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一章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21.1 复习笔记中国社会思想演进到清代,进入总结与开新的历史时期。

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就是新的社会风气、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思想以及诸多不同以往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随之涌现出来。

清初的社会思想自然承其惯性,表现出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富于批判的思潮,气象博大的内容,以及对新的社会规范的探求等特征。

一、黄宗羲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清史稿•儒林传》有其传。

他的社会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理想社会构想(1)主要内容①君主是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的。

②官员的工作是为天下、为万民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的。

③社会的法令规范是为了社会兴利除害、使万民受益而设定的,而不是为君主的利益而设定的。

④学校不仅是养士的机关,而且是议朝政的机关。

⑤实行井田制与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2)主要特点①他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托古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社会思想及社会理想的传统。

②具有明显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特色。

③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

④具有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启蒙意义,因而具有时代的超前性。

(3)评价黄宗羲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但他以此为标准所进行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则是入木三分的,反映了清代初期启蒙思想家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也为以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论人性与欲望(1)论人性①对于人性问题,黄宗羲企图建立“心与性一”的一元人性论。

a.他认为,人们只有“气质之性”,没有“义理之性”,只有“人心”,没有“道心”。

所谓道心和义理都是人们的气质之性和人心的派生物。

b.黄宗羲否认了“气外之理”和“心外之性”,因此否定了宋明理学家和心学家的人性论,只企图用气一元论来说明人性,认为人性是在与生俱来的人心中自有的。

②在人性的善与恶问题上,黄宗羲是一位性善论者。

a.他认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之性善是“不忍”,又以仁为核心,表现出仁义礼智等特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6.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社会思想1.产生背景老子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自给自足的农民小私有者阶层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代表这一阶层要求的社会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2.理想社会的模式:小国寡民(1)理想社会模式的提出老子看到当时兵连祸结,人民饥寒交迫,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社会现实,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提出了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

(2)理想社会模式老子的理想社会,实际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

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

人们文化不高,生活简单,既用不着机械,也用不着文字。

他们不识不知,全听自然的支配。

(3)评价①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特征,也表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的大风大浪之中消极退避的心理状态。

②虽然老子所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是在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的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启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但他并不是要拉历史倒退,回到原始氏族社会去。

这是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痛苦生活的折射。

从根本上说,它是消极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之下,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③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是其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他各种有关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都是围绕这个理想社会而发的。

3.社会行为模式:寡欲、无知、知足(1)提出寡欲、无知、知足的原因①老子认为社会冲突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欲望太多。

②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

③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实现理想社会,老子认为首先要从根本上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

圣、智、仁、义、忠、信、孝、慈、利等观念,都是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调和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的工具。

若是人们能抛弃这些规范自己行为的观念,就能解决社会秩序混乱的问题,实现理想的社会模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5.1 复习笔记一、孔子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

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

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1)“礼治”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

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隋唐道教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隋唐道教社会思想)

第十六章隋唐道教社会思想16.1 复习笔记一、隋唐道教简况1.发展状况(1)南北朝时期经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的改造,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宗教(即官方道教),并得到较大的发展。

(2)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信奉道教,据说其年号“开皇”,就是取自道教经典。

(3)唐代因为政治的原因而推崇道教。

终唐一代,从地位上而言,基本上是道教在佛教之上,而从发展速度而言,则道教又远远落后于佛教。

2.李唐尊道教的原因李唐所以尊道教,承认是老子的后裔,一方面是为了借助神权说明李氏建唐朝是“顺天命”的,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道教作为麻痹人民意志、维护既定的社会结构体系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工具。

3.评价唐代的道教是为李唐统治阶级服务的,而考察其思想内容,则是融合了道教的不同流派,并进一步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思想,呈现出三教混合的趋势。

二、无能子的欲望论1.个人简介无能子生活在衰败、动荡的唐朝末年,生卒年不可考。

因为故意不留真实姓名,而以无能子自称,显示出道家中人“大隐无名”的意趣。

《无能子》一书共有上、中、下三卷。

书中从道家立场考察了一些重要社会问题,是反映晚唐道教社会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

2.欲望论的内容无能子认为,“天下人所共趋之而不知止者,富贵与美名尔”,人们为了追求富贵和美名,都在不知厌倦地奔波(1)富贵的实质就是物质利益。

所以,“所谓富贵者,足于物耳”,人们都“以足物者为富贵,无物者为贫贱”,于是就都“乐富贵,耻贫贱”,而那些在奔波中达不到因足物而富贵之目的者,就会因欲望不得满足而“无所不至”,采用不轨行为以图如愿了。

(2)美名就是人们给那些模范地遵守儒家纲常伦理的人加上的好名声,其实就其实质而言,这些社会规范都是所谓的圣人们有意崇尚而用来限制和愚弄人们行为的枷锁。

(3)继承道家的“贵生爱身”思想,认为名利这种东西很不必要,不仅因为它是身外之物,也因为有时候名利会累及生命。

(4)他认为接受名利的实体是“人之形质”,假如没有了“形质”—人的身体,一切的美名、富贵都将失去意义。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11.1 复习笔记一、王充的社会思想王充(27~9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浙江上虞)人。

东汉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

著作主要有《论衡》、《政务书》、《讥俗节义》等。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1)人性①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

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②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为“恶”。

(2)人的社会化王充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

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他认为人的社会化主要靠三个途径:①自己主动地学习。

人都是有智能的,主动参与社会化,是成人的重要前提。

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的欲望,只靠别人或社会的强迫,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②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群中完成的,年长和位尊的人都会提供社会化的剧本,起到鞭策、鼓励的作用。

凡君主、父老、师长都有义务对臣民、子孙、学生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并矫正他们的越轨行为。

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发现人的社会化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和越轨的。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我们把第一点叫作自觉的社会化,第二点叫作被教诱的社会化,那么,第三点可以叫作无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必然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着。

2.论社会交往与互动(1)社会交往①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的。

王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②要维持社会交往的连续性,做到礼尚往来,须以平等为基本前提。

否则,经济地位低下的人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维持这种交换关系。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四章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24.1复习笔记一、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①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生,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出身农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一边读书。

l843年,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而开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

l851年,他发动金田起义,屡败清军,在南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故。

②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同是在农村靠做塾师为生。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他是最早的参加者之一。

1864年6月,天京陷落,洪仁玕于同年10月被俘,在南昌慷慨就义。

其著作主要有《资政新篇》等。

(2)主要贡献①洪秀全既是一位农民革命家,同时也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思想家,他将基督教平等思想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大同思想、仁政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社会平等论和社会理想论。

他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体现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早期著作和《天朝田亩制度》当中。

②l859年,洪仁玕到达南京,在太平天国政权面临着严重政治危机的时刻,他向洪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全提出《资政新篇》,建议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学习西方“技艺”,全面改革朝政。

2.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1)理论依据①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思想;②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2)主要内容①洪秀全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摘取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指出人间所有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等级都是不合理的,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②从基督教平等思想出发,洪秀全认为,在上帝主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彼此争斗相互残杀。

③洪秀全还把基督教的平等、相爱思想与中国古代“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相联系。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二章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22.1 复习笔记一、龚自珍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龚自珍(1792~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官僚世家,一生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①作为封建末世的思想家,龚自珍已经意识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危机前夜,内心充满了危机和惶恐。

②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位智者,他却没有确立起全新的近代意识,导引中国走向近代化,他是一个传统色彩浓厚的思想家。

(2)龚自珍在社会思想方面的贡献对封建末世现实社会存在的贫富分化严重问题有较深刻的领悟和体验,同时提出了“农宗论”,试图以宗法家族关系来解决社会上严重的流民问题,实现“宗族社会福利保障”。

2.社会起源论龚自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他倡导“通经致用”,开了晚清一代“议政”风气,他试图把士大夫阶层从书斋经卷中拉向社会现实,系统地提出了以社会批判论和社会改革论为核心的社会思想。

(2)他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农业是人类社会组织产生的始基,无论是宗法组织,还是调控维系社会秩序的礼乐刑法,都起源于农业生产。

(3)他还反对儒家传统的“圣人”创造文化的观点,认为礼、乐、刑法等人类文化是为了适应社会管理的基本需要,循着“自下而上”的路径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由圣人“自上而下”地创造出来的。

3.社会变迁论龚自珍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观,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变迁思想,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的。

(1)他根据公羊家把《春秋》三世说引申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思想,进一步把社会的变易兴衰分为一日的三时,即早时、午时、昏时。

在龚氏看来,人类社会发展一般都要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其社会变迁思想的出发点是探求拯救社会危机之道。

(2)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易发展存在着某种客观趋势。

在他看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不可违逆。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十七章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17.1 复习笔记一、韩愈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

由于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就以儒学复古自命。

由于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

自25岁中进士,31岁开始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仕进之路上度过的。

穆宗即位(821年)后被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2)主要贡献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代史学家钱穆称他为“唐宋文化第一伟人”。

他的思想资料保存在《韩昌黎文集》之中。

2.论人的性情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

(1)他区分了“性”与“情”,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情则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

这是对董仲舒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把性情学说推进了一步。

①韩愈道德指数的主要指标仍然是儒家伦理中的“善”与“恶”范畴。

在韩愈的指数设计中,上品之性是同时具有“五德”的,下品之性则是根本不具备五德的,而中品之性对于五德是有美有丑、有善有恶的。

②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

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

(2)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

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人人皆有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

②佛教主张出世,宣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都视为累赘,而韩愈则主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情”才能“动而处其中”,才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

③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清了界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9.1 复习笔记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这种“无为”有别于老庄时期原始道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为”。

二、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理想1.个人简介陆贾(约公元前240~前170年),战国时楚国人,黄老思想在汉初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17.1 复习笔记一、韩愈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

由于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就以儒学复古自命。

由于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

自25岁中进士,31岁开始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仕进之路上度过的。

穆宗即位(821年)后被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2)主要贡献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代史学家钱穆称他为“唐宋文化第一伟人”。

他的思想资料保存在《韩昌黎文集》之中。

2.论人的性情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

(1)他区分了“性”与“情”,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情则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

这是对董仲舒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把性情学说推进了一步。

①韩愈道德指数的主要指标仍然是儒家伦理中的“善”与“恶”范畴。

在韩愈的指数设计中,上品之性是同时具有“五德”的,下品之性则是根本不具备五德的,而中品之性对于五德是有美有丑、有善有恶的。

②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

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

(2)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

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人人皆有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

②佛教主张出世,宣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都视为累赘,而韩愈则主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情”才能“动而处其中”,才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

③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清了界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19.1 复习笔记一、张载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人。

(2)主要贡献张载是我国宋代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也是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张载和他的弟子多系陕西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关学被认为是宋代道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又由于张载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张载集》为最新、最好的版本。

2.论人性张载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

张载认为人是得清气所成,其他物质为得浊气所成,人和万物同出一源。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性的两重性观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先天具备“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子”,应当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保存“天地之性”。

(1)关于“气质之性”①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

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要求源自气质之性,因此人的口腹之欲、性欲都受气质之性的支配。

②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

张载指出,天下凡称为性的东西,都是指物所固有的东西。

③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变化气质”,方法是居仁由义,做到心和而体正,同时严格要求自己,限期改正缺点,使行为皆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2)关于“天地之性”①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

②天地之性是至善的。

具有这种人性的人,非常理性,不受嗜欲的控制,也不以小害大,能做到“纤恶必除”。

对于善的行为则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使行善成为他一贯的习性。

③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天理”的体现。

在这里,张载把当时社会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了天地之性的实质内容。

(3)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①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统一,人人都有双重人性。

②由于张载研究人性问题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生活,调适社会秩序,所以其落脚点放在如何使人们的气质之性变化为天地之性上。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社会思想由兴盛而转入低潮的时期,从隋唐至两宋,是儒学社会思想由三教纷争、融合而复兴的时期。

隋唐时期,纷争多于融合,两宋时期则是融合多于纷争。

其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名曰儒学而实际上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学社会思想,或叫新儒学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15.1 复习笔记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到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心性论的展开。

一、天台宗的社会思想1.简介天台宗渊源于南北朝时期,而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衰落。

天台宗是由于这一宗派的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而得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智顗(531~597年)和湛然(711~782年)。

2.教旨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认为世界万物和“尘世”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

(1)“三谛圆融”在佛教天台宗看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空”字。

智颚认为,世间人们所谓的“有”都不过是“假有”,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虚幻不实的(“空谛”),都看作一种假象,是看上去似乎“有”的一种假借的概念(“假谛”),才能符合于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中谛”)。

“①“空谛”是世界万物的实质,是从“道”的角度着眼的,所以又可以叫作“真谛”。

②“假谛”是从世俗的角度着眼的,是权宜之计,所以又可以叫“俗谛”。

③“中谛”是空与假的统一,是“真如”(佛性),因此,空、假、中三谛是互相融通的,它们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就是“三谛圆融”了。

(2)“一念三千”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①十法界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第十九章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19.1 复习笔记一、张载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人。

(2)主要贡献张载是我国宋代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也是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张载和他的弟子多系陕西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关学被认为是宋代道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又由于张载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张载集》为最新、最好的版本。

2.论人性张载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

张载认为人是得清气所成,其他物质为得浊气所成,人和万物同出一源。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性的两重性观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先天具备“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子”,应当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保存“天地之性”。

(1)关于“气质之性”①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

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要求源自气质之性,因此人的口腹之欲、性欲都受气质之性的支配。

②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

张载指出,天下凡称为性的东西,都是指物所固有的东西。

③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变化气质”,方法是居仁由义,做到心和而体正,同时严格要求自己,限期改正缺点,使行为皆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2)关于“天地之性”①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

②天地之性是至善的。

具有这种人性的人,非常理性,不受嗜欲的控制,也不以小害大,能做到“纤恶必除”。

对于善的行为则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使行善成为他一贯的习性。

③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天理”的体现。

在这里,张载把当时社会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了天地之性的实质内容。

(3)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①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统一,人人都有双重人性。

②由于张载研究人性问题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生活,调适社会秩序,所以其落脚点放在如何使人们的气质之性变化为天地之性上。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1 复习笔记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相关概念(1)社会思想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第三章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3.1 复习笔记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1.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的产生(1)原始群时期及其社会思想①原始群时期的人类社会在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就在生产劳动中诞生出来了。

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有依靠集体的行为和力量,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才能抵御猛兽的侵袭。

人类自诞生起,就过着群居式的社会生活。

②原始群时期的社会思想a.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感到只有集体劳动、共同生活,才能求得生存,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群体内各成员之间互助协作的好处,从而不断地强化了这个阶段的原始的群体组织。

b.人类从原始群时期逐渐发展到氏族社会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着一种社会思想。

(2)氏族社会及其社会思想①氏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氏族社会里,人们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中,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

由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并且平均分配他们的劳动产品。

②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a.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们没有私有观念,在氏族社会内部的人与人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关系。

b.由于当时的人类生活地域、社会视野和社会思想都比较狭隘,往往视本氏族之外的其他氏族的人为异类,常有血腥的氏族间屠杀事件发生。

2.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1)原始宗教与社会思想在原始社会的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现实社会的歪曲反映,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社会思想。

它一经产生,就对氏族社会的群体生活起着控制作用。

①自然崇拜人们把生活中的得失、胜败都归结为自然力的威力,错误地崇拜自然现象,从而出现了最早的宗教,即自然崇拜。

②灵物崇拜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灵物崇拜。

灵物崇拜是对某些物品的崇拜,相信灵物能保护自己或本氏族,并能抵御敌人,战胜邪恶力量。

③图腾崇拜a.灵物崇拜后来又发展为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原始宗教。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10.1 复习笔记一、《礼记》的社会思想1.关于《礼记》一书(1)解释《礼经》的文字便称《礼记》。

《礼经》原名《仪礼》,又称《士礼》,共17篇,是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统治阶级礼仪制度的汇编。

(2)西汉时,《仪礼》取得“经”的地位,成为儒家《五经》之一。

于是,解释《礼经》的“记”逐渐受到时人的器重,出现了不少的传抄本,现存有戴德、戴圣叔侄的选辑本。

今日流行的《礼记》实际上是专指戴圣编的《小戴礼记》。

(3)《礼记》49篇中每篇的撰者很难明确。

学者们普遍认为《礼记》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多半是出自汉代以前或汉代儒者的手笔。

戴氏叔侄的贡献在于做了选辑结集的工作。

(4)《礼记》包含的内容①张舜徽先生认为:《礼记》中有很多篇发挥丧服的文字,为研究宗法制度所不可忽视;②《曲礼》、《内则》、《少仪》,可以考知古代生活习惯;③《学记》、《经解》,可以推见教育原理;④《礼运》、《礼器》、《乐记》,说明了礼乐的效用;⑤《中庸》、《大学》,发挥了政治伦理的思想;⑥《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诸篇,更是《仪礼》的说明书,将统治阶级制度的礼仪原意都阐述出来。

(3)《礼记》继承、发挥和阐扬了先贤有关礼治、乐治等方面的社会思想。

2.论礼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1)“礼”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有多重内涵:①礼是一种社会制度。

②礼是针对人情而约束、节制人类行为的一系列社会规范。

③礼用来规定人类社会秩序,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④礼是衡量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⑤礼是君王用于治理社会的工具。

综上,“礼”是人类社会中的宗法、文化制度和规范的总称。

(2)礼产生的基础①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②礼的产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

③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3)论礼的社会功能①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②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礼达而分定”,礼有别异合同之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18.1 复习笔记
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

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
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

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1)论人性
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
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

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
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
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
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
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
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
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
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
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
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
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
①内容
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

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b.他大胆提出了“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的命题,表现超越董仲舒与韩愈的一面。

c.他又从现实社会生活的角度论证了财、利的社会功能。

②评价
a.李觏批判“贵义贱利”的社会思想,并不是要否定“义”的社会功能,而是要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b.李觏的功利主义欲望论虽然只是对传统的贵义贱利思想的批评和修正,但这种批评和修正本身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他倡导人们从传统的空洞的儒家说教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正视人们的情欲,然后要求人们从社会“至公”的利益出发。

去节制自己的私欲,以期在社会秩序协调的同时使人们的欲望得到满足。

3.论礼的社会功能
李觏把“礼”视为一切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核心和最高准则。

(1)关于“礼”的范畴。

李觏的“礼”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在内的一切社会规范的总和。

(2)关于“礼”的起源及功能。

李觏认为人们依据文明社会的物质生活及世事人情而制定的社会规范,就是“礼”了。

他充分肯定了礼的社会管理功能。

“礼”是来源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又用之于社会管理的。

(3)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

李觏认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只是个“虚称”,本身并无内容,而只是对仁、义、智、信的总概括;而仁、义、智、信是“实用”,是“礼之四名”。

(4)论作为行为规范的“礼”。

李觏把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礼”又称作“法制”。

其内容包括“礼乐刑政”,而其中
的礼居于核心的地位,乐、刑、政皆统一于礼,而且是同出于礼而辅助礼的。

(5)论礼与其“三支”、“四名”的关系。

关于礼的功能与礼的“三支”(乐、政、刑)、“四名”(仁、义、智、信)之关系,李觏举例论证说:
①“三支”就好像人的手足一样,是“同生于人而辅于人者也”。

“三支”对于礼的关系是:“三支立而礼本行”,故他认为“三支”是“礼之用”。

②“四名”就像人的“筋骸之类”,是“同生于人而异其称者”,是纵向地贯串于头、胸腹、手足之内的,所以,“四名”是“礼之道”。

(6)基于他对礼的一套见解,李觏还批判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观点。

他把这种观点的出现归结为“述《曲礼》者之妄”,并认为“礼”作为社会规范,是对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起作用的。

这就打破了保持了上千年的社会上层对“礼”的垄断特权,显然是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

4.论社会控制
(1)关于社会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①社会控制的目的:
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本身的反思性行动,是以抑制社会冲突,维护人类生存为主要目的的。

进行社会控制不是为了危害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②社会控制的意义:
通过社会控制手段,人们的社会生活才能在一定规范之内得到协调。

(2)论先教化而后控制
①李觏认为,移风易俗,保证社会良性运行之道是以教化的手段,树立社会正义。

a.基于人性的关系,进行制度化的教育,使人们遵循仁义礼智信,行人间正道;
b.完善刑罚,强化社会控制,使人们自觉扬善抑恶。

②社会教化包括教育和刑罚两个方面,应在对人们进行教育,使之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之后,再对其进行控制,这样才具有维系社会生活协调的意义。

③李觏还认为,人们的越轨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必须注意防患于未然。

(3)论实行社会控制的要领
社会控制的手段,除道德规范与社会舆论之外,主要表现为赏与罚。

李觏认为实行社会控制必须掌握以下三个要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①要一视同仁。

②刑罚要获得社会的认同。

③对越轨者不可轻易赦免。

5.论社会治理
(1)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运行机制失调或失控时,需要进行社会整合或治理,为了巩固社会的协调及使社会更加协调,也需要进行社会整合或治理。

李觏认为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民本思想
李觏认为,治理社会的目的在于安民养民,维护众民的生活。

②治理社会当以衣食为前提
李觏指出人们的衣食足,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前提条件。

他认为,凡是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都应当做到“平徭役,不专取”,“量人以为出,节用而爱人”,首先满足人民的衣食需求。

③要掌握和利用社会心理
①李觏认为,掌握人们的社会心理对社会治理大有益处。

②李觏还指出,考察人们的社会心理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才感到不满足的。

④法令是社会治理的命脉
李觏认为,治理社会是靠法令进行的。

在利用法令时,不可朝令夕改,否则,不但无助于社会的治理,还必将产生更多的社会混乱和社会问题。

因为朝令夕改就会使“善人”担心做了好事也不一定得到赏识,会使“恶人”对作恶也不一定挨罚心存侥幸,造成赏罚手段失灵,产生恶劣的负面效应。

(2)评价
①李觏的社会控制及社会治理思想是具有一定民主性和战斗性的。

②他考察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态度是严谨的,对社会的分析是较为深刻的。

③当然其中也不无肤浅之处,如他把贫富悬殊的弊害几乎完全归结于贫者不安,并试图采用表面上的平等使贫者得到心理安慰以使社会安定的思想,就是非常肤浅的,甚至是荒谬的。

二、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1.王安石所处的社会及其变法活动
(1)个人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宇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出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他天资聪明,读书过目不忘。

(2)主要贡献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其著作保留下来的大都收入《王临川全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