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迫者教育学第四章读书分享
帕夫雷什中学第四章读后感
帕夫雷什中学第四章读后感
这一章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精神世界的那种细致入微的关注。
他就像一个超级敏锐的心灵捕手,能察觉到孩子们每一个细微的情绪变化和内心需求。
比如说,他提到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到孩子的兴趣爱好,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
那时候要是有个老师能像他说的这样,发现我对画画的热爱,然后鼓励我、引导我,那我可能早就成为一个小画家了呢。
他还强调了要让孩子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就像在一个大拼图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一块,都得找到合适的地方才能拼成一幅完整又美好的画面。
我就想啊,要是学校都能这么做,那些在角落里默默的孩子就会像小太阳一样开始发光发热了。
在帕夫雷什中学,他们肯定不会有那种被忽视的小可怜,因为大家都在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融入这个大集体的温暖怀抱。
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关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特别在理。
这可不是光嘴上说说“你要有责任感”就行的,而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际活动,让责任感像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我仿佛看到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一个个像小大人一样,认真地对待自己在班级里、在校园里的各种任务,那场面既可爱又让人钦佩。
读这一章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我能想象到苏霍姆林斯基像一个和蔼又有点调皮的老顽童,在校园里跟孩子们打成一片,一边和他们聊天,一边巧妙地把那些教育理念渗透到日常的互动中。
有时候又会陷入沉思,想着自己身边的教育环境,要是能多借鉴一些这里面的好方法,那该多好啊。
这一章让我明白,教育可不是什么枯燥的机械操作,而是一场充满爱与关怀的心灵之旅,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旅行者,我们得陪着他们好好走这一遭。
《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读书笔记《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出版于1970年,这是一部反体制的教育学,和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学大相径庭。
该书所指向的教育对象从学校层面转到社会层面,从学生转为社会中的被压迫者,因此,说它是一本教育著作,毋宁说它是一本政治著作。
这部著作大胆地揭示出社会的真相,道出压迫者压迫被压迫者的压迫现实及其背后的压迫制度,它着力于唤醒被压迫者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并通过自由的实践在改造历史中不断地获得人性的解放,以所有人的人性化取代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一对矛盾。
读完之后,我感受到这样一种力量,它催人奋进和思考,帮助人反思这个社会,而书中诸多闪光的经典思想更是让人振奋不已。
开篇弗莱雷就指出在压迫的世界里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是非人性化的表现,人类的使命就是追求人性化,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改造世界的主人。
而现实社会中,被压迫者“无意识”去改造世界,被宿命论羁绊,他们安于被压迫的现状。
对此弗莱雷直言不讳地指出:被压迫者是由这个充满压迫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压迫性的制度与文化使得他们的意识处于淹没状态,统治阶级掌控下的传统教育正是为了维持被压迫者的“无意识”状态,是统治阶级压迫被压迫者的工具。
但事实上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被压迫者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还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被压迫现状从而对世界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干预,并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
因而教育就应该是一股解放的力量,一种自由的实践,教育应在自由的对话中进行并致力于使人意识化以期达到所有人的人性化。
弗莱雷猛烈抨击学校的灌输式教育,其醉翁之意不在学校,而是直指现实社会中隐藏的主流文化霸权式传递现象。
在压迫的社会中,压迫者总是以主流文化——实质上是压迫者(少数统治阶层)的知识观,是他们所规定的“真理”,是排斥被压迫者(社会不利阶层)的知识和经验的——给被压迫者进行“洗脑”,使他们内化压迫者的意识,强化其宿命论意识,从而更有利于维持现存的压迫秩序。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三、四章读后感
关心对话内容,实际上就是关心教育的项目内容
真正的教育: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以世界作为中介而进行下去 要考虑处在具体情况中的人
对话-教育和政治行动项目
革命的任务:与人民一起解放人民,解放自己 完成任务的方式:通过与人民的对话,既了解他们客观处境, 有体的情况;反出人民的愿望。
革命:文化行动理论-文化革命
第 四 章
人类活动是行动和反思的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革命亦是
革命领袖:与人民对话,裂解人民,无私思考人民,摒弃人无知的想法
被压迫者:主体地位,对改造的现实做出行动和反思
革命领袖和被压迫者:相互交往中的行动者群体,对话,一起改造
反对话行动和对话行动的理论
征服 分而治之 操纵 文化侵犯
合作 为解放而团结 组织 文化合成
有限境况”、“未经检验的可行性”以及“经编码的境况”的理解
问 题
为什么说词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反思与行动
人民会与革命领袖进行弗莱雷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吗?
主体调查如何体现出教育追求?
敬 请 各 位 批 评 指 正
T H E S I S D E F E N S E P O W E R P O I N T T E M P L A T E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三、四章读后感
西天取经小组
小组成员:诸天龙 宋利纳 刘昊婧 赵师敏 陈鑫佳
00
目录
对话
文化行动理论 问题
一 对话
对话的精髓:词。词的基本要素是反思与行动。 说出一个真正的词,就意味着改造世界。 发言权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皆在命名世界 对话是命名世界的人之间的接触,为了人类解放而征服世界
对话-主题调查
主题调查: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一本由保罗·弗里雷希和理查德·舒尔茨合著的书籍,通过对教育学的研究,探讨了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
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让我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却发现教育并非总是公平和公正的。
许多被压迫者,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教育权利受到了侵犯。
这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思考,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权利。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概念,强调了教育对于被压迫者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压迫者的工具,而应该成为被压迫者摆脱困境的途径。
通过教育,被压迫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束缚。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如何帮助被压迫者获得更好的教育?我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我应该如何在教育中传递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问题让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我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被压迫者争取更好的教育权利,让教育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一、内容简介《受压迫者教育学》由保罗.弗莱雷所著,出版于1970年。
该书是弗莱雷基于其在巴西与智利从事识字教育和农村改造的经验,加上其流亡西方世界六年对于政治情况的观察撰写而成。
在该书中弗莱雷将教育视为一种追求自由的人性化过程,被压迫者通过提问式教育、对话的方式,学习觉察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并从而采取行动反抗现实中的压迫性因素,亦即意识觉醒,实现与压迫者的共同解放。
弗莱雷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文化行动。
本书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中作者通过阐述非人性化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
在揭露压迫者“虚假的慷慨”和被压迫者的二重性的同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反思性地投入到解放的行动中去,而这一任务只能由被压迫者担任。
第二章专门论述了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批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储蓄教育观”,从而揭示了新的教育观“解放教育观”与旧教育观的本质区别,并提出了要用“提问式教学”来取代“讲授式教学”。
第三章中,弗莱雷详尽论述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话的特性,从而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对话式教学”这一新的教学观。
同时,弗莱雷也对课程内容来源和课程内容的确定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要探究产生于现实的原生主题的课程观。
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的最后一章第四章中,弗莱雷着重阐述了他的文化行动观。
弗莱雷着重分析了革命的文化行动论和压迫的文化行动论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揭示了教育与革命、教育与政治的基本联系,这也成为弗莱雷以后提出的“教育即政治”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阅读指南(一)弗莱雷的新旧教育观1.“讲授式教学”与“储蓄教育观”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弗莱雷探究了学校中的教学关系。
他发现,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授”。
这种“讲授”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变成被教师“填塞”的“容器"。
而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旧教育观——“储蓄教育观”。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作为一个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学生,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了反思和转变,下面是我对于这段时间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读书让我对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过去,我对于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和思考,我只是将之视为一种现象,而不是问题的根源。
然而,通过读书,我逐渐认识到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是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体现,是国家与社会制度的问题。
在我心中,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问题。
其次,读书让我对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产生了愤怒和不满。
在读过一些经典的著作后,我对于现行的教育制度感到较为失望和不满。
现行的教育制度往往忽视了被压迫者的需求和权益,过分追求升学率和分数,使得被压迫者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我愤怒于被压迫者的教育机会不公,不满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对被压迫者的教育需求的忽视。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这种愤怒和不满不能停留在情绪层面上,而应该通过行动来争取被压迫者的教育权益和发展空间。
第三,读书让我对于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有了不同的思考和解决思路。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些关于被压迫者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案例。
这些理论和案例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被压迫者的教育态度和对待方式。
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了解到被压迫者教育的解决之道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教育资源,而是要从根本上调整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理念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被压迫者的教育权益和发展空间。
第四,读书让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个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学生,我深感自己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要为被压迫者的教育权益和发展空间奋斗终身。
我深知作为一个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学生,我不能只满足于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而是要将这些知识和学术成果运用到实践中,为改变教育现状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读《被压迫者教育学》有感
读《被压迫者教育学》有感近来,我拜读了一本书《被压迫者教育学》。
刚拿到这本书时,觉得不过是介绍幼儿园小朋友学习基础知识和认字的工具书而已,因此,我并未投入多大的兴趣,仅是作为普通的童书看待,想着能快些看完它就算了。
可是,当我翻开第一页后,才知道,原来,这只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于是,我就慢慢地把它读下去,一口气读完了它。
但是,也许是由于我对这本书抱有太大的期望吧,以至于在阅读中会常常遇到困难。
在遇到某些艰涩的词句时,我总会在百度上查找相关的解释;在遇到繁杂的人物关系时,我总会查找原著。
然而,即使是这样,有时候,还是会碰到一些无法理解的词句。
因此,我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来理解。
但也正是如此,所以,我才会有疑问:在这个故事里,两位主人公就学习经验而言,那个女孩怎么就比男孩强呢?又有哪个孩子没有接受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呢?甚至,这个故事还提出了什么“日本人口爆炸”之类的观点!在对这本书越发深入的了解后,随之产生的疑问也越多,让我对其中的几个部分颇感不满,因而最终,便选择了放弃。
然而,就在我打算放弃时,又突然想起:这本书讲的可是老师给予学生鼓励的教育故事啊!如果,不好好看看这本书,反而去埋怨作者胡说八道,不但浪费了我的时间,还错过了这么精彩的内容。
一念及此,我就又打开书,细细品读起来。
进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在这里,女孩一开始学习的很不顺利,是因为她与生俱来的胆怯、内向、孤僻;而男孩则是由于先天的条件和家长的溺爱,养成了骄纵跋扈的性格。
同时,作者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惊喜:“‘被压迫’不再仅仅是现实中个别遭受强权的国家和民族的事情,而是扩展为整个世界的灾难。
这种压力像白色浓雾一般弥漫于全球各地的孩子的生活之中,如果让它们继续延续下去的话,将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作者在书的末尾处这样写道。
由此,我也明白了许多,也从书中获取了许多知识。
由此,我便想起了作者在开头所讲述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头开始学习,家长应该从一开始就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作者介绍和简评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弗莱雷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学校,通过学校再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学校就是要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
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
正因为如此,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他开发的扫盲工作使他最初作为成人教育家闻名于世,其关于批判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来自扫盲工作。
他的批判性意识、提问式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
一、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他指出当时巴西进行的教育是“驯化教育”,长期以来,这种教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
因而,他倡导要用解放教育的思想批判驯化教育,使人们能够从现存的文化和教育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人性的解放(人性化)弗莱雷在其开篇就提出“从价值论的观点开看,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现在它更具有难逃世人关注的性质”这一人性解放的论断。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读了《被压迫者教育学》后,收获颇丰,感触颇深。
蓦然回首,自己走上讲台,居然已有20多年了。
看着一批批满脸稚气、乳臭未干的毛孩几年后变成了或阳光帅气、或亭亭玉立的少男少女,心中便涌出颇多感慨。
许是与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在一起呆得太久了,时常忽略了自己已老之将至,由青丝变华发,由蹦蹦跳跳到步履缓慢,由活力四射到沉静稳重,岁月的痕迹已悄然显现。
唯一不变的就是课堂上的激情和对学生一如既往的热爱。
二十多年来,学生充实了我的生活,体现着我的生命价值。
我一边教给他们知识,一边在他们身上汲取智慧,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学相长,其乐无穷。
有时一堂课会因学生的精彩表现而让人难以忘怀,让我明白自己该怎样去维护他们的尊严,怎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怎样让课堂气氛更融洽,怎样鼓起他们的斗志,怎样与他们一起经风沐雨……面对人生中变化最剧烈的青春期的孩子们,我学到了很多。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古人真是智慧”,一语中的,一条学习规律流传至今。
选择了教师,今生无悔!感谢一届一届陪伴我度过的学生,你们充实了我人生的每一天!名誉上我是你们的老师,实际上我们是互为人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
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弗莱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关于教育、学生和教师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对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都应该好好品读此书,在讲台上站了26年后的我才有幸阅读此书,真是感到遗憾和愧疚,长期以来以自己会讲课而津津乐道,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长达如此之久。
弗莱雷的“学生观”教育思想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首先,教育的起点是生命,其一大功能实施社会内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
弗莱雷认为,人生而平等,教育的起点是全体生命。
老师读书随笔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老师读书随笔《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保罗·弗莱雷是巴西著名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被人们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保罗·弗莱雷一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精华。
假期里我有幸读了这部著作,感触很深。
弗莱雷认为,传统的讲解式使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
“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
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
”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教育,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会越来越淡薄,对于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东西会不经思考就照单全收,其创造力将被降到最低甚至被抹杀。
弗莱雷对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提倡“对话式”教育,认为“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
真正的思考,即是对现实的思考,不是发生在鼓励的象牙塔中,而只能通过交流才能产生。
”对话式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和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着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对话”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改变。
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都不复存在。
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是权威的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上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和条件,就不会有对话。
师生之间的对话同样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才能构建师生间的和谐对话关系。
一、平等的对话对话应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如弗莱雷所说的那样:“这种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能变成由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因此,对话是命名世界的人之间的接触,所以,对话不能出现一些人代表另一些人命名世界的情况。
”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就不是训话,不是讲解也不是说教,教师要改变自己“居高临下”的传统做法。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第四章文化行动观英文: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英文读后感:有时候读一本书会影响一生之久,读了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就有这样的感受。
这是一本有影响的著作,是与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背景密切相关的。
弗莱雷撰写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正是他对其丰富曲折的生活工作经历以及对巴西国内外社会状况进行认真思考、缜密分析、长期研究而完成的。
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提倡对话。
在对对话和反对话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弗莱雷又提出了文化行动论。
在书中的第四章,弗莱雷着重阐述了他的文化行动观。
弗莱雷着重分析了革命的文化行动论和压迫的文化行动论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基本联系,这也成为弗莱雷以后提出的“教育及政治”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Sometimes read a book will affect all one’s life,after reading Paulo Freire's《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I have a deep feeling.This is an influential book,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and social, political, economy, history, culture background. Paulo Freire's《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fully embody his richtwists and turns work experience and social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f Brazil to carefully think about, meticulous analysis,long-term study and work completed.Freire's "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important idea is the advocate dialogue.In the words of dialogue and against the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 Freire comes up with the cultural action theory. In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e book, Freire focuses on expounding his cultural action view. Freire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action theory and the oppression of the action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culture and difference, and reveals the basic contact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it also becomes F reire’s later thought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life.。
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第一篇: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原理作业教育原理读书笔记哦教育的压迫及解放——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想管窥一、一本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由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于1970年发表,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应。
不论是哈佛大学的讲坛上,还是半文盲的乡村农妇之间,都在议论这本书。
该著作发表以来,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本就发行了75万多册。
弗莱雷是巴西著名教育家,1921年出生于累西腓市,是第三世界里最为贫穷和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他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但从小过着穷人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在累西腓市,他有许多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子女的朋友,从他们的言行,衣着以及生活中弗莱雷看到了阶级的差别。
在他周围,艰难困苦的劳工们为了改变命运而一次次的罢工起义,但最终都被无情残忍的镇压了,这一幕幕都给弗莱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使他强烈抨击阶级社会,更加关注被压迫的底层人民的生活。
同样的,小时候的经历也使他发现导致低层阶级人民不幸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身上的“沉默文化”(culture of silence),这种文化使他们不敢发声,不能反抗,无法与命运做斗争,而现有的教育系统是正是维护这种沉默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教育领域,并开始投身教育工作。
20世纪40年代,弗莱雷当过葡萄牙语老师,曾在教育部工作,也担任过大学教授;50年代,他开始在巴西东北地区参加成人扫盲工作,这使他积累了不少成人扫盲的工作经验,60年代初期,弗莱雷参加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并担任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成人教育计划的总协调员。
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逐步成形,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到国际,但是,1964年巴西发生了军事政变。
由于弗莱雷的激进思想和行动,他遭到了军人政权的逮捕和监禁,后又被驱逐出境。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
1. 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压迫,才能更好地反抗压迫。
2. 教育能够帮助被压迫者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让他们更有力量地反抗压迫。
3. 被压迫者教育学重视的是批判性思维和行动,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现实的问题,还能够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教育需要关注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同时又能够关注其他群体的生活和权利。
5.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团结互助,一起反对压迫,而不是把个人的成功当成唯一的追求。
6. 教育需要关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让学生有更广泛的视角去理解现实的问题和压迫。
7. 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被权威和传统束缚。
8. 教育要避免陈旧的教育模式,注重实践和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身份和处境。
9. 被压迫者教育学还需要注重行动,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行动,以推动社会的改变。
10. 教育需要重视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改变社会和自己的处境。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院20XX级硕士研究生作业外国教育史姓名:任超群学号: 2110402042专业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日期: 20XX年11月03日读书笔记书目:《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巴西]保罗弗雷勒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整体感受:之所以选择这本《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作为这学期外国教育史这门课的读书书目,一个原因是老师的推荐,另外是在之前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到关于本书及其作者的一些观点和评价。
读完之后,感触更为深刻。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被称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圣经,真正革命的教育学”。
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
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弗雷勒以一个深深感受到压迫的第三世界政治家情怀,从政治和教育的视角分析了第三世界人民所处的局势和这种政治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另外一点感触是,保罗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教育家、政治家。
他将他的见解,归功于妻子的理解和鼓励,归功于朋友的帮助和意见,他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他理想的教育世界负责。
本书探讨的是两套文化行动理论:压迫者为了压迫需要的压迫文化行动理论;被压迫者为了获得自需要的一套革命文化行动理论。
进而衍伸出了两种教育理论,压迫者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的压迫教育理论;革命者以人的解放和自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论。
在阅读分析之后,简单将弗雷勒的理论体系整理为下表:弗雷勒的文化行动理论主体客体 1革命文化行动理论压迫文化行动理论革命领导人和被压迫者群众统治者,压迫者应进行改造的、被压迫的现实应进行维护的统治目标特征为了获得解放合作、团结、组织、文化合成为了维护压迫征服、分化、操纵、文化侵犯弗雷勒的教育观提问式教育主体内容目标方式师生关系特征在整本书中,弗雷了便是围绕着这几个理论开展的。
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灌输式教育班级:11级公共事业管理姓名:李娜学号:1111030032近期我有幸拜读了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对我的感触较大,尤其是其中的灌输式教育,对此我有着不同的看法。
灌输就是某些教师把知识当作文字符号,生吞活剥地灌入受教育者的大脑,不妨称其为灌,或者把别人的,书上的知识,如同搬运工一般,自己也没弄明白,便简单生硬的植入受教育者的大脑,不妨称其为输,因此,接受者在无法理解和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只能把有用或无用的知识,统统是视作一堆符号,堆积存储在大脑中,这类教与学的方法,称其为“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育是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的:它对于一种基础的知识结构的内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尤其在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中,有着相当的意义的,准确说,儒学是一门比较粗线条的政治学、伦理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的混合体,它能灌通过自适应的基本原则,在一个各种技术性要素都比较不到位的时代,将一个社会制理的生机勃勃,它的知识系统基本上都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而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必要有大量的经验素材的知识内化做基础的,而在一个没有太多专业理论和技术指导成年人怎么培养起孩子们的求知热情时,强迫式的灌输式教育是一种虽然有些简单和粗暴,但绝对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现代教育环境下,自然科学的成份相当重,尤其相当部分的社会科学也自然科学化了,自然科学的特点在于这些知识不是人内在可以感知的,而是一种外化的知识,这些外化的知识,却不是真的能够灌进孩子们的头脑中去的,它需要一个个知识结点由兴趣和爱好将其粘合在人的脑子里,并且由兴趣和爱好协助其自我成长,直至这些外化的知识结点和填充物能在人格中中内化为一个完善的知识系统。
针对其表现出的特点,我主要分析了其弊端以及针对弊端提出的改革措施。
一、“灌输式教学”的弊端1、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率不高思想是无止境的,但是教师在上课时候只会根据教材来讲,内容较为乏味空洞,一味的讲解知识性问题,课堂活跃度较低,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论第四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教育论这一章节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原则。
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以下是我在学习第四章后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传承、创新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论中,作者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的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在学习本章时,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具有以下特点:1. 全面性: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
2. 先进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
3. 实用性: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长远性: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本章介绍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教育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3.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 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教育的原则教育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准则。
本章介绍了以下几种重要的教育原则: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兴趣和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被压迫者教育学 读书汇报
“批判意识”:教育通往自由与解放之径——《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汇报“批判意识”是保罗·弗莱雷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一、汇报缘起(一)以往研究:对话式教育、提问式教育、师生关系、弗的思想述评。
看完第一遍以后,对“批判意识”就已经很深刻,被压迫→反压迫;将“批判意识”这个核心概念提取出来,再重新读,就能够清晰地把握住弗思想的脉络。
(二)核心素养:2016年9月正式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作为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批判性思维”、“审辩式思维”等研究也在国内广泛兴起,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在国内的一些中小学也已经起步。
有必要回到弗莱雷的“批判意识”的思想里寻求一种根本的、普遍性的思想借鉴,从而能让我们对于“批判性”的理解更为丰富和深入。
(三)毕业论文的一个理论基础因此,我在对“批判意识”思想论述的脉络基础上进行梳理与阐释,进而提出:“批判意识”是教育获取自由、通往解放的必然途径。
弗莱雷一生致力于唤醒人们对变化世界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被压迫者教育学”实质上是一部批判教育学。
二、研究主体第一部分弗莱雷的“意识化”思想弗莱雷认为,不同于动物“自在的存在”,人是“意识的存在”。
“意识化即意识的解放,意指察觉并省思既存现象的形成脉络与意图,学会去感知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矛盾,据以进行批判并引导重建的意向,学会如何为反对现实中种种被压迫或不公正的因素而采取行动。
”(不读了)弗莱雷将人的主体意识分为三层次:“神秘意识”、“幼稚意识”、“批判意识”。
“神秘意识”:自身生存水平低下,无法去关注自身生存之外的东西。
思考体现为一种把事物神化的现象。
“幼稚意识”:体现为简单思维、视野偏狭、非理性的特点,极易被偏执的非理性而形成的狂热主义所转移。
思考停留于局部的、感性的层面,比如,打着爱国主义的幌子去损坏同胞的人身财产与人身安全的这种过激行为。
教师读书心得 从“储蓄”到“解放”——读《被压迫者教育学》有感
教师读书心得从“储蓄”到“解放”——读《被压迫者教育学》有感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解放教育思想”。
他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储蓄教育观”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并提出了“提问式教学”与“解放教育观”。
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有以下启示:教育应当具有政治性,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内容应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弗莱雷在第二章中专门论述了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批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储蓄教育观”,从而揭示了新的教育观“解放教育观”与旧教育观的本质区别,并提出了要用“提问式教学”取代“灌输式教学”。
弗莱雷认为,“灌输式教学”有其特殊的弊端,即表明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
教师是灌输者,是主体;学生是听讲者,是客体。
作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用灌输的内容来“填满”学生脑子。
作为客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储存起来。
在这种教学中,师生之间没有对话,没有交流。
这种不对话表明了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垂直关系,而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在教师的灌输过程中,灌输的内容又往往是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脱离现实的。
弗莱雷指出,这种“灌输”会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所灌输的内容,会把学生变成“容器”,变成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
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会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
这种灌输式教学充分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旧教育观。
对于这种传统的教育,弗莱雷有一个著名的十分形象的比喻——“银行储蓄”(bancaria)式的教育。
弗莱雷指出,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
教师进行灌输,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
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
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而这种批判意识可以使他们作为世界的改革者介入于这个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导读 ——压迫者行动理பைடு நூலகம்与革命行动理论
为解放而 团结
对话行动理论认为受压迫者与领导者 会彼此进行团结,目的是为了解放, 且须有某种形式的文化行动来促进受 压迫者了解现实,进入到被压迫阶级 意识。
组织:中国共产党建立起的工农统一战线,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
文化合成: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与人民一起认识世界, 与广大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为了人民解放而改造现实 。既解决了广大农民迫切需求(进行土改),又把这 种需求的意义作为问题提出来,使农民对于革命有更 深刻的理解,以便于其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革命。
科学与人本主义的革命领袖则 不会将民众视为绝对的无知而 是在某一时空或情境下的无知, 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不强加自己的知识在民众身上, 而是进入与民众的对话当中, 将压迫者的压迫作为问题形式 呈现出来,促使民众批判性的 看待现实的知识并了解现实成 因背后的结构脉络。
革命领袖
内容导读 ——压迫者行动理论与革命行动理论
关于对话理论的政治思考
第一、要从实践出发,切实的行动与批判性的反思相 结合,对世界进行改造。 第二、对话理论——沟通的重要性。只有领袖与被压 迫者进行彻底的对话,革命战线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 和统一。 例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继洋务运 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救国救民的运动的 失败后最终取得了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者做到了真正的对话,即不是“双重性”的领导者带 领下的改良运动,也不是一场军事政变。
合作: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农民作为合作的对象,把 现实作为问题提出来,向广大人民群众揭露了压在头 上的两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唤醒了沉睡的 中国人民。
为解放而团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站在广大人民
群众的立场上,真正献身于人民的事业,做到了交 流合作中的人类互相解放,并且唤醒被压迫者对自我 的认知使其投身到革命中来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一分 子。
文化侵略是压迫的工具与结果。
内容导读
——压迫者行动理论与革命行动理论
革命行动理论认为对话是革命行动的基础,行 动者主体之间相互构建现实(现实是他们的中
介),透过对于现实的改造(人性化的过程) 来达成目标。
为解放而 团结
合作
组织
文化合成
内容导读 ——压迫者行动理论与革命行动理论
合作
对话行动理论(不同于反对话行动理 论将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压迫者去征服 受压迫者),而是认为人们之间互为 主体,彼此共同合作,进而改造社会, 共同为世界命名。
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其价值更多的来源于外在的强加, 而并非受教育者内心最原始的渴求。所以在这样的教育 环境中,受教育者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非推动整个 教育事业前进的一份子。
作为教师则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融入到学生中去 ,做到切实的换位思考,在接受应试教育的现状同时启 迪学生的心智,在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历 史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程度的 批判精神。作为教育家(领袖)应该有爱的勇气和对受 教育者的信念,这是一种博大的胸襟也是对话教育理论 的一部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二者 是命运共同体而非对立关系,认识到这点才能使教育获 得解放进而通过教育获得解放。
作为学习者的我们,一直在被动的接受课堂教育,老 师教我们学,课本上有什么我们就学什么,我们从小 到大听到的最多的就是,你只要好好学你的就行了。 所以受到普遍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大众的评价标准, 某些东西已经内化,进而使学生们丧失了辨别能力与 批判意识。我们只是一味的学习,却从未思考。
通过教育获得解放
压迫者文化行动将问题焦点化而不是 将问题整体化,如此可以分裂人们联 合的机会。
受压迫者的双重性:一方面抗拒压迫者。 一方面由于恐惧自由,依赖压迫者给予 的眼前利益而向往压迫者。
内容导读 ——压迫者行动理论与革命行动理论
操控
操控是压迫者征服受压迫
者的工具之一,压迫者借此要 求受压迫者顺从他的目标,在 特定历史情境,操纵是通过统 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协定而完 成的,方法之一就是灌输如同 统治阶级追求成就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
——保罗·弗莱雷
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 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正因为如此 ,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 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 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批判性意识、提问式教育理论、 对话式教学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压迫阶级间的联合是来自于与民众的 敌对关系;革命领导团体的联合则是 与民众融合一体。
内容导读 ——压迫者行动理论与革命行动理论
组织
组织是团结的自然发展,领袖追求团 结就必然要力图把人民组织起来,要 印证这样一个事实,即争取解放斗争 是一项共同的任务。
对统治阶级来说,组织就是把他们自 己组织起来。对革命领袖来说,组织 意味着将他们与广大人民组织在一起。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入手 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 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 同解放。
内容导读
一、文化行动理论两种视野:反对话与对话。
二、对话视角出发的文化行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涉及了 反省与实践(实践意指对于世界的改造——结构层面 的改造)。
三、实践:1.压迫者的实践:民众的实践跟随着压迫者 的决定,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权利,否认民众的真实实 践,否认其有自主思考的能力。 2.革命的实践:是民众与领袖联合的过程,受压迫 者能够拥有批判的能力,认识到自己是改造的主体, 并且在革命过程中不再复制过去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 系。
内容导读
四、革命改造的合法性在于对话:革命为领导者与受 压迫者联合在一起共同行动而形成的,两者都是革命 的主体,彼此为相互沟通的行动者,在这样联合的过 程中,双方共同成长,领导者的地位并不是自我任命 ,而是在与受压迫者共同实践的过程中被确立的。
五、在革命的行动过程里包含批判性的思考——使得 民众原先对于现实的机械观转变成觉察到现实的成因 与其背后的脉络。
内容导读 ——压迫者与革命领添加袖标的题对比
压迫者为了控制 人民,会关注人 压迫过程中, 民之事,但是其 压迫者通过自 与民众的沟通对 己与受压迫者 话沦为一种“公 的上下从属关 告”的形式,目 系找到真实的 的在于驯化人民。 自我。
压迫者将世界“神化”,提供受压迫 者一个虚假世界,将世界界定为固定 的实体,人们只能被动适应这个世界, 此举强化了受压迫着被动性与异化, 且通过大众传媒所巩固。
内容导读 ——压迫者行动理论与革命行动理论
分而治之
压迫者在进行支配与操控过程时,透 过各种方式和暴力来阻止唤起受压迫 者团结需求的行动如联合、组织与斗 争。
Thank you
压迫者的意识形 态近似于无知的 绝对化:某人认 定自己及其阶级 较为优越是一种 既定的事实,而 将他人界定为低 劣无知的状态。
压迫者
内容导读 ——关于压迫者与革添加命标领题袖的对比
革命领袖是 站在民众的 角度思考, 来关切人民 事务,目的 在于解放。
革命的过程 中,是领导 者与受压迫 者互相联系 的过程,确 立自己的真 实地位。
读《被压迫者教育学(第四章)》 读书分享
汇报人: 刘畅
1 2
作者简介 内容导读
3
通过教育获得解放
4
结合实例思考
作者简介
——保罗·弗莱雷
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世界著名的 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是“自 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 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1994—1995年,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 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 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 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 传奇”的人物。
内容导读
——压迫者行动理论与革命行动理论
侵略者为了征服目的,强加自身世界观到被 侵略者(劣等性)身上,以抑制被侵略者的 表达,阻碍其原创性,侵略者有时会乔装成 朋友角色,最后形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宰割 形式,被侵略者沦为客体,以侵略者角度看 待现实。
文化侵略
要摆脱文化侵略:应该让受压迫者能够批判 性的思考自己与压迫者处于矛盾关系,这样 的关系是一种非既定的现实,须通过解放实 践以挣脱。
对话理论既反对独裁也反对放纵,并因 而承认权威和自由,组织需要权威和自 由的并存与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领袖与人民一起体验真正的权威和自由, 然后他们通过改造成为他们中介的现实 来寻求在社会中建立权威和自由。
内容导读 ——压迫者行动理论与革命行动理论
文化合成
对话文化行动的目标是,战胜社会结构 中的敌对矛盾,从而获得人的解放。反 对话文化行动的目标是,神化这种矛盾 从而期望避免对现实进行彻底的改造。
压迫者行动理论首先是反对话的,现实与受 压迫者是他们行动的对象,压迫的维系是他 们的目标。
分而治之
征服
操控
文化侵略
内容导读 ——压迫者行动理论与革命行动理论
征服—中心
反对话行动其中特征之一,为的是将 自身目的强加在被征服者身上使被征 服者成为他的财产,被征服者内化征 服者的思想于自身。
反对话成为压迫工具,不仅在经济与 文化层面,甚至被征服者的语言、表 达方式与文化都被剥夺。
调查是文化合成的第一阶段行动。人民 遵从预先制定的计划→与领袖共同制定行 动纲领,人民作为主体介入到历史进程 之中。
解决领袖们的世界观与人民世界观之间的 矛盾。领袖们较复杂高深的知识在人民从 实际经验得来的知识中得到改造,而后者 经由前者得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