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理论研究进展
中医肺系病证理论及从胃论治的探讨
![中医肺系病证理论及从胃论治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f32600802020740be1e9b1c.png)
生, 提高 存 活 率 和 延 长 生 存 期 , 患 者 的 生 活 质量 大 大 提 高 。 使 综 上 所 述 , 慢 阻肺 ” 期 诊 断 是 防 治 “ 阻 肺 ” 最 重 要 的 “ 早 慢 的 第 一 步 , 有 早 期 诊 断 就 谈 不 上 早 期 治 疗 , 有 脚 踏 实 地 地 做 没 只 好 “ 阻 肺 ” 期 筛 查 工 作 , 能有 效 做 好 早 期 防 治 工 作 。 慢 早 才
[ ] 肖立 宁 , 桂香 , 瑞 慧 , . 性 便 秘 临 床 特 点 及 相 关 因 素 调 查 3 李 耿 等 慢 1 7例 E] 世 界华 人 消 化 杂 志 ,0 0 1 () 4 34 7 7 J. 2 1 ,8 4 :1 —1 . [ ] 赵 贞 贞 , 征 , 琳 , . 性 便 秘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及 影 响 因 素 研 究 4 林 林 等 慢 [] 护 理 学 杂 志 ,0 0 2 (7 :-1 J. 2 1 ,5 1 ) 91. [ ] 吴 嘉 垤 , 晓红 , 巍 . 性 慢 性 便 秘 的 特 点 分 析 : 中 心 横 断 面 5 刘 刘 女 多 临 床 调 查 口] 中华 医学 杂 志 ,0 9 8 (8 :2 51 5 . . 2 0 ,9 1 ) 15 —28 [] 张怀星. 6 慢性 便 秘 I床 特 点 及 相 关 因 素 调 查 [ ] 中 国 医 药 科 学 , 临 J.
*江 西 省 吉 安 市 中 心 人 民 医 院 (4 0 0 ; 西 省 吉 安 市 吉 州 区疾 330)江 控 中 心 ( 4 00 330) 21 0 2年 5 2 日收 稿 月 2
目前 病 情 进 展 程 度 。这 一 简 便 的检 查 方 法 将 有 望 推 动 “ 阻 慢 肺 ” 期 防 治 策 略 的提 升 。它 适 应 了 社 区 早期 筛 查 及 早 期 干 预 早 防治 。简 单 的 社 区 干 预就 可 以减 少 “ 阻肺 ” 慢 的危 险 因 素 , 显 能 著 降 低 肺 通 气 功 能 下 降 率 , 过 改 变 生 活 方式 ( 戒 烟 等 ) 治 通 如 和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1eb0c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5.png)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冠心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现代西医对其主要从改善供血、减少心肌耗氧以及缓解症状等方面治疗,但是药物的长期大量使用,易产生不良反应及耐药性。
而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在长期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青睐。
本文主要从冠心病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面论述,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系统、客观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堵塞、冠脉痉挛为发病原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高危疾病。
在中医学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可将其归类于“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等疾病,主要与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等致病因素相关,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是从实致病或从虚致病,从而演变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现代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和血管扩张剂等,在疾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长期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而中医防治从整体出发,同时注重局部症状,通过调肺气、通血脉、助心行血进行治疗,达到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面阐述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病因病机我国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名,但其症状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录。
后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才第一次提出“胸痹”,并对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更系统全面的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点,更贴合临床,对其辨证论治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各个医家临证经验不同,对本病发生的见解也各不相同,查阅文献后发现:大多认为与寒邪、饮食、情志、年迈、体虚等因素相关[1],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心脉痹阻”,病理变化的重点在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ba1207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1.png)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抑郁症现状与挑战1.1 抑郁症的全球流行趋势哎,说起抑郁症啊,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压力山大,抑郁症患者是越来越多了。
根据最新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64亿人受抑郁症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
而且,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疾病负担之一。
你看,这多吓人!1.2 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现在的常规治疗方法呢,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但这些方法啊,副作用大不说,疗效还参差不齐。
有些人吃了抗抑郁药,效果不错,但更多的人呢,要么没效果,要么就是副作用明显,比如口干、失眠、性功能障碍啥的。
而且,心理治疗需要的时间又长,费用也不低,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说,咱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
二、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独特优势2.1 整体调节与辨证论治说到中药啊,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像西药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啊,它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病的。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抑郁症的表现也不一样,中药呢,就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来配药,做到“量身定制”。
这样一来,治疗效果当然就更好啦。
2.2 天然成分与较少副作用还有啊,中药大多是天然药材,跟那些化学成分的西药比起来,副作用可就小多啦。
当然啦,中药也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但相对来说,它们更温和一些。
而且,中药的疗效啊,有时候是慢慢显现出来的,不会像西药那样“立竿见影”,但一旦起效,就比较稳定,不容易复发。
三、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研究进展3.1 中药复方的研究与应用在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中啊,复方的应用可是个热门话题。
科学家们发现,把几种中药组合在一起用,比单用一种中药效果更好。
这些复方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抗抑郁的效果。
而且,中药复方还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副作用的风险。
3.2 活性成分的提取与作用机制探索除了复方研究外,科学家们还在努力提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探索它们的作用机制。
情志病证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情志病证的中医药研究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f1760b16fc700abb68fcd0.png)
情 志学 说是 中 医学 的重要 内容 , 千 年 来 对 指 几 导 临床 防病 、 病具 有 重 要 作 用 。随 着社 会 进 步 和 治 发 展 , 类赖 以生 存 的 自然 、 人 社会 、 作 和生 活 环 境 工 发生 着深 刻 的 变 化 , 种 因 社 会 、 理 或行 为 因素 各 心 所致 疾病 急 剧 上 升 , 能 发 挥 中 医 自身优 势 , 重 如 注
成 了较 为系统 的情 志 病 证 治疗 方 法 。时 至 今 日 , 虽
然 由于现 代心 理疗 法 的客 观 性 、 证 性 受 到 广 泛认 实
的病 因病机 以及 与脏 腑 的关 系 , 目前 理 论 研 究 的 是
难 点所 在 。 在 动物实 验方 面 , 志 的 动 物模 型 制 备 成 功 与 情
古 医籍 中关于 情 志 致 病特 点 只有 散 在论 述 , 未 见 有专论 , 代 学 者 结 合 临 床 实 践 , 行 了 归纳 总 现 进 结 。如 唐学 游 认 为 , 志 致 病 具 有 以下 特 点 : 情 一 是 以精 神情 志变 化 的 症 状 多 见 ; 是 易 感 性 强 , 二 波 动性 大 ; 三是 症状 差 异 性 大 , 异性 不 强 ; 特 四是 具 有 广泛 性 , 出现 神 经 系统 的 症 状 外 , 除 尚见 其 他 系 统 的症状 ; 五是 情 志病 的变 证 多 , 杂证 多 ; 夹 六是 情 志
病证结合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病证结合理论的研究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4de7f254b73f242336c5fb5.png)
种病一证一法一方 的动态诊疗方法 , 即是“ 据病 言证 , 究
证 言法 , 法随证立 , 方证相应 ” 的思路 …。如《 金 匮要略 ・
对此 多有论述 。中医学 辨病与辨 证相结合 的疾 病论治 方
法, 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理论 体系及诊 疗方法 , 是 以有效 地
百 合狐惑阴阳毒病 脉证 并治第 三》 记 载 了诊 疗百 合病 的
要性 。
证结合理论又注入 了新知。其著作 《 素 问气 机原病式 》 中
记载 了大量病证相依和证方相存的条文 , 这也为后世温病
学派 的发展 , 以及 病证 结合理论 的延伸做 出了承前启后 的
贡献 。
秦汉 时期 , 《 黄帝 内经》中就 提 出了石 瘕 、 蕈、 疔等病 名, 并对它们做 了专题论 述。我 国现存 最早 的医方《 五十 二病 方》 就记载 了 1 0 3种 疾病 , 该 书基, 中 医在诊 察患 者时 首辨 其
结合之先河 。另 据 《 南 阳活 人 书》 载“ 因名识 病 , 因病 识
证, 如 暗得 明 , 胸中晓然 , 无 复疑虑 , 而处病 不差矣 ” , 同样 体现 了先辨病后辨证 的诊疗思想 。
随 着 金 元 时 期 医道 昌 盛 , 刘 完 素 首 创 河 间学 派 , 为 病
传统病证结合是古代医家创 建的一种诊疗模式 , 是指 在辨 中医之病的基础上 结合辨证施 治 。其特 点是 以辨病 为主体且贯穿 于整个 诊疗 过程 中, 但 又不 忽视 辨证 的重
△ 通讯作 者: 北京 中医药大 学基础医学 院中医诊断 教研室 , 北 京
1 o o O 2 9
1 北京 中医药大学基础 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 室, 北京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651198f83d049649b66584e.png)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研究进展慢性胃炎乃西医学所称,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罹患者多以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其具有病程长、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性。
而脾胃湿热证是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一类湿热病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受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及饮食结构的影响,以东南沿海罹患者居多,亦是一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慢性反复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痞满”、“胃痛”、“黄疸”、“泄泻”、“痢疾”等范畴。
祖国医学对本病证不但记载详尽,而且在长期的临证诊疗中,众医家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为探究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用药规律,现就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理论及临床治疗综述如下:1文献研究1.1理论渊源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湿热”病机、症状等的相关载述。
如《素问·刺疟论》云:“湿热下行则肠鸣,上蒸则汗出也,鸣已汗出者下行极而上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缛短,小筋驰长,缛短为拘,驰长为萎”。
虽未见对脾胃湿热证的具体描述,但其“湿盛则濡泻”、“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学术思想却为后世脾胃湿热证的理论形成埋下了伏笔[1]。
唐代则明确提出“脾胃湿热”之词,在病因病机及治法和方剂上均有相关记载。
如在《银海精微》的连翘方中,载有“解脾胃湿热”;《外台秘要》载黄疸乃“热气郁蒸”所致;《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则详尽论述有“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
”诸多理论的阐述为脾胃湿热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执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之际,刘完素在《宣明方论》中阐述“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停滞而生水湿,故湿者多自热生”;“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膈”。
张子和《儒门事亲》小儿病中指出“湿热相兼,吐痢之病作矣”。
李东垣则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乃生脾胃湿热证。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如何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3d3252a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c.png)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如何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获取病情资料、判断病证的学科。
它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经过综合分析,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
中医诊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那个时期,人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渐积累了一些对疾病的初步认识和诊断方法。
例如,通过观察身体的外部表现来判断健康状况,注意到某些症状与特定疾病的关联。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诊断学有了显著的发展。
《黄帝内经》的问世,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书中对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法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强调了“四诊合参”的诊断原则。
同时,对脉象的研究也有了初步的成果,提出了多种脉象,并阐述了其与疾病的关系。
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将中医诊断学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
他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和总结,提出了六经辨证的诊断体系,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不仅详细描述了各种病症的表现,还根据脉象、症状等进行了精准的辨证论治,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脉学理论和经验,对脉象的分类、脉象与病症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中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诊断方法。
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病机和证候学的专著。
该书详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宋代,医家们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更加深入。
例如,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了“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为病因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明清时期,中医诊断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在诊断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并对脉象、舌象等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41d3ea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2.png)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等类型,有研究提出在年龄超出40岁的群体中,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该病由于骨皮质变薄、骨量及骨小梁降低而导致骨脆性增长,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引发骨折、脊柱变形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2]。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对于辅助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其可通过内治及外治等方式缓解临床症状,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3-4]。
1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范畴,其主张瘀毒及脏腑虚衰是骨质疏松致病的影响原因,其中脏腑虚衰是引发骨痿的根本因素,且肾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肾主藏精,精生髓化血以养骨,肾和骨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若肾精充沛,那么可见骨骼强健,若肾精缺乏,则骨髓则可能为无水之源,髓不养骨。
有文献报道提出,肾虚证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下,肾虚则会影响钙磷代谢,继而引发骨质疏松;脾胃化生气血,是后天骨髓之本,如果患者脾虚不运,血无以化精,先天之精难以获取充养,可能会导致骨髓失养[5-6]。
在现代医学分析中,其认为脾不仅具有消化系统的相关功能,同时参与了人体免疫、物质代谢、神经调节等过程,利用这些途径能够对磷、骨钙等矿物质的吸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引起骨质疏松。
此外,骨痿的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这可能和高龄者虚、瘀等体质相关,且虚、瘀均为骨痿发病的重要病机,两者互为因果,若患者脏腑虚衰,则无力行血,血滞则疲成,新血不生,导致虚更虚,促使肌肉、筋脉和骨髓难以获取营养,进一步引发痿废、疼痛等,加剧骨痿。
2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应用2.1…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研究认为多种中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可取得确切疗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中药包括当归、骨碎补、熟地黄、牛膝、淫羊藿等。
淫羊藿作为一种补益中药,淫羊藿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发挥强筋健骨、温阳补肾、祛风除湿等效用。
血瘀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血瘀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089735b69eae009581beca7.png)
。 , , 。
从 当前 研 究表 明 对 中 医血寮 证 的认 识
又 有 了新 的启 示 由于形 成 血寮 的途径 和 病 因 不 同 其 类型 可 分为 有形 之 痰 如血 栓 红
,
,
,
、
肿 结块 皮 肤癖 斑 结 缔组 织异 常 增 生 动 脉 粥 样硬 化斑 块 肿 瘤等 和 无形 之 挤 如 血 液 粘 稠 度增 加 血液动 力 学 障碍 病灶 渗出性
之 常 见 血 淤证 病 因 诸 多 与气 寒 热 伤 关
, 、 、 、 , 、 、 ,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 ” 之 分 狭 义的 概念 《 说文 》 的 寮 为积 血 是 其
代 表 反 映 着血 液 运 行 不 畅 停 滞 留 滞 疾 积 于 局部 ; 广 义癖 血 的概 念 除包 括 狭 义 之 外 还 涉及 血 管 病 变 以 及 各 种 病 因 病 理 产 生 的综 合 病 变 正 是 由于 这 种 扩 展 才 使 得 血痕证 具备 了 广泛 的适应性
, , 。 、 、 、 、 、 、 、 。 、 、
,
匆味
:
:
,
,
,
,
;
;
口唇
、
舌 尖部 位 的徽
,
;
;
循环观察 均发现程度不同的紊乱 畸形管 裸 增 加 微 血 管扭 曲 瘤样 改变 血 流 缓 慢
、 , , ,
,
,
,
,
管 样 及 徽 血管 丛 淤 血 红 细 胞 聚 集 白细 胞 贴 壁 滚 动 裸 顶 淤血 或微 血 管 周 围渗 出 出 血等 徽循 环异 常 改变 血液 流 变性 的改 变 出 现 全 血和 ( 或 ) 血浆 粘 度增 高 血 沉 加 快 红 细 胞 压 积 增 加 血 小 板 聚集 血 小 板释 放 功 能 增 加 血 液 促 凝机 能亢 进 等 异 常 改 变 这 些 改 变 可 以 反 映血 淤 的性 质 和 程 度 血 淤
中医络病理论研究进展
![中医络病理论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56979f6700abb68a982fb73.png)
次提出络脉的概念 ,初步论述了络 脉的 发挥对生命机体 的渗灌 濡养 作用 。从 通营卫 、保证经气 环流的 作用 ,在 人体
循行 、生理及 病理 ,为络 病理 论奠定 了 狭义的 角 度 ,络 脉 又分 为 经络 之 络和 气血津 液 的输 布 环流 中 ,起 着 重要 的
基础 。至汉 代张 仲景进 一步 发展了 络 血络之络 ,后者 亦称脉 络 ,经络之 络运 枢纽 和桥 梁作 用 。曾 红 [10] 认为 ,络 脉
调“初为气结 在经 ,久则 血伤 入络 ”,总 结出较为完整的络病辨治理法 ,从 而发 展了前人的学术成果 ,使络病理论 初成 体系 。至现代络病理论得到充分重视 , 日益完 善 。现就 近年关 于络 病理论 的 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1 络 脉 1.1 络脉 的定 义 目前所 言的 络脉 ,
络 ,包括“经络 ”之 络与“脉络 ”之 络 , 经 伴而 行 , 共 同 成 为 气 血 运 行 的 载 体 。 络脉 的 生 物 学 基 础[13] 。宋 俊 生 [14] 认
络之络是对经脉 支横旁 出的分 支部分 常富业等 [7] 认 为 ,络 脉应 当 是 微 小层 为 ,中医学 的 络 脉与 微 循环 有 着极 其
络病 理论是 中医理 论体系 中的 一 络运行气血津液 ,渗灌 脏腑 百骸 ,沟通 用和 [9] 认 为 ,络 脉 除具 有 经 络 所共 同
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蕴藏着深刻的 理论 上下内 外 ,把 与 经 脉纵 向 线性 运 行的 的通行气血 、沟通 表里 、卫外 抗邪 的作
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 内经 》首 气血通过 络 脉横 向 面性 弥 散 到全 身 , 用外 ,还具 有 渗灌 气血 、互渗 津 液 、贯
其意义不 断 递进 延 伸 ,较 前 有了 更 加 岭[6 ] 认 为 ,络 脉 又 分 为 经 络 之 络 (气 用 。王永 炎 认 为 ,络 脉是 功 能 结构 的
中医“湿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医“湿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eb70d8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7.png)
首先,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和检测指标尚未完全统一,可能影响实验 结果的可靠性;其次,针对湿热证的发病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内在作用机理;最后,针对湿热证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特异性药物筛选和评价体 系,需要加强相关研究。
结论
中医“湿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在揭示湿热证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前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未来研究应重视动物模型制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深入探讨湿热证的发病机制,并加强特异性药物筛选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期为 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一、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患病率逐年上升。为了更好地理解 这种疾病,并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使用动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 的研究。这些模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也可以用于 评估新药物和治疗策略的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 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近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制备主要涉及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等方法。在制备过程中,通常以外感湿邪和热邪作为主要刺激因素,通过对动物 进行特定环境控制、饲料调整等手段,模拟人体湿热环境,进而观察湿热邪气对 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同时,针对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 改变,采用相应的检测指标进行评估,如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此 外,针对湿热证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药理学方法对药物进行筛选和评价,为临 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五、结论
动物模型在2型糖尿病的研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通过使用基因工程模型 和饮食诱导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评估新药 物和治疗策略的效果。此外,通过使用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中医证候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并为开发新的中医治疗方案提供支持。未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性研究使用动物模型来深入探讨 2型糖尿病的奥秘。
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f9a38f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a.png)
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治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在脊柱疾病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指导。
我们将从中药内治法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和优势。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近年来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成果,包括各种中药方剂的应用、疗效评价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我们还将关注中药内治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对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中医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范畴,多因风寒湿邪侵袭、劳损外伤、肝肾亏虚等因素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因此,中药内治的目的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从而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效果。
在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过程中,常用的中药材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祛风散寒药、补益肝肾药等。
这些药材能够针对病因病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缓解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药内治还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状况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
通过个性化配伍药材,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通过选用适当的中药材和个性化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效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中医证候客观化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证候客观化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63e3f9fab069dc50220115.png)
时 , 证 素组 合 也 进行 了 总 结 , 现 证 型 少 , 以血 瘀 证 、 虚 证 、 证 为 主 。 瘀 对 发 而 气 痰 血
组 合 形 式 复 杂 , 5 个 类 型 , 梗 死 者 证 和 痰 证 是 中 风 病 的 两 大 主 要 病 理 因 共 6 脑
_进 1 0 见 证 型 为 心血 瘀 阻证 、 凝 心 脉 证 、 阴 贡献 度 。余 学 庆 等 l] 行 了 流 行 病 学 调 性 别 的 中风 先 兆 证 候 患 者 在 特 定 年 龄 段 寒 气
两 虚 证 、 阳 不 振 证 、 浊 闭 塞 证 、 滞 查 , 讨 证 候 与 年 龄 、 程 、 腹 血 糖 、 心 痰 气 探 病 空 并 具 有 发 生 中 风 的 特 异 证 候 及 证 型 表 现 ;
数 据 挖 掘 技 术 在 中 医 药 领 域 的 应
有 查 资 料 由定 性 指标 变 为 定 量 指 标 , 过 有 人 称 其 为 离散 数 据 、 类 数 据 , 者定 用 , 力 地 推 动 了 中 医药 研 究 的 规 范 化 通 分 或
的脏 腑 以 心 、 、 为 主 。 旷 惠 桃 和 潘 远 中 风类 型 、 往 史 、 发 疾病 和 空 腹 血 糖 危 险 比分 、 因 学 分 数 , 析 患 者 中风 先 肝 肾 既 伴 病 分 根 l 的研 究 显 示 , 心 病 心 绞 痛 临 床 常 水 平 均 与 证 候 的 分 布 有 关 , 统 计 了 其 兆证 候 的相 对 变 化 特 征 。 果 显 示 ma : ia ge 魏 E i wejn l 斌 和 高 颖 _] 中 风 病 发 病 7d和 1 遵 循 临 床 流 行 病 学 原 则 , 证 结 合 , 临 l i i 1对 。 4d 病 在
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7c1b3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f.png)
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具的理念和方法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为世界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理念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一、历史背景与基本理念中医学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
早在公元前数千年前,中国人民就开始探索疾病的治疗方法,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的核心观念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
中医追求“平衡”和“和谐”,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必须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二、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中药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的气血流通、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来治疗疾病。
近年来,许多研究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通过提取和纯化活性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药制剂,为各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2. 针灸研究与应用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代表,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多种疾病,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慢性病是现代社会健康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病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体的整体失衡有关,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中,中医药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管理中,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理论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痹证理论及其中医证治研究进展研究
![痹证理论及其中医证治研究进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0dc0c3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f.png)
痹证理论及其中医证治研究进展研究摘要:痹证主要是指西医学中的通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为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中医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能够使不同类型疾病得到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早期康复。
关键词:痹证理论;中医证治;进展痹证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疾病,容易导致关节功能丧失与关节畸形,具有较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安全[1]。
痹证患者的血清以及关节滑膜组织中存在免疫异常,例如滑膜细胞类肿瘤样增生、细胞浸润以及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等。
研究认为,痹证的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密切相关,早期对于该类患者实施治疗十分重要,但是西药效果不佳,中药治疗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显著效果[2]。
本文在于研究痹证理论及其中医证治进展,具体内容见下文。
1痹证概述痹证是由于热、湿、寒、风等邪气闭阻患者经络,对气血运行造成影响,导致患者关节、肌肉、肢体筋骨发生疼痛,若患者程度较轻容易累及四肢关节肌肉、若患者程度较重容易累及脏器,该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等,其中以类风湿关节炎较为常见。
痹证的中医治疗独具特色,效果显著[3]。
痹证在西医中属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类型,主要发生于温带、寒带区域;研究显示痹证的发病率约为0.35%,易累及人体多个关节部位,导致手足小关节变形,发病具有对称性,若疾病进展严重还可破坏和侵蚀人体骨组织和关节周围软骨,容易导致关节部位畸形、关节功能丧失等,增加患者残疾的概率。
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若未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易导致严重后果,而对于该类患者早期实施治疗较为重要[4]。
2.中医证治痹证的基本病机为痰、热、湿、寒、风痹阻患者经络气血,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作为原则,可以采用养血活血、宣痹通络等方式。
辨证论治以往常常将痹证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分别采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等方式。
抑郁症五脏论治机理及临床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五脏论治机理及临床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d4ba7d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9.png)
抑郁症五脏论治机理及临床的研究进展李雪琴罗本华(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抑郁症多表现为持续性的心境低落、表情淡漠、处事悲观等过度情绪抑制的精神状态,并伴随着失眠、厌食、疲惫等全身症状。
文章通过检索五脏与抑郁症相关文献,总结了近年来从肝心脾肺肾五个藏象系统对抑郁症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对抑郁症的藏象系统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抑郁症;藏象;综述【中图分类号】R277; R7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21)02-0054-03 Mechanism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reatment of Five Zang Organs in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bstract: With acceleration modern life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the incidence rate of depression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hich has brought great harm to society. Depres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depression, apathy, pessimism and other excessive emotional inhibition of the mental state, accompanied by insomnia, anorexia, fatigue and other systemic symptom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athogenesis,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resul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epression from liver, heart, spleen, lung and kidney five viscera system in recent years by searching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five viscera and depress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clinical research on viscera system of depression in the future.Key words: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visceral manifestation; review引言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又称抑郁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表现为持续的无愉悦感、情趣丧失、对社会活动失去参与感的一种精神障碍[1]。
中医药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745910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2.png)
中医药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神经元,导致记忆、思考和行为能力逐渐下降。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西医对于AD的治疗手段有限,且效果不尽如人意,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理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医药在AD治疗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AD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治疗特点也使其在AD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A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药单体的提取与纯化,寻找具有抗AD活性的有效成分;二是中药复方的研究,通过优化组方和配伍,提高治疗效果;三是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研究,以期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这些研究不仅为中医药治疗AD 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AD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A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因素和环节,单一药物或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还需要加强中医药治疗A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疗效评价。
中医药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我们期待通过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为AD患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1. 阿尔兹海默病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现状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神经元。
这种疾病以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功能下降及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阿尔兹海默病是导致痴呆最常见的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气虚发热”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现状
![“气虚发热”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6c5983deefdc8d376ee32ec.png)
中焦 脾 胃” 而展 玎 : 中焦脾 胃为气 血 生化 之 源 , 若 据 “ 炉 烧水 ” 型 理 沦 , 气 可 视 为脾 阴受 牌 阳温 煦后 上 腾 而 诸病 机 皆围绕 “ 锅 模 脚 成 换 之 , 阳 为炉 底 之 火 , 阴为 炉 中之 水 , 吸收 火 的热 脾 脾 水
gr f ee u o itra nu .I c aim hoyrfr on m ru atr. susn to :epann h rb be nsgn — oyo v rd et nen ijr t mehns ter eest u eo sfcos Di sigmeh d x liigtepo a l ooe e f l y s c
、阴血 亏 虚 ”“ 虚 偏 阴 ” “ 阳外 越 ” 部 分 。不 难 看 小 , 、气 及 虚 六 身之 气可 分 阴 阳 , 其所 分 化 的五脏 之 气 亦有 阴 阳之 别 。 依 侮 ” “ 脾 胃气 虚 , 气血 生 成 不足 , ① 营不 养 血脉 , 不 顾 肌 表 , 受外 则 卫 易
而 心 阴火 也 。 于 下焦 , 系击 于 心 , 起 其 心不 主 而喘 , 热而 烦 , 身 其脉 洪 大 而头 痛 , 渴不 止 , 或 皮肤 不 任风 寒 而生 足 , 心火 独 盛 。 火者 , 相火 代 之 ; 火 、 相 下焦 胞络 之火 , 气 之 贼也 。此 处 之 “ 元 ” 阴火 ” 寒热 ” 景 岳全 书 ・ 。《 沦诸 热证 治 》 中提 到 :有 因积劳 饥 饱 , 伤 令 , “ 致
脾 。 则反 受其 “ 胜 ” 方 所 一 和 , 肌肤 腠理 , 允养 客府 阉有 度 , 可 借 汗外泄 , 内热 故体 温 调节 关 系应 为 “ 土克 肾水 ”若 脾 土虚 弱 不 足 , 即 土虚 水侮 ”此 为 五行 制化 失 衡埋 下 隐 患 。 。 同时 , 正 常。《 问 ・ 素 阴阳廊 象 大论 》 “ 述 阳胜 则 身热 , 闭 , 粗 为之 肾水 的制 约 , “ 腠理 喘 《 胃论 ・ 食 劳倦 所 伤始 为 热 巾论 》 有 :既 脾 胃气 衰 , 气 不 脾 饮 载 “ 元 俯仰 , 汗不 出 而热 , …… ”脾 胃论 》 出I “ 胃病 始得 之 , 高 《 提 脾 j : 气
病程进展研究
![病程进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c33c5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0.png)
病程进展研究的未来展望
1.随着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病程进展的研究将更 加深入和精细。 2.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化和精准医疗,为患者提供更 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病程进展的 研究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
病程进展研究
影响病程进展的因素
影响病程进展的因素
1.临床数据收集的困难:病程进展研究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但收集完整、准确的数据是一个 巨大的挑战,因为病情的变化可能非常复杂,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数据处理的复杂性:收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意义的结果。这需 要高级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强大的计算能力。 3.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数据的共享和使用对于病程进展研究至关重要,但如何在共享 数据的同时保护患者隐私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影响病程进展的因素
免疫系统状态
1.免疫系统的状态对病程进展具有重要影响,免疫失调可能导 致疾病恶化。 2.免疫系统的应答能力和调节机制是影响病程的关键因素。 3.通过免疫调节治疗,可以改变病程的进展。
并发症与合并症
1.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存在可能影响病程的进展。 2.不同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可能对病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3.需要综合考虑并发症和合并症的治疗,以减缓病程的进展。
1.深入研究病程进展的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 2.开发更加灵敏和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提高病程进展评估的准 确性。 3.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病程进展预测模型,为临 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
病程进展研究
病程进展研究挑战与前景
病程进展研究挑战与前景
▪ 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挑战
病程进展研究
病程进展模型与理论
病程进展模型与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证理论研究进展
发布人:常务斑竹发布时间:2012-05-16 点击数:393次字体:[大中小]
1.略谈《内经》中的热病、伤寒与温病.徐喆;王兴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1
2.《黄帝内经》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张国雄;李丹.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06
3.《黄帝内经》“阴阳交”病解析.袁志国;鞠宝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7
4.《内经》厥病考释.陈士玉;谢鑫.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4
5.《黄帝内经》中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晋钰丽;晋利芳;晋钰;晋玉林.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6
6.《内经》“厥”及相关病名探析.陈士玉;王彩霞.辽宁中医杂志.2011,08
7.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04
8.《内经》寒厥、热厥证治简析.陈英;陈思义.四川中医.2010,04
9.解《内经》厥义.刘文;王云霞;王洪荣.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04
10.《内经》中“两感于寒”临证应用体会.张守林.中国实用医药.2009,08
11.《内经》论“厥”.刘春援.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04
12.浅析《内经》中“厥”的含义.徐宁.四川中医.2007,04
13.《内经》中厥的含义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徐宁.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2
14.《内经》厥病考释.陈士玉;谢鑫.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4
15.《黄帝内经》中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晋钰丽;晋利芳;晋钰;晋玉林.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6
16.《内经》周痹浅析.周昱畅;周昱上;赵国惠.湖南中医杂志.2012,01
17.基于《内经》理论的治痒验案.欧阳晓勇.四川中医.2012,01
18.论《内经》中积证.储檀;李益生.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2
19.《内经》腹部剧痛证初探.焦颖;周国琪;王丽慧.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6
20.《内经》论疼痛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张景明;陈震霖.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2
21.《内经》对疼痛内涵及分类的认识.陈震霖;张景明.时珍国医国药.2009,08
22.《内经》论疼痛的病理机制述评.张景明;陈震霖.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02
23.从《内经》心身理论谈疼痛的发生机制.张继伟;王瑾;张安玲.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4
24.浅谈《内经》对痛证的论述.汪福东;尹学永.国医论坛.2008,02
25.《黄帝内经》对头痛的认识.王晓洁;于铁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12
26.论《内经》五藏风.周昱畅;周昱上;赵国惠;吴航.中医研究.2012,02
27.浅谈《内经》论治中风.陈霞.吉林中医药.2011,09
28.《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探析.范炳华;王鹏;徐泉珍;谷海洋.浙江中医杂志.2007,12
29.浅谈《内经》五体痹与五脏痹发病关系.陈俊蓉;陈利国;王华强.四川中医.2012,04
30.《内经》周痹浅析.周昱畅;周昱上;赵国惠.湖南中医杂志.2012,01
31.《黄帝内经》“痹”字音义阐微.王明;黄海波.中医药文化.2011,05
32.《金匮要略》对《内经》痹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席鹏飞;马晓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4
33.《黄帝内经》营卫不和致痹理论钩玄.姜玉宝.光明中医.2011,04
34.应用《内经》理论防治冠心病研究概况.王小琦;张明雪;常艳鹏.辽宁中医杂志.2011,02
35.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赵欲晓.针灸临床杂志.2009,11
36.《内经》痹证病机初探.王永和;王浩.黑龙江中医药.2009,06
37.《内经》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朱晓娟;周蕾;李晓君.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06
38.用虚邪瘀观点学习《内经》骨痹理论的体会.李满意.中国当代医药.2009,19
39.《内经》关于心力衰竭病证探讨.沈会;刘沛.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4
40.以《内经》横络解结法治疗顽痹的认识及应用.韦嵩;陈志煌;接力刚;沈鹰;刘坚;康贤通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2
41.浅析《内经》中痹证的辨证方法.赵心华;鲍计章;周国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1
42.《内经》论痹分型及针灸辨证特点探讨.严兴科;高洋;杨波.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7
43.《内经》脉痹传变规律探讨.李颖;王玉兴.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02
44.五体痹发病与季节关系初探——兼与《内经》痹发时令商榷.李颖.江西中医药.2008,01
45.对《内经》中痹证的认识.尹洁.吉林中医药.2007,08
46.宗《内经》“心痹者,脉不通”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病体会.刘召;刘玉琳.世界中医药.2007,03
47.《内经》刺痹法临床应用心得.周建伟;程玲.四川中医.2007,04
48.《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解析.周昱畅;周昱上;赵国惠.湖南中医杂志.2012,02
49.究《内经》典旨探阳痿诊治.胡天赤;卢太坤.中医药通报.2011,04
50.《黄帝内经》血脉理论探讨.于世杰;于文达;杜韬;张黎.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4
51.《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李炳茂.中医杂志.2011,03
52.《内经》痿证理论钩玄.王中琳.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8
53.以《内经》理论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梁伟春;李笔锋;黄志敬.光明中医.2010,03
54.《黄帝内经》“谿谷属骨”理论三探.刘斌;董福慧.北京中医药.2009,12
55.读《内经》谈骨质疏松症病因.孔祥琴.吉林中医药.2007,09
56.《内经》痿证理论探析.米勇.新疆中医药.2007,03
57.《黄帝内经》痿病源流及名实.刘光华;吴振起;赵明山.中医研究.2007,03
58.《黄帝内经》对鼓胀的认识.隋晓丹;刘铁军.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3
59.《内经》水肿论治探究.陈茂盛.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6
60.《内经》“水”字含义简析.孙欣;谷峰.吉林中医药.2011,04
61.从《内经》论肾性水肿的辨证论治.张艳枫;张伟宏;霍东增.河北中医.2009,08
62.《黄帝内经》对水肿病的认识.邹纯朴.陕西中医.2008,12
63.《内经》之“水”释义.傅海燕;于恒.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