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病历点评指南
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症肺炎25例临床评价
[ 4 ]唐彦 明, 杨晓春 , 吴嘉宾 , 等 .低 比重 罗哌 卡 因复合舒 芬太尼腰 一硬
时间 A组 B组
2 6 4 —2 6 6, 2 7 4.
[ 3 】王锦 媛 , 候 清武 , 马 玉 英 .地 塞 米 松 和 利 多 卡 因抑 制 舒 芬 太 尼 全 麻 诱 导时诱发呛咳 的- 晦床 疗 效 观 察 【 J 】 .中 国全 科 医 学 , 2 0 1 4, 1 7 ( 3 0 ) :
・
药物研究 ・
D r u g R e s e a r c h
Chi n a Ph a r m ac e u t i c a l s
中l 虱荡
2 0 1 5 年 7月 2 0日 第 2 4卷 第 l 4期
Vo 1 . 2 4 , No . 1 4 , J u l y 2 0 , 20 1 5
, I , ' l l I D " ' , I ' ' ’ ’ l ' l ’ l ' , ' l ' l l a t . , ' l l ’ , , , l l , , ’ ' 'l l ' ’ l ,' ' , , ,
1 . 1 一 般 资料 选取我 院 2 0 1 2年 1月 至 2 0 1 4年 1 月 收治 的 M R S A重症肺
炎患者 5 0例 , 均符合 M R S A肺 炎相关诊断标准…。 按 随机数 字表
,' l l ’ ’l l " l , l , 'l l’ 'l ll ’, , , , , ,’ , l D , , , l ' ' l , , ’ , l , l ' ' , l '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血液途径侵入机体并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种疾病,其临
床症状严重且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在治疗血流感染的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类抗真菌药物,对于治疗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有着较好的疗效。
临
床上也发现了一些利奈唑胺的耐药情况,因此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对于治疗方案的制
定以及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讨论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
床评价的相关问题。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对于治疗血流感染患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临床研究表明,利
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不同患者中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包括药物的清除率、分布容积
以及半衰期等。
通过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对该药物的代谢情况,有助于调整药物的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也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因为利奈唑胺的药
代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因此同样剂量的利奈唑胺对于不同患者来说,可能产生
着不同的药效。
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药物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另一些患者可能
对于较低剂量的利奈唑胺就已经具有了较好的疗效。
通过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可以
更好地指导个体化治疗,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预测患者的疗效。
通过利奈唑胺的药
物浓度-效应关系,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疗效以及药物对患者的作用时间,有助于制
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利奈唑胺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
版和药 品说 明 书确 定利 奈 唑胺 的成 人 限定 日剂量 ( D e i f n e d
d a i l y d o s e , D D D ) 为1 . 2 g 。根 据 限定 日剂 量 计 算 D U I :用药 总
初始使 用利奈唑胺 3 6例 , 初始使用 万古霉素后换用利 奈 唑胺 8例。其 中 6例 因使用万 古霉 素后 肾功异常换用 利奈 唑 胺; 1例重 症肺 炎患者在 使用一 天万 古霉素后无 理 由换用 利 奈唑胺 , 该例属于换 药无 指征 , 为 不合 理用药 ; l例肺 部感 染 患者先使用头孢 哌酮舒 巴坦钠 十万古霉 素治疗 1 0 d后 , 再 联 用利奈唑胺治疗 1 0 d , 万古霉素和 利奈 唑胺抗菌谱 重叠 , 且 增 加 了肾毒性 , 为不合理用药 。 2 . 3 . 3 使用疗效 : 痊愈 1 例( 2 . 2 7 %) , 显效 1 2例 ( 2 7 . 2 7 %) , 进步 1 9例 ( 4 3 . 1 8 %) ,有 效 率 7 2 . 7 3 % ,无 效 1 2 例
率7 2 . 7 3 %, 4 7 . 7 3 % 的 患者 发 生 不 良反 应 , 其 中血 小 板 减 少 发 生 率 为 3 4 . 0 9 %。
关键 词 : 利奈唑胺 ; 临床疗效 ; 危险 因素 ; 血 小板减 少症
中图分类号 : R 9 6 9 .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 3 7 6 5 ( 2 0 1 4 )  ̄ 5 0 . 1 1 0 - 0 0 9 7 - 0 4
例( 4 . 5 5 %) , 胆 道 感 染 2例 ( 4 . 5 5 %) , 颅 内 感 染 1例
( 2 . 2 7 %) , 尿 路 感 染 1例 ( 2 . 2 7 %) , 肺部 感染伴 尿 路 感染 1 例( 2 . 2 7 %) , 化脓性关节炎伴脓毒血症 1 例( 2 . 2 7 %) 。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疾病,严重的血流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
在治疗血流感染患者时,药物浓度监测和临床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利奈唑胺是一种用于治疗血流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对于患者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评价可为更好地进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利奈唑胺是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其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真菌作用。
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念珠菌、曲霉菌等引起的真菌感染,尤其是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或是严重感染的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
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变异性较大,患者在使用该药物时可能会出现药物浓度过低或过高的情况,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并进行临床评价对于指导利奈唑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监测利奈唑胺血药浓度时,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进行检测。
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专属性强等优点,能够可靠地测定利奈唑胺在患者血液中的浓度。
利用HPLC-MS/MS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数据,为临床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进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的还需要开展临床评价工作。
临床评价通常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观察、病原学检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内容。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利奈唑胺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该药物,避免因用药不当而导致的药物疗效不佳或是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
通过临床评价,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是血流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对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评价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与其疗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因此监测过程中需要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例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
一例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选用利奈唑胺抗感染造成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的用药分析和讨论,为临床提供用药指导。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选用利奈唑胺抗感染造成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治疗与转归情况,分析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出建议。
结果: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造成血小板较少的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LIT 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
LIT?往往导致 LZD 停药,为规避不良结果,识别相关风险因素至关重要。
用药前应先进行评估进行风险筛查。
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感染中需要使用利奈唑胺覆盖未涉及的抗菌谱,但也应结合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并在不同的阶段作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Analysis of a case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linezolidJiang Zuyan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ationa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ase for major child development diseases, Ministry of pharmacy, Chongqing 400014)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use of linezolid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septic shock,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al u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a case of septic shock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treatment and outcome were observed, and the mechanism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linezolid was analyzed,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linical rational use. Results: it is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of less platelet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linezolid glucose injection in patients. The pathogenesis of lit has not been clarified yet.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may be multiple mechanisms that may cause thrombocytopenia. Lit often leads to LZD discontinuation. In order to avoid adverse result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dentify relevant risk factors. Risk scree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before medication.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use linezolid to cover the untouched antimicrobial spectrum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bu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antibiotics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nditions and mak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at different stages.[Key words]: linezolid; Thrombocytopenia; adverse reactions前言:利奈唑胺(linezolid,LZD)为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其可在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起到抗菌效果。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背景
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
然而,利奈唑胺
的药动学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个体
化用药。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临床评价,以增强利奈唑胺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例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
监测结果用
于评估利奈唑胺的疗效和安全性,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本研究发现,1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于治疗范围内的最低浓度(0.5-
2.5 mg/L),其中2例患者的血药浓度甚至低于检测限。
在这些患者中,有4例出现了临
床疗效不佳或复发感染的情况,其余2例虽然没有出现疗效不佳或复发感染,但仍然需要
进行利奈唑胺剂量调整。
通过监测血药浓度,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利奈唑胺的治疗效果不佳
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剂量或者更换其他药物,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
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论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有效地评估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指导用药调整,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因此,建议在治疗血流
感染患者时,应进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以个体化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利奈唑胺是一种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等引起的感染。
1、NMPA批准的适应证利奈唑胺用于严重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链球菌、MSSA)、医院获得性肺炎(MSSA、MRSA、肺炎链球菌)、非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化脓性链球菌)、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MRSA、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VRE)。
2、超说明书用药WHO在2016年的《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其归为MDR-TB的核心治疗药物。
2019年的《WHO耐多药或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利奈唑胺调整到治疗耐药结核病A组的核心药物。
3、利奈唑胺作用机制利奈唑胺作用于50S亚基上核糖体23S结合位点(P位点),抑制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最终产生抑菌作用。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有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在内毒素或病原体的刺激下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免疫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
4、利奈唑胺药动学特点(1)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100%,不受食物、抗酸药物影响。
口服1-2h 可达Cmax,口服峰Cmax约12~21mg/L。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静脉给药Cmax 约13~15 mg/L。
(2)分布:利奈唑胺为亲水性抗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31%,表观分布容积40~50L。
在肺上皮细胞衬液、肺泡巨噬细胞渗透性良好,在皮肤及软组织药物浓度高,同时其脑脊液穿透性较好。
(3)代谢:主要经肝脏代谢(50%~70%),但不通过人体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也不抑制人体细胞色素同工酶活性。
在体内代谢为两个无活性产物(氨基乙氧基乙酸、羟乙基氨基乙酸)。
(4)排泄:利奈唑胺约35%以原型经肾排泄,非肾脏清除率为65%;t1/2为3.5~6h。
5、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1)监测原因:利奈唑胺的药品说明书推荐成人标准剂量为600 mg q12h,说明书建议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
抗真菌药物,在治疗血流感染中被广泛使用。
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不同患者中存
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其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以确定有效的治疗剂量。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可以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进行,血样可以通过静脉采血、距离
时间采样或穿刺血液等方式获取。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和误差,并确保采集足够的血样
用于测定。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可以通过监测浓度来确定给
药剂量和给药频率。
由于患者之间存在药代动力学差异,因此根据药物浓度来调整剂量可
以使药物在患者体内保持在有效治疗范围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浓度监测还可以评估患者的药物代谢和肾脏功能。
利奈唑胺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
肾脏排泄,因此对于肝脏和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根据药物浓度来调整剂量。
对于正
在接受其他药物的患者,药物浓度监测可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药物浓度监测还可以评估利奈唑胺的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药物浓度和临床症状的变化,可以判断治疗的效果。
如果药物浓度过低,则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药物浓度监测还可以评
估药物的安全性,例如监测利奈唑胺的最大浓度(Cmax)可以预测药物的肝毒性和肾毒性。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用于治疗感染的抗生素药物,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随着利奈唑胺的广泛应用,对其药物浓度的监测和临床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对于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监测对于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血流感染(septicemia)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症状,常常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导致体内多个器官组织受损。
血流感染患者需要迅速接受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而利奈唑胺作为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之一,其血药浓度的监测对于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疗效和减少毒性很重要。
一般来说,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与其疗效和毒性密切相关。
血中药物浓度不足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而过高的浓度则容易导致药物毒性。
对于血流感染患者来说,及时准确地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可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通过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进行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可以评估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血药浓度峰值(Cmax)、血药浓度谷值(Cmin)和药物清除率(CL)。
这些参数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他们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确保药物达到理想的疗效和安全性。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不仅可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还可以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和个体差异。
对于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受损的患者,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可以帮助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积聚引起毒性反应。
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差异,利奈唑胺的用药剂量也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
而血药浓度监测可以为这些特殊人群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对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外,临床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临床评价不仅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还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通过结合血药浓度监测和临床评价,可以全面评估利奈唑胺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利奈唑胺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利奈唑胺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病历号:临床科室:主管医生:
点评药师:点评日期:
第一部分:适应证评分说明分数①院内获得性肺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和耐药的菌株)
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院内获得性肺炎。
②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伴发的
菌血症,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引起的社区
获得性肺炎。
③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骼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
④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⑤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
不符合①
-⑤,扣
100分。
第二部分:用法、用量及配伍。
利奈唑胺副作用病例报告
利奈唑胺致粒细胞缺乏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姜辉李曙平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干部一科(武汉430070)利奈唑胺是一种噁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严重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包括: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感染。
由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
由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院内肺炎。
由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或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1]。
它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核糖体rRNA的50S亚单位结合,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利奈唑胺进入临床后,在带来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其毒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本文报告一例我们遇到的使用利奈唑胺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药血液系统副作用的认识。
临床资料患者,女,71岁。
因反复咳喘2年,再发一周,加重伴胸闷、心慌半天。
于2009年11月27日入院。
入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I型呼吸衰竭。
经抗感染、平喘等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同时伴有尿量减少,尿素:27.16mmol/L,肌酐:313umol/L。
从2009年12月24日开始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2009年12月31日开始行床旁血液透析治疗。
因为痰培养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从2010年1月1日开始给予利奈唑胺6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至2010年1月7日停用。
在此期间血常规变化情况:2010年1月1日,WBC:10.4×109/L,RBC:2.99×1012/L, PLT:92×109/L。
2010年1月2日,WBC:9.7×109/L,RBC:3.17×1012/L, PLT:81×109/L。
2010年1月4日,WBC:3.5×109/L,RBC:3.37×1012/L, PLT:119×109/L。
2010年1月6日,WBC:0.5×109/L,RBC:3.79×1012/L, PLT:79×109/L。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引言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严重的血流感染可以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治疗血流感染的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并且维持合适的血药浓度。
在抗真菌治疗中,利奈唑胺常被用于治疗血流感染等严重真菌感染,然而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在感染患者中可能发生改变,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
对血流感染患者进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并进行临床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可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和肺曲霉菌等。
利奈唑胺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麦角酸酶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相比,利奈唑胺的蛋白结合率较低,而且主要经肝脏代谢,少量由肾脏排泄。
肝功能和肾功能对利奈唑胺的代谢和排泄具有一定影响。
感染状态会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
血流感染患者常伴有高度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药物的体内清除率增加,从而降低血药浓度。
感染状态还可能导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也会影响药物的分布和清除。
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利奈唑胺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的重要性由于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血流感染患者中进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
血药浓度监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利奈唑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利奈唑胺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临床上用药剂量常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对利奈唑胺的个体反应,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抗真菌治疗的成功率。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目前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主要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来进行。
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串联质谱法(LC-MS/MS)等方法进行测定。
血药浓度监测的标本通常采集于给药后的特定时间点,通过采血管或静脉置管等方式从患者体内获取足够的血液用于测定。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简介在临床上,利奈唑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血液感染的抗生素。
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是治疗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对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和评价,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控制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对血流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和临床评价的相关问题。
利奈唑胺的药理学特性利奈唑胺具有强效的抗菌作用,主要靶向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跨膜肽链合成酶(transpeptidase)和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s)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细胞膜透性。
这种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腹腔感染等。
利奈唑胺在体内吸收后,能够迅速达到血药峰浓度。
其半衰期平均为1.5小时,能够快速分布到组织和体液中。
利奈唑胺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因此,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调整利奈唑胺的用药剂量,以避免药物的累积和毒性反应。
利奈唑胺的药物相互作用利奈唑胺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不建议将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如果必须同时使用,则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效果。
对于一些特殊的临床病例,需要对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和评价,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血药浓度的监测和评价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药效学数据药效学数据可以帮助医生确认合适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以达到维持药物有效浓度的目的。
此外,药效学数据还有助于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用量或提前终止治疗。
2. 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感染,需要使用不同的剂量和间隔时间。
因此,需要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来调整利奈唑胺的用药剂量。
3. 肾功能指标和体重利奈唑胺的剂量和间隔时间需要根据肾功能指标和体重来进行调整。
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减少药物的摄入量,以避免药物的累积和毒性反应。
4. 转移率和分布速率利奈唑胺的转移率和分布速率会影响其在体内药物浓度的维持。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病例报告1例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病例报告1例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的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等真菌相关疾病。
然而,近年来关于利奈唑胺引发血小板减少的报道越来越多。
本文通过报告一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病例,讨论其原因、诊断和治疗。
我院收治了一名62岁的女性患者,主诉出现多发性瘀斑和皮下出血,伴有乏力、头晕等症状。
该患者患有前列腺癌,正在接受化疗和放疗治疗,此次入院前亦使用了利奈唑胺治疗念珠菌感染。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的皮肤多处有明显瘀斑,并出现了几个直径约为1-3cm的皮下出血点。
血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仅为40×10^9/L,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在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后,我们注意到在使用利奈唑胺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开始下降。
于是,我们怀疑其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利奈唑胺治疗有关。
为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检查。
血小板骨髓象显示患者的骨髓中有一定程度的血小板减少,而其他造血细胞数量正常。
骨髓穿刺检查未见异常增生或异常细胞。
除此之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其他检查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
因此,我们最终确定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与利奈唑胺治疗有关。
在明确诊断后,我们立即停止了患者的利奈唑胺治疗,并给予了对症治疗。
患者接受了输血治疗,以提高血小板计数。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克指胶囊增加患者的血小板释放。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密切监测了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相关临床症状。
经过几周的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开始逐渐恢复,相关症状也有所缓解。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严重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对于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具有其他因素使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旦发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并给予输血等对症治疗。
此外,临床医生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告知他们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皮下出血等,以便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我们报告了一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病例。
对于此类患者,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和处理。
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目的:探讨利奈唑胺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1日-2016年8月29日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因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利奈唑胺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體征、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培养结果等指标,评价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39例神经外科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49%。
治疗后,患者的体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脑脊液白细胞及脑脊液蛋白质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9例患者中,有27例在治疗前进行了脑脊液培养,且8例(29.6%)结果呈阳性,其中6例(75.0%)培养出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
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的利奈唑胺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控制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等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且安全性较高。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nezolid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neurosurgery operation. METHODS:Medical information of 39 intracranial infection patients receiving linezolid in Xijing Hospital of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during Jul. 1st,2015-Aug. 29th,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nezolid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neurosurgery operation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indexe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patient,such as symptoms,signs,lab indexes test and bacterial culture results. RESULTS:Total response rate of 39 intracranial infection patients after neurosurgery operation was 79.49% after linezolid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the patients’body temperature,white blood cell,neutrophil absolute value,white blood cell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in level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Of 39 patients,cerebrospinal fluid of 27 patients were cultured before treatment,and 8 cases (29.6%)of which were positive,among which there were 6 cases (75.0%)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such as Staphylococcus and Enterococcus. No obvious ADR related to linezolid was found in patients. CONCLUSIONS:Linezolid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caused by Gram-positive bacteria such as Staphylococcus and Enterococcus with good safety.KEYWORDS Linezolid;Intracranial infection;Neurosurgery operation;Clinical efficacy;Safety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
利奈唑胺的药物利用评价
利 奈 唑胺 的 药 物 利 用 评 价
杨 华 , 董海 燕 , 青。 梁 铟 1 刘 , (.西安市红十
字 会 医 院 药 学部 , 西 西 安 7 0 5 2 陕 1 0 4;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医学
院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药 学 部 , 西 西 安 7 0 6 ; .西 安 医 学 院 陕 10 1 3
判 断标 准见 表 1 。 14 药物利用指 数( . DUD计 算 根 据 利 奈 唑 胺 说 明 书 的 规 定 , 奈 唑胺 的成 人 限定 日剂 量 ( eie a y d s , D 为 利 d f d d i o e D D) n l
合 理 的现 象较 严 重 , 必 要 加 强 对 利 奈 唑 胺 合 理 用 药 的研 究 有
药情 况 等 , 项 录 入计 算机 , 用 E cl 据 处 理 系 统 进 行 统 逐 采 xe数
中图 分 类 号 : 9 8 R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2 0 ( 0 0 O 一 3 4O 10 -4 7 2 1 )5O7 一3 利 奈 唑 胺 (ieo i) 第 一 个 应 用 于 临 床 的 嗯 唑 烷 酮 类 1 zl 是 n d
34 7
பைடு நூலகம்
西 北药 学 杂 志
21 00年 1 第 2 O月 5卷
第 5 期
・
药 事 管理 ・
透 性 和组 织 浓 度 , 床 主要 用 于治 疗 上 述 细 菌 引起 的耐 万 古 霉 临 素屎 肠 球 菌 感 染 、 内 获 得 性 肺 炎 ( P 、 区 获 得 性 肺 炎 院 HA ) 社 ( A )非 复 杂 性 的 皮 肤 及 软 组 织 感 染 、 杂 性 的 皮 肤 和 软 组 CP、 复 织 感 染 ( 括 未并 发 骨 髓 炎 的 糖 尿 病 足 部 感 染 ) L 。20 包 等 1 0 0年 ] 和 20 0 2年在 美 国 已经 分 别 批 准 用 于 成 年 人 和 新 生 儿 ,0 3 20 年 获 F A 批准 用 于 糖 尿 病 性 足 溃 疡 。我 国 已 于 20 D 0 7年 将 其 用 于临床, 可作 为 治 疗革 兰 阳性 菌感 染 的 糖 肽 类 多 重耐 药 的替 换 药 物 _]是 目前 作 为 治 疗 耐 甲氧 西 林 金 黄 色 葡 萄球 菌 和 耐 甲 2, 氧西 林 表皮 葡 萄 球 菌 ( S ) 致 感 染 的最 后 防 线 。笔 者 对 我 MR E 所 院 20 0 8年 4月  ̄ 20 09年 3 住 院 患 者应 用 利 奈 唑 胺 的 情况 进 月 行 了调 查和 分析 , 价其 用 药合 理性 , 评 为临床 合理 应用 提供参 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利奈唑胺病历点评指南一.概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问题。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是当务之急。
利奈唑胺注射液,适应症为本品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
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的菌血症。
院内获得性肺炎,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或肺炎链球菌(包括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
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可能需要联合用药。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
尚无利奈唑胺用于治疗褥疮的研究。
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应考虑进行联合用药。
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或化脓链球菌引起。
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伴发的菌血症,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为减少细菌对药物耐药的发生和保持利奈唑胺及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利奈唑胺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
当获悉培养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应当考虑选择或调整抗菌治疗。
如缺乏这些资料,当地的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状况可能有利于经验性治疗的选择。
利奈唑胺不适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
如确诊或疑诊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立即开始针对性的抗革兰阴性菌治疗十分重要。
对多药耐药的肺炎链球菌(MDRSP)是指对于如下两种或更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抗生素包括:青霉素、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
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需严格控制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利奈唑胺列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故需加强评估,保证合理使用。
国内外专家对利奈唑胺的合理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考药品说明书以及相关指南与文献,借鉴WHO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推荐的药物利用评价(DUE)方法及操作指南,探索建立利奈唑胺DUE标准并加以实证研究,旨为临床合理使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编药物学》(第17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拟定合理使用利奈唑胺评价标准。
二. 点评依据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新编药物学》(第17版)3.《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4.WHO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推荐的药物利用评价(DUE)方法及操作指南5.《非外科手术预防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指南》2006版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版7.《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办医政发〔2012〕32号)8.《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三. 实施方案1.抽样方法:系统抽样,由HIS系统提取应用利奈唑胺病历;2.抽样频率:1次/月;3.点评方法:根据利奈唑胺点评指南,点评所抽取的病历,按《利奈唑胺病历点评工作表》要求内容填写。
四. 点评要点本点评要点汇总了国内外相关指南和共识,以中国专家共识和国内相关法规规定的内容为主,若共识中无相关内容,可参考国外其他指南。
(一)管理指标1.处方医师权限:利奈唑胺为特殊使用级,需高级职称医师处方;特殊情况可越级使用,紧急使用处方量≤24小时。
2.病程记录:有抗菌药物特殊用药申请,或病程中有记录(副高及以上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等)。
(二)适应症适宜性1.预防用药为减少细菌对药物耐药的发生和保持利奈唑胺及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利奈唑胺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
当获悉培养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应当考虑选择或调整抗菌治疗。
如缺乏这些资料,当地的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状况可能有利于经验性治疗的选择。
2. 治疗用药是否与药敏结果一致:是、否、未做药敏实验取标本时间在用药前,药敏结果不一致,判“否”。
取标本时间在用药后,不做判断。
根据病原学结果判断给药是否适宜2.2.1适应症是否适宜本品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见注意事项、儿童用量和用法用量)。
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的菌血症。
院内获得性肺炎,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或肺炎链球菌(包括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
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可能需要联合用药。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
尚无利奈唑胺用于治疗褥疮的研究。
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应考虑进行联合用药。
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或化脓链球菌引起。
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伴发的菌血症,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对多药耐药的肺炎链球菌(MDRSP)是指对于如下两种或更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抗生素包括:青霉素、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
2.2.2禁忌症利奈唑胺不适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
如确诊或疑诊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立即开始针对性的抗革兰阴性菌治疗十分重要本品禁用于已知对利奈唑胺或本品其他成分过敏的患者。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正在使用任何能抑制单胺氧化酶A 或B 的药物(如:苯乙肼、异卡波肼)的患者,或两周内曾经使用过这类药物的患者不应使用利奈唑胺。
引起血压升高的潜在相互作用除非能够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血压升高进行监测,否则利奈唑胺不应用于高血压未控制的患者、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和/或使用以下任何药物的患者:直接或间接交感神经药物(如伪麻黄碱),血管加压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类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与5-羟色胺类药物潜在的相互作用除非密切观察患者5-羟色胺综合征的体征和/或症状,否则利奈唑胺不应用于类癌综合征的患者和/或使用任何以下药物的患者: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5-HT1 受体激动剂(曲普坦类药物)、哌替啶或丁螺环酮。
(三)用药过程适宜性1.溶媒适宜性5%葡萄糖注射液,USP;%氯化钠注射液,USP;乳酸林格氏液,USP。
在使用时方可拆除输液袋的外包装袋。
在室温下贮藏,避免冷冻。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可呈黄色,且随着时间延长可加深,但并不负面影响药物的含量。
2.用法适宜性浓度:100ml:;00ml:3.用量适宜性儿童患儿(刚出生至11岁)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复杂的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及伴发的菌血症每8小时,10mg/kg静注每12小时,600mg静注10-14天院内感染的肺炎: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每8小时,10mg/kg静注每12小时,600mg静注或口服14-28天伴发的菌血症:单纯性的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5岁:每8小时按10mg/kg***口服成人:每12小时口服400mg10-14天5-11岁:每12小时按10mg/kg;青少年:每12小时600mg[7天的新生儿:大多数出生7天以内早产([34孕周)患者较足月儿和其他婴儿对利奈唑胺的系统清除率低,且AUC值大。
这些新生儿的初始剂量应为10 mg/kg,每12小时给药,当临床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按剂量为10 mg/kg,每8小时给药。
所有出生7天以上的新生儿应按10 mg/kg,每8小时的剂量给药。
MRSA感染的成年患者用利奈唑胺600 mg每12小时一次进行治疗。
在有限的临床经验中,6例儿童患者中的5例(83%),其感染的革兰阳性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μg/mL,经利奈唑胺治疗后临床痊愈。
然而,与成人相比,儿童患者的利奈唑胺消除率和全身药物暴露量(AUC)的变化范围更宽。
当儿童患者的临床疗效未达到最佳时,尤其是其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μg/mL,在作疗效评估时应考虑其比较低的全身暴露药量、感染部位及其严重程度、以及潜在的病情。
在对照临床研究中,研究方案所设定的治疗感染的疗程为7至28天。
所有疗程由治疗医生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及病人对治疗的反应而制订。
当从静脉给药转换成口服给药时无需调整剂量。
对起始治疗时应用利奈唑胺注射液的患者,医生可根据临床状况,予以利奈唑胺片剂或口服混悬液继续治疗。
静脉给药?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为单次使用的即用型输液袋(见供给中容器的尺寸)。
静脉给药时,应在使用前目测微粒物质。
用力挤压输液袋以检查细微的渗透。
鉴于无菌状况可能受损害,若发现有渗透应丢弃溶液。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应在30至120分钟内静脉输注。
不能将此静脉输液袋串联在其他静脉给药通路中。
不可在此溶液中加入其它药物。
如果利奈唑胺静脉注射需与其它药物合并应用,应根据每种药物的推荐剂量和给药途径分别应用。
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与下列药物通过Y型接口联合给药时,可导致物理性质不配伍。
这些药物包括:二性霉素B、盐酸氯丙嗪、安定、喷他眯异硫代硫酸盐、红霉素乳糖酸脂、苯妥英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
此外,利奈唑胺静脉注射与头孢曲松钠合用可致二者的化学性质不配伍。
如果同一静脉通路用于几个药物依次给药,在应用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前及使用后,须输注与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和其它药物可配伍的溶液。
(四)用药过程1.在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期间每日至少记录1次生命指数(体温血液脉搏)2.在应用利奈唑胺之前的72h内用适当材料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3.应用利奈唑胺之前的72h内及使用过程中监测全血和白细胞计数4.应用利奈唑胺之前的72h内或应用后24h内进行肝功能检测如血清转氨酶、胆红素或血清碱性磷酶。
5.一般不需联合用药特殊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联合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并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6.肌酐清除率≤5ml/min/的病人不应使用本品,除非在48小时内进行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病人亦仅在使用本品的益处大于癫痫发作的危险性时才可考虑。
(五)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在疗程最长达28天的7个III期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研究中,入选了2046例患者以评价各种剂型利奈唑胺的安全性。
在这些研究中,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统计,85%的利奈唑胺不良事件为轻至中度。
表2为发生率超过2%的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