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断想
文传学院07级高级文员2班070104081 杨宝珠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在高中之后才慢慢接触到的一个文学思潮,印象最深的就是它荒诞的叙事风格,含混模糊的主题意旨,作家强烈的自我意识,还有变化多端的叙事技巧。现代主义文学一般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学流派,包括了诸如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具体的文学现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特征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2、由于人的异化而形成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形式重于创造,工于形式;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作品通过推销员格里高尔变为甲虫的荒诞情节,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人变为非人的异化现象及其灾难性后果。《变形记》全方位、多角度地突显了“异化”主题:在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表现为人变甲虫的生理“异化”,而在格里高尔家人身上则表现为亲人变为“非亲”的精神与行为的双重变异。遭遇凄惨、精神痛苦、沉浸在孤独恐惧幻灭感中无以解脱的主人公,实际上只是人类不幸命运、现代西方荒诞人生的象征性喻体。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表现了卡夫卡队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里普通人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的理解。无论变形与否,格里高尔都深陷于尴尬情境之中:讨厌推销员的工作,却又不得不为生计操劳;憎恶老板,却不能不忍气吞声;希望休息,却不得不疲于奔命······变成甲虫后的格里高二不能再支撑家庭生活,反而成了家里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无不对其厌恶,产生了心理上的“异化”,格里高尔死后,全家感到如释重负,丧亲之痛很快转换成“丧亲之喜”。对格力高尔家庭成员人际关系“非亲”和“异化”现象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卡夫卡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的深刻恐惧。有着犹太血统的卡夫卡幼年家庭生活甚为不幸,父亲专制粗暴,母亲抑郁冷漠,卡夫卡孩提时饱受父亲的虐待,对父亲的深度恐惧如影随形,终其一生。成年后的卡夫卡内向孤僻的性格和恐惧孤独的思想,很多程度来自于这段不幸的家庭生活的影响。《变形记》中的“父亲”的形象,是作家童年所受精神创伤的真实写照。
《变形记》具有鲜明的自传性和主诉性,字里行间都晃动着作家孤独的身影,颤抖着作家痛苦的心灵,彰显着作家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与理解。小说注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描写人物的内心激情,通过歪曲客观事物的外形与表象去展现事物的本质。《变形记》中格力高尔的身体变形和家人的心理畸变的叙事方式具有寓言化的特征,其中寄予了作家对“异化”的理解,外化出作家对人生不幸的切身感受。格力高尔是卡夫卡的影子,也是受着异化折磨,深陷孤独、恐惧的灾难无法自拔的现代人的象征,符号化了的格里高尔,传达了作家对现实人生和人类命运的观察与思考。此外,《变形记》的文学叙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描写,人变甲虫的故事情节极尽离奇荒诞,与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现实相去甚远,但在编织故事时,作者却注入了自己无比真实的内心情感和思考,使读者如临其境地观察到作者隐秘的内心活动,体现了表现主义反对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强调表现作家主观内心感受,通过作品探讨抽象哲理性问题的文学主张。作品一方面故事情节荒诞不经,另一方面小说细节如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日常生活情景和心理逻辑过程等方面的描写却又极其细腻真实,体现出亦真亦幻、真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艾略特的《荒原》是我在大学时候接触的一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看了很多次,始终没能看明白,可以说是看得很纠结,后来借助一些文学理论书籍,还有其他作家的一些评论性文章,才勉强算得上有点理解。《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作,它既不是叙事诗,也不是浪漫主义诗人笔下那种抒情诗,它把看来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景拼接起来,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放在一起,纳入一个“荒原”的象征框架中,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从而揭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历史必然性。为了表现现实的病态和邪恶,诗人选用了病态、丑恶、卑微的意象。《荒原》共分为“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部分,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已干涸得像一片“荒原”,全诗充满了枯槁、干涸、破碎、散乱、空虚、孤独、丑陋、衰朽、荒蛮、死亡等意象。作家以鲜明的形象,通过暗示、象征和自由联想,构成了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成功地表现了主题,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诗歌技巧的限制,而且还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一章“死者的葬仪”主要写荒原和荒原上人的一项,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人对冬春两季的反常心理,接着以一个贵妇人的回忆片段说明昔日繁华已经一去不返,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然后从《圣经》、瓦格纳的歌剧和其他文学著作中征引典故,描写荒原上枯石遍布,干涸死寂的景象和现代人沉溺于欲望、无力自拔的情景。第二章“对弈”通过大量的引证,把人类过去的昌盛文明和现代的破败丑恶加以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贪欲不止的可悲处境,认为现代人丧失了人生的意义,形同僵尸。第三章“火诫”总的精神是要通过宗教点化执迷不悟的人生。诗人指出,种种世俗的欲望是造成人生孽债的根源,荒原人只有恪守宗教戒律,弃绝一切尘世欲念,才能免除险恶的报应,过上圣洁的生活。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只有十行,写一个腓尼基水手由于纵欲而葬身大海的事,诗中多少流露出人生虚幻的出世思想,含有明显的讽喻。第五章“雷霆的话”,以雷霆代表上帝,对人们发出忠告。雷霆说,荒原上的人们必须听从上帝的教诲,做到“舍予、同情、克制”,才能使荒原和自己获得新生。
《荒原》在思维上跳跃幅度很大,意象之间、场面之间的衔接常常显得十分的突兀,诗人的情绪隐藏在那些奇特的意象和象征后面,很难轻易看出。这些意象和象征与诗人的感情相对应,加上众多的引语、典故、对话、场景,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图画,呈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这就需要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这就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部作品,一部是荒诞变形路线的,一部是意识流路线,当然这两部作品不能代表整个庞杂纷繁的现代主义文学,普鲁斯特、乔伊斯、爱伦·坡、罗曼·罗兰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写出了很多形式多样,内蕴复杂的现代主义文章,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