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浅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浅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探讨和研究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于实现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是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多样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农业产业化成为了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产业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引导,打造正确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激发农村生产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它影响着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等都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
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如路网、水电、燃气等,是保障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生产生活的基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促进交通、信息和物资流通,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经之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农业信息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和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依靠信息技术打造一条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致力于优化农村信息化环境。
四、农民合作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民合作组织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民遵循“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在组织管理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起适合本地形势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发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产销对接、物流配送、品牌推广、产业链延伸、环保治理等方面的能力优势,有助于加快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文章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议题,指出应同时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正确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地域等发展我国的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迁,这种比较优势又在发生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同时发展这种比较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学派所提出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是非赢即输的理论之后,提出可能实现双赢,即绝对优势理论,也就是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针对李嘉图没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的比较成本的差别问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 理论)进行了回答。
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不同商品的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从各国的分配领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不同。
按照新李嘉图的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论文范文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论文范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由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势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中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篇一:《浅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摘要]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起关键作用是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然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申办,关于对体育产业的政策判断,市场开始习惯的加入奥运因素,甚至视作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轨迹,显然,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看皆存在片面性,本文认为,最终对体育产业发展起决定因素不是奥运盛会,而是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经过审时度势细研当前国内宏观经济特征,笔者拟提出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思路,目的是保证体育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宏观经济形势体育产业发展思路随着我国申办2008奥运会的成功,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运作,各行各业尤其是体育产业开始刻意地把奥运会与行业互动紧密关联,认为承办奥运必将是未来体育产业政策和经济的分水岭,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诚如所言,政府和管理层也的确希望借助此次奥运会的举办,能够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包括体育产业实现“智能升级”,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的结构,凭籍奥运“催化剂”的作用,催生一个带有奥运因素的相对发达的体育产业链。
但与此同时,应该清醒看到的是奥运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并不总是呈正面效应,亦有负面潜在制约因素的存在,例如奥运前的过度投资会引发奥运后投资和增长下滑,甚至衰退的问题,日本就是这方面问题的最好史鉴。
因此,总揽全局不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过多地强化奥运预期的影响,不妨弱化奥运要素,理性看待目前体育产业之现状,回到我国宏观经济层面上来,因为最终对体育产业发展起决定因素不是奥运盛会,而是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基于这个理论视角,本文从以上题目切入,以期拓宽体育产业管理层视野并尝试提出宏观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的思路。
产业结构论文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特点及演化方向探讨摘要:产业结构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面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出现的问题展开思考,提出了可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我国目前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体现了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各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同时也蕴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更高级的生活需求的发展过程。
1 当前产业结构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之后,产业结构政策作用十分有限。
政策推行二十多年来,长期困扰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结构失衡问题愈加严重。
1.1 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着第一﹑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问题。
2010年我国三产产值比重为:10.2∶46.8∶43.0。
同国际比较,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构成和从业人数的比重都远高于其他国家,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和从业人数的比重又太低。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迅速成长的工业并没有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二产业的制约也相当突出。
1.2 各次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比较缓慢在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虽有所优化,但升级缓慢。
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太大改善,投入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有效的流通组织。
第二产业内部,产业总量虽有扩张,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经济需要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明确提出了“提高产业优化升级水平”的目标。
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中国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依然是主导,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甚至存在不少“中低端、以制造业为主”的特征。
2. 技术水平低下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较少,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了制造业的规模和质量。
3. 研发投入不足中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较低,尤其是中小企业更为明显。
这导致了产业技术水平和升级速度的相对滞后。
4. 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传统的制造业模式和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将制约中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解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的对策1. 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并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研发合作网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推广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提高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2.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圈。
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智能发展。
3.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施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
同时,加强环保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 推进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利用产业转移和海外投资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国际化。
与发达国家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四、结语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应该形成合力,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浅析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方向【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巨轮的驱动下,中国经济已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点之一,同时第三产业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领域。
本文通过对第三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浅谈我国未来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一、何为第三产业(一)第三产业实质第三产业即是服务业,经济产业的结构分类之一。
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蘸偷刂士辈橐担?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行业。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意义大力发展推动第三产业首先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其次,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
最后,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中国就业压力,同时还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一)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在过去的20年中,第一产业的产值在逐渐增加,但是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相比较,这一点增加可以忽略不计,在2013年第一产业总之大概有50000亿元,和经济总的发展趋势相比,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
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始终是最重要部门,第二产业的产值始终高于另外两个产业。
浅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实力建构
浅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实力建构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全球性相互依赖网络的形成,从而深刻影响着国家传统实力的内涵与外延,使国家硬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下降,软实力的作用突显,国家实力的重新建构也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中国的硬实力发展相对成熟,其软实力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两者之间的互动更多地表现在硬实力对软实力的单项推动上。
中国实力的建构应该在强化硬实力的基础上,注重软实力长期有效的发展,加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和平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硬实力;软实力;相互依赖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实力建构经济全球化是指“一个体现了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根据它们的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加以衡量——产生了跨大陆或者区域间的流动以及活动、交往和权力实施网络。
”[1]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全球的四种维度,即全球网络的广度、相互联系的强度、全球流动的速度和全球相互联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全球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商品的生产过程在全球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完成,促进了国家之间的联合生产;资本的全球流动形成了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全球金融体系;人员的全球流动加速了全球大市场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全球体系的不同网络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其组织性和制度性不断增强。
“经济全球化不仅仅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还促成全球经济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共同运行的整体。
”[2]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使得国际社会更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国的事务和政策可以受到大洋彼岸其他国家的影响和牵制。
在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的全球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世界贸易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全球性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这深刻影响着国家的传统实力——硬实力的运用。
经济全球化影响了全球问题性质的变迁,严重削弱了国家传统实力控制国际环境的能力,政府可以干预全球市场,但干预过多会给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可能导致意料不到的风险。
浅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
浅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引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和应用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思想。
该理论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竞争,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和管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本文将从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和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进行浅论。
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包括市场自由、竞争、私有财产权和有限政府。
它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资源分配,提高效率。
竞争被认为可以激发企业创新和降低成本,最终实现经济增长。
私有财产权被视为鼓励个人努力和提高生产力的基础。
有限政府是指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强调个人自由和责任。
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全球影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国家推行了市场化和自由化的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减税、市场开放、国有企业私有化等。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普及和实践使得全球贸易和投资增加,促进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然而,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福利的削减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一部分原因可以归功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些观点。
中国通过市场化改革,放开了经济的束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加速了经济增长。
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中,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想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也面临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的有限政府理念与中国的国情不完全相适应,需要政府在经济中发挥更多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避免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的加剧。
浅论强国之梦两个阶段与三步走的关系
浅论强国之梦两个阶段与三步走的关系强国之梦是中国人民对国家发展的向往和期许,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强国之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强国之梦具有两个阶段,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而在实现强国之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下面将从强国之梦的两个阶段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谈到强国之梦的两个阶段,我们可以从现实条件出发进行分析。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制度,提高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心。
这一阶段需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强国之梦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发展,使国家实力更加强大,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强国。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建设现代化军队,促进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推动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发挥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强国之梦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指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
首先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打下基础;其次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我们提出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并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基础;最后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我们提出了实现产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基础。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战略相互衔接,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关键步骤。
强国之梦的两个阶段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相互渗透、相互支撑。
在实现强国之梦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依靠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来稳步前进。
在不同阶段,我们都需要实现相应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篇一:论文《经济全球化》浅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论文浅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开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开展,经济全球化开展更加深入,这也给我国经济开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开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躲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效劳、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标准的经济行为规那么,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根底建立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开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开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
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
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开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开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效劳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兴旺国家来说,我国的开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
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开展生产力的促进。
浅论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
我国 目 的资 源要素价格存 在的问题 , 前 并提出了资源要素价格 以下三方面原因决定我 国以引进技术 的方式来推进经济增长的 道路行不通。一方面 , 因为朝鲜 战争 , 西方 国家对 中国实行了封 改革的总体思路。
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 中介机构进行统计评估工作 ,评 价的标准 如就业 途径 、 就业层次 、 就业 环境 、 单位性 质 以及 工作薪酬 等 。 不仅 可检测一所高校人 才培养 相对稳定和可靠 , 定期或不定期评估 , 在多种媒体上公布。教 把大学生就业率统计 指标 细化 , 并 育主管部 门则依据就业评估情况制定和 限定相关高校专业设置 的 目标和规格是否符合社会 发展的客观要求 , 更是检验 一所 高 和招生规模 ,高校则要建立一套科学 的、准确的大学生就业跟 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的重要 标准 , 并成 为影 响高等教育发 展的核 踪、 就业统计与评估体系及专业信息预警机制 , 社会媒体要及时 心 内容 。 如实地报道各高校或者社会 就业统计机构所公 布的就业 数据 , 对被举报造假 的部 门、 高校要及时曝光。
2理性处理就业数量 和质量 的关 系 . 3完善机 制, . 促进主体积极参与
在 市场经 济体制下 , 人才配置 日益市 场化 , 高校 毕业生 和 用人单位 是就业市 场中 的两个 主体 , 于就业率 , 们最有 发 对 他
首先, 合理安排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时间。大学毕业生找 言权 。 首先 , 建立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登记制度 。 用人单位把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策 , 只有 这 样 才 能迅 速 建 立起 自 己的工 业 体 系。自“ 五 ” 划 开 始 我 国就提 出 了 经济 增 长 方 式要 转 变 , 是 效 果 不 明显 , 成 效果 也 九 计 但 造 不 明显 最 重要 原 因是 目前 资 源要 素 价 格 市 场化 滞 后 、 源要 素 价 格 偏低 。本 文从 实行 资源 要 素 价 格 的 角 度 出发 , 析 了造 成 我 国偏 资 分 低 的 资 源要 素 价 格 的原 因 , 论 了我 国 目前 资 源要 素价 格 存 在 的 问 题 并提 出 了一 系列 对 策 。 讨
浅论当代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当代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以快速起步发展,乡镇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及时探讨解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乡镇经济发展的潜力不断被挖掘,但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给了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尤其是在交通运输、水、电、气、通讯等方面的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缺陷,这些都是乡镇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缺乏这些设施将导致一系列的影响,如影响农产品的产销、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等。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道路、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其次,引进专业技术力量,提高工程建设及管理水平,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二、乡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带来了强烈的劳动力空缺和文化知识缺失问题,也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些乡镇地区的劳动力、专业技能人才等大量流失,导致一些农业企业的控制力缺失,形成农业经济“拐点”问题。
此外,农村人才的流失,也妨碍了“以土地兴农”的战略落实。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乡村人才的政策扶持,给予更多的物质和文化上的激励。
同时,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开展各类人才引进计划,为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和技术支持。
三、劳动力缺乏近些年,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城镇化率逐渐提升,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而乡镇地区的劳动力供应却越来越严重不足。
这样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才回流乡镇,提高农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此外,引入与农业企业配套的高端智能化设备,提升机械化水平,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提高劳动效率。
浅论国有资本管理模式
浅论国有资本管理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有资本的管理模式备受关注。
国有资本是指国家拥有的、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一定作用的资本,其管理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本的有效运作和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有资本管理模式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国有资本的管理方式。
国有资本的管理方式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控制和监管方式,涉及国有资本的所有权、收益分配、预算管控等方面。
目前,中国的国有资本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行政化管理模式,二是股权化管理模式。
行政化管理模式是指国家通过政府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国有资本,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国家可以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确保国有资本的稳定运营。
然而,行政化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决策效率较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等问题。
股权化管理模式是指国有资本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国有资本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经济效益。
然而,股权化管理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国有企业的股权安排、国有资产的流失等问题。
第二,国有资本管理模式的优劣分析。
无论是行政化管理模式还是股权化管理模式,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首先,国有资本管理模式的制度性问题。
在现实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划分不够清晰,政府职能和官员的利益关系仍然存在。
这导致了国有资本的管理和监管缺乏有效的制度性保障,容易引发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
其次,国有资本管理模式的效率问题。
行政化管理模式下,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强。
而股权化管理模式下,一些国有企业可能受到外部竞争的冲击,容易出现资源流失和资产贬值等问题。
第三,国有资本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对于国有资本管理模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
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划分和监管职责,确保国有资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国际收⽀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国际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在货物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拉动下,我国国际收⽀双顺差的规模逐年扩⼤。
国际收⽀的不平衡与国内经济均衡发展的⽭盾⽇益突出。
深⼊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贸易。
加⼯贸易两头在外,⽆论是通过来料加⼯还是进料加⼯,最终产品⼀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然构成顺差。
因此,加⼯贸易的规模越⼤,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励出⼝和⿎励外资流⼊的⾮对称性国际收⽀政策。
我国的国际收⽀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的结果。
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净流⼊⼤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
外资的⼤量涌⼊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融项⽬顺差,⽽且加⼤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中不断增长的⽐重。
促进我国国际收⽀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
作为⼀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结构应是:贸易项⽬逆差,经常项⽬保持平衡,资本项⽬下的顺差。
⽽⽬前的国际收⽀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的影响越来越⼤。
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各种⼿段促进国际收⽀平衡。
(⼀)降低我国过⾼的储蓄率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平提⾼,⼈民币更⼤幅度有序升值。
除了实⾏降低投资增速的⾏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利率⽔平。
央⾏应当继续加息并提⾼法定准备⾦率控制流动性。
同时,⼈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
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进⾏进出⼝产业结构调整,提⾼核⼼竞争⼒经常项⽬顺差的⼀个重要原因是进出⼝产业结构失衡,出⼝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技术竞争⼒,在国际上以低价量⼤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较优势概述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的。
它指出,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应该把生产的重点放在相对优势产业上,依靠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比较优势可以被定义为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些商品或服务中拥有更高级别的效率和资源比其他国家更具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比较优势的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首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其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和技术含量高。
中国制造业为世界各地提供了价格便宜但质量可靠的产品,这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可能会逐渐消失,这也就需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研发投入,从而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能源、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是中国的重要出口产品。
这些资源的丰富性也是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之一。
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中国在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更大的关注和投入。
第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明显标志。
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在服务业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
自201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放缓状态。
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应对这种情况,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仍在继续。
此外,中国企业和政府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通过加强创新、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中国可以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比较优势,保持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2024年浅论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2024年浅论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策略,不仅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对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制造业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
这包括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质量品牌提升战略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线,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中国制造业要提升全球竞争力,必须注重质量和品牌的双重提升。
一方面,要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绿色制造战略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制造业要顺应这一趋势,坚持绿色制造,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确保企业生产符合环保标准。
智能制造战略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
中国制造业要把握这一机遇,加大智能制造的投入,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要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产业链协同发展战略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中国制造业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这包括加强原材料供应保障,提高原材料质量和稳定性;推动关键零部件和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实现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浅论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浅论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马明有行管一班201132040131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内忧外患,党和人民面临空前的挑战。
国际上有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新中国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以及蒋介石残余势力的猖獗破坏,国内经济纯粹是一个“烂摊子”、“千疮百孔”,灾害连年,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与形势,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毅然决然的奉行“一边倒”政策,借鉴苏联,顺应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初步确立由农业化向工业化逐步过渡,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国际形势工业基础一边倒经济恢复总路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小农经济始终居于统治地位。
到了近代,在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主导下,工业化起步较晚,并且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天朝美梦,使得落后不堪的中国连最后两次挽救的机会都丧失殆尽(两次工业革命)。
因此,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族工业,它在中国存在的空间和机会是极其可微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
虽然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有所恢复与发展,但由于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压迫与排挤,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掠夺与剥削,处在夹缝中的民族工业江河日下,趋于淘汰,实力极其低下,基础十分薄弱。
后来,在经历了三年内战以后,本来不堪入目的中国工业,再次承受致命的打击。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留给共产党人的则是一个支离破碎、狼藉斑斑、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尤其是工业。
(如下表1、表2所示)工业的重要性,只片面强调不顾一切改善人民生活,应当重点发展轻工业和农业。
但毛泽东等一批中央骨干分子认为,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从金门登岛叹工业基础落后的中国军力1949年10月24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叶飞、胡琏为指挥员的第十兵团9000多名战士凭借顽强毅力利用破木陈舟,以闪电般登上汤恩伯20000多人驻守的金门岛,但悲剧随之开始。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影响
浅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当时国内一穷二白,再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经济封锁、禁运等政策,使新中国的发展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作为又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唯一可借鉴的范例就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因而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向苏联学习,并在其帮助下建立了类似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谓的计划经济体制也称之为指令型经济。
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
用一句话概括来说计划经济就是以国家的行政命令(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
首先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萌芽阶段(1949年10月~1950年6月)。
1949年底,我国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建立国营企业,从而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随后又对非公有制私营工商业也进行调整,将其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
同年冬中央确定实行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管理的方针,在1950年2月的全国财政会议上一指令性的方式提出了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的“六个统一”,说明此时已经开始提出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计划和措施。
1950年5月的《1950年国民经济计划概要》又对工农业等二十多项内容进行了计划编制等。
同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认为东北等老解放区已经开始了有计划地经济建设,但是新解放区却还不具备计划经济建设的条件。
这就说明此时的计划经济还属于萌芽阶段。
其次是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
七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1950年8月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讨论和编制1951年计划和3年奋斗目标。
虽然最后没有形成三年奋斗目标的计划文件,但是已经初步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决策等级结构的雏形。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来源,并指导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本文将就比较优势理论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浅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国家或地区应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那么他就具备相对优势。
李嘉图主张,不同国家之间应通过贸易来互补各自的相对优势,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分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增长。
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擅长生产钢铁,而另一个国家擅长生产纺织品,那么两国就应该进行贸易,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1.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这是中国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人力资源的丰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比如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对于吸引外资、开展出口贸易以及提高国内生产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国内消费能力迅速增长。
这使得中国能够在国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中国的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市场需求,并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来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
3.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三、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归纳了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意义,并试图对该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意义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建国六十余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先后历经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在一步步的学习、发展、不断完善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在此简要地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1、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国初期, 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 我国仿效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渐形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1978年以前,我国对资源配置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
这样的资源分配方式在当时极大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仅仅只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
可以说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了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并且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 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2、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1979——1992年间, 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
在这一时期,市场主体从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但是由于转轨时期是探索性的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标并不明确, 产业发展也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被动做出的调整, 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了轻工业, 但并未形成显著特征的主导产业。
2但是这段时期摸索、探讨、总结出的各种经验为我国后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 (V ol 24. No 2) Pp13--162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新模式的构建.《理论学刊》2010.09. Pp37--393、市场经济初期的经济发展模式1992年,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此,中国经济开始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运行。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就是进一步解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约束, 使市场主体构成多元化, 并通过尚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投资再度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外资经济带动形成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3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社会的安定祥和,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被国际上称为“中国模式”。
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 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若干质的规定性, 在所有制、调节机制等方面有着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 寻求社会和谐公正与经济高质增长有机结合的发展途径, 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
4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我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目前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很多,但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关注点各异,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表述不一。
从宏观上来进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市场经济,二是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方向,三是循序渐进的改革道路,四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5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依据我国国情建立的发展模式,是有效发挥国家主导作用的模式,它以培育多元利益主体, 增进公民福祉为核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均衡发展模式。
如果从微观上进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可以暂时概括为增长优先、投资驱动、沿海先行和出口鼓励四个方面。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为我党的方针路线,从此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意味着要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效率优先,兼顾公3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与演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02. Pp170--1754梁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2009.04. Pp16--205赵美玲,杨秀萍,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研究述评.《理论与现代化》2011.05.Pp113--1176郭熙保,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变.《当代财经》2011.03. Pp5--11平”,从“发展是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无不体现出我党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独到见解。
这三十多年来,增长优先战略确立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改革开放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而投资驱动、沿海先行和出口鼓励则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当代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成功地创立了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这对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必须坚持发展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对比着前苏联模式的失败,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市场没有自由,经济就难以发展。
但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必须创立渐进式改革的模式,以便较好地协调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避免出现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动荡。
对于经济和社会状况都比较落后、大众素质普遍不高、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渐进式改革似乎更具有成功的可能性。
2、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大国地位日渐提升。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选择主动、积极而又独立的全球化战略:既投身于全球化的博弈,又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和自主性,不“西化”、不“自由化”、不“资化”。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博弈中,既要接受、遵守和适应现存的制度、规范和“游戏规则”,也要为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并且扮演积极和负责任的角色,为建立和平、公平、公正、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做出自己的努力,为推动时代潮流朝着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73、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会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生产效率的降低以及利益分配的扭曲等问题。
我国自1992年以来,大步推行贸易自由化。
一方面连续大幅度降低关税水平,另一方面大规模拆除非关税壁垒。
实践证明,大规模的贸易自由化,并没有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多大的冲击,反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贸易自由化的成功经验,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证明了自由贸易并非7鲁世山,孙国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V ol.1,Serial No.2)Pp43--45发展中国家的陷阱,反而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收入差距拉大抑制需求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最近几年正在发生突变,已经明显偏离了原有收入差距较大的范围,向拉美化或东南亚化的方向发展。
收入分配形势的长期恶化是许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落入发展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
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和消费的抑制,将对经济的高增长形成巨大的影响,即一国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的增长将面临消费不足的巨大障碍。
城镇化长期滞后、地区差距过大等都会产生需求的陷阱。
在这一阶段,缩小增长差距(包括三方面差距)的政策不仅会得到更多的民众支持,而且会推动新的发展,因为它们将带动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的扩张,从而纠正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问题。
82、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在物本主义经济增长中,所谓的高效率是对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和最大限度的产出,追求效率的借口成了掩盖对社会利益损害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将带来对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问题,环境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
这种资源利用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以其极高的效率而受到追捧,但对社会来讲,是对未来利益的损害,是以牺牲社会的可持续经济增长能力为代价的,最现实的后果就是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日益紧张,而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惩罚着人类,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9在我国现有的发展模式下,如果不注重绿色GDP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将会使资源瓶颈约束难以克服,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
近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种种迹象表明, 我国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和劳动力、不惜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压力、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都说明逼迫我国经济转型的力量正在聚集。
我国发展模式要向着以效率和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企业应该成为全社会创新的主力军, 地方政府应当尽快实现职能转变, 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08王小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与战略思路.《改革》2010.08 Pp30--399杨秀萍,马云泽,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问题研究.《桂海论丛》2011.04.Pp103--10710钱箭星,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科学经济社会》2009.01 Pp6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