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细胞:是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增殖分化的结构基础2、组织:是由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细胞群体3、嗜酸性:伊红为酸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酸性4、嗜碱性: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碱性5、异染性:有的细胞或组织在染色时,会出现与染料颜色完全不同的情况6、生物膜:又称单位膜,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不仅包在细胞表面形成细胞膜,而且将细胞内部分隔成细胞核与细胞质两部分7、细胞骨架系统: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8、细胞周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由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历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9、微绒毛: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突向腔面形成的细小指装突起,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10、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向腔面的能摆动的小突起11、基膜: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是一薄层均质半透明的薄膜,使上皮组织牢固地附着于结缔组织上12、腺上皮和腺: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为腺13、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三种结构,其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共同存在时,称为连接复合体14、分子筛:指具有均匀的微孔,其孔径与一般分子大小相当的一类物质。

15、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多为2~8个成群分布,它们是由一个细胞分裂增殖而成16、网织红细胞:为有核红细胞刚失去核阶段的未成熟红细胞17、肌原纤维:骨骼肌纤维的肌浆内有大量细丝状的肌原纤维。

光镜下,每条肌纤维是由明带和暗带都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使肌纤维纵切时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18、肌节:是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一个完整的暗带和与其相邻的两个1/2明带19、横小管:基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与肌原纤维长轴相垂直的小管20、三联体: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21、润盘:相邻心肌纤维的两端连接成阶梯状的粗线,称为润盘22、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23、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与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24、神经: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经纤维所构成,而本神经纤维身构造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外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其中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25、郎飞氏结:相邻两个结间段之间的狭窄处,无髓鞘包裹,称为郎飞氏结26、血-脑屏障: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可限制血液中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入中枢神经内,以维持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7、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28、心传导系统: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29、抗原呈递细胞:又称免疫辅佐细胞,指参与免疫应答,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30、单核吞噬细胞系统:31、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离开次级淋巴器官进入淋巴及血液循环后,又可穿越淋巴器官或弥散淋巴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到次级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32、淋巴小结:以B细胞为主,组成的圆形或卵圆形淋巴组织团,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33、免疫组织:指分散在许多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些形状不同、名称各异,但都来源于骨髓幼单核细胞,并具有吞噬能力的巨噬细胞34、胸腺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分散在髓质中,由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环绕而成35、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具有屏障结构36、赫令氏体:位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和旁氏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输送到垂体神经部,这些在轴突及其末端内的分泌颗粒集成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37、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目前把具有内粉没功能的神经元和APUD细胞系统合称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38、胃粘膜屏障:表面粘液细胞的分泌物为中性或弱碱性黏多糖,在粘膜表面形成粘液层,有滑润和屏障作用,它与柱状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共同形成胃黏膜屏障39:肠绒毛:肠粘膜表面布满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隆起的指状突起40:狄氏隙:又称窦周隙,是血窦内皮细胞与干细胞之间的微小裂隙41、门管区:是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所伴行的区域42、血-气屏障:又称呼吸膜,是肺泡与肺泡隔内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I型肺泡细胞膜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43、尘细胞:吞入了大量尘粒后的巨噬细胞44、肾小球旁器:是肾小管与肾小体血管极相接触部位的一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特殊结构45、原尿滤过膜:肾小体在血管球血液和肾小囊腔之间形成的结构类似于一个滤器、组成这个滤器的结构有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46、球内系膜细胞:血管球的毛细血管袢之间有血管系膜和少量结缔组织支持。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1.微绒毛:为细胞表面指状突起.在上皮细胞中位于游离面,电镜下可见其表面为细胞膜,中轴细胞质内含纵行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促进细胞的吸收功能.吸收功能活跃的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发达,光镜下可见此处为纹状缘或刷状缘.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突起,常见于呼吸道女性生殖管道(如输卵管等)等部位的上皮处.电镜下可见其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细胞质内有纵行微管,其中周边为九组双连微管,中央为两条双联微管.纤毛根部为基体,基体微管与纤毛微管相连.纤毛可通过微管的滑动而定向滑动,以推送细胞表面的物质.3.横小管:它与肌原纤维的长轴垂直,称横小管.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即肌浆网,在想邻横小管之间呈相互吻合的纵行小管网环绕肌原纤维.横小管两测,肌浆网呈环行扁囊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骨骼肌三联体.4.尼氏体:光镜下,可见神经原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5.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细胞间质内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体内细胞通过组织液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取得营养物质,释放出代谢产物.6.血象:临床上将血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7.肌节:两条相邻Z线见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8.闰盘:闰盘即心肌纤维的连接结构.光镜下,在HE染色标本中呈横行或阶梯状粗线.电镜下,润盘位于Z线水平,由相邻心肌纤维的突起嵌合而成,在横向连接的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连接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信息传导,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9.横小管:它与肌原纤维的长轴垂直,称横小管.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即肌浆网,在想邻横小管之间呈相互吻合的纵行小管网环绕肌原纤维.横小管两测,肌浆网呈环行扁囊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骨骼肌三联体.10.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和包在其外表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构成).根据有无髓鞘分为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两种.11.肾单位:是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按照肾小体的分布位臵,可将肾单位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12.气血屏障:是指肺泡气体与血液间气体分子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By凌霄焰鹰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1、组织(tissue):由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结构单位称为组织。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产生,主要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如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是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对细胞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等作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运动和信息传导也有重要影响。

3、免疫组织化学术(immunohistochemistry):根据免疫学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中多肽和蛋白质等抗原物质的一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术,这种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应用广泛。

4、内皮(endothelium):铺衬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5、间皮(mesothelium):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6、微绒毛(microvillus):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7、纤毛(cilium):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轴有“9+2”规则排列的微管。

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狭窄的细胞间隙存在。

紧密连接除有连接作用外,尚有屏障作用,可防止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9、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滤过屏障:位于肾小体内,是血液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包括有孔上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功能是阻止大分子物质及血细胞通过。

2、基膜:基膜是位于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均质状半透·膜。

电镜下,可分为基板、网板两层。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还作为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3、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连接处特有的结构。

在HE染色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橫形或阶梯形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是相邻心肌的连接面,在橫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气着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心肌纤维间交换化学信息和传递电冲动,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

绒毛中轴是固有结缔组织,含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

绒毛使小肠的表面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5、黄体:卵泡排卵后,在LH作用下,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体积增大形成一个体积大、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活体成黄色,称黄体。

黄体有大量粒黄体细胞和少量膜黄体细胞构成,主要分泌大量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6、胰岛:胰岛是胰的分泌部,呈岛状分布与胰外分泌部之间,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组成,内分泌细胞多排成团、索状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岛产生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制素和胰多肽,调节糖代谢。

7、肌节:两条相邻Z先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机构单位。

8、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9、尼氏体: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和树突内嗜碱性小块或颗粒。

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色斑块或颗粒;电镜下。

有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结构蛋白、结构间递质及所需酶的场所。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组织: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

据形态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类型。

2.H-E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染成红色。

3.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或免疫学反应等原理,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组织或细胞内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定位、定量及相关功能研究的实验技术。

凡是组织、细胞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酶类和核酸等都可与相应试剂反应,最终形成有色反应终产物或电子致密物,应用光镜或电镜进行观察。

广义的组织化学术还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等。

4.PAS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是显示多糖的一种组织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产物的多少、颜色的深浅、光密度可对多糖进行半定量。

第二章上皮组织1.内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一层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

2.间皮: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3.间充质:是胚胎时期,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组成。

间充质细胞:呈星形,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很低,但增殖和分化能力很强。

4.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在HE染色的标本一般不易分辨。

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基底面的部分为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定作用;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5.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微绒毛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

第三章结缔组织1.细胞外基质:即细胞间质,由基质、纤维和组织液组成。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有支持、联系、保护和营养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信息传导有重要影响。

[考试]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考试]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HE染色法: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组织学: 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独立而系统的一门学科胚胎学: 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间皮: 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内皮: 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横小管: 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三联体: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闰盘:相邻的两条心肌纤维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尼氏体:位于神经元中,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神经原纤维: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状结构称为神经原纤维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突触化学突触: 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的突触动脉周围淋巴鞘:中央动脉周围有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称动脉周围淋巴鞘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的腺体皱襞:在食管、胃、小肠和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皱襞。

小肠绒毛肠:小肠腔面皱襞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绒毛状突起,称为小肠绒毛肠微绒毛: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约0.1μm肝小叶: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呈多角棱柱体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肾小叶:一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一个肾小叶髓袢: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三者构成U形的髓袢致密斑: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精子发生: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发生精子形成: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的变态由圆形逐渐转变为蝌蚪状的精子,这一过程称精子形成卵泡:由一个的卵母细胞和周围的卵泡细胞共同构成的结构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黄体:排卵后由卵泡迅速转变成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结构月经周期: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受精: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称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精卵结合后,卵子浅层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即释放酶类,使透明带结构发生变化不能再与精子结合,从而阻止了其他精子穿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透明带反应植入: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前置胎盘:胚泡若植入位于近子宫颈处,在此形成的胎盘,称前置胎盘胎膜: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胎盘: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形结构唇裂:是最常见的颜面畸形,多因上颌突与同侧的内侧鼻突未融合所致面斜裂:位于眼内毗与口角之间,因上颌突与同侧外侧鼻突未融合所致。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1、Gap J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点状。

此处相邻细胞间隙仅约为3nm,相邻细胞膜上有连接小体,由6个杆状的连接素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约为2nm的管腔。

相邻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小管腔相互连通,小物质分子可以通过此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

缝隙连接除具有细胞间的连接作用外,更主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2、Tight Junction:又称闭锁小带,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

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存在,紧密连接除有连接作用外,尚有屏障作用,可防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3、Molecular Sieve:结缔组织基质中的蛋白多糖以透明质酸为中心形成一种稳定的蛋白多糖聚合体,蛋白多糖聚合体曲折盘绕,形成多微孔的筛状结构。

4、Mesenchyme:胚胎时期一种散在的中胚层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组成。

间充质细胞呈星形,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很低,但增殖分化能力强。

5、Isogenous Group:骨发生中最早形成骨组织的部位。

6、Osteon(Haversian System):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长骨骨干的内外环骨板之间。

骨单位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其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称为哈弗斯板。

7、Marrow-Blood barrier,MBB:造血组织内不断成熟的血细胞通过血窦壁进入血液循环,血窦壁成为造血组织和血循环之间和特殊屏障结构,称骨髓血屏障。

8、Reticulocyte:是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内有残留核糖体,故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

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一天后,核糖体完全消失。

成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新生儿高达3~6%。

9、Hemogram:是研究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以及血红蛋白数量的变化。

组织学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胚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连接复合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化的细胞间连接在一起,在小肠单层柱状上皮较典型。

2、微绒毛: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电镜观察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状突起,中轴含纵行微丝,功能是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扩大吸收面积,参与细胞的吸收功能。

3、纤毛:位于细胞游离面,电镜下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周围是9组2联微管,中央为两根单独的微管,纤毛的功能是能定向摆动,摆动与微管的相互滑动有关。

4、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相邻细胞间隙仅2~3nm,电镜下由6个亚单位构成,又称连接小体,中央有亲水小管,它是相邻细胞直通的管道,可供细胞间交换某种小分子物质、离子,传递化学信息。

5、质膜内褶:即是基底部细胞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许多内褶,主要是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以利于离子、水分等物质的交换和重吸收,此过程耗能,故质膜内褶的胞质附近有许多线粒体供能。

6、杯形细胞:是一种腺细胞,形如高脚杯,胞质内充满黏液性分泌颗粒,分泌黏液润滑上皮表面及保护上皮。

7、骨质:是由成骨细胞分泌的黏蛋白和骨胶纤维组成的类骨质经大量骨盐沉积而钙化成骨质。

8、成骨细胞:是骨细胞的前身,当成骨细胞被自身产生的类骨质包埋时则变为骨细胞。

9、网状组织:是结缔组织的一种类型,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主要分布于淋巴组织和造血器官,作为其支架,并为血细胞生长发育提供特殊的微环境。

10、骨单位:是长骨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

由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和中央管共同构成,呈圆筒状,沿长骨排列。

11、同源细胞群:在软骨中央部位常见数个软骨细胞成群出现在同一软骨陷窝内,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闰盘:是心肌纤维的细胞界限,光镜下呈一条横线,与肌纤维长轴相垂直。

其表面有紧密连接,在横向部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后者可使肌纤维的兴奋迅速地从一个细胞传到下一个细胞,从而保证心肌纤维的同步收缩节律。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重点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重点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重点
1. 胚胎:指受精卵在进化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从第一细胞分裂到出生之前的胚胎阶段称为胚胎。

2. 发育:指胚胎在进化过程中经历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包括细胞分化、器官形成、组织建立等过程。

3. 线性分化:指胚胎中某些细胞通过诱导分化,沿着特定的方向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

4. 意外分化:指胚胎中一些分化能力强的细胞在没有外界诱导的情况下自行分化为某种细胞类型。

5. 诱导:指一种化学和物理介质通过特定的机制使得一些细胞具有特定的分化、迁移、增殖、分泌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

6. 整合:指不同细胞之间通过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如细胞聚集、细胞间连通等。

7. 重编程:指通过一些特定因素,将已经分化过的细胞转化为备受期望的万能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的过程。

8. 移植:指将一个个人或一些细胞或组织部分从一个身体植入另一个身体的过程,如胚胎移植、干细胞移植等。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68.心内膜垫: 由连接心房和心室的房室管的背侧壁、腹侧壁所生成的心内膜突起
1、滤过屏障:位于肾小体内,是血液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包括有孔上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功能是阻止大分子物质及血细胞通过。
2、基膜:基膜是位于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均质状半透·膜。电镜下,可分为基板、网板两层。基膜具有支持连接 和固着作用,还作为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5、黄体:卵泡排卵后,在LH作用下,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体积增大形成一个体积大、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 ,活体成黄色,称黄体。黄体有大量粒黄体细胞和少量膜黄体细胞构成,主要分泌大量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6、胰岛:胰岛是胰的分泌部,呈岛状分布与胰外分泌部之间,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组成,内分泌细胞多排成团、索状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岛产生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制素和胰多肽,调节糖代谢。
17.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18.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
19.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20.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21.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38. DNES: 将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和APUD细胞统称为DNES
39. 皱襞: 是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凸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
40. 绒毛: 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41. 潘氏细胞:(Paneth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的低部????
42. 中央乳糜管: 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位置,结构(光镜、电镜),功能,时间,原因上皮组织内皮:衬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上皮:衬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部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部分胞质共同伸向腔面,形成能摆动的细长突起。

紧密连接:常见于单层柱状上皮相邻细胞的侧面顶端的细胞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防止细菌或大分子物质进入深部组织,并阻止组织液外溢。

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侧面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方式。

浆半月:少量浆液细胞位于混合型腺泡的远端并在切片上呈现新月状排列的结构。

固有结缔组织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构成。

肥大细胞:来源于骨髓祖细胞且是结缔组织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常沿小血管分布。

胶原纤维:新鲜时呈白色,HE染色下呈粉红色条带状,波浪状走行并交织成网,由一型和三型胶原蛋白构成。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分子筛:小分子糖胺聚糖与核心蛋白分子连接,构成蛋白聚糖亚单位,亚单位借助结合蛋白连接在透明质酸分子长链上,形成的蛋白聚糖聚合体,因其立体结构包含许多微小孔隙而得名。

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内的水和电解质、单糖、氧气分子等小分子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并在基质内形成的液体环境。

软骨和骨同源细胞群: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的多个软骨细胞。

软骨囊:软骨细胞所在的陷窝周围的基质,含有较多硫酸软骨素。

骨板:在板层骨的骨基质中,胶原纤维较细,有规律地成层排列,并与骨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形成的结构。

骨质和类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有机基质形成的未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骨单位:骨密质的结构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又称哈弗斯系统。

血液和淋巴血象:血液中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与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红细胞膜骨架:红细胞膜所固定的能变形的圆盘状网架结构。

网织红细胞:刚从骨髓释放进入外周血的少量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煌焦油蓝染色中胞质有蓝色的细网或颗粒,故得名。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发育的学科,主要研究从生命的开始到成体的过程中,个体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变化。

以下是一些组织胚胎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

1. 胚胎(Embryo):胚胎是生物在受精后分化阶段,由受精卵向成体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

在动物中,胚胎发育分为原胚形成、胚层分化和器官形成等阶段。

2. 胚层(Germ layer):胚层是在胚胎发育早期形成的细胞层,一般包括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

外胚层主要分化为表皮和部分神经系统器官,中胚层主要分化为骨骼、心脏、肌肉和生殖系统,内胚层主要分化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3. 板层(Blastoderm):板层是胚胎在受精后开始分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形成一个由一层细胞构成的扁平结构。

在鸟类和爬行动物中,板层会进一步分化为外、中、内胚层。

4. 祖细胞(Stem cell):祖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性的未分化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成胚胎发育中的各种器官和组织。

祖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再生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5. 体节(Somite):体节是在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结构,由胚胎的背侧分泌细胞形成。

体节会进一步发育成为动物的脊椎骨骼、肌肉和皮肤。

6. 神经胚(Neural tube):神经胚是脊椎动物胚胎中形成神经系统的结构,由神经胚形成的神经管进一步发育为大脑和脊髓。

神经胚是中胚层分化的产物,也是胚胎发育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7.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发育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到完全成体的转变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细胞分化、器官发生、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发育的影响等方面。

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有很大的重叠,是研究胚胎发育的一部分。

总之,组织胚胎学涉及到胚胎的形态和结构的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通过对胚胎发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发育的规律,以及人类发育异常的原因,对于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杯状细胞:亦称杯细胞,是混在粘膜上皮中的粘液分泌细胞,底部狭窄,顶部膨大,充满粘原颗粒,HE染色为蓝色或空泡状浆液性细胞: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不同地浆液性细胞含不同的酶类。

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数量不等的分泌颗粒粘液性细胞:核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称泡沫或空泡状。

电镜下可见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数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能力紧密连接:指两个相邻细胞的质膜紧靠在一起,中间没有空隙,而且两个质膜的外侧电子密度高的部分互相融合,成一单层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

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桥粒:相邻细胞间的一种斑点状黏着连接结构。

其质膜下方有盘状斑,与10 nm粗的中间丝相连,使相邻细胞的细胞骨架间接地连成骨架网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线粒体。

质膜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细胞外基质:由动物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的大分子, 主要是一些多糖和蛋白, 或蛋白聚糖。

这些物质构成复杂的网架结构,支持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发生和细胞的生理活动成纤维细胞:普遍存在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中胚层来源的细胞。

分泌前胶原、纤连蛋白和胶原酶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迁移到伤口进行增殖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排列成束,彼此交织吻合,纤维束常有分支。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1.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2.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

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3.生物膜:包裹在细胞外表面和细胞器及细胞核的表面,化学成分主要是脂类、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在电镜下可见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一层电子密度低。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是脂类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排列成的液态膜。

生物膜的功能主要为物质交换、屏障、细胞识别、细胞分化等。

4.细胞器:是分散在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有形成分。

包括核糖体、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微丝、中心粒、中间丝、微量网格。

它们能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细胞的各种功能。

5.核仁:具有制造核糖体的功能。

核仁呈球形,多为1~2个。

核仁位置不定,数量及大小常随细胞类型及功能状态而改变。

核仁由蛋白质、RNA和少量DNA构成。

6.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包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

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7.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薄膜共同向外伸出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

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的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8.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呈斑状。

相邻细胞间有2~3nm间隙,有许多连接点。

冷冻蚀刻复型法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

每个连接小体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

相邻连接小体对接,小管相通。

其功能是进行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细胞间交换、传递化学信息、协调细胞功能及降低电阻,有利于细胞间传递电冲动。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组织胚胎学是研究多细胞有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形成和功能发育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等。

在组织胚胎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胚胎:胚胎是指从受精卵形成到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多细胞有机体。

在人类中,胚胎的发育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卵裂期、囊胚期、胚胎期等。

组织:组织是由一群具有相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组织会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结构,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骨骼组织等。

体细胞:体细胞是指除了生殖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它们包括构成各种组织的细胞。

体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它们通过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

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它们可以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各种组织的细胞。

干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分化:分化是指细胞从一种形态和功能逐渐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和功能的过程。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通过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器官。

发育:发育是指多细胞有机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分化和组织形成过程,最终形成成熟的个体的过程。

发育过程中涉及到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等多个阶段。

器官:器官是由多种组织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组织会相互组织形成不同的器官,如心脏、肺、肝脏等。

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相应的蛋白质的过程。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细胞的命运和组织的形成。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来源于早期胚胎的一类干细胞。

它们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

胚胎干细胞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诱导多能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体细胞重新编程成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

它们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1.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2.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

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3.生物膜:包裹在细胞外表面和细胞器及细胞核的表面,化学成分主要是脂类、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在电镜下可见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一层电子密度低。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是脂类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排列成的液态膜。

生物膜的功能主要为物质交换、屏障、细胞识别、细胞分化等。

4.细胞器:是分散在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有形成分。

包括核糖体、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微丝、中心粒、中间丝、微量网格。

它们能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细胞的各种功能。

5.核仁:具有制造核糖体的功能。

核仁呈球形,多为1~2个。

核仁位置不定,数量及大小常随细胞类型及功能状态而改变。

核仁由蛋白质、RNA和少量DNA构成。

6.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包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

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7.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薄膜共同向外伸出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

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的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8.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呈斑状。

相邻细胞间有2~3nm间隙,有许多连接点。

冷冻蚀刻复型法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

每个连接小体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

相邻连接小体对接,小管相通。

其功能是进行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细胞间交换、传递化学信息、协调细胞功能及降低电阻,有利于细胞间传递电冲动。

9.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PAS反应呈阳性。

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和网板。

基板由细丝状物和细颗粒状物组成,由上皮细胞产生。

网板由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基膜的化学成分为IV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硫酸乙酰肝素和纤连蛋白。

其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10.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液体,内含有营养物质、氧和电解质等小分子物质,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细胞的代谢产物经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液。

组织液对维持组织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11.分子筛:是由长链透明质酸借蛋白质与其他糖胺多糖结合而构成有许多微小孔隙的网状结构。

小于孔隙的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构成局部可限制性扩散的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等蔓延。

12.肥大细胞:是结缔组织细胞的一种,常沿小血管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中含异染性颗粒,内含祖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当受到刺激时,颗粒内物质释放,导致过敏反应。

13.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密质中,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密质的主要支持性结构单位。

骨单位是由中央管和数十层骨单位骨板所构成的圆筒状结构。

中轴为中央管,内含穿行的血管、神经等,其周围有4~20层呈同心圆环绕排列的骨单位骨板。

14.同源细胞群:在软骨组织的中部,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软骨细胞群,每群含有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位于软骨囊内。

15.类骨质:在骨组织形成的过程中,由成骨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包括胶原蛋白和基质(蛋白多糖),尚无骨盐沉积。

类骨质经钙化后即形成骨质。

16.骨质:是骨组织钙化的细胞间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

有机成分由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基质组成,使骨具有一定韧性。

基质呈凝胶状,为蛋白多糖,起粘合胶原纤维的作用。

无机成分为骨盐,为羟基磷灰石结晶,呈细针状,是骨质坚硬的成分。

17.骨板:是骨组织成板层状排列的细胞间质,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少量基质粘合在一起,并有骨盐有序沉积所构成的薄板状结构。

同一骨板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相邻骨板内的纤维则相互垂直或交叉,能有效增强骨的支持强度。

18.网织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新生红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蓝色颗粒或细网状,故称为网织红细胞。

经1~3天后,核糖体消失变为成熟红细胞,血红蛋白不再增加。

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该数值的变化可作为衡量骨髓造血功能的一项指标。

19.单核细胞:呈球形,在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直径14~20μm,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染色质细而松散,着色较淡。

胞质较多,弱嗜碱性,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嗜天青颗粒为溶酶体,内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等。

单核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功能不活跃,其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不同种类的巨噬细胞,充分激活后,发挥其吞噬病原体及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等相关功能。

20.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直径2~4μm,无细胞核。

胞质中央为颗粒区,外周为透明区。

电镜下,中央区颗粒分特殊颗粒与致密颗粒,胞质内还可见开放小管系统和致密小管系统。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质脱落的小片,由凝血,止血作用。

21.肌原纤维:肌原纤维分布在骨骼肌或心肌的肌质中,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肌原纤维呈细丝状,直径1~2μm,有明暗相间的带,均准确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构成肌纤维的周期性横纹。

每条肌原纤维均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

①粗肌丝位于肌节中部的暗带中,中央借M线固定,两端游离,插在细肌丝之间。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②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平行插于粗肌丝之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

细肌丝由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钙蛋白分子组成。

22.肌节:肌节是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结构基础。

每个肌节由½I带+A带+½I带组成。

23.横小管:哺乳动物的横小管分布在骨骼肌的A带与I带交界处和心肌的Z线水平,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并在同一水平面上分之吻合,环绕每条肌原纤维。

其作用是将肌膜的兴奋传至肌纤维内部。

24.三联体:哺乳动物的三联体分布在骨骼肌的A带和I带交界处,由横小管及两侧的终池组成。

横小管将兴奋从肌膜传递至肌质网膜,使肌质网膜上钙通道开放大量钙离子涌入肌质,引起肌纤维收缩。

25.闰盘:是心肌纤维的连接结构。

横位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使心肌纤维间连接牢固;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能传导电信号,保证心肌纤维收缩、舒张同步。

26.嗜染质(尼氏体):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内的粗面内质网常呈现规则的平行排列,游离核糖体分布其间,在光镜下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称尼氏体。

尼氏体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神经元受损时,尼氏体减少或消失;神经元功能恢复时,尼氏体重新出现或增加,因此,尼氏体是判断神经元功能的标志之一。

27.神经元纤维:在镀银染色的切片中,神经元的胞体及其突起内有棕黑色的细丝,称神经元纤维。

电镜下,神经元纤维由微管和神经丝聚集而成。

神经元纤维构成神经元的骨架,在神经元内起支持作用,并参与胞体和突起内的物质运输。

28.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扩大形成血管周足,分布在血管周围,形成胶质膜,参与组成血脑屏障,并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存及其功能活动。

根据其形体结构特征,星形胶质细胞可分为两种,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和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质。

29.血-脑屏障:是分布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

其结构包括三层:①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之间由紧密连接封闭;②基膜;③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血管周足形成的神经胶质膜。

血脑屏障能选择性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使脑组织内的微环境相对稳定,以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30.运动终板:是分布于骨骼肌的效应器。

传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失去髓鞘后分成爪状细支,贴附在骨骼肌纤维的表面,形成椭圆形板状隆起。

电镜下,轴突终末分支末端膨大,内含突触小泡、微丝和线粒体等。

膨大末端的轴膜为突触前膜,和它相贴的肌膜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凹陷成浅槽,突触前膜嵌入槽内。

槽底的突触后膜又向肌质凹陷成许多较深的皱褶,以扩大突触后膜的表面积。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为突出间隙。

冲动到达轴突终末时,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肌细胞收缩。

31.血窦:主要分布在肝、脾和红骨髓的一种毛细血管。

结构特点:内皮上有孔,空上无隔膜;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膜完整或不完整,甚至缺如。

血窦为通透性最大的一种毛细血管。

32.心内膜下层:位于心脏壁的内膜层,主要由较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含小血管与神经。

在心室的心内膜下层还有心脏传导系的分支,它们将冲动传至心室各处。

33.浦肯野纤维:又称束细胞,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广泛分布于心内膜下层。

细胞较心肌纤维大,有1~2个细胞核,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丝较少,多位于细胞周边,细胞间有较发达的闰盘。

浦肯野纤维与心肌纤维相连续,将冲动传至心室各处。

34.连续毛细血管:此型毛细血管见于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外分泌腺、肺和中枢神经系统。

结构特点:内皮完整,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细胞连接处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或桥粒;基膜完整。

连续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小。

35.肌性动脉:即中动脉。

其管壁结构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其中中膜层最厚,主要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纤维组成,故称肌性动脉。

肌纤维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肌性动脉对机体内各器官的血流量分配起调节作用。

36.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它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又称高内皮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一处淋巴组织不断周游,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的协作,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37.淋巴小结:又称为淋巴滤泡,是淋巴组织的一种存在形式。

淋巴小结为球形小体,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主要含大量B细胞等。

受抗原刺激时淋巴小结中央出现染色浅的区域,称生发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