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说课稿-(完美)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物理量,它将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为化学计算和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桥梁。
在教材的编排上,物质的量的概念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
通过学习物质的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为后续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概念,但对于如何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等进行定量联系还缺乏认识。
同时,物质的量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实例分析,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了解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质量之间的相互换算关系。
(3)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物质的量与微粒数、质量之间的相互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1)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2)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相关计算,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引言概述: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和摩尔浓度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量的概念
1.1 物质的量是什么?
1.2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
1.3 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二、物质的量的单位
2.1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
2.2 物质的量的单位的定义和符号是什么?
2.3 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换算关系。
三、摩尔质量
3.1 摩尔质量是什么?
3.2 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3.3 摩尔质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四、摩尔体积
4.1 摩尔体积是什么?
4.2 摩尔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3 摩尔体积与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关系。
五、摩尔浓度
5.1 摩尔浓度是什么?
5.2 摩尔浓度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5.3 摩尔浓度在溶液中的应用。
结语: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和摩尔浓度等内容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和计算化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 说课稿 (2)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3. 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量: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物质的量吗?物质的量在化学中有什么作用?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
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如原子、份子)的数量。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的化学概念,它在化学反应和计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计量单位介绍(15分钟)介绍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摩尔是国际上通用的物质的量单位,符号为mol。
1摩尔是指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的数量,等于6.02×10^23个基本粒子。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1摩尔的概念。
4. 计算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演算,向学生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首先,介绍摩尔质量的概念,即1摩尔物质的质量。
然后,通过示例演算,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最后,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化学方程式和摩尔比例关系计算物质的量。
5. 练习与巩固(25分钟)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题可以包括计算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的转换,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比例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解答,并及时赋予指导和反馈。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物质的量在实际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拓展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例如,讲解物质的量在药品配制、化妆品生产和能源计量等方面的应用。
7.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示例化学方程式和计算题;3. 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说课稿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o掌握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体积和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及换算。
o学会使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地进行物质的量相关计算。
o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o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提升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点:物质的量的定义、摩尔质量的计算、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之间的换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应用,复杂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难点问题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标准气体等。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相关视频、在线题库。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
-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对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
-激励机制: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每节课后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
八、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例如,可以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找出共性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也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 ,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 1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
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 一) 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任务 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增强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杯、铅笔、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进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用来表示物质中所含的基本单位的数量。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符号为mol。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一定数量的铁钉和铜钉,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
b. 让学生观察两个烧杯中的铁钉和铜钉的数量,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c.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烧杯中的铁钉和铜钉的数量不同?是不是表示了铁和铜的物质的量不同?4. 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向学生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a. 通过化学方程式,学生可以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
b. 通过已知物质的量计算未知物质的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c.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拓展应用通过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a. 如果有100g的氢气,求其物质的量。
b. 一辆汽车每100km消耗10L汽油,求汽油的物质的量。
6. 归纳总结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7. 实践应用布置一些实际应用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在下节课进行讲解和讨论。
五、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物质的量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摩尔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提问学生对物质的量有什么了解,引起学生思量。
2. 概念讲解(15分钟)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
介绍摩尔的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1摩尔等于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为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
3. 摩尔的计算方法(20分钟)通过示例和练习,教授摩尔的计算方法。
例如,计算氧气份子的摩尔质量,首先需要知道氧气份子的相对份子质量,然后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将相对份子质量换算成克,即为氧气份子的摩尔质量。
4. 摩尔质量的应用(15分钟)介绍摩尔质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例如,计算物质的质量、物质的体积和物质的粒子数等。
5.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量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展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计算方法。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与物质的量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和摩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物质的量- 概念: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 摩尔: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1摩尔等于6.022×10^23个粒子- 计算方法:摩尔质量的计算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讲解了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应用到化学计算中。
物质的量说课稿完美
物质的量说课稿完美一、引言物质的量(Mole)是物理化学中的一种常见的基本概念。
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化学学习中至关重要。
本篇文档将从物质的量的定义开始,逐步讲解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与计算方法,并可以帮助化学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
二、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简称“摩尔”,是指由粒子、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的量。
在国际制定的单位制中,摩尔的国际单位是mol,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在化学中,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一个摩尔分子的质量与同种类物质分子的质量相等,因此,也可以用质量来计量物质的量。
例如,一个摩尔的氢气的质量是1克。
三、原子量和分子量物质的量可以用原子量和分子量来计量。
原子量是元素原子质量的相对单位,而分子量则是分子质量的相对单位。
在化学计算中,原子量和分子量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原子量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同位素比例来确定的。
元素的原子量是指一个元素原子质量在 1g/mol 条件下的数值。
例如,氢的原子质量是1.0079,因此,在1g/mol的条件下,氢的原子量就是1.0079。
分子量的计算方法是将化学式中各个元素的原子量相加即可。
例如,H2O分子的分子量为2×1.0079 + 15.9994 = 18.0153g/mol。
四、化学反应和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之间会重组形成新的原子和分子,原有物质的量与新产生的物质的量之间会有相应的比例关系。
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比例来计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估算反应的需求量和理论产生的量。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关系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比例。
例如,下面是关于水的电解反应方程式:2H2O ——电—— 2H2 + O2在这个方程式中,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为2摩尔的水(2mol H2O),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为2摩尔的氢气(2mol H2)和1摩尔的氧气(1mol O2)。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提出问题:“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物质的量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讨论。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目,用国际单位摩尔(mol)表示。
”并解释摩尔的定义和意义。
3. 计算方法(2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计算题,向学生展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白板或投影仪展示计算步骤,让学生跟随计算。
4. 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探究物质的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教师可以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5. 拓展应用(15分钟)结合实际生活和化学知识,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药物剂量的计算、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平衡等。
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探索更多关于物质的量的知识。
6.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巩固学生的理解。
7.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8. 课堂展示(10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展示给全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资源1. 课件或投影仪2. 实验材料和器材3. 课堂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记录的规范性等。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一、引入物质的数量是化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化学反应、计算题、实验操作等的基础。
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性地用体积、重量、颜色等性质来描述和鉴别物质,而不是用物质的数量。
比如我们会说“这瓶水有1L”,而不是“这瓶水有0.06mol的水分子”,因此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就很有必要了。
二、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用“物质的量n”来表示的,它的定义是:物质的量n等于该物质中分子数、原子数或离子数等的数量,用西塔符号n表示,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摩尔(mol),1mol是由12g的12C同位素的原子所含的数量。
一个物质的量为1mol时,其分子数、原子数或离子数等的数量也就相应地成为阿伏伽德罗常数(Lavoisier’s constant或Laplace constant),国际单位制中的符号是NA,其值为6.02214154×10^23 mol^-1,也就是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三、物质量计算的公式在进行物质量计算时,我们需要用到物质的量计算公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N=n×NA,其中N指物质中分子数、原子数或离子数等的数量,即分子数、原子数或离子数等的数量,它们直接相关,而分子的质量和单个原子质量(即摩尔质量)则与它们的质量无关,所以当给定物质的质量和元素的原子量时,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物质量。
下面分别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1. 分子的物质量计算公式当我们给定分子的质量时,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物质的量:$$ n=\\frac{m}{M} $$其中,m为物质的质量,M为物质的摩尔质量。
比如有99.2g的硫酸铜,如果计算其摩尔数,可以用以下方法:$$ M_{CuSO_4} = 63.5 + 32 + 4\\cdot16 = 159.5g/mol $$即硫酸铜的摩尔质量为159.5g/mol,因此:$$ n=\\frac{99.2g}{159.5g/mol}=0.622mol $$达到目的。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说课稿
1第一节物质的量说课教学设计稿1.教学内容分析“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因而目前高中各版本教材中均将此部分知识放在了整套教材相对靠前的地方进行介绍。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不同版本的教材关于“物质的量”的讨论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
2. 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
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
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
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
3.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的一个“堆量”,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作用;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4.使学生掌握气体物质的量、气体微粒数目、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知道标准状态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掌握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物质的量说课稿[推荐五篇]
物质的量说课稿[推荐五篇]第一篇:物质的量说课稿《物质的量》说课稿(第一课时)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因此教好本节课,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b.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b.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c.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依据:学好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对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因此,我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确定为本节重点。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依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因此,我将此确定为本节难点。
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比、类比及逻辑推理、形象化的启发式方法解决抽象问题,同时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即这节课学习第一节物质的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44页表“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让学生自己说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
物质的量 说课稿 (3)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能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索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份表,引导学生思量“我们如何计量食物中的营养成份?”(2)概念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与食物中的营养成份进行联系。
(3)计量单位讲解:介绍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并与质量、体积进行对照,匡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
(4)计算方法讲解:通过实例演示,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包括摩尔质量的计算和物质的量计算公式的运用。
(5)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小组合作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量物质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药品用量的计算等。
(7)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2.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份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量。
(2)讲授法:通过概念讲解和计量单位讲解,向学生传授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
(3)示范法:通过实例演示,向学生展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4)合作学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小组合作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资源与条件1. 教学资源: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份表、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练习题等。
2. 教学条件: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五、教学评价方法1. 教师评价:观察学生的听讲、思量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评价: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掌握程度。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苏教版化学物质的量说课稿(范文大全)
苏教版化学物质的量说课稿(范文大全)第一篇:苏教版化学物质的量说课稿“物质的量”说课设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专题一第一单元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第2课时物质的量。
我将从教材、教法及教学过程三大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想法。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本节教材编排在“物质的分类和转化”之后,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是学生掌握化学的必备知识,是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概念,贯穿在高中化学所有学习的内容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及摩尔质量的涵义;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之间运算关系。
2、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二、教学策略针对本节内容拟采用:故事导入----启发----分析---归纳---应用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概念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因此要想办法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主要采具体应用、对比、类比、逻辑推理、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锻炼他们逻辑思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思考结合,逐步训练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物质的量说课 -完整获奖版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
它是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有关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核心物理量。
因此,学好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本章中的一些量的概念,而且为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概念来学习新的知识,以及进行较复杂的化学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内容的特点(1)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教学难度大;(2)“物质的量”易与“物质的质量”、“摩尔”混淆3、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及对比学习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二、教法分析1、针对此概念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在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概念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利用比喻性的描述,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帮助学生记忆和正确理解。
2、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时,可将学生已经熟悉的长度、质量、时间等与其类比,从而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三、教学过程曹冲称象逆向思维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定义和单位——摩尔基准的确定——阿伏伽德罗常数——N A与×1023的关系以及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的关系——摩尔的使用注意事项——1mol物质的质量与其式量的关系——摩尔质量的定义和单位——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关系——化学反应中计量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及计算中的换算关系四、常错点与补充内容1、粒子的数目确定——粒子所含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的数量——补充物质的构成、原子的结构、分子和离子的组成比2、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粒子数目的换算3、摩尔质量的单位,及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量的区别4、摩尔的使用要求五、补偿练习。
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
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它要求学生从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
因此,物质的量的概念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学情分析(1)学习兴趣: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好奇心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
(2)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宏观概念有比较清楚了解;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学习能力: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高中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印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变化;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掌握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计算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和相关计算,形成逻辑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培养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定量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物质的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贡献,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说课稿
第1篇: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说课稿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章内容包括了很多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学习这些概念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有重要意义。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分析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反应热》这一章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B、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C、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4、教材处理:(1)学生情况分析:对于化学课的学习方法,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尽管已经进行了两章内容的学习,但学生仍然表现出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的特点。
由于摩尔这一章的概念比较多又比较抽象,对有些概念,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
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注意概念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恰当掌握教材的深广度,更要防止不必要的加深拔高,加重学生的负担。
物质的量说课稿-(完美)
物质的量说课稿-(完美)《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要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又为以后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和化学定量分析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物质的量”是化学计算和化学定量分析的基本工具。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高中化学定量分析的基本工具,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学习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会影响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也是按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
今天要学习的物质的量可以使学生把微观量和宏观量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
也能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表征物质的相应量的数量时带来的方便。
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的了解,采用“质量”和“物质的量”的类比,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标准、单位等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2) 学习类比、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类比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概念的掌握难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要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又为以后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和化学定量分析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物质的量”是化学计算和化学定量分析的基本工具。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高中化学定量分析的基本工具,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学习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会影响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也是按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
今天要学习的物质的量可以使学生把微观量和宏观量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
也能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表征物质的相应量的数量时带来的方便。
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的了解,采用“质量”和“物质的量”的类比,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标准、单位等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2) 学习类比、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类比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概念的掌握
难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确立依据: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类比”探究式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等。
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六、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1)、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表达物质多少的物理量有哪些。
(2)、让学生回顾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如何界定的
(3)、“一打等于12个”中这个“打数”概念的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2、导入新课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以教材“联想质疑”中一滴水的数目的巨大性”作为本节课的开篇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本节课感兴趣。
至此进入今天的课题“物质的量”
3、新授课教学
(1)通过教材“资料卡片”认识七个基本物理量
(2)回顾质量的学习思路
(3)类比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符号、单位、衡量标准N A,并对其作详细剖析,尤其是对N A的讲解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其意义,使重点难点一举突破。
(4)引导学生找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粒子数(N)它们之间的联系(5)向学生强调指出物质的量的量度对象只能是微观粒子,且在使用时一般要注明微粒的化学式。
(6)在课堂上做一些强化练习,帮助学生尽快接受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物理量。
课的结尾,我将会给学生们作一个简单的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由于本节是第一课时,我同时又会提出新的进一步的要求,既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悬念,又给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学习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指明了方向。
最后为了巩固课堂上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会留下适量的书面作业。
(下面我对本堂课的知识内容的板书设计如下:)
七、板书设计
第1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定义
2、符号
3、单位
4、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5、(物质的量) n、(粒子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三者之间的关系
6、温馨提示:物质的量的量度对象只能是微观粒子,且在使用时一般要注明微粒的化学式。
八、结束语(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
我将这片“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自己扮演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
我相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