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合集下载

2024年智能制造专项实施指南

2024年智能制造专项实施指南

一、宗旨
2024年智能制造专项旨在推动有效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智能制造
的战略作用,提高制造业的总体效率,促进制造业的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加快智能制造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智能制造体系,实现
信息安全,行业协调,网络支持,资源共享,功能开放,实现对实体设备
的远程监控管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智能制造技术联合创新,技术支撑,推动行业分类创新,支
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推动智能制造技术联合创新,实现制造业的整体
升级,促进中小企业融入网络信息服务,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

3、加强智能制造的培训建设,支持培训机构的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并配备有关规范和管理办法,提高智能制造技术的实施和应用水平,推动
制造业的发展。

4、推动智能制造场景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的落地
应用,支持企业的技术装备更新,推动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决策支持系统
的建设,实现智能制造的标准化,质量可控,管理效率提高。

三、创新机制
1、通过政策创新。

智能制造有哪些关键步骤

智能制造有哪些关键步骤

智能制造有哪些关键步骤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按照《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现开展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工作。

其中明确了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工信部是如何判定智能制造的要素条件,或者说智能制造是怎样具体呈现的。

智能制造模式要素条件一、离散型智能制造1、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2、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与优化。

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

3、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超过70%,并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

4、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5、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等管理功能。

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

6、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信息互联互通。

7、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企业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物流等环节的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动态优化,推进企业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方面的快速提升。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一、定义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一种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模拟仿真技术于一体的新型制造工艺。

它将为制造企业的管理、生产以及科技创新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制造能力与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制定智能制造规划
1、选择适当的技术平台:选择适当的技术平台,这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基础。

技术平台包括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模拟仿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平台。

2、构建贯穿全过程的智能制造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需要构建贯穿全过程的智能制造体系,将智能制造的各个细节统一,从而使企业的智能制造项目能够更好地实现。

3、落实技术方案:落实技术方案,并采用最新的技术,同时考虑安全性、高效性以及灵活性。

4、建立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能力,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制定全面的操作规程,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智能制造的实施
1、与企业现有的制造工艺对接:将智能制造的技术与企业现有的制造工艺进行对接,在现有的制造能力基础上进行升级,以实现更大的工作效率。

2、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建立统。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文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文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附件3智能创造工程实施指南(2022-2022)为贯彻落实《中国创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创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创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创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创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创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创造发展,以重塑创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创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创造2025》,并将智能创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哺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创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创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创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创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创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创造2025》明确将智能创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创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辟、标准制定、新模式哺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创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创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创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创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创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坚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创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创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创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创造普及、智能化创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持续推动传统创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创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创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doc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doc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doc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感知、⾃学习、⾃决策、⾃执⾏、⾃适应等功能的新型⽣产⽅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发展现状和形势全球新⼀轮科技⾰命和产业变⾰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产⽅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实施“再⼯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位,建⽴起门类齐全、独⽴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不强的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档数控机床、⼯业机器⼈、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艺在重点⾏业不断普及,离散型⾏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系统全⾯普及,关键⼯艺流程数控化率⼤⼤提⾼;在典型⾏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些可复制推⼴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定的基础。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附件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2020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申报书

2020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申报书

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附件12020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根据《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要求,重点围绕五种智能制造模式,鼓励新技术集成应用,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为做好项目遴选工作,特制订本要素条件。

一、智能制造模式要素条件(一)离散型智能制造1.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2.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与优化。

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

3.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超过70%,并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

4.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5.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等管理功能。

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

6.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信息互联互通。

7.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企业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物流等环节的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动态优化,推进企业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方面的快速提升。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1.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和生产工艺优化。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部委印发绿色制造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

四部委印发绿色制造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

决蕹鱷芎四部委印发绿色制造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 政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 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 施指南,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社 会资源,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 争制高点。

我国制造业当前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 化、信息化并存阶段。

为此,《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 南(2016 -2020)》(以下简称《智能制造指南》)提 出总体目标,将工程分为“十三五”与“十四五”两个 阶段实施,在“十三五”期间,要求通过数字化制造 的普及,智能化制造的试点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重 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 产业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

“传统制造业 实现数字化制造”是《智能制造指南》的工作重点,在具体目标以及重点任务中均可看到相关的具体要 求。

《智能制造指南》布置的重点任务指明,要针对 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等传统制造业环 境恶劣、危险、连续重复等工序的智能化升级需要,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在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 重点地区、行业中选择骨干企业,推广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开展新模式试点示范,建设智能车间/工厂,重点培 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 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不断丰富成 熟后实现全面推广,持续不断培育、完善和推广智能 制造新模式,提高传统制造业设计、制造、工艺、管理 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绿色 制造则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之路。

四部委联合印发的《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 -2020年)》(以下简称《绿色制造指南》)指 出绿色制造是国际大趋势,而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 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 距。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6.04.12•【文号】•【施行日期】2016.04.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我们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施指南,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现将5大工程实施指南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4.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2016年4月12日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一、前期准备
1.确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确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营收、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等;
2.明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范围:明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信息化建设、精益生产实施、机器人、工具、自动化和互联网应用等;
3.制定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方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方案,明确工程的范围、内容、资金投入、计划实施期限等要素;
4.组织管理团队:组织管理团队,将企业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等参与其中。

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1.组织人员培训:根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范围等,组织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让员工理解智能制造的意义,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在智能制造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2.制定详细规划:根据制定的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方案,针对智能制造的范围,制定更详细的规划,明确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模式、实施资源、费用预算等。

3.开展实施项目:根据制定的详细规划,组织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及专家团队。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绿色制造工程,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绿色发展是国际大趋势。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发展绿色经济、抢占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等绿色理念、政策和法规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绿色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分别占排放总量的90%、70%和8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

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为牵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不仅对缓解当前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现实作用,而且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二、总体要求按照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绿色监管制度为保障,以示范试点为抓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的指南(2016_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的指南(2016_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
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
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
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
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 .。

2019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

2019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

2019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根据《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的要求,重点围绕五种智能制造模式,鼓励新技术集成应用,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为做好项目遴选工作,特制订本要素条件。

一、智能制造模式要素条件(一)离散型智能制造1. 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2. 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与优化。

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

3. 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超过70%,并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

4. 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5. 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等管理功能。

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

6. 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信息互联互通。

7. 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企业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物流等环节的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动态优化,推进企业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方面的快速提升。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1. 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和生产工艺优化。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
一、概述
智能制造工程是把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到制造业的一种解决方案,旨在
实现定制化生产、精密制造、低能耗制造,以及自动化生产等。

它充分利
用可视化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采
集等技术,实现对工业物质和信息系统的全要素控制,以及连接和协调完
成全流程制造质量、成本、效率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使企业生产变得更加
智能、更高效、更精细。

本项目的目标是实现智能制造工程在企业制造过
程中的全要素全流程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制造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制造质量,实现定制化、自动化的生产。

二、实施步骤
1、需求分析:首先进行需求分析,通过调研、收集企业要求的制造
流程和生产环境,确定具体的智能制造系统需求及其实施技术,并针对企
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智能制造方案;
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制定的方案,完成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包括硬件系统的设计和软件系统的设计;
3、系统开发:基于系统设计的规范,在软件和硬件上分别进行系统
研发,并实现系统的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

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加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针对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分类指导、并行推进,推动优势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

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

瞄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面向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和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迫切需求,针对我国发展智能制造面临的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

充分调动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突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与试点示范的主体作用。

发挥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优势,协同推进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的集成创新。

坚持远近结合、重点突破。

充分认识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力量长期共同努力的复杂系统工程,要立足现状、着眼长远,做好顶层设计,分阶段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提升智能制造支撑能力,在基础条件好的领域推进集成应用和试点示范。

(二)总体目标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十三五”期间通过数字化制造的普及,智能化制造的试点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十四五”期间加大智能制造实施力度,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核心软件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点产业逐步实现智能转型。

“十三五”期间工程具体目标如下:1、关键技术装备实现突破。

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性能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具备较强竞争力,关键技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2、智能制造基础能力明显提升。

初步建立基本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完成一批急需的国家和行业重点标准;具有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初步建成IPv6和4G/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与工业融合的试验网络、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3、智能制造新模式不断成熟。

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不断丰富完善,有条件、有基础的行业实现试点示范并推广应用,建成一批智能车间/工厂。

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4、重点产业智能转型成效显著。

有条件、有基础的传统制造业基本普及数字化,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完成60类以上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创新。

三、重点任务(一)攻克关键技术装备针对实施智能制造所需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开展首台首套装备研制,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

专栏1 关键技术装备研制重点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数控双主轴车铣磨复合加工机床;高速高效精密五轴加工中心;复杂结构件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螺旋内齿圈拉床;高效高精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蒙皮镜像铣数控装备;高效率、低重量、长期免维护的系列化减速器;高功率大力矩直驱及盘式中空电机;高性能多关节伺服控制器;机器人用位置、力矩、触觉传感器;6-500kg级系列化点焊、弧焊、激光及复合焊接机器人;关节型喷涂机器人;切割、打磨抛光、钻孔攻丝、铣削加工机器人;缝制机械、家电等行业专用机器人;精密及重载装配机器人;六轴关节型、平面关节(SCARA)型搬运机器人;在线测量及质量监控机器人;洁净及防爆环境特种工业机器人;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

增材制造装备。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品质电子枪、光束整形、高速扫描、阵列式高精度喷嘴、喷头;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喷射成形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生物及医疗个性化增材制造装备。

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

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多传感器元件芯片集成的MCO芯片、视觉传感器及智能测量仪表、电子标签、条码等采集系统装备;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SCADA)、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装备;高端调速装置、伺服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等传动系统装备。

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

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系统装备;可视化柔性装配装备;激光跟踪测量、柔性可重构工装的对接与装配装备;智能化高效率强度及疲劳寿命测试与分析装备;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检测诊断装备;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故障诊断与分析装备。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

轻型高速堆垛机;超高超重型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智能多层穿梭车;智能化高密度存储穿梭板;高速托盘输送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高速大容量输送与分拣成套装备、车间物流智能化成套装备。

(二)夯实智能制造基础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标准滞后、核心软件缺失、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薄弱等瓶颈问题,构建基本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发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建立高效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形成智能制造发展坚实的基础支撑。

1、构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制定并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开展智能制造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研究,构建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系统),进行技术规范、标准全过程试验验证,在制造业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推广,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专栏2 智能制造重点标准基础共性标准与规范。

术语定义、参考模型、元数据、对象标识注册与解析等基础标准;体系架构、安全要求、管理和评估等信息安全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度量方法和实施指南等管理评价标准;环境适应性、设备可靠性等质量标准。

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

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智能物联装置、增材制造、人机交互等装备/产品标准;体系架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融合、工业传感器网络、工业无线、工业网关通信协议和接口等网络标准;数字化设计仿真、网络协同制造、智能检测、智能物流和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智能工厂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分析、云服务等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标准;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标准;工业流程运行能效分析软件标准。

重点行业标准与规范。

以典型离散行业的数字化车间集成应用和流程行业智能工厂集成应用为代表的十大重点领域行业标准与规范。

2、提升智能制造软件支撑能力。

针对智能制造感知、控制、决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计算分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信息物理系统的顶层设计,研发相关的设计、工艺、仿真、管理、控制类工业软件,推进集成应用,培育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建设软件测试验证平台。

专栏3 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开发重点设计、工艺仿真软件。

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模块化设计工具以及专用知识、模型、零件、工艺和标准数据库等。

工业控制软件。

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测控装置及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嵌入式组态软件。

业务管理软件。

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商业智能软件(BI)等。

数据管理软件。

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数据挖掘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等。

系统解决方案。

生产制造过程智能管理与决策集成化管理平台、跨企业集成化协同制造平台,以及面向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系统、智能机器、智能云服务平台等集成应用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装备智能健康状态管理与服务支持平台。

测试验证平台。

设计、仿真、控制、管理类工业软件稳定性、可靠性测试验证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