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唱歌技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知识:音高、音长、节奏、音符等。
2. 唱歌技巧:呼吸控制、声音共鸣、咬字清晰等。
3. 歌曲学习:选取适合初学者的歌曲进行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唱歌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音准、节奏、咬字等方面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音乐教材、乐谱、录音机、音响等。
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配备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2. 音乐基本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音高、音长、节奏、音符等基本音乐知识。
3. 唱歌技巧讲解(10分钟):讲解呼吸控制、声音共鸣、咬字清晰等唱歌技巧。
4. 歌曲学习(15分钟):选取一首适合初学者的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注意纠正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
5. 练习与反馈(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建议。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练习,拓展音乐素养。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唱比赛,检验学习成果。
2. 邀请专业音乐教师进行讲座,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厅、剧院等场所,感受音乐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
2. 练习反馈: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包括音准、节奏、咬字等方面。
3. 歌唱比赛:通过比赛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建议:1.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信心,不怕失败。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音乐基本知识和唱歌技巧。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九节 冼星海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九节冼星海教学设计(第二教学设计方案)一、学习目标(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感受《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聆听《怒吼吧,黄河》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曲谱、学生用的mp3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二)运用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电脑等多媒体资源。
(三)利用网络、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源,搜集整理所需要的文字、音响和音像等学习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课前指导学生分专题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料。
(二)课前引导学生用mp3先自听全曲《黄河大合唱》。
(三)课上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拓展鉴赏:聆听殷承宗、郎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不同版本,开阔学生眼界,感受其中不同的演奏风格。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价的建议(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用对比、讨论,抢答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二)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对冼星海及其相关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作出评价。
(三)学生结合实际浅谈该作品的现实意义。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八节聂耳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金蛇狂舞》,学唱《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知道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何春芬一、设计思想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
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一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揭示上课的主题――校园歌曲,然后通过范唱教师自己学生时代的校园歌曲,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紧接着借助这个情境,揭示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让学生循着百年前的歌声,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2、对比感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
如《两只老虎》和《国民革命军军歌》的对比演唱和欣赏,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两个版本《祖国歌》【歌词不同、节拍不同,但曲调都是采用当时在全国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老六板》】的对比欣赏,感受学堂乐歌一曲多填的特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区别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节共欣赏三首音乐作品,了解萧友梅、黄自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问》是萧友梅所创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渔阳鼙鼓动地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第三乐章,男声四部合唱,进行曲题材,歌曲用单三部曲式结构。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清唱剧《长恨歌》第八乐章,这首歌用女声三部合唱,民族羽调式,运用较弱力度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聆听歌曲《问》《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其音乐情绪,了解创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认识了解清唱剧,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歌曲《问》,感受、体验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并学唱艺术歌曲《问》,并通过分析歌词内涵,引导学生用合适的力度表现音乐作品,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通过对《问》及《长恨歌》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品的音乐旋律、情绪、力度等方面特点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内容安排本节以学唱、赏析艺术歌曲《问》为重点。
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次重点,并通过与《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对比分析,感受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通过赏析《长恨歌》,向学生介绍清唱剧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聆听感受法,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探索讨论法,通过老师示范演唱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
从而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高中音乐鉴赏课件《新音乐歌声初放》
黄自
▪ 1904—1938 ,是我国30年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 教育家、音乐理论家。青年时代赴美留学,曾获美 国奥伯林大学文学学位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 士学位,他在美毕业时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怀旧》 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较早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也 是美国交响乐队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回国后一 直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担任理论作曲教授和教 务主任,他当时任教全部音乐理论和作曲理论,包 括音乐史,和声学、对位法、赋格学、曲体学,乐 器法、配器法及自由作曲等。他先后培养了贺绿汀、 刘雪庵、丁善德等高水平的专业乐歌作品
▪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中,出现一批积极从事乐 歌编配、创作和热心创建与发展我国普通音 乐教育的音乐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沈心工、 李叔同等。较有代表性的乐歌作品有《中国 男儿》《何日醒》、《勉女权》以及沈心工、 李叔同的作品。
沈心工
▪ 1870—1947 ,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考 察教育,有感于日本的音乐教育之发达,回 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曾编写大量的 乐歌作品,如《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 一志气高》、《革命军》、《竹马》以及他 自己作曲的《黄河》等。他的作品大多是为 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 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 容易上口。
▪ 30年代以“国立音专”的专业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 提高阶段。大多为声乐作品,器乐较少。大批音乐家:黄自、青主、 贺绿汀、刘雪庵、聂耳、冼星海、任光、吕骥等,出现《黄河大合唱》 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
▪ 40年代以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为中心的发展阶段。40年代的中国处于沦 陷区、国统区、解放区三种政权并存的局面,因此决定三个地区音乐 生活及音乐文化的发展呈现不同色彩的现象。作品以声乐为主。在解 放区的音乐创作中,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可谓是中国歌剧创作中的 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音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新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3. 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2. 音乐作品的深度分析和审美鉴赏。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定义及特点。
(2) 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3) 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
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新音乐作品,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新音乐歌声初放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定义,分析其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演唱方式等。
(3) 分析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初至今,介绍各个时期的新音乐文化代表作品及特点。
(4) 教授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从旋律、和声、节奏、演唱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审美规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音乐歌声初放的概念、特点及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历程。
(2) 分析法: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审美鉴赏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聆听、演唱新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播放新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心得。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音乐作品欣赏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音乐作品欣赏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以了解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并阅读第174、179页这四段文字
生:(阅读文字)
师:通过阅读文字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词来概括:历史背景、创作方法、表现内容、影响等。)
师: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逐渐兴起。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重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伴奏)
组织学生就做。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96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96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一首跨越96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你我,书写音乐传奇的作品。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歌曲《送别》开始
师:下面让我们随着歌曲《祖国歌》一起走近学堂乐歌。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课件出示:《祖国歌》乐谱并播放)
师:(引导学生谈歌曲情感)
生:……
师:(总结)这首歌曲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了祖国地大物博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首歌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表达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
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受一遍。
(课件出示《祖国歌》视频资料)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能够较为准确地分辨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
3.能够结合歌词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4.能够进行简单的乐曲分析,分辨曲式结构和基本和声。
二、教学内容
1.高中时代流行音乐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2.歌曲《新音乐歌声初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歌曲的曲式结构和基本和声。
三、教学方法
1.导入:通过播放几段不同类型的现代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兴趣,了解现代音乐的多样性。
2.交流:向学生介绍高中时代的流行音乐及其特点,要求学生发表意见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3.分析:以歌曲《新音乐歌声初放》为例,对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进行分析,并结合歌词理解。
4.演唱:请学生们欣赏原唱版《新音乐歌声初放》并分组合唱,体验歌曲情感的表达。
5.评析: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简单的乐曲分析,分辨曲式结构和基本和声。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能够结合歌词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分辨曲式结构和基本和声。
五、教学评价
1.学生对现代音乐的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学生对歌曲情感和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乐曲分析能力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应该在教学前认真准备,对教材内容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师应该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教师应该注重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音乐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的认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3. 通过鉴赏新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4. 引导学生感受新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新音乐的起源与发展2. 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3. 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4. 新音乐鉴赏的基本方法5. 实践与拓展:创作和新音乐相关的音乐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新音乐的发展历程,掌握新音乐的基本特点,学会新音乐鉴赏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对新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以及创作新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音乐的发展历程、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音乐鉴赏。
3. 实践法:创作和新音乐相关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新音乐歌声初放》2. 音响设备:播放新音乐作品的音响设备3. 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新音乐作品、音乐家介绍等资料4. 创作工具:为学生提供音乐创作的工具,如乐器、录音设备等。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相关的新音乐作品、音乐家介绍等资料,并检查音响设备是否正常。
2.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新音乐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 课堂讲解:讲解新音乐的特点、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分析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4. 音乐鉴赏:播放新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实践与拓展:分组进行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创作出新音乐作品。
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音乐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音乐鉴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音乐:音乐鉴赏教案系列 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课程标准:1、初步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3、认识、了解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s5u一、学堂乐歌1.定义: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称作“学堂”。
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
他们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新风尚.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2.主要内容及代表作品:A、“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代表性的歌曲有:《何日醒》《黄河》B、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体操-兵操》等;C、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的,如:《革命军》(沈心工编);D、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
代表作:《勉女权》《女子体操》《缠足苦》;Ks5uE、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运动会》、《电报》、《文明婚》等;F、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勉学》《春游》《送别》。
二、.清唱剧又称神剧,是巴洛克时期的一种混合歌乐的形式.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以曲调,由许多乐章组成,包括:咏叹调喧叙调合唱等曲体。
题材包括:抒情的,戏剧的,历史的,宗教的.无布景动作与服装,多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
例如:黄自《长恨歌》;海顿《四季》《创世纪》三、四位音乐家的作品风格比较Ks5u海音乐学院)黄自清唱剧《长恨歌》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广泛,风格典雅旋律流畅结构严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大批音乐专业人才.。
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音长、音色等。
2. 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唱歌技巧,如呼吸、发声、咬字等。
4. 通过唱歌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元素的学习和体验。
2. 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3. 唱歌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4. 唱歌活动的设计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基本元素、唱歌技巧等内容。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示范唱歌,进行模仿和练习。
3. 实践法: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唱歌练习,教师指导。
4. 欣赏法:聆听音乐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音乐基本元素、唱歌技巧等内容的相关图片、音频等。
2. 教学设备:音响、话筒、钢琴等。
3. 教材:音乐教材、唱歌曲目等。
4. 练习册:供学生课后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音乐基本元素的学习和体验: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音高、音长、音色等基本音乐元素,并进行实际体验。
3. 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通过听觉练习,培养学生的音高识别、节奏感知等能力;通过演唱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 唱歌技巧的讲解和练习:讲解呼吸、发声、咬字等唱歌技巧,并进行示范和练习。
5. 唱歌活动的设计和实践:设计适合学生的唱歌活动,如小组唱、个人唱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唱歌水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
2. 音乐技能评估:通过唱歌练习,评估学生的音准、节奏、音色等方面的表现。
3. 音乐知识评估:通过问答、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对音乐基本元素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音乐教师或歌手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第二方案)教学设计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第二方案)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叙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歌曲《送别》的片段,感受并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极端的痛苦和压抑笼罩着每个人。
如何唤醒民众?“学堂乐歌”这种新型的音乐形式自然而生。
学生从中了解什么叫“新音乐”和“学堂乐歌”。
(二)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三)带领学生试唱《送别》、《竹马》和《体操——兵操》,体会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体操——兵操》此曲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在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的前提下,演唱歌曲,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后再视唱《送别》、《竹马》,对三首作品在音乐感情上产生共鸣。
这样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阅读。
教师在展示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出现和课本知识点相同的内容。
(二)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选择电影《城南旧事》为切入点,搜集中不拘泥单一的形式(如:文字上可从网络中,生活中,游戏中,其余教科书等各个方面上运作),同时教师也应当从此类方向上着手进行搜集,课堂资源中应当有部分数量的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伐》之间的联系。
新音乐歌声初放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设计理念: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本节音乐课将以“学堂乐歌”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及其优秀歌曲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鉴赏和教唱优秀歌曲作品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陶冶、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品格3、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重视音乐实践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发展个性化的特点,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积极寻求并赋予新时期的时代音调设计思路: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的第一个专题《沈心工与李叔同》,设计思路如下:一、确立主题以“学堂乐歌”的最主要特点作为主题即是依曲填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体会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除教材提供的材料外,我还找到一些简单易学,琅琅上口的歌曲,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音乐潜能,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教学目标1、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形式即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2、通过其背景及其意义熏陶,对中国音乐教育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价值导向的统一3、通过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通过自创自唱的课堂表现,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合作技巧教学重难点1、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2、“学堂乐歌”的创作及意义教具准备人教版的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钢琴、现代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课前播放歌曲《童年》【切入】:大家好,每周45分钟的音乐之声又如约而至,高山流水轻敲着古琴已成为远去的音符,如今我们唱着不变的歌谣,追寻着童年记忆中的足迹,找回到同桌的你(由熟悉的旋律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气氛并引入校园歌曲)2、播放《同桌的你》【点评】:学生合唱这首校园歌曲,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导入百年前的校园歌曲3、欣赏《体操――兵操》【设问】:这首歌曲有何特点,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二)、新授过程1、学堂乐歌的历史及产生背景【点评】:学生回忆历史找出与学堂乐歌有关的知识点,老师然后进行总结(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痛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奋起救国,鼓吹维新,倡言废科举,办新学新学课程设置中,就音乐一题,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03年,音乐又被列为必设课程之一1909年,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1)、介绍“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欣赏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设问】:对照歌词看看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说说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它的主题出现了几次?歌词通俗亲切,便于理解主题出现三次)【点评】: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始终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2)、欣赏歌曲《黄河》【设问】黄河源头在哪?途经多少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3)、欣赏歌曲《送别》,了解李叔同【设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你对这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后老师小结(4)、学唱歌曲《送别》【切入】:此歌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点评】用u哼唱;朗诵歌词;运用领唱、轮唱等手法演唱(5)、学生齐唱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然后一起演唱《国民革命军军歌》,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6)、用杜牧的诗《旅宿》唱《送别》的曲调老师提供杜牧的诗《旅宿》,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送别》的曲调演唱杜牧的诗《旅宿》(7)、用熟悉的旋律填上自己的歌词并演唱给大家听(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热情很高,出现了不少亮点)3、小结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主要内容&8226;抵御外侮、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日醒》、《中国男儿》等&8226;宣传自由民主思想如:《革命军》、《自由》等&8226;宣传女子自强、男女平权思想如:《勉女权》、《女子体操》、等&8226;宣传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如《地球》等&8226;反映学生生活,如《竹马》、《送别》、《春游》等(2)主要特点&8226;依曲填词(早期学堂乐歌主要采用了欧美歌曲以及日本歌曲的曲调而填上新词)【切入】“拿来主义”(学生试举出列子体现学堂乐歌的特点)&8226;沈心工的《竹马》取材日本军歌《马号进行曲》&8226; 沈心工还曾根据《茉莉花》作了一首有曲无词的进行曲,后来这首进行曲也被拿来填词,先后出现了《蝶与燕》、《剪辫》、《上课》、《退课》等四首歌曲&8226;《共产儿童团歌》根据苏联少先队歌曲《在篝火旁》的部分曲调填词而成的&8226; 《茉莉花》,曾被填词为《飞艇》、《红梅》(三)、总结评价1、探究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切入】: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首歌曲的歌词以及曲调,想想这些歌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时这些“学堂乐歌”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声乐创作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学生讨论后交流【小结】:揭示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更深刻的含义: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2、课堂总结【切入】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几多欢笑,也有几多泪水,多些激情,也有些许惆怅,但在心中永远激荡的是校园主旋律用激情与汗水给自己青春的航程留下一路欢歌吧!(四)、作业设计请学生尝试为自己的学校创作一首校歌或者校园歌曲,可以是自己作词作曲、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曲调填上自己的一段新词进行节目化的设计并排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对这些内容知之甚少,他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当时作曲家、歌唱家等人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再就是考虑学生偏爱流行歌曲的程度远远超过这些经典的老歌,基于这两点考虑,我用从选材、设计课堂步骤、提前下达预习、表演任务和教法(采用聆听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拓展思维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等,使得这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从课堂反馈的结果看,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也都基本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双边配合十分默契;同时课堂教学调动了不同特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特别是根据自己熟悉的旋律填词演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节课的亮点也集中在这一环节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顺利地完成作品后是多么地兴奋和骄傲,这些也同时地打动和激励着我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于提高和改正:1、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不够得当,由于各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表现实践活动没有固定模式,因此本人感到驾驭整节课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2、加强自身学习,尤其应在文学上下工夫,掌握较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新课改的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想结合的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在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有所欠缺电脑和网络的运用可以极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资源,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也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网络资源,更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总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本人将通过继续学习和参加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促使音乐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及时总结一些的优秀的音乐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音乐教学。
音乐《学堂乐歌》说课稿
音乐《学堂乐歌》说课稿音乐《学堂乐歌》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第二十六节的内容。
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四首学堂乐歌:《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并开辟“歌曲串串烧”互动活动环节,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学情: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
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四首学堂乐歌,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以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为教学重点。
及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为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比、鉴赏及歌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提升品味。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课件
再 见 !
唱 一 唱
《 渔 阳 鼙 鼓 动 地 来 》
第 三 乐 章
歌曲主题出现了几次?力度有何变化?
歌曲的主题共出现几次?力度有何变化?
歌曲主题共出现了3次,力度一次 比一次增强,表现出边关军情告急愈来 愈紧张的状态。
清唱剧《长恨歌》
韦瀚章词
黄自曲
第 八 乐 章
《 山 在 虚 无 缥 缈 间 》
:
清唱剧《长恨歌》创作于1932年,想一想,作者的 创作意图是怎样的?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清 唱 剧 《 长 恨 歌 》
《 渔 阳 鼙 鼓 动 地 来 》
第 三 乐 章
清唱剧《长恨歌》
韦瀚章词
黄自曲
歌曲是什么题材,什么内容?其情绪情感 是怎样的? 歌曲属于历史题材,表现唐明皇 “重色导致倾国”(此为安史之乱)的 内容。 歌曲情绪抑郁、激愤,表达了士兵 们对统治者“只爱美人不爱江山”不顾 社稷安危的的不满与愤慨的心情。
·
歌曲情绪是怎样的?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歌曲《问》在问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歌曲《问》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歌曲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外有列强入侵, 内有军阀混战、山河破碎、国家沉沦的忧 虑与感慨,抒发了作者深切的爱国主义情 感。表现出当时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
·
唱一唱:体会并表现歌曲情绪情感。
清唱剧
清唱剧《长恨歌》是词作者韦瀚章、曲 作者黄自根据元曲《长生殿》与白居易 的同名长诗创作的一部声乐作品,也是 我国第一部清唱剧。共10个乐章:
一、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合唱) 三、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合唱) 四、惊破霓裳羽衣舞(未完成)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合唱) 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未完成) 八、山在虚无飘渺间(女声合唱) 九、西宫南内多秋草(未完成)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师:《送别》是由谁填词创作的。
生:……(介绍李叔同)
师:这首歌曲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有感于亲友离别,与1913年在杭州填词创作了《送别》这首学堂乐歌。下面我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一段。(播放歌曲《送别》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送别》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70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1905年。首载于193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师:为什么?
生:……
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受一遍。
(课件出示《祖国歌》视频资料)
师:(与学生交流)经过重新填词之后,整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通过两条旋律片段来寻找答案。(分别出示两段歌曲的部分旋律。引导学生试唱旋律,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歌曲音乐情绪的变化。)
(伴奏音乐持续,音量稍弱)
师: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歌曲《送别》视频资料)
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生:……
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导入3′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六节《xx与xx》教学设计xxxxxx中学xx一、设计思想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
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一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揭示上课的主题――校园歌曲,然后通过范唱教师自己学生时代的校园歌曲,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紧接着借助这个情境,揭示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让学生循着百年前的歌声,把日历一页往回翻。
2、对比感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
如《两只老虎》和《国民革命军军歌》的对比演唱和欣赏,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两个版本《祖国歌》【歌词不同、节拍不同,但曲调都是采用当时在全国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老六板》】的对比欣赏,感受学堂乐歌一曲多填的特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区别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听唱结合,体会特点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
4、动静结合,表现参与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既有安静的聆听和思考,又有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参与,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
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有重点地安排了“唱唱填填”活动,我给学生提供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二、教材分析《沈心工与李叔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将此节的授课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本课包括学堂乐歌概念、历史来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重要特殊的不可缺少的区域,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的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1、对高中生来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及音乐家他们不是太清楚,甚至在当前流行音乐无孔不入的今天,对于学堂乐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但同时,高中学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具备一定基础,故对音乐作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2、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与对音乐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欣赏能力,在本课程的相关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流行的校园歌曲有一定的涉足。
但这种能力与认知基础却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学生对学堂乐歌特定的音乐文化意义存在一定鉴赏体验困难,产生情感背离问题,表现为情绪上不喜欢、体验上不共鸣、思想上不重视。
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上好本课程的关键,也是课程设计成败的重要体现。
3、学生更多的喜欢当今的流行校园歌曲,对比检验、模仿是其学习策略的方法。
在对其特有的艺术特点了解之后,少数学生可能试图进行其曲调填词方面的创作试验。
四、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将融合体现课程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价值导向等多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1、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形式即学堂音乐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其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教育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与社会价值导向的统一。
3、通过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经过作业设计,通过合唱、伴奏整体协调的课堂表现,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的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的创作及意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情分析,采用以互动、情景课堂体验共鸣、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策略与方法,并注重综合运用:1、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程中学生的情感背离与音乐社会价值取向的融合这一困难目标与技巧。
从情感喜好的流行校园歌曲导入,以时空切换的技巧,从历史的背景上习来,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到对其艺术特征的点拨、归纳,做到立意深远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
2、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3、发挥老师的平台搭建作用,综合运用丰富的历史、社会、音乐史等人文知识真实生动地勾画课堂内容背景,为鉴赏创造体验的基础空间。
4、摸索一种从源自情感喜欢这一第一学习力量之外的社会责任与意义的路径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意义的新的认知教学方法。
音乐是愉悦的,但它不是音乐的全部,改变这一认知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创造灵活地运用对象、时空变换的技巧,采用直观感受、老师介绍、剖析、揭示相结合等多层次的教学剖析手段,采用对话交流的方法,挖掘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与积极的社会意义,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培养对音乐的意义的理解和由此激发的热爱。
5、做好作业设计与课余节目设计、演练的引导,通过对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的挖掘及创造手法、技巧的运用,以学堂乐歌的形式创作校园歌曲的作业设计和来体会实践掌握拿来主义的音乐创作手法,并通过将其设计成演练节目作进一步的技能与合作、演奏、歌唱的训练。
6、运用多媒体,采用文字、图像、声像等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的能动。
七、课前准备学生的学习准备:找出自己平时所知道或喜爱的校园歌曲并练唱。
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歌曲的练唱与有关资料的准备。
教学环境要求:音响视听系统、多媒体播放系统。
八、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课前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师唱《童年》。
【点评】:通过学生与老师两个不同年代的校园歌曲的演唱、欣赏,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并揭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3、欣赏《体操――兵操》、《祖国歌》两首学堂乐歌。
【设问】:你对这两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师小结:时间的河流以川流不息之势奔向未来,转眼,我们已经身处21世纪了。
20世纪曾被称为是普通人的世纪,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能够像它那样,对所有的艺术进行如此之多的探索:从文学到音乐、从舞蹈到雕塑、从戏剧到绘画……可以说这是人类艺术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现在,就让我们在一曲曲曾经感动过无数人心灵的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声中,把日历一页往回翻。
(二)、新授过程1、学堂乐歌的历史(1)、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
(2)、学生齐唱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然后一起演唱《国民革命军军歌》,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歌曲着手,以时空切换的技巧,从历史的背景上习来,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到对其艺术特征的点拨、归纳,做到立意深远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1)、欣赏歌曲《送别》,了解李叔同。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你对这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后师小结。
(2)、学唱歌曲《送别》用u哼唱;朗诵歌词;运用领唱、轮唱等手法演唱。
(3)、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师提供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4)、欣赏《祖国歌》【设问】:你认为这首歌曲在曲调上有哪些特点?对比书上的《祖国歌》曲谱,有什么不同?(5)、介绍“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欣赏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设问】:对照歌词看看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说说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它的主题出现了几次?)【点评】: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始终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3、小结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三)、总结评价1、探究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点拨】:师: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首歌曲的歌词以及曲调,想想这些歌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时这些“学堂乐歌”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声乐创作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学生讨论后交流。
【小结】:师小结并揭示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更深刻的含义: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