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 构图布局
硬笔书法作品章法格式布局教程
硬笔书法作品章法格式布局教程要写好一幅作品,就必须讲求点画的组织,文字的安排,幅式的布局,这就叫章法。
硬笔书法的章法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如下三方面:一、幅式硬笔书法作品的幅式跟传统的毛笔书法一样,有条幅、对联、中堂、斗方、横幅、扇面,匾额等。
1.条幅:条幅又称直幅,也就是直写的单条,书写格式为顶头起行,从上而下,由右向左,一般写两三行居多,最后落款钤印。
2.对联:对联又称楹联,两条字数相等,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视其情况落上单款、双款或穷款。
如是长联,应排成龙门式,上联从右向左竖排,下联从左向右竖排。
最后落双款。
3.中堂:中堂原本是挂在厅堂正面墙上的字画,它通常是整纸使用,大则六尺整纸,小则三尺整纸,为竖式长方形,硬笔书法的中堂书写格式有两种。
一是从右至左竖行书写,格式跟条幅样;二是从左至右横行书写。
如正文有标点,首行应空两字,如没有标点,首行应顶格写,最后落款钤印。
4.斗方:斗方为某一尺寸见方或上下左右稍有长短的幅式,它跟中堂一样有横竖两种写法,其行款也跟中堂一样。
5.横幅:横幅如同条幅,也通常采用竖行由右向左书写,最后落款钤印。
如正文只有2-4字,采取横向单行书写。
特长的横幅称长卷或手卷。
最长的硬笔书法长卷可达数千米。
如江苏武微波88-91年创作的《红楼梦》长卷全长为四千五百米。
6.扇面:扇面主要分为折扇和团扇。
硬笔书法多采用折扇幅式。
折扇是由许多上宽下窄的条状面组合而成,自然分行,上下边缘线均呈圆弧线。
在书写折扇时,扇面上的字必须随扇形排成圆弧状,决不可象其它幅式那样字与字、行与行保持平行。
正文字少,可以一字一行或两字一行排于扇面的外上缘,内下缘留出大片空白。
如果字数较多,可采取上齐下不齐形式以单行字多,双行字少间隔排列,每逢单行通行写,每逢双行则可视其情况灵活安排成一、二、三、四字等,一般应单行与单行的字数保持一致,双行与双行的字数保持一致。
如扇面的正文为行草书,单行与单行、双行与双行的字数可以不一致,但它们所占空间必须保持一致。
20个章法布局技巧,用好了就是高手!
20个章法布局技巧,用好了就是高手!篆刻论坛邀请全球爱好者聚会长按二维码加入长按二维码,关注篆刻公众号,可进入论坛!全国1000多万的爱好者,在 篆刻论坛 聚会章法,篆刻学的术语也叫“分朱布白”。
文学、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中也有章法的问题,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和经营位置,或是文章的脉络、分章节段落等方面的构想。
好象工匠造屋,必先审视地势,合计材料,然后才能动手施工,这个构想设计就是章法。
篆刻的章法,一般可分为布排印文、经营虚实、完善整体三个方面,通过布局表现出来。
它们不但左右着印章布局的多方面的美感,还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性。
一、布排印文布排印文,是章法中一种根据印的形状,将印文有机组合成整体的方法.印文的字体很多,从它们的形状结构来看,一般只分为两大类。
其一为“就形”,印文为了适应布局的需要,内外形结构大幅变形,迁就在布局中可占范围的形状,一般成几何形,具有浓郁的装饰味。
其二为“非就形”,印文的结构不迁就可占范围的形状,有的直接采用长规的书写法,笔势较舒展,有的稍作变形,以便笔画整齐。
两类形状结构的不同的印文,在组合布排时,因各自的特点,可作不同的利用,产生不同的效果。
1.平整规矩平整规矩,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在布局中的位置排列和笔画安排,一般都整齐而不参差。
2.错杂放纵错杂放纵,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的排列自由而不拘束,往往位置错综,字与字的笔画互相穿插,时常按印文书法的可变性去应情变化字里行间的关系,布局极其灵活,突出书趣笔意,无拘谨之意。
二、经营虚实虚实,在印章中是指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前人论印中常提到的“分朱布白”,就是指经营虚实。
经营虚实,是处理印文笔画与笔画间隙二者关系的方法,它可使繁简不一的印文经过一定的调节和组合后,全局的疏密产生舒适的节奏感,在朱与白的分布方面给人不同的美的快感。
1.匀称匀称,是将印文笔画的纵横间隙作较均匀的安排,通常表现在平整规矩的印文布排方面,可使布局产生平实稳重的美感。
书法创作中,章法布局五个原则
书法创作中,章法布局五个原则章法,篇章布局之法。
古人云:“积点以成字。
积字以成篇。
”在一幅作品中,字与字并不是无关的堆砌,而是生机联属、息息相关的;行与行也不是机械排列,而是顾盼映带、血脉贯通的。
因此积字成篇,就要懂得篇章布局,这就叫章法。
掌握章法,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书法作品创作的前提之一。
根据前人的经验。
现归纳出以下章法布局的原则和方法。
01/构思谋篇写文章要讲究动笔前的“谋篇”,绘画要事先“构图”。
书法创作前也必须事先进行“构思谋篇”。
古人说:“意在笔中,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易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
”所以动笔前,要依据所要书写的内容进行一番考虑,比如位置的安排,留天地的多少,字多大为好,行距大约以多少为宜,有没有难以书写的字,等等。
这样下笔后就不至于“临时无法,任笔所成”了。
初学者在进行构思谋篇时,不妨先用小纸布置一下,犹如作画先构草图一样。
遇有不妥当的地方,加以调整修改,大局基本确定后再下笔。
02/首字领篇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就是说在布局时,要在通篇之首,立一字为通篇之主,它的轻重疏密、体势意态直接管领了通篇的字体风格、变换起伏、字势斜正及形体大小等。
所以第一个字有很大的制约力,书写时必须考虑到整篇字的许多变化,认真定夺这个字,不可不假思索,随意下笔,影响整篇字的布局。
因此,章法布局的第二个原则是首字领篇原则。
学书者只要反复实践摸索,便能谙熟此道。
03/行气贯通通篇字与字之间妙在互相承应。
如果点画皆有意,字字尽有情,息息相关.血脉相通,互相管带,这就可谓上下相承、行气贯通。
唐代孙敬玄说:“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
”古人还说:“真(即楷书)则字终意不终,草则行尽势不尽,其得书之趣矣。
”可见,行气贯通原则是章法布局所不可缺少的。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精解,布局章法一篇到位
中国⼭⽔画的构图精解,布局章法⼀篇到位⼀、构图概念: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对⽴统⼀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与⽩、⼤与⼩等关系。
对⽴是变化的,统⼀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关系统⼀在画⾯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使画⾯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画家要⾯向⾃然,⾯向⽣活。
⼆、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画多⽤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称“动点透视”。
采⽤“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画,特别是长卷⽴轴式⼭⽔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起,表现出“咫尺千⾥”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下赵孟頫的《鹊华秋⾊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辽阔,给⼈以“万千⽓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这种效果呢?2.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致》中载:“⼭有三远,⾃⼭下⽽仰⼭巅,谓之⾼远;⾃⼭前⽽窥⼭后,谓之深远;⾃近⼭⽽望远⼭,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
平远:是平视,能表现平野或不⾼的丘陵,不能表现⾼⼭。
⾃⼭前看⼭后,⾃近⼭望远⼭,属于平视。
深远:是在⾼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从⼭上看⼭下,从前⼭望后⼭,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远:是仰视,能看⾼⼭,平野⽆须仰视;⾃⼭下看⼭上,类似于西画的⾦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三、构图的⼀般规律如何把树⽊、⼭⽯、云⽔、车船、⼈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中,既要合情合理,⼜要和谐,这就涉及到⼭⽔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画的构图形式⼀般要遵循以下⼏个规律:1.宾主古⼈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的主次关系。
国画构图十种方法
国画构图的方法一、少而精取势法在画面上仅突出一点绘画,另一点以轻淡相衬,形成无限的空间与深远之感,令人联想画外有画。
二、居中取势法在整幅画面中,几乎四周均有空间与空白,而所画的景物集中在中间部,其特点是主体,气势凝重而明快。
国画作品四尺对开三、均衡取势法无论是上下或左右,以一方为主体,由密至疏,由浓至淡向大面积空间部位过渡,而空透有空间的这一方,画少许景物与主体相呼应,虽然有疏密与轻重,但整体均衡,这种构图方法为均衡取势法。
四、疏密主从取势法以一方为主,景物宜密,用墨宜重,突显主体,而大部空白处,景物宜疏,用墨轻淡且散,形成疏密对比,主从轻重对比气势,轻淡散落部位用落款相衬。
画技理论中所讲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道理就在于此。
五、分段取势法将画面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分成几段,段与段之间用云雾自然过渡,按主宾关系每个段落均有景物,则总体构成一幅完整、气韵贯通的山水画。
六、满幅取势法顾名思义,全幅均要画满。
需要重点突出的则重写之,但要适当留白,无白不透而且闷塞,虽然布局满幅,但要分出浓淡、疏密、主宾,且不可浓淡难分,其特点是沉厚、凝重。
七、相互呼应取势法立幅画面上下呼应,横幅画面左右呼应,其关键在于上下分段或左右分段,以其中任选的一段为主体,重点突出,而另一段则断断续续地过渡,再以另一段的景物与主体呼应,或者是留白处与留白处相呼应,有笔墨处与有笔墨处相呼应,形成气韵贯通大局和谐之势。
水墨山水3*6尺八、折带形取势法似一布带,从左折向右,再从右折向左,左右相折,呈步步高升之状。
或从右折向左,再从左折向右。
类似“S”形状的上下利用或“∽”形状左右利用。
这种折带形取势法,古人立幅山水画中利用者颇多。
九、凹型取势法立幅的凹形,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的灵活运用,或者将“凹”形放倒,形成左“”形或右“”形。
似如“C”字形的左右颠倒利用。
这种的构图方法为凹型取势法。
十、S型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在山水画中经常会看到表现山势的绵延不断,远近山峦的层叠关系。
字写的好,章法布局更重要!学书者不可不知的章法布局和基本形式
字写的好,章法布局更重要!学书者不可不知的章法布局和基本形式在书法学习的路上,有很多书法爱好者,笔画练得不错,但是一写字就不行了。
还有的单字写得还不错,但是放在一起就不好看了。
其实这就是章法布局的问题。
如果写一幅书法作品那就完全没有了章法,连欣赏性都没有了,就更别说艺术性了。
什么是章法?简单的说指一幅作品的整体布局安排,主要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相互呼应照顾的规律法则,亦包括字的布列方式、落款、钤印的方法等。
有关章法的重要性和基本论述,董其昌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明代张坤《法书通释》里曾这样说:”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古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
“董其昌行书清代刘熙载《书概》云:”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也就是说整幅作品的布白安排是”大章法“,一字之中点画的布局和一字与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小章法“。
那么章法具体到有什么内容呢?那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些章法布局的基本法式:为了更好的有利于广大读者理解,在总体上分为两种:一是方格式,一是行格式。
方格式:顾名思义即一字一格,格子为方形或长方形,可以做明格,也可以做暗格。
字与字、行与行大多互不相犯,字体大小多均等,一般多应用于篆隶楷书取之,行草也偶有为之。
楷书多用正方格,篆隶书多用长方格。
一般来说篆楷书的字、行距离相等,而隶书字距要大于行距,左右比肩。
方格式的章法是:有行有列,布局均匀。
以刘炳森书范仲淹《岳阳楼记》为例:刘炳森书范仲淹《岳阳楼记》行格式:即数字乃至数十字一行,格为竖条格形,字与字或断或连,行与行或穿插或避让,字体大小多变。
以行草书多用之,有时篆隶楷书也用行格式。
行格式的章法是有行无列,一般行距大于字距,在章法布局上行草书最为复杂。
以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寒食帖》为例:唐宋八大家苏轼《寒食帖》具体到作品的常见形式,有中堂、条幅、对联、横幅、条屏、扇面、斗方、手卷等。
构图的章法
构图的章法构图的章法画外使者2018-08-21 阅读584做任何事没有章法就会乱。
大家知道写文章要有章法,中国画的构图也要有章法。
一幅好的山水画,一定要有起承转合、左右关照、首尾呼应。
所有物象都不是孤立的,彼此相生而相应,虽曲折蜿蜒,断续连绵,然一气贯通,不可增,不可减,浑然天成。
这就是章法!章法也是谋篇布局。
布局就象棋局,如战场上的置阵布势,要有全局观念,不可顾此失彼。
除了立宾主,有主次。
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溪流弯路、曲岸高低、林木掩映,前后都要有层次,有远有近,有开有合,有呼有应!起承转合最贴切的比喻,就是大S。
它就象一条龙脉,在云中忽隐忽现,有起始,有延伸,有回环!左下起,右上合;右下起,左上必合。
中间走势是承,弯处是转。
大S反过来是2,都一样。
龙是有气势的,盘旋而不倾,聚气而无漏。
笔走龙蛇一词,虽然指书法,画画亦如此。
你心中有条龙,象大S一样盘旋上升,章法自不会乱。
大势如此,局部也如此,每一笔都如此!古人最讲尊卑之序,皇帝之下要有众臣朝揖。
老百姓家中也都有长幼之分,有爷就有子孙。
画中主峰就是皇帝,就是爷,其它无论是山水、云烟、林木、楼观等,都是臣民子孙,不可宣宾夺主。
就是说,你不能在一幅画中有两座一样高的山峰。
树和其它物象都一样,如母携子,有上耸之势,必有下垂之态,互接互让,相互关照!古人有三叠两段之说。
一幅画中,下面一层是地,上面一层是树,再上面一层是山。
两段是景在下,山在上。
层次可以这样分,但构图却不能把这三叠两段绝然分开!大S就是要把这三叠两段贯通起来。
山势虽有高低起伏,聚散离合,但气势不能断。
而且必须要有远近之分!清.郑绩说:“布景欲深,不在乎委曲茂密、层层多叠也,其要在于由前面望到后面,从高处想落低处……其间环绕无穷,树虽一林,此中掩映之尽,令人玩赏,游目骋怀,必如是方得深景真意”。
说的是平远、高远、深远!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后有淡山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者,谓之深远;自近山边低坦之山,谓之平远。
书法的章法布局技巧(图文展示)
书法的章法布局技巧(图文展示)什么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谋篇。
给你一篇文字,给你一张纸,请你把它写出来,要想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你就必须要好好构思一番。
有的人只知道写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谋篇,这是很不够的。
如何理解书法中的章法,应该是一个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如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线条和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虑到。
我国著名书法家张新明先生说,艺术给人以美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也要给人以美的感受。
如此众多的内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难以做到。
事实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样,不同的战役有不同的打法。
不同款式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们大不可以偏盖全。
我们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这个全局性的大概念。
下面,就从不同的作品款式出发,并以实例来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一、关于“对联”的章法技巧据传,在古代《诗经》中就有无数语句相对、平仄和韵的对联。
在唐宋以前的律诗中,第二句与第三句都是两两相对的。
然而,对联用于书法则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对联才得以盛行。
对联强调对称美,开始的时候很工整,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清代以后才发展到诸体都能入对联。
对联的内容一般有“山水情怀、寄写心志、讽喻社稷及生活读书”等。
对联的字数不等,常见的有“四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后来还出现了“数十字、上百字”的长联。
在款识方面,对联开始只落单款,到后来也落上下款。
在用途上,对联也从雅士清玩发展到亭台楼阁、高堂庙宇。
现列举若干对联款式如下:1、上下款一行式。
对联的上款,在一般情况下,总是要题上受书人的称谓、姓名和字号的。
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没有找到位置。
因为他在上联已经题上了“甲子五月端阳前一日”,而且所题的位置比较低,如果再题受书人的姓名的话,自觉不妥。
于是,作者把受书人的姓名题在了下联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下方,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
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
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书法章法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
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
亦称“大章法”。
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
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
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
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一、平正、匀落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画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
一般以笔画繁者不觉其繁,笔画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对印面文字笔画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
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
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
篆刻:印章的章法布局三十法
篆刻:印章的章法布局三十法篆刻的章法布局,是根据印文和印面进行构图的。
前人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固定俗成的章法程式。
纵观历代印学典籍,归纳起来,共有三十法,基本概括了前人已经尝试并获得很好艺术效果的章法程式。
当然,随着印学的发展,也会有新的章法产生。
一、比法此种方法就是将印文在疏密和朱白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扩大印文所占的空间矛盾,使疏者更疏,密者更密,朱者更红,白者更白,产生较强烈的对比感觉效果。
如吴让之的“攘之”白文印,作者就利用这种布局方法。
“攘”字本来笔画多而密,却将其所占的位置略作缩小,“之”本来笔画简单,所占的空间位置却比“攘”字大,这就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对称法这种方法就是使印在疏密、虚实上作对称处理。
它可以有斜角对称、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交叉疏密对称等。
如郭尚先的“兰石石简”一印,就是把笔画多的“简”与“兰”二字和笔画少的“白”与“石”二字,分别作斜角对称处理,并以笔画代替边框,形成了“密不容针,宽能走马”的构图意境。
三、借用法这是使印文中上下两字相同部分的形体相同部分不重复的一种处理方法。
可以把下一个字或上一个字形体相同的部分写成“=”或“:”,以避免印文的形体重复造成印面单调、呆板。
如“叶路渊?quot;日日新又日新”一印,就采用了几处借用方法。
四、挪让法这是打破印文笔画均衡占据印面的一种处理方法。
笔画多的字,使之宽,笔画少的字,使之窄,使印文顾盼有情,向背相对,于平板中见生机。
如汉印“颍川太守”,即是左右挪让。
其它还有上下挪让、斜角挪让等。
五、穿插法这也是打破印文均衡占据印面的一种处理方法。
可根据字的笔画特点,空白多少,互相穿插,以达到整体的紧凑、生动、美观。
如蒋仁的“小蓬莱”一印。
六、欹正法这是以不平正来求得平正的处理方法,可以让字形东歪西扭、上俯下仰而达到“柔中带刚,活而不?quot”的艺术效果。
如宁斧成的“阳刚”一印。
七、夸张法这是故意夸大或缩小印文的一种处理方法。
《颜勤礼碑》章法空间构成
《颜勤礼碑》章法空间构成解析
哎,要说这个《颜勤礼碑》嘞章法空间构成,那可真是有点讲究嘞。
你看它字形上以方为主,端庄豁达,就像是咱们四川人性格一样,耿直大方。
笔画上竖重横轻,对比鲜明,这就好像咱们四川嘞火锅,红汤白汤,一眼望去,哪个重哪个轻,一目了然,吃起来也是各有味道。
再来说它字形上纵向取势,外松内紧,这就跟咱们四川嘞山山水水一样,外头看着松松散散,里头却是别有洞天,藏龙卧虎嘞。
你比如说那个“阙”字,你看它外头松松垮垮,里头却是笔画穿插,避让有序,真嘞是稳重得很。
还有它艺术上凸显宽博古荡,雍容大度,这就好像咱们四川嘞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你看那个“四”字,圆笔中锋,两竖相向,张力十足,动感强得很,真嘞是雍容华贵,气度不凡。
要说这个章法空间构成,那还得看整体布局。
它就像咱们四川嘞建筑,讲究个虚实结合,错落有致。
你比如说那个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嘞布局,这就跟咱们四川嘞古镇一样,街道两旁嘞房子,对称得很,看起来就舒服得很。
还有它那个综合分区构图,就像咱们四川嘞火锅,各种食材分区摆放,看起来就很有条理,吃起来也方便得很。
所以说嘞,这个《颜勤礼碑》嘞章法空间构成,真嘞是不得了,看起来简简单单,实际上却是深藏不露,真是让人佩服得很呐。
认识章法布局常见法式
6. 纵 无 行, 横 无 列
纵无行,横无列即 打破纵横界格的束缚。 下笔时胸有全幅,开合 伸缩,纵横交错,上下 左右连成一片,如乱石 铺路,纵横驰骋。行草、 草书,特别是狂草书多 用此法。
提示
书法作品创作首先应考虑所书写的词 义内容是什么,好的书法作品总是和健康
第 要注意万变不离而规华矩美,的乱词章中分不开的。词以书法的艺术
有序,序中有乱,寓形多式样固于定统下来一,。它的意义融化在视觉的形
贰 式之中并为这一形式增加了思想内容,使
人在反复观赏的同时,获得一种乐趣;书
章 法因华美辞章进入自己领域,更加锦上添
花,耐人寻味。
三笔字与教师板书
二、布局排列方式
4. 纵 有 行, 横 无 列
纵有行,横无列即字 与字上下牵连成行、呈纵 势,随势结字,大小不一, 横处无法成行,每行字数 不等。
二、布局排列方式
5.
横有行,纵无列即在横式书写中,横行与横行之间行距分明,
横 每行字数不等,所以纵看无列,但应注意字与字之间疏密得当。
有
行,Biblioteka 纵无列二、布局排列方式
竖写法
竖写法是继承了毛笔书法的传统书写
方法,也是常使用的一种钢笔书法格式。
竖写法的章法要求是:字序从上
而下,行序从右至左,气韵上下贯通,犹 如高山瀑布,一泻千里。
一、章法布局法式
竖写法
竖写书法作品
提示
书法作品创作首先应考虑所书写的词
钢笔书法小品义创内作容时是,什竖么,写好的书法作品总是和健康
第 法通常用条格界之而。华楷美书的、词隶章书分不、开的。词以书法的艺术
三笔字与教师板书
一、章法布局法式
横写法
横写法即从左至右进行书写,是应用
篆刻的40种章法布局
篆刻的40种章法布局“虚”与“实”是章法分类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
邓散木在《篆刻学》中将章法分为14种,后又有人将章法分为25种,但在“虚实”这个准则下,14种乃至25种方法都只是谋求虚实效果的手段而已。
这里所谈章法分布50例,每—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在一方印章的构思布白中,可以由多种布局方法综合而成。
1.满实法满实法亦叫匀称法。
如下图中“安北将军章”、“宜春禁丞”、“琅邪柏印章”、“梁清标印”四印,入印文字分布匀称,印面较满、较实,布白浑厚平正,字画之间距离较繁密,印之四角充实,黑白虚实虽有变化但没有大起大落。
笔画少的印文,通过穿插、加叠或面积对比法,使少画字满而不虚。
大多数字画是横平竖直,曲在直中求,圆在方中见。
无论用冲刀、切刀,均以粗壮为宜。
用满实布局刻就的印章,其特点庄重、朴实、大度,且稳如泰山,给人以端重浑穆的印象与美感。
这类印作是汉印中的典范,富有传统性,初学篆刻可从这里临摹起步。
满实法印章另有三点须加说明。
(1)印文字画粗壮—致的前提下,要注意变化。
字体结构简单、笔画少的字,线条可粗—些,字体结构烦琐、笔画多的字线条可稍细一些。
这种变化以不影响谐调为宜。
(2)印文平正端庄之中要有斜曲灵动的变化。
满实法印章要避免平板和过于规矩,可用一些短斜、带曲的线条增加动感。
(3)入印文字匀称、整齐之中,可辅以大小不同的变化。
满实法印章大多是匀称等分的,但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其变。
入印文字面积对比法最适合文字繁简、疏密悬殊的印章设计。
2.满虚法满虚法印章是指印面以稀、疏、虚为主,视觉效果空灵、简明、疏朗,如下图中“长金之玺”、“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人印文字一般笔画较少,线条较细,布白空虚,字画之间距离相对较远、较大。
对白文印而言,留红较多;对朱文印而言,留白较多。
这类印章线条一般都以横平竖直的直线为主,圆线、曲线为辅,用刀可冲可切,以轻、浅为主,突出端庄、清秀、瘦劲的格调,多留一些遐想、回味的余地。
篆刻章法布局图例
篆刻的章法犹如绘画的构图,在形式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无论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会前功尽弃。
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据印面位置一字一画地置于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体虚实相间,顾盼生情,妙趣横生。
篆刻的章法千变万化,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但也不是玄妙到无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们从先贤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断总结,找出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表现手法,也不是十分艰难的事情。
至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则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后,方能逐步形成。
下面根据前人常见成功的印例,对印文布排、章法布局作一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印文的字数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数十字。
在布排的顺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顺序进行的。
在相同字数的印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是因为文字结构笔画繁简的不同,为了章法的需要而进行的变化。
1.一字印,常见的有置于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两字印,布排方式有两种: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种: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种: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种: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顺序规律,容易顺读就可以了。
(二)章法布局篆刻的章法布局,基本方法如下:1.平均法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属最工整的一路。
字数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占位置相等。
章法工整平稳,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留朱宽度基本相等,横平竖直,转折处或方或方中寓圆,给人以静雅稳健、自然得韵之感(见图8—19)。
平均法初习刻印比较好掌握,不过选择内容文字的笔画多少要基本相等,过于悬殊,章法也就无平均可言了。
2.疏密法入印文字的笔画有繁有简,把它们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积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对比;或者是根据文字特点,作适度的调整后所产生的疏密对比。
古人所说的“宽可走马,密不透风”,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体现。
疏密法在传统的印章中有四种表现方法。
章法布局说起来很玄妙,其实核心就是8个字:阴阳平衡、对立统一
章法布局说起来很玄妙,其实核心就是8个字:阴阳平衡、对立统一学习书法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而创作的作品成功与否,或者说一幅作品是不是好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其章法布局是否巧妙、科学和合理。
古今书家在谈书法的章法时大多讲得玄幻奇妙,有时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书法菜鸟,一时就很难理解和掌握。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的揣摩,我感觉书法的章法不必过于刻意,有时只要用到一两个元素就能创作出一幅好的章法作品来。
那些大家们总结的章法秘籍大多属于理论层面的,反而不好用。
那么,章法布局有哪些技巧呢?其实,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八个字:阴阳平衡、对立统一。
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在日常创作中只要用其一二即可,弄多了反而花里胡哨的,显得太做作。
什么是章法?不同的书体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章法又称“分间布白”,是从整幅作品的角度来说的。
不同的布局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有的章法整齐匀称,照应生动;有的章法大小疏密,错落其间;有的章法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有的章法空旷疏朗,上下呼应。
章法与运笔节奏、笔力气势、墨韵变化、结构和意境,都有密切关系。
作品又通过字形大小、长短、伸缩、开合及用笔轻重徐疾、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在笔势制约下,组合成一个平衡统一的整体。
章法美是因符合自然法则,妙在各得其所。
王羲之《兰亭序》,通篇结构,首尾呼应,笔意顾盼,俯仰起伏,血脉相连,一气贯注,章法自然天成。
又如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通篇结构随强烈的情感起伏变化,有意无意之中,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意趣。
精神兴会,奔赴腕底,作品表现出豪放雄浑的气势。
反之,若过于工整齐整而毫无变化,杂乱无章而乏气韵,或过于室塞局促,或过于疏远神散,便不能给人以美感。
古人书法对于章法很少刻意为之,好的章法都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比如王羲之在酒酣之时一气哈成《兰亭序》,事后再去仿作竟写不出原作效果,可见他在作品中的章法不是事先设计的。
同样,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状态下写出《祭侄文稿》,那里边的章法肯定也是一种自然的表现。
书法知识之章法布局
书法知识之章法布局章法布局一、书法作品的幅式二、书法作品的内容三、书法作品的布白四、书法作品的落款五、书法作品的钤印一、书法作品的幅式书法作品的幅式包括条幅、横幅、对联、屏条、中堂、斗方、镜心、匾额、长卷、扇面、册页、报头、题签等。
条幅条幅,也叫“直幅”,装裱后称之为“立轴”。
是指直挂的长条形作品。
条幅的长度与整张宣纸相同,宽度是整张宣纸的对开或三分之二开。
可书写单行大字或数行小字。
横幅横幅,也叫“横披”。
是指横向悬挂的形式,宽度大于高度,宽度与整张宣纸相同,高度是整张宣纸的对开或三分之二开。
可书写单行大字或数行小字。
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或“联语”。
是指书写在纸、布或刻在竹木金属材料上的对偶语句,应用广泛,艺术性强。
对联分为上下联,用两张相同的长条纸,左右对称。
有单联和长联两种形式。
中堂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
屏条屏条,是指成组的条幅,也可称为“条屏”。
通常是四幅为一组,构成了四条屏。
此外,还有六条屏、八条屏乃至更多条的,书写形式与条幅类似,可以每幅自成格局,又可连成一组。
斗方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的一半。
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
镜心镜心,是指把斗方加工而成的圆形。
书写时,依圆形而团式布局。
扇面扇面,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
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册页册页,分横、竖两种,即开版式和推蓬式,有单页,也有折叠的。
每册八页、十二页乃至数十页不等,此幅式便于集稿作画、题字签名、玩赏保存。
匾额匾额,是指上面题写文字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的牌子,形状各异,以长条和横额居多,字形力求易认醒目,浑厚凝重。
在制作上,选用的材料,以及装饰与加工等也力求典雅别致、美观经济,富有时代感。
中国画的章法布局构图技巧
中国画的章法布局构图技巧中国画构图,在古代又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构图过程又是一个绘画的诸技法因素构成的过程,因为艺术家只能通过构图才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一定的技法展现出来,所以构图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
在中画绘画中、构图的法则是多种的,中西的构图的规律,没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绘画的总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对绘画的总的规律作一下介绍。
第一、形象是构图的根本与基础。
在美术各门类中,无论是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都面临着一个造型,塑造形象的问题,形象是绘画的生命。
创造生动传神,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画家一生的不懈追求,艺术形象的获得往往选于构图的形成,只有形象产生了才能去“经营”它的“位置”,形象的个性的差异,又是区分画家风格的手段之一。
第二、对比的规律是构图的首先法则。
对比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技巧手段,也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技巧。
对比即是矛盾,在绘画上它表现为形式的对比,因为绘画是通过形式而体现内容的,比如黑与白、动与静、强与弱,疏与密、虚与实等等的对比,通过对比使画面产生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出现了形式的美。
第三、在构图中,多样统一与均衡是其最基本的法则。
均衡,是指视觉的形象的一种平衡,它不是对称和质量的平衡。
多样统一是指塑造的物象有多样变化,但又统一在一个整体的效果之中。
第四、画面完整的统一性。
绘画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成功了。
因为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寻求形象的个性、形式的对比、变化、在制造矛盾,达到了一个复杂多样变化的艺术创造过程。
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整体性是最主要的,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形象的完整并不意味着画面的完整,即便是完整的形象,只要它能够统一在整个画面中,达到一个视觉的完整性,那么这幅作品就是成功的。
第五、形式美是构图中重要方法。
绘画构图中需要运用各种的方式方法,以体现作品的独有的形式感和感染力。
形式美在构图中极为重要,它有力的形式感,会给人以新鲜的美感,画家用线条的对比,如线的方、圆、长、短、曲、直等等变化,产生构图的造型,有时利用视点的透视变化,光线的变化,形体的对比等手段,以达到构成的效果,完成作品的创作。
写书法的时候该如何布局呢?
写书法的时候该如何布局呢?书法的谋篇布局也就是书法创作的章法,下面给大家谈谈章法布局。
章法,篇章布局之法。
一幅书法作品无论长短大小,都应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既要考虑字与字、行与行以及通篇的相互关系,又要考虑到幅式、题款、用印等的相互配合。
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分行布白:再好的书法作品,也是由一笔一画构成的,所谓:“集画成字,集字成行,集行成幅。
”“布白”是研究字体结构组织的方法。
布乃分布,白是空白。
留白太多,字就稀疏散漫,太少则拥挤促迫,乱则失控,匀则平板失势。
如何因势布局,就要看作者布白的技巧了。
它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1.因纸定字或因字定纸指根据书写内容来选择纸张或根据纸张大小来选择内容,即看字纸何者为先,纸大字小白压黑,有空旷凋零之感,纸小字大而多则拥挤充塞。
好的作品在字纸关系上应黑白相映,虚实相生,疏密相称。
2.格式适当字数较多的横幅或立幅,不应四角齐平,可以实三虚一,即左下角空出几个字,其它三角可满而实,以虚实相生,黑白相间。
左下角空字多少无定规,但篆、楷、隶等较规则字体最后一行不宜只写一个字,否则太显孤单,所谓“单字不成行。
”3.首字管领唐代孙过庭言:“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首字有通领全篇的作用。
一般来说,标准字体求匀,而行书、草书第一字应粗壮凝重,尾字也相应厚重,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4.四边留白,行间透气在纸上写一幅字,不能安排得顶天立地,拥塞不堪,应四边留白,宽窄适度,行间透气,不犯不离。
在书写之前,先将纸的四边折出,在折框内安排书写内容,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边白,行间也要留出相应的空隙。
5.行列有序,行气贯通可分为有行有列、有行无列两类:有行有列适应于篆、隶、楷,讲究横有行,竖有列,每行每列字的中心都应相对并处在一条直线上。
如果布字歪斜,偏离中心线,就会产生左右摇摆、黑白失调的感觉。
由于字体的关系,一般要求楷字行列相等,篆书行宽列窄,隶书行窄列宽。
有行无列一般适应于行、草二体,但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无行无列,也应行气贯通,浑然天成,不宜故作参差错落,曲折蛇行,使全篇行气割裂,杂乱无章。
印章印文的构图规律
印章印文的构图规律写印稿最关键的问题,是印文的构图,即所说的“章法”。
如同建造房屋,根据用途、地势进行设计。
先立间架,门窗过道,各得其所。
印文每个字都有抑扬向背,整个印浑然一体,《印浅说》中徐坚说:“章法如名将布阵,首尾相应,奇正相生,起伏向背,各随字势,错综离合,迥互堰仰,不假造作,天然成妙,若必删繁就简,取巧逞妍,则必拥肿涣散,构牵局促之病失。
”每当篆印之时,先得做一番安排,印章文字内容,字有多少。
采用何种书体,如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
用什么形式,如方、圆、长方、椭圆、不规则形等,是“连珠式”、“并列”,是“白文”、“朱文”、“朱白相间”(鸳鸯式)等。
一方印之内,宇多少不一,少则一二字,多至十几字乃至数十字。
虽然各个字的体态不一,形神各别,但一字有一字结构,全印有全印文的构图,每个字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脉络相贯,顾盼生姿,色调(黑与白,或者说红与白)要取得和谐,互相发挥妙用,整个印面,布局自然,新颖、大方、美观而无拘束、散乱之失,构成一个整体美,有得神得趣之妙。
欲达到此目的,除理解印文构图规律外多做构图练习,平时多学习研究秦汉古印和明清以及现代篆刻家印章,在实践中去体会,要借鉴前人,吸收优良传统,勤于动手,在刻治印章中去创造。
1.变化统一汉字不外是纵横、曲直、左右、方圆、点撇、钩捺等笔画组成。
在一个小小印底面上,按照字的笔画连贯交结成的字,不管多少,要求从书法艺术上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
在书写时,点画布置,分朱布白,要考虑到变化,有变化才能生动不呆板。
当然,要变化神妙而不出于规矩,在工整中求奇突。
字舒展自然,笔画遒劲有气势,不造作,不使字故意仰头伸脚。
小篆笔画多回转,缪篆笔画多方折,如刻圆笔型的则用曲线笔画,如刻方笔型的则用直线笔画,不可混杂,尤如印文书体不混杂是一样的道理(见图)。
书香世业(方折笔画字体)人书俱老(园转笔画字体)印文要有变化,但不能散乱无章,应有一致性,求得协调统一,每个字的形体和如何安排,一定要服从整体构图要求,如逐字排列互无关联,多是散乱呆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法构图布局
“乐竟之谓章,文采之谓章,是章法者,言其全印灿然也。
”
布排印文。
或平整规矩,言其印文就行结构、布排整齐;或错杂放纵,言其印文不拘一格、应情变化。
分朱布白。
朱文印中,朱者为实,白者为虚;白文印中,白者为实,朱者为虚。
分朱布白,即为经营虚实。
一要匀称,此章法具平整规矩,平稳厚重之美;二为对比,“宽可走马、密不透风”,虚实相生之美;三为对称,应情而定,形成均衡的装饰意趣;四为呼应,全印朱白相互呼应,灵动的整体韵律。
完善整体。
一为协调,字体统一、笔势统一、笔画风格统一、印文与印边风格统一;二为求异,避免机械重复,生动整体;三为破残,为调节笔画稠密或内外通气,可适当破残,横画横破、竖画竖破,唯白石老人“反其道而行之”,亦不失精妙;四为相间,一印之中同用白文和朱文,笔画繁者为白文
,简者为朱文,形成平衡之势;四为移位,在不违反六书原理之下,可移动某一部首,使印文形体相互适应;五为挪让,以伸缩印文移动方位,完善虚实;六为巧拙,用巧不过于媚俗,用拙不流于怪野;七为伸缩,适当伸缩处理印文笔画,达到印文整体气势连贯;八为镶合,可将二字合成一体,调节虚实;九为回文,逆向旋转布排印文,以期虚实协调;十为粗细,印文笔画繁者可略细,笔画简者可略粗;十一为边栏,印章中的印边和栏格。
刀法刻法
篆刻的刀法,就如书法的笔法一样,至关重要。
按刻法分单刀和双刀。
单刀在笔划的正中下刀刻之,多用以刻细朱文;双刀在笔划的两侧下刀,多用以刻粗白文和朱文。
按运刀的刀势不同又分为冲刀、切刀和冲切结合三类。
根据各篆刻名家的执刀方法、运刀刀势和刀具厚薄利钝产生的刀痕不同,又形成了各种篆刻流派。
如清代皖派篆刻家善用冲刀,线条劲挺,流畅奔放;浙派篆刻家喜用切刀,刀痕顿挫起伏,生拙古朴;吴昌硕篆刻冲切结合,刚柔相济,浑厚苍劲
执刀姿势一是用执笔的方法,通常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握刀,中指抵于刀柄内侧,无名指及小指抵于中指下,刀杆侧倚虎口,以刀角斜侧入石,以40度左右角度向左前推进。
二是像握拳一样,五指握刀,大拇指在外面,运刀是由外向内冲切。
第一种执刀法较灵便,适宜小中印及工细风格的印;第二种执刀法力量较强,但也显得不太灵便,适宜大印及粗犷风格的印。
切刀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先将刀锋切入石内,使刀杆顺笔画方向摆动,一起一伏地切刻前进,如人在沼泽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搬动。
这样切刻出来的线条留有逐步移动的刀的痕迹,显得沉稳泼辣。
冲刀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或者向身体反方向冲去。
刀锋入石后,掌握一定的深浅度,力量要匀,运刀速度略快而又能把握住,即虽然是一刀顺势冲去,但到该停处就停住,不会冲出刀外而划破手指。
切刀与冲刀有时也可结合运用,即冲中有切,切中有冲,如赵之谦的“二金蝶堂”白文印、吴昌硕“缶庐”朱文印。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
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于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印文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