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最详实最完备教学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3. 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教学重点:1. 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较复杂的文言文虚词。

2. 区分和辨别相似的文言文虚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主题,解释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解文言文虚词(15分钟)1. 介绍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焉”、“乃”等。

2. 分析每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记忆虚词的用法。

三、练习虚词的运用(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运用所学的虚词进行句子构造。

2.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练习题,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展示练习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讲解。

四、虚词的辨析(15分钟)1. 介绍相似文言文虚词的区分方法。

2. 给学生发放辨析题,要求区分和辨别相似虚词。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正确辨别虚词的用法。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解释。

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记忆虚词的用法,并通过练习题进行运用和巩固。

通过辨析题引导学生区分和辨别相似虚词,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文言文虚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六、文言文虚词在句中的功能(15分钟)1. 介绍文言文虚词在句中的不同功能,如语气词、助词、连词等。

2. 分析不同虚词的功能和用法,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掌握虚词在不同功能中的运用。

七、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语境分析(15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练习题和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学生做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个人发言。

2.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对句子中虚词位置和作用的理解。

3. 评价标准: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能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讨论问题有深度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定适合学生程度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文虚词的相关知识点。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题:编写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

4. 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材料,提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第二课时:练习文言文虚词的使用,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第三课时:总结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运用教案

文言虚词运用教案

文言虚词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虚词及其用法;2.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表达意思。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虚词的区别及其作用;2.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运用和效果;3.能够根据语境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小活动来引入。

比如说播放一段有文言虚词运用的视频或者音频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知识讲解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课件、PPT、黑板等方式,详细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意义和用法等。

在讲解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要讲解其实用性,给学生解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3.例句分析在知识讲解之后,老师可以拿出一些书面或名著中的例句,分析其文言虚词运用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学生能听懂,也可以用古代小说或者历史事件来作为例子,让学生在了解文言虚词的同时,同时增长一些有趣的历史知识。

4.训练演练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填写文言虚词,或者给出一些段落,要求学生在其中正确运用文言虚词。

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难度将练习难度分为简单、中等和困难三个级别,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

五、巩固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文言虚词的认识将得到大大提升。

在的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写作或者口语中运用文言虚词,检验他们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PPT、黑板等方式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意义和运用等;2.互动性教育法: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3.课堂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文言虚词的例子及其在文章中的运用情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4.多元化教学法: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展示文言虚词的应用,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延伸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一些古诗文、影视小说等,从中寻找文言虚词及其运用的例子,以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六、总结文言虚词作为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一定的使用规则。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4. 虚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让学生注意到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词虽然不表示实义,但在句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字词就是虚词。

2. 讲解:a. 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解释:文言文虚词是一些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作用:虚词在句子中可以表示语气、时态、关系等,对句子的意思起到很大的影响。

b.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向”。

例句:《论语·八佾》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庄子·逍遥游》中的“夫子不鼓盗钟,不听竽管之声,真吾道也。

”“者”: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物”。

例句:《孟子·告子下》中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也”:表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的“夫子言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 讲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例句:《楚辞·离骚》中的“彼苍者,天也。

”中的“者”指代“彼苍”,表示指代的意义。

3. 练习: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片段,识别并运用所学过的虚词。

4. 总结:强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用法。

2. 使用例句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的代替作用,“乎”的疑问作用等。

3. 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如虚词在句首、句中、句末等位置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应用。

5.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理解。

3. 考察学生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如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以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3.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难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练习法: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复习。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乎”、“者”、“也”、“矣”等。

3. 举例: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的正确使用。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课后布置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3. 结合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复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虚词的用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虚词用法。

3. 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虚词。

八、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文言文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举办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十、教学计划:1. 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文言文虚词。

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难点: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正确运用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示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练习法: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回顾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分析典型例句。

3. 练习:进行虚词填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注意虚词的运用,并做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虚词的用法。

3.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体会虚词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包括经典文献和练习题。

2. 制作PPT,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典型例句。

3. 准备虚词填空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对虚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虚词的能力。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虚词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言文虚词详实完备教学案

文言文虚词详实完备教学案

文言文虚词详实完备教学案古典诗文2014-07-06 18255d56b7b40102uwb0文言文虚词详实完备教学案【学习目标】“以”的用法A用作名词译为"原因"例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B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3.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4.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10.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11.(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C用作连词。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编写而成,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教案内容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能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写作。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正确使用文言虚词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有关文言虚词的教材和例句。

2.准备一些练习题目和作文题目,以供学生练习。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例句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定义,然后给出准确的解释和定义。

第二步:学习文言虚词的分类(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分类,例如“兮”、“乎”、“焉”、“之”等。

教师通过例句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步:练习文言虚词(15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些练习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的要求,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学生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步:写作练习(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写出文言风格的作文,并互相交流和修改。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他们写的文言风格作文,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和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文言虚词的知识和运用。

教学反思:这个教案主要是针对文言虚词进行教学。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目的训练,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其中的写作练习是一个很好的巩固和运用的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默读课文,分析讨论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

4. 练习题及解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提醒学生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虚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15分钟)1.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讲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准确。

三、举例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0分钟)1. 举例讲解“之”、“乎”、“焉”、“于”、“也”、“矣”、“哉”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这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四、练习题及解答(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句子中的虚词用法。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3. 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用法。

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加深记忆。

2.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起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使学生掌握了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中学文言文最常见的虚词简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中学文言文最常见的虚词简介》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首先介绍虚词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虚词?它们在文言文中的分类有哪些?”。
2.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各类虚词的用法。如:“之”的用法,可以表示代词、介词、连词等,结合例句进行讲解。
3.总结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如连接句子、修饰名词、表示语气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文言文段落,分析其中包含的虚词及其用法。
2.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究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翻译。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如填空、翻译、改写等,让学生运用所学虚词知识进行实践。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中学文言文最常见的虚词简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中学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如“之”、“乎”、“者”、“也”、“其”、“乃”等,并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2.培养学生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对虚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7.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教学结束后,教师可推荐一些与文言文虚词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成语大赛等活动,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8.家校合作,共同促进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家校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而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3、其一、代词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表揣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表选择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表商量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神乎其神微乎其微第二课时4、且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实词虚词概述1.1 实词与虚词的定义1.2 实词与虚词的作用1.3 实词与虚词的分类1.4 实词与虚词的用法第二章:文言文实词2.1 名词2.1.1 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的读音与用法2.1.2 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的用法2.1.3 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等2.2 动词2.2.1 动作、状态、变化等的读音与用法2.2.2 动词的时态、语态、体态等2.2.3 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等2.3 形容词2.3.1 描述特征、性质、状态等的读音与用法2.3.2 形容词的等级、范围等2.3.3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等2.4 数词2.4.1 数量、顺序、比例等的读音与用法2.4.2 数词的复数、分数、小数等2.4.3 数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等第三章:文言文虚词3.1 介词3.1.1 时间、地点、方向等的读音与用法3.1.2 介词的结构、搭配等3.1.3 介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3.2 连词3.2.1 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的读音与用法3.2.2 连词的连接成分、搭配等3.2.3 连词活用作副词、形容词等3.3 助词3.3.1 时态、语气、否定等功能的读音与用法3.3.2 助词的附加、连接等作用3.3.3 助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3.4 叹词3.4.1 表达情感、态度等的读音与用法3.4.2 叹词的分类、搭配等3.4.3 叹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第四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4.1 实词与虚词的辨别方法4.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技巧4.3 实词与虚词的常见错误分析第五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练习与应用5.1 实词与虚词的练习题型5.2 实词与虚词的练习案例5.3 实词与虚词的应用场景第六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词义辨析6.1 词义辨析的重要性6.2 词义辨析的方法与技巧6.3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多义现象分析第七章:文言文实词虚词在文中的语境分析7.1 语境对实词虚词理解的影响7.2 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步骤7.3 实际例句分析与练习第八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特殊用法8.1 通假字与异体字的识别与运用8.2 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运用8.3 词类活用的特殊情况分析第九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综合练习9.1 综合练习题型设计9.2 综合练习案例分析9.3 综合练习的答题策略与技巧第十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学习与研究方法10.1 实词虚词学习的资源与工具10.2 实词虚词研究的方法与路径10.3 实词虚词学习的长期坚持与进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词与虚词的定义及作用:重点关注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区分,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2. 文言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难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介绍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基本用法。

第2课时: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

第3课时:讲解数词、量词的用法。

第4课时:讲解代词、副词的用法。

第5课时:讲解介词、连词的用法。

第6课时:讲解助词、叹词的用法。

第7课时:分析具体语境中的实词和虚词运用。

第8课时: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9课时:总结回顾,查漏补缺。

第10课时:测试,评估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文言实词和虚词与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阶段性的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文言文选读》等。

2. 参考书目:《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虚词词典》等。

3. 网络资源:利用相关在线教学平台、文言文学习网站等,丰富教学资源。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中准确识别和运用虚词。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之”“而”“以”“于”“其”“焉”等常见虚词的用法。

能够通过语境分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2、难点区分一些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

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语法功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虚词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回顾学过的文言文,引出其中的虚词,如“之乎者也”,激发学生对虚词的兴趣。

(二)讲解常见虚词1、“之”作代词,代指人、事、物。

例如:“执策而临之”中的“之”代指马。

作助词,有多种用法。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补足音节,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而”表并列关系,“和”“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承接关系,“就”“接着”。

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关系,“却”“但是”。

如“人不知而不愠”。

表修饰关系,“地”“着”。

如“吾尝跂而望矣”。

3、“以”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如“以刀劈狼首”“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结果,“以致”。

如“以伤先帝之明”。

4、“于”表处所,“在”“到”。

如“战于长勺”“达于汉阴”。

表对象,“向”“对”“对于”。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胡不见我于王”。

表比较,“比”。

如“苛政猛于虎也”。

5、“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作副词,表推测、反问、祈使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6、“焉”作兼词,“于此”“于之”。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代词,“哪里”“怎么”。

初中文言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的练习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3. 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挑选常用的文言虚词,如“之”、“乎”、“焉”、“乃”等,结合具体例句讲解其用法和意义。

4.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引导学生注意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如句首、句中、句尾等,并解释其作用。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填空、翻译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四、教学策略:1. 采用举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采用对比教学法,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的虚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采用练习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些文言文阅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文言虚词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文言虚词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组织一些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 推荐一些文言文学习资源,如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文言虚词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正确使用文言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最详实最完备教学案教案2014-05-02 22:31文言文虚词最详实最完备教学案【学习目标】“以”的用法A用作名词译为"原因"例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B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3.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4.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10.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11.(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C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表修饰关系更好(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D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掌握“而” 虚词的用法【重点难点】重点:重点掌握“而”字作为连词的9大用法。

难点:区分并列、顺承、递进、转折等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预习案一、知识梳理“而”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又。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3)表递进,译为:况且、而且。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8)表示目的关系。

相当于“以”(9)表方位,今译为:以。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四)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后来,一会儿。

二、基础自测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答案:用法: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答案:用法: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答案:用法: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⑥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答案:用法: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2.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答案:用法: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③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用法: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3.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答案:用法:表示因果关系,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答案:用法:表示目的关系。

⑤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⑥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⑦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答案:⑤⑥代词,你的;⑦通“如”:好像,如同。

4.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答案:【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5.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②三月而后成。

(《孙子兵法》)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④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⑤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⑦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⑧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答案:【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后来,一会儿。

④(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6、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

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连词,递进关系。

5、连词,修饰关系。

6、连词,承接关系。

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二、总结整理请对“而”字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1、用作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动作、状态同时发生或存在,能换位,可译为“又、还、并且”】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前后动作、状态是先后关系,不能换位,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主谓语之间,前为假设条件,后为结果,可译为“如果、假如”】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前为方式,后为目的,相伴随,有主次,可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前为条件因果,后为结果,可译为“就、便、因此”】⑧表示目的关系【一般可理解为“来”或不译】2、用作代词,痛“尔”,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3、用作助词。

“而已”(罢了)、“已而”(不多久)、“俄而”(不多久、一会儿)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答案:【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二、课后巩固促提升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答案:【1—5连词,表承接“来”“就”】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答案:【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答案:【10—12连词,表转折“却”】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答案:【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答案:【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答案:【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答案:【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答案:【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既而儿醒,大啼答案:【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