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

合集下载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一、题型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二、名词解释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信息处理复习题(含答案)

信息处理复习题(含答案)

数字地震信号处理试题库(客观题)选择题(单选30):1、地震波中某震相的周期为20秒,其频率为:A.0.05HzB. 20Hz.C. 20秒D. 0.05秒( A)2、两个8Hz和10Hz的简谐振动合成后,其中的频率成分为:A. 8Hz, 10Hz, 18Hz, 2HzB. 10Hz, 8HzC. 2Hz, 18HzD. 2Hz, 10Hz (B)3、某体波震相的频率为2Hz, 用25Hz的采样频率采样后,其周期为:A.2秒B. 0.5秒C. 23HzD. 23秒(B)4、分析地震波中含有的频率成分的正确变换为:A. Fourier变换B. Laplace变换C. Z变换D. Walsh变换(A)5、描述模拟系统传递函数采用:A.时间域B. 空间域C. Z域D. Laplace域(D)6、描述数字系统传递函数采用:A.时间域B. 空间域C. Z域D. Laplace域(C)7、将时间域中的数字信号进行移位,频率域中改变的是A. 振幅谱B. 相位谱C. 功率谱D. 高密度谱(B)8、以20Hz的采样频率对最高频率为5Hz的信号进行采样,其Nyquist频率为:A. 20HzB. 10HzC. 5HzD. 15Hz (B)9、以10Hz的采样频率对频率为8Hz的信号采样后,数字信号频率为:A. 10HzB. 8HzC. 2HzD. 18Hz (C)10、以10Hz的采样频率对频率为12Hz的信号采样后,数字信号频率为:A. 10HzB. 8HzC. 2HzD. 12Hz (C)11、下列滤波器中,具有最优的线性相频的是:A. 椭圆滤波器B. Bessel 滤波器C. Chebyshev滤波器D. Butterworth滤波器(B)12、在相同的设计阶数下,下列滤波器过渡带要求最窄的为:A. 椭圆滤波器B. Bessel 滤波器C. Chebyshev滤波器D. Butterworth滤波器(A)13、要求去除信号中的低频干扰成分,采用的滤波器为:A.高通滤波器B.低通滤波器C带通滤波器 D.带阻滤波器(A)14、通带内具有最大平坦的频率特性的滤波器为:A. 椭圆滤波器B. Chebyshev I 滤波器C. ChebyshevII滤波器D. Butterworth 滤波器(D)15、完全线性相位的滤波器为:A. Bessel 滤波器B. FIR滤波器C. IIR滤波器D椭圆滤波器(B)16、计算机不可能处理无限长数据,将截断数据进行分析相当于将无限长数据加上A:Bartlett窗B. 三角窗 C. Kaiser窗 D. 矩形窗(D)17、宽带地震仪的“宽带”是指:A. 通带范围大B.阻带范围大C.动态范围大D. 过渡带宽(A)23、图1为对1Hz的采样频率采样后进行Fourier分析得到的振幅谱,则信号中含有的频率成分为:A. 0.12Hz, 0.24Hz, 0.76Hz, 0.88HzB. 0.12Hz, 0.88HzC. 0.24Hz, 0.76HzD.0.12Hz, 0.24Hz (D)24、图1为对1Hz的采样频率采样后进行Fourier分析得到的振幅谱,其中的Nyquist频率是:A. 1HzB. 0.14HzC. 0.28HzD. 0.5Hz (D)29、某模拟信号含有3Hz、5Hz和8Hz的周期信号,若使信号采样后不失真,采样周期应为A. 0.3秒B. 0.15秒C. 0.05秒D. 0.08秒(C)30、运用滤波器对某信号进行滤波,等价于A.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与脉冲响应的乘积。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一.名词解释1.地震模型:地震模型的地球物理学分类主要有地震地质模型和地震数据模型。

地震地质模型描述的是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的主要特征:可产生各种波的地震地质分层层位,层内的速度变化、衰减系数值,纵横波速度比等定性的描述。

其主要可分为弹性介质、粘弹介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双向孔隙介质。

地震数学模型是用来具体求解正、反演问题的一种手段,这类模型一般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它不可能与实际的地质结构完全一致,但一般接近它,其主要可分为:褶积模型、射线方程、波动方程、物理模型等。

2.三高处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三高是指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其中信噪比是指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的噪音的比值,可通过叠加的方法来提高信噪比。

分辨率是分辨能力的倒数,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可通过反褶积处理方法予以提高。

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可通过做偏移来实现。

保真度是指地质资料所能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真实程度,也可通过偏移的方法实现。

3.地震解释:把地震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

4.时移地震:时移地震是指利用不同时间测量的地震数据属性之间的差异变化来研究油藏特性变化的一项综合技术,通过特殊的时移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寻找剩余油,对油气藏的开采动态及时管理。

5.地震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其定量标志为△h≥λ/4,可分辨。

横向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地震复习——精选推荐

地震复习——精选推荐

第二章1. 选择题(1)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转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A .抛物线B .高次曲线C .双曲线D .直线(2)在)1()(0z V z V β+=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 ,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max z 应为:A .max z <HB .max z =0sin 1αβ B .max z =⎪⎪⎭⎫ ⎝⎛-0sin 11α C .max z ≥H(3)当地面和地下反射介质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A .界面速度B .波传播的真速度C .无穷大D .零(4)相同激发点,同一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沿界面倾向方向观测)的极小点与反射波时距曲面极小点:A .在界面下倾方向重合B .在激发点处重合C .在界面上倾方向不重合D .在界面上倾方向重合(5)激发点位于断点在地面的投影点处时,所观测的相同深度界面上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A .仅在激发点处相同B .处处相同C .没有一处相同D .在远观测点处相同(6)如果地震波以临界角i 入射到倾角为ϕ的折射界面时,在地面上观测到该界面的折射波,需满足:A .i +ϕ >90B .i +ϕ <90C .i +ϕ =90D .任何情况2.判断下列说法对否?并说明理由。

(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面界面,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

(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换而变化。

(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方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重合。

(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

(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状。

3.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从波动方程过渡到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的适用条件为何?(2)反射波时距曲线有哪些特点?(3)试说明速度随深度呈线性变化的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波前面的传播特点。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3.速度分析(velocity Analysis);
4.动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消除由于炮检距不同引起同一
反射波达到时间的差异;
5.叠加(Stack); 6.显示叠加剖面 (Display) (有波形、变面积、波形+变面积三种显示方式);
从波形可看出波的振幅、周期、频率等动力学特点;从变面积的角度,它又突出了 反射层,较直观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特点
ICTFT
f (t )
时 域 恢 复 时 域 抽 样
LT
F ( s)
S j j S
F ( j )
截 取 主 周 期 频 域 周 期 延 拓
ILT
j j n F ( e ) f ( n ) e n- DTFT : j j n f ( n) 1 F ( e ) e d 2
地震波不是简谐波,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 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地 震 波 场
地 震 波 场 时 间 切 片, 即 波 动 图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付里叶变换
一个正弦运动要用频率、振幅和相位才能完整 的描述。
在计算机中用快速算法实现付里叶变换(FFT)。
付里叶变换:
正变换:时域信号 分解 频域信号;
时 间 (s)
频率(Hz)
图1.1-11 几个没有相位延迟但峰值振幅相同的正弦波的总和产生一个带限对称子波, 表示在右边一道上(由星号标出),这是一个零相位非对称子波
图1.1—12表示给在图1.l-11中的各正弦 波一个线性相位移所产生的结果。线性相 位移在频率域定义为:

时 间 (s)
模拟与数字信号 一道地震信号是一个连续的时间函数。在地震记录中,连续(模拟) 的地震信号在时间域按照固定的比例取样,叫做采样间隔。典型采样间 隔范围在1到4ms,高分辨率要求采样间隔小到0.25ms。 一般地说,给定采样间隔 ,则可恢复的最高频率为尼奎斯特(Niquist) 频率。公式如下: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三章动静校正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三章动静校正

当界面为倾斜时,反射时距曲线也 是一条双曲线,但是极小点向上 倾方向偏移的双曲线,与水平界 面情况类似,只有经过动校正消 除了炮检距的影响后,其时距曲 线才是一条直线,但不是水平的, 而是一条与反射界面成镜像的 倾斜直线.这时,它可以基本反 映地下反射界面的形态.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在地面、反射界面为水平,界面 以上介质为均匀的情况下,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也是一条 双曲线,其极小点位于共反 射点的正上方.要想进行共 反射点叠加,最终获得水平 叠加剖面,也必须对反射波 时距曲线进行处理,消除炮 检距的影响.
难点: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的具体实现
参考:双语教材的3.0,3.1和3.3节
动静校正又通称数值校正,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 从原始地震记录中消除由于非零炮检距引起的时间延迟和由于表层不均匀性 引起的时间差异,使地震记录能真实地反映地下界面的情况,为后续的资料处 理、解释提供可靠的信息。
这里也需提醒大家注意速度参数对动校正量的影响.由公式 ti xi²/2 t0v²
可知,如速度函数取得不恰当,也会使动校正量发生变化: 速度偏大(应用的速度比真实速度大),会使双曲线未完全校平,这叫做动校正不足
(undercorrection);速度偏小,会校正过量(overcorrection),从而在时间剖面上 造成一些错误影像,给解释造成“陷阱”,这是在具体处理中需特别注意的.
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消除炮检距的影响,才能应用时距曲线,所以,我们就把消除非 零炮检距的影响——把非零炮检距反射时间t校正为零炮检距反射时间t0的校正
过程叫做动校正.
注意:对于共炮点记录和共反射点记录,动校正的原理和公式都是一样的,但其含义是
不同的.对于共炮点记录来说,动校正是把各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校正为炮点处的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MB1 MB2 MB3
四、处理流程
(1) 观测系统定义 (2) 野外静校正 (3) 线性动校正 (4) 叠前去噪 (5) 反褶积 (6) 速度分析 (7) 动校正、切除 (8) 剩余静校正 (9) 叠加 (10)叠后去噪 (11)绘图
1、定义观测系统 运行如下模块: 3D Land Geometry Spreadsheet* 弹出如下菜单:
横线方向覆盖次数: N y P * R /(2d )
P 排列不动所需的激发点数;R 接收线数; d 束线间接收线移动距离相当的激发点数。
例 如 : 对 于8线8炮 制 的 采 集 方 式 , 其R和P分 别 为8; 束线间接收距为4 200m 800m,横线炮距100m, d 800/100 8, 故 N y 8 8 /(2* 8) 4
10。用MB1击,则 将数据输入表中。
● Sources (填写炮点参数表)
Source Line Station St Index x y z FFID Time Date Offset Skid Shot fold* Pat Shift Static
用户定义的震源编号 震源线号 震源站号 同一炮点识别器(1~9) 震源点的X坐标 震源点的Y坐标 震源点的高程 野外文件号 放炮时间 放炮日期 炮点垂直炮线的偏移距,+右、-左 炮点平行炮线的偏移距,+大、-小号 接收道数 排列滚动的站点值 用户定义的静校量
● Receivers (填写接收点参数表)
Station Pt index x y Elev Line Static
接收点站号(桩号) 站点识别器(1~9) 接收点x坐标 接收点y坐标 接收点高程 接收点线号 接收点静校量
本例为498~825/线 全1 为测量数据 为测量数据 为测量数据 本例线号为1~9 全0

地震勘探-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地震数据处理

第三节 水平叠加(stacking)
在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水平叠加是常规处理 方法中最基本、最必要的一环。
叠前:(静校正、动校正)
水平叠加
叠加:(常规、自适应)
叠后:(道内均衡、道间均衡)
第一部分 叠前
(1)动校正处理 (消除炮检距引起的时差)
(2)静校正处理 (消除地表因素引起的时差)
2、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处理
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但这些信 息是叠加在干扰背景上且被一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间往 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因此,需要对野外 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
地震资料处理
野外地震记录
处理后地震记录
3、地震处理三个基本阶段
(1)预处理:将野外采集数据转换成适合计算机 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作相应编辑和校正。
第二节 预处理
预处理概念:
指在对数据作实质性处理之前为满足计算机和软件系统以及 处理方法的要求,对输入的原始数据所必须完成的一些准备工作。
预处理的主要内容:
(1) 数据解编 (2) 道编辑 (3) 增益恢复 (4) 抽道集 (5) 初至切除
1.数据解编(重排):将按时序分道排列的野外 磁带记录数据转换成按道分时排列的形式(实质 上就是矩阵的转置)。野外磁带数据是按时序排 列的,即依次记下每一道的第一个采样值,各道 记完后,再依次记下各道的第二个采样值,由此 类推,直至结束。矩阵表示如下:

A11 A12
A21 A22

A1N AN2




A1M A2M ANM

A11 A21
A12 A22

地震数据处理复习

地震数据处理复习

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

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子波A :(4,0,-1) 子波B :(2,3,-2)子波C :(-2,3,2) 子波D :(-1,0,4)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k fV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一维谱分析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dt et x X t i ωω-∞∞-⎰=)()(~ 正变换 ωωπωd e X t x t i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

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ϕ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tan )(1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2、Z 变换(推导)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f N ∆=21二维谱分析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

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

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分开,达到压制干扰波,提高性噪比的目的。

二维频谱产生空间假频的原因数字滤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数字仪器记录地震波时,为了保持更多的波的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在宽频带范围内记录了各种反射波的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干扰波。

地震数据处理-知识点

地震数据处理-知识点

第一章概述1.1 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

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地震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三大技术。

地震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叠加的目的是压制随机噪声提高地震信噪比;偏移成像包括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实现反射界面的空间归位和恢复反射界面空间的波场特征、振幅变化和反射系数,提高地震空间分辨率和地震保真度。

1.2地震数据处理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个阶段。

常规处理包括反褶积、叠加和偏移三大技术。

预处理是把野外数据格式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做相应编辑和校正。

它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编辑、几何扩散校正、建立野外观测系统和野外静校正等。

数据解编:把按时分道的数据记录方式变换成按道分时的数据记录方式。

道编辑:噪音道、带有瞬变噪音的道或单频信号道都要删除;极性反转的道要改正。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野外静校正:对路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反褶积的基础是最佳维纳滤波。

特殊处理主要包括T-P变换、小波变换、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和反演等。

T-P变换:将偏移距-时间域变换到射线参数-截距时间域,可用来压制面波和多次波。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与多尺度分析可用于去噪、数据压缩、提高分辨率处理、信号增强和解波动方程等。

第二章数字滤波2.1 滤波器可以分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采样定理时域实参数的滤波器,其频率振幅谱是偶对称的,而相位谱是奇对称的。

一个滤波器如果是稳定的,这是指当输入信号为有限信号时,其输出也是有限信号。

最小相位,在时间域中也称最小能量延迟,在频率域则常称为最小相位滞后。

纯振幅滤波器也称零相位滤波器。

又称为理想滤波器。

2.2 理想滤波器常设计成四种类型: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陷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完整版)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

(完整版)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20分〕1、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屡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

2、反滤波又称反褶积,是指为提高纵向分辨率,去掉大地滤波器的作用,把延续几十至100ms的地震子波b〔t〕压缩成原来的震源脉冲形式,地震记录变成反映反射系数序列的窄脉冲组合。

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良,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4、数字滤波数字滤波就是指用数学运算的方式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数据。

5、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受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叠加起来。

6、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同样的式子来表示:t2=t2+x2/V2,其中,V 就是叠加速度。

0 αα7、静校正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8、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9、假频一个连续信号用过大的采样得到的离散序列实际上含有连续信号中高频成分的奉献。

这些高频成分折叠到离散时间序列中较低的频率。

这种现象是由连续信号采样缺乏引起的,称作假频。

10、亮点技术所谓“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异常,同时也利用反射波的极性反转、水平反射的出现、速度的降低及吸收系数的增大等一系列亮点标识综合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进而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技术。

11、相关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

12、自相关表示波形本身在不同相对时移值时的相关程度。

地震数据处理第二章:预处理及真振幅恢复

地震数据处理第二章:预处理及真振幅恢复

j 2f
设补偿前数据为x(t),补偿后为y(t),即
y(t) x(t) * h(t, )
第三节 振幅平衡
浅层能量、深层能量弱,给显示带来困难,动平衡就 是为解决这类问题而提出的。
一、道内动平衡
设待平衡记录道长度为N个样点,将其分为K个时 窗,每时窗为2M+1个样点,则每时窗的平均振幅为:
A j
第二节 真振幅恢复 一、波前扩散能量补偿 二、地层吸收能量补偿
第一节 预处理
一、数据解编 (1)野外数据格式:
① SEG-D ② 时序 (2)解编:将时序变为道序
(3)解编后数据格式:SEG—Y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输入/输出均为SEG-Y
SEG_Y 格式: 卷头(4字节/字,共100字):
40行说名信息
2 卷内道序号 (字节5 ~ 8)
3 FFID & ILN (字节9 ~12)
4 道号
(字节13~16)
5 震源点号
(字节17~20)
6 CMP号 & XLN (字节21~24)
7 CMP集内道号 (字节25~28)
8 道识别码: (字节29~30) 1=地震数据;2=死道;3=空道 4 =爆炸信号;5 井口道;~
1
M
|
2M 1 mM
a jm
|
权系数:
w j
1 Aj
均衡处理: aj a j •w j
二、道间均衡
地震记录上反射能量随炮检距增大而衰减,也可能因 激发及接收条件的差异,使道与道之间的能量不均衡。 在共中心点叠加时,因能量不均衡会影响叠加效果,故 而进行道间均衡。
Q 2 E 2
A2 0
2
1
E
A2 0

地震波处理

地震波处理

精选ppt
2
• 二、编辑
• 在地震数据采集中,由于施工 现场复杂,外界干扰大,难免出 现一些不正常道和共炮点记录, 这些记录信噪比低,如果参与叠 加处理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精选ppt
3
▪在正式处理之前,需要对这些不正常 的记录进行编辑处理,例如对信噪比很 低的不正常道进行充零处理,发现极性 反转的工作道对它们进行改正等。
另外,还要显示有代表性的记录并 观察初至同相轴,以便进行初至切除。
精选ppt
4
切除是为了消除包括噪声的记录 开始部分所存在的高振幅,这样 做对避免以后处理时出现的叠加 噪声有好处。切除的方法就是用 零乘需要切除的记录段。

精选ppt
5
三, 抽道集
抽道集也叫共深度点 选排,是把具有相同 炮检距点的记录道排 成一组,按共深度点 号次序排在一起。抽 道集处理后,磁带上 记录的次序是以共深 度点号(CDP)为次序 的记录,以后所有的 处理都将方便地以共 深度点格式进行。
16
• 由于地下介质的复杂性,故参数提取 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只能 用一些简化的方法和近似的假设条件 来求取。
• 所用方法不同,可得到不同定义的速 度参数。地震速度分析中普遍采用速 度谱分析和速度扫描技术,得到平均 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等速度参 数。

精选ppt
17
设共反射点道集内有N个记录道, 其炮检距分别为x1,x2,…xn ,各个 记录道对应的正常时差分别为t1,t2 ,…tn ,炮检距为xi的第i个记录道的 正常时差为
精选ppt
48
地 震 道 的 记 录 样 式
精选ppt
49
结果第一个样值就是原记录道上的第 五个样值,然后把尾部的四个单元冲 零。

2015年度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习题一

2015年度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习题一

2015年度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习题一
一、 证明下式
1、 若)(
t x 是实数序列,其频谱为)(f X ()f X f X -=)(
2、 翻转定理
()[]t x FT f X -=-)(
3、 时间压缩定理
()[]at x FT a f X a =⎪⎪⎭⎫ ⎝⎛1
4、 褶积定理
()()()()[]t y t x FT f Y f X *=
二、 计算与证明
1、 设有一频率为150Hz 的简谐信号,试计算分别经过2ms 、4ms 、8ms 采样后,离
散信号的频率。

2、 设有离散信号()()()5.01,0.10,==a a i a ,试计算其振幅谱和相位谱。

3、 已知两个离散信号,()()
i b i a ,,其中: ()()0.11,0.20==a a
()()0.21,0.10==b b
试计算两个信号的的褶积和相关。

4、 何谓伪门和吉普斯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小吉普斯效应?
5、 利用Z 变换法,判断下面四个信号的相位
A(4,0,-1), B(2,3,-2), C(-2,3,2), D(-1,0,4)
6、已知某地震信号的离散时间采样间隔为4ms ,频率分辨间隔
2s f Hz =。

对此信
号进行频谱分析,求:
(1)、要求分析记录长度为多少?
(2)、最高分析频率为多少
(3)、采样点数(分析记录长度)为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围绕以下三方面工作:1、提高信噪比;2、提高分辨率;3、提高保真度。

一、提高信噪比的处理1、原理利用噪声和信号在时间、空间、频率和其他变换域中的分布差异,设计滤波因子,将噪声进行压制。

2、处理顺序提高信噪比包含消除噪声和增强信号两部分内容。

消除噪声一般在叠前的各种道集上进行,主要针对规则干扰如多次波和面波等,增强信号一般在叠后剖面上进行,主要针对随机噪声。

3、随机噪声是指没有固定的频率、时间、方向的振幅扰动和震动,其成因大致是来自环境因素、次生因素和仪器因素,其中次生干扰的强度与激发能量有关。

随机噪声在记录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波形或脉冲,在频率上分布宽而不定,在空间上没有确定的视速度。

随机噪声的随机性与道间距有关,如果道间距减小到一定程度,许多随机噪声表现出道间的相干性,当道距大于随机噪声的相干半径才表现出随机性。

4、一维滤波器(伪门、Gibbs现象)频率滤波器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频率分布上的差异而设计时域或频域一维滤波算子。

它压制通放带以外的频率成分,保留通放带以内的频率成分。

Gibbs现象是由于频率域的不连续或截断误差引起的,通放带和压制带之间设置过渡带可克服此现象,设计滤波器就是控制过度带的形状和宽度。

5、二维滤波器二维滤波是根据有效信号和相干噪声在视速度分布上的差异,来压制噪声或增强信号。

通常用来压制低视速度相干噪声,在f-k平面上占据低频高波数区域。

二维滤波比较容易产生蚯蚓化现象,而且混波相现象明显,在空间采样条件不满足或陡倾角的情况下受到空间假频的影响,一般常用于压制一些规则干扰,如面波和多次波等。

6、频率-波数域二维滤波实现步骤:(1)把时间和空间窗口里的数据变换到f-k域;(2)在f-k域,通过外科切除,按径向扇形划分压制区C(乘振幅置零)、过渡区S(乘振幅置0至1变化)、通放区P (乘振幅置1) ;(3)从f-k域反变换到t-x域。

8、数字滤波有两个特殊性质:(1)数字滤波由于时域离散化会带来伪门现象,(2)由于频域截断会造成吉卜斯现象。

克服办法:(1)伪门的周期为1/△t ,△t 为采样间隔,所以减小△t 可以消除伪门现象的影响;(2)为减小吉卜斯现象的影响,可使滤波尽可能长些,或频域进行镶边处理。

9、奈奎斯特频率和波数 二、反褶积: 1、基本假设:(1)地下地层是水平层状介质;(2)地震波是垂直入射,垂直反射的平面波;(3)地震子波在传播过程中保持不变;(4)噪声n(t)=0(5)地震子波是已知的;(6)反射系数具有白色分布特征;(7)地震子波具有最小相位特征2、预测反褶积的基本假设:(1)反射系数具有白色分布特征;(2)地震子波具有最小相位特征。

其他相位子波不具有可预测性。

3、预测反褶积为何能压缩子波?预测反褶积基本原理是从实际记录中减去了可预测部分。

由于在预测步长之后的子波延续部分被减掉,所以子波得到了压缩。

4、预测反褶积为何能压制多次波?设计预测步长等于多次波双程旅行时,根据先到达的一次反射波预测并减去跟随其后多次波,便可得到压制多次波后的地震记录。

5、地震子波的求取方法(1)自相关法(2)多项式求根法(3)利用测井资料求子波(4)对数分解法6、地震子波的相位类型及特征(1)零相位(线性相位的特殊情况,时域偶函数,非因果信号)(2)最小相位(最小能量延迟信号,能量集中在首部)(3)最大相位(最大能量延迟信号,能量集中在尾部)(4)混合相位(能量集中在中部)7、最小平方反褶积的基本原理一般反褶积,要求地震子波是最小相位的(求最小相位子波的约束条件简单);最小平方反褶积,对子波相位无要求。

8、地表一致性校正是校正因表层因素引起的时间、振幅、波形和相位异常。

四、动校正及水平叠加1、动校正的目的: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校平共深度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轨迹,增强利用叠加技术压制干扰的能力,减小叠加过程引起的反射波同相轴畸变。

2、水平叠加处理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1)作用:是把多次覆盖资料压缩成单次覆盖资料,增强有效信号,压制噪声,提高地震t f N ∆=21x k N ∆=21记录的信噪比。

(2)问题:①当动校正存在剩余时差时,水平叠加降低了分辨率;②界面倾斜时,CMP 道集是反射段信息,即反射点是分散的。

当倾角越大,炮检距越大,界面越深,反射点偏离中心点越大;③当地下构造复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时,不同地层的反射波场和绕射波场相互重叠和干涉,CMP 道集中的波场十分复杂。

复杂的传播路径使反射同相轴严重偏离双曲线形态; ④叠加剖面的振幅是不同入射角反射振幅的平均,不等于零炮检距反射振幅。

3、叠加特性(1)振幅平均作用:CMP 中各道具有不同的炮检距和入射角,因为反射系数随入射角而变化,所以,反射波振幅随之变化,叠加=不同入射角的反射波振幅的平均,也=各道波形的平均。

(2)统计压制作用:随机噪声受到相对压制,信噪比提高倍,n 为叠加道数或覆盖次数。

(3)时差衰减作用:多次波和干扰波存在时差,叠加具有压制作用。

若时差较小或振幅较强,叠后仍然可见。

(4)频率滤波作用:有效波残留时差导致相位移动、波形畸变和振幅衰减,主要表现为高频损失。

五、速度分析(速度谱和速度扫描)叠加速度是使反射波达到同相叠加的速度。

速度谱是一个二维函数,它的自变量为反射波双程旅行时和反射波速度,函数值为叠加能量或相关系数。

其图纵轴为时间,横轴为速度,函数值用等值线和颜色表示。

按速度谱的函数值可分为叠加速度谱和相关速度谱。

设反射波振幅为a x ,t (x ,v ),x 是炮检距,t(x,v)是试验速度对应的双程时,共中心点叠加振幅为 则叠加振幅谱或相干准则为:叠加能量谱或相似性准则为: 相关谱是道间短时窗点积之和:不同准则对反射波振幅有所侧重,相干性准则,强调较弱反射波;相似性准则,强调较强反射波;相关性准则,强调道与道之间的波形一致性。

1、速度谱计算步骤:(1)选择计算速度谱的地面控制点及相邻面元个数;(2)确定参考曲线和试验速度范围及速度增量;(3)按选定的准则计算速度谱; ∑=x v x t x v t a s ),(,,()∑=xv x t x x v x t x v t a a coherency ||),(,),(,,()∑⎪⎭⎫ ⎝⎛=x v x t x xv x t x v t a a semblance ),(,22),(,,()∑∑∑∑∑>++++⎪⎪⎭⎫ ⎝⎛+∙=x x y x y v x t y v x t x x v x t y v x t x v t a a a a n correlatio 21),(,2),(,2),(,),(,,ττττ(4)解释速度谱。

2、均方根速度:在地表水平、多层水平均匀介质情况下,当排列长度小于目的层深度时,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双曲线,此时叠加速度也就是均方根速度。

3、影响速度谱的因素:(1)排列长度,缺少近炮检距道会引起速度误差;缺少远炮检距道会降低速度的分辨率。

(2)覆盖次数,参与计算的样本越多,对提高速度谱分辨率有利,从统计角度看,覆盖次数越高,压制随机干扰的效果越好,但增加了勘探成本。

不增加成本,则用相邻几个CMP 道集计算速度谱。

(3)信噪比,在低信噪比区,先去噪,再作速度分析。

(4)地层构造(复杂,在相同位置和相同时间上会有多个反射波,速度具有多值性)、静校正时差、波形一致性、振幅均衡、带宽、切除,时窗长度(短,统计效果差,长,含两个以上的反射波,谱质量降低),速度间隔和速度范围对速度分均有影响。

3、影响速度谱的因素:(1)排列长度,缺少近炮检距道会引起速度误差;缺少远炮检距道会降低速度的分辨率。

(2)覆盖次数,参与计算的样本越多,对提高速度谱分辨率有利,从统计角度看,覆盖次数越高,压制随机干扰的效果越好,但增加了勘探成本。

不增加成本,则用相邻几个CMP 道集计算速度谱。

(3)信噪比,在低信噪比区,先去噪,再作速度分析。

(4)地层构造(复杂,在相同位置和相同时间上会有多个反射波,速度具有多值性)、静校正时差、波形一致性、振幅均衡、带宽、切除,时窗长度(短,统计效果差,长,含两个以上的反射波,谱质量降低),速度间隔和速度范围对速度分均有影响。

4、速度扫描:采用一系列速度对CMP道集进行时差校正,得到对应的道集剖面,正确的速度使反射波同相轴平直;偏低的速度导致校正过度(同相轴上翘);偏高的速度导致校正不足(同相轴下弯)。

5、速度及其分布直接影响反射波时间、振幅和波形三个主要特征。

反射波记录里包含速度分布信息,通过分析反射波特征,测量速度参数,建立速度模型,根据速度模型重建地下地层结构。

因此,速度模型反映了地质构造、地震记录、地层成像之间的关系。

6、偏移速度分析:反射波里包含速度信息,利用偏移方法求取偏移速度如同利用叠加过程计算叠加速度,其中只有方式上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根据成像结果修正速度模型,通过速度模型改善偏移效果,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7、叠加速度是关于反射波的(多值)参数。

偏移速度是关于反射层的单值参数,避免了叠加速度分析中多反射波干涉的麻烦。

8、叠前偏移速度一般是通过由地震波均方根速度转换的地震波层速度建立初始速度模型,再用迭代方法来准确获得。

六、静校正:复杂地表包括地形起伏和表层影响这两部分,经常规处理后,复杂地表问题表示为一个等效的静校正量,对地面记录应用静校正,数据被移动到一个参考基准面上。

1、野外静校正消除由于地表高程变化、风化层厚度和速度变化、激发和接收点深度变化等因素对反射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六、静校正:复杂地表包括地形起伏和表层影响这两部分,经常规处理后,复杂地表问题表示为一个等效的静校正量,对地面记录应用静校正,数据被移动到一个参考基准面上。

1、野外静校正消除由于地表高程变化、风化层厚度和速度变化、激发和接收点深度变化等因素对反射波传播时间的影响2、静校正的作用:(1)提高速度分析精度,改善动校正叠加效果;(2)减少叠加引起的高频衰减;(3)避免非同相叠加造成的波形畸变;(4)消除交点闭合差;(5)消除假构造。

3、统计剩余静校正量的假设条件:(1)地表一致性条件;(2)在共深度点或共炮点道集内,各测点上剩余静校正量是随机的,其均值为零4、长波长静校正、短波长静校正定义及影响。

七、偏移:偏移是通过数值计算把地面记录延拓为地下波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绕射波得到收敛;倾斜界面反射波得到归位,波场干涉得到分解,波前回转现象得到消除,界面折射(深度偏移)得以校正,从而使地层构造、断层分布、断点、尖灭点、边缘、异常体和岩性变化得到清晰成像和准确归位。

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的区别:采用均方根速度并且不考虑界面处射线弯曲的偏移算法称为时间偏移(简单构造);采用层速度并且考虑界面处射线弯曲的偏移算法称为深度偏移(复杂构造,速度场误差不大于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