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中西医病名诊断: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

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

中风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中风后遗症(编码为:A07.01.01.05 )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编码为:I69.300)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 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经典【文献摘要】《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 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上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 (后下),石决明15g (先煎),黄芩9g,梔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梔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 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梔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2)风痰阻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中风诊疗方案

中风诊疗方案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1.诊断明确;2.生命体征平稳;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2、康复科住院患者,病情稳定;3、除外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急性期1.康复评定选择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berg平衡功能评定,Brunnstrom偏瘫效价评定等。

如果发现存在抑郁以及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功能缺损,应由来自康复治疗小组的相应医师进行正规的评定。

2.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在内科治疗,以确保并发症风险的降低。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等康复训练。

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二)中经络〔软瘫期〕1.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首选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首选Barthel指数量表、Berg平衡功能评定。

此外,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相关评定内容,如认知功能的评定包括失认症、失用症评定等;在康复训练中还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评定。

最新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相当于西医脑梗死,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一、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全国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思路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中经络者常以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为法;中脏腑闭证当以通腑醒神、豁痰开窍为法;脱证则宜救阴回阳固脱为法:“内闭外脱”可以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三、急性期西医治疗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治疗。

四、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案包括:1、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选择中风系列方、中成药(含院内制剂)、中药针剂。

2、根据病情选择用药剂型:汤剂、颗粒剂、中成药、针剂3、根据病情选择给药途径:口服、鼻饲、灌肠、静滴、外洗、外敷、沐足、中药药熨4、针刺疗法:脑梗死急性期中脏腑患者选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中经络患者按诊疗规范辩证施针(灸)5、按摩推拿:辩证施针6、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洗、外敷、沐足、药熨、灌肠。

五、中医治疗方法1、辨证治疗(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身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脉象: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强有力治法:平肝熄风,泻火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20g,菊花15g,夏枯草15g,天麻10g,石决明30g,生龙牡各30g,栀子10g,黄芩12g,珍珠母30g,牛膝12g,赤芍12g),每日1剂,水煎服。

针剂: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脉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

中医院出血性中风诊疗方案

中医院出血性中风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临床特点①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

②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②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准确、清楚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受损的情况。

>头颅MRl检查: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CT优于MRI,但MRl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血肿演变过程,对某些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讨会有所帮助,如能较好地鉴别瘤卒中,发现AVM及动脉瘤等。

›脑血管造影(DSA):中青年非高血压性脑出血,或CT和MRl检查怀疑有血管异常时,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异常血管及显示出造影剂外漏的破裂血管和部位。

③腰穿检查: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扫描者,可进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脑出血,但阳性率仅为60%左右。

对大量的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3)高血压性脑出血1、50岁以上者多见;2、有高血压病史;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壳核、丘脑、小脑和脑桥;4、无外伤、淀粉样血管病等脑出血证据。

脑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脑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XX市脑中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脑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春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春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2周以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起病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起病后伴意识障碍者。

三、治疗(-)中脏腑1.闭证(1)痰蒙清窍证证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譽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豁痰开窍中成药:苏合香丸针灸:取穴以督脉、十二井穴为主(十二井穴、水沟、内关、太冲、丰隆),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2)痰热内闭证证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譽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或醒脑静注射液针灸:同痰蒙清窍证。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1.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中风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痹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桃仁、乌药、牛膝、当归等。

药物治疗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2.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风池、曲池、印堂、四神聪、太溪、涌泉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症状,提高神经功能。

3.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是中风病恢复期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推拿技法有捏揉、轻揉、拍打、摩擦、拇骨掐,以及按摩穴位等。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改善痛觉敏感和肌肉功能障碍。

4.中医康复理疗:
中医康复理疗是中风病恢复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中医体操、气功、中医草药熏蒸和中医保健按摩等。

中医康复理疗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除了上述的主要治疗方案外,中医还注重养生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以下是一些建议:
1.饮食调理:
2.注意情绪调节:
3.合理安排休息:
4.定期复诊:
总之,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康复理疗等。

此外,饮食调理、注意情绪调节、合理安排休息和定期复诊也是中风病恢复期重要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合理康复,提高康复效果。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一、中药治疗
1.祛瘀通络: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以促进
脑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的状况。

2.补益脑神经:选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黄芪、酸枣仁等,以
调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

3.祛风化痰,利水通络:选用祛风化痰的中药,如天麻、土鳖虫、钩
藤等,以促进痰湿排泄,并改善脑血管功能。

4.改善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治
疗肢体活动受限的,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二、针灸治疗
1.头针疗法:通过在头部穴位上施针,如百会穴、前囟穴、风池穴等,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症状。

2.四肢针疗法:通过在四肢经络上施针,如阳关穴、曲池穴、合谷穴等,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肢体活动功能。

3.耳针疗法:通过在耳朵上施针,如胸膺部、大脑皮质等穴位,以调
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语言能力。

三、康复训练
1.运动训练:包括肢体活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等,旨在恢复患者
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2.语言训练:包括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训练,通过口语和书面交流,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

3.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

总之,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和康复训练等方法,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神经功能,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中医临床也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调整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

2023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诊疗方案

2023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诊疗方案

2023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诊疗方案病情背景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能导致许多不同的后遗症。

2023年的中风后遗症治疗需要结合中医的诊疗方案来提供综合性的治疗。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基于整体观察和辩证分析的,旨在发现疾病的根源和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诊断,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方面,了解病情的整体状况。

2. 闻诊: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和身体气息,判断体内有无异常。

3.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和生活惯等,获取疾病的详细信息。

4.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判断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情况。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案主要基于个体化的辩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疏通经络: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法,疏通阻塞的经络,恢复气血的流通,促进身体的康复。

2. 补益元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调理,补充体内的元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生化之源,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4. 贯彻阴阳平衡:根据患者的阴阳失衡情况,采用相应的调理方案,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疗方案应与现代医学治疗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药物,提升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1. 患者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时,应寻求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治疗,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和手法。

2. 中医诊疗方案的效果因人而异,需长期坚持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3.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惯,积极配合治疗。

以上是2023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诊疗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咨询专业医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一、定义:1.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2.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致的偏瘫、偏侧肢体麻木、失语、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病症。

二、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及常见证侯分类标准:参考《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2.西医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三、治疗常规:(一)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治疗:【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1)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咽干,便秘尿黄。

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治法:平肝潜阳,通经活络(3)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后下30g、石决明先煎30g、山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15g、杜仲15g、益母草30g、桑寄生15g、夜交藤30g、茯神15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15g,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 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症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12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4)中成药:①全天麻胶囊每次3粒,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或天麻素注射液4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阻络证(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

(2)治法:熄风化痰,通经活络(3)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天麻9g,白术9g,茯苓15g,橘红9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9g)。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是一种以脑功能受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卒中的康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风病脑梗死中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中风病主要由气血不畅所致,常见的病因包括气虚、瘀血、湿浊等。

脑梗死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内发生血栓,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神经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1.因病因不同,采取治疗方法有所差异。

在综合施治的基础上,中医中药治疗在脑梗死中具有一定疗效。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

2.补益气血:中医治疗脑梗死的重点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血竭、龙胆草、柴胡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灸治、针刺等手段来促进气血的运行。

3.祛痰湿:湿浊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祛湿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如茯苓、砂仁、陈皮等具有祛湿消痰的作用。

4.温通经络:脑梗死多伴有肢体活动能力降低,中医通过温通经络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方法有推拿、腰椎疏通等。

5.针灸疗法:针灸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足三里、合谷等。

三、病例分析患者陈,男,50岁,中风病脑梗死。

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瘀湿内阻。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采用当归、川芎、黄芪、桃仁等药物,活血化瘀,温通经络。

2.针灸治疗:选取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病情。

3.推拿推腰椎:通过推拿技术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促进病情恢复。

4.饮食调理:增加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摄入。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1.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物质,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适量的运动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3.避免受寒受潮,以防止气虚寒湿的发生。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本文介绍了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首先,文章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和次要症状、病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等。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和对应的症状,包括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

诊断时可以参照XXX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中风病的病期诊断标准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在中医证型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年龄等因素,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腑和中脏三种类型。

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中医提出了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流畅或无法说话、身体一侧麻木、腹胀、便秘、头痛、眩晕、咳痰或咳痰较多、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腻、脉搏弦而滑。

标准住院时间应不超过28天。

进入该路径的患者必须首先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这些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会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那么他们也可以进入该路径。

但是,由脑肿瘤、脑外伤或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应进入该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治疗方案应参照“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以及XXX《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风是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突然昏倒、失去意识,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导致偏瘫、偏侧肢体麻木、失语、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

诊断中风和脑梗死的标准有中医和西医两种。

中医参考《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的诊断标准和常见证侯分类标准,西医参考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治疗中风和脑梗死的常规是中西医结合的。

中医辨证分型和方药治疗是其中一种方式。

对于肝阳暴亢证,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咽干、便秘尿黄等。

治疗方法是平肝潜阳、通经活络,方药是天麻钩藤饮加减。

如果头痛明显,可以加羚羊角粉3g,以清熄风阳;如果伴有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则可以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15g,减少栀子、黄芩。

如果偏瘫较重,可以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

如果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症,则可以减少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12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

如果语言不利严重,则可以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可以选用全天麻胶囊或醒脑静注射液等。

对于风痰阻络证,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头晕目眩等。

治疗方法是熄风化痰、通经活络,方药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

中成药可以选用天麻素注射液等。

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治疗中风和脑梗死,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3)方药: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当归12g,熟地15g,川芎9g,桃仁9g,红花12g)。

如舌质暗或有瘀点,加桑枝9g,川牛膝15g,生地12g以活血通络;如手足肿胀明显,加茯苓12g,泽泻12g以利水消肿;如心悸自汗,加黄连9g,丹皮9g以燥湿止汗。

中医内科视角: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视角: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视角:中风病诊疗方案引言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中风病在中医内科领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介绍中风病的诊疗方案。

诊断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脉象等综合分析。

常见的中医诊断包括“中风证”、“虚证”、“实证”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方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中风病的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健脾益气等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丹参、白芍等。

中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和调剂。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内关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脑部功能障碍。

食疗调养中风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来促进康复。

例如,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

调整生活方式中风病的康复需要患者适当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脑功能。

结论中医内科在中风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治疗方案。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食疗调养和调整生活方式等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然而,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应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医生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遵循简洁和无法律纠纷的策略,制定合理的中风病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

---。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的诊断标准。

①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襄,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②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③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④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行头颅CT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⑤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吴江主编,副主编贾建平崔丽英,人民出版社,2005.8)①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②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

③症状常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

④头部CT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灶。

(二)证候诊断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②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③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④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⑤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①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作为名老中医,我治疗中风的经验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位患者的医案。

患者,男性,56岁,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经确诊为中风。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饮酒。

治疗过程中,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方面,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

中医方面,我采用了针刺、推拿、中药汤剂等多种方法,具体如下:
1. 针刺:选择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如合谷、太渊、曲池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恢复肢体功能。

2. 推拿:对患者进行局部推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3.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了血通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剂,通过中药治疗,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右侧肢体运动功能明显好转,语言障碍也有所改善。

经过多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明显。

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而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等方法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最终,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治疗中风病患。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总体上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常留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①风痰入络证治宜祛风化痰通络。

方用真方白丸子加减。

②风阳上扰证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③阴虚风动证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

闭证分痰热腑实、痰火瘀闭、痰浊瘀闭证;②脱证。

脱证治宜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二、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1996年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全部经CT或MRI确诊。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

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

具体标准:1.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

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

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根据病情可选择:经颅多普勒,血管功能评价。

1.2、出血性中风: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

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中风分为三级。

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电解质、心理测评及智能评测、双下肢血管B超。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于1996年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鉴定会通过的标准。

中医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病证。

多因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或因体质肥胖,恣食甘腻,湿盛生痰,痰郁生热,兼忧思、恼怒、嗜酒等,导致经络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偏颇,气血逆乱,而发生中风;肝风内动、痰浊淤血阻滞经络。

2.1、病名诊断标准2.1.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1.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2.1.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2.1.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2、证类诊断标准2.2.1风痰火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2.2风火上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识迷蒙,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2.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2.2.4风痰瘀阻: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2.5痰湿蒙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

2.2.6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2.2.7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3、症候诊断3.1、中经络3.1.1风痰入络 3.1.2风阳上扰 3.1.3阴虚风动3.2、中脏腑3.2.1、闭证 3.2.1.1痰热腑实 3.2.1.2痰火郁闭 3.2.1.3痰浊郁闭3.2.2、脱证(阴竭阳亡)3.3、恢复期 3.3.1风痰瘀阻 3.3.2气虚络瘀 3.3.3肝肾亏虚4、疾病分期4.1、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

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4.2、恢复期: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

4.3、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三、中医综合治疗:针灸治疗-毫针中脏腑:闭证以启闭开窍,取督脉、十二井穴为主;脱证以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用艾柱灸为主。

中经络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肢体瘫痪: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病初单刺患侧,有针感后,主穴接针灸治疗仪,针对肌肉瘫痪程度,肌力在0-2级者用连续波与疏密波交替,每隔15分钟换频一次,3级以上以连续波为主,每次50分钟。

瘫痪体针取穴:上肢:肩三针手三针臂中内关八邪。

下肢:环跳股三针悬钟丘墟太冲历兑。

口眼歪斜:取穴:风池下关牵正地仓颊车阳白迎香水沟太阳鱼腰。

上两种同时配用以下疗法:头针:取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

闪罐:选用适用于面部应用的口径大小的火罐,于瘫痪局部或所选穴位为中心,连续闪罐至皮肤潮红为度。

推拿:用一指禅推法、鱼际揉、点按患侧。

表情动作训练:对着镜子进行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训练师按体操节奏进行,每个动作做二---四个八拍,每天2-3次。

失语体针:舌三针下关哑门涌泉头针:以颞前线为主。

语言锻炼:嘱患者从单字、双字、成语、常用语逐步练习。

吞咽困难体针:上廉泉天突内关照海头针:语言1、2区。

吞咽锻炼:嘱患者进行吞咽唾沫,少量多次饮水训练。

肢体麻木体针:风池血海脾俞阳陵泉足三里阿是穴梅花针: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刺激强度以患者适宜为度。

闪罐:以患肢局部为主,行闪罐(方法同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体针: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三阴交厉兑阿是穴闪罐:以患肢局部为主,行闪罐(方法同上)失语体针:舌三针、下关、哑门、涌泉。

头针:以颞前线为主。

语言锻炼:嘱患者从单字、双字、成语、常用语逐步练习。

本科室治疗特色: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对症治疗。

体针:以十四经穴为主,处方:头颈部:人中哑门风池完骨风府上肢:肩髃肩贞极泉曲池内关合谷八邪下肢:环跳委中太冲悬钟股三针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加减:肢体痉挛采用阳经穴透阴经穴;肢体软瘫用阴经穴透阳经穴;面瘫加下关、颊车、地仓、太阳四百;失语加舌三针;感觉障碍局部配合梅花针中等度刺激;智力障碍加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头针:采用国际标准化头针分区法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取穴区为主辅以靳三针处方: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枕下旁线颞前线顶旁2线加减:智力障碍加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针刺方法:体针操作:以石氏醒脑开窍法为主。

医者手及穴位皮肤用2%碘伏常规消毒后,人中穴向鼻中隔方向快速斜刺进针5分,针刺顺时针旋转15度左右,用雀啄手法强刺激3分钟,至眼球湿润为度;极泉穴在其下约1寸处行雀啄手法使上肢抽动3次;内关穴行雀啄法使针感放散至前臂,同时,使前臂抽动3次,上3穴每天治疗1次,不留针。

合谷穴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30分钟;风府穴针刺向下透哑门穴;风池穴向鼻尖;舌三针穴针尖向上刺达舌根部,三针指向舌根呈扇形展开,病人自觉局部有酸胀感即可;环跳穴患者侧卧用6寸长针直刺后行提插重手法,使下肢抽动,针感放射至足部;委中穴提插刺法,是小腿抽动3次;三阴交穴针尖向内沿骨膜向后刺,针感放散至小腿内侧;其余体穴常规针刺,留针40分钟。

留针同时接G-6805针灸治疗仪。

头针操作:用左手固定患者的头部,头穴区常规2%碘伏棉签消毒后,使用华佗牌0.45*30毫米毫针,快速以150夹角进针,针尖沿皮轻微、快速、不断捻转刺入1寸,达帽状腱膜下后,以右手拇指掌面与食指绕侧面持住针柄,快速小幅度捻转200次/分钟,用间断行针的方法,行针约2分钟;间隔10分钟再行针1次,重复4次,共计40分钟。

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针刺时,采用连续接力式刺4—5针,每针刺入1.0寸;四神针针尖向前、后、左、右外刺,以扩大刺激范围,每日1次,每周6次,休息1天。

康复训练法:在留头针的同时进行,每次40分钟,每日1次,每周5次。

偏瘫康复训练法: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良肢位摆放,牵拉关节,蹲位,站立位训练等,持续时间从开始的几秒到几分钟不等;感觉障碍康复训练法:嘱患者或家属用手拍打或揉搓麻木区域,连续进行10分钟,间隔10分钟,再进行一次,反复3次。

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法:记忆力训练(近事记忆、远事记忆等);书写能力训练;注意力及手眼协调能力训练;计算能力;游戏训练如鼓励患者下跳棋、玩扑克等;定向力训练等。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法:采用洼田式饮水实验【3】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

医者嘱患者两三口喝下一茶匙水,如无问题,以杯盛30ml温水递给坐着的患者,让其“像平常一样喝下”,如此反复进行2-3次,期间,配合发音训练,面部下颌及喉部运动,进食训练等;失语康复训练法:针对患者表现的失语类型进行训练,从单字、单词、双字、成语、到简单的日常用语,数字等等,反复练习,复习,强化记忆;六、科室中医设置设备:我科在治疗脑卒中病中,以体针,头针治疗为主,辅以闪罐,手法,脑电生理治疗仪,微波治疗仪,艾灸等。

对于肢体麻木患者配合梅花针治疗;对失语或吞咽困难的患者配合舌针治疗。

所用中医诊疗设备有TDP 治疗仪,G6805-1治疗仪,单孔、双孔、三孔艾灸盒,刮痧板、脑电生理治疗机,微波治疗机,六和治疗仪,空气压力治疗仪等。

七、难点分析针灸治疗中风疗效满意,尤其对于恢复期神经功能的康复有促进作用,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