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
心理学九型人格
心理学九型人格心理学九型人格是一个由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姆(DonRichardRiso)和哈德(RussHudson)创立的人格理论体系,它将人分为九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每种类型有其独特的特点、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这个理论体系在心理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成为了人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九型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九种人格类型的特点、应用和发展方向。
一、基本概念心理学九型人格理论是一种以人格类型为基础的理论,它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类型,这种类型是由个体内在的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共同塑造而成的。
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包括:九型人格、核心信念、健康水平和翻转点。
九型人格是指理论体系中的九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每种类型有其独特的特点、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核心信念是指每种人格类型内在的信念和价值观,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健康水平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的健康程度,它与个体的自我接纳、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翻转点是指个体从一个不健康的人格类型转变为一个健康的人格类型所需的关键因素,它通常是个体对自己存在问题的认知和改变。
二、九种人格类型心理学九型人格理论将人分为九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每种类型有其独特的特点、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九种人格类型。
1.完美主义者(The Perfectionist)完美主义者是一种追求完美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格类型,他们通常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高的期望,但也很容易陷入自责和焦虑之中。
2.助人者(The Helper)助人者是一种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的人格类型,他们通常很善于建立人际关系,但也很容易牺牲自己的利益和需要。
3.成就者(The Achiever)成就者是一种追求成功和成就的人格类型,他们通常很有自信和决心,但也很容易变得过于工作狂和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艺术家(The Individualist)艺术家是一种具有创造力和独特性的人格类型,他们通常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但也很容易陷入情感波动和自我怀疑之中。
心理学第六章人格理论
第六章人格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一)人格的概念(二)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理论(一)人格的精神分析论(二)人格的特质论(三)人格的学习论第二节气质一、气质的含义二、气质的类型(一)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二)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三、气质理论(一)体液说(二)体型说(三)血型说(四)激素说(五)活动特性说(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第三节性格一、性格的含义(一)性格的概念(二)性格的特征二、性格的类型(一)依据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分类(二)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类(三)依据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分类(四)依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五)依据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分类第四节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二)自我意识的特征(三)自我意识的结构二、自我意识理论(一)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二)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三)米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四)洛文格的自我意识理论(五)哈特曼的自我意识理论在国外的一座戏院,刚巧在开场的一刻,来了四位先生。
第一位急匆匆奔到门口,就要入内。
看门的人拦住他说:“已经开演了,根据剧院规定,开场后不得入内,以免妨碍其他观众。
”这位先生一听,立刻火冒三丈,与看门人争吵起来……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走来了第二位先生,看见看门人吵得门也顾不上看了,灵机一动,立刻侧身溜了进去。
第三位先生走到门口,见状,不慌不忙,转回门外的报摊上,买了张晚报,坐在台阶上读起报来,他心中自有算盘:“看戏是休闲,看报也是休闲,看不了戏,看看报也不错”,倒也自得其乐。
等到第四位先生走到门口时,见看戏无望,深深叹了口气,掉转头去,自言自语道:嗨!我这人真倒霉,连看场戏都看不成……他越想越难受,干脆坐在门口叹息起来。
这四位先生恰好代表了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人身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格差异。
如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冷淡孤僻;有的人聪慧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有的人顽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善良助人,有的人恃强凌弱等等。
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斯普兰格注意到一定文化生活中的人的价值指向,从而他把主观价值体验和客观价值构成物联系起来,建立起价值观的类型论。
第一,经济型:这类人对所有的事物都从实用观点出发,以经济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从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价值。
第二,理论型:这类人有浓厚的认识客观事物的热情,客观而冷静的观察事物,力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
第三,审美型:这种人对实际生活表现的不够关心,总是被动的获得生活印象,而对所有的印象又赋予自己的主观色彩,这种强烈的内部的主观性质又长表现于外部。
第四,宗教型:他们把信仰的核心作为存在的最高价值进行探讨,总是感到圣主的拯救和恩惠。
第五,权力型:这种人倾向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有强烈的支配和命令别人的欲望。
第六,社会型:这种人对待社会的态度是以关心他人为己任,要献身与社会,他们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斯普兰格相信,纯粹属于某种类型的人是没有的,多数人是各种类型的混合,称混合型。
教师资格证-人格理论
教师资格证-人格理论★奥尔波特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将人的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1.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它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是一种概括化的个性倾向。
2.个人特质个体的个人特质才是真正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1个;中心特质:5-10个;次要特质3.卡特尔人格特质论(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2)表明特质和根源特质(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4)动力特征、能力特质、气质特质★A——B型人格(1)A型:性情暴躁,缺乏耐性B型: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定,慢节奏(2)内、外向人格外向:热情外露内向:谨慎、深思熟虑★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原始本能——快乐原则自我--本我的冲突和现实的冲突--现实原则超我——良知和自我理想——道德原则2.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腔期 0-1岁:婴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2)肛门期 1—3岁: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到快感。
(3)性器期 3-6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4)潜伏期 7-青春期: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由于性器官的成熟,个体由儿童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0-1.5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2-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4-5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26-6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66-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教师对某位同学的操行评定:“XX同学为人谦虚老实,尊师敬长,团结同学,责任心强……”按照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这属于()。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奥尔波特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又把个人特质又区分成了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
大五人格理论
人格特质
疑问
回答
1、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或特质有多少? 2、它们是什么?如何解释它们? 3、这些特质是否是普适性的,是否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4、这些因素以什么方式构成个人的人格?
1、回答疑问1:普遍认同的是5因素的人格特质:只要对人进行描述的题目足够广泛,具有代表性,无论是 用他人评定法还是自我报告法,均可证实存在5个强健因素构成人格总体。
对于某些职位来说,太高的宜人性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需要强硬和客观判断的场合,例如科学家、评论家 和士兵。
宜人性可以分为六个子维度:
A1信任(TRUST)
u高分者认为他人是诚实的、是心怀善意的。低分者往往愤世嫉俗、有疑心,认为他人不诚实、是危险的。
u高分特点:相信别人是诚实、可信和有良好动机的。宽恕的、信任他人的、平和的。
尽责性可以分为六个子维度:
C1能力(COMPETENCE)
u表示对某人有能力的、明智的、深谋远虑的、高效的感觉。高分者感到对应付生活有很充分的准备。低分者 对自己的能力看法较低,他们承认自己常常准备补充,而且无能。
u高分特点:对自己的能力自信的。高效的、一丝不苟的自信的聪明的。
u低分特点: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困惑的、健忘的、愚蠢的。
u低分特点、铁石心肠的。
尽责性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它把可 信赖的、讲究的个体和懒散的、马虎的个体作比较。同时反映个体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推迟需求满足的能力。冲 动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有时候环境要求我们能够快速决策。冲动的个体常被认为是快乐的、有趣的、很好的玩伴。 但是冲动的行为常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虽然会给个体带来暂时的满足,但却容易产生长期的不良后果,比如攻 击他人,吸食毒品等等。冲动的个体一般不会获得很大的成就。谨慎的人容易避免麻烦,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人们一般认为谨慎的人更加聪明和可靠,但是谨慎的人可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或者是一个工作狂。极端谨慎的个 体让人觉得单调、乏味、缺少生气。
第二章 人格理论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需要掌握人格的定义,了解影响人格的因素以及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关系;能够解释4中不同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几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人格(personality)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个性即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倾向性四个基本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人格遗传环境←二、人格、气质与性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一)气质及其类型←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气质是由神经系统的先天特征所决定的,因而具有先天的遗传性,但是气质也具有可塑性。
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五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四个迟到的观众,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禁止他们入场。
先到的A面红耳赤地与守门员争执起来,他争辩说,戏院地时钟块了,打算推开工作人员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说他不会影响任何人,结果与工作人员闹得不可开交。
迟一点到来的B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让他进入剧场里去的,但楼上还有个检票口,他认为从那里进入或许便当一些,就跑到楼上去了。
差不多同时到达的C看到不让进入正厅,就想:“第一场大概不太精彩,我还是暂且去小卖部转转,到幕间休息时再进去吧。
最后到来的D说:“我真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我来猜一猜:四个人的心里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A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而B则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具有外向性。
C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D则孤僻、自卑、行动迟缓,多愁善感。
六大人格理论
六大人格理论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一、精神层次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与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与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1] 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则是前意识,如同冰山与水面起伏接触的地方,需要通过某些特定的事件或行为才能被唤醒。
二、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与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与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与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与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学知识点 人格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人格理论心理学知识点:人格理论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的独特和相对稳定的特质模式。
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分支。
下面将介绍几种经典的人格理论。
1.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人格理论的奠基之一。
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突和压抑的内容。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这些阶段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2.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概念,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并提出了人格的三个组成要素:自我概念、自我一致性和自我体验。
罗杰斯认为,只有在接受性、真实性和无条件关爱的环境中,个体才能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基于满足一系列需求的过程。
他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个体在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的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成长潜力。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和个体差异。
5.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他提出了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心理需求和社会任务相关。
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需要解决身份认同、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耻等心理冲突,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格特质。
总结: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分支。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潜意识对人格的影响;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在接受性和真实性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成长潜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能力对人格的影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类个体性格特征的重要分支,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人格理论。
1.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和研究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包括五个核心人格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这些人格特质在不同的人群中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显著影响。
2. 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人格的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由个体的意识和无意识因素共同决定,个体需要通过意识化和面对阴暗面来实现内心的和谐。
3. 因果属性理论因果属性理论认为人格特质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反应有关。
根据因果属性理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解释会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
这种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的框架。
4. 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是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无意识动机对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人格特点受到无意识冲突和童年经验的影响,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和经验的处理,个体可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熟。
5.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知觉和解释方式,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观察、评估和模仿的重要性,这些过程对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人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体的特点和需求。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人的个性和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理论主要包括个人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和心理防御机制三个方面。
一、个人心理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它是由个体的本能和欲望驱动的。
本我主要追求满足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如食物、性欲、安全感等。
本我没有道德观念和现实感,只追求即时满足。
2. 自我(Ego):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它是个体与外界进行适应和交互的媒介。
自我主要通过意识和理性来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生存和适应。
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个体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内化,它代表了个体内部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超我主要由父母、老师和社会的价值观等外部因素形成,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二、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1. 口唇期(出生至1岁):这个阶段的主要心理需求是满足婴儿的口唇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无法满足需求,可能会导致口唇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吸烟、咬指甲等习惯行为。
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功能。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限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肛门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顽固、固执和控制欲强等特征。
3. 阴蒂期(3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官感到好奇,并开始探索性别角色。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限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阴蒂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性格上的问题。
4.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欲望暂时减弱,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
这个阶段对人格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
5. 生殖器期(青春期至成年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欲望再次增强,个体开始寻找恋爱对象和建立亲密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人格特质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在人格心理学中,有一种常用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即“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以下五个维度来描述: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五大人格特质覆盖了人类行为的广泛范围,对个体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偏好有深刻的影响。
1. 外向性外向性是五大人格特质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维度。
外向的人通常喜欢社交活动,与人交往时表现得开朗和乐观。
他们热衷于结交朋友,擅长社交技巧,并且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能量。
与外向相对的是内向性,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思考问题时更多倾向于内省和反思。
外向性在个体的社交行为、领导能力和情绪表达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 神经质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
神经质高的人容易焦虑、紧张,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相反,神经质低的人更加冷静、稳定,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境。
神经质与个体的情绪健康、应对能力和压力管理能力密切相关。
3. 开放性开放性是个体对新观念、新经验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更加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热爱冒险和探索。
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相对较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价值观。
相反,开放性低的人更喜欢传统稳定的事物和观念,对新的挑战抱有保守态度。
4. 宜人性宜人性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友善、和蔼和合作的特质。
宜人性高的人关心他人,喜欢帮助他人,乐于合作。
他们通常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够在团队中扮演协调和凝聚力的角色。
相反,宜人性低的人更加自我中心,不易与他人相处并且表现出较高的竞争性和敌对性。
5. 尽责性尽责性指个体对任务和职责的承担和完成程度。
尽责性高的人有较强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他们通常勤奋努力、有计划地完成任务,并且更加注重细节和效率。
相反,尽责性低的人常常拖延任务、难以专注,并且容易对工作或活动失去兴趣。
以上五大人格特质,每一个都代表了人类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中的八个阶段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个体发展的理论,它描述了人类在生命周期内所经历的不同心理和社会挑战。
这个理论提出了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和开展了个人发展所需的心理能力。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1.幼儿期(0-2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或不信任感。
关键任务是建立亲情关系、满足基本需求,并学会相信他人。
2.幼儿期(2-3岁):自主性与怀疑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意志和自我认同。
关键任务是掌握自己的身体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学会独立思考。
3.幼儿期(3-5岁):创造性与内疚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想象力、解决问题,并学会承担责任。
4.学龄前期(6-12岁):勤奋与劣势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建立友谊关系,并发展良好的自尊心。
关键任务是学会控制自己、适应社会,并发展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5.青春期(13-19岁):身份与角色困惑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关键任务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建立独立意识,并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6.成年早期(20-39岁):爱与孤立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建立深层的人际关系,并投入到事业或家庭生活中。
关键任务是建立爱的关系、发展职业或家庭,并体验亲密和冲突。
7.中年(40-64岁):生产力与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关注自我价值和生产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职业或家庭、培养下一代,并探索自我实现的机会。
8.晚年(65岁+):完整性与绝望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回顾自己的一生,并决定其意义和满足度。
关键任务是接受自己的生活、回顾一生,以及接受死亡。
每个阶段都涉及面临的心理、社会和情感挑战,而成功地解决这些挑战将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如果一个人没有解决一些阶段的任务,可能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遇到困难或挫折。
总的来说,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面临的挑战。
(完整版)人格理论小结
人格理论小结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这也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奥尔波特认为所谓人格,即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他所定义的人格是指“在个体内心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就我们而言人格是后天学习所得的,包括知识等内容,是人的特性。
它使得一个人产生与他人不同的独特行为的倾向,给予他人影响的刺激作用和社会性的作用.它是某一个人具有特征性的行为倾向,具有持续性和一贯性,包含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综合特性。
所以我们可以将人格定义为:各种心理特征的整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结构:主要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这里需要重点阐述的是人格的基本特性。
人格的基本特性有如下五点:1。
独特性,体现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个别特性以及整体行为模式上。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
”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格完全相同的人。
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在遗传上完全相同但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许多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人格也不完全相同.2.相对稳定性,人格表现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上,个人在行为中的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不能算是他的人格特质,只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才能算他的人格特质.3。
整体性,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人格特质的整合。
4.功能性,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格具有可塑性。
儿童的人格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人格改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性,人格中的社会性和生物性,遗传和环境,先天和后天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以上人格的概述只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各种的人格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研究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人格发展理论,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五个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阐述它们各自的观点、主要内容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与个体的潜意识密切相关。
这个理论强调了无意识处理的心理过程与早期经历在塑造一个人性格中的重要性。
1.1 冲突三部分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模型,其中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代表着个体的基本欲望和冲动,如食欲、性欲等,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自我:是个体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承担着调控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道德要求之间的平衡。
超我:是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内化,负责评判行为是对还是错。
1.2 早期经历的重要性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童年经历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早期经历会对一个人的情感反应、社交能力和应对压力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个体在关键时期的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人格是通过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形成的。
这个理论主要由约翰·沃森和B.F.斯金纳等人发展。
2.1 条件反射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人格是不稳定的,是随着环境刺激而变化的。
例如,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个体可以在无意识中形成某些反应模式。
2.2 操作条件反射2.3 行为习得与模仿此外,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他指出,人格不仅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到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影响。
通过观看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个体能够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
三、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如何处理信息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对其行为和情感状态产生的影响。
五大人格理论
五大人格理论
五大人格理论是指以下几点:
一: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
这是五因素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因素。
该因素代表着责任感,对工作的敬业以及认真程度。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成就感(Achievement)与可靠性(Dependability)。
成就感反映出一种渴望把工作做好的态度以及积极向上努力工作的行为。
可靠性衡量了诚信、自律以及遵守规章制度的品质。
二:外倾性(Extraversion)
外倾性是衡量内外向性格的指标。
它包括了广泛社交、健谈、果断、雄心勃勃、充满热情的性格特征。
三:宜人性(Agreeableness)
随和性是衡量能否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的指标。
它包括了和善友好、协作性、值得依赖的性格特征。
四:情绪稳定性(EmotionalStability/Neuroticism)
情绪稳定性是衡量情绪化程度的指标。
它包括了冷静、性格温和、低焦虑、遇事沉着的性格特征。
五:经验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
经验开放性是衡量智慧水平的指标。
它包括了经验的丰富性、高智商、富于想象力以及求知欲的特点。
人格的特质理论
指个体对任务的胜任力和责任感,表现为自律、谨慎、 有条理和成就导向等特点。
外倾性
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外倾性相似,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 积极投入程度,表现为热情、活力、自信和社交等特点 。
宜人性
指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合作性,表现为友善、信任、利 他和同理心等特点。
神经质
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神经质相似,指个体情绪的稳定性 和调节能力,表现为焦虑、抑郁、敏感和多疑等特点。
调整交往方式
根据他人的人格特质,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和沟 通策略,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解决人际冲突
在了解双方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寻找解决人际冲 突的有效方法,化解矛盾,增进理解。
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措施
自我认知与接纳
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人格特质,避免自我否定 和过度追求完美。
情绪管理与调节
根据自身特质,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保持 情绪的稳定和积极。
3
指导实践
人格特质理论在教育、职业选择、心理咨询等领 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指导实践并提升 个体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
研究方法
人格特质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 卷调查、心理测量、实验法等,通过 这些方法可以收集到关于个体人格特 质的大量数据。
应用领域
人格特质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如组织管理中的员工选拔与培训、 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障碍诊断与治疗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等。
早期经历
童年时期的经历,如亲子 关系、创伤事件等,对个 体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深 远影响。
重要事件
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如失 业、离婚等,可能导致个 体人格特质的改变。
学习与成长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 习、适应环境,从而形成 和改变自身的人格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理论(总分:33.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A2型题(总题数:24,分数:24.00)1.荣格人格学说的最重要的内容是∙A.潜意识∙B.个人潜意识∙C.自我意识∙D.集体潜意识∙E.自我(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潜意识的基础上发展了他的人格结构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
意识是心灵中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是曾经有被意识过但被压抑后从意识中消失,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
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
2.依据罗杰斯有关健康人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健康的人能把所有的经验都准确地符号化为意识∙B.自我观念和经验相协调∙C.以价值条件来引导自己的经验和行为∙D.无条件的积极关注∙E.以实现趋向来指导经验和行为(分数:1.00)A.B.C. √D.E.解析:3.不符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是∙A.未受强化的行为不会发生∙B.学习可以独立于强化而发生∙C.受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表现出来∙D.本我决定人格的发展∙E.强化影响到个体以后的行为表现(分数:1.00)A.B.C.D. √E.解析:4.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适宜的治疗气氛不包括∙A.阐释∙B.共情∙C.真诚∙D.无条件的关注∙E.设身处地的理解(分数:1.00)A. √B.C.D.E.解析:5.以下哪项不是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机制∙A.升华∙B.利他∙C.合理化∙D.幽默∙E.压制(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①自恋性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有否认、投射、歪曲。
②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主要有投射、防御认同、攻击、见诸行动等。
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
④成熟防御机制: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幽默、压制等。
利他指替代性而建设性地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
升华指人们把那些可能是不道德或违反伦理的强烈的潜意识欲念,以社会较能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化悲痛为力量)。
幽默指当个体受到挫折时以某些合适的言行来化解困境,度过难关,维持心理平衡。
压制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做出予以推迟的决定。
合理化指个人自己能接受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行为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和不快,保持个人的自尊(酸葡萄反应、甜柠檬反应)。
6.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和弗洛伊德的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B.是否承认儿童发展的阶段性∙C.是否属于环境决定论∙D.本我决定人格的发展∙E.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分数:1.00)A. √B.C.D.E.解析:7.有关阿尔波特的功能自主不恰当的说法是∙A.是对动机理论的概括∙B.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C.可独立与外部奖赏而存在∙D.一个健康的人,其过去的动机和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E.动机有自我保持性(分数:1.00)A.B. √C.D.E.解析:8.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共同特点不包括∙A.行为的习得是许多刺激一反应联结的结果∙B.遗传决定了人的大部分行为∙C.人为了生存趋乐避苦∙D.环境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E.不同类型的强化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数:1.00)A.B. √C.D.E.解析:[解析]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共同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行为的习得是许多刺激一反应联结的结果;人为了生存趋乐避苦,不同类型的强化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环境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
9.训练孤独症患儿最常用的强化行为方法是∙A.正强化∙B.负强化∙C.替代行为区分强化∙D.相互抵制区分强化∙E.塑造和串联(分数:1.00)A.B.C. √D.E.解析:10.行为学家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别人而非亲身经历的强化称∙A.正强化∙B.负强化∙C.替代性强化∙D.区分强化∙E.自我强化(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班杜拉指出观察别人而非亲身经历的强化,可代替亲身经历的强化,从而引起学习,这种强化称替代性强化。
11.阿尔波特的特质理论的特点不包括∙A.特质之间是彼此独立的∙B.比习惯更具一致性∙C.具有动力性∙D.包含有道德判断或社会评价的色彩∙E.具有独特性和普遍性两个方面(分数:1.00)A. √B.C.D.E.解析:12.以下哪项不是阿尔波特特质的分类∙A.枢纽特质∙B.核心特质∙C.次要特质∙D.一般特质∙E.自我特质(分数:1.00)A.B.C.D.E. √解析:13.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可以通过______得到满足∙A.提醒∙B.意识∙C.梦∙D.性力∙E.本我(分数:1.00)A.B.C. √D.E.解析:14.影响强化物效能的关键因素不包括∙A.依从性原则∙B.统一性原则∙C.即时性原则∙D.匹配性原则∙E.餍足与剥夺原则(分数:1.00)A.B. √C.D.E.解析:[解析] 影响强化物效能的关键因素有:依从性原则:在而且仅在预期行为出现时才给予强化物;即时性原则:预期行为后即时给予强化物;匹配性原则:目标在于提供恰好有效数量的强化物,不多不少,物恰所值。
餍足与剥夺原则:指行为者最近有没有接受强化物,越近接受强化物就越容易餍足;剥夺原则指行为者离上次接受强化物已经有多长时间,被剥夺时间越久,强化物效能越大。
15.史蒂文森创立了______用于“自我”的测量∙A.Q分类技术∙B.多变量方法∙C.二变量法∙D.投射技术∙E.聚类分析(分数:1.00)A. √B.C.D.E.解析:16.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的核心是∙A.同一性一角色混乱∙B.遗传决定论∙C.社会环境决定论∙D.潜意识∙E.自卑情节(分数:1.00)A. √B.C.D.E.解析:[解析]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艾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一致)。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
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阶段。
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
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
第五阶段:青年期(13~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9~25岁),亲密对孤独的阶段。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6~65岁),繁殖对停滞阶段。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同一性一角色混乱,它是一种成熟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从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17.卡特尔的特质论的创新和贡献之处不包括∙A.采用了临床法和二变量法∙B.采用多变量方法∙C.引入因素分析∙D.从三种来源搜索人格资料∙E.区分了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分数:1.00)A. √B.C.D.E.解析:18.有关区分强化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使某一种行为得到强化而其他行为被消除的一种程序∙B.在同一种情景里必须有两个以上不同形式的行为参与其中∙C.可以有多个行为被强化∙D.不相关的行为被消退∙E.替代行为的区分强化是最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之一(分数:1.00)A.B.C. √D.E.解析:19.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A.遗传∙B.环境∙C.性本能∙D.超我∙E.学习(分数:1.00)A.B.C. √D.E.解析:20.以下除了哪项外,均可作为行为治疗的强化物∙A.关注∙B.忽视∙C.赞同∙D.食物∙E.玩具(分数:1.00)A.B. √C.D.E.解析:[解析] 强化是行为治疗技术中最基本的一种操作程序,任何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事件都可作为强化物:继续某一行为之后;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它可以是社会上的反应:赞同、关注、询问、微笑、注意等,也可以是食物:糕点、糖果,还可以是活动:看电影、旅游等。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焦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神经性焦虑是本我和自我间的冲突引起的∙B.广泛性焦虑是弗洛伊德的焦虑分型中的一种类型∙C.道德焦虑表现为羞耻感和罪恶感∙D.现实焦虑有助于自我保护∙E.焦虑被认为是自我遭遇危险的信号,是自我一种功能(分数:1.00)A.B. √C.D.E.解析:22.卡特尔用大量取样和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______种根源特质∙A.2∙B.4∙C.10∙D.14∙E.16(分数:1.00)A.B.C.D.E. √解析:23.有关自我强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指个体进行的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行为∙B.自我强化体现了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系∙C.可用于解释人类的道德行为∙D.体现了个体一情景交互作用的结果∙E.行为受环境因素和行为结果的综合影响(分数:1.00)A.B. √C.D.E.解析:24.卡特尔人格理论把特质区分为∙A.独特特质和根源特质∙B.独特特质和共同特质∙C.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D.表面特质和共同特质∙E.独特特质和表面特质(分数:1.00)A.B.C. √D.E.解析:二、B型题(总题数:6,分数:9.00)∙A.至善原则∙B.现实原则∙C.本能原则∙D.快乐原则∙E.法律原则(分数:1.50)(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中本我奉行的是(分数:0.50)A.B.C.D. √E.解析:(2).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中自我奉行的是(分数:0.50)A.B. √C.D.E.解析:(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中超我奉行的是(分数:0.50)A. √B.C.D.E.解析:∙A.否认∙B.合理化∙C.投射∙D.合理化∙E.认同(分数:1.50)(1).某中学生非常喜欢足球,并经常身穿喜欢的足球队的队服,将发型也理剪成足球明星的发型,模仿明星们的举止行为方式。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属于(分数:0.50)A.B.C.D.E. √解析:(2).某学生考试不及格后责怪老师出题太偏,监考过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