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和她的小说.ppt课件

合集下载

好书推荐《呼兰河传》PPT课件

好书推荐《呼兰河传》PPT课件
2020/5/18
萧 红
.
2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乳名 荣华,学名秀环,后 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nǎi) 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35 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 场》。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封建 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她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 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 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2020/5/18
.
3

茅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
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
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
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
传·序言》)
2020/5/18
.
4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 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 童年生活为原型,写了呼兰河村的人情风貌。书中刻画出了当 时生活压力下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社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 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 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 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 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 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 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无数苦难,度过传奇 的一生。

作家萧红简介.ppt课件

作家萧红简介.ppt课件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 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 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 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现得是 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 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
第二,在人物底描写里面,综合的想像的加 工非常不够。个别地看来,她底人物都是活的, 但每个人物底性格都不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 明确地跳跃在读者底前面。
东北流亡同胞,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大豆,高 粱,努力吧!为了失去土地的年老的母亲,努力吧! 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一切的记忆,努力吧!
——萧红《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1941)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 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 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 八十,祖父就死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死场》
❖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 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 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 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 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萧红(与聂绀弩对话)
❖ 作品风格 《萧红散文》
❖ 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 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而复 杂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 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 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 深情的呼唤”。她的散文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体 现了高尚的人格。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 章有着生动的情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ppt课件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ppt课件
2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 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 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 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 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 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 《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 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 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 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萧红的作品还有一系列回 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 《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21
读片段 析形象
22
他的鞋子,不是前边掉了底,就是后边缺了 跟。 他自己前边掌掌,后边钉钉,似乎钉也钉不 好,掌也掌不好,过了几天,又是掉底缺跟仍然 照旧。走路的时候拖拖的,再不然就趿趿的。前 边掉了底,那鞋就张着嘴,他的脚好像舌头似的, 每一迈步,就在那大嘴里边活动着,后边缺了跟, 每一走动,就踢踢趿趿地脚跟打着鞋底发 响。 …… 他虽然作弄成一个耍猴不像耍猴的, 讨饭不像讨饭的,可是他一走起路来,却是端庄、 沉静,两个脚跟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冬冬地响, 而且是慢吞吞地前进,好像一位大将军似的。
15
小团圆媳妇
她天天牵马到井边上去饮水, 我看见她好几回,中间没有什么人 介绍,她看看我就笑了,我看看她 也笑了。我问她十几岁?她说: “十二岁。”我说:“不对”。 “你十四岁的,人家都说你十四 岁”。她说:“他们看我长得高, 说十二岁怕人家笑话,让我说十四16
祖父
他长得很高,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 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 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 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 伸出手去把那个孩子的帽子取下来了,有的 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 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啦。” 孩子 们都知道了他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 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 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17

火烧云ppt课件(完美版)

火烧云ppt课件(完美版)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 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 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 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 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 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 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
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
着了火。
比喻
突出红彤 彤的特点
说明原因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读一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火烧 云颜色有哪些变化?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结合前面几个自然段,说一说:火烧云有 什么特点? (课后第二题)
颜色—多、变化快 形状—多、变化快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再读4-6自然段,找出反映 “马”“狗”“狮”变化快, 来无踪去无影特点的词语。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 七下 3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优质课件 PPT

部编人教版 七下 3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优质课件 PPT
• 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 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 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 夫呢?
• 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 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 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小结

语言质朴浅白清新隽永

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捕捉细节

作者印象中的鲁迅:生活平凡随意、

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
伟大而平凡
怀鲁迅 (郁达夫)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
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 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 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 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 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 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 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 车上》,《小城三月》等。1942年1月22日死卒于香港。
• 片段三:“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
• 片段3 • 片段5 • 片段9
问题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
• 片段2“他刚抓起帽子来……仿佛不顾一切地 走去,”
• 片段6“但他还是展读……夜里很深的时光” • 片段11“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十二点钟”“
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 • 片段13“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随时方便”
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 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是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 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 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萧红 ppt课件

萧红 ppt课件

生平
•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 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 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 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 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 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
•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 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 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 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 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 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在为《生 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 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 新鲜。”
•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 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 1937 年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 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东北籍青年作家端 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 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 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 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 北作家群。
•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 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 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 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 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 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 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生平
•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 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 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 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 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 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 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 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 般。

【高中语文】萧红和萧军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萧红和萧军ppt精品课件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你觉得本文与你以往了源自的 记叙学生运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第11课《呼兰河传》课件(共44张PPT)

第11课《呼兰河传》课件(共44张PPT)
返回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 作者视窗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用自己寂寞的文字
成就了一种的文字轻松地叙述着磨难于她的沉重命运。在萧红的笔下,
纯美的不仅是她的文字,更是她内心完美的世界、完美的灵魂。传统中
有一种叛逆,新潮中有一种坚守。娓娓中,萧红的文字就像流星划过夜
注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 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 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分的女性,命运却是悲凉的, 1942年1月22日逝于香港。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荡荡的。老人低着花白的头,正在凝
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走中国事迹展览正
观者如潮。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
有一把青菜。我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
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 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拯救( zhěnɡ ) 感喟( kuì) 荒谬( miù)
答案
(2)多音字 扎破( zhā )
扎 扎彩铺( zā ) 通红( tōnɡ)
通 一通( tònɡ)
蒙骗( mēnɡ) 蒙 蒙起来( ménɡ )
蒙古(Měnɡ )
答案
2.辨形组词 婉 婉约 惋 惋惜 蜿 蜿蜒
裸 裸露 踝 脚踝
倔 倔强 崛 崛起 掘 挖掘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萧红《小城三月》课件PPT

萧红《小城三月》课件PPT
地爱上了”我“的大哥,在已有婚约的情况下开始 憧憬着一份在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的爱情,最终 翠姨在郁郁寡欢中病逝。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 对翠姨的怀想……
人物形象
翠姨——是出身于旧式家庭的少女。她端庄文静、 温 柔深情,沉默寡言、喜好沉思、在自己的内心波涛里 追逐美好的情感。但由于家庭变故,她受到一般旧思 想人家的歧视,因而形成她感伤的气质,以为自己的 命不会好。
(3)诗化的风格 ——追求诗意诗境 抒情主体“我”的存在
一曲觉醒者的悲歌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的一部小说,展示了新 旧文化冲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女 性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女性主体意识被唤醒后,却面 临着来自社会的巨大的压力,无路可走,而最终往往 陷入幻灭的寂寞与悲哀。
④对比烘托手法
作品用了一定的篇幅写翠姨的妹妹:大说大笑,不太修边 幅,粗心大 意,穿着上赶时髦,没有审美眼光等,对比 烘托出翠姨雅致娴静的性格。
⑤含蓄的手法
“翠姨一个人站在短篱前向哈尔滨市影痴望着”。
⑥语言描写
天黑没有买到绒绳鞋,翠姨深深地看到我的眼睛里 说:“我的命,不会好的。”等,尤其是她临终前对堂哥 讲的一番话,使她的宁折不弯的性格,她的感情世界与痛 苦,得到感人的表现。
*封建思想的桎梏
1、性格内敛,不愿表达 2、强烈的宿命意识 3、缺少主动性
*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冲突(最大因素)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 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 了,受不住的,就寻求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 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 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中篇小说《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 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 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生死场》 ppt课件

萧红《生死场》 ppt课件
• “‘你发傻了吗?啊……你失掉了魂啦?我撕掉你的辫子……’金枝 没有挣扎,倒了下来:母亲和老虎一般捕住自己的女儿。金枝的鼻子 立刻流血。”
• “通夜都是这样,每次母亲翻动时,像爆裂一般地,向自己的女孩的 枕头的地方骂一句:‘该死的!’接着她便要吐痰,通夜是这样,她 吐痰,可她并不把痰吐到地上;她愿意把痰吐到女儿的脸上。”
• “‘你们看看,这是那死鬼给我弄来的砖,他说我快死了 !用不着被子了!用砖依住我,我全身一点肉都瘦空。那 个没有天良的,他想法折磨我呀!’”
• “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 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 猫儿,孤独而无望。”
• “赵三捻着烟袋他来去踱走。过一会他看看王婆仍少少有 一点气息,气息仍不断绝。他好像为了她的死等待得不耐 烦似的,他困倦了,依着墙瞌睡。”
《》之悲剧意识“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大狗四肢在颤颤,全身抖擞着。经过 一个长时间,小狗生出来。”
• “等王婆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猪也正在生小猪。” •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 “那女人是在生产了,她小声号叫了一阵,收生婆和一个邻居的老太 婆架扶着她,让她坐起来,在炕上微微的移动。可是罪恶的孩子,总 不能生产,闹着夜半过去,外面鸡叫的时候,女人忽然苦痛得脸色灰 白,脸色转黄,全家人不能安定。”
• “她患着瘫病,起初她的丈夫替她请神,烧香,也跑到土 地庙前索药……以后做丈夫的觉得责任尽到了……起初因 为她和他分辩,他还打她。现在不然了,绝望了!晚间他 从城里卖完青柴回来,烧饭自己吃,吃完便睡下,一夜睡 到天明;坐在一边那个受罪的女人一夜呼唤到天明。宛如 一个人和一个鬼安放在一起,彼此不相关联。”
• “一个男人撞进来,看形象是一个酒疯子。他的半面脸,红而肿起 ……他吼叫……他用手撕扯幔帐……说着他拿起身边的长烟袋来投向 那个死尸……忽然那个红脸鬼,又撞进来,什么也不讲,只见他怕人 的手中举起大水盆向着帐子抛来。”

呼兰河传ppt课件

呼兰河传ppt课件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
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
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
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只狗来,
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28
用心疑 静水深流
为什么身世如此悲惨的人, 会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祖父了。( )地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15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
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
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
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
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
9
祖父的园子
句段赏析
10
探访我们家的后花园
自由读课文,用四个字概括园子的特点:
这是一个
的园子。
11
比较赏析:
原句: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改写:蜻蜓是金色的,蚂蚱是绿色的……
12
感受“我”的乐园
“我”在院子里度过了怎样的时光?
原句: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 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 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 草。
25
• 讨论:文章第130段(80页第11行开始):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 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 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 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平板地、无 忧无虑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 中生活着。”东西没有生命,谈不及“生 活”,“口粮”更不用说了。作者在此处这 样写有何意义?

萧红《小城三月》课件

萧红《小城三月》课件

著有中篇小说《生死场》,中篇小说 《马伯乐》 ,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短篇 小说合集《跋涉》 (与萧军合著) 等 。
作品赏析
1、情节梳理: 作品是以儿童视点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 的一个叫翠姨的“姨”悄悄地在心里爱上我了 的堂哥。然而,“向往着爱的自由”的翠姨, 却“不幸”是一位再嫁的寡妇的女儿,而堂哥 却是地主家才学出众的公子。他们的爱情,在 有数千年传统规范的约束着的愚昧偏僻小镇, 只能被不可理喻的冷寂扼杀掉。几乎没有人能 意识到翠姨心底的强烈爱情,甚至被她热烈挚 爱着的“堂哥”也不知她缘何悲寂难耐。人们 单调而又寂寞地生活着。
在新思想文化气息的吹拂下她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心灵苏醒了她爱上了我的大学生堂哥对新世界新生活满怀向往和憧憬但这是无望的爱现实世界里等待她的是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她终于经受不住春寒的袭击郁郁早亡了
小城三月 萧红
何人绘得萧红影 望断青天一缕霞
萧红,原名张廼(nǎi)莹,1935年,鲁迅 为她取名“萧红”,另有悄吟,玲玲,田娣 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 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 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 一位传奇性人物。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 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 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 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 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 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 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 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 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 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 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 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 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呼兰河传》课件

《呼兰河传》课件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描绘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命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思考, 具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艺术风格
作品的艺术风格独特,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氛围,是中国现代 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社会意义
作品通过反映呼兰河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具有深 刻的社会意义。同时,作品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道 主义精神。
04
人物形象研究
主要人物分析
萧红
小说中的叙述者,通过她的视角展 现呼兰河城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 她是一个聪明、敏感的女孩,对周围 的世界充满好奇。
祖父
萧红的祖父是一个慈祥、智慧的老人 ,他对萧红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教会了她许多生活的道理,是萧 红最亲近的人之一。
次要人物塑造
团圆媳妇
小说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悲剧人物,她因为不符合呼兰河城 的传统观念而被虐待致死。她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 的压迫和残害。
语言特点
语言风格
地域特色
作品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用词简练 明快,表达了小萧红天真无邪的个性 和情感。
作品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 过方言和俚语的运用,展现了呼兰河 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
修辞手法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 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 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文学价值
05
作品影响与启示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提供了乡土文学的范本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乡土情 感,影响了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为众多作家提供了借鉴 和启示。
拓展了女性写作的视野
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书 写,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提供了新的写作视角和思考方向。

萧红课件

萧红课件

•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 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 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 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 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 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 穷的快乐。

•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 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 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 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 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 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 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
•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 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 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 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 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 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 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 起来。

•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 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 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 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 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 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
生平
•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 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 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 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 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 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
•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 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 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 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 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 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在为《生 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 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 新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弩说:"鲁迅小说调子是低沉的,那些人物多是自在性的,甚至 可以说是动物性的,没有人的自觉。他们不自觉地在那里受罪, 而鲁迅却自觉地和他们一起受罪。但如果他不写小说而写别的, 主要是杂文,他就立刻变了。从最初起,到最后止,他都是个战 士,是个勇者","鲁迅是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 人物,他的人物,有的也是自觉的知识分子,但环境却压迫着他, 使他变得听天由命,不知怎么好,也无论怎么都好的人了"。
• 由于叛徒出卖,党组织遭到破坏,舒群等被抓,他们 受到牵连,心里非常恐惶,于是乘船到了上海。到上 海以后,租了一间亭子间住下,立即与鲁迅先生取得 了联系。鲁迅作为一位热爱青年的德高望重的长者, 首先从生活上接济了他们,先后将萧红的《生死场》、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写了序言并推荐出版。作品问 世后,他俩很快成为上海的文化明星、一对引人注目 的知名作家。但是萧红很快陷入了新的烦恼,二人感 情出现了裂痕。此后二人再到鲁迅家,彼此沉默寡言, 许广平很为难,二人决定分开一段时间。
第十四讲:萧红和她的小说 “没有风格的作家——等于 没有命中的箭。”
郑阿平主讲
生平经历
她本名张辶西莹,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 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里。幼年丧母,父亲张廷举是一个 冷酷的官僚,只有祖父张维祯给她疼爱和温暖,并成 了她的第一位启蒙教师。1920年,在祖父的支持下, 得以进入本县南关小学读书。1925年,又进入本县第 一女子高小读书。这一年,她参加了本校支持“五卅” 受难工人的募捐义演,在一出名叫《傲霜枝》的话剧 中,饰演一个抗拒包办婚姻的姑娘。1927年,离开故 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读书,在此期间,对美术和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祖父去世,在家中失去了唯一的保护人,父 亲即在继母的调唆之下,为萧红订下了一门亲事,并 与第一女中的校长串通一气,取消了萧红在第一女中 的学籍,被迫返回家里。
• 这些文化刀斧手们,在把书稿扣压了半年之后, 作出的结论是:不准出版。为了支持反映抗日 斗争的文学作品出世,在鲁迅的安排下,《生 死场》终于作为“奴隶丛书”之三,于1935 年12月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并亲自为它写序。 萧红自己为书皮作了一幅封面画,画的是一幅 中华民族的版图,在东北三省部分被一条直线 粗暴地截开,宛如一支利斧劈断了一样,象征 着东北三省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与摧残。
• 后来,萧红曾一度出院,最后终因病重,住进 了香港玛丽医院。由于工作上的原因,端木委 托骆宾基照顾病重的萧红。在她生命最后的一 段时间里,与骆宾基互吐由衷。萧红临死之前 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因为我是一 个女人"。
萧红漂泊流离反抗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在 战争的硝烟之中,未竟的事业,卓越的才华, 都随风飘逝了,只有心灵与那不朽的作品,还 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从写作技巧方面看,《生死场》虽然比几年前 在哈尔滨创作的短篇小说有了很大提高,但是 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正如鲁迅先生在《萧 红作〈生死场〉序》里很委婉地指出的:“叙 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除去人物性格 不够鲜明之外,结构有时也显得松散和不完整。 但是,这部年轻的东北流亡作家创作的作品, 却填补了当时上海文坛抗日题材小说的空白, 它使上海及大后方的读者们,了解了东北人民 的苦难与斗争。正如鲁迅所指出的:“北方人 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 经力透纸背”(鲁迅《萧红作(生死场) 序》)。
• 萧红同情人民革命,但不愿参加党派之 争,她宁肯离群索居,过着孤独的生活, 这反映了她自由主义的立场。这种立场 是不能为她的那些共产党员朋友所认同, 自然也会使她感到孤独和寂寞。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萧红身为女性,很早就敏感于男权文化的 压迫,她的女权思想由来已久,一直是她创作 的主题之一。
• 她那几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散文,是萧红作品中 最为光辉的篇章。在萧红短促的一生中,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与鲁迅相处的日子,是她坎坷 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 因此,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沉的崇敬与感 激之情。鲁迅先生的早逝,对她是一个沉重的 打击,给她留下难以消除的悲痛。她下决心要 描绘鲁迅先生的形象与音容。她在字里行间, 都流露出对于鲁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与感激。 她还运用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 分地施展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 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萧红在朋友黄源建议和帮助下,买了上海 至东京的船票(8块大洋)到了东京,住在正 在日本学习日语的黄源夫人许粤华家里。生活 还可以,但她的处境总是孤独的,期待会面的 弟弟提前回国,写东西因心神不定很难下笔。 社会对华人的歧视,刑事的骚扰,使她烦闷。 她的诗作《异国》反映这种心情,使她下决心 回国的,是鲁迅先生的逝世。
• 萧红曾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 把读者轻轻地领进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鲁 迅家庭的和谐、朴素的生活。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 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 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 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 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 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 间的感情。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 想家,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 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 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 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萧红这 些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 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特别具有清新 隽永的艺术风格
• 由于日军对重庆的狂轰滥炸,萧红同端木蕻良 乘飞机到了香港。萧红在香港文坛很活跃,出 席招待会、报告会、会见了美国记者史沫特莱。 萧红还把书稿交给史女士请她带到美国出版。 在这期间她创作了《呼兰河传》、《后花园》、 《马伯乐》和若干短篇。由于劳累,她病倒了, 经史沫特莱介绍住进了医院。这段时间的萧红 身体是病弱的,而创作是高产的,是她短暂生 涯中的又一个丰收期。
• 萧红虽然极有思想,却极少有意识形态说教。她几乎 是用女性独到的经验,洞察历史,忠实于自己的感觉, 以细微的笔触,深入到语言所不能抵达的隐秘之处。
• 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她却放弃了正面描写抗日 题材的创作。主要精力放在描写故乡风俗及童年回忆 及社会讽剌上。在《七月》编辑部的一个座谈会上, 萧红明确表示:"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段的,作家是属 于全人类的。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 着人类的愚昧"。 促成她的这一思想从朦胧到明确, 显然和鲁迅对她的影响是相关的。1936年,她抵达上 海之后,即受到鲁迅的关怀与帮助,成为鲁迅圈子中 的一员。萧红对鲁迅的理解是深刻而独到的。她向聂绀
这部抗日小说一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轰 动。正如许广平后来所说的,《生死场》的出版, “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与惊动,因为是那么雄 厚和坚定,是血淋淋的现实缩影。而手法的生动, 《生死场》似乎比《八月的乡村》更觉得成熟些,每 逢和朋友谈起,总听到鲁迅先生的推荐,认为在写作 前途上看起来,萧红先生是更有希望的。”(许广平 《追忆萧红》)在艺术手法上,《生死场》也别具一 格,虽然它有上述的不足,却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它 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 《萧红作〈生死场〉序》),运用类似散文那样铺开 的写法,在笔法上显得从容不迫,潇洒自如,然而同 时它又有一根贯串其中的线索,引导着故事情节的发 展和人物性格的展开,这就形成了萧红小说的独特的 艺术风格。
• 萧红在编辑抗战文艺的活动中,与另一位文化 人端木蕻良结识相处。端木与萧军不一样,他 较为文弱。上海沦陷后,萧军、萧红、端木蕻 良等同许多左翼文化人辗转武汉、西安、重庆。 萧红与萧军的矛盾未能弥合,而与端木的情感 进一步加深,以致由萧红向朋友们公布了她与 端木蕻良的关系。在处理婚姻问题上,胡风婉 转地批评过她,她怀着端木的孩子到重庆,由 白朗照顾她。临产时,由白朗送她到医院,孩 子生下,萧红还算平安,而小孩却死了。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 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 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 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 《生死场》是三十年代最早出现的抗日小说之一。它 的出版,是鲁迅先生关怀和帮助的结果。1934年10月 初,住在青岛的萧军,开始给住在上海的鲁迅先生写 信。10月底,因为好友舒群被捕,两萧仓促离开青岛 至上海,与鲁迅先生开始频繁的通信往来。11月30日, 萧军、萧红在内山书店第一次与鲁迅先生会面。之后, 萧红的创作、生活等事宜,就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关 怀和帮助。萧红把《生死场》的手稿交给鲁迅,鲁迅 先生认真地对此稿进行修改之后,又及时介绍给黄源, 建议在生活书店出版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但是, 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书报检查制度极其严格,《文 学》杂志虽然愿意发表,还必须先送到控制文化的官 僚衙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去审查。
• 萧军对萧红的遭遇甚为同情。二人通过交谈、诗书来 往很快就结合了。由于无多少经济来源,二人一直过 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萧红的小生命生下来也死了。他 们虽然也在报刊上发表诗歌,但生活仍然非常窘困。 直到萧红写的《王阿嫂之死》在征文中获奖后,有了 名气,他们作了记者,每月20块大洋,生活稍为安定。 不久他俩完成了小说《跋涉》。舒群是共产国际的代 表,资助他们出书。日本当时在东北进行文化围剿, 书被查抄,进步人士被抓。他们经舒群联系就到了青 岛。在青岛,萧红写了《生死场》,并与鲁迅取得了 联系。当他们接到文坛巨匠鲁迅的回信时,高兴的不 得了 。
• 萧红为了反抗家庭对她的桎梏,曾二次到北京:一次 与表兄陆宗舜:一次是“九一八”以后搭车到了北京。 后来由于因经济上的原因,跟找上门来的王恩甲回到 哈尔滨同居。不久萧红怀孕。这时哈尔滨被日寇占领, 他们欠了旅馆600大洋,王恩甲回老家取钱,一去不 归。旅馆老板天天逼债,并扬言要把她卖到妓院。她 无奈中写信给哈尔滨《国际协报》主编,叙述她的遭 遇。该报文艺副刊主编裴馨园,看到萧红的信以后就 安排一部分作者、编辑去旅馆采访,并警告了旅店老 板。老板迫于报社的压力,(去年的这个时节,正是在 北平吃着青杏 没想到今年的这个时节,我的命运比青 杏还酸...)使萧红的生活有所改变。在采访与声援萧红 的作者、编辑中有萧军、舒群、罗峰、白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