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规定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由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医疗环境等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医院需要建立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下面就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明确监测的对象。
医院应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及时对感染进行诊断和报告。
监测对象还应包括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医疗环境等可能成为感染源的因素。
其次,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指定监测的指标和方法。
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等。
感染发生率是评估医源性感染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每1000例患者中感染发生的人数,可以反映出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
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的监测有助于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的种类,从而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观察等,其中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的种类。
再次,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规定感染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感染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感染易感性、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以及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感染的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医疗设备的消毒与灭菌以及医疗环境的净化等。
医务人员应进行良好的手卫生和穿戴防护用品,以减少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医疗设备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和灭菌,以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
医疗环境要保持清洁、整洁,并定期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与传播。
最后,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规定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反馈。
监测结果应定期汇总、分析和评估,以判断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若监测结果超过预定目标,应及时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
同时,监测结果还应及时向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反馈,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二.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 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 查等工作
医院发现哪些情况应 于12小时向所在地县 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 告?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发生院感暴发流 行2小时向所在 地县级卫生行政 部门以及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报告 有关哪些?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制度
入院后多久发生的感染为医院 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为入院后48小时。
确诊医院感染后24小时内报告。出现暴 发流行趋势时应及时报告。
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时 限?
什么叫院内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 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 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 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病 例报告时限及科室是什么?
经治医生或护士、微生物室人员发现时, 立即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同时报告感控 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分管院长。
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 病例报告时报告程序?
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 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 暴发应该怎么办?
一.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 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 疗安全。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什么是医源性 感染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 引起的感染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 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什么叫特殊病原体的医 院感染?
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1、医师发现所经管的病人出现医院感染时,须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登记表)”,并于两天内报告院感管理人员。
2、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至少每2天一次查阅、收集、核实感染病例。
确系医院感染后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3、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周查阅所有的门诊病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应及时进行登记,并反馈给漏报科室。
4、各科室加强环境卫生学的自检工作,每月定期做好七项标本的监测(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空气、紫外线灯管)。
5、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每月对重点科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重点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
6、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每月对本院的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及流行病学分析,内容包括全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率,各部位的感染发生率,全院及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以及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等项目的统计、分析。
7、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每月把统计分析出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科室,并及时上报给医疗机构负责人,并帮助不合格的科室查找原因,提出控制措施。
8、每月的医务例会上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在会上通报上个月医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9、一周内发现同一科室,发生三例同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科室应在24小时内及时上报给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并进一步做病原体的分型鉴定。
如确定为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在24小时内上报给医疗机构负责人,同时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医疗机构要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措施。
10、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以及各科室如监测出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等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时应在24小时内查找原因,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11、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要做好科室医院感染的日常监测工作。
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
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保健过程中,由医务人员、患者或医院环境传播的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在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问题,会导致患者的健康风险增加,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应该包括完善的感染监测程序。
这包括规定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和操作后的手卫生程序以及感染原因、感染路径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将感染监测与报告结合起来,可以及时了解医院内的感染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另外,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应该强调并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医务人员应该了解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相关的预防措施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该定期接受感染控制知识的更新培训,不断提高其感染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除了上述的监测、教育和环境控制外,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还应包括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和预防接种措施。
医院应该制定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此外,医务人员和患者应该接种相应的疫苗,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一些可预防的医源性感染。
最后,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还应包括相关的管理和评估体系。
医院应设立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该委员会应定期对感染控制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并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综上所述,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该制度应包括感染监测、医务人员培训、环境卫生监管、抗生素使用和预防接种措施以及管理和评估体系。
通过建立和严格执行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各种传染源集中的地方。
检验科工作人员除了要与患者直接接触外,还要接触患者的各种标本。
这些标本蕴含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本身就是传染源,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须要加强自我防护,认真处理医疗废物,避免其成为交叉感染的源头。
一、加强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意识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预防职业性接触性感染的发生。
严禁在实验室内进餐、饮水、会客,个人食品不得存放在实验室冰箱里。
二、严格洗手污染的手是传播病原菌的主要媒介,患者的标本含有大量病原菌,处理标本时应戴手套、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但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洗手要严格按六步法,尽量使用洗手液。
如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强力致病菌污染时,应加用消毒剂洗泡。
处理不同类的标本也应洗手,洗手之后才可接电话、吸烟。
三、注意气溶胶的传染气溶胶由于其分子小,易漂浮在空气中。
在离心、烧接种环、剧烈震荡或混匀时极易形成带菌的气溶胶而传染给工作人员。
因此样本的离心工作必须在开放实验室内进行,真空采血管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或在离心机中静置30 min后才能打开。
细菌室酒精灯火焰上应套一个长管,使酒精灯火焰上方有充足的无菌空间,最好使用焚烧灯。
四、科室设施经常消毒科室的空气、工作台面、墙壁、血库冰箱、孵箱等应每日四次(工作前后)消毒,清洁不同区域的拖把要分开使用。
科室电话最好用免提式,话筒应经常消毒。
水龙头开关、门把手、电器开关、笔、鼠标、键盘、公共钥匙等接触较多的部位也应定期消毒。
五、临床送传染性血液、体液标本应在化验单上注明,使检验人员操作时专项处理,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六、建立规范制度,加强器具废物的消毒,避免医院感染隐患建立消毒责任制度,科室内可以设立1名~2名人员负责每天的消毒工作并做好记录,也可实行区域负责制,使消毒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医源性感染报告制度
医源性感染报告制度1. 前言为了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有效防备和掌控医院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和传播,订立本《医源性感染报告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内医源性感染的报告程序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2. 定义2.1 医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或住院期间因医务人员、医疗环境、医疗设备等因素导致的感染。
2.2 医源性感染报告医源性感染报告是指医务人员向医院管理部门报告医院内发生的医源性感染情况,包含感染的类型、发生的时间、感染部位、感染原因等基本信息。
3. 报告程序3.1 医源性感染发现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和治疗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医源性感染的迹象或病例,应立刻向工作站负责人报告。
3.2 工作站负责人报告工作站负责人收到医务人员的报告后,应立刻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医源性感染报告表。
3.3 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收到工作站负责人的报告后,应尽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确认感染情况,并填写医源性感染报告表。
3.4 医源性感染报告表医源性感染报告表包含以下内容:•患者基本信息:包含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感染类型:如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血源性感染等;•感染部位:如肺部、创口、血液等;•感染原因:如手术操作不规范、环境卫生不达标等;•发生时间:具体到日期和时间;•处理措施:对感染患者的隔离、治疗、消毒措施等;•相关医务人员信息:涉及感染患者治疗的医务人员基本信息。
4. 管理措施4.1 感染情况评估医院感染管理科依据收集的医源性感染报告信息,定期进行感染情况评估,分析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风险因素等,订立相应的防备和掌控策略。
4.2 隔离措施对已确诊为医源性感染的患者,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立刻布置合适的隔离措施,并采取必需的防护措施,确保感染不扩散。
4.3 医务人员培训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掌控和防备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操作规范,有效防备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医源性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医源性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书面汇报和反馈。
3、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20%。
4、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5、可开展目标性监测,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6、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效果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监测方法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7、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按国家规定,卫生标准符合国家规定。
院感防控与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院感防控与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的院感防控工作,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遏制和掌控感染病的传播,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全部科室、病房、手术室、门诊及其他医疗相关部门和人员,适用于全部患者和医护人员。
第三条院感防控与感染监测工作是医务人员的紧要职责,每个科室和相关人员都应认真履行相关职责。
第四条院感防控与感染监测工作应遵守法律法规、相关规范和本院的规定,确保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施可行性。
第二章院感防控第五条科室负责人应当建立健全科室的院感防控工作机构,确定专职院感防控人员,负责院感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依照相关规范和程序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洗手液、口罩、手套等,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第七条医疗设施、器械和仪器应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清洗和维护,定期检查设施的功能和使用质量。
第八条病房和手术室等医疗场合应保持干净乾净,定期消毒清洁,确保空气、水质、床单、被褥等环境的卫生和乾净。
第九条医院应建立健全院感防控的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组织院感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水平。
第十条医院应配备必需的院感防控设施和设备,如洗手间、消毒器、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等,并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使用情况。
第十一条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和监测制度,对发现的病例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做好感染病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感染的处理机制,对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加强监测和隔离措施,并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相关的检测和诊断。
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健全院感防控工作的评估和监督制度,定期对院感防控工作进行自查和外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惩罚。
第三章感染监测管理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发热、腹泻、呕吐、皮肤损伤等症状的患者,应快速报告科室负责人并采取隔离和掌控措施,确保患者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第十五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病例的报告和登记制度,对发现的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并搭配卫生部门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二、术语和定义(一)医院感染监测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三)全院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四)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五)抗菌药物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六)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七)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八)规定日剂量频数(DDD 频数)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剂量。
三、监测的管理与要求(一)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二)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三)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 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
医院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确保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有效防备和掌控院内感染,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基于医院的特点和需求,明确院内感染的监测管理要求和责任。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体员工,包含医生、护士、行政人员、清洁人员等。
全部在医院从事医疗、护理和管理工作的人员都必需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院内感染定义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期间受到感染,无论是在入院、住院、手术、检查、诊疗过程中,还是在出院后一段时间内,都属于院内感染的范畴。
第四条应急响应机制医院应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的应急响应机制,包含早期预警及时报告、应急处理和防控方案的订立等。
在发生院内感染疫情时,医院要依照应急响应机制快速响应,快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第二章院内感染监测第五条监测内容医院要建立院内感染监测系统,监测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感染率:依照不同科室、感染部位、感染类型等进行统计,定期报告患者感染率情况。
2.病原微生物监测:对重点微生物进行监测,包含耐药菌监测、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状等。
3.医疗器械和设备感染监测:对医疗器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
4.手卫生合规率:监测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手卫生行为合规率,重点关注关键时刻的手卫生操作。
第六条监测方法医院要采用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监测方法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病例调查:对院内感染患者进行认真病例调查,包含感染来源、感染路径等。
2.试验室检测:对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别、鉴定和药敏试验。
3.文件记录:医务人员应按规定填写相关感染监测记录,包含病历记录、手卫生记录等。
第七条监测周期医院要依照规定的监测周期进行院内感染的监测工作。
监测周期应依据不同科室、病区和感染部位的特点和风险来确定,一般不超出3个月。
第八条监测报告和分析医院要定期组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形成监测报告。
医源性感染监测及报告制度
医源性感染监测及报告制度
1、工作人员应掌握和遵循血液净化室感染控制制度和规范。
2、对血液净化中心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乙肝标志物监测。
对于乙肝阴性的工作人员建议注射乙肝疫苗。
3、工作人员遇到针刺伤后
1,紧急处理办法: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黏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交给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
3,被HBV或HC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推荐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按预防保健科规定按期复查,仍为阳性者可给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4、血液透析室发现新发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其它传染病应照国家有关传染病报告制度报告相关部门。
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监测医院内患者、职工和访客的感染情况,并及时报告相关数据。
该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医院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头,防止感染传播和暴发,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医疗质量。
以下是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的一些关键要素:1.监测设施:医院应建立专门的感染监测与报告部门或委员会,负责整个监测与报告制度的执行与管理。
这个部门或委员会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并配备所需的设备和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展感染监测与报告工作。
2.感染监测指标: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需要明确规定监测的对象、指标和内容。
常见的感染指标包括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病例的类型和分布、感染部位、细菌培养结果等。
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通过定期巡查、疫情调查、检验结果统计等方法进行。
3.感染报告流程: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应明确感染报告的流程和要求。
一旦发现有患者或职工感染,必须立即报告给感染监测与报告部门或委员会,同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消毒等。
相关的报告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病例的严重程度、感染原因和传播途径、已采取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等信息。
4.数据分析和报告: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需要对收集到的感染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评估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还可以为医院的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分析的结果应定期报告给医院管理层、医师和其他相关人员,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感染防控策略。
5.培训和宣教: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应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宣教,以提高他们的感染认知和监测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感染报告的要求和流程、感染监测与报告数据的分析方法等。
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宣教,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和主动性。
6.质量评估和改进: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需要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估和改进机制,以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运作。
定期的自查和评估可以发现制度的不足之处和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6月15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二○○六年七月六日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第三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六条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一)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二)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三)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四)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五)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六)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七)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八)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医源性感染登记暴发报告制度
医源性感染登记、暴发报告制度
1、全院医务人员应认真执行《卫生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各科室要认真执行本院制定的《卫生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重大传染病流行暴发、卫生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及时登记报告感染病例。
3、当科室发生3例以上感染病例(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应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院感染管理科或主管院长。
4、卫生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感染病例进行汇总、分析上报主管领导及卫生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必要时召开专题会议,查找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做到分工明确、快速反应、管理规范。
5、当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坏后果时,科室应在2小时内上报卫生院感染管理科,卫生院感染管理科接到科室感染暴发事件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及相关职能部门(医务科、护理部等),12小时内报告县卫生局。
6、当确认发生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卫生院医务科、护理部、卫生院感染管理科、防保科等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调查、控制等。
7、当科室或个人发现存在卫生院感染暴发时出现瞒报、缓报或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和谎报情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应责任人进行处理,并追究其责任。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全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全感染监测是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避免感染在医院内的传播。
为了确保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有效实施,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
下面从制度的目的、内容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制度目的:二、制度内容1.监测对象:感染监测制度应涵盖医院内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以及其他与感染相关的人员和设施。
2.监测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应根据不同的科室和人群进行分类设定。
3.监测方法:可以包括实时监测和定期报表监测两种方式,实时监测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或感染监测软件实现,定期报表监测则通过每月或每季度的报表进行汇总。
4.感染诊断标准:感染监测制度应明确感染的诊断标准和诊断依据,如何确定是否为感染以及感染的分级等。
5.机构设定:感染监测需要在医院内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6.人员要求:感染监测机构或部门的人员应熟悉感染监测工作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具备相关的医学和统计学知识,能够进行结果分析和推断。
7.数据收集与分析: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收集感染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
三、实施步骤1.制定感染监测制度的原则和要求,明确监测周期、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等内容。
2.成立感染监测机构或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负责感染监测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操作流程。
3.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其对感染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监测工作,并且掌握操作方法。
4.建立感染监测数据库,用于存储感染监测数据和相关信息,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5.收集感染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结果进行感染控制和管理,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6.定期开展感染监测数据报告和分析,将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内部各个相关部门和人员,推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7.监测过程中发现感染或相关问题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感染在医院内的传播,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医院感染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及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管理的各项有关规范与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是执行医院感染监测的直接责任人。
必须按照规定完成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强化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履行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义务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二、感控科负责制定本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按规范要求与临床科室配合完成监测工作:如重点部门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目标性监测等。
三、监测内容:(一)感控科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目标性监测,多重耐药监测、手卫生监测、医院感染病例前瞻性监测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的综合性监测和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每年开展一次。
(二)其它监测:包括环境卫生学监测等。
四、医院感染各项监测与报告制度(一)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二)强化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履行健康保健相关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义务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三)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四)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
1、医院感染病例及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与上报(1)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师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并及时送病原微生物检测培养,感染日期的确定是以出现症状的日期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认定.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50% 。
医源性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医源性感染暴发报告制度背景:医疗机构是重要的社会服务机构,医疗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健康与利益。
医源性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一种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会对医疗安全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制度目的:为了规范医源性感染暴发报告和处置工作,加强医疗机构对医源性感染的监测和控制。
实施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
实施要求:1.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医院内常见的感染病原菌进行监测,发现和控制医源性感染。
2.对已确认的医源性感染病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并派出专业人员展开调查。
3.建立医源性感染暴发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医源性感染暴发事件,保障病人生命安全。
4.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确保各级医务工作者掌握预防医院感染知识。
5.建立医源性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及时反馈检测结果和处置情况,确保医源性感染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管理要求:实施医源性感染暴发报告制度的医疗机构应将此项制度纳入日常管理之中。
每年进行一次自检,与领导审定,记录妥当。
责任制度:1.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医源性感染报告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2.医疗机构领导班子应强化对医源性感染工作的领导和督促,对隐瞒重要信息和失职渎职的人员,依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3.全体医务工作者应遵守本制度要求,并承担相应的管理和监督职责。
4.定期向医疗机构领导班子报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态度和工作质量。
总结:通过本制度的实施,可以达到及时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并及时制定处置方案,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深化和完善本制度,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审批稿
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审批稿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者与医疗过程相关的感染。
由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不仅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病例发生率和治疗成本,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为了防止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和质量,制定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势在必行。
一、目的和依据1.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源性感染的检测程序和要求,强化医疗机构对医源性感染的防控工作。
2.依据:本制度的依据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本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与医源性感染防控相关的部门、人员和设施。
三、检测程序1.医源性感染检测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确定检测目标:根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医源性感染的检测目标,包括感染病原菌种类、检测时间点和检测人群。
(2)制定检测方案:根据检测目标,制定医源性感染检测的方案,包括检测方法、标准和周期。
(3)采集标本:根据检测方案,对需要进行检测的人员采集相应的标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样本等。
(4)进行实验室检测:将采集的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分析和报告结果: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将结果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检测周期:根据不同的感染病原菌和检测目标确定不同的检测周期,常规情况下,对于高风险的医源性感染,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测;对于普通风险的医源性感染,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测。
四、责任与义务2.有关部门和人员:负责按照检测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医源性感染检测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标本采集的质量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实验室人员:负责按照检测方案进行实验室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检测结果报告和措施落实:检测结果报告人员应及时将结果报告给医疗机构负责人和有关部门,由有关部门负责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对防控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源性感染检测制度1.健全感染管理组织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100张床位以上医院,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100张床位以下医院,制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部门。
(1)正确的洗手,合格的手卫生要求;
(2)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指甲、头发清洁;
(3)采用隔离技术,使用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等;
(4)坚持安全注射,取消不必要的注射、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和注射器、预防由治疗药物污染导致的感染。
2、预防环境和诊疗器械的传播,采用正确的清洁、消毒和灭菌方法。
(1)环境:常规湿式清洁,感染病人的环境用消毒剂清洁,不同区域的有单独清洁工具,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必须行消毒再清洁。
(2)医疗器械和用具:按污染后对病人引发感染的机会或造成的危害程度划分为三类,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低充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