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对办学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办学历史透视(一)
理念引领:大学校长治校之道——读汪明义教授《大学理念与实践》有感

u ie ste n v r i s,whc sa h g re uc to e e r h mo o r p t rlin h o e ia auea d s n r cia i— i ih i ihe d ai n r s a c n ga h wi b la tt e r t lv l n  ̄o g p a tc lsg h i c nfc n e T i o k f c s so o r b e i “W h ti he u i est wh td e he u ie iy d i a c . h s b o o u e n s me p o l ms l i ke a s t n v riy, a o s t n v r t o,h w o s o t r n t n v riy” On y t e s h o -u n rwh e p c u heu i est . l h c o lr n e o r s e t“u v r i o c p ”.c n t ero tae iso n g n nie t c n e t s y a h i wn sr tg e fma a i g u v riy b o uc d i r cie; o l nie st t he u ie iy c n e t nie st e prd e n p a tc n y a u v r i wih t n v r t o c p ,wi h te gh o on o wa d y s l t e sr n t fg ig f r r l c n t nl wne o sa ty be o d. K e r s:c nc p n r c ie o nie st y wo d o e ta d p a t fu v r i c y;c nc p e d n o e tla i g;u i e st e i e t ta e y o a a i g u ie - n v riypr sd n ;sr tg fm n gn n v r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校长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校长观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必须有高尚的品行校长的关键角色和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要求校长应有德性。
只有品行高尚的校长,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灵魂作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校长既要讲公德,又要讲私德。
公德是服务社会国家的根本,“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妨碍公德的,没有做的即下定决心不做,已经开始做的,立刻停止不做。
若是有助于公德的,大家齐心全力来助他成功。
”而私德乃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公德的根本,那些不讲究私德的人,通常也是妨碍公德的人。
陶行知强调,学校发展应以不损害他校利益为前提,否则这种发展就是不道德的。
针对当时个别学校为解决师资紧缺而不惜重金挖兄弟院校墙脚的问题,陶行知明确指出,“增加教员,与其攫取人之所有,不如培植己之所无”,学校发展“总以积极扩张而无损于他校为是”。
陶行知的伟大,不仅表现在他高扬德性对于校长角色的不可或缺性,更在于他言行若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真实践履了他的道德主张。
陶行知是一位品行高尚的教育领导者,他爱教乐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他以教人者必先教已为准则,一生严以律己,诚以待人,反对以公肥私、损人利己,为当今校长树立了典范。
使命感、责任心和同情心是校长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命感、责任心和同情心是校长工作的内在动力。
校长没有使命感就会迷失工作的方向和意义,没有责任心就会漠视工作的质量,没有同情心就会泯灭工作的热情。
1924年,陶行知在一首《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表达了他对使命感的理解和重视:“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认为,这件大事即是改造社会、改造环境。
“我们研究学问,非只为增加一点个人的幸福,目的总是要改造社会。
”“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
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即读百万卷书有何益处?”陶行知指出,现有三类教育家很难受人敬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
大学校长的角色及对其管理意义

大学校长的角色及对其管理意义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校长作为大学中一位重要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意义。
本文将阐述大学校长的角色及对其管理意义。
一、大学校长的角色1.领导者大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承担着领导学校发展的重要职责。
他们需要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战略方向,并通过有效的领导和协调,推动学校向着目标前进。
2.管理者大学校长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需要统筹全局,协调各个部门、院系之间的关系。
他们需要管理学校的预算、招生、招聘、财务等各个方面工作,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促进学校的发展。
3.代表人大学校长作为学校最高领导者,代表了学校对外部社会的形象和形象。
他们需要与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种组织和机构进行沟通和合作,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树立学校优秀的崭新形象。
4.管理模范作为整个学校的代表,大学校长必须成为整个学校的良好示范,确保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能够看到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大学校长不仅要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大学校长的管理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大学校长作为一位引领者和激励者,能够促进学校的思想、教育、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他们能够引导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内外合作等各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和影响力。
2.建设和维护学术声誉大学校长作为一个重要的形象代表,对学校的声誉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们能够通过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学术声誉,进而提高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促进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大学校长能够推动院系之间的协作和合作,促进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学校的发展中为其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和机会,校长需要制定优秀的人才管理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
4.有效管理和资源分配大学校长还需要管理学校的资源,并协调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和院系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学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分配,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王志刚马平川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
大学精神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总给我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
一所大学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不断壮大教育事业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的过程。
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
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王志刚: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及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及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在我看来,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教风、学风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是其具体表现。
它对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马平川: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
大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王志刚:大学精神是立校之本,是建校之基。
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大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大学的本质先是源于其社会性,然后才是精神性,大学真正形成于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精神眷顾的则是大学之人,关注的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与理想,体现于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
只有存在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续,并且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诠释。
试谈更新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

试谈更新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试谈更新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达布老内容提要: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管理的统筹者、规划者、决策者,是一所学校的代言人,是学校权、利、责、职的枢纽,校长是师中之师,校长的领导就是教育理念的领导。
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首先要具备适合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和人文性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更新校长理念个性化人文性学校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校教育和学校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术界对更新校长的办学理念呼声日见高涨。
就如一位教育专家说“一个学校的生存,乃至发展的前途都离不开校长的办学理念”。
校长的办学理念如果跟着时代的脚步,那么这个学校的发展前景就会很好;反之校长的办学理念跟不上社会的步伐,那么该学校的发展前途将是非常渺茫的,因此,校长的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应该是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又如日本企业家本田宗一郎曾说过:“有领先时代的管理思想是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
学校管理也不例外,校长也应该有领先时代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才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
因此,校长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办学理念,而且应该是个性化和人文性办学理念的综合运用。
古今中外的杰出校长,所以能办出好学校,并不是因为他的经费充足,也不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教育家陶行知当年脱下皮鞋穿草鞋,不教大学办中小学,为办学到处化缘,经济上从不宽裕,他的校舍条件也不算好,当时的教育当局也不支持他,但人民欢迎他,历史记住了他。
原因很简单,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种全新而进步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社会需要进步,我们的学校需要个性化和人文性的办学理念。
庆阳二中慕政重校长的“让先进的理念为学校发展插上翅膀”,在他的管理实践中成为了现实,因为。
以他独特而个性化和人文性的办学理念,使庆阳二中一步步、从一所薄弱中学发展成了一所示范性中学。
鉴于此,我认为:一、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与校长的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西方学校校园里的“教育哲学”,其中阐明每所学校对办学特色的看法,让人一目了然。
让校长成为教育家实践探索与案例研究读后感

让校长成为教育家实践探索与案例研究读后感《让校长成为教育家:实践探索与案例研究》是一部聚焦于校长职业成长与角色转变的著作。
通读全书,我深深感受到书中对校长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视角,启发了我对教育管理和领导力的重新思考。
下面,我将结合书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一、校长角色的转变书中首先强调的是校长角色的转变。
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者到教育领袖,校长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改变。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换,更是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的革新。
传统的校长往往被视为学校的“总管”,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监督教师工作,处理学生问题等等。
而现代教育理念下,校长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意义,不再只是一个管理者,而是一个教育家,一个引领学校教育方向的灵魂人物。
###二、教育家式校长的核心素养在探讨校长如何成为教育家时,书中指出了几个核心素养:教育情怀、专业素养和领导力。
首先是教育情怀,这是一个校长成为教育家的根本动力。
没有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心,校长的工作很难超越事务性的管理,难以达到教育家的境界。
其次是专业素养,校长不仅要懂得管理,更要精通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
最后是领导力,这不仅体现在决策能力上,更在于校长能否凝聚团队,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共同实现教育目标。
###三、案例研究的启示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背景下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实践路径。
这些案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农村学校的校长,他面对的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的困境。
他并没有被现实困难所击倒,而是积极探索,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校本教研,逐步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
这一案例说明,成为教育家不仅需要理想和情怀,更需要实干和智慧。
###四、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书中总结了一些实践探索中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有很大启发。
校长要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是不断发展的,校长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带领学校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校长论道的题目,诗意

校长论道的题目,诗意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校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位优秀的校长,不仅要有深厚的教育底蕴,更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诗意校长的特点和对学校及教育行业的影响。
一、校长的道:教育理念与实践作为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
一位优秀的校长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校长需要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诗意的校长:领导风格与教育情怀诗意的校长不仅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还充满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他们的领导风格独具特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情感需求,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同时,他们用自己的教育情怀感染师生,激发教育事业的热情,为学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校长的诗意人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诗意校长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一种人生追求。
他们执着于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在他们的带领下,学校成为了一个充满诗意、富有创造力的人文空间,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结论:诗意校长对学校及教育行业的影响诗意校长以其独特的领导风格和教育情怀,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他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将学校打造成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同时,他们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对整个教育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校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位优秀的校长,不仅要有深厚的教育底蕴,更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诗意校长的特点和对学校及教育行业的影响。
一、校长的道:教育理念与实践作为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
一位优秀的校长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校长需要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学校领导力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分析

学校领导力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分析学校领导力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力不仅仅体现在学校领导的职务上,更体现在其影响教师、学生和整个学校环境的能力上。
卓越的学校领导者通过建立愿景、营造文化、促进合作以及推动变革,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以下将详细分析学校领导力对教育质量的多方面影响。
首先,学校领导者的愿景和使命感是推动教育质量的重要驱动力。
明晰的愿景能够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方向感,促进学校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当领导者能够清晰地表达学校的使命和愿景时,这种共享的信念会转化为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从而激励他们投入更多精力到教学工作中。
比如,一个强调学术卓越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领导者,能够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领导者的价值观和信念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中普遍接受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为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提供了框架。
积极的学校文化强调合作、创新和尊重,有助于创建一个支持性强、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教师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分享最佳实践,而学生也会在更加开放的氛围中学习。
在领导者的推动下,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显著提升,从而推动共同的教育目标实现,最终提高教育质量。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力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
有效的学校领导者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培训、研讨会和观察反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
提供教师持续发展的机会可以提高其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
举例来说,一些优秀的校长会定期安排教师参与外部培训或领导专业学习社群,以确保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除了专业发展,学校领导者还需关注教师的福利和心理健康。
教师的工作负担、压力水平及其情感状态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
当领导者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适当的支持和正面的反馈时,这将有效降低教师的倦怠感,提高其教学热情。
论现代校长的办学思想

论现代校长的办学思想摘要:校长的办学思想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办学思想来源于办学实践与理性思考。
现代校长必须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必须强化现代教育教学质量观,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产业观,必须规划和提炼学校发展愿景。
关键词:办学思想;现代校长;办学实践;理性思考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领导地位和决策地位,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所学校的成败,关键在校长。
校长是学校的魂。
这个”魂”,不仅指校长的学识、能力、人格力量,更主要是指校长的办学思想。
任何类型的学校要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必须具有科学的、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因为校长的办学思想,往往是全校教职工统一思想认识的一个基础,也是全校教职工统一行动的纲领,一个校长的教育思想至少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校发展希望,没有教育思想的校长是不可思议的,甚至可以认为是没有希望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校长的办学思想就是学校的灵魂。
一、现代校长办学思想的来源首先,校长的办学思想来源于校长多年的办学实践。
因为校长在办学实践当中,面对种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要进行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这是校长办学思想产生的很重要的实践基础。
没有这一点是不可能产生教育思想的,因为即使有,那也是别人的思想,而不自己的。
但是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如果只有实践,那仅仅是一些感性的经验,谈不上思想。
其次,校长的办学思想,必须经过校长的理性思考,把校长个人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上升为理性层面,这样的想法才是系统的,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的。
当然这种理性思考是建筑在校长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钻研之中,也往往来源于校长参加教育科研过程之中。
所以一个校长应该学习,应该思考。
然而,今天的校长都很忙,很累,从早到晚,整天围绕经费、征地、协调关系、内部管理等,忙得晕头转向。
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

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一、本文概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环境中,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其角色和影响力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校长领导力的背景、内涵及实践,以期提高校长领导力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我们将回顾校长领导力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阐述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包括其核心理念、关键要素以及与其他领导力的关联。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实际效果,为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校长领导力的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校长在推动学校发展、塑造学校文化、引导教育改革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此,校长领导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校长领导力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后期的教育变革。
当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关注校长在领导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随着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和外延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在中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受到重视。
从最初的“校长负责制”到后来的“校长治校”,再到现在的“校长专业化”,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
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校长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全球视野,以引领学校走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因此,校长领导力的背景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既受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等内部因素的推动。
对于校长而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推动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校长领导力的内涵校长领导力,是指校长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以其独特的个人品质、知识和技能,对学校发展进行引导和影响的能力。
这种领导力不仅体现在对学校日常运营的管理上,更体现在对学校文化、教育理念、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塑造和推动上。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

’
中图分 类号 : 6 2 G 4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 编号 :6 2 0 5 ( 0 8 0 — 0 9 0 A 17 — 0 9 2 0 )3 0 1 — 4
Abs r c :The p e i e ,a h rncpa x c tv fie ft e u i e st ,ply e d n o e i ihe ta t r sd nt s t e p i i le e u i e o fc ro h n v riy a s a l a i g r l n h g r e u a i n d v lpme t o nie st r sde t t i w o c e tn d r n v r i e oe h ms l e d c to e e o n .S me u v riy p e i n s wih a ve t r ai g mo e n u i e st d v t d t e ev s y
校长 梅贻琦 、 复旦 大学 校长李 登辉 、 东南 大学 校长 郭 秉文、 浙江大 学校长竺 可桢等 , 他们 大都学贯 中西 , 自
长之态度具有关键性之影响力 。 [ 学校长 的态度直接 ” 呔 影响到大学通识教育水 准,而 2 世纪初中国有一批大 0 学校长 , 秉持通识教育理念 , 并且付诸大学办学实践 , 对 近代 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 的发展产 生了深 远而重 要的影 响 。通识教育改革不仅要 以世界一流大学 为师 , 而且要
校长是大学办学的核心人物 , 是大学教育思想 的灵 魂。因此 ,在各大学推动通识 教育改革过程 中, “ 大学校
校长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校长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一位校长的角色至关重要。
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反之,一个不称职的校长,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生态与发展。
一个校长,若只擅长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只关注个人仕途而忽视了对师生的责任,那么他很难成为一位合格的校长。
理想的校长,应是教育的领航者,具备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对教育的内涵和真谛有着清晰的认识。
他应是一位公正的管理者,能够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潜力,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
同时,他应具有宽厚的胸怀,以民主的作风和人格魅力,凝聚团队的力量。
如果我有幸成为校长,我将首先确立科学的办学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方向。
正如历史上的北大和清华,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学术和思想的圣地,是因为历任校长都确立了明确的办学方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
作为校长,我将运用现代的思考方式,广泛、深入、细致地考虑问题。
在开放和透明的环境下,校长需要有广阔的视野,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学校的发展,寻求创新的突破。
我将全面考虑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财力筹措到课程开发,从教师团队的建设到学校环境的营造。
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都需要深思熟虑,确保我们的工作既稳重又高效。
反思是校长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校长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优化决策过程。
如果我成为校长,我将致力于推动教育创新,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这包括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评价体系和教师素质的全面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校长应具备敏锐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专业素养,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教育品牌。
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教育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校长,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压力。
我将以民主的方式管理学校,协调各方关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素质教育的方针,为培养现代化人才而努力。
清华校长梅贻琦的高校教育管理思想

_ . 1
不 仅 仅 要 能 够 谓是最为艰难 曲折的一个阶段 了: 早期的军 “ 以己之专长 之 阀割据混战导致 民不聊生 ; 中期的 E l 寇全面 特 科 知 识 为 明 侵略面临生死存亡 ; 后期 的国共两党对峙承 晰讲授” , 而且要 受战火纷飞。然而难能可贵的是 , 在如此的
使 教 师安 心 于 教 学 梅贻琦曾写道 : 展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拥有学富五车 、 品德 了免 除 教师 的后顾 之 忧 . “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蔡 孑
高瞻远瞩 、 不计私利 的梅贻 琦采取各 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 , 以克尽学术 自由之 优 秀 的 顶 尖 教 授 级 人 物 来 引 领 学 术 发 展 的 工作 。 潮流 , 实现学术研究的突破 。 因此 , 借用孟子 种有效措施大 幅度 提高了清华 大学教 师的 使命。”其他类 似的事例 也有许多 。比如 并制定了相应 的教授休假制度和 1 说 的“ 所谓故国者 , 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 有世 生活待遇 , 9 3 3 年 ,自苏联考察 回来 的冯友兰为清华 至 1 9 3 7 年, 清华大学的教授 师生大讲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的巨大优越性 : 臣之谓也” 的名言警句 , 梅贻琦大胆提 出了 对外访学制度。 “ “ 所谓大学者 ,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 有大师之 人数 占到教师总人数的一半 以上 ,闻一多 、 苏俄实为进步之 国家。 所谓唯物史观 , 吾等 冯友兰 、 陈省 身 、 吴大猷等知识渊博 、 决不应轻视 , 谓也 ” 的睿 智 思想 , 充 分 表 达 了 教授 治 校 , 为 钱穆 、 因有绝对真理存于其中。 ” 在当 人师表的高校教育管理思想 l t J ” 。梅贻琦认 修养达理 的学者都在清华任教 , 可谓群星璀 时的政治气候下 , 这无异于扔下了一枚深水 人才济济 。 由于采用教授治校 , 为人师表 炸弹, 非心胸宽广之人决不能容忍 。又如对 为, 一所大学 之所 以能够 为大学 , 重要 的是 璨 、
校长办学理念和管理思想

校长办学理念和管理思想办学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让师生得到和谐发展。
办学宗旨: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办学理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在于学习做个真诚的人。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追求人生的真理。
办学目标:环境优、师资强、质量高、有特色环境优:1、校园、操场规划合理,保持整洁,草地花坛营造优美、绿色校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学校围墙、教学楼走廊等书写标语、悬挂或张贴安全教育警示牌、校园文化教育牌匾等,展现文化底蕴,营造育人环境;教室布置各有特色,营造学习氛围;宣传板报宣传学校国家、学校时事,培养关心国家、社会、学生时事。
师资强:建立一支政治思想文明,工作作风过硬,基本功扎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教育书人,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
质量高:1、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公德,能合作,善合作;意志坚强,毅力持久,心态健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能学习、勤学习、会学习;有强热的创新意识,勇于实践创新。
2、社会反映好,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高,家长信任,社会放心,学生信赖。
有特色: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墙上文化、班级文化、走廊为长期持点的硬性文化,不断丰富校园的环境文化,使校园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校长办学理念和管理思想东关小学2013年9月。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评述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评述摘要:竺可桢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开拓与传播,兢兢业业,与此同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曾做过大学教师,并担任了浙江大学校长,为浙江大学获得了“东方的剑桥”的美誉。
在长达13年的任职期间,他参加并主持了许多学术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大学教育思想,并留下了大量有关教育方面的论述。
本文主要分析总结了竺可桢在浙大任职期间形成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思想。
关键词:竺可桢;高等教育思想一、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一)提倡“求是”精神竺可桢校长到浙江大学任职后不久,在一次讲话时曾这样说:“浙大的精神可以以‘诚’‘勤’两字表示。
”“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
”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校风,竺可桢于1938 年在广西宣山定“求是”为校训。
“求是”在当时的解释取的是王阳明所谓“君子之学,惟求其是”之意。
竺可桢曾多次阐释“求是”的基本内涵,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1.“求是”就是探索真理的奋斗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牺牲精神。
他常以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达尔文、徐霞客、孙中山、文天祥等人的事迹教育学生。
他认为这些中外名人忠于真理、一生奋斗,为了真理不怕贫穷、唾骂,不怕囚禁、逆境,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求是”精神。
他说大学最大的目标在于寻求真理,方法可变,但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不能变。
2.“求是”就是不盲从迷信,不主观武断,保持清醒的科学头脑。
他常对学生说:老师的话,你们不要当作金科玉律,不要盲从。
他认为,学校要求学生轻信老师是很危险的。
“一个民族内忧外患,贫穷落后,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人民,特别是大学里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没有科学头脑,轻信、盲从,这样的民族就有亡国的危险。
”3.“求是”就是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他说:“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
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

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摘要: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他曾做过大学教师,并担任过浙江大学校长,为浙江大学赢得了“东方的剑桥”的美誉。
他在浙大长达13年的任职期间,参加并主持了许多学术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大学教育思想,特别是注重实施通才教育。
本文主要分析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总结竺可桢在浙大任职期间通才教育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启示一、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一)社会背景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北洋时代的军阀混战、中央政府软弱的现实,为新生的现代思想、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空间。
在大规模引进西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背景下,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家群体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主要传播者,大规模地输入了西方大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
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初步奠定了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现代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
但这样的局面在国民政府1927年定都南京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南京政府为了重建国家权威,推行党化教育。
抗战后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的控制。
随着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教育风向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自由主义导向国家主义,由教育独立转向党化教育,由个人本位导向社会本位。
1938年陈立夫就职教育部,通过了《文理法三学院各系整理办法草案》,规定了课程整理的三条原则和九点要项,强化了对大学课程的管理。
1938年9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课程会议,公布了《文理法三学院共同科目表》、《农工商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大学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集中体现了通才教育思想。
大学本科教学注重三种训练:一是工具科目的训练,国文英文;二是文化训练史地和社会科学;三是科学训练如数理化博物地质等,通才教育具体化。
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中通才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当时所办的大学以设文、理、法三学院,或兼有商、工、农、医一科到两科的综合性大学为主。
从名校校史看中国大学校长的素质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校史有感

从名校校史看中国大学校长的素质——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校史有感从名校校史看中国大学校长的素质——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校史有感我长期在东南大学(其前身为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任教,退休后又任教于清华大学,由于要撰写《东南大学校歌》、《东南大学百年碑记》和《清华大学赋》的缘故,我研读了大量与这两所名校及北京大学的有关的史料,我对东南大学史料非常熟悉,我给该校的教师、学生以《六朝松下话东大》为题近8年已讲座39场次。
这三所大学加上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北洋大学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学。
这些学校之所以有名,有一个共同点,都曾经有一个到几个了不起的大教育家在该校长期任校长,校长的素质部分决定了学校的命运。
这些校长任职时期,都是这些大学腾飞的时期(在极端不利的大气候下也是相对损失最小的),晚清、民国时期如此,新中国时期也如此。
那么,大学校长(尤其是著名大学的校长)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呢?这些著名校长与其他校长的不同之处何在呢?首先,我认为一流的大学校长应当是思想家兼教育家,二流的校长是教育家,三流的校长是学有所长或教有所长的好科学家或好教授,如今的大学校长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在此三者之列,有的只是水平不高的党务工作者或活动家,他们在高校工作多年,却基本不懂教育的理论与规律,他们的作用是“误事”大于“成事”,“误人”多于“成人”。
思想家并不神秘,匡亚明先生把政治、军事、文学、科技、教育等领域卓越的人物也都称为思想家,我是赞成的,没有自己的系统思想,做什么都只会是二流以下的。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站在科学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领域要卓有成效的做好高校的领导,没有思想家的素质是算不得一流的,他们的思想主要是教育思想,使得他们往往又是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历史的意义,如历史上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其影响甚至远超出教育领域,其甚者如孔子不仅成为“万世师表”,而且成为人们思想的渊源。
校长办学思想阐述 (2)

校长办学思想阐述校长办学思想是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统领性意见,是校长教育观和学校价值取向的表达,是对社会诉求的应对,是干部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就一所学校而言,校长办学思想是灵魂,起着导向和凝聚作用。
没有校长办学思想,学校就象盲人骑瞎马,就可能成为一盘散沙,就难以开拓进取。
因此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方针,我校确定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办人民满意学校,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平台,为学生一生发展夯实基础的校长办学思想。
一、校长办学思想的内涵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作为一所义务教育初中学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展示自己的政治立场,给自己一个原则性的定位。
2、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同其它行业一样,教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任何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都是十分有害的,甚至会窒息教育的生命。
也就是说,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校长必须确立的一种思想,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必由之路。
3、办人民满意学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应当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的根本标准,自觉遵守国家的法规政策,积极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
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高,人民群众就会满意,党和政府就会放心。
4、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平台。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点,也是促进学校发展不可忽视第一要素。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办好学校,关键在教师。
所以,校长必须树立“在成就学生的同时首先成就教师”的思想,努力为教师的人格健全和专业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提高教师对职业的忠诚度和责任心。
5、为学生一生发展夯实基础。
学校的存在和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对办学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办学历史透视
(一)
论文摘要:本文以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名校清华、浙大为倒,结台梅贻琦、竺可桢的办学实践,分析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对大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作用,以期对我国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有所启示。
论文关键词:清华;浙大;梅贻琦;竺可桢;教育;理念
本文试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例,就梅贻琦、竺可桢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办学实践的影响和作用,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先进的教师理念.吸引群贤毕至
大学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其之所以能存在的条件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队伍是办好大学的最基本的依赖力量,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必备条件,而优秀教师更是大学的生命支柱。
大学校长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持何态度,有何作为,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构成及其作用的发挥,并继而影响到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成败。
清华、浙大之所以在当时集聚、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与梅贻琦、竺可桢两位校长的教师理念及作为是密切相关的。
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有几个显著的共同特点。
1.具有先进的教师理念。
1931年,梅贻琦先生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大师论”,“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投有好教授”。
1936年,梅贻琦在总结清华办学25年时又明确强词:“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亟也。
”竺可桢先生1936年出任浙大校长后,同样搅教师为办好大学的首要园素.他又非常肯定地指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实施教育,教授人选最为重要”。
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所以他认为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其任务“最重要者在能请良好的教员,梅贻琦、竺可桢在这些讲话中.反复、克分强调了教师在大学中的极端重要地位,是他们科学、先进的教师理念之具体阐述.也是其大学理想、治校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成为指导清华、浙大日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2.求贤若渴,广延名教授。
梅贻琦、竺可桢先进的教师理念,并非仅仅是停留于口头的应景空话,而是努力贯彻于自己的办学实践中。
梅贻琦先生在领导清华、西南联大时,都十分注重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
在延聘名家大师前,总是先行委托其至亲好友疏通,再由学校颁导或院长、系主任登门拜请,三顾茅庐。
竺可横先生在主持浙大l3年同,尽力征聘国内外著名教授。
他尊重浙大的一些元老教授,还厚扎敬聘一些学者名儒,又从国内外罗致新的人才,不管留学的国籍、国内毕业于何校,各种不同的学派,他都兼容并蓄,不拘一格.使当时浙大教授阵容相当整齐。
3.爱才、护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梅贻琦先生始终认为教授是学校的主体。
他曾经由衷而形象地说,校长只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
在经费紧张的情势下,梅贻琦先生想方设法提高清华大学教师的生活待遇.在较大幅度提高工资的同时,还使每位教授可以独有一幢新住宅。
西南联大时期,面对贫困交加的教师,他倡议组织了清华服务社,用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获得定的经济效益.以改善教师的困苦生活。
在梅贻琦先生的努力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清华和西南联大人才济济,群星璀璨,汇聚了当时各门学科的著名专家和权威学者,法国、美国也有一些世界知名的专家在清华执教。
因曰寇侵华,抗战爆发,浙江大学西迁办学颠沛流离长达9年,其后则是饥饿与反饥饿、内战与反内战、迫害与反迫害殊死斗争的3年,在这艰难危厄的时期,竺可桢先生尽其所髂,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关心、爱护、保护教师,真心实意地爱惜和尊重各类学问家,同时尽最大可能,提供和创造学术研究的环境,使各方著名学者都愿意与他共事,使浙大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凝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家学者.教授从原来的70名增加到1948年的223名,科学研究实力大大增强。
1944年10月,英国文化参赞季约瑟专程来华考察浙大学术研究活动之前,遍查欧美各国学术权威杂志,统计出浙大教授发表的论文,几乎是中国在外发表论文数的一半,且这些论文广泛受到好评。
李约瑟实地考察浙大后。
由衷地赞誉:“东方浙大可媲美于西方剑桥。
二、先进的教育目的理念.创造顺应时代需求、富有活力的学生培养模式
教育学通常将教育目的定义为对培养人、造就人的总要求。
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的一种教育意向,这种意向受教育主体世界观、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
而大学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影响到他对学生及其需求的认识,影响到他对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影响他对学校培养目标的设定,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制度的选择等。
著名大学之所以髂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归根结底,其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起着质的规定性作用。
1.注重学生的基础宽厚和知识广博,倡导通才教育。
1941年,梅贻琦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大学一解》一文,对通才教育的思想作了较全而的阐述,明确指出: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他主张通重于专,大学理应承担起培养通才的任务,他要求学生在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都要具有广泛、综台的知识。
按照梅贻琦的这一思想,清华大学规定一年级不分系,文、理、法、工各学院的学生都应修习包括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的共同必修课,以有利于学生打下较宽厚的知识基础,避免专门化太早的弊病。
实践证明,梅贻琦先生的通才教育思想及实践是成功的。
清华大学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广博、社会适应能力强、极具发展潜力、享誉中外的杰出人才。
无独有偶,竺可桢先生也非常主张应兼顾通才教育和技术教育,但应侧重于通才教育。
他认为学生的知识而宜宽不宜窄。
他曾说:“若侧重应用科学,而置纯粹科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据此,竺可桢首先是加强数、理、化、国文、外文等基本科目,同时将一些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课,如中国通史等列为基本科目,相应减少各系的必修课,并允许跨系、跨学院修读课程。
浙大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宽厚,思想开阔,既精所攻专业,又能博学旁通,毕业后成大器者不胜枚举。
2.注重学生的智髂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竺可桢先生在他到浙大的第一次演说中就明确地指出:“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知和不断研究的能力。
”竺可桢认为,大学如髂彻底地培养理智,于道德必大有裨益。
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
惟有求真理心切,才髂成为大仁大勇,肯为真理而牺牲身家性命。
他告诫说,只重传授知识,而不训练智慧(理智),一味灌输,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轻信和盲从。
他认为,学生的创造潜力主要就是正确而敏捷的科学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能力首先要通过几门基础学科的严格训练,才髂得到培养。
竺可桢深知,“若一个大学,单从事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缺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
”由此,在他的倡导下,浙大不仅在教师中学术研究蔚然成风、硕果累累,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中学术讨论的氛围也非常浓郁。
如数学系独创的“数学研究”,为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分甲乙两门,每周各举行一次,指导教授对研究报告者要求严格,报告人的准备也非常认真、充分。
又如农化系组织的生物化学等3个读书会,也是每周一次。
由学生轮流报告心得,然后教师同学展开热烈讨论其他各系的学术讨论和读书报告也很活跃,与会者发言踊跃,论辩热烈。
在这样一种学习、学术环境的熏陶和锻炼中,浙大学生逐步养成了可贵的不迷信、不盲从、敢质疑、勇探究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