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试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现实意义
、
和 上 任何思想 的产生都离不开 特定 的社会 历 史背景 。“ 和而不 “ 而不 同 ” 升 到 一 种 哲 学 理 论 层 面 。 “ 和而不同” 思想是一种对 客观世界 的真实反映 , 强调 的是 同” 一词 源 出 自孔子《 论语 ・ 子路》 原文是 :子 日 : , “ 君子 和而不 反对将事物看作单一 的片 面性 , 准 同, 小人 同而不和 。” 在这里孔子 把“ ” 同” 和 与“ 作为区别君子与 种事物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 “ 是 表现不 小人的标准之一 , 认为君子是通达事理 的人 , 能汲取别人 的有益 确地表述 了世界 的多样统一。 和” 自然的规律和存 在 , 不同要 素之 间所保持 的一 种平衡协调的关系 , 即事物之 的思想 、 弥补 自己的不足 , 随波逐 流 , 自己独立 的见解 , 日 同事物 、 不 有 故 “ 和而不 同”认 为小人只会随声 附和 , 名逐利 , ; 追 没有 自己独立 间对立统一 的关 系,世界上有很 多矛盾 ,都 统一存在于宇宙之 中。 例如一块 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之分 , 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 的见解 , 目趋 同, 同谋事 而各怀异心 , 日“ 盲 共 故 同而不 和” 。 共 如果失 去其 中一方 , 另一方便不 能存 事实上,和” “ 思想较早见于先秦 , “ 、同” 最早探讨 “ “ 关 赖 , 处于一个统一体 中 , 和” 同” 在, 这表现出矛盾双 方相互联 系 、 相互吸 引的性质 和趋 势即矛盾 系的是西周末年史伯与郑桓公之间的“ 和同之辩 ” 国语 ・ 。《 周语》 中记载了郑桓公与史伯之间的对话 ,史伯指出 :夫和实生物 , “ 同 的统一性 。因此 ,事物 的发展表现为相反相成或 表现为相辅相 共 也 和 的思 想 。“ 与 同” 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 以同裨同 , 若 尽乃 成 , 生共长 , 就是 中 国传 统哲学 中的 “ ” 和” “ 只是同一事物的简单 相加 , 是一种排 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 以成百物 。 这段文字表现 出史 “ 有着根本的 区别 。 同” ” 不产生新事物 。而“ 不同” 的事物 达至统一 的 伯从辩证法的高度 区别 了“ 与“ 这对范 畴的含义和功能。 和” 同” 他 他性 的 自我统一 , 和” 生成新 的事物 , 新的事物又与其他事物构成新 的不 同。 不 “ 认为“ 以他平他谓之和” 即“ 是多样性的 同一 , , 和” 是一种元素 同 “ , 是指物质世 界的物质形象各 异 , 各有 不 同, 这表 现出了矛盾 另一种元素相配合 , 是矛盾 的均衡与统一 。 同” “ 就是“ 以同裨同” 同” , 是同一事物简单相加 , 没有差异 、 矛盾与差别。 这里史伯 已经意识 的特殊性 , 即矛盾着 的事物及其每一 个侧 面各有其特点。 因此 , 和 思想就 是在承认不 同 、 调世界 丰富性 的基 强 到“ 能产生新 的东西并得 到发展 ,同” 和” “ 既不能产生新的东西也 孔子 的“ 而不 同” 不会 有发展 。这种 观点在 当时是较 为正确的 , 史伯 的“ 与 础上 , 但 和” 强调世界把千差万别 的事物包容在一起 和谐发 展 , 就有深 “ 两个对立面之间只有统一 , 同” 还不存 在根本性的矛盾 , 这说 明 刻的哲学内涵。 他所理解的“ , 和” 实质上还是调和 , 仍带有形而上学性 。 春秋时期 , 国政治家 、 齐 思想家晏婴对“ 和同之辨” 了更进 有 三、和 而不 同" “ 思想的现实理论意义 步 的阐述 。 左传 ・ 《 昭公二十年》 记载着晏婴与齐景公之 间一场 进入 2 世纪 , l 人类 面临着来 自政 治 、 经济 、 文化等领域的严 “ 和同之辨 ” 的精彩对话 。 齐景公问晏婴 :和与同异乎? 晏婴说 : 峻挑战 , “ ” 作为我 国传 统文化之一 的孔 子“ 和而不 同” 思想 虽有两 “ 和如羹焉 , 异。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 焯之以薪 , 宰夫和之 , 齐 千多年的历史 ,但在发展过程 中得 到了不 断丰富与完善。运用 之 以味 , 济其不及 , 以泄 其过 , 子食之 , 君 以平其心 ……” 意思是 “ 和而不同” 的观点 为我 国解决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方面的种种现 说齐景公告诉晏婴 , 他的宠 臣梁丘据跟 他“ , 和” 因为梁丘据什 么 实问题提 供了有力 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 事都听齐景公的 , 晏婴却批评 了梁丘据 亦步亦趋 、 迎合君 王的做 1 和 而 不 同” . “ 思想 与 政 治 和 谐 。 法。 因为晏婴认为“ 是由多种不同甚至相互对立 的因素相成 , 和” 以“ 和而不 同” 思想为理论基 础 , 不断完善 中国共产 党领导 互相补充转化得到新 的统一 。事 实上 ,和”在对立物 间有 “ “ 相 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 首先 体现在我国政治制度方针 济” “ 、相成 ” 的功能 , 即对立物的辩证统 一。 这一点可见是 朴素辩 上。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这与 证法的发展成果。 党制度 的国家有所不 同, 其主要特点是共产党领导 、 多党派合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从“求同存异”思想看周恩来的辩证思维方法周恩来在借鉴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求同存异”思想。
这种“求同存异”思想在处理矛盾时将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于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之中,取得了卓越成绩,显示了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与工作方法。
周恩来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作出精辟的分析和果断的决定,被公认是驾驭复杂局势和处理危急事件的能手。
他经常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经典范例,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思想,并在实践中归纳出众多“求同”和“存异”的具体路径。
透过“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运用,我们不难发现,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已经成为周恩来思维方法的核心。
一、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思想无疑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从“求同存异”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来看,周恩来将传统和谐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周恩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致力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其“求同存异”思想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和合思想”的历史传承。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语?郑语》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将矛盾对立双方的和谐相处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道德经》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矛盾对立双方互相冲突交和作为达到和谐状态的必要条件;《论语?子路》则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著名论断,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建立在个性差别的基础之上。
“和而不同”的实质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在处理矛盾时坚持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和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共通之处。
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陈前梓余素庄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6期摘要:“和谐”一词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内涵都非常丰富的。
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巨人,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不谋而合。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政治意蕴和交往伦理意蕴,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妥善处理个人观点与集体意志二者间的关系,促进国际和谐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启示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236-02在十九大的报告里,“和谐”一词屡次三番地出现,并呈现出内涵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特点。
和谐是在不同事物当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为此只有和谐的实现,才能使得世界和平以及人们生活的安居乐业。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要改变这种现状,人必须重新审视与检讨为人处世态度和行为。
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孔子就提出了与“和谐”这一理念不谋而合的思想,即“君子和而不同”。
一、哲学意蕴——叩其两端“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具有其内在复杂关系上的有机统一,不同的事物之间在和谐中共生并且相辅相成。
“和”就是从“不同”中找出之间存在的联系,在事物的多样性中寻求和谐统一。
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说道:“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包容‘异’;而‘和’不但能包容‘异’,且必须有‘异’,才可以称其为‘和’。
”因此,“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孔子从“和而不同”的理论思维方法出发,在认识领域中提出“叩其两端”的认识方法。
这是孔子所认为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包含的哲学意蕴。
孔子把矛盾的双方概括为“两端”或“异端”,强调要从正反两方面去认识事物,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要把握事物的两端,从而做到“执两用中”。
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
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论语》中有很多讨论君子与小人的章节,从其性格、为人、处事等多方面作比较,凸现出君子与小人的本质不同。
“和而不同”便是其中的一项。
孔子及弟子们重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一方面是希望自己做君子,不做小人;另一方面是希望与君子交。
“和而不同”,在儒家看来是区分君子与小人本质的标准之一。
简单的说“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
“和”与“同”的区别,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
《国语》和《左传》中记载了史伯与晏子对“和”与“同”的看法,史伯的话很典型。
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
”(《国语郑语》)“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找“和”的过程。
史伯进一步阐述了五行变化与具体事物的变化,提出五行变化与具体事物变化不同,虽然五行变化相同,但形成具体事物有可能不同,反之,具体事物表象相同,五行变化不一定相同。
史伯和晏子从物与五行上来讲“和”与“同”,孔子把它引申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当中。
何晏《论语集解》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则同,然各争利,安得而和?”这样便把“和”与“同”彻底地归于人的不同上来,君子的看法相同,但他们所做的不一定都一样,如在教化上,有些人认为要出仕做官,有些人认为要教书育人等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为了教化。
小人看似相同,那是为了利益,如果同伴中损伤了他们的利益,很容易生成内讧,如鸟兽散。
宋儒十分注重义利之辩,一般地认为义和利是水火不容的。
在北宋文人党争和南宋党锢之患中经常为文人所用。
宋儒结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用“义”和“利”解释了“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
这种解释一直到清末,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以前,我也解释过“和而不同”,是从儒家的辩证法上来讲的,认为儒家尤其是家在动静上,是主静的,从而导致在处理矛盾时,以“统一”为第一位,而不是“对立”为第一位。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一)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一)论文关键词:“和而不同”对立统一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论文摘要:“和而不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表明,“和而不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用民族文化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系统论思想,而且还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原则。
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和赋予“和而不同”以时代内涵,对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而不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与十七大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联系,因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深人研究。
从更深层次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我国正逐步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为此人们必然要继续解放思想,对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关系进行及时调整、重新定位,以适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要求。
在我国思想史上,“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没有拘泥于原始朴素的内涵,而是与时俱进。
即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哲学命题的思想内涵也不断地被挖掘、丰富和发展。
首先,“和而不同”反映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着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和而不同”的观念肇自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如《周易·系辞》日“一阴一阳谓之道”。
但就目前而言,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表现为对立与统一。
“和”为同一体,“不同”为其对立的双方。
但这里的“和”绝不是“不同”两者的简单凑合,而是建立在“不同”双方都具有的根本属性这个基础之上的矛盾统一体.它是“不同”对立的条件:“不同”也绝不是“和”的任意选择.而是建立在“和”这个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关系基础之上的矛盾对立双方,它是统一于“和”的前提。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绪论1.请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请回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4.请回答:简述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反映物质。
意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请回答:事物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答: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首先,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次,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再次,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当代中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从“求同存异”思想看周恩来的辩证思维方法周恩来在借鉴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求同存异”思想。
这种“求同存异”思想在处理矛盾时将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于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之中,取得了卓越成绩,显示了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与工作方法。
周恩来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作出精辟的分析和果断的决定,被公认是驾驭复杂局势和处理危急事件的能手。
他经常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经典范例,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思想,并在实践中归纳出众多“求同”和“存异”的具体路径。
透过“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运用,我们不难发现,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已经成为周恩来思维方法的核心。
一、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思想无疑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从“求同存异”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来看,周恩来将传统和谐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周恩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致力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其“求同存异”思想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和合思想”的历史传承。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语?郑语》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将矛盾对立双方的和谐相处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道德经》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矛盾对立双方互相冲突交和作为达到和谐状态的必要条件;《论语?子路》则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著名论断,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建立在个性差别的基础之上。
“和而不同”辨析
“和而不同”辨析“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尹氏注释说:“君子尚义,故有不同。
小人尚利,安得而和”(见《四书章句集注》)。
“和”与“同”,严格说来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和”与“同”的论述。
“同”具有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遗风,是在集体生活中为抵御侵袭获得整体生存的权利而逐渐形成的。
“同”也可形象地看成是众人同于“一口”,即要求事物应该是无差异的同一,这就忽视了事物的多样性,将个性淹没于共性之中。
“和”则与“同”相对,从“禾”从“口”,原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阴阳调和,延伸到味觉即要求五味调和,即“和五味以调口”,延伸到音乐领域则要五音调和,即“和六律以聪耳”,推广到人际关系上则要求五伦调和等等。
“和”承认了事物的多样性,将个性与共性统一起来。
在孔子之前,周幽王的史官史伯就曾指出西周的弊端在于“去和而取同”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万事万物只有相和相因相生才能和谐发展,相同则无法发展下去,朴素地说明了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此后齐国晏子提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就是说若在水中加水,则做不出可供人们食用的东西;若让乐器只有一个音调,则奏不出美妙的音乐。
先秦哲学中的“同异之辩”,深刻地辨析了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
《庄子·天下篇》记述了惠施“历物之意”十件事,强调一切相异的事物都有统一性,要求人们在相异的事物中把握其相同之处。
《墨经·经上篇》认为“同异交得”,即“同”的事物存在着“异”,“异”的事物也存在着“同”。
可见,注意“同”与“异”的辩证关系,强调“和”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初步形成。
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
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以“义”来约束自己,从人己双方的利益出发,以“和”为准则,因而君子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其当代理论价值
“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其当代理论价值摘要:“和同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
它表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
“和而不同”的主张是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
“和而不同”充满着朴素的辩证因素,并上升到人生哲理高度,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意义。
时至今天,“和而不同”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和同之辩”“和而不同”意蕴现实价值“和同之辩”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哲学内容和哲理意义。
它虽历时不长,但却表现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状况,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全文试图在“和同之辩”的发展演变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和特征及其具有的现代理论价值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和同之辩”的历史渊源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对答郑恒公问话时明确地论述了“和”的概念。
“(郑恒公问于史伯)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
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馋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
夫和实生物,同者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补同,尽乃弃矣。
……夫如是,和之至也。
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王将弃是类也,而与专同,天夺之明,欲无蔽,得乎?”(《国语?郑语》)在这段话中,史伯为了使郑桓公能够听取臣下的意见,他从辩证法的高度对“和”与“同”的区别作了系统的说明,从而开启了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先河。
史伯的“和同之辩”严格区别了“和”与“同”这对范畴的含义和功能。
他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就是以一种元素同另一种元素相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与统一;“同”就是“以同补同”,即同类事物相重合,或单一事物简单相加,否认矛盾与差别,是绝对等同。
春秋末年,齐国政治家、思想家晏婴在史伯“和同之辩”的基础上,在与齐景公讨论君臣关系时再一次阐述了“和”与“同”的差异。
论“和而不同”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和而不同”的思想及现实意义论“和而不同”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自然界万物乃至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外部世界以及人自身关系的认识结晶,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弘深的人生哲理。
在自然界中,野生的森林总是枝繁叶茂,只要不是人为砍伐殆尽,哪怕经历一场自然山火也会很快恢复元气。
这是因为自然生态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并在彼此间相互促进和制衡。
但是人造林和人类种的庄稼就不一样了,只要人类撇手不管就会枯萎荒废,一场暴雨都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这是因为强制统一的结果。
一条小河在静静地流淌,一座小山丘挡住了它前进的步伐。
小河机智地转了个弯,不动声色地绕过了障碍,发现了另一条缓缓前行的小河,于是它们汇合到一起,共同流向大海。
虽然它们的源头不同,素昧平生,却能汇聚一起共同流向大海。
这是自然界万物给人类的启迪呀。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
其实,“和谐”就好像多声部的合唱,整体的美妙和谐恰恰是由不同声部各具特色的声音互相融合而成。
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
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
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
试谈“和而不同”
试谈“和而不同”摘要:“和而不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思想,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和而不同”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启示,秉承“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治国理政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和而不同;治国理政;命运共同体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字面意思就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表面上保持一致,但实际上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通达事理的人,遵从客观规律,待人处事强调和谐,但决不随波逐流,不苟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就是“和而不同”。
与此相反,追名逐利的人,总是与世浮沉,盲目趋同,共同谋事而各怀异心,终究相妒、相争、相残,这是“同而不和”。
一、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两句极富哲理的话,事实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含义极为深刻。
“和而不同”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它准确地表述了世界的“多样统一”,认为事物总是在千差万别中协调发展,所以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始终把“和谐”作为尺度,一切“以和为贵”。
例如,多种植物共生一处,以不同的物种组成“群落”,相互协调而共生共荣,显得生机勃勃。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都保持一定的平衡,一旦平衡遭到破坏,灾害就会到来。
又比如,若是一种声音不停地刺激耳膜,必然成为噪音;只有当各种音调有序地构成旋律,才能成为悦耳的音乐。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一个春天,只有万紫千红才是春天的景象。
同样,社会生活既要丰富多彩,又要相互协调,不可能都“一个样”,也不能互相倾轧、干扰。
常识告诉我们,离开了多样性,世界就没有生机,变得死气沉沉;反之,多样而不协调,势必会混乱不堪。
既多样而又和谐,这便是“和而不同”。
二、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对治国理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而不同的要旨可归结为三个层次:社会中人和人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和认识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在统一的前提下使整个局面达到和谐。
和而不同的理解
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重要的思想理念和辩证思维方式,其核心精义是“和”。
“和”字,以及“和”的概念在《诗经》《尚书》等典籍中已经有了清晰深刻的表达,如“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这些关于“和”的阐述主要指人与神的和谐关系或中华大地上诸国间的政事和顺。
西周末期的伯阳父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的概念,赋予“和”哲学思辨的深意。
从哲学的视角看,“和”是从普遍性、共性着眼,使不同的事物在相互作用中协调协同,进而达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或者创造新的事物的动态过程。
这相较于同质或同类事物的叠加,更加凸显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是在差异矛盾的辩证中推进发展的哲学智慧。
春秋末期的孔子重视“和”的社会政治功能,进一步将“和”与道德践履结合起来,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经典论述。
道家老子也十分重视“和”,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观点,将“和”视为万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最佳境界。
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前人基础上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和而不同”思想体系。
他从宇宙本体论出发认为“太和即道”,它“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
太和既是宇宙的本原,同时蕴含着宇宙的规则、客观世界运行中矛盾对立统一结构,因而,“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即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对立与矛盾必将“和而解”。
同时,“和”也是人们修养所要追求的目标,张载认为“心和气和”,从自身的本性出发穷理尽性而与天合一,达到“民胞物与”境界,就能进而获得自然、社会、国家和个人心境上真正的“和”。
随着“和”的概念与内涵的不断丰富、深化,古人们又继续深化了“和而不同”命题的思考,将其与“中”联系在一起,为“和”赋予了实践尺度。
《中庸》中论述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和”放在了万物发展循环、并行不悖的原则规律来看待,强调了万物运动变化与个人内在修养追求的和谐统一;进而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炼语言刻画了“和而不同”理念映照在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发展智慧。
论孔子“和而不同”的辨证思维
作 者 简介 : 何
凌 , 男 , 17 9 6年 2月 出生 , 19 9 7年 毕 业 于安 庆 师 范 学 院 历 史 系 ,现 在 职 攻 读 安 徽 大 学 中 文 系研 究生 , 中教 一 级 。
孔 子 生活在 春 秋末 期 王权 旁落 、 社会 失序 、 治失 衡 政
的霸道 乱世 。在各 种 思想 的撞 击 中 ,孔 子反 对 霸道 ,主张 实 行王 道 , 图 以师道来 规 范君 权 ,以政 治伦 理 化来 维护 企 周 礼 和稳 定社会 秩 序 。于是 ,他 以 “ ”释 “ ”,将 社 仁 礼
H a m o y W ih n f e e c so n u i s Di l c c l i k n r n t i Di r n e n Co f c u ’ a e t a i Th n i g
HE Li g n
Abs r c :As t e r ae t t i k r t t s n n d e u a o n Ch n s i t r ,Co f c u o n y s c e s l a e h s ta t h g e t s h n e ,sa e ma a d c t r i i e e h so y n u i s n t o l u c s f l m d i u y
rfr e e enc d xpe e e t ou c ua a tc n m od n tm e . ea n e i r nc o ra t l pr ci e i er i s K e w or :C o u ci ;ha m ony;one s ; r o y ds nf us r ne s ha m ny t i fe e es wi n di r nc . h 收 稿 日 期 : 2 0 — —4 0 203 1
“和而不同”的多重辩证和谐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2018年第1期(总第270期)学习与探索Study & ExplorationNo .1,2018 Serial . No .270“和而不同”的多重辩证和谐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吴显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006)摘要:用“和而不同”来处理上下左右以至内外关系,反映了古今政治、管理以及整个社会本身的多样、 复杂、差异和矛盾性要求。
发掘“和而不同”的多重辩证和谐内涵,有利于拓展其基本理论和当代价值的探讨 与应用。
“和而不同”的核心是“可否相济”;“和而不同”包括“有益于国家,违众而行”;“和而不同”是有同有 异,有顺有逆,包含“公心以应”的“附和”;“和而不同”是一种提倡批评和容纳异议的“治道”,也是“至公大同 之道”,还是为忠之道。
因此,“和而不同”应该说是一种辩证性的政治哲理。
关键词:“和而不同”;“献可替否可否相济”;“治道”;辩证性政治哲理中图分类号:B 21;D 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 2018) 01-0013-08“和而不同”思想产生于西周末期,其形成和 发展中所体现的核心内涵,表明它主要是政治哲 学概念。
专论“和而不同”的,有东汉刘梁《辩和 同论》、北宋彭汝砺《上神宗论近岁用言好同恶 异》、明代黄洪宪的《君子和而不同》、清代李清芳 的《好问教则裕,自用则小》等。
西周末史伯反对 “去和而取同”,“以同裨同”,主张“择臣取谏工 (官)而讲以多物,①务和同”等论,②也包含和而① 物,有杂色的意思,“杂帛为物”—汉郑元注,唐 贾公彦疏《周礼•春官宗伯》篇。
②韦昭注:《国语•郑语》卷十六《桓公为司徒》,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G ③杜预注,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四十九《昭公二十春王正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何晏集解,陆德明音义,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三《子路第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赵岐注,孙奭音义并疏:《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 章句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中的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中的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和”就是和谐,所谓和谐,指的就是矛盾体系中的诸方面、诸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彼此共生的稳定状态,它是矛盾同一性在人类社会中的最高表现形态。
而和谐在现实社会中的根本原因是基本矛盾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匹配、相互适应乃。
走向并达到和谐社会状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社会冲突和矛盾斗争只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和环节。
现实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发展运动中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决不是对社会差别、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人为否定和消除,单一的、完全同质化的社会无所谓和谐,也不可能存在。
社会和谐是以承认社会内部的差别、矛盾和冲突为前提的,和谐社会状态的确立具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即使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处于和谐状态时也不能排除某些部分和环节的不和谐。
绝对和谐与绝对对抗一样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现实社会中的和谐就是矛盾中“同一性”的方面,对某个观点,两个人的意见都不能被消除,都可以满足观点的要求,都是正确的;而“不同”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可以形成对立,正反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两者是相互联结的。
①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
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是对立面的同一,没有对立就无所谓同一。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
如果对立面之间不具有同一性,没有斗争的“场面”、“范围”,就不可能相互对立、相互斗争。
不具有同一性,矛盾着的双方就不能互相转化,因而也就没有发展。
③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才构成矛盾。
辩证法要求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结,就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承认同一性,在绝对的同一中思维,或只承认对立,在绝对的对立中思维,都违背了客观世界的矛盾性。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无视矛盾的存在,而是要让矛盾双方各要素之间通过互相渗透达到转化条件,并促使其向着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方向转化。
“和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材料:
博⼤精深的中华⽂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精神。
其中,“和⽽不同”的⽂化精神,既是中华⽂化源远流长的⼒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化浩瀚弘通的博⼤⽓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
在中国⽂化史上,“和⽽不同”的思想形成很早,⽽其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路》:“君⼦和⽽不同,⼩⼈同⽽不和。
”在此,虽然孔⼦是以“和⽽不同”当做区分君⼦与⼩⼈的标准,但后⼈以之作为⼀种⽂化精神,“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之辨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正是中国哲学精髓“和⽽不同”思想的精彩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民⽣活,⼜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重⼤任务。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安定有序、⼈与⾃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解决⼈民最关⼼、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形成全体⼈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中国古代哲学中“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2)结合⽭盾学说,分析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法原理。
中国古代哲学中”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结合⽭盾学说,分析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辨证法原理。
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唯物辩证法
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唯物辩证法君子和而不同,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这既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我们在实践中要注意的原则。
君子之所以能和而不同,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他们不会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注重公正、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他们能够兼听则明,广泛汲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各种观点得到充分的表达和辩论,最终达到各抒己见、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和谐共存的局面。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这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愿景,更是我们对于多元社会经验的总结和取舍。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习惯生活,并不因此而对其进行歧视或排斥。
我们应该宽容地接受不同观点和文化的存在,以开放的思想和心态去迎接新的事物和挑战。
我们应该鼓励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体系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以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赋予了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和而不同”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的更深层次的指导意义。
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社会和自然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应该追求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原则,以调查研究、实践创新的精神来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事物的整体性、动态性和演化性,充分挖掘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矛盾,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总之,“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是我们在今天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更为迫切需要的一种美好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它不仅是个体之间相处的重要原则,更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相互协调的基础。
相信只有我们在一步步探索和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将这种理论转化为现实,从而促进了各种社会力量和个人的和谐发展。
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
同是等同,完全一样的意思。
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尽管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却能和谐相处,尊重彼此的差异;小人尽管表面上看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其实是不和谐的。
这句话渗透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对立性就没有统一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人与人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正是彼此对立的关系。
而每个人尽管都有其个性,但却有着许多相同的特性,这正体现了人的统一性。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体,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和而不同”,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必苟同于对方,因为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一样,所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所以在某些具体的观念上一定会有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人与人的正常交往,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求同存异,去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便能够做到和谐却不等同。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认同,只是他们不当面讲出来,表面看上去为言是听,笑脸相迎,其实在他们心中并不认同。
他们经常背后诋毁人,危言耸听。
所以即使在表面看来他们似乎是和谐一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步调一致中存在着巨大的矛盾,看似统一中隐藏着尖锐的对立。
身处在现在社会,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没有消失,这种“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仍旧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现代化的步伐推动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大步向前。
我们只有保持和谐才能快速向前,但和谐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相同。
和而不同哲学研究
和而不同哲学研究首先,“和而不同”反映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着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和而不同”的观念肇自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如《周易・系辞》日“一阴一阳谓之道”。
但就目前而言,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表现为对立与统一。
“和”为同一体,“不同”为其对立的双方。
但这里的“和”绝不是“不同”两者的简单凑合,而是建立在“不同”双方都具有的根本属性这个基础之上的矛盾统一体.它是“不同”对立的条件:“不同”也绝不是“和”的任意选择.而是建立在“和”这个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关系基础之上的矛盾对立双方,它是统一于“和”的前提。
第二,表现为一定度范围内的力量对比。
“和”表现为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来自“不同”两方面力量的均衡,即“刚柔得适谓之和”(《新书・道术》);“不同”表现为对立双方的力量不断进行着此消彼涨的变化.这种力量变化的临界点是“和”规定的限度。
当“不同”两方面的力量对比一旦超过了“和”规定的限度。
稳定性就被打破“不同”双方的地位则发生变化,事物发生质变第三,表现为各得其所。
“和”作为统一体,它通过对立保持着自身的“存在”,而“不同”作为对立的双方,它通过“均衡”从对方获得有利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综上所述,“和而不同”具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一定度范围内的稳定、各得其所、联系和发展等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
其次,“和而不同”揭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
我国古代这方面的思想颇丰。
如管子云“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管子・宙合》),表达的都是蕴涵在“和而不同”中“多与一”之间的系统论思想。
但就目前而言,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整体性。
任何事物之所以是一个整体。
原因在于它是由多个不同的要素按着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统一体。
这个有机统一体,一方面使事物存在,另一方面使事物具有特定的功能。
它表明了“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多个“不同”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由多个“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即每一个要素在这个整体中发挥着自己特有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
其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很早,而其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此,虽然孔子是以“和而不同”当做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后人以之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正是中国哲学精髓“和而不同”思想的精彩运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2)结合矛盾学说,分析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法原理。
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结合矛盾学说,分析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辨证法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