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资料

合集下载

胃息肉 (1)

胃息肉 (1)

带你读懂癌之近亲——胃息肉胃息肉是一组起源于胃黏膜上皮或黏膜下的胃内局限性隆起性良性病变。

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检查适应证的转变及对相关疾病预防意识的增加,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就目前看来,胃息肉早已成为除慢性胃炎、胃癌以外临床常用的诊断名词。

1.胃息肉的分类1)组织学分类主要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还有错构瘤型息肉等少见类型。

胃底腺息肉又称为Elster腺囊肿,与萎缩性胃炎无密切相关,且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低。

增生性息肉可见于胃组织的任何部位中,于胃窦部常见,从几毫米到几厘米大小不等,大多数增生性息肉的最大径1cm,最大的可达12cm大部分是广基性息肉,大的增生性息肉通常可有蒂或有亚蒂。

腺瘤性息肉常单发,多见于胃窦部,此类发育异常的上皮细胞,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典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肠化生的胃黏膜上皮上出现。

炎性息肉是胃黏膜组织的良性增生,息肉多无蒂,体积小。

其腺上皮细胞增生旺盛,且排列异常拥挤,病理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2)日本山田分类I型息肉最为常见,其形态一般呈无蒂半球形,隆起与胃黏膜间角度大于90°,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或稍红,好发于胃窦、胃体及胃底。

II型息肉常呈半球形,无蒂,其隆起与胃黏膜间角度近90°,表面发红,中央可见凹陷,多见于胃体、胃窦及胃底交界处。

III型息肉好发于幽门部,表面不规则,呈菜花样、山脉状或棒状,无蒂,息肉与黏膜间角小于90°。

IV型息肉有细蒂,蒂之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或近似颗粒状,异型性显著。

2.临床表现多数胃息肉患者无症状,胃镜为其主要的发现、确诊、治疗手段。

有合并症时才会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呕血、黑便等,极少数病人出现失血性休克。

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随胃蠕动波进入幽门时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能随体位改换而使症状缓解。

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因而可有相应的症状。

胃息肉的症状及饮食注意

胃息肉的症状及饮食注意

避免进食腌制食物
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盐分 及某些致癌物质。
少量多餐
一天三餐以上,比如5小 餐,只要你觉得舒服就行。睡 前忌进食,饮食不宜过多过饱 ,以免胃窦部扩张过度而增加 胃酸的分泌。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如果症状严重,吃一些软性食物,或 者将蔬菜搅碎,再烹调。
胃息肉饮食注意事项
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
避免进食油炸食物
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 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 品、腌腊食品等。番茄制品、咖啡、 酒类以及所有会直接刺激食道的食物 会不会引起胃酸,你最好避免食用。
这些食物不易消化,会加 重消化道负担,多吃引起消化 不良。
胃息肉的症状及饮食注意
将不定期更新消化科普知识,敬请关注
张璐教授整理发布
目录
01、胃息肉的症状 02、腹痛 03、恶心和呕吐 04、上腹部不适 05、胃息肉饮食注意事项
01
胃息肉的症状
Symptoms of gastric polyp
1、早期或无并发症时 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 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 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 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 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 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 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 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 咽困难。
胃息肉饮食注意事项
饮食有规律
注意饮食调理养护,有规律地定时定 量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尤 其应避免暴饮暴食。
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由最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将采渐进的 方式,即由稀而浓,由液体到软质至固体 ,让胃逐渐习惯消化食物。
注意营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衡

胃息肉的分型

胃息肉的分型

息肉的分型向来比较多和杂,现总结一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胃息肉的分型规范和比较统一的息肉的分型基本状况息肉分型目前用较多二字来反映是客观的,应用上难以统一来形容是现实的。

总体上的分型有:按大体形态学或组织学、病理、病生、病变性质等。

目前国内外较多的是Morson 的组织分类,即: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

根据息肉数目多少分为多个与单发。

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按山田和中村的分类,以胃息肉为例,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其性质将其分为四型,I 型: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Ⅱ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Ⅲ型: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Ⅳ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

中村按息肉的形态和组织学改变的不同将其分为Ⅲ型:Ⅰ型最多,一般直径不超过2cm,有蒂多数,也有无蒂,表面比较光滑,呈颗粒状、乳头状或绒毛状,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也可呈暗红,多见胃窦部,此型与腺瘤性息肉相当。

Ⅱ型:多见胃窦部与胃体交界处,息肉顶部常发红,凹陷,是由于反复的粘膜缺损,再生修复而形成,合并早期胃癌最多,组织学改变与Ⅰ型不同;Ⅲ型:呈平盘状隆起,形态与Ⅱ a 早期胃癌相似,此型相当于Ⅱ a 亚型异型上皮灶。

同时尚有与结肠息肉相类似的由肠上皮而来的乳头腺瘤,癌变率较高,中村认为可列入Ⅳ型。

山田和中村的分类分型无论在国内外、过去和现在一直被人们应用,说明了该分类分型的科学性、实用性。

使诊断能较准确地反映疾病的部位、性质、病程,对指导诊断治疗用药及其它有效合理的手段选择、制订治疗方案和预后估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二)胃息肉的分型习惯性和随意性的息肉分型状态无论在临床和各种病案及有关各种报告上还是各种学术期刊上,只要注意观察均可见各种各样的术语表述其分类型。

这一问题不是术语表达问题,更不是应用方法问题,而是概念问题,我们认为概念不能混淆,矫正和统一是必行的。

(三)胃息肉的分型根据经验分型息肉分类分型无论何种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客观地反映疾病、为能解除疾病提供根据,本着这一原则,有人认为前人较多分类分型虽能反映疾病,但对指导临床运用内镜诊断和治疗息肉有较大的缺陷。

胃部息肉病理报告

胃部息肉病理报告

胃部息肉病理报告摘要本文所述为一例胃部息肉病理报告。

通过病理组织学的分析和鉴定,确定该胃部息肉为良性息肉,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引言胃部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主要由胃内黏膜组织的增生引起。

它通常以黏膜表面上突出的肿瘤样结构呈息肉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胃肠道出血等症状,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了解胃部息肉的病理特征对于确诊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病例描述病人信息•年龄:56岁•性别:男性•主要症状:上腹部不适病理检查该病例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部肿物,随后送至病理科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学分析。

组织学表现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胃部息肉位于贲门区,大小约为0.8cm × 0.6cm × 0.5cm。

切面呈光滑的黏膜样结构,并且表面凹凸不平。

微观描述光镜下观察,该息肉主要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包括上皮细胞、腺体细胞和纤维组织。

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形成腺体结构。

腺体管腔中充满了黏液样物质,并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纤维组织以及少量血管可见。

免疫组化染色为了进一步确认该胃部息肉的类型,我们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显示,该息肉呈阴性表达CK20和CK7,并且CD34染色显示少量血管。

诊断结果综合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我们最终对该胃部息肉的病理诊断为: - 胃部良性息肉 - 组织学类型:腺瘤型息肉讨论胃部良性息肉是常见的内窥镜检查所发现的病变之一。

其典型的病理特征是上皮细胞和腺体组织的增生,形成息肉样突起。

这种类型的息肉通常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尺寸较小且常见于老年人。

虽然大多数胃部息肉为良性病变,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发展为胃癌。

因此,对于发现的胃部息肉,及时进行病理学的鉴定和诊断十分重要。

对于胃部良性息肉,一般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而是通过内窥镜切除术进行治疗。

通过完整切除息肉,可以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和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并且,对于切除的息肉组织应进行病理学的进一步分析,以确保完整切除并排查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

胃息肉ppt课件

胃息肉ppt课件

学习交流PPT
19
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术前准备
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四项、肝功能及心电图 内镜观察可以大致判断范围包括长度,宽度及深度. 活检可以帮助确定性质. 超声内镜是术前准确判断早期消化道肿瘤最有效的 方法. 借助高分辨率的腔内超声探头可以精确地显示 肿瘤浸润的深度和累及的层次. 对于病变仅累及黏膜 层以及局限于黏膜下层上1/3 层内可以采用微创切除 治疗.
变率较高;
学习交流PPT
9
Gardn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 其特征为结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这3个特征 。属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征结肠息肉的恶变率很高,男女发病率相似。
Turcot综合征又名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 其特征为家族性多发性结肠腺瘤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非 常罕见,男女均可患病,发病年龄为2-84岁,平均17岁,年轻人多见。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予治疗,不可避免地出现癌变, 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
学习交流PPT
1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学习交流PPT
14
胃肠息肉诊治原则 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学习交流PPT
15
经内镜切除是胃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 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 ● 多数为一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 定期随访 ● 可发现息肉复发 ● 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不仅能反映息 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
学习交流PPT
4
胃息肉的分型
山田分型: 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其性质分为四型, I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界限; Ⅱ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 Ⅲ型: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亚蒂; Ⅳ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

胃息肉病理报告

胃息肉病理报告

胃息肉病理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就诊日期,2021年10月15日。

临床诊断:
1. 胃息肉。

2. 胃疼痛。

病理所见:
镜下可见胃黏膜上有一大小约0.5cm的息肉状突起,表面光滑,呈蓝红色,质地较软,未见明显溃疡或出血。

HE染色示息肉内部血管丰富,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染色示,CD34(+)、CD117(-)、DOG-1(-)、S-100(-)、Desmin(-)、SMA(-)、Ki-67(<1%),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符合胃黏膜上间质瘤的病理特征。

诊断意见:
1. 胃息肉,腺瘤样息肉,良性。

2. 胃黏膜上间质瘤,低度恶性潜能。

讨论:
胃息肉是指黏膜上局限性突起的病变,可以是良性的腺瘤样息肉,也可以是低度恶性潜能的间质瘤。

本例患者镜下所见息肉状突起表面光滑,呈蓝红色,质地较软,未见明显溃疡或出血,符合腺瘤样息肉的特征。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息肉内部血管丰富,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同时Ki-67标记指数低于1%,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符合胃黏膜上间质瘤的病理特征。

因此,诊断为胃息肉,腺瘤样息肉,良性,同时伴有胃黏膜上间质瘤,低度恶性潜能。

结论:
患者所见胃息肉为腺瘤样息肉,良性,但同时伴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胃黏膜上间
质瘤,需要密切随访观察。

建议患者定期复查,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时就医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你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你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16预防与治疗·专家门诊你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王伯军胃息肉,就是长在胃里的隆起物,是起源于胃黏膜层,向胃腔内生长,突起于胃黏膜表面的乳头状组织。

胃息肉较为常见,在无症状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 ,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为1%~3%。

一般生长较为缓慢,大小不一,小的1~2毫米,大的2~3厘米,可单个亦可多发,最多可有上百枚。

胃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它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癌变率高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厘米、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那么,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呢?目前,发生胃息肉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据研究,胃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

有些息肉病因明确,如Peutz-Jeghers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呈错构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多为腺瘤性息肉,极易癌变,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其中约40%的病例息肉完全消退。

因此,对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治疗,然后根据息肉消退情况再作相应处理。

3.胆汁反流十二指肠反流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促进胃泌素分泌,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4.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近年来报告长期(指连续服药1年以上)服用质子泵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者在胃底长出多发性的小息肉病例也逐渐增多。

11胃息肉资料

11胃息肉资料

xxx先生系统养生治疗方案(说明:本方案适用期半年)一、西医治疗定义: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

生长在胃内的息肉称之为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上绝大部分胃息肉是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

病理分类:胃底腺息肉: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人中出现率更高。

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的风险几乎没有。

只有在非常少见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胃底腺息肉有癌变的风险。

增生性息肉:这种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这种息肉的最主要病因。

腺瘤样息肉:这种息肉也常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中发现,息肉常常伴有黏膜细胞的化生,有很大的癌变风险。

息肉病: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有很多类型。

其他:以息肉为表现的肠道疾病还有很多,比如一些除腺瘤以外的肠道肿瘤可以表现为肠道的息肉,比如有些淋巴瘤,肠道类癌等等。

还有一些黏膜下肿瘤,比如胃肠道间质瘤,脂肪瘤等也可以表现为息肉样的病变。

临床表现绝大多数胃息肉是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胃息肉的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常常见于比较大的增生性或者腺瘤样的息肉,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

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

靠近幽门生长的较大的息肉还可以引起幽门的梗阻,表现为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不同类型的息肉,不同病因的息肉也会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

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会有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淋巴瘤患者可以有慢性发热,消化道出血。

类癌可以导致类癌综合征等等。

治疗原则胃息肉的治疗原则是: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

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观察随访就可以了。

胃息肉医学资料PPT

胃息肉医学资料PPT
8
胃息肉的分型
胃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 息肉越大, 癌变率越高 ● 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 ●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 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
变率较高;
9
Gardn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 其特征为结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这3个特征 。属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征结肠息肉的恶变率很高,男女发病率相似。
胃息肉的内镜治疗
1
内容
胃息肉的简介 内镜下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 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方法 术后并发症
术后随访
2
胃息肉的简介
? 胃息肉是指胃肠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凸起到腔内而 形成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 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
? 发病原因很多:主要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它 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高脂肪、高动物蛋白、 低纤维素)等因素有关。
痛、腹胀、便血或皮肤黑斑等原因来就诊,可根据其皮肤粘膜色 素斑、胃肠道多发息肉及家族史这三大临床特点而得到诊断。
11
黑斑息肉综合征
12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 不一的息肉,严重者从口腔一直到直肠肛管均可发生息肉, 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息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不等, 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成簇。发病初期可无明显症状。
Turcot综合征又名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 其特征为家族性多发性结肠腺瘤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非 常罕见,男女均可患病,发病年龄为2-84岁,平均17岁,年轻人多见。
Cowden综合征又称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

胃息肉的症状

胃息肉的症状

胃息肉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胃息肉的症状*二、胃息肉的并发症*三、胃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1. 胃息肉吃什么好2. 胃息肉不能吃什么胃息肉的症状胃部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疼痛不适,但绝大多数胃息肉是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胃息肉的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常常见于比较大的增生性或者腺瘤样的息肉,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

失血、贫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恶心、呕吐: 靠近幽门生长的较大的息肉还可以引起幽门的梗阻,表现为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胃息肉的并发症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

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为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

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难。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则较为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1、胃息肉吃什么好注意营养均衡:食物要选富有营养、易消化的细软食物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

你可以吃煮熟的粟子、大米粥、羊奶、酸乳、白乳酪、开菲乳。

如果症状严重,吃一些软性食物,例如米汤、酪梨、香蕉、马铃薯、南瓜类。

胃息肉手术后为利于伤口的愈合及体力恢复,需摄取含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之食物,如:蛋、肉类、鱼类、豆类、牛奶和水果、绿叶蔬菜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能全素。

也就是说,食物的种类并不需特别的限制,不过,为了适应消化能力的减少,应在食物的量和质方面作适度的调整。

2、胃息肉不能吃什么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如油炸食品、腌腊食品、辣椒、大蒜等。

胃息肉病理报告

胃息肉病理报告

胃息肉病理报告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它通常是由于长期胃部炎症或其他因素引起。

如果发现胃息肉,医生往往会建议进行胃镜检查,并获取胃息肉的病理报告。

这份报告是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一、患者信息与临床资料病理报告的首要部分是患者的个人信息以及相关的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症状描述、病史、家族病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医生了解病情背景和判断治疗方式非常关键。

二、病理标本信息病理报告还会详细描述患者提供的病理标本。

这些标本通常是通过胃镜检查时取得的组织样本,也包括了显微镜下所见的各种形态特征。

病理标本的取样方法和数量不同,可能会对病理报告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这部分的信息对于医生诊断和治疗意见的制定至关重要。

三、镜下病理结果描述病理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关于胃息肉组织的镜下病理结果描述。

这部分会详细描述肿瘤的类型、大小、形态结构、细胞学特征等。

例如,如果发现细胞异常增生、组织结构紊乱等恶性特征,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

同时,描述中还会包括相关的病理指标,如组织学分级、分期等等,这些数据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四、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病理报告的下一部分是关于具体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理医生会根据胃息肉的特征和病理学知识,得出对患者的诊断结论。

例如,结论可能是胃息肉良性或恶性程度的评估,或是不同类型的胃息肉的鉴别诊断。

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患者治疗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五、病理报告中的特殊检测项目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在胃息肉的病理报告中添加特殊检测项目。

这些项目通常是为了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评估预后风险。

例如,免疫组化染色、分子遗传学检测等,这些检测能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六、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病理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

这部分会对病理结果进行解读,并给出针对该诊断的治疗建议和预后风险评估。

临床意义的交代有助于医生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和关注点。

胃息肉病理报告

胃息肉病理报告

胃息肉病理报告近年来,胃息肉在我国成为了越来越常见的胃部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人被发现患有胃息肉后选择进行胃部手术治疗。

在手术治疗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诊胃息肉的性质和大小。

而胃息肉的病理学报告则成为了医生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的重要依据。

胃息肉的病理学报告内容包括:1. 病理类型:胃息肉的病理学类型通常分为非息肉性病变和息肉性病变。

非息肉性病变通常是直接发生在胃壁上的病变,如胃溃疡和胃癌等。

而息肉性病变则表现为一块突起的息肉,可以是单个或者多个。

2. 良恶性评价:评价胃息肉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是病理报告的重要内容。

如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胃息肉为恶性,医生将需要进一步考虑术前治疗和手术的选择。

3. 大小和数量:胃息肉的大小和数量对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影响。

大的胃息肉通常需要手术切除,而小的胃息肉则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4. 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点:病理学报告还需要对胃息肉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点进行描述。

这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分析。

为了让病理学报告更加准确和详细,医生通常会提供多种检查结果和样本,包括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检查、内窥镜检查和组织切片检查等。

这些检查结果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病理学报告的准确度和精度。

需要注意的是,病理学报告仅作为医生诊断和治疗胃息肉的参考,不应该替代其他检查和检验结果。

患者和医生需要共同努力,搜集和分析所有的病情资料,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胃息肉的病理学报告是诊断和治疗胃息肉的重要依据。

医生需要根据病理学报告的结果,结合其他检查和检验结果,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胃息肉分型标准

胃息肉分型标准

胃息肉分型标准
一、大小
根据胃息肉的大小,可以分为小型息肉、中型息肉和大型息肉。

小型息肉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中型息肉直径在5-10毫米之间,大型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

二、形态
胃息肉的形态可以分为隆起型、凹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是指息肉凸出表面,凹陷型是指息肉表面凹陷,平坦型是指息肉表面平坦无变化。

三、数目
胃息肉的数目可以是单个或多个。

单个息肉通常较大,多个息肉可能是小型的。

四、组织学类型
根据组织学类型,胃息肉可以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化生性息肉等。

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的可能,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治疗。

五、恶性程度
胃息肉的恶性程度可以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分为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低度恶性通常指癌细胞分化良好,恶性程度较低;中度恶性指癌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较高;高度恶性指癌细胞分化极差,恶性程度极高。

对于具有恶性特征的胃息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胃息肉的分型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胃息肉的大小、形态、数目、组织学类型和恶性程度的评估,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评估预后。

胃部息肉是什么胃部息肉的形成原因及临床表现

胃部息肉是什么胃部息肉的形成原因及临床表现

文章导读
胃部息肉,是一种在胃部长出的多余的肿物,一般都是位于胃粘膜的表面上。

胃部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不用担心病变,但是它的存在仍会给人带来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胃息肉大多是由于胃部感染或损伤而引起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比如说高频电凝切除法、微波灼除法、激光法等,也可以直接通过手术将其摘除。

另外为了防止癌变,胃息肉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同时自己也要进行自我保健。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胃息肉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胃部息肉
1.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上局限隆起的良性病变,多是由胃粘膜异常增生而来的。

胃息肉最常见于胃的胃窦和胃底部分。

2.胃息肉形成原因?
胃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仍不清楚,根据对息肉的研究初步提示:胃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多是由于胃内感染和损伤引起的适应性反应。

如胃窦息肉多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息肉可治愈;而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多与基因突变有关,可能是由于外界或环境因素改变而导致多个基因改变而产生。

3.胃息肉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约半数病人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他原因检查时意外发现。

一些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引起出血)等,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体位改变后症状可缓解。

贲门部息肉可向食管脱垂引起暂时性吞咽困难。

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胃炎,因而可有相应的症状,如上腹不适,反酸,烧心等。

胃息肉可无阳性体征,伴有出血者可以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

胃息肉大小特点、病理分型、预防措施及健康宣教

胃息肉大小特点、病理分型、预防措施及健康宣教

胃息肉大小特点、病理分型、预防措施及健康宣教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凸出于胃肠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

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可以达到十几枚、几十枚甚至上百枚。

胃息肉的直径多数为几毫米,有时可见直径大于 1 厘米的,直径数厘米的息肉很少见。

胃息肉症状大多数散发性胃息肉不会有特殊不适的症状,但胃息肉可能会合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有些会出现腹部不适、上腹隐痛、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

息肉体积较大、数量较大,或者位置特殊(位于贲门或者幽门的位置),或有糜烂渗血等情况,就可能会出现腹痛、吞咽不畅、腹胀、黑便、贫血等症状。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胃息肉确实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但风险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进行判断。

大小:胃息肉直径≥ 1 cm,癌变风险可能会增加,建议内镜下切除。

胃息肉的病理分型比较复杂,但其病理分型与癌变风险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发现息肉,应取活检送病理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

1. 胃底腺息肉。

有些可能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有关,其癌变率不到 1 %。

直径<1 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直径≥ 1 cm,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

2. 增生性息肉。

通常与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癌变率也是比较低的,其发展为上皮内瘤变的概率为 5% ~ 19%。

40% 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会消退,直径≥1cm者癌变风险有所增加,多数直径>0.5cm者要切除。

3. 腺瘤性息肉。

此息肉为高危息肉,特别是直径>2 cm、病理为绒毛状腺瘤者。

腺瘤性息肉可能跟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存在一定相关性,最好进行内镜下切除,建议术后定期进行胃镜复查,监测时间 3-5 年。

腺瘤性息肉在胃息肉所占比例较低,大多数胃息肉是癌变风险比较低的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且部分息肉可能在治疗胃炎或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自行消失。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尤其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因此,及时发现、积极治疗胃息肉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息肉指胃黏膜上皮发生的局限性病变,向胃腔内突出隆起。

胃镜下胃息肉呈球形、半球形、卵圆形、丘形或手指状突起,表面光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伴糜烂或充血者颜色发红、暗淡或呈草莓样。

以胃窦部多见,其次为贲门及胃体部,单发多见。

有学者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

其发生于胃窦、胃体、胃底、贲门、胃角等部位,以胃窦部最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反酸、烧心等,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恶变率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胃息肉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应用PPI、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吸烟、饮食习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1. Hp感染与胃息肉胃息肉的发生是由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性反应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再生造成的。

胃炎发生常见于Hp感染,Hp刺激胃黏膜引起胃上皮细胞和胃小凹上皮细胞分裂和增生,使胃黏膜增厚;另外,Hp感染同时刺激胃泌素分泌,对细胞的增生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上皮增生发起后首先侵入到黏膜固有层,然后向上生长,形成息肉。

胃上皮细胞在有Hp 感染的情况下生长速度加快,而根除Hp后其生长速度可恢复正常,抗Hp治疗能有效抑制息肉生长,并能预防其电切治疗后的复发。

积极根除Hp对于胃息肉的治疗、预防胃癌的发生还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PPI与胃息肉胃息肉的发生也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其发生与长期应用强胃酸作用的PPI密切相关,PPI致使H+-K+-ATP酶失去活性从而产生抑酸作用,致体内产生持久的低酸环境及高胃泌素血症,尤其是可使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增加,其可能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的损伤修复有关。

胃息肉讲课PPT课件

胃息肉讲课PPT课件

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方法
早期诊断:通过提高公众对胃息肉的认识,实现早期发现和治疗,从而降低癌变风险。
精准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术后护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术后护理指导,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随访观察: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患者的健康状 况。
精准诊断和治疗: 探索更准确、安 全、有效的诊断 和治疗方法,提 高治愈率和生活 质量。
个体化治疗: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
病因研究:深入 探讨胃息肉的病 因和发病机制, 为预防和治疗提 供科学依据。
诊疗技术的发展趋势
诊疗技术:内窥镜技术 发展趋势:无创、无痛、无痕诊疗 诊疗技术:基因检测技术 发展趋势:早期筛查、精准诊断
分类: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 病因: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 症状:上腹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胃息肉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慢性炎症、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胃息肉的形成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如局部炎症刺激、基因突变、细胞增生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术后护理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
饮食调整:术后需遵循少量多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避免进食刺激性食 物。
生活方式改善: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过度焦虑和抑郁。
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避免过度摄入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胃息肉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胃息肉的生长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胃息肉

胃息肉

胃息肉文章目录*一、胃息肉的概述*二、胃息肉的典型症状*三、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四、胃息肉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胃息肉的并发症*六、胃息肉的防治方案胃息肉的概述1、定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

“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胃部。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6、科室消化内科。

胃息肉的典型症状1、胃息肉的典型症状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2、胃息肉的分类 2.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2、腺瘤性息肉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

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

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

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的病因病机目前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性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息肉资料、胃息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目前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二)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部分息肉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 2%2. 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 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

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

本型息肉癌变率高, 30%- 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 2cm 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m 度者恶变率更高。

、既然我们知道了病因,那胃息肉怎么预防? 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 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

黑便 便血或黑便可称为黑 便、便后滴血或鲜血便,血可与粪便混或不混, 主要视出血部位高低、出血量多少而定。

黑便提示出血部位较高 (离肛门远 ) 。

不 论哪一种出血,都说明 病变处血管有破裂,轻者为痔核、肛裂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 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 也可为腹腔项检查结果。

息肉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 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 呕血少见。

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诊断:可达 或黏膜损伤,重者可能是息肉、炎症、溃疡或肿瘤。

腹痛 腹痛 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 多数外器官病变所致, 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胃息肉早期症状有哪些?临床表现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 可脱入幽门管或 指肠, 而出现幽门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

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

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

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

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

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

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

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胃息肉吃什么好?胃息肉手术后为利于伤口的愈合及体力恢复,需摄取含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之食物,如:蛋、肉类、鱼类、豆类、牛奶和水果、绿叶蔬菜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能全素。

也就是说,食物的种类并不需特别的限制,不过,为了适应消化能力的减少,应在食物的量和质方面作适度的调整。

胃息肉手术后的饮食护理大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仅供参考,患者要据医嘱执行饮食胃息肉手术后的饮食注意事项 术后禁食, 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 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

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 量清流质饮食, 50ml 〜 80ml/ 次。

胃息肉手术后的饮食注意事项二 第3日给全量流质,每次 100〜150ml 。

每日6〜7餐。

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 2〜 3 小时进食 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 藕粉等。

餐后宜平卧 20〜 30 分钟。

若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每日 餐,饮食原则:呈半流质状,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 维含量极少,少量多餐。

胃息肉手术后的饮食注意事项三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 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 6 个月后可逐渐据 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患者饮食以自我感觉无不适,饮食内容以低渣、 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进食后 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应暂停进食。

由最易消化的食物开始,5〜 6 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

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 易消化将采渐进的方式,即由稀而浓, 由液体到软质至固体,汤、半熟蛋、肉松、鱼松、蒸蛋或炖鱼肉与稀饭。

出院后可试吃 软质食物,约术后一个月可达到像平常人的饮食。

四、胃息肉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 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将息肉切除干净。

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 胃加重负担。

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五、胃息肉西医治疗方法? ( 一 ) 治疗1. 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 激光及微波灼除法、 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1) 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 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一般电流频率在 300kHz 以上,输出功率为 30〜80W 术前应尽量抽吸胃内液体, 小于 0.5cm 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 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

使用电热活检钳时, 头部咬持轻轻提拉后灼除, 对于有蒂及大于 0.5cm 的无蒂息肉应 尽量选择圈套器切除, 但也可用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分次灼让胃逐渐 习惯消化食物。

通常手术后第十天起可给予流质饮食,诸如:浓1次 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应先将其除。

对有蒂息肉应将圈套器套于蒂上并尽量保留残蒂1cm左右后通电,以避免组织灼伤过深而致穿孔。

对于无蒂息肉灼除时应先以高渗盐水或1 : 10000肾上腺素溶液注入息肉基底部1〜2点,每点1.0ml ,以免圈套切除时损伤肌层及浆膜层,然后用双活检管道内镜先以抓持钳提拉息肉头部,使其基底形成假蒂后再行圈套切除。

对过大息肉可分期处理,即先将息肉头部以圈套器进行部分斜行切除,间隔2 周后斜行切除对侧部分,如未能完全切除可再重复,直到全部摘除; 亦可采用吸引与电凝结合进行治疗,即在内镜前安臵吸引套,将电凝用圈套器经活检孔臵于吸引套内槽中,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后,压吸引息肉至全部吸入吸引套内,收紧圈套器,退出息肉进行电凝。

对于较大有蒂或亚蒂息肉也可采用金属夹结扎后圈套电凝治疗,方法为经内镜活检孔臵入可旋式夹闭装臵器,于息肉蒂茎部进行多枚交叉金属钳夹,阻断病灶血供,待息肉头端呈紫色时,进行圈套电凝切除。

采用圈套电凝术时需注意通电前要缓慢收紧圈套襻,并轻轻提拉以避免机械切割所致出血及组织过深灼伤,圈套襻收紧后要先电凝后电切,反复交替,每次通电时间数秒钟,也可用混合电流间歇通电治疗。

(2)微波灼除法: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且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1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其输出功率为30〜40W治疗前可调整并固定每次烧灼的时间,一般为5〜10s,也可用脚踏开关控制。

操作时经活检口插入微波同轴电缆( 天线) ,使球形探头密切接触病变部位,或针状探头刺入病变部位后进行灼除,应注意控制组织灼伤深度,以免造成穿孔。

该法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易于开展。

(3)激光法: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

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目前多采用Nd: YAG 激光,功率可根据息肉大小选用,一般为50〜70W不等,操作时光导纤维头端距离病灶1cm左右,每次照射0.5〜1s,时间过长可致穿孔,应予注意。

较大息肉可分期多次治疗。

另外亦可用激光治疗,其特点为对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穿透深度浅。

激光对准病灶后应迅速进行照射,以免胃蠕动损伤周围组织。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病理证实,治疗后结扎部位肌层完整,仅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增生及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并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而愈合,故有可避免穿孔发生的优点。

方法:于内镜前端臵一透明吸引套。

将结扎器自活检孔送入并自前端探出,将尼龙丝结扎套或橡皮圈臵吸引套内槽内,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负压吸引息肉使息肉全部吸入至吸引套内,拉动结扎器手柄,使用尼龙丝或皮圈结扎于息肉根部。

结扎后第1 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3〜4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

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局部缺血坏死。

结扎后1〜4 天内局(5)氩离子凝固术:氩气可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丝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到较好的疗效。

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 者。

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 〜3s。

(6)冷冻法:将致冷气体经特制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行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

因此法对单个较大息肉难以1次性治愈,故目前少用。

(7) 射频法:射频为一种200〜750kHz 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蒸发、干燥而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作时控制射频治疗仪输出功率为23〜25W工作时间为5〜10s, 将电极经内镜活检孔导入后,对病变进行治疗。

(8) 酒精注射法:内镜下用无水酒精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每点0.5ml ,见白色丘状隆起为度。

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