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我见
现代主义读后感
现代主义读后感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不仅在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有深远的影响,也在社会和人类思维方式上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我对于现代主义的阅读后,深感其独特性和前瞻性,以下是我对现代主义的一些思考。
首先,现代主义作品的语言风格常常呈现出碎片化和多样性。
在传统文学中,叙事大多呈线性结构,但现代主义作品则多采用非线性的叙述方式,通过跳跃式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情节和思想的复杂性。
这种碎片化的叙述手法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颠覆传统的冲击,让我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作品中的细节和深意。
其次,现代主义作品常常关注对现实的探索和揭示,不回避痛苦、挣扎和混乱。
现代社会中充满了不确定、复杂和混乱的现象,现代主义作品用其独特的方式将这种困惑和焦虑呈现出来,让我更加意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与此同时,这种揭示现实的探索也带给我一种共鸣和思考,使我开始思考我自身在这个纷繁世界中的位置和角色。
再者,现代主义作品常常反思传统的观念、价值和权威,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现代主义作品中,我看到了对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的挑战,以及对统治阶级和权威的质疑。
这种思想上的颠覆和批判让作品具有了反叛的力量,引发了我对于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的思考。
同时,这种挑战传统的态度也给我带来了勇气,让我敢于质疑和探索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最后,现代主义作品还常常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
在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中,我看到了对于传统边界的突破和对于形式规范的挑战。
艺术家们试图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展现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情感,给作品带来了更加接近真实生活的形态。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让我体会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性,并鼓励我去追求个人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作品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和思考方式。
它们的碎片化叙述、对现实的揭示、对传统的批判和形式上的创新,都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阅读现代主义作品,我得以窥见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激发了我对于艺术、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观感
外国文学,或称西方文学,从内容和形式以及时间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传统的和现代的。
从流派上看,传统的西方文学,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批判现实主义,还有自然主义,等等;现当代西方文学,主要为现代派文学,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传统的西方文学,成就最大、影响最大,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者,当属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狄更斯、巴尔扎克、福楼拜、司汤达、莫泊桑、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西方文学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的,也主要是这些作家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比广阔而又色彩斑斓,与中国文学境界和气象完全不同的神奇的精神殿堂。
然而,同样来自西方的现代派文学,却完全背离了传统的文学优美、崇高以及致力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品质,把我们带到一个怪异、破碎、荒谬以及绝望的世界。
从精神风貌和文化渊源上讲,西方现代派文学基本上是西方现当代哲学思潮的产物,与传统的西方文学不仅没有师承关系和思想联系,而且还以反西方传统文学的面貌出现。
读西方现代派文学尤其是小说,给人突出的印象,首先是好多作品文体特征不明显,或者多种文体混杂在一起。
说是小说,但是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完整的故事有情节,而是人物形象十分模糊,情节非常混乱甚至完全没有情节。
你基本上不知道小说中的人物长得是什么样,甚至有时还分不清他们到底谁是谁,它完全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它有时就根本没有形象可言,你看不出、想不出、猜不出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也想不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其次,是现代派作品大面积使用暗喻、烘托、渲染、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把本来可以明明白白说清楚的事情,描述得十分复杂曲折而晦涩难懂。
为了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作家们大量使用象征性手法,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而且还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
浅谈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浅谈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西方现代派文学论文[键入文字] 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联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二联系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式。
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等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在大部分分歧点上,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似乎都只是一个自觉程度上的差异。
它们与其说是异中之同, 不如说是同中之异, 所以, 要将二者严格地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
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作家都受到过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 而许多现代主义作家又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某种后现代色彩。
乔伊斯是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家, 但近年来他又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
他的《芬尼根守灵夜》常常被视为英美后现代主义新纪元的开始, 因为这部作品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主义”向“以语言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的过渡。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
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对西方文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西方文论的重要性和其对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影响。
首先,现代西方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传统的文论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而现代西方文论更注重作品的意义和主题。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意象和符号的使用,以及其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现代西方文论强调批评的主观性和多元性。
传统的文论往往基于固定的准则和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而现代西方文论鼓励个人的主观观点和多样化的批评方法。
这使得文论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学作品和不同的批评角度,提供更全面和立体的解读。
另外,现代西方文论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社会和历史现象的反映,通过研究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这也使我更加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与社会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最后,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能够让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认识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以及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对西方文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作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价值,并从中获取到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启迪和启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在阅读了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相关著作后,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思考全新领域的大门。
二十世纪,是一个文学理论蓬勃发展、流派纷呈的时代,每一种理论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浩瀚宇宙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强调对文本的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普遍规律和模式。
这种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作者个人情感的随意表达,而是受到一定的结构规则所制约。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结构主义试图揭示出那些深层的、稳定的结构关系。
这让我思考,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否常常只关注表面的情节和人物,而忽略了背后潜在的结构框架?结构主义提醒我们,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呈现,更在于其内在的结构组织。
而在众多理论中,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则为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作者创作动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行为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往往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得到更深入的解读。
例如,一些人物的梦境、无意识的言语和行为,可能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揭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则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和文本转移到了读者身上。
它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和反应对于作品的意义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读者由于其背景、经历和阅读期待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这让我反思,我们在阅读时,其实是在与作品进行一场独特的对话,我们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构建了作品的意义。
后结构主义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它质疑了那种认为存在固定的、普遍的结构和意义的观点,强调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
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本身是不稳定的,文本的意义是在不断的阅读和解释中生成的。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封闭的、具有确定意义的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领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我见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断想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在高中之后才慢慢接触到的一个文学思潮,印象最深的就是它荒诞的叙事风格,含混模糊的主题意旨,作家强烈的自我意识,还有变化多端的叙事技巧。
现代主义文学一般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学流派,包括了诸如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具体的文学现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特征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2、由于人的异化而形成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形式重于创造,工于形式;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推销员格里高尔变为甲虫的荒诞情节,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人变为非人的异化现象及其灾难性后果。
《变形记》全方位、多角度地突显了“异化”主题:在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表现为人变甲虫的生理“异化”,而在格里高尔家人身上则表现为亲人变为“非亲”的精神与行为的双重变异。
遭遇凄惨、精神痛苦、沉浸在孤独恐惧幻灭感中无以解脱的主人公,实际上只是人类不幸命运、现代西方荒诞人生的象征性喻体。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表现了卡夫卡队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里普通人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无论变形与否,格里高尔都深陷于尴尬情境之中:讨厌推销员的工作,却又不得不为生计操劳;憎恶老板,却不能不忍气吞声;希望休息,却不得不疲于奔命······变成甲虫后的格里高二不能再支撑家庭生活,反而成了家里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无不对其厌恶,产生了心理上的“异化”,格里高尔死后,全家感到如释重负,丧亲之痛很快转换成“丧亲之喜”。
对格力高尔家庭成员人际关系“非亲”和“异化”现象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卡夫卡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的深刻恐惧。
我心目中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我心目中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上班去动荡不安的欧美社会的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同时,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其观念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多元而又复杂的,流派众多,主张各异,但它作为20世纪一个富有创新和反传统的文学思潮,在总体上有基本一致。
现代主义文学主要以异化为主题;强调表现内心呢生活和心理欣赏,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更提倡以“以丑为美”“反向诗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方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一)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表现主义文学就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之一。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
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标志着表现主义首先在德国产生,随后影响欧美各国,表现主义纷纷产生和发展。
表现主义他文学大都受康德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在创作上,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
表现主义的流行是对注重外资客观事物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拨,她的反叛精神对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产生离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语言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中还常常随心所欲地使用新奇的语言,奇特的倒装、定冠词的省略、词语的重复、扭曲句子结构等方式,形成了一种过于紧张而急促的节奏,藉此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狂热、喧嚣不安和非理性的情感情绪。
表现主义特点鲜明,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但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西方现代艺术之我见
西方现代艺术之我见自从学了《现代艺术审美课程》后,我开始对现代文艺审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现代艺术的审美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以我对西方现代艺术为线索进行我个人的讨论。
西方艺术史是一部艺术社会功能的转变史。
“写实”的表现很长一段时期是西方艺术史的主要形式,其原因在于“写实”更好的完成当时以下主要三种的社会功能。
第一:对自然和宗教的崇拜的描述,这种描述的层面是以宗教为上;第二:对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的描述,这是纯粹的文化上的艺术;第三:肖像和装饰画的制作,这是社会实用上;但随后,西方人文方面的艺术不断发展,而宗教领域却不断退缩;摄影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使前期造型艺术的社会功能突然面临着一种绝境。
从法国印象派以后,美术艺术上急需另辟领域,以完成社会功能的转换,这是一段美术史上的挣扎时期,艺术家艰难的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美术的意义。
一时之间,美术圈内流派横生,花样层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艺术家们纷纷向美术自身的形式趣味靠拢,使美术困境趋之缓和。
但万万没想到的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的整个文化的发展方向遭受覆灭性的打击,社会意识低迷,存在主义四处泛滥,人们精神无所适从。
西方精英阶层在这种状况下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文化史,调整现有的发展方向,引入古老的东方文化体系,寻求出路,希望调和现有社会的意识形态。
而后来,随着印度,日本等国传统文化的介入,精英阶层开始自觉不自觉的承担起东西方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的整和。
在对东方文化逐渐认同中,引发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种种变迁,而艺术的社会功能随识形态的变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一些精英人士在艺术上的介入,使艺术的功能从前期的大众审美功能转变成了精英说教功能。
在表现的方式上,艺术从主观艺术转变成了客观艺术。
这种表现的方式的转变,转换了前期艺术事件中作者——作品——观众三者角色的关系,前期的艺术事件中,作者以作品为媒介,直接主观的述说。
在客观艺术中,作者——作品——观众三者角色处在一种平等的探讨关系,在观众对于作品的参与和探讨中,观众也自觉承担起了作品观念的内化和延伸,作品最终的目的是作者的说教的观念得到观众的认同,但达成与否,取决于作者作品观众的三者的关系。
英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启示
英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也在不断演变。
英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文学的重要流派,对全球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也受到了英美现代主义的启示,进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英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启示,并分析其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英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启示在于审视传统。
在20世纪初的英美文学中,现代主义作家们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他们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这种审视传统的态度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文学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注重道德、伦理和传统价值观的宣扬。
而现代主义的到来,使得中国作家开始反思传统文学的局限性,并尝试突破传统的束缚,寻求新的表达方式。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以及胡适的《无题》等,都是对传统文学进行的批判和颠覆,展现了中国文学在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新面貌。
其次,英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启示在于形式的创新。
现代主义作家们对文学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框架和规则。
他们运用意象、象征、内心独白等手法,创造了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作家们在接触到英美现代主义后,开始尝试采用新的写作手法和形式,使得中国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面貌。
例如,萧红的小说《生死场》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表现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使得中国文学更加丰富和深入,更好地表达了作家们的内心世界。
此外,英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启示还在于对现实的关注。
现代主义作家们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批判,他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社会的关切。
这种对现实的关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家们在接触到英美现代主义后,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西方现代派文学
西方现代派文学西方现代派文学是20世纪早期的一股文学运动,主要涉及到了小说、诗歌、戏剧等形式。
它旨在挑战传统文学形式,探讨现代社会、人类心理、语言和感性经验。
这种文学形式的兴起,是由于20世纪初发生了大量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科学上的变革,因此,文学家们在创作方面也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派文学的特征是拒绝使用传统文学形式,如描写性的情节发展、阐述性的结构和叙事风格等。
相反,文学家们试图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如使用流派技巧、意识流、反常的叙述顺序、抽象和多重解释等。
此外,现代派文学还试图涉及更多现实本身的元素,例如繁重的书写内容、对绝望和恐惧的描述以及对现代性和人类存在的探寻。
其中,现代派诗歌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如使用简洁、抽象和富有音象律的语言,探索内心体验,展示抽象和矛盾情感。
该派别的标志性诗人包括T.S.艾略特、艾米丽·狄金森、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
例如艾略特的《荒原》,通过使用复杂的语言、多重叙述和宗教象征,描绘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和绝望。
现代派小说也是该派别的代表,其中最有名的作家是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
现代派小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非常创新,包括追求真实性和不断探究道德和社会观点,同时也因其难以理解的复杂形式而备受争议。
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通过使用语言游戏、意识流技巧和与现实中的细节对话,试图展现出当代爱尔兰文化的特点和心理状况。
戏剧作品也是现代派文学的一部分,旨在挑战传统戏剧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化价值。
该派别的代表作品通常具有高度互动性和社会性,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该作品具有压抑和无聊的氛围,展现出现代人的内心状态和精神状况。
总体而言,现代派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对传统文学的蔑视和拒绝,试图在文学形式、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展现出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它以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形式的文学作品为基础,探索现代主题、社会关系和人类经验。
学习西方现代文论有感
学习西方现代文论有感第一篇:学习西方现代文论有感学习西方现代文论有感刚开始学习西方现代文论时,我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深奥的课程,因为它的理论性非常强,非常抽象。
如果你只是略略地看老师的提纲,根本无法明白它所包含的深沉含义。
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课下的查阅,慢慢地我觉得这门课程非常有趣。
它教会我把不要简单地看完一篇文章,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评判文章。
在这个课程中,我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最感兴趣。
最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是在心理课。
所以在我的思想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就是分析心理。
但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能够解答文学艺术。
这让我疑惑不解。
原来自一战以后,弗洛伊德的学说猛烈地冲击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社会风尚、道德伦理,激起一阵又一阵死水波澜。
而且在今天社会的社会学、美学、人类学、教育学、法学、神话学等学科里,都多多少少烙下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子。
虽然弗洛伊德承认心理分析方法很难解答艺术功能的本质,无力去说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更不能给艺术家的创作手法下注脚,但他对文艺问题十分关注,总想猜透艺术家内心你深处的隐秘东西。
但他运用心理分析学来解释文艺的心理起源和文艺创作的心理动机,他坚信心理分析学能为渗破艺术创造的奥秘提供有力的帮助。
通过一些作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现实社会的生活。
而我们都知道,心理材料同样是来自生活,因此心理的材料来源与文学一致。
如张爱玲的文章离开不了满清遗老遗少的影子和三四十年代中女性结婚员千疮百孔的情感世界,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张爱玲只能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写小说,却不可能写出现代都市化,科技高速发达的人们生活状况。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
“意识”是人类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它是现实生活材料在脑中形成的印象以及对现实生活作出的判断及评价,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而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就局限和问题
西方王见代主义文学的成就、局限和问题子袁可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暴露了严重的局限,也带来了复杂的问题。
这些成就、局限和问题又是互相牵连,难解难分的。
我们只能就主要的方面做一点具体分析,希望有助于全面地认识这一复杂的文学现象。
一、显著的成就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所体验到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尽了它反映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和时代精神的使命的。
这里所说“反映现实矛盾”,主要是指在四种人类基本关系上的矛盾,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四种关系上的畸形脱节,这一点大概没有人会提出异议;说其反映了“时代精神”,怕就会引起争论了。
近百年来西方社会各个阶级对“时代精神”当然持有不同的理解,但就中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这个阶层说,这个时代的主要精神特征无疑是反传统,反理性,怀疑一切,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从上世纪末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到本世纪70年代贝克特声言“人死了”,这一精神特征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是一以贯之,而且日益严重的。
尼采否定了上帝,还可用超人来代替,来重新评估一切;贝克特否定了人,就走到了彻底的、完全的虚无之境。
我这样说,并不否定现代西方社会还有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民主进步阶层,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积极进取的,反抗剥削和压迫的,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时代精神。
既然我所说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基本上不代表后者的立场和观点、思想和感情,现代派所把握、所表现的时代精神自然也就不会是后者所把握、所表现的时代精神。
现代派只能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时代精神。
应当补充的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有少数作品还是表现了一些进步思想和积极精神的,如前期象征主义对巴黎公社的歌颂,左翼表现主义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反抗,左翼未来主义对法西斯统治的不满,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一135一主义对共产主义运动和反纳粹斗争的支持,等等,不过它们的分量不足以成为现代派的主流罢了。
现代主义读后感
现代主义读后感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化运动,涵盖了文学、艺术、音乐等多个领域。
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强调破坏传统观念和形式的束缚,追求个性、创新和自由。
我通过阅读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了这一文化运动的内涵与特点,并对其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于传统文学作品的直接叙述,现代主义作品往往采用了碎片化、断裂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时空跳跃、人物意识流等手法将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
在阅读中,我常常需要重新组合信息和线索,去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和寓意。
这种新的叙事方式给我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也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其中的内涵。
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现代主义的作品常常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和情感表达。
现代主义作家通常会以自己的视角和经历作为创作的来源,展现出真实的、细腻的情感。
在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困惑和迷茫。
与之相伴随的是对社会、人性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使读者深陷其中,产生共鸣。
通过现代主义作品,我更加了解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除了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现代主义作品还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吸引了我。
现代主义作品往往追求创新和实验,其语言运用也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作者会运用新词汇、俚语、隐喻等手法来丰富作品的语言表达,使之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
在阅读中,这些独特的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使我更加沉浸于作品的氛围之中。
通过阅读和思考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我对现代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观念和形式的突破与颠覆,它追求个性、创新和自由,旨在在现代社会中探索和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
现代主义作品深入描绘了人们内心的痛苦、困惑和迷茫,也思考了社会、人性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代主义的阅读,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也对现代社会和自身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反思。
英语文学中的现代派文化反思
英语文学中的现代派文化反思现代派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引领了当时的文学潮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派文学也引发了对于文化和社会的一系列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英语文学中的现代派文化反思。
一、对于传统文化的反叛现代派文学在创作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颠覆和反叛。
传统文学注重叙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而现代派文学则更加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形式的创新。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流畅的语言和复杂的结构成为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种反叛传统的态度体现了现代派作家对于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二、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现代派文学在探讨现代社会问题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和对人性的剖析,呈现了现代社会的冷漠、荒诞和虚无。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一部充满现代社会批判的作品。
通过将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变成一只巨大的昆虫,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异化。
三、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现代派文学在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上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作家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探索人类的本质、意义和存在的困境。
T·S·艾略特的《荒原》就是一部关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之作。
艾略特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描绘和对人类精神的追问,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和孤独。
四、对于语言的重新定义现代派文学对于语言的重新定义也是其独特之处。
作家们尝试通过创新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自述》以其流畅的内心独白和流动的时间结构成为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种对语言的重新定义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于艺术的审美追求现代派文学在审美追求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作家们试图通过艺术的形式和风格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例如,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叙事风格成为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浅议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
浅议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含义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
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
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
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现实主义文学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
文学上,人们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抗议和呐喊,而要求真实的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因此现实主义文学又叫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三、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1、法国: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恩格斯称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
他经历了拿破仑的兴衰、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王朝三个时期,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创作素材的丰厚积累,为他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他所创作的系列小说《人间喜剧》以现实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狡诈和虚伪,真实描绘了法国社会生活。
在《人间喜剧》中以《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最著名。
《欧也妮•葛朗台》(1883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的罪恶和道德的沦丧,形象地反映了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从而表现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2、英国:狄更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狄更斯出身贫困,十分熟悉英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经过艰苦奋斗,他进入了新闻界,在目睹英国议会、政府和法律的腐败和虚伪后,他又怀着对资产阶级政治、对达官贵人们的无比憎恨、对饱受辛酸苦难的劳动者深切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感进行创作。
浅谈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浅谈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浅谈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一:现实主义的起源:“现实主义”一词的出现,其概念的提出,以及它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再到初已进入的二十一世纪,它在世界各国都被广泛地接纳和运用,但由于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不同的社会政治家、文艺理论家对它的不同理解和阐释,“现实主义”在其漫长的演变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形态,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的伸缩变化着。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
但是据波兰现代美学家符·塔达基维奇考证:现实主义的概念最先出现在1821年一篇题为《十九世纪的墨丘利》的佚名文章中,文章里说道:“忠实的模仿显示提供的原型”的原则“可称作现实主义”。
二,现实主义的演化发展历程:自从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的概念在法国流行,历经20世纪,再到现在的21世纪,它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地接纳、运用,但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国家的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不同的社会政治家、文艺理论家对它的不同理解和阐释,现实主义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伸缩变化着。
(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成为欧美文学发展的主流:自其出现和兴起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激情昂扬的浪漫主义时代已经过去,资本主义的胜利已成定局,而且这一时期西欧的哲学、社会科学空前繁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发展形态——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文学。
其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社会政治主张主要是改良主义,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同时它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怎样看待西方现代派的作品
作者: 王文彬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64-66页
主题词: 西方现代派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三十年代;西方现代文学;荒诞派戏剧;资产阶级;黑色幽默;非理性;作品
摘要: <正> 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渐趋消沉后,代之而起的是形形色色的“现代派”;二次大战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以美国而论,“红色的三十年代”文学现在受到鄙夷,存在主义的作品、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却很流行,连梅勒、贝娄这样的作家也不免受到它们的影响。
对于现代派文学,一般的看法是;它在创作方法上追求非理性的形式主义,背离了现实主义,趋向怪诞、晦涩和神秘;在社会作用上,它不但起丁对资产阶级“帮闲”的作用,而且散布虚无主。
西方文学经典之我见
题目:西方文学经典之我见姓名:高渊学号:201211081936专业:汉语言文学西方经典文学之我见任何文化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社会的发展也总是给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契机。
西方经典文化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日益成熟,日益显示出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社会该何去何从。
既然西方文学的魅力如此之大,那么又该如何把握其奥妙和穷理呢?首先从其社会进程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其文学的发展。
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奴隶社会到宗教统治时期,从欧洲国家的王权世袭的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
西方文化在与奴隶制、宗教压迫、王权至上及资本压榨的斗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古希腊时代的奴隶社会,社会的中总体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的生活贫困,精神上还未找到可以寄托的东西。
于是原始的一切虚幻的东西慢慢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即对神的狂热崇拜,这和中国的图腾崇拜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王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丘比特及众多的诸神,住在奥林匹斯山上,接受众生的顶礼膜拜。
众神分工的细致充分说明了广大的人民对一种有序的、安定的社会的向往。
而当时的社会虽然各国的联系很少,但时不是也会有战争的交锋。
在希腊社会,早已形成一种集体荣誉和责任感。
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一个人若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功绩则会受到人民的爱戴,于是英雄人物的出现恰好顺应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心理特点。
《伊利亚特》通过特洛伊战争向我们展示了一群为国家为集体,毅然抛弃个人利益的英雄,既具有广泛的现实性,又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神是战争的挑起者,同时又是战争的仲裁者;神不仅直接了参加战斗,又制止战争的悲剧。
似乎神成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在战争中无疑诞生了众多的英雄:阿基琉斯英俊魁梧,武艺高强,英勇无畏,能征善战。
他虽然性格暴烈,意气用事,但是始终把部族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为希腊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特洛伊军队的统帅赫克托耳身先士卒,勇猛顽强,以强烈的责任感、自制力及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誓与城邦共存亡,誓死与命运与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断想
文传学院07级高级文员2班070104081 杨宝珠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在高中之后才慢慢接触到的一个文学思潮,印象最深的就是它荒诞的叙事风格,含混模糊的主题意旨,作家强烈的自我意识,还有变化多端的叙事技巧。
现代主义文学一般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学流派,包括了诸如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具体的文学现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特征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2、由于人的异化而形成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形式重于创造,工于形式;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推销员格里高尔变为甲虫的荒诞情节,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人变为非人的异化现象及其灾难性后果。
《变形记》全方位、多角度地突显了“异化”主题:在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表现为人变甲虫的生理“异化”,而在格里高尔家人身上则表现为亲人变为“非亲”的精神与行为的双重变异。
遭遇凄惨、精神痛苦、沉浸在孤独恐惧幻灭感中无以解脱的主人公,实际上只是人类不幸命运、现代西方荒诞人生的象征性喻体。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表现了卡夫卡队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里普通人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无论变形与否,格里高尔都深陷于尴尬情境之中:讨厌推销员的工作,却又不得不为生计操劳;憎恶老板,却不能不忍气吞声;希望休息,却不得不疲于奔命······变成甲虫后的格里高二不能再支撑家庭生活,反而成了家里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无不对其厌恶,产生了心理上的“异化”,格里高尔死后,全家感到如释重负,丧亲之痛很快转换成“丧亲之喜”。
对格力高尔家庭成员人际关系“非亲”和“异化”现象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卡夫卡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的深刻恐惧。
有着犹太血统的卡夫卡幼年家庭生活甚为不幸,父亲专制粗暴,母亲抑郁冷漠,卡夫卡孩提时饱受父亲的虐待,对父亲的深度恐惧如影随形,终其一生。
成年后的卡夫卡内向孤僻的性格和恐惧孤独的思想,很多程度来自于这段不幸的家庭生活的影响。
《变形记》中的“父亲”的形象,是作家童年所受精神创伤的真实写照。
《变形记》具有鲜明的自传性和主诉性,字里行间都晃动着作家孤独的身影,颤抖着作家痛苦的心灵,彰显着作家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与理解。
小说注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描写人物的内心激情,通过歪曲客观事物的外形与表象去展现事物的本质。
《变形记》中格力高尔的身体变形和家人的心理畸变的叙事方式具有寓言化的特征,其中寄予了作家对“异化”的理解,外化出作家对人生不幸的切身感受。
格力高尔是卡夫卡的影子,也是受着异化折磨,深陷孤独、恐惧的灾难无法自拔的现代人的象征,符号化了的格里高尔,传达了作家对现实人生和人类命运的观察与思考。
此外,《变形记》的文学叙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描写,人变甲虫的故事情节极尽离奇荒诞,与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现实相去甚远,但在编织故事时,作者却注入了自己无比真实的内心情感和思考,使读者如临其境地观察到作者隐秘的内心活动,体现了表现主义反对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强调表现作家主观内心感受,通过作品探讨抽象哲理性问题的文学主张。
作品一方面故事情节荒诞不经,另一方面小说细节如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日常生活情景和心理逻辑过程等方面的描写却又极其细腻真实,体现出亦真亦幻、真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艾略特的《荒原》是我在大学时候接触的一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看了很多次,始终没能看明白,可以说是看得很纠结,后来借助一些文学理论书籍,还有其他作家的一些评论性文章,才勉强算得上有点理解。
《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作,它既不是叙事诗,也不是浪漫主义诗人笔下那种抒情诗,它把看来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景拼接起来,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放在一起,纳入一个“荒原”的象征框架中,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从而揭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历史必然性。
为了表现现实的病态和邪恶,诗人选用了病态、丑恶、卑微的意象。
《荒原》共分为“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部分,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已干涸得像一片“荒原”,全诗充满了枯槁、干涸、破碎、散乱、空虚、孤独、丑陋、衰朽、荒蛮、死亡等意象。
作家以鲜明的形象,通过暗示、象征和自由联想,构成了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成功地表现了主题,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诗歌技巧的限制,而且还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的第一章“死者的葬仪”主要写荒原和荒原上人的一项,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人对冬春两季的反常心理,接着以一个贵妇人的回忆片段说明昔日繁华已经一去不返,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
然后从《圣经》、瓦格纳的歌剧和其他文学著作中征引典故,描写荒原上枯石遍布,干涸死寂的景象和现代人沉溺于欲望、无力自拔的情景。
第二章“对弈”通过大量的引证,把人类过去的昌盛文明和现代的破败丑恶加以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贪欲不止的可悲处境,认为现代人丧失了人生的意义,形同僵尸。
第三章“火诫”总的精神是要通过宗教点化执迷不悟的人生。
诗人指出,种种世俗的欲望是造成人生孽债的根源,荒原人只有恪守宗教戒律,弃绝一切尘世欲念,才能免除险恶的报应,过上圣洁的生活。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只有十行,写一个腓尼基水手由于纵欲而葬身大海的事,诗中多少流露出人生虚幻的出世思想,含有明显的讽喻。
第五章“雷霆的话”,以雷霆代表上帝,对人们发出忠告。
雷霆说,荒原上的人们必须听从上帝的教诲,做到“舍予、同情、克制”,才能使荒原和自己获得新生。
《荒原》在思维上跳跃幅度很大,意象之间、场面之间的衔接常常显得十分的突兀,诗人的情绪隐藏在那些奇特的意象和象征后面,很难轻易看出。
这些意象和象征与诗人的感情相对应,加上众多的引语、典故、对话、场景,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图画,呈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这就需要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这就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部作品,一部是荒诞变形路线的,一部是意识流路线,当然这两部作品不能代表整个庞杂纷繁的现代主义文学,普鲁斯特、乔伊斯、爱伦·坡、罗曼·罗兰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写出了很多形式多样,内蕴复杂的现代主义文章,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