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

合集下载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摘要: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中心词:看不见的手分工理论二元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

出生与苏格兰的科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

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则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并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

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他一生都在思考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对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

一、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简称《国富论》)中,他以“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关系,但又把资本主义的现象庸俗的加以叙述。

他所主张的自由竞争政策,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

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

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心得体会】重读亚当·斯密《国富论》之论分工理论有感

【心得体会】重读亚当·斯密《国富论》之论分工理论有感

重读亚当·斯密《国富论》之论分工理论有感亚当·斯密(1723—1790)是最早提出分工理论的人。

他继柏拉图之后更为系统而深刻地论述社会分工的人,他把由柏拉图开创的对社会分工的探索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1776年3月,亚当·斯密出版了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对分工产生的原因以及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书中他还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熊彼特曾经这么说过:“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意识到如此重视分工”。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是古典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首先,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

《国富论》的第一篇是“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 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的人民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斯密把劳动分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说:“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斯密举出了著名的制针手工工场的例子来说明分工怎样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他不仅与柏拉图一样看到了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更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推动作用的深刻原因。

斯密认为:“有了分工,同数工人都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工人的技巧因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亚当·斯密在柏拉图仅仅看到分工使人们专门从事某一工作而日益增强了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分工节约学习新工作时间、专业易出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的事实。

这是亚当·斯密对分工理论的重要贡献。

解析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解析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解析亚当·斯密之三-- 还原斯密劳动与分工本来面貌赵永安目前本人已经研读完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的内容,斯密开篇第一章就是研究分工,我从研读中得知斯密对分工之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可以讲分工之论是斯密整部著作的基石,斯密在论分工中论证和阐明了众多观点,本人经过认真的注解已将这些观点提炼出来,(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注解,价值中国网站)其实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和认识也不是本人今天发现的,因为研究斯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早就有专家学者做出了方方面面的总结,甚至提炼和发现了斯密定理。

斯密的分工理论不仅是斯密研究各项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当今经济学界、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实践者们研究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据本人不完全归纳得知在以分工理论为研究主要方向的有:1.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一定的产业总是坐落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上,一定的劳动空间必然有一定的产业与之相应。

同时,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内部分工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

相反地,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

马克思分析了分工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协作可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正如马克思所说:“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

马克思还分析了分工是如何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在分工条件下,每一个工人终生从事某一种简单操作,从而成为“局部工人”,他花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列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分工使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计划性、规划性和劳动强度;分工使局部工人终生从事某种固定操作,有助于操作经验的积累和劳动方法的完善以及劳动效率的提高。

而协作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则来源于:协作劳动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生产力;协作劳动所引起的竞争心理与振奋精神可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协作可以缩小生产的空间范围,从而由于劳动者的集群、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集群而节约费用。

劳动分工历史

劳动分工历史

劳动分工历史劳动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在不同时期和地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劳动分工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一、劳动分工的起源劳动分工最早可追溯至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的转变过程中。

在采集时代,人们的生产活动较为简单,每个人几乎都具备相同的生产能力。

随着农耕的兴起,人类开始进行细致的劳动分工。

农业劳动分工的出现,让人们能够专注于特定的农作物种植,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古代劳动分工的发展古代的劳动分工在不同文明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古埃及,社会结构明确,职业分工严格。

人们从事各种职业,如农夫、木匠、铁匠等,为社会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古希腊的城市国家中,手工业的分工进一步发展,职业分类更加细致,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三、工业革命与劳动分工的变革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劳动分工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机器的使用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劳动过程进一步细分,工人们被安排在生产线上进行重复简单的劳动。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家,对工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分工的细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带来社会的财富增长。

四、现代劳动分工的发展与挑战现代社会中,劳动分工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有了更加专门化的需求和职位。

这种劳动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于从事高度特化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缺乏全面素质和职业转型的困境。

对某些农村地区和低技能工人来说,他们被边缘化的风险也增加。

五、劳动分工对社会的影响劳动分工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经济得以发展。

劳动分工也导致了社会的专业化和层级化,不同的职业和岗位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劳动分工还导致了贸易和合作的增加,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互相依存,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格局。

劳动分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对劳动分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分工理论文献综述

分工理论文献综述

分工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按时间顺序,系统地收集、整理了分工理论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思想,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色诺芬,古典经济学时期的斯密、马克思;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马歇尔;新兴古典经济学时期的杨格、杨小凯,将各个时期代表大师们对分工理论的理解罗列出来,并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一些阐述和评价。

关键词:分工;专业化分工理论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进,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工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第一次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分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期的马克思对分工与协作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马歇尔解释了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产业组织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家们才再次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用现代分析方法分析了分工问题.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各个时期的学者对于分工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有必要对每个时期分工理论进行探讨。

一、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指出了在“理想国”里人类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如柏拉图曾论述过分工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这也是后来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思想的起源.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色诺芬对分工理论也进行了阐述,主要体现在《经济论》中提到劳动分工问题:“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业家。

"我们不考证这句话是否较绝对了一些,但的确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人们应专注于从事某项工作,从而提高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技术。

色诺芬更为重要的论述是将分工的实现与市场规模的大小联系起来,《居鲁士的教育》中通过将小城镇与大城市中分工的实现情况作对比,来阐述分工思想。

指出:“在小城镇里,一个人要制造床、门、犁和桌子;有时还要造房子,如果他能找到使他足以维持生活的主顾,他就很满意了。

亚当斯密的三个理论

亚当斯密的三个理论

亚当. 斯密的三大理论是什么亚当. 斯密的三大理论分别是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人物简介: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牛津大学,是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和作家,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早年出版《经济自由主义》,9年完成《国富论》,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是古典经济学的“先驱”。

亚当·斯密三大理论之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类天赋的天然差异,这是由于人类特有的交换和物物交换倾向。

物物交换是自利行为,其利益是由分工决定的。

假设个人愿意专业化和提高生产率,通过剩余产品的交换,会促使个人增加财富。

这些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实现利己与公益的调和。

亚当·斯密三大理论之“看不见的手”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生产者提供合适的产品;为提供不同产品而形成的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

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促成了社会分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例如,面包师为顾客提供面包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有利可图。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亚当·斯密用它来描述这样一个原理,即作为无意的个人行动的结果,一个能够产生良好结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

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手段。

虽然在这个意义上,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只用了几次“看不见的手”这个词: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论》中,一次是在他谈到早期宗教思想时,幽默地写到希腊神话中的木星“看不见的手”。

一次是在《国富论》中,但是这个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渗透到了他所有的社会道德理论中。

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绝对成本的差异。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那个国家就拥有该产品的绝对优势,可以出口。

各国要根据自己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各个国家要提供交换产品。

斯密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斯密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斯密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早在300年前就提出了分工的观点。

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刚刚起步,斯密看到的是工场手工业特有的分工,在其著作《国富论》中用大量篇幅探究出分工理论。

1.分工和生产力分工源自交换的需要。

斯密指出,人类具有易货交换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去生产出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以便向别人交换成自己无法生产的产品。

斯密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提高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生产自己优势产品,专职于某项工作的利益会大于综合性工作产出的效益。

譬如猎人比起打猎更擅长造弓箭,那么将时间用在造弓箭去换取猎物比既造弓箭又打猎收益更大。

因为交换促进分工,分工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也有促进作用。

参与交换的人、个体越多,产生的附加价值就越大。

没有分工,就没有协作,也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出现,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

分工对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性。

斯密观察到在制针厂将生产制针工序细化,由多个工人分工担任,能将生产效率直接提高240多倍。

斯密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分工能大幅提高生产率的原因有:一是分工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熟能生巧且日渐专注;二是分工节省了变换工作的时间,中间产生的浪费和消耗很少;三是分工促使机器设备的发明创造和改进,机械武装到工人的生产,让工人完成比过去更多的工作量。

工人的进步、流程的进步以及技术的进步,斯密从这三点因素,揭示了经济增长的背后动力。

2.分工和市场分工受市场限制,市场规模决定社会分工的深度。

斯密认为,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

一方面,市场规模越大,参与交换的需求越多,分工则越细,工作生产率越高,它创造出来的价值增量也越多,经济增长越快;另一方面,财富增长又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市场资源分配越合理、越有效率,市场的需求越发提高,越能产生和支持技术进步促进分工。

由此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导致市场经济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往复增长。

总之,在斯密看来,市场规模越大,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创造的国民财富则越多。

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

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

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 陈平 经济学(季刊), 第1卷,第2期(2002年1月) 摘要 “斯密困境”指斯密理论(看不见的手)与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不能兼容。

本文用生态文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描写市场竞争和劳动分工。

斯密困境可以用稳定性和复杂性之间的消长关系来解释。

“广义斯密原理”,即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资源种类,和环境涨落的三重限制,可解释历史上劳动分工发展的多样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德克萨斯大学普里高津统计力学和复杂系统研究中心。

通信地址:北京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00871, 电话:(010) 6275-4801, Email: pchen@. 本文为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原富》百年纪念而作。

感激 Ilya Prigogine 教授对我一贯的支持和放任,使我在严谨学府中有难得的自由度,得以专心研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我衷心感谢Kurt Dopfer 教授允许我使用剑桥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经济学的演化原理》一书中本人撰稿的部分内容。

感谢Peter Allen, Kurt Dopfer,James Galbraith, Andrew Reati, Walt Rostow, Immanuel Wallerstein,黄宗智,孙广镇,林毅夫,杨小凯,和已故的Herbert Simon 给我的极富启发的讨论。

最后,作者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对我工作的资助表示谢意。

 1内容提要 (1)引论 (2)资源限制,市场份额,和一维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3)资源重叠,动态均衡,和二维竞争模型 (3.1) 竞争排除原理,种群数和资源数相等的佯谬 (3.2) 产业革命和成长阶段 (4)面临新技术和新市场时的文化倾向- 风险偏好的一维参数 (4.1)资源节约型文化,资源消耗型文化,和乔努-沃乐斯坦佯谬 (4.2)环境涨落对市场广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5)学习竞争,劳动分工,和多元社会的稳定性问题 (5.1)赶超战略和熊彼特的创新精神 (5.2)竞争共存的条件和复杂系统的多样性 (5.3)复杂性佯谬-复杂型和稳定性的消长(trade-off)关系 (5.4)复杂系统和转型经济 (6)劳动分工的三重制约和广义斯密原理 (6.1)企业规模递增的内在制约-复杂性引起的结构不稳定性 (6.2)文化倾向,韦伯命题,和李约瑟问题 (6.3)社会演化,亚稳态,和开放系统 (7)结论:劳动分工发展的复杂性和社会演化的多样性 致谢 参考文献 2I.引论 今年是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原富》的一百周年纪念。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置易与国际分工理渝黄仲熊的科学说明。

斯密和李嘉图都确认资本主义一财富的具正源泉在于劳动,并奠立了劳动价值学说的最初基础。

他们从分析资本主义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富的具体形式,接触到剩余价植的特殊形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活态动年代正处在英国工业化时期,也就是产业—地租、利润等的产生及其量变的规律性。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们革命从发生到发展的时期。

他们站在新兴的的理论从本质上浸透着阶级利己主义的精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立惕上,主张尽快神。

例如,他们把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地增加资本主义的“国家财富”,从而客观上系的范畴看作自然的范畴,把资本主义生产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提到首耍地方式描述为最理想的生产方式,以便于把剥位。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同英国国内还削关系、刹削制度合理化和永恒化。

保持着相当地盘的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使如果说,古典经济学者们这种阶级本性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摆脱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的表现和他们对国内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理束缚。

论表述之间的矛盾,还主要是反映于他们的禺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古典经眼界的局限性,即对待科学的分析很不彻底济学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充满着矛盾,从而使他们的理论产生严重下如何获得财富,只是将这些关系表述为范的缺陷和错误,那么,他们在阐述国与国的经畴和规律并证朋这些规律和范畴比封建社会济关系方面的理论,就更进一步地暴露了英的规律和范畴更便于进行财富的生产”。

国资产阶级民族利己主义的伪善面貌。

他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焉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古的国外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只不过是为掩典经济学者们探究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盖英国早期殖民主义的既得利益和矛盾的一部联系。

层面纱。

把这种理论同他们关于政治经济学由于从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初的其他一些理论比较起来,不但显得更加浅叶,英国国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事薄而缺乏根据,拜且带有很大的欺骗性质。

斯密的分工论

斯密的分工论

斯密的分工论主要包括两论点:1、分工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2、斯密定理1、分工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分工一般定义为工序的划分,或者指工作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由不同的人来完成。

1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和马克思是对分工进行了最详细论述的两个人。

只不过马克思侧重于从生产制度演变的角度考察分工,而斯密更侧重于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考察分工。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积累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

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可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方面体现。

其直接作用即采用分工的方式较采用前带来效率的提高。

其间接作用是指由于分工为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斯密主要概括了分工的直接作用,有如下三点:第一,分工可迅速地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从1《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第一卷,第977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与专业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分工必然使得每个生产者生产专业化,将其生产活动集中在较少以至单一的操作上,能够较快地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

正如斯密所说的“劳动分工,通过使每一个人的业务降为某种简单的操作并使这种操作成为他终生的惟一职业,必然使工人的熟练程度提高许多。

”2熟练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在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此,斯密列举了制针业分工的例子,分工后是分工前生产效率的240倍。

3可以说,分工促进生产率提高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专业化来实现的。

第二,分工可节省因工种转换所损失的时间。

斯密曾指出,分工“从节约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丧失的时间得到的好处,比我们骤然看起来所能想象的要大得多。

”4一个人的劳动在没有分工的时候,往往会因转换新的工种要做准备工作;注意力不易集中;打断原有的工作节拍卖,分工会减少这类效率的损失。

第三,分工可促进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而机器的使用可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进一步促进分工。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劳动学说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劳动学说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劳动学说的国际分工学说史密斯代表的书,“国富论”,提出了劳动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作为他反对再重商主义的“贸易平衡”和贸易政策的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是:分工可以提高能力;分工,使各专业在一个特定的工作,你可以节省时间并没有直接涉及到他们的生产分工有利于发明和改进的工具.史密斯认为适用的原则之间的分工不同类型的工作,也适用于一国之内不同的职业之间的国家,并由此而形成的国际分工理论,自由贸易将导致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有利的自然禀赋,取得良好的生产条件,他们可以使一个国家比其他国家的生产和外贸中占据有利地位.如果所有国家都在按照劳动分工和交流有利的生产条件,使国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是最有效的使用,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这个理论是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也被称为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国家.收藏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内容(一)说,代表李嘉图的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成本相比较,其比较成本“,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注于生产较大或不利的那些利益小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商品交易所.在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力,生产总量将增加.因此,国际分工的形成,有利于贸易国. ,里卡多,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在国际上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国际分工,使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原则,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价值,有利于两国贸易.但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II)说:“比较成本”的评价1.起到比较成本理论的历史进步,它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的自由贸易政策,促进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2.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揭示了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成本上升,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因素.事实上,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条件等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分工.3.按照国际商品交换的法律的比较成本学说,国际价值规律的内容没有透露.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比例说,古典学派的思想,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花费在商品的生产.俄林的新古典主义反对的教义.理论的各种生产要素,而不是古典学派生产,劳动价值理论的单因素相互依存的生产结构.俄林把李嘉图价值理论不能适用于国内国际贸易,扩展到区域间的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国内价值的理论.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发生的,因为每个国家在各种商品的生产,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固定.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它是由不同国家生产的商品使用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从而消除了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一)1的要素比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种元素的生产(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在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其相对丰度,相反,你是处于不利的地位.2.区域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商品价格的差异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国际差异的工资,租金,利润和其他因素的生产收入.(b)他- 俄罗斯学说认为1.在各个领域,国际或国家内部的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国家之间的流动是完全免费的,他们不能自由流动.2.假设不存在对货物流动的所有限制.3.假设,只商品贸易,贸易是稳定的,正是足以支付进口出口.4.假设完全分割的各种元件的生产,单位生产成本不改变与在生产中的增加或减少,从而没有规模效益.5.假设只有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6.假设两国之间的相同的技术水平,同样的生产函数.(c)他- 俄罗斯要素比例的基本内容1.国际之间的绝对差值的价格俄林的直接依据国际贸易的国家在生产同类产品的价格之间的差的绝对值的直接原因,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的价格.当两国之间的价格差异是大于商品的运输成本,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的国家以更高的价格.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奥林国际从国际的成本之间的绝对差值的绝对差的价格.商品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成本差异.因此,国际国际贸易的成本之间的绝对差的发生.3.奥林不同的成本比第二个条件是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比例在这两个国家的货物的成本.4.相同比例的费用俄林.如果这两个国家的成本比是一样的,只是发生,暂时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仅在美国的小麦和纺织品是英国输出的单一方向.英国人不具有任何产品可以输出.英国由于美国的贸易赤字与英国的贸易盈余.英国将需要大量买入美元,以补偿对美元上升,英镑将下降.英镑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元的崛起意味着它会抑制美国的出口.汇率达到一定水平,进口的价值都将完全等于出口,光滑贸易的价值.但是,在这两个国家的成本比是相同的,平衡两国之间的汇率将美元(或英镑),单位成本完全相等的单位成本在英国的美国商品.因此,将不再有贸易关系.单位成本美元汇率上涨两倍,因为它将使这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比例是完全平等的.显示俄林的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5.生产的不同元素的比例的价格有比较成本的差异为何?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比例,它的成本吗?俄林认为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的比例.不同的产品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不同成本的比例.好了,每一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它们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的需求对其产品的需求的一个因素.两个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价格之间的比例不同,这两个国家的生产,供应和需求的因素有不同的比例关系.6.生产的不同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比例生产要素的供应是不一样的,在每个国家的生产量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国际贸易的是不同的和不同的价格水平.即使生产供应的各种元素的相同比例的,将产生的价格比的生产需要的生产,这些不同的因素的各种元素,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础.7.劳动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俄林的绝对差值从国际出发,国际的成本之间的绝对差值的价格在国际分工的基础.探索不同国家的不同比例的费用,并探讨不同比例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最终分析的各种要素的生产供应需求的比例.奥林供应比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不是一个单一的环节,是国际贸易的根本基础.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所有方面的决定,每个国家的价格结构,价格结构,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这也构成了劳动力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使各种生产要素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最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将更多的社会不是孤立的.俄林也认为,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使生产的是不到理想的效果,但货物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缺乏流动性缺乏国际因素生产,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国际元素之间的分布不均的缺陷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d)他- 俄罗斯学说的评价1.他是俄罗斯学说的劳动学说(1)国际分工中的话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赫- 俄学说超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深入和全面的.(2)正确地指出了生产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因素.相结合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外贸竞争.2.他是俄罗斯的理论缺陷(1)他是一个冷漠的俄罗斯理论的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2)忽视科学和技术的作用.元素的成本和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比例是可以改变的,从而改变了相对的成本.(3)贸易的迅速发展- 俄罗斯理论和当代发展国家不匹配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理论,国际贸易应发生在不同的要素禀赋和模式,为不同的工业国家的需求,与初级产品生产国,然而,当代贸易的一个特点是大量的贸易之间发生的要素禀赋相似的需求模式是关闭的工业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4)无差异的国际生产关系,抽象谈谈外贸允许国家的人均收到,在此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
奠基人之一。

他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观点,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

根据斯密的观点,劳动分工可以通过将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许多简单的任务来实现。

每个工人专注于执行一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

斯密用制钉子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如果一个工人将所有的生产过程都包含在内,从锻造铁钉到将钉子打入木料,他每天只能制造很少的钉子。

但是,如果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任务,并由多个工人进行分工合作,他们可以同时进行各自的任务,每个工人都能生产更多的钉子。

劳动分工不仅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增加技能和专业化的发展。

斯密认为,通过长时间从事某项专业化的劳动,工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技能水平,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种专业化的劳动分工不仅使得个人在特定领域有所专长,也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斯密也指出,劳动分工可以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贸易的增加。

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技术和劳动力优势进行分工合作,进行贸易交换。

通过这种方式,各地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优势产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认为,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的任务和专业化的劳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技能和
专业化的发展,并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贸易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经济学和管理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密的分工理论

斯密的分工理论

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斯密说: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

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

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

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

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

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

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

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

象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

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

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劳动分工理论对于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

经典书企业理论:现代观点读书笔记

经典书企业理论:现代观点读书笔记

科斯及科斯以前企业理论一、斯密理论1、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劳动分工好处三点p7Tips: 劳动分工造成专业化, 从而提升生产率(关系)以后角度看, 企业就是将那些含有专门技能、分属多种职业人集中在一个作坊内, 利用专门机器实现一些特殊工艺社会经济组织, 存在意义在于能够利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优势促进劳动生产力提升。

Tips: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能够了解为企业内部经济专业化; 此理论背景是手工工场是制造业关键组织形式。

2、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 斯密定理劳动分工起源于人类交换倾向。

它是不以个人效用为目标一个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步造成结果, 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没有、物物交换、相互贸易。

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 分工程度, 所以要受到交换能力限制, 即, 受到市场广狭限制。

(案例: 苏格兰高地偏僻地域亲手自己做很多事情)a市场范围扩大为劳动分工提供了更宽广空间, 使分工程度不停加深。

市场范围扩大和劳动分工深入使得大家有可能终生专务一业, 于是, 就出现了专门职业。

b分工继续扩大, 单人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所以, 就出现了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手工工场, 各个人都能够从这个资源购取需要他人生产物品。

c这种产物, 不仅包含物质产品, 还包含多种不一样资质才能, 而企业就是这么一个联合体, 集合专门职业、专门机器、专门工艺、专门技能为交换目, 相互协作, 不自觉满足市场对产品需求, 随市场膨胀, 它也会逐步变得复杂, 当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时候, 就会被新组织形式所替换(企业组织解释)3、斯密定理两难冲突: 施蒂格勒解释从第二点, 斯密定理说明: 市场范围扩大, 会造成劳动分工扩张, 而劳动扩张会带来生产力增加。

从这点看, 似乎企业会一直扩张下去。

两难困境: A若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 经典产业结构一定是垄断B若经典产业结构是竞争, 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实际上大多都是竞争性)施蒂格勒解释: 首先根据厂商不一样功效或活动范围不一样操作阶段对厂商分割。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2楼《儒家革命与汉初统一》3楼?凯恩斯货币论(上、下)4楼?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6(10卷汉译本,pdf格式)?(损坏,请勿购买!)5楼?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6楼《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背景与起步》7楼?故事中的经济史(尼古劳斯。

皮泊,德国)8楼?《制度经济学》?(康芒斯)9楼?《经济学百年回眸》10楼《经济学原理》(马歇尔)11楼?罗杰·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12楼《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3楼?历史的经济学解释(英文)14楼?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15楼?杨小凯-新贸易理论16楼《经济论、雅典的收入》色诺芬17楼《中国古代经济简史》18楼?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19楼?道德情操论-亚当。

斯密20楼?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21楼《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国汤姆逊)22楼《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中\下)23楼?布阿吉尔贝尔选集24楼《货币均衡论》(米尔达尔)25楼《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26楼《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王志伟)27楼《思想市场》?(张旭昆着)28楼《经济史》(杨小凯)(与46楼雷同)29楼《中国经济学一百年: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30楼《国富论》31楼?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32楼?现代经济学前沿(第一~三册)?33楼《弗里德曼回忆录》34楼《法律的经济学分析》35楼《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36楼《历史上的经济学家们》37楼《世界经济中的中国》38楼《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39楼?外国经济史(周建波)40楼《利维坦》(霍布斯?)?41楼?俄国工人阶级状况42楼《经济思想小史》(43楼?韩德强——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44楼《西方经济学》重要学术流派简介45楼?南开大学经济学基地班讲义系列——西方经济学流派46楼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杨小凯)(与28楼雷同)47楼经济发展理论(Schumpeter)48楼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49楼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50楼《经济学要与时俱进》(R.Fogel)51楼豪伊:〈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莱斯切尔:〈认识经济论〉52楼白银资本(贡德·弗兰克)53楼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罗雪尔)54楼剑桥中国史(全)共9卷55楼《自由、市场与国家》(布坎南)56楼《经济思想史(第六版)》(斯坦利.布鲁)(与110楼相同) 57楼《经济思想的成长》58楼《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59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60楼《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61楼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文献资料62楼邓小平经济谋略63楼《经济学:书架上藏着的辉煌》(张军)64楼《世界上下五千年(古、现、近)》65楼《经济学研究方法文章集锦》66楼世界古近当代经济史(七本)67楼《法律、立法与自由》、《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致命的自负》\《通往奴役之路》68楼韩非子直解69楼共和国经济风云中的陈云70楼《盐铁论》71楼《资本异论》(黄佶)72楼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Before 1840 An Exploratory Essay 73楼杨小凯:民国经济史74楼西方世界的兴起75楼共和国经济50年76楼《资本主义与自由》(弗里德曼)77楼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78楼《革命的年代》(艾瑞克.霍布斯鲍姆)79楼《宏观经济学50 年的发展与论争》(张曙光)80楼《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81楼《政治与市场》friedman82楼宋代商税问题研究综述83楼中国通史(吕思勉).84楼布罗代尔的<资本主义的动力>85楼经济学小品与案例86楼休谟经济论文选(感谢"TravisBickle"友情提供)87楼外国着名思想家译从:亚当.斯密(中文pdf)88楼亚当.斯密通信集(中文pdf)89楼思想成就经济(哈耶克)90楼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中文pdf)91楼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中文pdf)92楼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93楼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中文pdf)94楼哈耶克论文集(邓正来译)95楼加尔布雷斯传96楼供应学派革命97楼价值问题的论战98楼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文集(冯克利译)99楼巴斯夏,经济和谐论(英文版&汉译版)100楼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美)凯恩着,毕健康等译101楼百卷本经济全书之——《西方当代经济思想》PDF格式102楼百卷本经济全书之——《中国当代经济思想》PDF格式103楼奈特:不确定性、风险与利润(英文版)104楼Revolution and Evolu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Macroeconomics105楼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文pdf) 106楼科尔奈: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制度变化107楼Mcgraw-Hill.Adam Smith.国富论108楼<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经济思想史>109楼<经济分析史>110楼经济思想史(第六版)(美)斯坦利L.布鲁111楼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12楼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的故事。

劳动分工原理

劳动分工原理

劳动分工原理劳动分工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学原理之一。

劳动分工原理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每个部分由专人负责完成,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劳动分工原理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劳动分工原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每个部分由专人负责完成,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够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避免了一个人需要同时兼顾多个工序的情况,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例如,在汽车生产线上,每个工人只需要负责自己专门的工序,可以大大提高汽车的生产效率。

其次,劳动分工原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每个人只需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可以减少因为工作繁杂而导致的错误和浪费,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通过劳动分工,可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变动成本,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劳动分工原理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由于每个工人只需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可以提高工人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同时,劳动分工还可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总之,劳动分工原理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然而,劳动分工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导致工人的工作单一化和机械化,从而影响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合理地安排劳动分工,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避免其缺点,以实现最大程度的生产效益。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名词解释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名词解释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名词解释在资本主义社会,分工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方式,它指的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任务分解为不同的部门和职能,并由不同的人员专门从事特定的工作。

分工使得劳动效率得以提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工进行名词解释,分别从历史背景、理论解释、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根源可追溯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工业化生产的推进导致了劳动力的大规模需求。

人们开始将原本由一个人完成的任务分解为多个环节,并将各个环节由不同的人员承担。

这种分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理论解释1. 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或个人应专注于自身相对优势的产业或工作。

他认为通过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方式,各国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2. 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卡尔·马克思将分工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工不仅仅是生产上的分工,还包括了对劳动者的剥削和无差别的机械化劳动。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分工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

三、分工的优势1. 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可以将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的环节,使工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2. 促进专业化:分工使得劳动者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磨练技能,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成为专业人士。

3. 降低成本:通过分工,企业可以将生产流程合理安排,减少浪费和冗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四、分工的挑战1. 劳动者的单一化:分工使得劳动者只能在狭窄的领域内进行工作,这可能导致工人只会做某一项工作,限制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扩展空间。

2. 工作陈旧化:由于分工使得工作内容过于单一,可能导致工人的技能过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经典书)企业理论:现代观点读书笔记

(经典书)企业理论:现代观点读书笔记

科斯及科斯以前的企业理论一、斯密理论1、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劳动分工的好处三点p7Tips:劳动分工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生产率(关系)从此角度看,企业就是将那些具有专门技能、分属各种职业的人集中在一个作坊内,利用专门机器实现某些特殊工艺的社会经济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优势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Tips: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经济的专业化;此理论背景是手工工场是制造业主要组织形式。

2、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斯密定理劳动分工来源于人类的交换倾向。

它是不以个人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贸易。

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要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即,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

(案例:苏格兰高地偏僻地区亲手自己做很多事情)a市场范围的扩大为劳动分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劳动分工的深入使得人们有可能终生专务一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职业。

b分工继续扩大,单人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就出现了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手工工场,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购取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

c这种产物,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还包括各种不同的资质才能,而企业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集合专门职业、专门机器、专门工艺、专门技能为交换的目的,互相协作,不自觉的满足市场对产品需求,随市场膨胀,它也会逐渐变得复杂,当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就会被新的组织形式所代替(企业组织解释)3、斯密定理的两难冲突:施蒂格勒的解释从第二点,斯密定理说明:市场范围扩大,会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的扩张会带来生产力的增加。

从这点看,似乎企业会一直扩张下去。

两难困境:A若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典型的产业结构一定是垄断B若典型的产业结构是竞争,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事实上大多都是竞争性的)施蒂格勒解释:首先按照厂商的不同功能或活动范围的不同操作阶段对厂商分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 陈平 经济学(季刊), 第1卷,第2期(2002年1月) 摘要 “斯密困境”指斯密理论(看不见的手)与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不能兼容。

本文用生态文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描写市场竞争和劳动分工。

斯密困境可以用稳定性和复杂性之间的消长关系来解释。

“广义斯密原理”,即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资源种类,和环境涨落的三重限制,可解释历史上劳动分工发展的多样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德克萨斯大学普里高津统计力学和复杂系统研究中心。

通信地址:北京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00871, 电话:(010) 6275-4801, Email: pchen@. 本文为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原富》百年纪念而作。

感激 Ilya Prigogine 教授对我一贯的支持和放任,使我在严谨学府中有难得的自由度,得以专心研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我衷心感谢Kurt Dopfer 教授允许我使用剑桥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经济学的演化原理》一书中本人撰稿的部分内容。

感谢Peter Allen, Kurt Dopfer,James Galbraith, Andrew Reati, Walt Rostow, Immanuel Wallerstein,黄宗智,孙广镇,林毅夫,杨小凯,和已故的Herbert Simon 给我的极富启发的讨论。

最后,作者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对我工作的资助表示谢意。

 1内容提要 (1)引论 (2)资源限制,市场份额,和一维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3)资源重叠,动态均衡,和二维竞争模型 (3.1) 竞争排除原理,种群数和资源数相等的佯谬 (3.2) 产业革命和成长阶段 (4)面临新技术和新市场时的文化倾向- 风险偏好的一维参数 (4.1)资源节约型文化,资源消耗型文化,和乔努-沃乐斯坦佯谬 (4.2)环境涨落对市场广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5)学习竞争,劳动分工,和多元社会的稳定性问题 (5.1)赶超战略和熊彼特的创新精神 (5.2)竞争共存的条件和复杂系统的多样性 (5.3)复杂性佯谬-复杂型和稳定性的消长(trade-off)关系 (5.4)复杂系统和转型经济 (6)劳动分工的三重制约和广义斯密原理 (6.1)企业规模递增的内在制约-复杂性引起的结构不稳定性 (6.2)文化倾向,韦伯命题,和李约瑟问题 (6.3)社会演化,亚稳态,和开放系统 (7)结论:劳动分工发展的复杂性和社会演化的多样性 致谢 参考文献 2I.引论 今年是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原富》的一百周年纪念。

严复的工作标志着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开端(斯密著,严复译, 1902)。

 亚当・斯密的研究是从劳动分工的意义和机制开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评价了劳动分工﹑机器生产﹑和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 1848)。

中国发展劳动分工的历史也很早。

例如,中国使用纸币的历史就早于西欧。

但是,除了英国和美国的发展道路比较接近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主张之外,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和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中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即“看得见的手”。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前的长时期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怀集中在探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富国强兵之道上,对劳动分工发展的意义和途径很少注意。

大萧条后产生的凯恩斯经济学派也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政府的局限才逐渐为各国认识。

各国竞相发起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竞争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对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的兴趣。

我们不仅要问,为何各国劳动分工发展的道路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从早期农业社会的劳动分工,到通向产业革命的道路,劳动分工的机制和制约究竟是什么? 两个历史问题吸引了我们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注意:一是为什么资本主义起源于西欧而非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二是为什么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传统如此深厚,直到文化革命毛泽东还要提倡“五七道路”,要求每个人“亦工亦农亦军”,试图挑战劳动分工的世界潮流? 这两个问题都和我们着重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相联系,即斯蒂格勒发现的斯密困境。

亚当・斯密有两个著名的理论:一被称作“斯密理论”(Smith Theory)“看不见的手”,即完全竞争的的市场;另一个是所谓的“斯密定理”(Smith Theorem),即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Smith 1776)。

问题是接近市场极限时就产生垄断,而垄断和“看不见的手”是对立的。

这就是斯蒂格勒指出的“斯密困境”(Smith Dilemma),即斯密理论与斯密定理两者不能兼容(Stigler 1951)。

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是劳动分工的机制和约束问题。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曾经指出,经济学更接近于生物学而非力学;但是生物学比力学复杂,故只好采用力学的类比,但要牢记生物学的观念(Marshall 1920)。

三十年代开始的数理经济学,曾经同时借鉴了力学和生物学的两种形式:力学借用了哈密顿体系 (Hamiltonian system) 的优化形式;生物学则采用了理论生态学的动力学方程,包括逻辑斯蒂(logistic) 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

哈密顿体系在描写斜率为负的需求曲线上获得广泛应用,成为微观价格理论的基本模型。

企业和社区劳动分工的规模可能受到交易成本和协作成本的限制(Yang and Borland 1991,Becker and Murphy 1992)。

但是优化模型的特点是演化的单向性,难以解释环境涨落下多样演化的现实。

用知识积累导致的规模递增来解释劳动分工的动力,忽略了技术革命的新陈代谢过程(Arrow 1962, Romer 1986)。

不考虑环境涨落的不确定性,就会把劳动分工看成平滑的增长过程,这就无法理解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和企业家精神,以及产业的生命周期和经济波动。

34豪萨克指出,亚当・斯密以为只有人类才有劳动分工是不正确的,他忘记了等社会生物如蚂蚁和蜜蜂等也有劳动分工。

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模型可以借鉴生物学的物种竞争模型(Houthakker 1956, Nicolis and Prigogine 1977)。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发展理论生态学的有限增长模型和物种竞争模型,研究生态约束下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稳定和演化问题,以理解亚当・斯密的基本命题: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

本文用逻辑斯蒂模型来描写资源有限的产业增长,用种群竞争模型来描写资源和市场份额的竞争。

我们引入学习竞争中的文化和行为因数,即面临不熟悉的新技术新资源时,是采取冒险先进还是观望从众的心态,来讨论不同文化的群体对劳动分工发展趋势的影响。

我们用不同技术的替换或共存关系,来讨论劳动分工向多元化发展的条件。

斯密困境可以用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之间的消长关系(trade-off)来解释。

我们提出广义的斯密原理,即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资源种类﹑和环境涨落的限制。

非线性动力学在环境涨落下的竞争模型可以描写经济学的若干基本观念,例如斯密的市场规模﹑康德拉梯耶夫长波﹑罗斯托的成长阶段﹑耐特的不确定性﹑熊彼特的企业家精神﹑和韦伯的保守文化等观察。

复杂系统科学可用于解释肖努-沃勒斯坦佯谬和李约瑟问题。

劳动分工发展的复杂性和社会演化的不对称性,可以用开放系统下生命有机体的自组织过程来理解。

我们的研究表明,劳动分工的竞争机制和生态约束是理解当代演化经济学若干基本问题的关键。

简单组织和复杂组织共存的关键在稳定性和复杂性之间的消长关系,这涉及到复杂科学对经济复杂性的研究(Chen 1987,陈平2000)。

(2)资源限制,市场份额,和一维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只考虑预算的资金有限。

我们进一步考虑自然资源有限和人口规模有限导致的市场规模的限制。

技术进步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信息扩散的过程。

在一个没有集中的创新来源的分散化市场中,我们引进1维的逻辑斯蒂 (logistic) 增长模型(Bartholomew 1982): )*()()(n N kn n R n N n k n f td n d −=−−== (1a)kR N N n −==** (1b)这里,t 是时间, n(t) 是人口或者产出;N 是特定资源的负载能力或产出上限,它本身是相应技术的函数,对同样的自然资源而言,更高的技术对应着更高的产出上限;k 是进入这一技术领域时人口或产出的增长率,R 是淘汰率。

公式(1)来自 Verhulst 于1836年提出的资源限制的人口增长模型,它在理论生物学和混沌物理学中有重要的地位(May 1974, Day 1994,Chen 1992)。

*N 是资源限制下达到的稳态人口或稳态产出。

实际上,理论生态学,数理社会学,经济人类学,和系统动力学都早已广泛地运用逻辑斯蒂增长的概念和模型来描写生态或资源约束对人口增长的限制(Pianka 1978, Bartholomew 1982, Narotxky 1997, 5Meadows et al.1972)。

假如资源为无穷大,则我们得到通常的指数增长模型,例如经济学中的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和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Malthus 1798, Solow 1956)。

 假如我们的问题是描写产业学习新技术的过程,或者企业对新兴市场份额的竞争过程,则市场的规模可以用人口或产出的规模 N 来描述。

n 是掌握了新技术的先进者或已知者的数量,也即已占领的市场份额,(N-n )是后学者或未知者的数量,也即未占领的市场份额。

k 和 R 表示学习的获得率和遗忘率。

这个方程的解是S 形曲线,市场规模或资源上限为 N *。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市场规模 N 是已有技术、人口、资源限度、价格和成本结构的函数。

我们这里市场规模的概念,已经包括了交易成本和协作成本的考虑,不仅是总人口的概念。

例如,虽然清代中国已经达到4亿人口,但当时中国的商品市场局限于可以通航的河流口岸和主要驿道经过的地区。

地区市场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往往是分割而非统一的 市场。

通讯工具的缺乏使大部分山区居民处在商品市场之外。

只有修建了现代铁路,公路,发展了电话,电报等通讯网络之后,市场规模才急剧扩大。

政府和流通中介组织管理技术的提高,也对市场规模有相当的影响。

但最主要的限制来之经济的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

以农业而论,基本限制是可耕地的数量。

采用矿物能源,则取决于相应的矿物资源,其大小是当时技术水平的函数。

任何时代的生产技术都有它的市场极限。

现代经济的特征可以用一系列的创新事件来表示,每一个创新将市场的规模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逻辑斯蒂曲线有着变化的规模报酬率(先递增而后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