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合集下载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关系紧密的两方面法规,它们的出现都为保障劳动者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劳动法劳动法是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稳定的劳动关系,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行为而制定的法律。

我国劳动法的初稿于1991年提出时,从那时起,它通过多次修订、完善工人宪章、个体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政策法规的完善,劳动权利的保障在法律意义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一)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法赋予了劳动者一系列的权利,例如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休假、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权益。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恶意虐待、辱骂、侮辱劳动者的用人单位,也有相应的处罚和赔偿规定。

这些权利的确立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具体的保障,让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矛盾时得到有效的维权和保护。

(二)规范劳动关系劳动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相关的指引,规范其在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劳保等方面的行为。

它也借助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建立,通过对纠纷的解决,来规范劳动关系、降低劳动争议的发生率。

二、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指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法,旨在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保障和支持,并且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法规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医疗卫生法等。

该法所涵盖的保障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工伤保险等。

(一)社会保障法保障公民的基本福利社会保障法赋予了劳动者一些基本福利,例如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劳动者在失去工作或因年龄限制无法参与劳动时,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法获取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防止重大风险的带来的社会影响社会保障法也规定了在面对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时,社会可以通过共同的资金来进行面向社会的救助。

例如,新冠疫情期间,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承担医疗费、防疫物资、疫情捐赠、社保降费等多种方式,为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面临的风险问题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是核心的法律法规,它们的出现促进了劳动者和公民的基本权益获得保护和维护。

(完整word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期末复习重点

劳动*保障*法名词解释:1、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3、劳动权:也称工作权,是指人们享有的从事社会劳动及其劳动保障,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4、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权利。

5、津贴,是对在特殊情况下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进行合理补偿的附加劳动报酬和物质鼓励,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补亢形式。

6、集体谈判:是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7、失业预警制度:失业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失业调控,而建立的失业动态报告,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

8、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9、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签订派遣合同,经派遣劳动者同意,派其到被派单位在其管理下从事其指派的劳动。

10、安全技术规程:是指以防止和消除劳动过程中伤亡事故的技术规则为基本内容,旨在保护劳动者安全的法律规范。

11、违反劳动法法律责任:指用人单位等行为人违反劳动法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12、工资基准:是指国家立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在核算和支付劳动者工资时所应遵守的最低标准。

13、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4、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又称职业安全卫生基准、劳动保护基准,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准制度。

15、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指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制度。

16、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一、劳动法知识要点劳动法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它包括了劳动合同、工资待遇、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劳动法的知识要点: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主要内容。

2. 工资待遇:工资待遇是指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 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权益的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安全的劳动环境和条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 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每日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

劳动者享有带薪年休假和法定节假日的休假权益。

5.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关系而发生的争议的解决方式。

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和仲裁进行解决,也可以通过法院起诉解决。

二、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社会保障法是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方面的保障而制定的法律体系。

以下是社会保障法的知识要点:1.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指由国家或社会团体按照一定的规定标准收取一定的费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保障的制度。

2.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指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参保人在工作期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达到退休年龄后可以领取养老金。

3.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为失业人员提供经济补偿和就业援助的制度。

参保人在失业的情况下可以领取一定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4.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指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或职业病的劳动者提供医疗、康复和经济补偿的制度。

5. 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指为女性劳动者提供孕期、分娩期和哺乳期的保障的制度。

参保人在生育期间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工资待遇。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一、劳动法劳动法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的法律学科,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劳动法主要涉及雇佣关系、劳动合同、劳动条件、工资福利、工时休假、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

1. 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劳动法的基础,指的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

劳动法规定了雇佣关系的成立条件、权利义务、解除方式等。

雇佣关系的成立通常需要劳动者与雇主之间达成劳动合同。

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法中的核心概念,是雇佣关系的基本依据。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文件,用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包括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内容。

3. 劳动条件劳动条件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所享有的各种条件和待遇,包括工资、工时、休假、劳动保护等方面。

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休假制度等,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4. 工资福利工资福利是劳动者在工作中获得的报酬和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保障等。

劳动法规定了工资支付时间、工资计算方式、工资保障等,以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的经济待遇。

5. 工时休假工时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劳动法规定了最长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加班工资等,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休息权益。

6.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因劳动关系引起的争议的解决方式。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以确保争议得到公正解决。

二、社会保障法学社会保障法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学科,旨在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法学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

1.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法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由社会成员按规定缴纳一定比例的保险费,以获得社会保险金或福利的制度。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第七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第七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二)工资的基本职能
工资 的职

分配职能 保障职能 激励职能 杠杆职能
二、工资分配的原则
工资 分配 的原

按劳分配 同工同酬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资水平 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原则
第二节 工资构成和工资形式
一、工资构成 二、工资形式
一、工资构成
工资构成是指构成工资的各个组成部分。我国法律规定的工资,一般由基本工资和辅助工资两部分构成。 (一)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又称标准工资,是指劳动者在约定或法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所得的报酬,它构成劳动者所 得工资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禁止克扣劳动者工资
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5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所谓克扣是指用人单位无正当 理由扣减劳动者应得的工资。但在法定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依法扣除劳动者工资。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允 许扣除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代扣工资 2.扣除赔偿金
四、禁止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谢谢!
(四)审议 经过集体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工资协议草案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审议。
(五)审查 工资协议签订后,应于7日内由企业将工资协议一式三份及说明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六)公布 协商双方应于5日内将已经生效的工资协议以适当形式向本方全体人员公布。
四、工资集体协商的期限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情况下一年进行一次。职工和企业双方均可在原工资协议期满前60日内向对方书面提出协 商意向书,进行下一轮的工资集体协商,做好新旧工资协议的相互衔接。
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第一、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额支付工资,并承担补偿或者赔偿责任。 第二、劳动者可以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三、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由用人单位就已发放工资承担举证责任。 2.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规定了恶意欠薪罪。“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 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 金。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期末重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期末重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期末重点绪论1.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属性P22.功能与价值:P4-P5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一章1.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P10(1)圈地运动:雇主和雇员形成前提(2)身份解放:实质平等的需求(3)工业革命:社会关系的转变(4)工业劳动社会化的法律调整——劳动法的产生2.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劳动关系: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

P134.劳动关系特点:P13-P14(1)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2)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5.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P19-P22(1)劳动权平等原则:A在就业促进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平等就业、《劳动法》12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B在劳动法基准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待遇均等(主要指同工同酬)C在劳动保护法领域,体现为劳动条件平等。

(2)劳动自由原则A在劳动合同法领域,体现为契约自由、《劳动合同法》37条:“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B在集体合同法领域,体现为结社自由与团体自由C在劳动保护法领域,体现为禁止强迫劳动(3)倾斜保护原则(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包括:一是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在一般劳动者与特殊劳动者之间,倾斜保护特殊劳动者的权益。

A在劳动合同法中,体现为解雇保护B在劳动基准法中,体现为基准法定C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体现为对于劳动者的救济保障(劳动争议冲裁免费制度、举证责任倒置、有限的一裁终局)6.劳动权的性质P23:属于人权,社会权,受益权,自由权,宪法基本权7.宪法中的劳动权:义务主体是国家P25劳动法中的劳动权:义务主体是用人单位P268.P30 社会法法域学说9.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P31-P32(1)一方面劳动法源自传统民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名词解释: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

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

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

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1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规定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劳动法与社 会保障法知识

劳动法与社 会保障法知识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知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重要法律领域。

它们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首先,我们来聊聊劳动法。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来说,就是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当我们找工作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是劳动法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劳动合同明确了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地点等关键要素。

比如,工作时间方面,法律规定了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加班,那也得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

再比如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能随意克扣或者拖欠。

如果遇到了这些问题,劳动者就可以依据劳动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劳动安全卫生。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如果在工作中发生了工伤事故,劳动法也有相应的规定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工伤认定、工伤待遇等。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险”。

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当我们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且累计缴费满一定年限,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医疗保险则帮助我们在生病就医时减轻经济负担。

失业保险在我们失业时提供一定期限的生活保障,并促进再就业。

工伤保险如前面所说,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生育保险则保障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

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在人们面临各种风险和困难时,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帮助,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保障。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重点 05151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重点 0515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3、劳动权:也称工作权,是指人们享有的从事社会劳动及其劳动保障,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4、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权利。

5、津贴,是对在特殊情况下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进行合理补偿的附加劳动报酬和物质鼓励,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补亢形式。

6、集体谈判:是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7、失业预警制度:失业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失业调控,而建立的失业动态报告,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

8、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9、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签订派遣合同,经派遣劳动者同意,派其到被派单位在其管理下从事其指派的劳动。

10、安全技术规程:是指以防止和消除劳动过程中伤亡事故的技术规则为基本内容,旨在保护劳动者安全的法律规范。

11、违反劳动法法律责任:指用人单位等行为人违反劳动法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12、工资基准:是指国家立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在核算和支付劳动者工资时所应遵守的最低标准。

13、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4、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又称职业安全卫生基准、劳动保护基准,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准制度。

15、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指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制度。

16、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重点总结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重点总结

一.劳保法概述(一)劳动法的特征1.以侧重保护劳动者为基本价值取向。

(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关系,资本的巨大支配力很容易把劳动者变成它的附属。

要保护劳动者,使其获得有尊严的劳动,就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来弥补劳动者的弱势地位。

因此,侧重保护劳动者是劳动法与生俱来的使命,所以作为劳动关系双方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不应处在同等水平予以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保护资本者或经营者的利益,一方面,劳动法的制度设计也是为了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为了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劳动法也规定了劳动者的许多义务;另一方面,资本者或经营者的利益可以通过其他的法律得到保护,如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

)2.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统一。

由于劳动争议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也有不同于普通民事纠纷和商事仲裁的特点,因此必须专门做出规定,这就使得劳动法既有实体法的内容又有程序法的内容。

3.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以强制性规范为主。

劳动基准方面的法律规范是公法性质的集中展现,如最低工资法、工作时间法、劳动安全与卫生法等都属于强制性规范,用人单位必须遵守执行。

劳动关系自主话、合同化则是私法性质的主要体现。

(二)什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特征是什么?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社会关系。

其基本特征是:1.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分别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所发生的关系。

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实质与内容。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将劳动力使用权让渡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也负有为劳动者提供必的劳动条件,及保障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义务。

3.劳动者作为一方当事人在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中进行劳动,并遵守各用人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

主体双方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4.劳动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当事人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劳动条件都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重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 05151 自考本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重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  05151  自考本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一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1、劳动法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答: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属于不同的主体(无产者和资本家),二者在分享的基础上又通过劳动关系的建立实现了结合,正是这种劳动关系才成为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法也正是在劳动关系存在的基础上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产生的过程?答:劳动法的产生经历了“劳工法规”和“工厂立法”两个阶段。

劳工法规主要包括(1)强迫被赶出土地的劳动者到资本家的工厂做工、与资本家建立起劳动关系;(2)规定最低工时和最高工资,加强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最早的工厂立法是英国1802年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工厂立法是保护劳动者的立法,它通过规定工时的上限和工资的下限来限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3、劳动法产生的原因?答:(1)劳动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2)劳动法的产生是维护自由平等竞争的需要。

(3)劳动法的产生是劳动者长期斗争的结果。

4、初期劳动法的特点?答:(1)初期的劳动立法绝大多数是从改善童工和女工的劳动条件开始的。

(2)初期的劳动立法适用范围狭窄。

(3)初期的劳动立法虽然规定了对部分劳动条件的改善,但是一般缺少监督条款和责任条款,没有明确的监督检查机构,也缺乏对违法者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和追究,劳动法很难得到真正实施。

5、劳动法在各国的发展情况?答:劳动立法已经逐渐建立起劳动法的完整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工时立法、带薪年休假立法、职业安全与卫生立法、最低工资立法、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关于调整劳资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的立法、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产生及变化。

6、当代劳动立法的趋势?答:a、各国均已颁布与本国特点相适应的劳动法律法规;b、劳动法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c、劳动法的法律体系逐渐走向完整化和系统化;d、劳动基准成为各国劳动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e、劳动法中的责任条款得以明确和加强;f、各国劳动法中一般都规定了处理劳动争议的特殊机构和特殊程序。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一、劳动法劳动法是指管理和调整劳动关系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系列法律规定的总称。

它是一种针对劳动关系进行管理和调整的法律体系,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和平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劳动法的背景和意义劳动法的出现和发展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相伴而生,它是工人阶级反对剥削和压迫,争取合理待遇和权益的重要手段。

劳动法的主要意义包括:•保护劳动者权益:劳动法的核心在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其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合理的待遇和保障。

•平衡劳资关系:劳动法通过法律规定,调整和平衡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权益关系,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劳动法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核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劳动合同: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的规定,确保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益得到合理保护。

•工资福利: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休假和福利待遇的最低标准和支付方式。

•劳动时间和休息: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和休假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劳动保护: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劳动条件和环境的保护要求,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和程序,维护劳动者权益和劳资关系的稳定。

二、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指保障社会成员在疾病、工伤、生育、失业、养老等方面享有相应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一系列法律规定的总称。

社会保障法旨在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

1. 社会保障法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社会保障法的出现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意义包括:•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保障法的核心在于提供基本福利保障,保障社会成员在疾病、伤残、失业和老年等情况下的基本生活需求。

•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社会保障法通过提供社会保障福利,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法规。

下面将详细介绍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法的重要知识点:1.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用于约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当明确记载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休假等内容。

2.用工形式:用工形式包括劳务派遣、劳务协议、返聘、临时工等。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工形式,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明确约定。

3.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法规定了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休息休假等内容。

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加班工资应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计算。

4.工资和福利待遇:劳动者的工资应当按时支付,并且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还应享受法定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5.劳动保护:劳动者有权享受劳动保护,包括安全保护、健康保护、劳动条件保护等。

雇主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劳动保护设备。

6.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协商或劳动争议仲裁进行。

劳动者有权寻求合法权益的救济。

二、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知识点:1.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指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向参保人提供社会保险待遇。

其中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2.参保和缴费: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应当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缴纳保险费。

参保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3.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和生育津贴等。

社会保险待遇应当及时发放,确保参保人的生活安全。

4.社会保险享受条件:社会保险的享受条件根据不同的保险项目有所不同。

例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必须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

5.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从缴费人员和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中所积累的资金。

社会保险基金应当妥善管理和使用,确保保险待遇的支付。

劳动及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及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及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劳动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明确规定劳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可以分为固定期限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合同。

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且需要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二、劳动报酬: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取得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并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的工资应当及时支付,不得拖欠。

三、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时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

劳动者每工作满1年,享受带薪年休假。

劳动者还享有婚假、病假、生育假等特殊休假。

四、劳动保护:雇主有义务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劳动者有权拒绝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劳动指令,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举报违反劳动法的行为。

五、社会保险:劳动者应当参加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雇主有义务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向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待遇。

劳动者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参加社会保险。

六、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应当首先通过协商解决,如果无法协商解决,可以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或者提起劳动争议诉讼来解决。

上述是劳动及社会保障法的主要要点。

劳动及社会保障法的实施能够提升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增强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意识,促进和谐稳定的劳
动关系。

同时,劳动及社会保障法也对雇主提出了一系列的义务和责任,推动企业规范经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考试重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考试重点

劳动法考试内容汇总一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合同法》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不属于劳动关系的社会关系包括:保姆与雇主(雇主不是用人单位)、公务员和单位(单位并非为了实现经济利益)、大学生兼职合同(兼职不能算作就业,只是一种劳务关系)、退休返聘(退休后享有退休金)公务员和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不合格的用人单位以及不合格的劳动者(如童工)仍适用劳动法二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开始于16周岁,二者是同时产生、统一、不可分割的,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亲自实现,不允许别人代理,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基本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2.取得劳动报酬权3.休息休假权4.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6.社会保险和福利权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基本义务:1.积极完成劳动任务2.不断提高劳动技能3.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1802,被公认为劳动法产生的标志三国际劳动立法(指由国际劳工组织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所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特点:1.立法的三方性2.适用的国内性 3.自愿性4.间接性5.立法内容的弹性国际劳工组织的构成: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执行机关)、国际劳工局(常设办事机关)四工会(是工人阶级为加强内部团结,集中力量斗争,维护自身利益而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性质:《工会法》第2条:“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法律地位:唯一性和独立性、具有法人资格基本职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权利:1.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 2.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 3.用人单位解除合同不适当,工会有权提出意见 4.用人单位裁员,应听取工会意见5.用人单位延长劳动时间要与工会协商6.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7.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五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4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法规解读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法规解读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法规解读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法规解读
根据中国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本文将对这些法律的关键要点进行解读。

劳动法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关键法律。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要点:
1. 劳动合同: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要素和形式,雇主必须与雇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 工资和工时: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工作时间,雇主必须向员工支付合理的工资,并确保员工的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限制。

3. 劳动保护:劳动法规定了职工的劳动保护权益,包括工伤保险、工龄保险等。

雇主必须为员工购买合适的保险,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培训。

4. 解雇和辞职:劳动法规定了解雇和辞职的程序和条件,雇主不能随意解雇员工,雇员也必须遵守合同规定的辞职程序。

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为居民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1. 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居民必须按规定缴纳社保费用,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2. 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法规定了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低保、特困人员救助等,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3. 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各种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失业补助金、医疗费用补偿等,居民可以根据需要申请享受这些福利。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保护劳动者和居民权益的重要法律。

了解和遵守这些法律将有助于维护工作和生活的正当权益。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重点总结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重点总结

第三章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2.劳动关系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

3、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特定的:劳动关系只能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2)劳动关系产生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过程是劳动关系产生的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劳动过程就不可能产生劳动关系你;凡不是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关系都不是劳动关系(3)劳动关系的存在必须以劳动为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其目的在于实现劳动过程,为社会生产和社会产品提供服务(4)劳动关系兼具有法律上的平等性与实现这种关系的隶属性;(5)劳动关系兼具人身性与财产性。

4.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1)主体不同;(2)主体的法律地位不同;(3)受国家干预程度不同;(4)法律适用不同;(5)救济手段不同。

三、我国劳动法适用的范围:1.用人单位: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劳动关系)、事业组织2.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能够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独立给付劳动并获取报酬的自然人,具体包括:(1)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所用的工勤人(2)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3)其他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4)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之间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适用劳动法的范围:1.公务员与参照实行公务员制度招录的工作人员。

2.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3.现役军人 4.家庭保姆 5.自然人用工 6.其他第五章劳动就业法一、基本要素:1、公民正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劳动年龄是法律确认公民享有劳动权利能力的基本标志,关于劳动年龄的上下限2、公民具有劳动的行为能力:劳动就业以实现劳动过程,生产出社会产品为目的。

因此要求劳动者具有实际的行为能力3、.就业愿望—主观上有求职的愿望。

4.必须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这一基本要素,使社会劳动与家务劳动相区别5.应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济收入:这一基本要素,使劳动就业的有偿劳动和无偿的义务劳动相区别5、社会必须有劳动需求二、平等就业原则:含义:平等就业是指我国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宗教的不同,均享有平等的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内容:1、就业资格的平等:我国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宗教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就业资格人人平等2、就业能力衡量尺度的平等:在劳动者资源严重供大于求、就业机会相对不足的就业环境中,平等就业还意味着公民在就业竞争中享有平等竞争的权利,即社会对公民的劳动行为能力要以同一尺度和标准衡量第六章劳动合同法一、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明确双方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协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名词解释:劳动法——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狭义: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

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劳动法律事实——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和能力。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除了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外可以自行支配的时间的权利。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

职业介绍机构——即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

平等就业——是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

国家促进就业——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就业条件和扩大就业机会。

劳动者竞争就业——是指劳动者通过用人单位考试或考核竞争取胜而获得就业岗位。

境内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境内就业服务工作的职业介绍机构。

境外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境外就业服务工作的职业介绍机构。

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集体合同——亦称团体协约、劳动协约、集体协议,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依法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协商一致,设立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

正式工劳动合同——是正式职工劳动合同的简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制定员内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

录用合同——是录用单位与被录用劳动者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聘用合同——是聘用单位和被聘用劳动者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集体协商——又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定集体劳动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工资——是指基于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的货币报酬。

最低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对单位时间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工资。

工资总量——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工资总额。

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各类补贴、加班工资、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基础工资——是指以大体维持职工本人的最低生活计算的工资额。

职务工资——是指按照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工作繁重和业务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的工资额。

计时工资——是指按照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长短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

津贴——是指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指出的工资补充形式。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是指依法或协议在非正常工作情况下支付给职工的工资。

工资保障——广义上是指实现“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的宪法原则的全部制度。

狭义上是指《劳动法》调整的工资支付办法、禁止任意扣发工资和工资监督制度。

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规定,在一昼夜之内或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在任期期间,根据国家规定,不从事劳动和工作而自行支配的休息时间和法定节假日。

探亲假——是指职工工作地点与父母或配偶居住地不属于同一城市而分居两地时,每年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期。

年休假——是指职工每年享有保留职务和工资的一定期限连续休息的假期。

加班——是指单位行政经过法定批准手续,要求职工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从事工作的时间。

加点——是指单位行政经过法定批准手续,要求职工在正常工作日之外延长工作的时间。

劳动安全卫生——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的法律保障。

安全技术规程——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劳动卫生规程——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职工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健康,防止、消除职业病和各种职业危害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在组织劳动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女职工特殊保护——是指根据女职工身体结构、生理机能的特点以及抚育子女的特殊需要,在劳动方面对妇女特殊权益的法律保障。

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是指根据未成年工的身体发育尚未定型的特点,对未成年工在劳动过程中特殊权益的保护。

职业培训——是指直接未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未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就业训练中心——是指劳动部门及有关社会组织为城镇待业人员和其他求职人员培训职业能力、准备就业条件而举办的独立的教学实体。

学校培训——是指采用规范的教学实体形态、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按既定学制,以规范的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培训教育。

离岗专门培训——是指职工带薪脱产,进入学校或专门研究机关,从事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

就业前职业培训——是指对新成长起来、尚未进入职业领域的求职者所进行的初始培训,目的在于帮助其掌握某种基本职业技能、准备进入劳动市场的必要条件。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职业技能鉴定——是由有权机构依照既定的技术标准对劳动者进行考试和考核,并对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有效技术证书的一系列职业能力认证活动。

职业技术证书——是一定的职业培训活动结束,经考试考核及格,由劳动行政机关核发的,证明其职业技术能力等级的证明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社会保险——是劳动者因年老、伤病、残废、生育、死亡造成劳动能力丧失或失去职业岗位等客观情况导致经济困难而从国家和社会获得补偿和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

职工福利——是指用工单位和国家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设立各种补贴、提供服务等形式,为职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所提供的物质帮助。

劳动纪律——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规则和秩序。

职业道德——是指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完成岗位职责活动中形成的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真、善、美与假、丑、光荣与耻辱,工整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文明与愚昧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职工的民主管理——是指企业职工通过职工大会或其他形式,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企业行政领导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的企业管理制度。

劳动争议——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关于劳动权利、义务的争执。

和解——是指争议当事人之间自行约定,通过协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互让步或一方让步,从而求得矛盾解决的方法。

简答题: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答: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在这两类社会关系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

(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

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1)调整对象不同:民法调整的对象是以商品关系为主的财产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则是劳动关系(2)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

(3)调整的原则不同: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商品关系,财产转移依等价有偿的原则进行,而劳动法中调整工资的是按劳分配原则。

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1)调整对象不同。

(2)任务不同。

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1)调整的对象不同。

(2)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

(3)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不同。

简述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亦称我国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指我国劳动法适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人和什么时间。

(1)我国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2)我国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适用于基于订立劳动合同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3)我国劳动法的时间适用范围。

劳动法生效的时间,劳动法失效的时间。

劳动法的作用:(1)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2)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公民有领导的权利和义务原则;(2)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3)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4)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5)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

(6)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7)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渊源)有哪些(1)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劳动立法: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2)联合国的有关文件、区域性有关文件以及有关双边条约等。

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它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2)它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性。

(3)它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有哪些(1)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为: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个体经营单位、私营企业、联营单位、股份制企业的劳动法律关系。

(2)按劳动者人数分为:个体和集体劳动法律关系。

(3)按劳动者职业分为: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徒工、帮手劳动法律关系。

(4)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分为:本单位和兼职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都是通过劳动法律事实引起的。

因此,劳动法律事实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则是劳动法律事实引起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