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知毛装书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种 是官刻书,特别是清代内府武英殿的刻书, 通常都要赠送给内府各宫、各王府、功臣、 封疆大吏。这种书送去之后,不知人家怎 么装潢,配什么质地的封面,所以就毛装 发送。辽宁省图书馆珍藏原沈阳故宫所得 馈送之殿版书,其中不少还是当初清朝内 府武英殿的毛装。
• 令逵自选《公羊》 严、 颜诸生高才者二十 人,教以《左传》,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后汉书· 贾逵传》 • 贾逵(30-101 ),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 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 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 二十一篇。 •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 发明了纸。
• 在我国的西北出土的大量的敦煌卷子,有 的长达两三丈的。 • 卷子是一张一张的纸粘起来的,每张纸长 约四十到五十厘米,高约二十五到二十九 厘米。竖格叫“边准”,宋人叫“解行”, 上下有横栏,这种竖格是专人用特制的笔 画出来的,一般只有上下栏,无左右栏, 是简策遗意。
• 经史子集,红绿碧白 • 卷子不方便携带,就放在了袋子里,这叫 做帙,一般是十卷为一帙。卷帙浩繁。这 也是源于竹简。
卷子
• 卷子是纸质文献的第一种形式,这种形式 主要是从竹木简转换过来的。只是把竹简 换成了纸,而且帛书基本也是这样子的。 只是有的帛书的折叠方式不同。 • 在我国从六朝到唐代,纸质书籍的装帧形 式都是卷子。五代之后卷子这种装帧形式 依旧存在比如说佛经。 • 在敦煌出的经书中大多是卷子。
• 卷子的高度一般为一尺,长度则往往根据 需要而定。唐代流传的《十七帖》是王羲 之的作品。就是一封信,唐张彦远《法书 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 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 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 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 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信口雌黄
• 《晋阳秋》王衍,字夷甫,于意有不安者, 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 当时的纸要染潢,就是用黄檗汁,目的是 防虫,“吟咏向枯简,匍匐守黄卷”。后 来要改也用雌黄来修改。 • 黄卷、黄籍
纸质文献何时取代了竹简
• 大约在东晋末年,《初学记》引《桓玄伪 事》:“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 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桓温 • 西晋付咸的《纸赋》,“既作契以代绳今, 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揽 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 洛阳纸贵:
• 中国隋代杜宝《大业杂记》:“……新翻 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叶形似枇杷, 叶面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 缀其一边, 牒牒然, 今呼为梵。”元代胡三省给《资治 通鉴》作注,于唐懿宗“自唱经,手持梵夹” 句下,注曰“梵夹者,贝叶经也以板夹之, 谓 之梵夹”。
• 表明梵夹装,系专指古印度用梵文书写的贝 叶经的装帧其方法是将刻写好经文的贝多 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 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竹片或木板于 夹板中段, 隔开一定距离, 连同经叶垂直穿 两个小圆洞。再用绳索两端分别穿入两个 洞,直至穿过另一边的夹板,将绳索勒紧 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旋风装
• 旋风装又名龙鳞装。从不同的角度来命名 的。总起来看看是象风刮过的波浪,从风 的角度命名为旋风装,从纹的角度来看是 龙鳞装。
经折装
• 经折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经折装就是 吧卷子改成折叠式,纸依旧是连接起来的 长幅,但不再是卷起来了。后来很多的书 法作品依旧采用了这种装饰,后来的很多 大额佛经依旧采用了这种装帧的方式。
• 具体办法,是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 字地折叠。然后集数叶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方为 准,戳齐,逐叶用浆糊粘连。再选用一张比书叶略宽略厚 略硬的纸对折,粘于版口集中的一边,以为书脊。再将上、 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部蝴蝶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这种装帧的书籍,打开来,版口(也称为版心)居中,书叶朝左、 右两边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由于版心藏于书 脊,上、下、左三边都是栏外余幅,有利于保护栏内文字。 《明史· 艺文志· 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 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表明宋元时期, 蝴蝶装是普遍流行的装帧形式。
•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把 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 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 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 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 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五代雕 版印刷的监本经书,上呈时是一百三十策(册)。 既然称策,必为书之方册,因卷轴装称”卷”, 不称册,加之唐时唐人写经已有个别为蝶装,故 五代之经书当为蝴蝶装。
• 中国书籍法帖装裱形式之一。斯坦因《敦 煌取书记》载:“又有一册佛经,印刷简 陋,然颇足见自旧型转移以至新式书籍之 迹。书非卷子本,而为折叠而成,盖此种 形式之第一部也。……折叠本书籍,长幅 接连不断,加以折叠,最后将其它一端悉 行粘稳。于是展开之后,甚似近世书籍。” 可见经折装五代已经出现。特点在单面书 写,收展便利。
• 《后汉书· 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 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 纸:絮也,一曰苫也,苫,盖也。
梵夹装
• 这种装帧形式源于印度的佛经,也就是贝 叶经。传入中国之后,中国没有贝叶,但 是中国有纸,于是一开始的佛教徒都使用 这种方式来装订书籍,前一段时间我们看 到的藏传佛教他在读的时候就是使用的这 种书籍的装帧形式。
• 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 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 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 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书籍的折缝 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 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示,逐渐出现了以 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
包背装
• 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起于南 宋后期。包背装将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有 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 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 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的书口向外,竖放会 磨损书口,所以包背装图书一般是平放在书架上。 包背装图书的装订及使用较蝴蝶装方便,但装订 的手续仍较复杂,所以不久即被另一种装订形式-线装所取代。
• 纸张制作的书籍,无法采用梵夹装;且梵经译汉, 亦无所谓梵称。故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书籍没 有梵夹装。但梵经译汉之后,特别是译成中国的 少数民族语文之后,例如藏文、蒙文藏经,其用 纸张书写或雕印的经叶,也有仿效贝叶经的。这 种经集数叶成一摞之后,也有上、下用木板相夹, 而后用绳索、布带相捆的。虽非贝叶经的梵夹装, 但显然是对梵夹装的模仿,故亦可称为梵夹装。
• 适应雕版印书的特点,创造了蝴蝶装。具体办法, 是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 折叠。然后集数叶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方 为准,戳齐,逐叶用浆糊粘连。再选用一张比书 叶略宽略厚略硬的纸对折,粘于版口集中的一边, 以为书脊。再将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部 蝴蝶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这种装帧的书籍, 打开来,版口(也称为版心)居中,书叶朝左、右两边 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由于版心藏于书 脊,上、下、左三边都是栏外余幅,有利于保护 栏内文字。
• 这种书籍的装帧方式流行的时代是宋元时 期。 •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变来的,元· 吾衍《闲居 录》:“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 为折。久而折断,复为薄帙。”这里“薄 帙”就是蝴蝶装的一本一本的书籍,其重 大进步就是变成了单页装成册的形态,这 种形态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册页基本上一 致了。
• 雕印书籍要受版面制约,即每版只能雕印 一定的行款字数,且通常都有边栏界行。 这样印出的书叶,都是以版为单位的单叶。 这种书叶若是仍然沿用卷轴装或经折装, 就必须将书叶先行首尾粘连,且要设法去掉 或掩盖每叶的左右边栏,劳师费时,极为不 便。于是适应雕版印书的特点,创造了蝴 蝶装。
• 书籍装订的一种技术。它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 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通称“线装 书”。实际上在装订时,纸叶折好后须先用纸捻 订书身,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装封面。线装书 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较大的书,在 上下两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了。讲究的 线装,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 以资保护。线装书装订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贴 书笺,显得雅致不凡,格调很高。
洛阳纸贵
• 《晋书· 文苑· 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 写,洛阳为之纸贵。” •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 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 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 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 这篇千古名赋。
蝴蝶装
• 中国古书装帧形式之一。雕版印刷的书籍出现以 后,特别是进入宋代雕印书籍盛行以后,由于书 籍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引起书籍装帧方法和形 式也相应发生变化。雕版印书不同于用手写书或 抄书。写书或抄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一纸接 一纸地写下去。而后连接起来,或卷起成为卷轴 装,或折叠成为经折装。雕印书籍要受版面制约, 即每版只能雕印一定的行款字数,且通常都有边 栏界行。这样印出的书叶,都是以版为单位的单叶。 这种书叶若是仍然沿用卷轴装或经折装,就必须 将书叶先行首尾粘连,且要设法去掉或掩盖每叶的 左右边栏,劳师费时,极为不便。
第三章 纸质百度文库籍的装订形式
卷子装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
•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韩愈) •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 未触。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哉群圣文, 磊落载其腹。行年五十馀,出守数已六。京邑有 旧庐,不容久食宿。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 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屡为丞相言,虽恳不 见录。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今子从之游, 学问得所欲。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鹄。勉为新 诗章,月寄三四幅。
• 《明史· 艺文志· 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 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 虫鼠不能损。”表明宋元时期,蝴蝶装是 普遍流行的装帧形式。 因蝴蝶装所有的书叶都是单叶,打开来, 总是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且 两个单叶极易相连,翻阅时常是一翻两个单 叶,见到的下一叶仍是无字的背面,极为 不便,故逐渐为包背装所代替。
线装
• 线装书的折页方法和包背装相同,主要不同处在 封面和订书方法上。线装书的封面不是用一整张 纸包上,而是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不包书脊。 线装书的订书方法,是将书的外口戳齐,书脊剪 切齐后,在书脊处边上打眼订线。自明清时期一 直到现在,线装书都是采取四眼穿线装订的方法。 有的采用包角的方法,使线装书既显得庄重大方, 又很坚固,不易开散。有些线装书还加上书套, 将线装书装在书大部分,既保护了线装书,又啬 了装帧美。
毛装
• 在现存的古籍中,毛装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装帧 形式。 • 毛装形式的特点,在折叶方法上与包背装、线装 没有任何区别。即仍然以版心为轴线,合叶折叠。 集数叶为一摞,戳齐书口,然后在书脊内侧打两 眼或四眼,用纸捻穿订,砸平。天头地脚及书脊 的毛茬自任,不用剪齐。有的加一简单封皮,有 的不加封皮。这种毛茬参差而又纸捻粗装的装帧 形式就叫作毛装。
• 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说:“盖以蝴蝶装 式虽美,而缀页如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 包背装则贯穿成册,牢固多矣。”因此,到了元 代,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 要区别是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两页 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 起,戳齐折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 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 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 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又每两 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 籍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