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探讨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艺术史的重要影响。

一、中国书法审美观念的起源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审美观念源自古代先贤们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个人体验。

在古代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书法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儒家注重修身养性,提倡“仁爱”、“礼治”,这种思想借助书法这一艺术形式来传达“仁者爱人”的价值观。

儒家认为,书法是一种融入心性的艺术,通过描绘每一个笔画的变化,以及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协调与和谐,传达出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的情感。

其次,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主张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

在书法艺术中,道家注重“气韵生动”的表达方式,追求意境和意象的表现,用笔触传达出自然和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笔画的灵动与神韵,以达到超越物质层次的审美境界。

最后,佛教强调修行和解脱,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平静。

佛家的审美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佛家认为,笔画的每一划都蕴含着修行者的心性和智慧,通过书法来实践佛法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二、中国书法审美观念的演变与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逐渐发展和演变。

从古代秦汉时期的篆书、隶书,到魏晋南北朝的草书,再到唐代的楷书和宋元明清时期的行书、草书,每个时期都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观念。

在唐代,王羲之的“能画龙却画鳌,能写世上无双艳”使书法审美进入了巅峰时期。

唐代的书法注重笔画的工整和韵律的恢弘,追求着皓皓如玉、矫矫如虹的审美效果。

声势浩大的楷书和行书成为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观念。

到了宋代,欧阳询的“颜真卿似写性,不写性,远笑草书辈”引领了新的审美风潮。

宋代的书法注重表达书法家个性化的风格,更加追求书法作品的自然和灵动。

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代表的草书家更加注重笔势的奔放和用笔的自由,打破了原有的结构和规矩。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书法的演变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和繁荣,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优秀的审美品质和良好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书法的演变和美学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书法的演变书法最早起源于甲骨文和金文,最初作为一种文字,主要是用来刻在青铜器和兽面上的。

然而,后来,书法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它不再只是为了传递文字,而是成了一种美学形式。

现在,书法早已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它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征服了全球各地的文化爱好者。

1、秦汉时期的书法秦汉时期的书法,以篆书为主,它是一种非常规范的书法风格,它的字形非常整齐划一,注重端正、规矩。

这种书写方式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在商业、政治、文化交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和经典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草书、行书和隶书等书法风格相继盛行。

魏晋的草书和南北朝时期的隶书,都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创新时期。

草书的字体虽然潦草难辨,但是它的线条却非常流畅有力,有时候,甚至还能看出运笔的力道和节奏感;而隶书的字体则更加勇健有力,行云流水,非常符合当时那种充满力量和朝气的时代背景。

3、唐宋时期的书法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唐朝的书法家郭熙和欧阳询等人,不仅是当时的书法大家,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宋代书法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文字的美感,在“留白”的运用上更加灵活,更加注重书法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4、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又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元代的徐浩和宋元书法家赵孟頫等人,都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书法风格独具魅力,气势恢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明代的颜真卿和清代的王羲之等人,同样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的书法也为后人留下了极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二、书法的美学特点1、书法是线条艺术的代表书法源于文字,图形经过历史的发展,才渐渐转化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与演变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与演变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与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使得它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以艺术史的角度,探讨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与演变。

一、中国书法的起源中国书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最早的文字形式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基石。

古代的中国书法家们以石鼓文和秦汉竹简上的文字为样本,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楷书和隶书。

在这个时期,书法的审美观念主要集中在字的形状和结构上,追求字迹的工整和规范。

二、隋唐时期的书法风格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曾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草书成为主流的书写风格,注重笔画的狂放和个人的创造力。

书法家们开始注重书写的气韵和情感表达,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融入到作品之中。

这种注重个人风格和表达的审美观念,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发展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书法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书法家。

宋代的欧阳询、苏轼等人,将楷书与真草合二为一,创造出了新的书法风格。

他们注重字体的美感和艺术性,兼顾书写的规范和个人创造力。

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等书法家继承了上一时期书法的优秀传统,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

四、当代书法的审美观念与演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书法也在不断地与国际艺术接轨,并涌现出一批新锐的书法家。

当代书法家们开始将传统的审美观念与现代的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和形式。

他们注重个人的独特表达和审美情趣,追求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总结: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审美观念与演变也经历了多个时期。

从古代的字形规范到隋唐时期的个人创造力,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书法风格多样化,以及当代书法的创新和多样性,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不断传承和创新。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变革,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也将不断更新和演变,继续为世界艺术贡献独特的一笔。

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书法艺术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演变、繁荣。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文字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神载体。

本文将探讨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一、古代书法艺术的起源书法艺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左右。

当时,人们用龟甲、兽骨等硬质材料,用刻、拓的方式记录事物,形成了独特的文字表现形式。

这种文字形态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是远古时代的文化与信仰。

典型的甲骨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书法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艺术。

从汉代开始,国家官方的印章书法就成为一种在文化艺术领域上招牌和口碑的信仰术式,更长追溯到汉朝,可以清晰地看到执笔的大正雅,用笔的粗细细腻,间距的大小,博得一片欢声笑语。

二、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汉代的书法艺术依然是规范化、立体化的书写风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艺术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期,此时的书法艺术家从笔画、颜色、纸型、墨水、布艺等各方面注重细节,大幅提高了书法艺术的技术和审美标准。

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等德高望重的书法家被视为中国书法大师,对将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颜真卿的“颜体”和“神气真情”,柳公权的“柳公体”以及王羲之的“王羲之体”都为中国书法艺术打下了重要基础。

唐代的王羲之《兰亭序》宋代时期,书法艺术的风格逐渐进入了一种繁体的境界,强调笔锋与书法的韵律感。

明代时期,书法艺术家逐渐推崇书写文字的方式,他们用精致的技术和诗意来表达思想感情,创作出了不少经久不衰的作品。

乾隆帝的《御书蘭亭序》是一幅受欢迎的书法作品,其独特的韵律感和刻画技巧,在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清代时期,书法艺术家强调自己心灵的内在修养,把这种修养反映到书法表现上,书法风格更加以自然清点的笔触表现出现。

后来的书法艺术家也不断地在创意、器皿、形态、绘画等方面努力探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古代书法艺术。

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文化内涵

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文化内涵

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文化内涵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书法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卓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究竟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深入地探究。

一、古代书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书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篆刻工艺,而篆刻便是书法艺术的前身。

秦汉时期,因统一文字和封建制度的需要,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相继出现,如赵佶、王羲之等,使得古代书法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书法艺术进入了黄金时期。

此时期的书法家很多,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等,他们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并成为后来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到了明清时期,书法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发展,形成了今日所称的“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五体”,同时,也有很多知名书法家,如董其昌、文征明等。

二、古代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古代书法艺术作为一门文化艺术,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是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和历史文化背景。

首先,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书法”就不只是一种艺术形态,还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

古人将书法视为一种崇高的文化符号,充满了尊崇和敬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以文章传家”、“古为今用”等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书法传承和发扬的期望和追求。

此外,书法也常被用作文化传播的工具。

从传统的印章、尺子、印章等到现代的广告、商标等,书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书法同时也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法艺术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出一种非常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例如,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

它们记录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成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最后,书法在形式上也具有非常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进与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进与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进与影响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通过不断的演进和发展,对中国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进与影响。

一、历史和演进中国古代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和殷墟的铭文。

这些最早的文字书写形式给后来的篆书、隶书和楷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上古时期,中国的文字流变较大,字形特点逐渐丰富,书法艺术开始有一定的风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隶书的形成开创了中国书法发展的新篇章。

隋唐时期,草书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书法艺术向更加自由和激进的方向发展。

有名的草书大家张旭留下了“急便如风,密如泪”的名言,形容了草书的特点: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和有力。

草书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形式,也演化出了后来的行书和草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代的苏轼和黄庭坚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

苏轼的行书颇具个性,苍劲有力,狂草之风流传至今。

黄庭坚的楷书则更加端庄,他对字符造型的精研极大地推动了楷书在宋代的发展。

元代出现的蒙学更是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像赵孟、赵孟頫和唐寅这些代表人物都善于融合前人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特别是赵孟頫的行书,颇具气魄和书法魅力,至今仍被后人誉为“神品”。

明清时期,经学和文化复兴的推动使得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代的董其昌提出了“四体兼备”的理念,即要通达隶、篆、楷、行四种字体。

这个理念在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创意空间。

二、影响与贡献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在历史和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书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书法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形式,不仅传承了先民智慧和文化,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书法艺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文字的演变和规范化,也加深了人们对文字和语言的认识。

其次,古代书法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理论的演进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理论的演进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理论的演进书法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文化艺术的明珠”,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书法美学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指人们对于书法艺术审美的认识和评价标准,在中国古代演进过程中,书法美学理论经历了许多阶段变化和演进。

一、各家理论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理论的演进可以分为各家理论和体系化理论两部分。

各家理论主要是在某个历史阶段上显著地代表了某一流派的书法理论,如秦汉时期的李斯和张芝的理论,南北朝时期的王僧繇和颜真卿的理论,唐代的骆宾王、欧阳询、褚遂良等等。

古代书法家们对于书法的认识和评价标准各有不同,李斯强调“意在笔先”,主张书法应该注重笔画的构成和形状;张芝则强调“表现形象”,主张书法应该在笔画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创新和表现;王羲之讲求“神韵”,强调要传达诗情画意的意境和墨香盈盈的艺术韵味,而颜真卿则重视“气势”,追求笔墨纵横、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

二、体系化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家书法理论逐渐演化为以“法”、“气”、“韵”为主要构成要素的体系化理论,以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大家为代表的这一阶段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理论的高峰。

他们基于各自的书法实践与研究,形成了对书法美学的系统化、理性化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书法美学体系。

其中,欧阳询提出了“飞白”、“云影”、“离合”、“缠结”、“骨法”、“皴法”、“点画”、“洒脱”等八种书法技法,从笔画的形态、结构、纹理等方面来解释书法的艺术特征。

颜真卿强调气势的表现,认为书法要能够表现出“富而不浊,凝而不滞”的气度。

苏轼则提出了“庄严”、“雅淡”、“休泼”等书法风格,强调笔墨的“雅”、“简”和“润泽”之美。

黄庭坚的书法主张“随心所欲,无关文字,运笔自成”,倡导“自由自在”的艺术创作方式。

三、现代书法美学理论在现代文化环境下,书法美学理论又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受到西方艺术理论的影响,形成了更为理性和系统的中西结合的新的书法美学理论。

中国古代书法的文化意义与审美艺术

中国古代书法的文化意义与审美艺术

中国古代书法的文化意义与审美艺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贡献巨大。

中国古代书法,又称“书艺”,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书法历经了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影响。

书法是一种以笔墨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需要书法家具备卓越的艺术天赋、技巧和修为。

书法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因为书法首先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

书法家通过用笔勾勒出的笔画和组合,以表现文字的情感和气韵,并通过形象化的手法发现文字中的美。

中国古代书法经历了演变和创新,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书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例如汉代隶书的清晰和工整,唐代楷书的遒劲与飘逸,宋代的行草之美等等。

中国古代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它不仅传承着中国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更传统的文化价值。

首先,书法的神韵亦是人们所讲的文化气质。

中国书法注重气韵和文化内涵。

书法家通常将笔触、用墨、运笔、点画和结构结合在一起,以创造出深刻而充满情感和意义的作品。

一种书法风格所呈现出来的气氛,亦会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大气磅礴与北方草原的号角声相协调;而宋代的文人雅士文化则呈现出业余和自然的气息。

其次,书法的意境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色。

书法的审美理念着重于笔墨之外的气氛和情感,无论是书法家们的笔触,还是用墨的技巧和墨色的效果,均与儒家道教价值观念息息相联。

其中,墨色是书法的灵魂所在,影响了形态和韵律,同时也呈现出中国人所独有的审美思想。

其次,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存在着强烈的仪式感。

书法存在着一种仪式化的感觉,书法师通常会在写作之前进行诵经和祈祷,以便创作充满灵性和质感的作品。

此外,书法作品也具备一定的礼仪性,传统上的书法作品都需要进行签名、盖印以及封契等程序。

书法美育发展历程

书法美育发展历程

书法美育发展历程书法美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形式,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学问与修养的象征,被视为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

中国的书法美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甲骨文的出现为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记录,它以其独特的形态与规范的结构,成为了书法艺术的源头。

随后,随着纸张的发明与普及,书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东汉时期,张芝、陆机等书法家以楷书为主流,提高了书法艺术的规范性和审美价值。

而隋唐时期,王羲之、怀素等书法家通过推崇行书的方式,进一步拓宽了书法的表现形式。

自宋代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书法艺术也进一步得到了推广与普及。

特别是宋元明清四大家,苏轼、黄庭坚、范晔、文征明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审美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尤其注重笔法的变化与书法技巧的运用,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叶浅予、齐白石等书法家开始注重个性与创新,他们在书法作品中引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并运用不同的笔墨技法进行实践与创作。

至今,书法美育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书法的学习与实践,人们不仅能够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专注力、自控能力等重要的素养。

同时,中国的书法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独特艺术形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书法美育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的书写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书法艺术的传统地位有所下降。

因此,需要加强对书法的传承与推广,注重书法教育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总之,书法美育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古代到现代,从传统到现代派,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它不仅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培养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及其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及其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及其发展演变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书法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韵味。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特点,从而为后来的书法传统奠定了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开始逐渐走向规范化、艺术化发展。

这一时期,前人所创的各种书体逐渐统一成为规范化的楷书,并且形成了草书、隶书等多种书体。

同时,这一时期也开始形成了以“气韵生动”、“随心所欲”为特点的个性化书法。

二、唐代书法艺术唐代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高峰时期,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迸发出了极强的创造力和艺术灵感,形成了许多卓越的艺术作品。

唐代的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对于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书法艺术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个性化发展。

许多著名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都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书法作品。

唐代的草书艺术尤其具有时代特色,它不再追求顺畅流畅的笔势,而是强调形神兼备、个性鲜明。

三、宋代书法艺术宋代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书法艺术不断创新,引入了新的风格和技法,形成了独特的书法传统。

宋代的书法艺术注重“端正规范”,强调结构和比例的准确。

同时,宋代也产生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他们的书法作品堪称四绝之一。

四、元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最后阶段。

在这一时期,书法作品呈现出更多的装饰和形式美,出现了许多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的艺术作品。

元代的书法艺术注重如何运用笔力表现出诗意和意境,其作品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

明代的书法艺术则更加注重笔法的规范和准确,强调“培根”、“入青藤”,求得修炼和成就。

书法的美学思想发展

书法的美学思想发展

书法的美学思想发展艺术风格经过了从不独立到初步独立,进入唐代,就走向了它的第三个阶段,即多样、系统、深化的时期。

和意境认识的发展相关相仿,唐代艺术风格认识的发展虽以诗的有关成果为成熟标志,却是整个艺术审美认识发展的产物。

没有书、画、音乐、文等有关风格认识的进步,仅凭诗之审美认识是不会形成诗品二十四则的。

和意境认识的发展一样,书法的美学思想在这时期起了重大作用。

从虞世南开始,李世民、孙过庭、张怀瓘、徐浩、李嗣真,窦蒙兄弟、李阳冰,直到唐末传为欧阳率更的三十六法等等,在他们的著述中有不少涉及艺术风格的认识,也出现许多风格概念,如异趣、古雅、沉着、痛快、峻险、生动、神气、飞动、飘逸、淳朴、妍华、风神、清雅、惊奇、流美、清幽、灵和、神彩、骨势、超旷等等。

在窦蒙的《语例字格》中,则把以往书法创作品评中的许多审美概念加以归纳和逐个确定它的含义。

字格中的近百个概念中有不少就属于意境风格的范围。

如老、艳、秀、润、峭、隐、丽、沉、天然、质朴等等。

《语例字格》不仅体现了书法审要的前提条件。

书法艺术之所以在艺术风格的认识深入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除了当时政治、精神上的有利条件外,还由于它本身的突出之点。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书法要议书》)书法,特别是行草,最易直接表现作者的录》)卷四(《张怀情感个性。

虞、欧、褚、张、颜、柳、徐、孙等书法家的风格差别体现得十分明显。

它不仅为具备书法艺术修养的人所鉴赏,也为一般人所识。

其实,在书法中又何止个人的风格,同样一个书法家所表现的不同情调也是容易识别的。

书法以当时受到高度重视和其自身表现的特点,在初盛唐的艺术风格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

到了中后唐,书法美学思想中的这些有关风格的认识便为诗歌美学思想所吸收,在皎然的《诗式》中,有些审美概念及其表现方式就明显地受到了影响。

就绘画而言,它的创作思想的发展,画品的细致深入,以及风骨、沉着、古雅、自然、俊清、自然、神、逸、妙、能等,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诗之二十四品意境风格的形成。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构成了中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国书法审美意识自古至今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一般来说,从史与论的节点上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分为8个部分,即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淸人尚朴。

这只不过是概括某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思想的主潮,主要就英最集中、最具体特征的书法精神而言。

任何时代的书法美学思想都是丰富多元的,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审美特征的理论思想,因而,这个讲座只能用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理论的阐述也只能是抓住这个时代的主潮。

从纷繁复杂的书法史中钩玄,把握中国书法变迁的主要脉络。

一、先秦哲学思想与书契美学精神对于八卦的产生,《易传》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其实这两句话也概括人的创造文字的意识。

文字创造书写之道、之理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但是它不是按照客观物象把它们用线条勾绘岀来的,更不是依葫芦画瓢的事,那是画。

就造型頁•实的要求来说,文字显然要比画简单多了,但也复杂的多。

画可以对照物象,没有直接描绘的物象,也可以虚构。

而文字却要把表述事物、思想、心意的语言表现出来。

即所谓:“通神明之徳,类万物之情“。

神明之徳——古人认为创造宇宙万物就在这对立统一之中,万物所具有的情,也因这统一而变化产生。

这种宇宙意识,化为文字的创造意识与审美追求,在创造文字、进行书写时就不自觉地渗透进去。

创造意识中的形式感,带有非自觉的性质,说不出所以然来。

比若有人问,中国传统书写方式为什么是从右向下,没人能说不淸楚。

但它不是先验的,老子就这样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指出了人的创造实质具有反映客观的性质。

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法则建造的。

”人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一切,也是按照美的法则造字、写字。

汉字最初的形态也是原始先民审美思想的根本表征。

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追求

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追求

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追求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普及,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汉时期的书法,其审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观。

首先,秦汉时期的书法注重工整和规范。

这是秦朝实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的结果。

在这个时期,人们追求文字的统一和标准化,在书写时注重字形的规范和整齐。

兵马俑中出土的秦代墓志铭,字体工整规范,没有了战国时期的草书特征,显示出一种新的书写风格。

在汉代,隶书成为了主要的公文书写体,其字形工整,线条流畅,给人以秩序和规范感。

其次,秦汉时期的书法追求简洁和实用。

秦代开始使用小篆,这是一种简洁利落的文字书写体,字形规整刚劲。

这种文字书写体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厘定和发展,成为了当时主要的书写方式。

相较于战国时期的书法,秦汉时期的字体更加规范,篇幅更小,更适合于快速书写和便携性,具备了一定的实用性。

另外,秦汉时期的书法追求文字的力量和表现能力。

当时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以碑刻为主,其中以汉武帝时期的碑刻最为著名。

这些碑刻铭刻着表彰功勋,记载历史的文字,通过刻意的布局和字体运用,不仅传递了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还展示了文字的力量和表现能力。

尤其是“欧阳询”、“虞世南”等碑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感受。

此外,秦汉时期的书法追求意境和诗意。

书法艺术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借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在汉代,魏晋风范开始兴起,书法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的一种文化兴趣。

这些文人书法作品通过笔墨之间的流畅与变化,展现出文字的韵律和美感,传递出一种浓厚的意境和诗意。

例如著名的《兰亭集序》所书写的“狂草”,以及“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留传下来的作品,都凸显出追求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意境。

总而言之,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观。

秦汉时期的书法注重工整和规范,追求简洁和实用,强调文字的力量和表现能力,同时追求意境和诗意。

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

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

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是一个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强调状物与抒情、再现与表现结合,注重形与神、意与法、天资与功夫素朴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识系统。

其“中和”美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充分把握古代书法美学,正确鉴赏、评价古代书法艺术。

本文采取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论述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

一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和"文化,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是古典和谐美的艺术、美学。

作为整个中国美学系统要素之一的古代书法美学,也与这种时代精神相一致,以"中和"之美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正所谓"极者,中之至也","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所谓"中和",即适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

和也者,无乖不戾是也"(项穆)。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素朴辩证精神。

中国古代美学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

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便要求情理结合,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适中而不过分,书法外在形态"势和体均"、"平正安稳",各形式美因素达到和谐统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相兼顾,不偏不倚,表现出刚柔相济、骨肉相称的"中和"之美。

它首先要求情理统一,主张书法表现的情感意蕴必须适中,不过度,不超出理性规范,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审美原则。

它强调"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气宇融和,精神洒落"。

古人把颜真卿的《祭侄稿》与《争座位帖》比较,认为前者更胜过后者。

为什么呢?这正是以"中和"原则去衡量的:"《座位帖》尚带矜怒之气,《祭侄稿》有柔思焉。

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

书法美育发展历程

书法美育发展历程

书法美育发展历程书法美育是指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美育素质,形成独特的美感和创造力。

下面将对书法美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古代中国是书法艺术的发源地,书法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古代的士人对书法有着极高的崇拜,他们认为饱览古人遗迹解惑于笔砚之间,借力他山之石,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道德品质。

在这种崇尚书法的氛围下,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壮大。

进入现代社会,书法美育也随之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更多的是追求心灵的满足与文化的表达。

书法美育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社区、艺术培训机构等各个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书法美育也与传统的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多媒体展示和在线学习等全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样化,书法美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书法美育对培养个体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也在不断加深。

国家也加大了对书法美育的重视和投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也不断出台。

目前,书法美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逐渐普及到各个年龄阶段。

同时,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也得到了广泛开展,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未来书法美育的发展将会更加广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书法艺术的需求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因此,书法美育将不仅仅是传统的技法训练,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书法美育与数字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样化的美育体验。

总之,书法美育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演变,从古代的修身养性到现代社会的个性化需求,书法艺术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书法美育将继续在培养个体美育素质和提升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更多样化的艺术体验和创造空间。

书法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书法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书法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书法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艺术瑰宝。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书法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和艺术特点三个方面来阐述书法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书法的历史起源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

当时,人们用毛笔或刻刀在龟甲、兽骨和铜器上刻写文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字艺术。

这些文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线条,展示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成为后世书法的前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形态,而书法也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秦、汉时期,隶书的兴起为后来隶书、楷书等书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历代的沉淀和创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达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多种书体。

二、书法的发展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汉时期的隶书、楷书,再到魏晋南北朝的草书、行书,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唐朝,书法达到了一个巅峰期。

唐代的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以其刚劲有力的笔墨和秀丽的构图,为后世书法家树立了榜样。

而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文士墨客,则重视书法的雅致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形成了行草书的特点。

明清时期,书法逐渐趋于稳定,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书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冲击。

但无论如何,书法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许多人依然痴迷于书法的艺术魅力。

三、书法的艺术特点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书法艺术中,有几个核心元素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是“气韵生动”。

书法的笔墨线条流畅有力,所表达的文字和意境传递出一种生动的气息和美感。

一字一句之间都蕴含着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意境。

其次是“结构和谐”。

书法以汉字为基础,通过自由书写的形式展示其结构的美感。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审美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审美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审美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审美演变与影响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审美演变与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审美演变1. 甲骨文时期中国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时期。

甲骨文是古代商代贵族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具有浓郁的祭祀色彩。

甲骨文的字形简单,线条粗糙,但却透露出一种原始、朴素、神秘的美感。

2. 印章时期西汉时期,印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书法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篆书为主,篆书是一种刻在印章上的字体,具有方正、刚健、简洁、明快的特点。

3. 隶书时期东汉时期,隶书逐渐成为主流书体。

隶书是一种行书,字形清秀、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大气、庄重、严谨的美感。

此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张芝英、刘徽、颜真卿等人。

4. 楷书时期隋唐时期,楷书成为主流书体。

楷书是一种行书,字形端庄、清秀、规整,具有一种平和、舒适、优雅的美感。

此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

5. 行草时期宋代以后,行草逐渐成为主流书体。

行草是一种行书,字形潇洒、流畅、自由,具有一种豪放、奔放、自然的美感。

此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怀素、米芾、苏轼等人。

6. 现代时期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国书法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代书法家们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了许多新的书法形式和风格,如楷行合一、草印结合等。

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中国书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可。

二、影响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影响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通过文字表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探索古代书法美学中和美的表现形式

探索古代书法美学中和美的表现形式

21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0期总第823期No.20,2020Total of 8230引言古代书法美学是其表现的特点,其中“中和美”作为美学体现的代表,分成阴阳两种表现形式。

同时书法作品流派众多,在实际展示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出美学的精髓。

古代书法经历千年的发展周期,在书写特征、结构上的运用,都积累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书法的美学特征十分鲜明,引人入胜。

通过对古代书法美学特征的研究,解决美学研究问题,推动古代书法更好地发展下去。

1古代书法美学特征古代书法美学在文学领域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因书法的文化特征,也使得书法美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是关键的一项内容,继承古典文化的和谐美,融合过程中推动中和美的发展。

也使得中和美成为古代书法中的重要美学表现特征。

若要了解古代书法就需要对其中和美进行研究,古代书法文化展现出的气势,使得对其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这也是了解古代书法的切入点,对此,要通过对古代书法的研究,正确认知中和美的特点,知晓其在书法中的表现形式。

2 中国古代美学“中和美”的界定中国古代文化指的是中和文化,其中中国的艺术、美学都具有和谐美的特点。

作为美学系统要素之一的书法,也将这种精神融合在书法的笔触中,以展现中和之美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正如古时候说的那样“极者,中之至也”“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这里的中和指的就是适中即可,强调的是和谐统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美学更加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等之间形成和谐统一。

将这种审美观点带入到书法美学中,需要满足情理结合,才能有效抒发情感。

适中但不过分,讲究书法的气势与构架要均匀,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不会产生违和之感,则为内外统一。

阴阳两种书法表现形式,正好符合和谐统一的观点,可以相互结合,表现出融合后,刚柔并济的中和之美。

3古代书法的主要流派3.1南派古代书法从出现到发展和传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着自己的笔势特征,并且存在一定差异性。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念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念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念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隋唐时期(581-907年)则被认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书法艺术经历了从隋朝的勃发到唐代的全盛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发展及其与审美观念的关系。

一、隋唐书法的发展历程隋唐书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隋朝初期(581-618年)、隋朝中后期(618-907年)和唐朝初期(618-907年)。

1. 隋朝初期隋朝初期的书法以草书为主,它的特点是笔势豪放、气势磅礴、卷从心出、朵朵生动。

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

2. 隋朝中后期隋朝中后期的书法以隶书为主,它的特点是清秀俊逸、线条优美、端庄严肃、秀润悦目。

代表作品有颜真卿的《颜勤禄碑》、柳公权的《神龙碑》等。

3. 唐朝初期唐朝初期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它则继承了隶书的优秀传统,高度发扬了笔力、书法与诗文相结合的特点,赋予了书法以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成为了书法艺术的巅峰。

代表作品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

二、隋唐书法的审美观念隋唐书法得以成为一种文化艺术的瑰宝,与当时的审美观念密不可分。

在隋唐时期,书法被视为文化、社会和政治的重要象征,与祭祀、礼仪、文化交流、求官以及表达个人思想等方面紧密相关。

1. 艺术的审美观念隋唐时期的艺术家,坚持着“以形为中,以神为要”的审美观念,注重书法的字迹形态、笔划结构和书写技巧,同时也强调书法灵魂的表达。

书法被视为文字之美和形式之美的完美结合,同时也被寄托了一种文化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灵修养的理想。

2. 社会的审美观念隋唐时期的社会审美观念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身份社会地位的象征。

人们重视在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中所表达的品位和尊严,以此来传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

因此,书法成为了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最好体现。

3. 手写文化的审美观念在当时,书法在手写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文化现象中国古代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和传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审美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当时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形状古朴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写工具逐渐演变为毛笔,书写材料也从甲骨逐渐转向纸张。

到了秦汉时期,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主流,与此同时,楷书、草书、行书等书体也相继出现。

这些书体各具特色,形成了中国古代书法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特点在于注重笔墨的运用和艺术表现力的发挥。

书法家在书写时,不仅要掌握笔墨的技巧,还要注重用笔的力度和节奏。

通过不同的笔画粗细、长短、顿挫等变化,使字体更加生动有力。

此外,中国古代书法还注重构图和布局,追求整体的和谐与美感。

通过调整字的大小、间距和形态,使整篇作品呈现出美的秩序和平衡。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文化现象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化观念密不可分。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当和谐统一。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笔墨的运用和字形的表现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古代书法作品往往蕴含着诗词、佛经、哲学等各种文化内涵,传递着深邃的意境和情感。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文字的表达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和精神的追求。

其次,古代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

众多书法家的杰出作品不仅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再次,古代书法审美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书法作品通过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传递着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对社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书法审美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是一个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强调状物与抒情、再现与表现结合,注重形与神、意与法、天资与功夫素朴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识系统。

其“中和”美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充分把握古代书法美学,正确鉴赏、评价古代书法艺术。

本文采取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论述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

一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和"文化,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是古典和谐美的艺术、美学。

作为整个中国美学系统要素之一的古代书法美学,也与这种时代精神相一致,以"中和"之美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正所谓"极者,中之至也","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所谓"中和",即适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

和也者,无乖不戾是也"(项穆)。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素朴辩证精神。

中国古代美学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

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便要求情理结合,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适中而不过分,书法外在形态"势和体均"、"平正安稳",各形式美因素达到和谐统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相兼顾,不偏不倚,表现出刚柔相济、骨肉相称的"中和"之美。

它首先要求情理统一,主张书法表现的情感意蕴必须适中,不过度,不超出理性规范,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审美原则。

它强调"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气宇融和,精神洒落"。

古人把颜真卿的《祭侄稿》与《争座位帖》比较,认为前者更胜过后者。

为什么呢?这正是以"中和"原则去衡量的:"《座位帖》尚带矜怒之气,《祭侄稿》有柔思焉。

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他们更讲求这种不激不厉的"柔思",哪怕是愤激之情,也只能压藏于悲痛之中,而不能带稍许"矜怒之气",否则便不合"温柔敦厚"的美学标准,从而降低其审美价值。

古代书法美学强调书法家在创作时要受理性控制,保持心境之"平和",不急不躁,情绪平静,具有"冲和之气"。

它主张"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这样,便可达到"契于妙"的境界,反之,"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它要求作者保持舒畅恬静的创作心境,认为"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

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

……用锋芒不如冲和之和"(李世民《指意》)。

这里,在"神和"与"心坚"二者的结合之中,更突出地强调了"神和"、"冲和之气"。

这种"平和"之"神"、"冲和之气"的主要特征便是"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

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

"欲书先散怀抱","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也"(蔡邕《笔论》)。

如果为事所迫,心神不静,哪怕有再好的纸笔也难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从这种内在情感意蕴、精神状态的"中和"要求出发,它强调书法外在形态上之"平和",以表现平和含蓄的艺术意境。

提出了"势和体均"、"平正安稳"的审美原则。

要求结构、章法上"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欧阳询《八诀》),"不大不小,得其中道"(《宣和书谱》)。

在用笔方面要求圆润和畅,反对棱角外露,以求达到"宽闲圆美"的境界。

主张"用笔宜收敛,不宜放纵",因为放纵则气不融和。

在"中和"美理想指导下,古代书法美学要求书法艺术创作必须符合形式美规范,强调书法形式美诸因素的和谐统一。

书法艺术是极其重视形式美的。

可以这样认为,它是一门用文字形式美来传情达意的表现艺术。

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一定的审美对象建立了审美关系,不断地丰富了自己的审美形式感,同特定的形式因素、形式美规律建立了"同构同形"、"异质同构"的审美直觉联系。

他们把这种审美关系过渡发展到书法创作之中,从书法线条、结构中感受到一定的情感意蕴,获得特定的审美感受。

因而,在人特别强调书法形式美。

可以说,在古代书法美学理论中,大部分是探讨、总结形式美规律的,他们逐渐建立了一系列具有辩证色彩的形式美范畴,要求诸多形式美因素在作品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这些形式美因素的辩证统一,体现在用笔、结体、布局等方面。

从用笔上看,要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涩、平与侧等的对立统一。

"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侧。

侧竖令平,平峻使侧,提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徐浩《论书》)。

"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无韵。

笔圆而用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明赵宧光论书》)。

从结体上来看,讲求疏密、黑白、虚实、主次、向背、违和、欹正等的辩证统一。

认为"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

小促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徐浩《论书》)。

即强调"和而不同",追求统一中的多样变化,又主张"违而不犯",要求相反相成,在变化中服从整体风格。

古代书法美学之"中和"美,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阳刚之美(壮美)与阴柔之美(优美)。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将"刚柔"、"阴阳"概念大量地运用到书法美学理论及批评之中,使中国古代美学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美学意蕴在书法美学中得到较充分和深入的体现。

在书法美学中,尚阳刚之美者,强调"骨"、"力"、"势";尚阴柔之美者,强调"韵"、"昧"、"趣"。

前者追求"壮士佩剑"般的气势,后者讲求平淡、萧款、恬静的意境或"妇女纤丽"般的妍媚、柔婉之态。

古代书法美学对"阳刚之美"的倡导,集中体现在关于"骨"、"力"、"势"的理论中。

他们推崇"笔力",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卫铄《笔阵图》),"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与"骨"、"力"、"势"等相适应,古代书法美学还提出了"雄强"、“峻劲”等概念,以强调"阳刚之美"。

崇尚"阳刚之美"者,往往用现实中具有壮美色彩的形象去比拟书法,象"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同时,便要求书法用笔、结体等要象此类物象般刚劲有力,气势磅礁,表现出壮美的意境。

崇尚阴柔之美者,讲求"萧散"、"疏淡"的韵味,主张"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发之于平淡"、"行之于简易"。

他们以"萧散简远"、"疏淡"、"虚澹萧散"等为鉴赏标准来评价历代书作:"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永禅师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知其奇趣"(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书法美学中的阴柔之美还体现在"姿媚"、"纤细"、柔婉的形态上。

他们追求圆熟细致、工整完满的形式美,反对以"姿媚"为病,认为"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

作书亦然"(钱泳《书学》)。

崇尚阴柔之美者,常常用现实中具有优美色彩的物象来比拟书法境界,象"乌衣子弟翩翩爽爽到处有致"、"如妇女纤丽"等等。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在形式美的侧重上是不同的。

前者强调方、露、直、急、枯……,后者注重圆、藏、曲、缓、润……。

所谓"直则刚,曲则柔,折则刚,转则柔"(赵宧光):"劲利取势,虚和取韵"(朱和羹《临池心解》):"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

筋力尚雄健,姿颜贵美悦"(项穆《书法雅言》)等等,反映了古人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特定形式因素的认识。

古代书法美学还从用笔"着力"与"不着力"方面来说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字之道,二者并用。

有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有不着力而得自然之味。

着力如昌黎之文,不着力如渊明之诗。

着力则右军所谓以锥画沙也,不着力则右军所谓如印印泥也。

……亦犹古文家所谓阳刚之美、阴柔之美"(曾涤云语)。

还有"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

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包世臣《艺舟双楫》)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用笔、结体等形式因素在表现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种美的境界上的独特功能。

从古人关于"南派"、"北派"、"碑派"、"帖派"的划分及其艺术特色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古代书法美学对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审美特征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