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0-2010年中国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2000-2010年中国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在中国,宽带是互联网的主要接入方式,共有2.7亿人通过宽带连入互联网,占总体网民比例的90.6%;而宽带接入的价格亦能为中国大陆的大部分中产阶级所接受。
无线接入方式,特别是手机访问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在迅速上升,有11,760万手机上网用户。
而使用固定电话拨号上网的网民人数,自从在2004年达到峰值后,已在逐年地继续减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
为世界首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远落后于互联网发达国家。
(一)我国上网计算机数:2000年:650万台2002年:2083万台2004年:4160万台2006年:5940万台2008年:8470万台(二)我国上网用户人数:2000年:1690万,拨号用户:1793万2001年:2650万,拨号用户:11543万2002年:4580万,拨号用户:2683万,宽带用户:200万2003年:6800万,拨号用户:4500万,宽带用户:980万2004年:9400万,拨号用户:5515万,宽带用户:3310万2005年:10300万,拨号用户:4950万,宽带用户:5300万2006年:13700万,拨号用户:5100万,宽带用户:9070万2007年:21000万,拨号用户:2340万,宽带用户:16340万2008年:29800万,宽带用户:27000万2010年:45700万,宽带用户:45000万(三)互联网普及率2002年:3.6%2003年:5.3%2004年:6.7%2005年:7.9%2006年:10.5%2007年:16%2008年:22.6%2009年:28.9%2010年:34.3%(四)手机网民2006.06:1300万2006.12:1700万2007.06:4430万2007.12:5040万2008.06:7350万2008.12:11700万2009.06:15500万2009.12:23300万2010.06:27700万2010.12:30900万互联网2000-2010:十年十大变化1.网民数量和构成发生根本性变化。
2010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 2009年是3G元年, 3G与移动互联网的密 集宣传,极大推动了 手机上网的普及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 能终端、上网终端价 格不断下降,普及率 不断提升
• 受竞争与舆论压力影 响,运营商的手机上 网资费不断下调,降 低了用户上网门槛
手机网民已成为促进网民增长的新动力
网民规模
2.98 1.18
4.2 2.77
够难以形成对用户的吸引力
注:节选自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3-07)
小结
网民规模
个人应用
企业应用
发展隐忧
发:
•网民规模继续攀 升,手机网民成增 长主力。
•互联网应用深度 不断提升,但手机 上网应用深度偏低
• 互联网在网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个人互联网应用 繁• 荣应拉用动多企元业化互,联内容精细化 网应用快速发展 • 应用结构深化,发展重心从娱乐转向商务
仅使用手机上 网:8%
数据来源:CNNIC
2010年6月
使用过PC上 网:88.3%
仅使用PC上 网:34.1%
既使用PC又使用手机 上网:5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使用过PC上 网:92%
2009年12月
仅使用PC上 网:39.2%
既使用PC又使用手 机上网:5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25000 20000
网络
16118
:
19890
22960
15000
10000
5000
1010
1490
2206
0
2009上半年
2009下半年
2010上半年
B2B网络交易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据_2010年
中国网民总数达4.2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5日在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4亿关口,规模达4.2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我国网民达4.2亿手机网民2.77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15日在北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增至31.8%。
手机网民则增至2.77亿人,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此外,随着商务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不断彰显,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
手机网民成增长主力《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新增网民中,超过半数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截至2010年6月底,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其中,近5000万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提升至11.7%。
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网民上网设备多样化程度加深,台式电脑仍居上网设备首位,占73.6%,手机上网攀升至65.9%,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达到36.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主任刘冰表示,手机在未来将逐渐赶超电脑成为主流上网方式,值得期待。
商务应用快速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
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仍是使用率排名前三的网络应用。
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
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超其他类网络应用。
2010 中国互联网状况
中国互联网状况The Internet in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0年6月June 2010, Beijing前言Foreword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the Internet is a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inven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 major symbol of contemporary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world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daily life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的不可替代作用,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
中国政府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通过完善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信息网络工程、鼓励相关科技研发、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培育多元化信息通信服务市场主体等举措,不断推动中国互联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录一、概述 (2)1. 报告背景与目的 (3)2. 报告范围与方法 (4)二、中国互联网发展概况 (4)1. 互联网用户规模 (5)2. 网络普及率 (6)3. 地域发展差异 (7)三、互联网接入情况 (8)1. 上网方式 (9)2. 接入速率 (10)3. 移动互联网发展 (11)四、互联网应用状况 (12)1. 社交媒体 (13)2. 网络购物 (14)3. 在线教育 (15)4. 网络娱乐 (16)五、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发展 (18)1. 电子商务市场规模 (19)2.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 (20)3. 移动支付市场规模 (21)六、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22)1. 网络安全事件 (24)2. 用户隐私保护意识 (25)3. 网络安全法规政策 (26)七、未来展望与建议 (27)1. 发展趋势预测 (29)2. 政策建议 (30)3. 企业应对策略 (31)一、概述在当前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本报告旨在全面、深入地阐述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分析发展趋势,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业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从规模与普及程度来看,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成为网民的主要接入终端,推动了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
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中国在网络技术、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网络带宽不断提升,网络速度和网络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从互联网应用角度看,中国在互联网产业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在线支付、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壮大。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别从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方面描述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最后还分别记录下了笔者对我国互联网发展和本次调查报告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互联网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目录前言 (2)1.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2)2.我国互联网的现状 (3)2.1整体现状 (3)2.2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对称性 (3)2.3 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4)3.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5)3.1 手机网络、短信广告方面 (5)3.2 网络教育的快速的发展 (6)3.3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迅猛发展 (6)3.4 互联网管理将更加规范 (6)4.心得体会 (7)4.1 对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心得体会 (7)4.2 对于本次调查报告的心得体会 (7)参考文献 (8)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它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确实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12月数据),短短16年,中国网民人数就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未来5年还要使普及率将达到45%,让更多人从互联网受益。
同时,境内网站达323万个,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IPv4 地址拥有国,约2.3亿个。
中国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3.46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 3亿人。
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1.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文献资料显示,我国互联网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有以下发展纪事。
1986年,王运丰教授领导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启动,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鲁斯厄大学。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一、2007年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一)网民个人信息1.网民的性别分布:男性占%,女性占%,如图所示:图网民的性别分布2.网民的年龄分布,如表和图所示:3.网民的婚姻状况:未婚占%,已婚占%,如图所示:图网民的婚姻状况分布4.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如表和图所示:表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5.网民的职业分布,如表所示:表网民的职业分布6.网民的个人月收入分布,如表所示:表网民的个人月收入分布(二)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1.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多选题),如表和图所示:图网民主要上网地点分布2.除免费上网网民外的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元3.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小时4.网民通常在什么时间上网(多选题),如表所示:表网民通常上网的时间段分布%%%%4点5点6点7点%%%%8点9点10点11点%%%%12点13点14点15点%%%%16点17点18点19点%%%%20点21点22点23点%%%%5.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多选题):网络 % 电视 % 报纸 % 杂志 % 书籍 %广播 % 其他 %6.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网络 % 电视 % 报纸 %书籍 % 杂志 % 广播 % 其他 %7.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是(多选题):收发邮件 %浏览新闻 %搜索引擎 %获取信息(产品服务查询、工作信息查询、医疗健康服务查询、政府信息查询等)%论坛/BBS/讨论组等 %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 %即时通讯 %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 %文件上传下载(不包含音乐、影视下载) %网络游戏 %网上校友录 %博客(Blog,网络日志) %网络购物 %网上招聘 %网络聊天室 %个人主页空间 %电子杂志 %网络教育 %网络销售(含网上推广、网上拍卖) %网络电话(包括网上IP电话、PC to Phone) %网络金融(包括银行、网上炒股) %短信息/彩信服务 %网上预订(酒店、票务、挂号等) %电子政务(网上投诉、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等) %征婚、交友、社区俱乐部 %其他 %8.网民认为当前互联网在如下几方面的重要性,如表所示:表网民认为当前互联网的重要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很不重要学习%%%%%工作%%%%%生活%%%%%娱乐%%%%%9.网民对当前互联网在如下几方面的满意程度及总体满意度,如表所示:表网民对互联网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网络速度%%%%%费用及收费规则%%%%%安全性%%%%%内容的丰富性%%%%%内容的真实性%%%%%内容的健康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操作简便%%%%%总体满意度%%%%%网络病毒 %网络入侵/攻击(包括木马) %弹出式广告/窗口 %垃圾邮件 %网上虚假信息 %诱骗/欺诈/网络钓鱼 %网上收费陷阱 %网上不良信息 %隐私泄漏 %其他 %(三)网民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第1~2题为浏览过网络广告的网民的情况:1.网民浏览网络广告的心态:主动浏览 %被动浏览 %二者都有 %2.网民对各种媒体广告的信任程度比较,如表所示: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一般比较不信任很不信任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网络广告%%%%%户外广告%%%%%第3~8题为接受过网络教育的网民的情况:3.网民选择网络教育的原因是(多选题):接受方式灵活,可以自己安排时间 %花费少 %充电 %不用去外地即可接受网络教育 %内容有价值 %获得学历或资格比较容易 %好奇 %被要求参加 %其他 %4.网民最近一次接受的网络教育类型是:资格认证 %企业管理类培训 %学历教育 %考试类教育 %中小学学科教育 %外语类培训 %专业技能类培训 %5.网民对参加的网络教育所提供的内容的满意度是: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6.网民最近半年内参加的网络教育费用来源是:完全公费 %完全自费 %二者都有 %其他 %7.网民平均参加一门网络教育课程的花费是:50元以下 %51~100元 %101~150元 %151~300元 %301~500元 %501~700元 %701~1000元 %1000元以上 %8.网民对参加的网络教育的花费认为:非常高 %比较高 %一般 %比较低 %非常低 %9.未接受过网络教育的网民未来一年内接受网络教育的预期是:肯定接受 %可能接受 %不确定 %可能不接受 %肯定不接受 %10.未来一年内肯定或可能接受网络教育的网民能够接受的一门网络教育的费用是:50元以下 %51~100元 %101~150元 %151~300元 %301~500元 %501~700元 %701~1000元 %1000元以上 %第11~12题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的情况:11.网民在使用手机上网时通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多选题):收发电子邮件 %浏览信息 %下载彩铃、彩信、手机游戏、手机Flash、手机电影等 %与好友在线聊天 %使用手机搜索 %登陆手机网上社区 %使用手机银行 %使用手机博客 %在线手机视频 %其他 %12.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多选题):费用高 %速度慢 %可浏览的网页少 %连接不顺畅,有些网页打不开 %网络连接不稳定,经常掉线 %看不到图片信息 %手机病毒 %其他 %13.网民不使用手机上网的原因是(多选题):费用高 %速度慢 %手机上网不方便 %可获取的信息太少 %手机没有上网功能 %不感兴趣 %不会使用手机上网 %没有手机 %其他 %没有原因 %二、中国网民行为意识调查报告一、网民特征结构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网民的特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2010年发展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目录报告摘要 (3)第一章调查介绍 (4)一、调查背景 (4)二、报告术语界定 (5)三、调查方法 (7)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0)一、网民规模 (10)(一)总体网民规模 (10)(二)宽带网民规模 (11)(三)手机网民规模 (12)二、网民结构特征 (13)(一)性别结构 (13)(二)年龄结构 (13)(三)学历结构 (14)(四)职业结构 (14)(五)收入结构 (15)(六)城乡结构 (16)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17)一、基础资源概述 (17)二、IP地址 (17)三、域名 (18)四、网站 (19)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0)第四章网络接入 (21)一、上网设备 (21)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间 (22)第五章网络应用行为 (24)一、网民网络应用行为 (24)(一)信息获取 (25)(二)商务交易 (26)(三)交流沟通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 (四)网络娱乐 (30)二、网络安全和信任环境 (34)第六章 手机上网行为分析 (35)一、手机上网应用行为 (35)二、手机网民结构特征 .................................................................................................................... 36 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2调查支持单位 (4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报告摘要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
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前言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年11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连续发布了2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报告是根据第27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撰写。
在延续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第27次报告加入了对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的调查,如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接入比例、互联网应用水平及应用意向等,反映互联网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下配合,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其中,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搜索技术研发中心对网页数据获取方面提供了帮助;康普科纬软件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迅雷)协助我们完成了各省互联网下载速度的测试工作;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万网)、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海市时代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原厦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在域名和网站数据提供方面给予了配合。
2010中国网民上网行为综合分析报告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网民行为和网络广告监测数据
LOGO
社交网站成为主要的上网收尾网站
女性上网的收尾网站更生活化,不同网民群落的收尾网站选择存在很大差异。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网民行为和网络广告监测数据
活跃的少数派6.7%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2010年中国网民生活群落划分
LOGO
追求风格的引领者13.5%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2010年中国网民生活群落划分
LOGO
渴望认可的奋斗者17.7%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2010年中国网民生活群落划分
LOGO
安逸生活的居家者18.8%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2010年中国网民生活群落划分
LOGO
浏览器-360安全浏览器持续增长
浏览器是覆盖网民人数最多的软件,6月浏览器整体网民到达率高达 98.84%。IE覆盖3.2亿网民;360安全浏览器覆盖近四成网民排名第二。 IE在仍占有达48.5%使用时间份额,比Q3下降1.9个百分点。360安全 浏览器保持上升趋势,使用时间份额达25.5%,增长2.9个百分点。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网民行为和网络广告监测数据
LOGO
不同网站的用户上网时间点也存在显著差异
QQ和kaixin001占据网民上网时间的两头,其他大部分网站分布在上网 的一些中心时段。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网民行为和网络广告监测数据
LOGO
网络导航和IM工具被多数人作为上网的入口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网民行为和网络广告监测数据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持续稳定增长。
以下是一些关键数据和趋势:
1. 互联网用户规模:截至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到9.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
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
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
2. 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
现在,中国有超过9.6亿的移动互联网
用户,占总互联网用户的大部分。
3. 互联网普及率: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70%,远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使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沟通和进行业务。
4. 互联网应用:中国互联网用户普遍使用各种应用程序和平台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和在线支付是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
此外,互联网直播、在线视频和在线教育也在快速增长。
5. 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对就业、消费和经济结构调整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6. 互联网安全: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和保护措施,以确保互联网发展的安全与稳定。
总的来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仍需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安全、促进数字经济和推动普惠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10亿,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量的三分之一。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捷。
一、互联网络普及率稳步提升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0.4%,与2010年相比提升了28.6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地区的普及率达到了79.9%,农村地区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了48.4%。
这表明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开始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二、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得信息和服务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9亿,占比超过90%。
移动支付、在线购物、在线教育等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手机APP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社交媒体、新闻、购物平台等应用层出不穷。
三、网络购物成为主要消费方式互联网的普及给电子商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网络零售额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2019年,中国网络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占社消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24%。
和传统消费方式相比,网络购物的便捷性和优惠更受消费者青睐。
四、网络教育逐渐兴起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据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已突破2.5亿,占全国教育参与人群的近一半。
网络课程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吸引了大量学生和职场人士,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间找到平衡。
五、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网络安全事件数量庞大,包括网络病毒、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
为加强网络安全,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网络安全的投入,并通过立法加强了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但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互联网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下是该报告的主要内容:首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加。
截至报告截止日期,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10.3亿人,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表明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2.1%,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的中国人口可以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通过互联网了解信息、获取服务等。
再次,中国互联网的移动化程度日益提高。
报告显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9亿人,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6.6%。
手机成为中国人上网的主要工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浏览网页、使用各种应用程序。
此外,中国的互联网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报告指出,中国的在线购物、在线支付、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互联网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类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服务。
然而,报告也指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安全威胁也在增加。
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其次是网络不平等问题。
部分地区和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存在数字鸿沟的问题,需要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教育。
综上所述,中国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政策的不断改进,相信中国的互联网将继续迈向更加繁荣和健康的发展。
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百度遭黑客攻击2010年1月12日,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遭到黑客攻击,长时间无法正常访问。
影响范围涉及北京、四川、广东等国内大部分省市。
2、国务院推动三网融合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6月30日,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审议批准,确定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3、四海商舟成立2010年2月起江苏科泰集团于2009年在国内首推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海外营销整体解决方案正式定名为“四海商舟”(BizArk),旨在帮助有进取心的外向型企业扎根海外市场,实现其海外本土化营销、打造本土品牌的战略目标。
4、QQ同时在线用户超过一亿2010年3月5日,即时通信工具腾讯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显示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量用户运维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团购网站大规模兴起从2010年3月起,团购网站在中国逐渐兴起,网络团购以价格折扣低、小额支付等优势吸引了众多网民参与,成为2010年热点互联网应用之一。
6、首批互联网电视牌照发放2010年4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放首批三张互联网电视牌照。
获得牌照的企业将具备在数字电视网、通信网和互联网上开展跨网跨屏融合新业务的条件。
7、《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出台2010年6月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公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促进和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行政规章。
8、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6月20日,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人民网转企改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这将对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以至整个网络宣传事业繁荣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9、央行出台管理办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第25次互联网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一、网民规模(一)总体网民规模截止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虽然普及率持续提升,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还较低。
截至2008年12月,美国、日本和韩国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74.1%、75.5%和77.3%,我国网络使用的差距还很大,与此同时,中国网民规模增速在逐步放缓。
从2008年的41.9%下降到2009年的28.9%。
这主要是由于:从信息和技术传播的一般模式看,存在随时间延续产生的“衰减效应”,即网络技术、信息及观念等在群体之间扩散传播的过程中,其能量不断消耗、速度逐渐降低。
互联网使用在地区和人群间传播也存在这样“衰减效应”。
那些网络的易接触群体在过去的网络普及中已经基本都进入网络生活范畴,而未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是网络渗透门槛较高的人群,针对这个人群的网络普及需要有强诱因刺激。
从绝对规模上看,2009年网民增长8600万,由于中国网民基数庞大,虽然增长率降到第1 页共32 页了28.9%,但是网民规模增长依然旺盛。
图 2 2009.12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二)宽带网民规模随着手机网民的增长,出现了逐渐增大的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这一群体在2009年末已经占到网民整体的8%。
而其他使用有线(固网)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92%,其中有97.9%使用宽带,即目前有3.46亿网民使用宽带上网,占整体网民的90.1%,年增长7598万用户。
2009年,中国基础电信网络的通信能力进一步提升,保障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基础电信企业的互联网用户进一步趋向宽带化。
1~11月份,基础电信企业净增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917.6万户,达到10205.5万户,其中xDSL 用户8315.1万户。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14 /中国信息安全/2011.02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产业分会召开2011年理事长工作会议2011年1月20日,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产业分会在北京召开理事长工作会议,14家理事长成员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分会2010年工作总结,包括:1.拓展国际交流渠道。
分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新加坡GovernmentWare会展,并组织会员与美国、以色列等国信息安全专家进行技术交流;2.举办主题论坛。
分会举办第十四届中国软件博览会“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和服务应用”论坛,联合举办第五届国家灾难恢复论坛;3.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业界参考信息。
分会召开“信息安全产业界态势分析研讨会”,完成了《信息安全产业有关投融资政策研究制定》等系列政策研究报告;4.为会员提供联谊与沟通平台。
分会举办了2010年回家过年春节联谊会、第七届“商会杯”羽毛球赛。
另外,理事长工作会讨论了2011年分会工作计划,包括发展会员队伍、筹备产业联盟、拓展服务渠道、全面规范管理等方面。
最后,会议讨论并全票通过关于武轶同志、赵鑫龙同志担任副理事长职务的提案,讨论并全票通过了李斌同志担任秘书长的提案。
Current Affairs[网际时政]《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月19日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l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其数量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
值得关注的是电子商务类互联网应用异军突起,成为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最快、最迅速的主力军。
《报告》显示,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而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也以45.8%和48.2%的年增长率远超其他类网络应用,我国更多的经济活动正在加速步入互联网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3
一、网民规模 .................................................................................................................................... 13 (一)总体网民规模 .................................................................................................................... 13 (二)宽带网民规模 .................................................................................................................... 14 (三)手机网民规模 .................................................................................................................... 15 (四)分省网民规模 .................................................................................................................... 16 二、接入方式 .................................................................................................................................... 17 (一)上网设备............................................................................................................................ 17 (二)上网地点............................................................................................................................ 18 (三)上网时间............................................................................................................................ 18 三、网民属性 .................................................................................................................................... 19 (一)性别结构............................................................................................................................ 19 (二)年龄结构............................................................................................................................ 19 (三)学历结构............................................................................................................................ 20 (四)职业结构............................................................................................................................ 20 (五)收入结构............................................................................................................................ 21 (六)城乡结构............................................................................................................................ 2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 年 1 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前 言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 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 况调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年 11 月发布了第一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从 1998 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 1 月和 7 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 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 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 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截至目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连续发布了 26 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本 报告是根据第 27 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撰写。在延续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础 上,第 27 次报告加入了对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的调查,如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接入比例、互 联网应用水平及应用意向等,反映互联网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工业 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 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下配合,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其中,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搜索技术研发中心对网页数据获取 方面提供了帮助; 康普科纬软件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迅雷 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迅雷)协助我们完成了各省互联网下载速度的测试工作; 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万网) 、北京信 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 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海市时代互联信 息技术有限公司) 、 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原厦 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 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 司)在域名和网站数据提供方面给予了配合。 在此, 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对接受第 27 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 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3
一、基础资源概述 ............................................................................................................................ 23 二、IP 地址 ....................................................................................................................................... 23 三、域名 ............................................................................................................................................ 24 四、网站 ............................................................................................................................................ 25 五、网页 ............................................................................................................................................ 26 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 27 七、网络速度 .................................................................................................................................... 27 八、互联网基础资源指数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