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屡见报端,2012年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震惊了资本市场,备受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用手段包括虚构交易、随意调整资产减值、利用关联企业造假、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隐瞒重大不利事项等五种;其造假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取新股发行或配股资格、迎合会计信息使用者、满足业绩考核标准等。
标签: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动因1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备受资本市场所痛斥!2012年,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被曝光,震惊国内外资本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舆论和学术研究的焦点。
现有不少研究聚焦财务造假问题,孙美野(2013)通过研究发现,企业主要通过操纵交易、资产重组、隐瞒重大事项等惯用手段来进行财务造假。
许景瑶(2014)认为利用关联交易、会计原则也是许多企业财务造假的常用手段,管理层为获得高额薪酬或职位晋升是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
于化瀛(2014)利用事件研究法全面剖析了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即通过虚构客户和合同等来虚增收入和利润,以谋求创业板上市资格。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主要有哪些?其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是从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研究,以求得到更为完善的结论。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用手段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花样虽不断推陈出新,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惯用手段。
2.1虚构交易在上市公司财众多务造假手段中,虚构交易是最常用的伎俩,比如说通过伪造凭证以虚构收入。
与其他调整收入的手段相比,这种财务造假手段的性质更为恶劣,欺骗性也是最强的,伪造交易是对法律法规的公然践踏,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近年来发生的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中,使用这种手段的案件占了大多数。
具体操纵手段主要有:伪造原始凭证,如原材料购进发票、原材料出入库单、产品出入库单等;伪造合同,包括材料购进合同和产品销售合同等;虚构销售发票单据、纳税单据、出口报关单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一:粉饰经营业绩:粉饰经营业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利润均衡化、利润清洗(亦称巨额冲销)。
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当年尤其明显。
最典型的做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利润最小化,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就不足为奇了。
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
利润均衡化,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款、应付款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利润清洗(也称巨额冲销),当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明确或推卸责任,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二:粉饰财务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项:高估资产、低估负债。
高估资产,当对外投资和进行股份制改组,企业往往倾向于高估资产,以便获得较大比例的股权。
典型做法是:编造理由进行资产评估、虚构业务交易和利润。
低估负债,企业贷款或发行债权时,为了证明其财务风险较低,通常有低估负债的欲望。
典型做法是:账外账或将负债隐匿在关联企业。
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发行股票和政治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利润均衡化的形式出现;基于纳税和推卸责任等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小化和利润清洗的形式出现。
就上市公司而言,危害性最大的会计报表粉饰是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然而,资产重组现已被广为滥用,以至提起资产重组,人们立即联想到做假账。
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动因及治理
● 证 券 市 场
《 经济师)0 6 2 0 年第 5 期
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动因及治理
● 蒋琳 玲
摘 要 : 市公 司财 务 造假 的 主 要 动 因是 恶 意 融 资 , 主 要 手 法 是 上 其 虚增 利 润 , 饰 财 务 状 况 。 贯 彻 实 施 财 会 法 律 法 规 体 系 , 强 财 会 监 粉 加
---— —
业绩不好的情况下 , 上市公司往往通过人 为地 把收入做 大 、 把成本 费用 调小的方式来虚增利润 。 人 为地把收入做大有下列主要的具体做 法 : 其一 , 在不满 地收入确 认条件 的情况下强行确认收入 。按照《 业会计制度》 收入》 企 及《 准则 的 规定 , 销售商 品的收入应在 同时满足 以下 四个条件时 才能确认 , 即企业 已将商 品所有权上的主 要风险 和报酬 转移 给购货 方 ; 企业 既没 有保 留 通 常与所有权相联 系的继续管理权 , 也没 有对 已售 出的商 品实施控制 ; 与交易相 关的经济利益 能够 流人企 业; 相关 的收 入和成 本能够 可靠地 计 量。有 的上市 公司明明知道 其销 售行 为没有 同时满 足四个 条件 , 但 仍然确认 收入。其二 , 虚构收入 。即通 过伪造购销 合 同、 虚开 增值税 专 用发票 、 造银行 对账单 、 伪 伪造 出口报 关单等 , 来虚 构经济业 务 , 达到 虚 构 收 入 的 目的 。 其三 , 向关 联 方 销 售 商 品 、 供 劳 务 时 , 在 提 以远 远 高 于 市 场 价 格 的 销 售 价格 销 售 , 为 调增 收 入 。 人 人 为 地把 成 本 费 用 调 小 的 主 要 做 法 有 : 一 , 确 认 收 入 的 时 候 , 其 在 不按 照 配 比 原 则确 认 相 关 的 成 本 费 用 。 其 二 , 反 会 计 制 度 及 相 关 会 违 计准则的规定 , 不计提或少计提八项资产的减 值准备 , 不计 提或少计 提 折旧 , 不摊销或少摊无形资产 、 待摊费用 、 长期 待摊费用 , 把应该费用 化 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等 。其 三 , 将应 由上 市公 司承担 的费用转 移给 其母 公司或关联方承担。 人 为 地 把 收 入 做 大 、 成 本 费用 调 小 后 . 润 就 虚 增 了 , 以 利 润 把 利 而 为基础计算的有关 财 务 比率指 标就会 变好 , 净资 产收 益率 、 股收 如 每 益、 投资报酬率等 , 投资者 、 潜在 的投 资者在 用这些指 标评 价上市 公 司 的经 营业绩时 就会给 出好的评 价 , 而就愿 意购 买这些 上市公 司的股 从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成因及对策研究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成因及对策研究张彤东北师范大学摘要: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却也频频发生。
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干扰市场经济秩序,侵害投资者利益,阻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经常使用的财务报告舞弊性手段层出不穷,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舞弊方式、成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归纳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的概述并总结了其主要手段,据此出了舞弊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对策一、引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
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也日趋激烈。
结果,虚假的会计信息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研究财务舞弊的手段,原因和对策可以保护中小投资者,政府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同时,进一步优化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状及手段(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通常各有各的目的与手段,而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为了粉饰报表以求得更多更好的融资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采取的行为。
2011年到2017年12月末为止,中国证监会一共发出了135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尚未正式做出处罚的对象。
而在这些处罚案例中,有近乎半数案子同时处罚了中介机构(券商、会计师、评估师等),近2/3涉及收入造假。
举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万福生科在2013年3月2日公告称,公司经自查发现,2008年到2011年里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
这就意味着,这家于2011年9月27日才挂牌上市的公司,从2008年到2012年上半年这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累计已披露的虚增收入已高达将近9.28亿元。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学院商学院专业会计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一、前言部分(一)相关背景自世界上首家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出现以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就如影随形。
21世纪初期,发生了“安然公司破产案”,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
在2001年11月,曝光了安然公司的会计丑闻后又出现了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的会计作假,使纽约股市大跌,造成了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公司的破产,又使美国股民甚至全球的投资人都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
同样,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也是屡闻不鲜,先是90年代初期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虚假财务报告(验资)案件”,随后1997年到1998年又发生了新“三大案件”——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
步入21世纪,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财务报告舞弊事件浮出水面。
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未完全消失,2001年又曝出麦科特舞弊案,银广夏风暴更是将财务报告舞弊推到了高潮。
自“银广厦”、“蓝田”财务造假事件被揭露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屡有财务丑闻曝光,这些财务造假事件引起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为各国证券市场的公害。
财务舞弊对市场参与者在财务信息上的信心是一个严重威胁。
财务舞弊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公共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
事实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经威胁到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甚至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
这就使得对财务舞弊的研究显得之分的有必要和有意义。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诱因,从而为我国防范和控制财务舞弊行为提供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务舞弊的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财务舞弊是财务造假主体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手段故意谎报具有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质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在经济活动中,财务报表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投资者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的压力,有些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以达到虚增利润、隐瞒亏损、掩盖风险等目的。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手段以及影响进行细致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追求利润最大化: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股东、投资者的期望,常常需要呈现正向的财务数据。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些公司会采取手段来虚增收入、减少成本,从而使财务报表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
2.应对市场压力:上市公司可能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或者业绩下滑而受到投资者的质疑。
为了回应市场的压力,一些公司会进行财务数据的美化,以掩饰实际的经营困境,维持投资者的信心。
3.扩大融资渠道: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需要进行新的融资活动来满足业务扩张的需要,然而,投资者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某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财务报表造假来提升自身的信用度。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其目的是为了让报表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以欺骗投资者、利益相关方。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财务报表造假手段:1.虚增收入: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构交易、虚增销售额、利用关联方进行虚假销售等手段来提升收入。
这种手段通常会在合同、发票等文件上进行篡改,以制造虚假交易的假象。
2.隐瞒负债:为了掩盖公司的风险,上市公司可能会隐瞒或延后披露一些负债信息,以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这种手段可能包括虚增资产、转移债务、迟滞应付款项等。
3.资本化费用:上市公司有时会将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资本化,比如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等,从而在报表中呈现出较好的盈利能力。
4.虚增资产: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夸大资产价值、虚构资产存在等手段来虚增资产规模,以提高自身的信用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防范措施会计论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防范措施会计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防范措施会计论文摘要:财务造假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出现会计诚信危机,给国家和广大投资者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和损失。
为了治理财务造假,就得探明其原因,看清其手段,本文在分析财务造假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就财务造假的手段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并提出防范财务造假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财务造假;造假手段;防范措施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就会将企业的各种财务缺陷和隐患隐藏起来,致使企业的会计信息成为失真的会计信息,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我国股票经过多年的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的剖析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财务造假是指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
对于上市公司来言,财务造假是指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以及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如实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财务报告。
可以说,财务造假在世界各国屡见不鲜,美国的安然事件让全世界人震惊,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也出现了琼民源、PT红光、银广厦等上市公司绩优股神话的破灭。
财务造假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财务造假的有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通常是以管理层为主体。
财务造假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他们通常经过精心设计并且事后极力隐瞒进行,使得注册会计师难以识别。
第二,会计数据是进行造假的客体。
造假的方式主要有伪造、变造公司的会计凭证,应用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和频繁变更会计政策等,但最终还是要在对外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上做文章。
第三,财务造假通常是企业连续几年的行为。
造假行为是有计划的行为,很难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出现,必然会涉及到几个会计期间。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剖析(一)与资产有关的财务造假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当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少于其账面价值。
财务会计舞弊十大手法
一、关联交易:不少上市公司通过设立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通过资金运作虚增收入、资产或虚减费用、债务;这些空壳公司实为同一控制人所控制,是实质意义上的关联方。
查询其工商登记资料,这些皮包公司注册地址往往在同一地方,联系电话甚至也是同一电话,当然基本是打不通;实地调查,你根本就找不到这些皮包公司。
二、循环交易:一些上市公司经常通过多方交易进行循环交易,如上市公司“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给B,B又卖给C,C再卖回到上市公司,这样的财务安排,可以达到既增加营收规模,又可以节税,因为可以取得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三、阴阳交易:一些上市公司开具阴阳发票、订立阴阳合同粉饰交易的真相,*ST源药就是这方面造假的典范,他在出售子公司股权时,签订了阴阳协议,使名义的出售价格低于实际的出售价格,差额部分作为收入入账;在收购子公司股权时,又通过阴阳协议,使名义的收购价格大于实际的收购价格,差额部分也作为收入入账。
四、填塞渠道:在期末时通过调节经销商库存以调节收入确认金额,这种会计数字游戏在实务中广泛运用,很多人不认为是一种财务舞弊,但事实上他可能提前或者推迟确认收入五、不断并购: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黄世忠老师曾在安然、世通事件发生后发出警告:收购兼并是滋生财务舞弊温床,并提醒投资者注意公允价值容易被滥用的倾向,实际上,不断并购是财务舞弊最强的征兆之一,最近大量的“系”垮台也证明了这一点,不断并购的背后是资金链紧张以及业绩的实质下滑,一些上市公司将并购作为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六、会计差错: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追溯调整的规定,将亏损往前移,最典型的就是大冶特钢和海王生物,在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之间,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了会计差错,因为会计估计变更导致的损益要直接进入当期损益七、大洗澡:科龙05年报暴出了30多亿元的亏损,这是中国上市公司又一起非常恶劣的大洗澡,而且科龙也不是第一次玩这种数字游戏,亏过头实际上是隐瞒净资产,在以后期间可以释放出来作利润,不管是顾雏军还是海信,在中国只有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转移,基本上都会玩这招游戏,这导致控制权转移后的公司实际经营业绩基本不可信,但愿海信不要再玩顾雏军那套虚盈实亏的数字游戏。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
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
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
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1. 虚增收入;2. 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3. 少记/转移费用;4. 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5. 增加非经常性损益;6.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7. 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8. 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9. 虚增资产;10. 隐瞒负债。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十种造假的手段。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1. 虚增收入虚增收入就是收入“无中生有”,大多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
比如,金亚科技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
上市之前,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达到发行条件,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6%、109%。
上市之后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及手段研究
Vol.28,No.4,202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及手段研究彭仕宸(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0)摘 要: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严重扰乱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的研究十分重要。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及主要手段,利用实证研究30家涉及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具体数据,得出财务指标对财务造假识别的影响,为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造假手段;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AreviewonthemotivationandmeansoffinancialfraudoflistedcompaniesPENGShichen(Hu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uzhou412000,China)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financialfraudincidentsoflistedcompanieshaveneverstopped,andthereisagrowingtrend,seriouslydisturbedthenormalorderofChina'scapitalmarket,sothestudyoffinancialfraudcasesoflistedcom paniesisverycritical.Throughtheanalysisoffinancialfraudmotivationsandmainmeansoflistedcompanies,usingempiricalre searchon30listedcompaniesinvolvedinfinancialfraudspecificdata,theimpactoffinancialindicatorsontheidentificationoffi nancialfraud,inordertosolvetheproblemoffinancialfraudoflistedcompaniestobringsomeenlightenment.Keywords:meansoffinancialfraud;thelistedcompany;financialfraudmotivationdoi:10.3969/j.issn.1006-8554.2021.04.059 引言受高溢价上市的利益驱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摘要】财务造假是指公司为达到虚高的财务指标而采取的欺诈手段。
本文从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和主要动因入手,分析了财务造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包括虚假销售、资产减值、账务调整等;而主要动因则包括盈利压力、管理层激励机制等因素。
财务造假对上市公司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和财务风险,影响企业形象和市场地位。
上市公司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透明的财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以预防和应对财务造假行为。
只有依法合规,诚信经营,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1. 引言1.1 介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财务造假是指公司故意失实地编制和披露财务报表,以获取违法或不当利益的行为。
在中国,财务造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挑战。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虚增收入、操纵成本、隐瞒负债、误导投资者等。
这些手段往往需要高超的财务知识和技术,以及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漏洞和监管缺失的深入了解。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也是复杂多样的,包括追求短期利益、掩盖公司经营状况、提高股价等。
本文将重点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用手段和主要动因,探讨财务造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提高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的识别能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1.2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当前财经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业绩目标或者获取投资者信任,采取了各种手段来虚增盈利,掩盖真实财务状况,甚至是直接篡改财务数据。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投资者的欺骗,也会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和高明,给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投资者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诱因及手段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诱因及手段分析1.追求高业绩压力: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市场预期,必须保持业绩的稳定增长或符合市场预期。
如果公司业绩没有达到预期,可能会面临股价下跌、市值缩水等经济压力,为了维护公司形象和股价稳定,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虚增利润、销售额等业绩指标。
2.资金需求与融资难题:上市公司在业务扩张、技术研发等方面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但融资途径有限。
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假销售、假高价购买等手段虚增收入,以此来获得银行信贷或者债券等融资渠道的支持。
3.高管激励制度的影响: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如果无法实现业绩目标,高管的奖金和股权收益将受到影响。
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和奖励,一些高管可能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虚增公司业绩,以此来获取更多的激励。
财务造假的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收入虚增:通过假销售、假收入确认等手段,虚增公司的收入和销售额,从而使公司的业绩看起来更好。
例如,虚构合同、销售订单,或者与其他公司合谋进行交易,以此制造假的收入。
2.费用隐瞒:通过隐瞒费用、将费用转移至其他期间或其他公司等方式,减少公司的费用支出,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
例如,将部分费用归入资本支出、预付费用等科目中来减少当期费用的发生。
3.虚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通过虚增资产、减少负债或者抹平亏损,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好。
例如,虚构存货、资本化费用、恶化资产负债表等手段来美化公司的财务状况。
4.隐瞒关联交易和关联方债务:通过故意隐瞒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关系、以低于市场价交易,或者隐瞒关联方债务等手段,来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
例如,虚构关联方交易、逃避上市公司报告的监管要求等。
5.财务数据篡改:通过恶意篡改财务数据,如伪造账目凭证、篡改财务报表等手段,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例如,改变会计政策、虚构会计凭证、错误计算坏账准备等。
总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诱因包括对高业绩的追求、资金需求、高管激励制度等因素。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公司故意通过编造虚假的财务报表或者其他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和市场,违背了诚信原则和信息透明的基本要求。
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秩序和投资者的利益,对于保障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分析造假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造假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可能借助财务造假来虚增盈利、掩盖亏损、提高财务指标等,以提高股价、增加市值,进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好处。
2. 政策压力: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的一些政策要求,如上市、融资、职称晋升等,可能会造成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政策要求而进行财务造假,以获得政策的优惠或者避免政策的制约。
3. 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的奖金、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以表现出色的业绩来获得激励。
4. 市场需求: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有一定的期望,如果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市场的预期不一致,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投资者流失等,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上市公司可能会选择财务造假来达到一致性。
防范对策如下:1. 强化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审查力度,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增加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
2. 完善制度: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重视,严格实施会计准则和财务报表披露要求,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3. 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公布财务信息,提高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信任。
4.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上市公司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诚实守信、正当经营,将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5. 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判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减少受骗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披露财务报告时故意歪曲财务数据、隐瞒重要信息或虚构交易事实,违背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欺骗投资者、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行为。
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和防范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追求业绩目标、股价提升及公司价值的提升,或者为了获得更多银行贷款等利益,往往会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经营压力在面临市场竞争激烈、业绩不佳、资金链紧张等压力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盖企业经营困难,往往会选择通过虚增收入、隐瞒损失等方式来美化财务状况,以便获取更多的融资和支持。
3. 管理层个人动机有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提升自身地位和薪酬,或者为了避免控制权的流失,会以其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操纵财务报告等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从而达到控制和操纵企业的目的。
4. 管理弊端企业内部管理缺失、内部控制不完善、监管机构监管不力等问题,也容易造成财务造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管理层和会计人员以此为背景,往往能够找到可乘之机,从而实施财务造假行为。
二、防范对策1. 完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审计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强化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明确和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和业绩考核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防范管理层利用职权进行财务造假的行为。
3. 加强外部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和抽查力度,提高审计公司的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立健全的违法成本高压态势,对于财务造假行为及时予以惩处。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无报表但案例很多
上市公司财政舞弊案例阐发一、现金〔一〕常见的舞弊手段或陷阱〔1〕隐瞒巨额的银行贷款;〔2〕高现金与高负债并存。
“双高公司〞坐拥大量现金而且成本开支不大,派息极低或者底子不派,但资产负债率却居高不下。
〔1〕隐瞒按期存单质押事实;〔2〕隐瞒包管金等货币资金受限事实;〔3〕隐瞒外埠存款的真实用途。
〔1〕通过“倒贷〞方式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或帮忙关联方偿还贷款1〕大股东平时占用资金,期末通过倒贷方式偿还〔即大股东贷款偿还上市公司欠款,上市公司过账之后当即替大股东偿还贷款〕,这样期末报表不表达大股东占用余额;2〕关联方无力偿还期末到期贷款,由上市公司通过倒贷方式垫付,之后由各关联方及时偿还,这样期末报表不表达借款余额。
〔2〕通过“封闭贷款〞制造上市公司虚假现金流或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1〕通过银行提供回购业务,即由A公司开出银行承兑汇票,该汇票颠末质押贷出款项在银行内部封闭运行,款项的流程为A-B,B-C,C-D,D-A,并由A将汇票贴现偿还贷款,同时支付贴现利息;2〕上市公司向A、B公司别离开具银行本票,A、B公司再将本票直接背书给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偿还资金被占用的上市公司。
〔3〕通过制造现金流防止计提资产减值筹办,虚增利润总额上市公司委托关联方A贷款,A再将款项汇给与上市公司形式上无关联关系的B,由B购置上市公司已存在减值的资产,待上市公司收妥款项后再偿还关联方A。
这样上市公司既达到防止计提资产减值筹办的目的,虚增利润,又回避了关联交易。
将募股资金转移至账外买卖股票,为隐瞒事情本相,伪造或变造银行对账单。
〔二〕具体案例案例一:金花股份〔600080〕2005年10月14日公告,近期,公司在应上交所要求进行自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控股股东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占用公司资金问题,合计60,200万元。
公告称,公司自2004年11月起,将28,500万元以存单质押的方式为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提供全额银行承兑包管。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篡改、伪造以及隐瞒,使其在财务业绩方面呈现出高于实际水平的假象,从而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财务造假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因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最主要动因是基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利益诉求。
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提高经营业绩,有些企业会采取财务造假手段,如虚增营业额、利润等,以达到短期内股价上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忽视风险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回避投资者质疑,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财务困难、业绩下滑等问题,以维护市场形象和股价稳定,隐藏真实的企业风险,造成投资者丧失对市场的信心。
3. 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达到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也会出现利用财务数据作假的情况。
为了实现薪酬激励或者股票期权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以达到绩效目标。
4. 资本市场压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股东回报压力、融资压力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迎合投资者和股东的期望,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财务造假手段来营造企业经营成果,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防范对策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预防和遏制: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流程和程序。
加强内部审计和监控,密切关注公司内部经营、财务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加强外部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严格审慎监管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造假行为进行风险预警和监控。
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且引人关注的问题。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投资者和整个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研究和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影响1. 财务数据的伪造财务造假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对公司财务数据进行伪造。
它可以表现为虚增营业收入、虚增资产价值、隐瞒负债或财务成本,以此来夸大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能够掩饰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2. 资产负债表的“美化”为了掩盖企业实际的财务困难,一些上市公司往往借助资产负债表的“美化”手段,通过对资产价值的夸大和负债的隐匿,来掩盖财务风险和问题。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更是对投资者和市场的一种欺骗。
3. 利润的过度夸大为了使自己的业绩看起来更加优秀,一些上市公司常常利用各种手段来夸大自己的利润。
通过财务工程来对业绩进行调整,虚增非经营性收入等手段来夸大利润。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的认知,也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财务造假不仅对公司自身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整个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
财务造假导致的信息失真使投资者无法真实地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财务造假还会破坏市场秩序,增加市场的投机性和不确定性,影响市场的稳定运行。
一旦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曝光,公司声誉受损,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市场信任度降低,对公司和整个市场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1. 利益驱动财务造假往往是为了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的。
企业为了应对经营风险、追求高额的财务指标或者为了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得更多的融资,往往会使用各种手段来夸大业绩,造成财务造假。
2. 管理层激励机制一些企业管理层通过财务造假以追求自身的奖励和激励。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手段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2004年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2004年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
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
中注协官方发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12种惯用手法及37种舞弊迹象识别 (3)
中注协官方发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12种惯用手法及37种舞弊迹象识别2019年10月2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4号——收入确认(征求意见稿)》,该文件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收入舞弊的12种手段归纳,同时详细列示了如何识别上市公司37种收入舞弊的迹象。
收入是利润的来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有些企业为了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而采用虚增、隐瞒、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等方式实施舞弊。
在财务报表舞弊案件中,涉及收入确认的舞弊占有很大比例,收入确认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高风险领域。
一、上市公司收入舞弊12种手段了解被审计单位通常采用的收入确认舞弊手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
被审计单位通常采用的收入确认舞弊手段举例如下:(一)为了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而虚增收入或提前确认收入1.虚构销售交易,包括:(1)通过与其他方(包括已披露或未披露的关联方、非关联方等)签订虚假购销合同,虚构存货,并通过伪造出库单、发运单、验收单等单据,以及虚开商品销售发票虚构收入。
某些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销售的产品所耗费实物的成本较低,如软件企业销售的通用软件,在虚构销售交易时可能无需虚构存货。
(2)为了虚构销售收入,将商品从某一地点移送至另一地点,以出库单、发运单、验收单等为依据记录销售收入。
例如,虚构出口销售,将商品运送至与报关运抵国不同的国家,再通过关联方进口回国。
(3)被审计单位根据其所处行业特点进行虚构销售交易。
例如,被审计单位从事游戏运营业务,利用体外资金进行“刷单”,对其自有游戏进行充值以虚增收入。
被审计单位虚构收入主要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是虚构收入后无货款回笼,虚增的应收账款/合同资产通过日后不当计提减值准备加以消化,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也容易被注册会计师的函证程序所识别。
另一种方法相对复杂和隐蔽,被审计单位会使用货币资金配合货款回笼,并需要解决因虚构收入而带来的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问题。
财务作假手段的几种方式
财务作假手段汇总1、虚构收入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
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
此外,一些还有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1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5000万元,另外5000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5000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2、提前确认收入这种情况如: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
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
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
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
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3、推迟确认收入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
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
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4、转移费用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
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
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
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手段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2004年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2004年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
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
在“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
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
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
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
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
换一个角度思考,许多公司的高额“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
早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
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准备金”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关键词是“坏账准备金”,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
举个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销售的客运飞机价值是以十亿美圆计算的,这些飞机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坏账准备金变化一个百分点,波音公司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上千万美圆的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响。
1999年之前,中国会计制度对坏账准备金规定很不严格,大部分企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都很低,有的甚至低到0.1%,远远低于国际惯例。
1999年是中国会计政策的转折点,坏账准备金比例明显增高,一般制造业企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都在3%以上。
但是国家不可能硬性规定所有行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留给企业自主操纵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从西方企业的实践来看,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多计,一种是少计。
少计坏账准备金很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增加利润,提高股价;多计坏账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或者更换CEO的年份,新任CEO往往倾向于把第一年的业绩搞的特别差,把大量资金划入坏账准备金,反正可以把责任推到前任CEO头上;由于第一年多计了坏账准备金,以后几年就可以少计甚至不计,利润当然会大大提高,这些功劳都会被记在新任CEO头上。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用第一年的坏成绩换以后多年的好成绩,在西方被形象的称为“大洗澡”。
中国有没有“大洗澡”的现象呢?肯定有,而且为数不少。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某些时间太长的账款已经失去了偿还的可能,应该予以勾销,承认损失。
对于已经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销。
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对所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
在阅读公司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是否及时勾销了因长期拖欠或对方破产而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三、最大的黑洞——固定资产投资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
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
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的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
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
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造假现象抱有警惕性,他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调查:上市公司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比如某家公司在2000年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2003年完工,但是在2003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
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
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该公司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
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
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四、难以捉摸的“其他业务利润”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比操纵“主营业务利润”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觉。
因为在损益表上,主营业务涉及的记录比其他业务要多的多,主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都必须妥善登记,其他业务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登记利润就可以了。
对于工业公司来说,伪造主营业务收入必须伪造大量货物单据(也就是伪造“应收账款”),这种赤裸裸的造假很容易被识破;伪造其他业务利润则比较温和,投资者往往不会注意。
为了消除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往往玩弄文字游戏,把某些模糊的业务在“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颠来倒去,稍微粗心的投资者就会受骗。
比如某家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把“主营业务”定义为“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度假业”,但是在主营业务利润中却只计算房地产的利润,把酒店和旅游度假业都归入其他业务利润,这显然与年度报告的说法是矛盾的。
在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混乱局面下,也不能排除某些公司把某项业务利润同时计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的可能。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可能深入调查某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是不是伪造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业务利润”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中国投资者和证券媒体没有意识到上市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可能存在造假行为,也并非完全出于疏忽,因为上市公司不好好做自己的主营业务,反而热衷于在“其他业务”上大捞一笔,在中国股市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许多公司名义上是“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经营或投资(实为投机)活动,其实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不把主营业务当一回事。
追逐利润固然是资本的天性,但是作为资本数额很大、负有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如此目光短浅的追求短期利润,对公司前景根本没有长远战略,无疑会损害股东乃至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
这种目光短浅的不良倾向必须得到遏制,但仅仅依靠证监会和投资者的力量恐怕难以有效遏制,必须同时依靠国家计划部门的宏观调控,才有希望刹住这股蔓延已久的歪风。
曾经在中国股市名噪一时的“戴梦得”就是一个例子,它原本是中国股市罕见的珠宝题材股票,但是从2002年就开始“逐渐转卖毛利率较低的珠宝生产线”,义无返顾的投入了炒作房地产的大潮。
戴梦得(已经改名“中宝股份”)在2003年初完成了向房地产公司的转化,主要经营港口地皮;但是转化为房地产公司并不能增加它的业绩,直到今天,中宝股份仍然是一家净资产收益率不尽人意的冷门股票。
由此可见,从一个较冷门的行业转到较热门的行业,并不一定会带来业绩的相应提升;如果所有上市公司都往少数热门行业挤,造成的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五、债务偿还能力衡量一家公司的债务偿还能力,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流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流动资产比上流动负债;二是速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速动资产(主要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很容易变现的资产)比上流动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