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苏行记之一)
[ 2009-9-12 18:45:00 | By: 姚华松]
推荐
笔者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网络宣传,在网上营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良好氛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指导、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共同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承办、中国江苏网等江苏省新闻网站协办的专家博客主题笔会定于9月13日至18日在江苏举办。本次笔会主题为“科学发展、和谐家园”。承蒙南方网之邀,不才有幸代表南方网专家博客栏目成员参与这次活动,将与各路博主前辈一道深入江苏各地企业、园区、干群中考察学习和访问,以博文形式反映江苏落实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家园的社会实际,书写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祖国60岁生日献礼。
这里,从江苏和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历程回顾角度,谈谈自己的浅见。
江苏和广东,一直都是中国版图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虽然不如上海和香港那么惊艳夺目,但也是群星闪耀、绚丽隽永。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分别成为华东、华南地区的核心地带,2008年,江苏、广东两省GDP分别达到30 024和35 696亿元,占据中国省市排名榜的第3名和第1名。在长期结合本土特色发展过程中,他们找寻到了适合各自省情的经济发展路径,开创了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其它省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一、苏、粤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比较
(一)江苏社会发展概况
江苏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河南,西连安徽,东
南与山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7 600.1万人。
江苏历史悠久,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有人类聚居。6 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原始农业生产。3 000年前,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经济发展方面,江苏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依托上海的经济辐射,经济发展迅猛,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2008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全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3 089元,全年进出口总额3 182.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各具特色的开发区遍布全省,其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江苏科学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共计88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2.3万人,科技力量与科研能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
(二)广东社会发展概况
广东位于岭南,是中国大陆的最南部,东临福建,西连广西,北与江西、湖南交界,东南和南部隔海与香港、澳门、台湾、海南相望以南。广东省面积为17.79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9 544万人。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 000万人,其中华人约2 000万人,港澳同胞约600万人,台湾同胞约400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早在秦朝时期,广东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素称百越地。秦始皇33年统一岭南后建郡,隶属南海郡。汉初赵佗据岭南三郡称南越国,建都番
禺(今广州),增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岭南的发展。秦末汉初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兵荒马乱,数十万中原人大规模南迁,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发展。汉朝,广东广州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海外贸易中心。唐末,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在两广地区立国,定都广州。清末,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此后,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广东人民不屈不挠,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击,三元里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近代,广东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涌现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大批杰出代表。历史上的广东虽开发较晚,但商品性生产出现较早。南北朝,广东甘蔗已分出糖蔗和果蔗。鸦片战争后,在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影响下,广州筹办枪炮厂、南禾昌隆缫丝厂,广东成为中国现代工业和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
经济发展方面,广东积极依靠比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35 696.46亿元,全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7 588元。全年进出口总额6 832.61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91.67亿美元。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心,成为环珠江口经济发展产业带。
(三)苏、粤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对比
对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勾勒不足以探析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这里,对苏、粤两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进行抽炼,利用SWOT(基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思维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对各因子在两省的在地性表征进行详细阐述,见下表(表1)。
表1 苏、粤社会经济发展因子对比
二、苏南、珠三角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
鉴于讨论问题的针对性和可借鉴性,笔者不打算从江苏、广东行政边界范围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而是选择两省经济发展最活跃、最迅猛典型的苏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进行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试图找到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发展逻辑和发展的源动力。
(一)苏南经济发展历程
回顾苏南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2-1980年):社队经济。在江苏省苏、锡、常、镇、通等地的乡镇企业,发轫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工业,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方合办的工业。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是集体经济的实体,它可以动用社员劳动所得中积累的资金兴办集体公有的企业。
第二阶段(1980-1995):旧苏南经济。80年代初,江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苏南农民没有把社队企业分掉。而是通过乡和村级人民政府替代先前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管理这份集体经济,通过工业保存了集体经济实体,借助上海经济技术的辐射和扩散,以乡镇企业为名而继续发展,形成所谓的“旧苏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公社集体经济的积累,有足够资金后一步到位地把工业引进农村,借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机遇,快速地发展起乡镇企业。苏南集体经济到了1990年代中期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乡镇集体经济、当地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三分天下的格局。
第三阶段(1996-今):新苏南经济。由于旧苏南经济存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活力不够、投资主体单一、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资源浪费等弊端,1996年,乡镇企业在江苏省工业总产值及税收中的比重直线下降,增长速度明显减缓,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企业亏损面逐步扩大,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江苏集体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挑战,经济发展转型和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在此背景下,以苏州、昆山为代表的城市率先决策,选择经济发展外生式道路,即采取产业和项目引进型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工业园区,以强势政府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