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1.参照物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时所假定的不动物体。

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通常选择方便研究的物体。

不同的参照物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否则会导致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1:在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在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情况下,观察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看到乙汽车向后退去,乙汽车的运动情况可能有三种:①未动;②向东运动,但速度不如甲汽车快;③向西运动。

解释___《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___看一千河”可以分为两句来解释。

第一句表示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表示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2.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也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三种: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的方法;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的方法;⑶比较百米赛跑运动员和万米运动员的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方法。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快慢不变,沿着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m/s。

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

直接测量工具为速度计。

练:在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秒、13.7秒、13.9秒。

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问题段落。

1)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测量工具、测量环境和人为因素。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和使用更精密的仪器。

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运动和力基础知识点导航一、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三、重力(G)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物重)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5、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1. 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基准物体或坐标系。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是标量和矢量。

- 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率,是矢量。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3.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力。

- 弹力:物体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 流体阻力: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分力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

5. 动量与冲量- 动量: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矢量。

- 冲量: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是矢量。

-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6. 动能与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7. 圆周运动- 向心力:使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的力,指向圆心。

- 向心加速度:物体在圆周运动中,速度方向的变化率,指向圆心。

8. 相对运动- 相对速度: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

- 相对加速度: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加速度。

9. 刚体的平衡与转动- 刚体平衡条件:刚体上所有力的矢量和为零,所有力矩的矢量和也为零。

- 转动惯量:刚体对于旋转轴的惯性特性。

- 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角动量保持不变。

10. 流体静力学- 浮力:流体对物体的上升力,与物体所排流体的重量相等。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如果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 ,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km/h)。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对于变速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注意正确放置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钟表。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四、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一、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3: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m/s;km/h1m/s=3.6km/h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单位: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kmdmcmmmu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厚的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力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的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可以产生力的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五、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1. 基本概念1.1 力(Force):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2 质量(Mass):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1.3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1.4 运动(Motion):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5 速度(Velocity):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1.6 加速度(Acceleration):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2. 力的作用2.1 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2 摩擦力(Friction):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力。

2.3 弹力(Elastic Force):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2.4 流体阻力(Fluid Resistance):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3.1 合力(Resultant Force):多个力作用在一点时的等效力。

3.2 分力(Component Force):合力的分解,按照一定规则分解为若干个力。

4. 牛顿运动定律4.1 牛顿第一定律(Inertia Law):物体若未受外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3 牛顿第三定律(Action-Reaction Law):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动量与能量5.1 动量(Momentum):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矢量量。

5.2 动能(Kinetic Energy):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5.3 势能(Potential Energy):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5.4 机械能守恒定律(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6. 圆周运动6.1 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使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的力。

四年级科学《运动和力》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运动和力》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运动和力》知识点运动和力是四年级科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运动和力,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力的作用。

在运动和力的学习中,我们会探索物体的运动方式、力的种类和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等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逐一来了解这些知识点吧。

一、物体的运动方式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比如小汽车沿直路行驶;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曲线上的运动,比如乒乓球在球桌上的弧线运动。

不同的物体在不同的场景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运动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观察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力的种类和作用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常见的力有推力、拉力、重力、弹力等。

推力是指把物体往前推的力,比如我们推门;拉力是指把物体往后拉的力,比如我们拉绳子;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物体朝向地面下落;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压缩或拉伸而产生的力。

力的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另一种是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比如我们用力推动小汽车,小汽车就会开始运动;而当我们停止推动小汽车时,小汽车就会停下来。

又比如我们用力拉绳子,绳子就会拉紧;而当我们停止拉绳子时,绳子就会变松弛。

三、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来表示。

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当物体质量越大或加速度越大时,所需的力就越大。

比如我们用力推动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大卡车,大卡车所需的推力会更大。

力的方向则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定。

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如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如果物体处于曲线运动状态,那么力的方向则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与运动和力相关的知识,比如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可以使物体受阻或减慢运动速度。

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力,比如我们滑动的小车。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运动与力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其中包括了运动的三要素、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斜抛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三要素运动的三要素包括位移、时间和速度。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用Δx表示。

时间是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用Δt表示。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用v表示,即v=Δx/Δt。

速度的方向即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二、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相等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速度恒定。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三、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v=at+v0来表示,其中v为末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v0为初速度。

四、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一个力的作用下同时具有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斜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独立的运动。

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是恒定的,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在自由落体的作用下是变化的。

五、牛顿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也就是说,物体的状态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发生改变。

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这里F为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说明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在任何一对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个定律说明了力是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六、其他知识点除了以上提到的知识点外,初中物理中还包括了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重力、弹力、浮力等内容。

力的合成与分解指的是两个力的合力可以通过向量相加来求得,反过来,合力也可以分解为两个力。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作用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第八章《运动和力》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

以下是该章节的知识点详解总结。

一、运动的概念1.运动的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考系的位置发生改变,称为运动。

2.物体的运动状态:位置、速度、加速度。

3.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位置、位移和路径1.位置:物体所处的空间点的位置。

2.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末位置的变化量。

3.路径:物体运动时所经过的轨迹。

4.平移和旋转:物体的位移可以是平移或旋转。

三、速度与速度的计算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瞬时速度: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4.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四、速度和位移的关系1.位移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当速度方向变化时,位移方向也随之变化。

2.速度与位移的正负关系: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同时,速度与位移为正值;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反时,速度与位移为负值。

五、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不变。

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在时-位置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六、加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1.加速度:速度变化率的大小和方向。

2.平均加速度: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3.瞬时加速度:在其中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

4.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七、变速直线运动1.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改变。

2.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在时-速度图像中,曲线的切线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通过速度-时间图像中的面积可以计算位移。

八、力的概念1.力的定义:使物体发生形状、位置或速度改变的作用,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或天平。

九、力的效果1.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位置或速度。

运动和力知识总结归纳

运动和力知识总结归纳

运动和力知识总结归纳
运动和力知识总结归纳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1N的大概概念,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的一个选项
4、力的三要素,可能会出现在填空或选择
5、力的`示意图考作图
6、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会用来解释某些现象
7、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实验
注意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可能考选择的一个选项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推理得出的
8、知道惯性现象
知道是利用惯性还是防止惯性危害
能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可能简答题)
9、知道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判断两个力是否为一对平衡力(选择题,一般考是否同体这一条件)
能理解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牢记:当物体静止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平衡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只要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合力肯定为0
10、会进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及求合力。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当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发生位置变化时,我们就说该物体在运动。

2.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点;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3. 运动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等类型。

4. 运动的规律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规律启示我们认识到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力决定的。

二、力的性质和分类1. 力的定义力是导致物体产生形状、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它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强度的物理量。

2. 力的性质力的性质包括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方式。

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可以合成和分解;作用点是力的作用位置;作用方式包括挤压力、拉力、摩擦力、弹力等。

3. 力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内力和外力、重力和电磁力、正交力和切向力等。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就是所谓的惯性定律,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发生改变。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同。

即F=ma,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凡作用必有反作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即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另一个物体对其也将施加等大反向的力。

四、重力和摩擦力1.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被称为重量。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一、认识力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测量力(一)认识弹簧测力计1.概念: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二)使用弹簧测力计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如果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范围。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一)拉力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活动:拉力大小与小车研究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实验步骤: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我们的发现:(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3)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

垫圈的重力(二)反冲力用气球驱动小车材料:小车、气球实验步骤:1.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2.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

3.将气球吹大一点,观察小车行驶距离。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运动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它是物体在空间中移动的过程,也是物体发生形变或者状态改变的过程。

运动是一种基本的物理现象,它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

2. 运动的描述根据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规律,可以对运动进行描述。

常见的描述方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 运动的分类根据物体运动的方式,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其中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做曲线轨迹的运动。

4. 运动的规律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是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力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为运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5. 运动的应用运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工程、交通、体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运动规律的研究,可以设计各种运动装置,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力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的作用,它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形变或者状态改变的原因。

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它在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力的性质力有多种性质,包括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方式等。

力的大小可以用标量表示,而力的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方式则需要用矢量来描述。

3.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包括摩擦力、支持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包括重力、静电力、磁力等。

4. 力的测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来确定,常见的力的测量方式包括弹簧测力计、天平测力计等。

通过对力的测量,可以了解物体受力的情况,为力的应用提供依据。

5. 力的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表现为力的作用和反作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一原理在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对于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与力》 知识清单

《运动与力》 知识清单

《运动与力》知识清单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参考系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会不同。

3、质点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就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称为质点。

4、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5、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6、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是矢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速度公式:v = v₀+ at(2)位移公式:x = v₀t + 1/2at²(3)速度位移公式:v² v₀²= 2ax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1)平均速度:v =(v₀+ v)/2(2)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 T 内,位移之差为一恒量:Δx = aT²3、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加速度为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相互作用——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3、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可以精确地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地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4、几种常见的力(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一、力与运动1.动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启动,阻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动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二、常见的力1.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在地球上,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就越大。

(2)和重力有关的现象: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物体受到的反冲力与其运动方向相同。

喷气式飞机、火箭、烟花等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3.弹力(1)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2)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面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大。

(3)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就不能完全恢复弹性,这个限度就叫弹性限度。

如果弹簧超过弹性限度,就无法或不能完全恢复弹性。

弹簧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施加的外力越大),弹簧伸得就越长。

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

4.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有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两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一个物体滑动时的摩擦力大于滚动时的摩擦力。

(3)模拟搬运重物实验中,三种方式产生的摩擦力从大到小的排序是:直接拉纸盒、用“滚木”移动纸盒、给纸盒安装轮子。

(4)古时候,人们搬运很重的物体时,往往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

这种做法的原理是变滑动为滚动可以减小摩擦力。

(5)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其他条件相同)物体的重力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运动方式滑动,摩擦力较大滚动,摩擦力较小(6)生活中的摩擦力摩擦力的改变例子方法增大摩擦力鞋底的花纹、自行车把手上的花纹使接触面更粗糙拔河比赛前清扫场地沙粒变滚动为滑动减小摩擦力自行车轴承变滑动为滚动气垫船、磁悬浮列车使接触面分离三、力的测量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2.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5.平衡力: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也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四个,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6.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也被称为惯性定律,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7.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为静止或匀速运动,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当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
变,可能表现为运动快慢改变,运动方向改变,或者运动状态同时发生改变。

以上就是运动和力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一、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 )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 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二、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
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三、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力叫弹力
说明: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

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
①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

注意杆的不同。

②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

③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

(4)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 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k 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

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

四、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
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i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
D. 接触面不光滑。

ii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iii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y 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

应具体分析。

②卩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iv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2)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3)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i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i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0。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iii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O v F W Fm其中Fm为两个物体间的最大静
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y sFN o
V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五、编外
*力的合成
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3)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
①两个力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 —F2| < F< F1 + F2
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
可能等于零。

③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 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已知两分力求合力有唯一解,而求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如不限制条件有无数组解。

要得到唯一确定的解应附加一些条件:
①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两分力的大小。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
若F1 = Fsin 0或F1 > F有一组解
若F > F1 > Fsin 0有两组解
若F v Fsin 0无解
(3)在实际问题中,一般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处理问题的方便需要进行分解。

(4)力分解的解题思路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
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必须注意: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仅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不能认为在这
两个分力方向上有两个施力物体。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在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上的一种简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的运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骤如下:
(1 )正确选定直角坐标系。

通常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坐标轴方向的选择则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原则是使坐标轴与尽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两坐标轴分解的力尽可能少。

(2)分别将各个力投影到坐标轴上。

分别求x轴和y轴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
Fx= Fix + F2x + F3x + ……;Fy= F1y + F2y + F3y + ……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岀Fx = 0,Fy= 0,这是处理多个作用下物体平衡物体的好办法,以后会常常用到。

(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