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理血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 理血剂

方剂学 理血剂

第十二章理血剂概说一、含义——理血药为主组成,具调血作用,治疗血分病证的方剂,称理血剂。

二、作用——调血1.活血祛瘀:①加速血行②消散瘀血2.止血:制止出血,使血归经。

三、主治——血分病血热证——凉血清热血寒证——温经散寒血虚证——虚则补之血瘀证——活血祛瘀血溢证——止血归经四、分类1.活血祛瘀——瘀血证(因瘀血导致的病证)。

特点:疼痛-刺痛、钝痛(牵拉痛、刀割痛)、夜痛(肩周炎)。

包块-肝脾肿大,宫外孕,痈肿,外伤瘀肿。

瘀斑-皮下瘀斑,蜘蛛痣(早期肝硬化的标志),巩膜蓝斑。

舌象-紫暗,瘀斑,瘀点,舌下络脉紫黑。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一级方)。

2.止血——全身出血证(咳、咯、吐、衄、便、尿、崩漏、外伤等)。

代表方: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一级方)六、使用注意1.辨证求因,准确选方(寒热虚实)。

2.剂型:新瘀证急,多用汤剂,取其力大效速;久瘀证缓,外伤出血,多用丸散,性缓力小,急速止血。

新伤,开汤剂(便于加减),加云南白药、三七粉、七厘散;陈伤用丸散,服用时间长。

3.上部出血忌升提,下部出血忌沉降。

4.大出血(止血为当务之急)有虚脱先兆者,当补气固脱(急则治标)。

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5.孕妇,月经过多,慎用活血祛瘀方(性多破泄)。

月经期慎用,因为月经期中医认为属正气亏虚阶段。

第一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红花桃,芎芍膝归生地草,柴胡枳桔活行痛,胸中血瘀不作痨。

一、关于血府-《内经》:“脉者,血之府也”。

王清任错把胸下膈膜低处的空隙认为是血府(王清任: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血府)根据“血府”产生“血瘀”的理论,王氏创立血府逐瘀之剂,本方能逐“血府”瘀血,故称为“血府逐瘀汤”。

二、组成:三、作用特点1.专于肝经:专入肝经,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的瘀血中多用之。

长于胸中:桔梗配枳壳,载药上行。

2.气血兼顾,重在活血:佐以行气(桔梗、枳壳、柴胡)。

3.祛瘀不伤血(当归、生地),行气不耗气(炙甘草)。

《方剂学》第十二章,理血剂

《方剂学》第十二章,理血剂
痛经,崩漏,不孕等。
• 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经有瘀块,时发烦 热。
• 3,配伍特点:
• 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
• 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相配,使全方温 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 4,加减法: • 小腹冷痛甚,去丹皮,麦冬,加——艾叶,
小茴香,桂枝易肉桂。
• 气滞,加——香附,乌药。 • 漏下不止,色淡,去丹皮,加——炮姜,
• 4,加减法: • 火热伤阴,加——沙参,麦冬。 • 咳甚痰多,加——川贝,天竺黄,枇杷叶, • 治鼻衄,加——青蒿,丹皮,去诃子,海浮石。
• 5,使用注意:肺肾阴虚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小蓟饮子(1)
• [组成] 生地,小蓟,藕节,蒲黄,滑石,

竹叶,木通,山栀子,当归,甘草
• [功用]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 且补气不壅滞,活血不伤正。
• 4,加减法:
• 偏寒,加——熟附子。
• 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
• 痰多加——半夏,天竺黄。
• 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
• 上肢不遂,加——桑枝,桂枝
• 下肢不遂,加——牛膝,杜仲,
• 日久不显,加——水蛭,虻虫
• 口眼歪斜,加——牵正散。
• 5,使用注意:需久服,连续服用,

京墨——收涩止血
• [重点,难点] • 1,病机: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上部出血证。 • 2,辨证要点: • 本方为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上部出血证的常用
方。
• 上部出血,血色鲜红。
• 3,配伍特点:
• 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
• 寄祛瘀于凉血止血之内,
• 为一首急救止血的方剂。
• 4,加减法:
• 气火上逆,以大黄,栀子为主,并加—— 牛膝,代赭石。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 色鲜红或晦暗。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十 灰 散《十药神书》 咳 血 方《丹溪心法》 小蓟饮子《济生方》
槐 花 散《本理方》 黄土汤《金匮要略》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主治 病机
阳虚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 血色暗淡,或吐血、衄血,及妇人 崩漏。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 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 ,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 黯淡,苔白,脉缓
病机
气虚血瘀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方解 黄芪四两(120g) 君 当归尾二钱(10g) 臣
补气 活血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主治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 自利,甚者谵语烦躁,其人如 狂,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 ,痛经,脉沉实。
病机
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
破瘀泄热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方解
大黄四两(20g)
破瘀泄热

桃仁五十个(20g)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温 经 汤 《金匮要略》 生 化 汤 《傅青主女科》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组成 五灵脂 蒲黄 各等分 功用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 瘀血停滞。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理血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理血剂
癥积,按之较硬,有压痛。 3、出血:血色紫黯而挟瘀块。 4、紫绀与失荣: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唇面指
甲青紫、癥瘕,肌肤甲错。
◇使用注意
1、止血应治本 2、常配行气之品,使气行则血行 3、祛瘀须防伤正。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 4、止血须防留瘀,使止血而不留瘀 5、上部出血者,忌用升提药;下部出血者,忌用沉降药。
【方解】
【 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白茅根-- 凉血止血 十
茜草根-- 凉血止血,且能祛瘀

棕榈皮-- 收涩止血
散 】 栀子、大黄-- 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丹皮-- 凉血活血,使止血而不留瘀 藕汁、萝卜汁-- 清热凉血 京墨-- 收涩止血
【用法】
【 1. 十药烧灰,研细末 十 灰 2. 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 散 【运用】 】 1. 辨证要点:上部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四药合用,养血调经,阿胶兼能止血;麦冬兼
能滋阴润燥退虚热,并制吴萸、桂枝之温燥。
【方解】
【 君: 吴茱萸9g-- 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温
桂枝6g-- 祛散寒邪,通行血脉
温经散寒 通利血脉
经 臣: 川芎6g、丹皮6g-- 活血祛瘀,丹皮兼退虚热

当归、白芍6g、麦冬9g、阿胶6g-- 养血润燥

佐:人参、甘草6g-- 益气健脾
黄酒-- 温通血脉以助药力;
童便-- 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 使: 炙甘草2g-- 调和药性
【功用】 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运用】

1. 辨证要点: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弦涩;
化2. 注意事项:全方药性偏温,产后血热而有瘀滞者不宜使用;
汤】3.
临证加减:恶露已行而腹微痛者,去桃仁;瘀块留阻,腹痛 甚者,加蒲黄、五灵脂;血寒较甚,小腹冷痛,加肉桂;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活血祛瘀)——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活血祛瘀)——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活血祛瘀)——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一、组成柴胡半两(15克)、瓜蒌根、当归各三钱(各9克)、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各6克)、大黄酒浸,一两(30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9克)。

二、用法除桃仁外,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复元活血有柴胡,蒌根归草与甲珠;桃仁红花大黄配,跌打损伤正宜服。

四、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五、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六、方解本方证为跌打损伤,瘀血停滞于胁下所致。

血瘀气阻,故痛不可忍。

治当活血祛瘀为主,兼以疏肝行气通络。

方中重用大黄荡涤留瘀败血;柴胡疏肝调气;两药合用,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

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共为臣药。

穿山甲破瘀通络;瓜蒌根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能清热润燥,正合血气郁久化热化燥之治,共为佐药。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各药合用,使瘀祛新生,气行络通,则胁痛自平。

故张秉成说:“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

”故方名“复元”。

本方以活血祛瘀为主,行气之药较少,故运用时可酌加行气止痛之品,以加强疗效。

由于本方活血祛瘀止痛之力较大,亦常用于各种外伤,软组织扭伤所致的积瘀疼痛。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跌打损伤一证,必有血积于两胁间,以肝为藏血之脏,其经行于两胁,故无论何经之伤,治法皆不离于肝。

且跌仆一证,其痛者在腰胁间,尤为明证。

故此方以柴胡之专入肝胆者,宣其气道,行其郁结。

而以酒浸大黄,使其性不致直下,随柴胡之出表入里,以成搜剔之功。

当归能行血中之气,使血各归其经。

甲片可逐络中之瘀,使血各从其散。

血察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花粉清之。

痛盛之时,气脉必急,故以甘草缓之。

桃仁之破瘀,红花之活血。

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矣。

”(《成方便读》)。

方剂学理血剂

方剂学理血剂
姜、红枣、麝香 功效:通窍活血 主治:头面上部瘀血所致的头发脱落,酒糟
鼻,耳聋,白癜风,紫印脸等,以及妇女 干血痨,男子痨病,小儿疳积,肚大坚硬, 青筋暴露属瘀血者。
2.膈下逐瘀汤
组成: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 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 枳壳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 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亦治久泻有瘀血 者。
运用
辨证要点: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 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随证加减
瘀痛日久入络,加全虫、山甲、地龙、三棱、 莪术;气滞较甚,加川楝子、青皮、香附;血瘀 经闭、痛经,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
胁下有痞块,加丹参、郁金、蟅虫、水蛭。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附方:
1.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
随证加减:妇科常合四物汤;兼气滞,加 香附、乌药、枳实、青皮;跌打损伤所致,加 当归、赤芍、红花、三七;血热火旺于上之吐、 衄,加生地、丹皮、栀子、牛膝。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当先解表。 孕妇禁用。
附方: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破血下瘀 主治:产妇腹痛,拒按,按之有块,固定
功用:凉血止血 方解:
大小 荷侧白茜 棕 丹大栀藕萝京
蓟蓟 叶柏茅草 榈 皮黄子汁卜墨
叶根根 皮


臣1
臣2

配伍特点:集凉血、清降、祛瘀于一方,以 凉血止血为主。
运用 辨证要点:血色鲜红,舌红苔黄,脉数。
随证加减
气火上逆,血热较盛,可加大大黄、栀 子用量,作为君药,加牛膝、代赭石,引 血下行。
吴桂 当川丹 阿白麦 人半生 甘 茱枝 归芎皮 胶芍冬 参夏姜 草 萸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活血祛瘀)——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活血祛瘀)——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活血祛瘀)——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一、组成当归五钱(15克)、丹参五钱(15克)、生明乳香五钱(15克)、生明没药五钱(16克)。

二、用法上药四味作汤服。

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1.活络效灵丹活络效灵主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癥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2.宫外孕方官外孕方赤芍桃,丹参棱莪一齐熬;破血逐瘀消肿块,异位妊娠急治疗。

四、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五、主治气血凝滞。

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瘀血凝滞所致,故宜祛瘀止痛为主。

方中当归活血养血;丹参助当归以加强活血祛之力;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诸药合用,使瘀去络通,则疼痛自止。

本方祛瘀止痛之力颇强,为治疗血瘀所致心腹诸痛,癥瘕积聚,以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之有效方剂。

原方附加减法颇多,如腿疼加牛膝;臂痛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或鹿角霜;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芪、知母、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牛蒡子等,可供临证运用本方时参考。

近代有用本方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而有血瘀气滞者,总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七、附方及方论宫外孕方(山西医学院用一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小组经验方):丹参五钱(15克)、赤芍五钱(15克)、桃仁三钱(9克),此为宫外孕1号方,若再加三棱、莪术各五分至二钱(各1.5~6克),为宫外孕Ⅱ号方。

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消癥止痛。

主治:子宫外孕破裂,突发性剧烈腹痛,多自下腹部开始,有时可延及全腹部,并见月经过多,漏下不畅,血色暗红。

腹部检查: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有时亦可有移动性浊音或软硬不一的包块(内诊:可见阴道窿部饱满有触痛,宫颈有举痛或摇摆痛,宫体有飘浮感或因被血液包围而触诊不清,附件有具体或不具体的包块)。

方剂学下篇—理血剂

方剂学下篇—理血剂
出血为标,火热迫血妄行为本。
方解:
君:大蓟、小蓟—性味甘凉,长于凉血止血,且能祛瘀
臣: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凉血止血

棕榈皮—收涩止血,与君药相配,既能增强澄本清源之力,又
有塞流止血之功

*清热凉血、收涩止血相结合
佐:栀子、大黄—清热泻火,引热下行,使气火降而助血止

栀子通利水道
瘀血的成因 气不行血
阴阳失调 外伤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寒凝血瘀 热灼血瘀 离经之血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四钱 红花 当归 生地黄

川芎一钱半 桔梗一钱半
赤芍二钱


甘草一钱
柴胡一钱
用法:水煎,取汁温服。
牛膝各三钱 枳壳二钱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使邪热从二便而去

大黄泻下通便

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

藕汁—清热凉血散瘀

萝卜汁—降气清热以助止血
诸药炒炭存性,亦可加强收敛止血之力。
配伍特点: 全方集凉血、止血、清降、祛瘀诸法于一方,但以凉血止血为主,
使血热清,气火降,则出血自止。是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寄祛 瘀于凉血止血之内。
孕妇禁用。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生,四两
当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龙
川芎
红花
桃仁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王清任与补阳还五汤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
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这

《方剂学》理血剂

《方剂学》理血剂

《方剂学》理血剂失笑散:对于痛经、闭经、冠心病、宫外孕等属瘀血停滞证者疗效颇佳。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组成]桂枝茯苓丹皮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9g)[用法]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现代用法:共为末,炼蜜和丸,每日服3~5g)。

[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主治]瘀阻胞宫证。

妇人素有瘕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方解]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瘕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

证由瘀阻胞宫所致。

瘀血瘕块,停留于胞宫,冲任失调,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见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内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等。

治宜活血化瘀,缓消瘕块。

方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

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瘕,用之为臣;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并能缓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均为佐药。

丸以白蜜,甘缓而润,以缓诸药破泄之力,是以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瘕块之功,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既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佐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

二为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

《妇人良方》以本方更名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

”《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为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有催生之功。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瘀血留滞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少腹有癜块,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为辨证要点。

妇女经行不畅、闭经、痛经,以及产后恶露不尽等属瘀阻胞宫者,亦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方剂学课件 13理血剂

方剂学课件 13理血剂

名医方论
❖ 唐宗海:“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论多 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 活套方也。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下行 不作痨’句,颇有见识。凡痨所由成,多 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綦详, 并采此语以为印证。” 《血证论》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 红枣、麝香、黄酒
➢气虚者,加黄芪
名医方论
“药用温经汤者,其证因半产之虚而积冷气 结,血乃瘀而不去,故以归、芍、芎调血,吴 萸、桂枝以温其血分之气而行其瘀。肺为气主, 麦冬、阿胶以补其本。土以统血,参、甘以补 其虚,丹皮以去标热。然下利已久,脾气有伤, 故以姜、半正脾气。名曰温经汤,治其本也。 唯温经,故凡血分虚寒而不调者,皆主之。”
君: 黄芪 ─ 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臣: 当归尾 ─ 活血祛瘀 佐: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 ─ 助归尾活血
化瘀 佐使: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要点:大量补气药 +少量活血通络之品
黄 芪 药 材 及 原 植 物
·《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 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 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 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
合参、夏、草以温中养胃
使: 甘 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此证虚寒瘀热夹杂,故温清消补并用,但以温经化 瘀为主;
➢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相配,使全方温而不燥, 刚柔相济,以成温通、温养之剂
运用
1、辨证要点: 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有瘀块,时有烦热,
舌质黯红,脉细涩。 2、临证加减: ➢小腹冷痛,去丹皮、麦冬,加小茴香、艾叶; ➢漏下不上,去丹皮,加炮姜、焦艾叶、熟地;
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养血,合赤芍清瘀热 佐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

Page No.1WordsFromSlide第十一章理血剂一一、定义:(理血药、调血、血分病证)二二、立法:《内经》:“血实者宜决之”;“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三三、作用—调血1、活血祛瘀:①加速血行②消散瘀血2、止血,制止出血,使血归经。

WordsFromNotePagePage No.2WordsFromSlide四、主治—血分病(明确范围)血热证:血寒证:血虚证:血溢证:血瘀证:WordsFromNotePagePage No.3WordsFromSlide五、分类:1、活血祛瘀—瘀血证特点:A、疼痛B、包块C、瘀斑D、舌脉代表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失笑散、鳖甲煎丸2、止血—全身各部位的出血证—咳、咯、吐衄、便尿、崩漏、外伤。

代表方: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槐花散、咳血方WordsFromNotePagePage No.4WordsFromSlide六、使用注意:1、辨证求因,准确选用理血方。

2、剂型:新瘀证急,多用汤剂,取力大效速。

久瘀证缓,外伤出血,多用丸散。

A、性缓力小B、急速止血。

3、上部出血忌升提,下部出血忌沉降。

4、大出血有虚脱先兆者,当补气固脱。

5、孕妇、月经量多,慎用活血祛瘀方。

WordsFromNotePagePage No.5WordsFromSlide桃核承气汤一、组方:1、主要配伍:桃仁配大黄,量偏重2、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

WordsFromNotePagePage No.6WordsFromSlide二、主治—下焦蓄血证1、含义2、病机:瘀热相结,上扰心神。

3、主症: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舌紫暗,脉沉实(夜热,闭经,痛经)。

4、症状说明WordsFromNotePagePage No.7WordsFromSlide三、方解1、治法—破血祛瘀(逐瘀泄热)2、配伍桃仁:破血祛瘀大黄:攻下瘀热破泄同用—君桂枝:辛散行血,助桃仁祛瘀芒硝:泄热通便,助大黄攻下臣甘草:调和护胃,缓峻烈之性—使3、说明:为何用逐瘀泄热法?WordsFromNotePagePage No.8WordsFromSlide四、临床应用:1、范围原则:凡瘀热相结,以瘀为主的病证,必实证。

中医《方剂学》课件-理血剂

中医《方剂学》课件-理血剂


祛 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瘀 ,
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

疏 肝
当归----补血活血

通 天花粉----消瘀散结,清热润燥
络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使
温经汤《金匮要略》
【功用】温经散寒, 养血祛瘀。 【主治】冲任虚寒, 瘀血阻滞证。 病症分析:
月经不调,小腹冷痛


焦 蓄 血
小便自利----膀胱气化未受影响 烦躁谵语、如狂----瘀热上扰,心神不宁
证 妇人闭经、痛经----瘀血内结,经行不畅
脉沉实而涩----瘀血之象
配伍意义:
桃仁----活血破瘀 瘀热并治 君 大黄----下瘀泻热
逐 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


热 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
(3) 由于活血祛瘀剂性多破泄,故凡妇女经期、月 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功用】 逐瘀泻热。
【主治】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
狂,甚则谵语烦躁,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 脉沉实而涩者。
病证解析:
少腹急结----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
下 至夜发热----热在血分
经有瘀块,月经先期
冲任虚寒,寒滞 胞宫,血凝气滞
虚 寒
一月再行或崩漏 ----瘀血内停,血不循经
, 久不受孕----胞宫虚寒,精冷不育
瘀 血
月经后期,闭经----瘀血内停,经脉不畅
阻 痛经----寒凝血瘀,经脉不畅
滞 证
唇口干燥----瘀阻,新血不 生,不能润燥
傍晚发热,手心烦热--阴血耗损,虚热内生

中医方剂学之理血剂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之理血剂ppt课件
用可能引起流产。
理血剂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05
理血剂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Chapter
理血剂的药理作用研究
药理作用机制
理血剂在中医方剂学中主要用于调节血 液运行,具有活血化瘀、止血调经等作 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理血剂主要 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 标、抗炎、抗氧化等机制发挥疗效。
02
03
槐花
侧柏叶
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明目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便血、痔疮出血等 症状。
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吐血、咳血等症状 。
补血药
熟地黄
阿胶
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作用,常 用于治疗血虚萎黄、头晕心悸等症状 。
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作用,常 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症状 。
中医方剂学之理血剂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理血剂的概述 • 理血剂的常用药物 • 理血剂的配伍原则 • 理血剂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 理血剂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01
理血剂的概述
Chapter
理血剂的定义
01
理血剂是指以调理血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血行失常或血分有热所 致的病证。
止血药的配伍
总结词
止血药常与收敛药、温里药、补益药等配伍使用,以增强止血效果,同时收敛耗散的阳气、温通经脉、补益气血 。
详细描述
止血药如白及、仙鹤草等常与收敛药如乌梅、五味子等配伍,收敛耗散的阳气,达到止血效果;温里药如附子、 肉桂等可温通经脉,适用于寒凝血瘀所致的出血证;补益药如黄芪、党参等可补益气血,适用于出血导致的血虚 证。
、黄连解毒汤等。
理血剂的功效与主治

《方剂学》理血剂 PPT课件

《方剂学》理血剂  PPT课件
医学课件 40
黄土汤
辨证要点:
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Hale Waihona Puke 加减变化:医学课件
41

通络
地龙
医学课件
22
补阳还五汤
配伍特点:
证治要点: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弱
中风后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者常用
医学课件
23
补阳还五汤
临床应用: 使用注意:
医学课件
24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医学课件
25
桂枝茯苓丸
气滞血瘀 瘀湿阻滞
活络效灵丹
本方
芍药 桃仁
丹皮
桂枝
桂枝 茯苓
医学课件
26
桂枝茯苓丸
木火刑金→火不降则肺不宁
清肝火:青黛、栀子
次 因
血因咳而出→咳不止则血不宁
敛肺止咳:诃子
医学课件
33
辨证要点:
咳痰带血,胸胁作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加减变化:
火热伤阴者,加沙参、麦冬; 咳甚痰多者,川贝、天竺黄、枇杷叶
医学课件
34
小蓟饮子
《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医学课件
35
小蓟饮子
凉血止血 利水通淋
医学课件
8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医学课件
9
生化汤
血虚寒凝
瘀阻胞宫
化瘀生新 温经止血
医学课件 10
生化汤
当归 化温 瘀经 生止 新血
君 臣
川芎 桃仁
炮姜 黄酒 童便 甘草
医学课件

使
11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医学课件
12

方剂学:理血剂题库

方剂学:理血剂题库

方剂学:理血剂题库1、单选(江南博哥)黄土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熟地黄人参干姜附子B.生地黄当归炮姜附子C.熟附子干姜黄芪人参D.干地黄阿胶附子黄芩E.熟地黄芍药附子干姜答案:D2、配伍题复元活血汤的功用是()温经汤的功用是()A.活血化瘀,养血清热B.养血化瘀,温经止痛C.活血祛瘀,疏肝通络D.活血祛瘀,散结止痛E.养血化瘀,温经散寒答案:C,E3、配伍题温经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生化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生姜B.煨姜C.干姜D.炮姜E.生姜皮答案:A,D4、单选血府逐瘀汤的主治证不包含().A.入暮潮热B.头痛日久不愈C.呃逆日久不愈D.心悸失眠易怒E.谵语烦渴答案:E5、单选血府逐瘀汤的功用是().A.活血祛瘀,养血清热B.活血祛瘀,行气止痛C.活血祛瘀,疏肝通络D.活血祛瘀,散结止痛E.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答案:B6、单选某女性患者,妊娠过程中出现下血,其血色紫黯,腹痛拒按,胎动不安。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桂枝茯苓丸B.四逆散C.生化汤D.温经汤E.逍遥丸答案:A7、单选温经汤中配伍半夏意在().A.燥湿化痰而和胃B.和胃降逆而止呕C.降肺胃虚逆之气D.通降胃气而散结E.降逆散结而消痞答案:D解析:温经汤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冲任二脉均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半夏能通降胃气而散结。

8、配伍题咳血方的君药是()复元活血汤的君药是()A.大黄柴胡B.青黛栀子C.柴胡当归D.栀子蒲黄E.大黄栀子答案:B,A9、单选桂枝茯苓丸适用于().A.脾阳不足,聚湿成饮,咳痰稀白,胸膈不快者B.中阳不足,饮停心下,胸胁支满,心悸目眩者C.脾失健运,痰停中脘,流溢四肢,臂疼肢肿者D.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凝如膏糊者E.妊娠下血,血色紫黯,腹痛拒按,胎动不安者答案:E10、单选补阳还五汤的主治证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半身不遂B.口眼?斜C.语言謇涩D.谵语烦渴E.口角流涎答案:D11、单选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除桃红四物和甘草外,其余的是().A.官桂干姜蒲黄五灵脂B.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C.柴胡桔梗枳壳牛膝D.香附牛膝没药五灵脂E.麝香没药葱白鲜生姜答案:C12、单选患者出现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拒按,脉细涩,舌质黯淡。

方剂学-理血剂

方剂学-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理血剂细目一概述1.理血剂的适用范围理血剂主要适用于瘀血或出血病证。

凡是瘀血阻滞,或是血溢脉外,离经妄行者,均可用理血剂治疗。

2.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必须辨清造成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做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2)逐瘀过猛,或是久用逐瘀之品,均易耗血伤正,因而只能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勿使过剂。

此外,在使用活血祛瘀剂时,常辅以养血益气之品,以使祛瘀而不伤正。

(3)止血之剂多有滞血留瘀之弊,故临证用方时多在止血剂中辅以适当的活血祛瘀之品,或选用兼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止血药,使血止而不留瘀。

至于出血本因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所致者,治当祛瘀为先,因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

(4)活血祛瘀药性多破泄,易于动血、伤胎,故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应慎用或忌用。

(5)对于出血病人,应嘱其卧床静养为宜。

细目二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组成: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方歌: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下焦蓄血小腹胀,泄热破瘀微利效。

速记:大桃贵滞销。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烦躁谵语,神志如狂,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邪在太阳不解,随经入腑化热,与血相搏结于下焦所致之蓄血证。

治宜破血下瘀。

兼以泄热。

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荡涤邪热,活血下瘀。

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

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软化瘀结之邪热,与大黄配伍使邪热瘀结从大便而出;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

桂枝与硝、黄同用,且硝、黄用量大于桂枝,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

炙甘草护胃安中,缓和诸药的峻烈之性,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使蓄血除,瘀热清,邪有出路,诸症自平。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桃仁四钱红花三钱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牛膝三钱桔梗一钱半柴胡一钱枳壳二钱甘草二钱速记:俏桃红穿柴草要当牛耕地。

方剂学-理血剂PPT课件

方剂学-理血剂PPT课件

加黄酒水煎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
38
【功用】
活血祛瘀 疏肝通络
-
39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
40
胁肋瘀肿

痛不可忍

-
41
方解
大黄 --荡涤瘀血,导瘀下行
柴胡 --疏肝行气,引药入经
桃仁 红花--活血祛瘀
穿山甲 --破瘀通络,消肿散结
当归 --补血活血
瓜蒌根 --消瘀散结,清热润燥
1.本方为治疗肝火犯肺之咳血证的 常用方。
2.本方常用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 等咳血属肝火犯肺者。
-
93
小蓟饮子
宋·严用和《济生方》
-
94
组成与用法
生地黄 小蓟 滑石
木通
蒲黄 淡竹叶
当归 山栀子 甘草
藕节
水煎服。
-
95
[功用]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
96
主治
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
97
止血·小蓟饮子
臣:当归尾——活血,化瘀而不伤血 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
——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
33
配伍特点
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 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

-
34
临床运用
1.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证治要点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
2. 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 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黄酒 --温通血脉以助药力
炙甘草 --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童便 --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理血剂1、定义: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以治疗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

2、适应病证:⑴血瘀证 ⑵出血证3、分类:活血祛瘀止血4、使用注意:辨明瘀血或出血之原因分清标本缓急逐瘀不伤正止血不留瘀凡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或忌用活血祛瘀剂第一节 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 Ⅰ类 《伤寒论》主治:下焦蓄血证外邪入里主症 少腹急结瘀热互结下焦 谵语、如狂(蓄血证) 兼症 至夜发热下焦瘀血 ★小便自利蓄血证的病位:膀胱肠道泛指下焦(肠道、膀胱、子宫等)泛指全身涉及到血与热相关的病证(如,癫狂、脑外伤、尿毒血症等或血液粘稠度增高)治法:逐瘀泻热君:桃仁 大黄臣:芒硝 桂枝佐使:甘草配伍特点:泻热药(寒凉)与化瘀药(温通)并行辨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使用注意:1、表证未解,当先解表。

2、孕妇禁用。

3、服后微利。

4、不必拘泥于外感后造成瘀热,可灵活运用(闭经、痛经、吐衄等)病案一: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某男,20余岁,先患外感,诸医杂治,证屡变,由其父陪来就诊:面色萎黄,少腹胀满,身无寒热涩,舌苔黄暗。

治疗:桃核承气汤。

某女,3l岁,初因感冒,头痛,恶寒,发热,自服感冒药后,略为好转,此时正逢月经来潮,经行两日即止,继而出现烦躁,神情痴呆。

入夜则胡言乱语,口干.纳差,大便干,小便少,舌红、苔白黄,脉沉弦。

投以清热泻火之剂3剂,无效。

后经详细诊查,见其舌边有瘀点,少腹部按之有不适感,脉沉弦中有涩象,遂断为热入血室,因其热与血结,瘀阻于内,需予清热散结、活血祛瘀之剂,故以桃核承气汤加减,服药3剂,诸症消失。

病案二:全某,男,53岁,1994年12月9日就诊。

牙痛已1周,以夜间为甚,曾针灸及服西药止痛片均无效。

刻诊:患者面赤,牙龈红肿,大便已3日未行,小便黄赤。

舌苔黄腻,脉沉弦予桃核承气汤,服6剂痛减,继服2剂而愈牙龈肿痛多属阳明实热火毒血府逐瘀汤Ⅰ类《医林改错》产生背景:《医林改错》“卷上·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胸疼”:“若是忽然胸痛者,前方皆不应者,选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此方1剂,疼痛即可缓解”。

血府:《医林改错》:“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内经》:血府即脉,血液运行的通路主治:胸中血瘀证主症胸中血瘀胸痛、头痛、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肝郁气滞心烦易怒;干呕、呃逆或然症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入暮潮热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当归、生地(桃红四物加牛膝) 牛膝柴、芍行气 枳壳(四逆散加桔梗) 桔梗甘草配伍特点:1.气血并治,活血为主2.祛瘀养血,邪正兼顾3.升降兼顾辨证要点: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新 用:干燥综合征病案分析:蒲辅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某,男,11岁,因发热15天,曾予以青霉素、链霉素、异烟肼等,中药青蒿鳖甲汤治疗,患儿高热持续月余之久,未见减退,最高体温达42℃,每日午后热势升高,面无热色,右胁下痛而不移,大便自调,口不渴,小便亦利。

舌色暗,脉弦涩。

大便自调,口不渴,小便亦利每日午后热势升高,青蒿鳖甲汤无效右胁下痛而不移,舌色暗,脉弦涩附 方: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Ⅰ类《医林改错》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中风后 正气亏虚 气虚失摄 流涎,尿失禁舌脉舌淡苔白,脉缓无力功用:补气、活血、通络君:黄芪:重用生用臣:当归:活血不伤正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化瘀地龙:通络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轻用活血药补气不壅滞,活血不伤正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使用注意:1、愈后继续服药2、配合针灸3、在中风恢复期及早使用,预后较好4、脉象实而有力者,忌用本方张锡纯:“王氏书中,未言脉象如何,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

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

前者邑中某人,右手废不能动,足仍能行。

其孙出门,遇一在津业医者,言此证甚属易治,遂延之珍视。

所立案言脉象洪实,已成痪证无疑。

其方仿王氏补阳还五汤,有黄芪八钱。

服药之后,须臾昏厥不醒也。

夫病本无性命之忧,而误服黄芪八钱,竟至如此,可不慎哉。

”岳美中认为,本方适用于中风右半身不遂,右脉大于左脉,重取无力,舌苔右半边尤白,舌质淡,动转困难,属于气虚不运者;此方对左手不用者疗效较差。

清代医家叶霖:”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血,阴也,水亦阴也;气;阳也,火亦阳也。

以脉体言,左属血,阴也;右属气,阳也。

此即血气之左右,水火之征兆也。

”丹溪:“其左手脉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汤补血之剂为主治;右手脉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子汤补气之剂为主治。

对“左右”的争议:张景岳《质疑录》:“人之气血,周流于一身, 气为血行,血为气配,阴阳相维,循环无端,何尝有左右之分。

”诊脉:①测男女:《脉经》“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张介宾《类经》:“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 阴”②《难经正义》:“以左尺候水,右尺候火,故左名肾,右名命门”新 用: 消渴:气虚血瘀,其渴更甚,故有“瘀可致消,消渴必瘀”之说眩晕:气虚血瘀,清空失养继发性不孕冠心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病案分析:中医杂志,1992(9)王某,男,54岁,素患心悸,近年来时感头昏目眩,甚则昏倒,西医诊断为“冠心病、脑供血不足、颈椎病”,诊见头昏目眩,劳后加剧,伴心悸,胸闷,甚则憋气,神疲乏力,颈部活动不利,手指麻木,舌质黯淡,苔薄白,脉细涩。

复元活血汤 Ⅱ△类 《医学发明》外伤瘀阻胸胁 胸胁瘀肿,痛不可忍,伴局部青紫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君:酒军(重用) 化瘀,导瘀下行柴胡:疏肝;引经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穿山甲:破瘀通络佐:当归:补血活血瓜蒌根:化瘀;清热润燥使:甘草辽宁中医学院抗震救灾挤压综合症治疗小组选用复元活血汤治疗外伤挤压综合征,疗效满意(用药后一周内肿胀即可逐渐消退)1、辩证要点:①有挤压伤史 ②局肿胀麻硬 ③皮肤现出紫斑④尿少 ⑤舌质暗红有瘀点、脉弦2、体会;瘀血留滞下焦,气化不利,可以导致二便闭,重视泻下瘀血,祛瘀生新 配伍特点:升降同施,调畅气血;活中寓养,瘀去新生。

辨证要点:胁肋瘀肿疼痛 使用注意:1、使用前提:无骨折,无开放性损伤(创口与外界相通,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自创口流出 )2、煎法:酒:水=1:33、服药后“以利为度”,“得利痛减”,则易方调理。

4、灵活运用:外伤不拘泥于瘀滞胁肋温经汤Ⅰ类《金匮要略》释名:《素问·离合真邪论》“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异常(周期、经期、质地、痛经)不孕主症冲任虚寒瘀热阻滞小腹冷舌暗红,脉细涩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兼症唇干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君: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温臣: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消丹皮:化瘀,清虚热清佐:阿胶麦冬白芍:滋阴养血人参甘草:健脾养血补?半夏生姜:降胃气;调理脾胃使:甘草为什么配伍半夏:血不利者则为水王绵之曾谈及早年用温经汤治疗一位闭经女子:“由于当时对方中的半夏不理解而减去不用,结果病人服药后出现鼻衄。

其后凡用温经汤皆不减半夏”配伍特点:温、清、补、消并用。

温补为主,寒凉为辅,温而不燥,刚柔相济。

辨证要点:月经不调,经血夹有瘀块,小腹冷痛,时发烦热,舌暗红,脉细涩。

化瘀通经的注意事项:1、根据经前、经后调整化瘀力量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水蛭、穿山甲2、重视引血下行3、化瘀与养血结合病案分析:岳美中验案选录,北京中医,1985(1)周某,女,51岁,已停经三年,半年前偶见漏下,未予治疗,1个月后,经水淋漓不断,色浅,伴见少腹疼痛,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注射止血针,虽止血数日,但少腹仍胀痛,停药后复漏下不止。

7年前曾小产1次,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涩。

使用注意:1、月经不调属实热无瘀者忌用2、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新用:头痛依据:“冲为血海”属肝; “任主胞胎”属肾.脑为髓海.靠肾精聚成;头目清窍,赖肝血濡养生化汤Ⅱ类《傅青主女科》释名:化瘀生新主治:产后血虚受寒血虚小腹疼痛受寒恶露不行功用:养血祛瘀,温经止痛君:当归:重用“辛”、“甘”、“温”臣:川芎桃仁:活血化瘀佐:炮姜:温经止痛黄酒:温通血脉童便:化瘀,引血下行(多用五灵脂代替)配伍特点:寓生新于化瘀之内辨证要点: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喜按否?)加减:产后大便难,加肉苁蓉、麻子仁产后抑郁烦躁,加柴胡、香附新用:在药流中的应用(加益母草;三棱、莪术;牛膝;银花、蒲公英)使用注意:勿将本方作为产后必服方药张山雷说:“新产阴伤,孤阳无依,已多燥火,再予温辛,岂非抱薪救火?而世偏有产后喜温恶清之说,印入人心,煞是可怜!生化汤诚非必用之方。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思考:产后血虚、血瘀、血热所致高热,如何组方?失笑散Ⅱ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瘀血停滞瘀阻心胸:心腹刺痛瘀阻胞宫:月经不调,少腹急痛或产后恶露不行。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五灵脂、蒲黄化瘀止痛的常用组合辨证要点:心腹刺痛,月经不调,少腹急痛。

化瘀止血:炒炭,醋调服桂枝茯苓丸Ⅰ类《金匮要略》主治:瘀阻胞宫证腹痛拒按瘀阻胞宫血色紫黑,暗红血溢脉外胎漏、胎动不安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君:桂枝:温通血脉,化气行水臣:桃仁:化瘀佐:丹皮:化瘀、清热芍药:化瘀;缓急止痛茯苓:健脾渗湿使:蜜配伍特点:寒温并用、通因通用辨证要点:少腹有癥块,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

使用注意:1、活血安胎的注意事项剂型疗效:江苏名老中医夏桂成:“历来有下癥保胎之说,实际上下癥是困难的,缓解血瘀症状,保护胎儿是主要的”有故无殒2、灵活用于囊肿或肌瘤类疾病第二节止血适用病证:血溢脉外之出血证思考:已学的哪些方剂可用于血证?实热热迫血行血证虚热脾气虚气虚不摄脾阳虚十灰散Ⅱ类《十药神书》释名:灰:烧灰存性(外黑内黄)红见黑即止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功用:凉血止血大小荷侧白茜棕丹大栀藕萝京蓟 蓟 叶 柏 茅 草 榈 皮 黄 子 汁 卜 墨叶 根 根 皮 汁君 臣1 臣2 佐配伍特点:集凉血、清降、祛瘀于一方,以凉血止血为主。

辨证要点:血色鲜红,舌红苔黄,脉数。

使用方法:1、散剂:①提前制备散剂,以退火气②诸药为末,以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2、汤剂(热较盛者,加大栀子、大黄的用量)咳血方 Ⅰ类 《丹溪心法》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肝郁化火(本)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灼津为痰 痰稠色黄,咯吐 不爽 肝火犯肺(标)灼伤肺络 咳痰带血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君:青黛 栀子:清肝凉血 臣:瓜蒌 海浮石:清肺化痰佐:诃子:敛肺止咳组方是否合理?配伍特点: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不专用止血药,为治本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