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对办学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办学历史透视(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对办学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办学历史透视
(一)
论文摘要:本文以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名校清华、浙大为倒,结台梅贻琦、竺可桢的办学实践,分析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对大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作用,以期对我国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有所启示。
论文关键词:清华;浙大;梅贻琦;竺可桢;教育;理念
本文试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例,就梅贻琦、竺可桢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办学实践的影响和作用,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先进的教师理念.吸引群贤毕至
大学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其之所以能存在的条件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队伍是办好大学的最基本的依赖力量,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必备条件,而优秀教师更是大学的生命支柱。大学校长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持何态度,有何作为,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构成及其作用的发挥,并继而影响到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成败。清华、浙大之所以在当时集聚、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与梅贻琦、竺可桢两位校长的教师理念及作为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有几个显著的共同特点。
1.具有先进的教师理念。1931年,梅贻琦先生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大师论”,“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投有好教授”。1936年,梅贻琦在总结清华办学25年时又明确强词:“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亟也。”竺可桢先生1936年出任浙大校长后,同样搅教师为办好大学的首要园素.他又非常肯定地指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实施教育,教授人选最为重要”。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所以他认为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其任务“最重要者在能请良好的教员,梅贻琦、竺可桢在这些讲话中.反复、克分强调了教师在大学中的极端重要地位,是他们科学、先进的教师理念之具体阐述.也是其大学理想、治校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成为指导清华、浙大日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2.求贤若渴,广延名教授。梅贻琦、竺可桢先进的教师理念,并非仅仅是停留于口头的应景空话,而是努力贯彻于自己的办学实践中。梅贻琦先生在领导清华、西南联大时,都十分注重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在延聘名家大师前,总是先行委托其至亲好友疏通,再由学校颁导或院长、系主任登门拜请,三顾茅庐。竺可横先生在主持浙大l3年同,尽力征聘国内外著名教授。他尊重浙大的一些元老教授,还厚扎敬聘一些学者名儒,又从国内外罗致新的人才,不管留学的国籍、国内毕业于何校,各种不同的学派,他都兼容并蓄,不拘一格.使当时浙大教授阵容相当整齐。
3.爱才、护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梅贻琦先生始终认为教授是学校的主体。他曾经由衷而形象地说,校长只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在经费紧张的情势下,梅贻琦先生想方设法提高清华大学教师的生活待遇.在较大幅度提高工资的同时,还使每位教授可以独有一幢新住宅。西南联大时期,面对贫困交加的教师,他倡议组织了清华服务社,用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获得定的经济效益.以改善教师的困苦生活。在梅贻琦先生的努力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清华和西南联大人才济济,群星璀璨,汇聚了当时各门学科的著名专家和权威学者,法国、美国也有一些世界知名的专家在清华执教。因曰寇侵华,抗战爆发,浙江大学西迁办学颠沛流离长达9年,其后则是饥饿与反饥饿、内战与反内战、迫害与反迫害殊死斗争的3年,在这艰难危厄的时期,竺可桢先生尽其所髂,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关心、爱护、保护教师,真心实意地爱惜和尊重各类学问家,同时尽最大可能,提供和创造学术研究的环境,使各方著名学者都愿意与他共事,使浙大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凝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家学者.教授从原来的70名增加到1948年的223名,科学研究实力大大增强。
1944年10月,英国文化参赞季约瑟专程来华考察浙大学术研究活动之前,遍查欧美各国学术权威杂志,统计出浙大教授发表的论文,几乎是中国在外发表论文数的一半,且这些论文广泛受到好评。李约瑟实地考察浙大后。由衷地赞誉:“东方浙大可媲美于西方剑桥。二、先进的教育目的理念.创造顺应时代需求、富有活力的学生培养模式
教育学通常将教育目的定义为对培养人、造就人的总要求。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的一种教育意向,这种意向受教育主体世界观、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而大学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影响到他对学生及其需求的认识,影响到他对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影响他对学校培养目标的设定,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制度的选择等。著名大学之所以髂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归根结底,其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起着质的规定性作用。
1.注重学生的基础宽厚和知识广博,倡导通才教育。1941年,梅贻琦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大学一解》一文,对通才教育的思想作了较全而的阐述,明确指出: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他主张通重于专,大学理应承担起培养通才的任务,他要求学生在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都要具有广泛、综台的知识。按照梅贻琦的这一思想,清华大学规定一年级不分系,文、理、法、工各学院的学生都应修习包括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的共同必修课,以有利于学生打下较宽厚的知识基础,避免专门化太早的弊病。实践证明,梅贻琦先生的通才教育思想及实践是成功的。清华大学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广博、社会适应能力强、极具发展潜力、享誉中外的杰出人才。无独有偶,竺可桢先生也非常主张应兼顾通才教育和技术教育,但应侧重于通才教育。他认为学生的知识而宜宽不宜窄。他曾说:“若侧重应用科学,而置纯粹科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据此,竺可桢首先是加强数、理、化、国文、外文等基本科目,同时将一些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课,如中国通史等列为基本科目,相应减少各系的必修课,并允许跨系、跨学院修读课程。浙大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宽厚,思想开阔,既精所攻专业,又能博学旁通,毕业后成大器者不胜枚举。
2.注重学生的智髂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竺可桢先生在他到浙大的第一次演说中就明确地指出:“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知和不断研究的能力。”竺可桢认为,大学如髂彻底地培养理智,于道德必大有裨益。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惟有求真理心切,才髂成为大仁大勇,肯为真理而牺牲身家性命。他告诫说,只重传授知识,而不训练智慧(理智),一味灌输,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轻信和盲从。他认为,学生的创造潜力主要就是正确而敏捷的科学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首先要通过几门基础学科的严格训练,才髂得到培养。竺可桢深知,“若一个大学,单从事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缺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由此,在他的倡导下,浙大不仅在教师中学术研究蔚然成风、硕果累累,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中学术讨论的氛围也非常浓郁。如数学系独创的“数学研究”,为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分甲乙两门,每周各举行一次,指导教授对研究报告者要求严格,报告人的准备也非常认真、充分。又如农化系组织的生物化学等3个读书会,也是每周一次。由学生轮流报告心得,然后教师同学展开热烈讨论其他各系的学术讨论和读书报告也很活跃,与会者发言踊跃,论辩热烈。在这样一种学习、学术环境的熏陶和锻炼中,浙大学生逐步养成了可贵的不迷信、不盲从、敢质疑、勇探究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