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初中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我觉得仍然要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的模式,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无形变为有形,使学生参与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边学边实验教学功能。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边学边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构建与实验探索,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主动构建物理知识和有关技能,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整个学习过程既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又有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反思、调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教学功能

边学边实验教学的注重实际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做好演示实验,为学生引路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操作要领,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充分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源,让他们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等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使他们深刻的体验到学习探究创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冲突所在,从而引燃探究火花。边学边实验教学引发了认知冲

突,从而激发了探究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动力。比如在讲浮力应用时,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铁应该沉入水底,但为什么铁质的轮船却不下沉。教师适时提供废牙膏皮让学生实验探究其中的奥妙。这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盲点、迷惑点,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在学生探究心切的情景下展开了对浮力应用的研究,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边学边实验的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学生思维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易受束缚。通过边学边实验教学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后,设计如下实验让学生思考:某容器中盛了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浮着一块冰,问:⑴冰融化后水面如何变化;⑵若往水中加足够的盐,冰露出水面的体积如何变化;⑶冰溶解于盐水中,液面又怎样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和多项发问,通过了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边学边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扶、引、放”为阶段标志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实验探究科学化、系统化。

(一)以“扶”的形式使学生实验能力得以生成

“扶”是指在提出问题后,按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与讨论的程序,采用实验的形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生成。学生把已有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实验,从而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与实验难度。学生常常把自己当成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扶”使学生的探究实验愿望得以实现。

(二)以“引”的形式使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引”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可以是完全正确的设计,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做出正确的探究判断,从而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如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讲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己判断、分析、实验。

(三)以“放”的形式使学生自己探究

“放”是指出观察对象后,提供部分或全部实验材料,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如上电磁感应,演示手摇直流发电机后,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提示,大胆进行探究,效果良好。

“扶、引、放”的设计形式构成了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框架,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逐步到学生独立探究过渡的格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同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方案,互相讨论和辩论。教师也要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点滴成功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肯定正确部分,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同学交流找到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进行探究,进而取得成功。

总之,放手学生进行边学边实验,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设计好边学边实验的阶梯,帮助学生步步深入。既不要使学生学习的跨度过大使学生无从下手,又不能使学生学习的跨度过小而使发展受限。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通过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在一起对比分析、讨论,帮助他们得出结论。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