;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不平稳;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关系是:第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冲突转化为次要冲突,次要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12,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畴,幅度),它表达着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对于熟悉和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熟悉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留意打算质的数量限度,才能精确地熟悉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就,坚持适度原就,防止“过”或“不及”;13,事物的进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辩证的否定,由确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进展经过两次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进展表现为螺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进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进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进展的详细道路是曲折的;意义;1,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布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旗帜,主义道路;坚决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2,要预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预备;14,缘由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缘由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缘由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缘由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缘由和结果相互依存;其次,缘由和结果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缘由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意义:第一,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缘由,才能熟悉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后的行动;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体会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15,必定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必定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必定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进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其次,必定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定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创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定性;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匿着必定性并受其支配,三,必定性和偶然性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次,偶然性是必定性的表现没有脱离必定性的纯粹偶然性;第必定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打算论和唯心主义的非打算论的错误观点;意义:①由于偶然性是受必定性支配的,必定性打算着事物进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需通过科学讨论发觉必定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按必定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困惑;②由于必定性偶然性是必定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供应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匿的必定性;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③偶然性对事物的进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6,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冲突以及由这些冲突所打算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进展的趋势等的总和;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17,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分,相互对立的;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2 )意义:①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熟悉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化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进展过程中本质的,必定的,稳固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其次,普遍性;2,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打算性的作用;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进展到人类意识的打算性力气;3,意识的本质包括:(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4,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打算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其次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打算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打算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确定物质对意识的打算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5,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制造性;( 3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肯定影响作用;( 4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敬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需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能动性;其次,熟悉和利用规律又必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意义:(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需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敬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忱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制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2)既要充分发3)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4)我们既要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次章熟悉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熟悉的产生及本质1,实践是熟悉的基础:(1)实践是熟悉的来源;(2)实践是熟悉进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唯独标准;(4)实践是熟悉的目的;2,熟悉主体是指熟悉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肯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详细的人;熟悉主体的突出特点是:熟悉主体具有能动性;熟悉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熟悉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熟悉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熟悉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熟悉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详细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其次,主体和客体的熟悉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熟悉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3,熟悉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熟悉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熟悉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熟悉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熟悉路线;其次,可知论与不行知论的对立;哲学上的不行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行熟悉或不能完全熟悉的哲学熟悉论;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是不行知论的典型代表;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在熟悉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其次节熟悉的辩证运动1,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熟悉,感性熟悉是熟悉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详细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熟悉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熟悉包括概念,判定和推理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 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识记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斗争, 则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准备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 又包含着是这周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或者简要的说, 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 他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指导实践解决社会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造等。

4.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利益至上、社会公平正义等。

5.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过国际传播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之一,并在中国经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作用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等。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包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等。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些必背知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第一章第一节1.哲学基本问题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2)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3.意识产生的条件:人脑,劳动4.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形式的多样静止(1)静止的涵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A、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辨证统一,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8.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①辩证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显示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意义: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和意义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两者相互依存②:二者相互包含意义: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5、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的认识结合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第一章第一节1.哲学基本问题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2)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3.意识产生的条件:人脑,劳动4.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形式的多样静止(1)静止的涵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围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A、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辨证统一,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8.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性,特点是三维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a t i me an dA l lt h in gs in t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s om et h in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知识点
22
十、资本的积累、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3、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十一、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工资的定义 2、工资由工人的必要劳动再生产出来 3、工资的形式
23
十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 2、生产过剩 3、资本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16
六、科学技术问题 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个方面 2、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17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8
一、商品的二因素 1、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定义 2、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性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作用。
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 ,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引导实践 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10
2、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物质和 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 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的问题,由此区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由此区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及其意义
7
七、意识问题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 的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狼孩的事例)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意识的功能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8
第二章:认识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精选4篇)【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及地位;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5.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和方法论。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及地位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地位。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法唯物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观点。

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3.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和历史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剩余价值论及其理论内容。

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内涵。

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3. 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篇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产生和发展;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方法;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核心概念和特征;5.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经验。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产生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作用和特点。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思想和世界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方法1. 唯物辩证法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物质世界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核心思想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要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观点,强调人类社会存在决定人类社会意识的观点。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普遍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并且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实现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社会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规律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并且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根本矛盾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它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然结果,而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手段。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它强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六、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时期、列宁主义的发展时期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时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应用都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知识要点的概括。

当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详细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和研究论文,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9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开始探索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等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

3.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源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和客观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5.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剩余价值论,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剩余价值是剥削的实质。

6.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解放全人类的阶级。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并对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第二章: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哲学思想本章主要讲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哲学观点,并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第三章:辩证法本章主要介绍了辩证法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并对辩证法的本质、方法、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说明。

第四章:社会发展规律本章主要讲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以及历史上的革命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本章主要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阶级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等方面,并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第六章:阶级斗争学说本章主要涉及了阶级的概念、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和客观规律、阶级斗争的来源和根源,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意义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课程,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是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方向等。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论、革命论、革命策略与手段、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等。

5.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取解放和幸福,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不断运用它们指导我们的实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第一章的重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指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启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意义?(1)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理解邓小平原理的正确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

因此我们必须把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脱离中国国情和背离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

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⑴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⑵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了,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级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9、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①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尊重社会规律。

②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②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什么是实践,它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分别指什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势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以意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势和特点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5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原因?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

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6、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变现程度的限制。

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7 为什么说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8为什么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时间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它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任何主观附加内容,在与它们同认识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幸福和,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肯定了时间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时间标准的确定、绝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收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这是因为,无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还是已经获得的认识以及实践本身,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的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

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主要包括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定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第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第二,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建设。

4、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变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