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教师如何研读语文教材

合集下载

关于教师研读课文

关于教师研读课文

教师研读课文一、理解课文内容在开始研读课文之前,教师需要先理解课文的内容,包括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关系等。

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二、分析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结构是教师研读课文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了解课文的段落、层次和布局,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的逻辑关系和整体结构。

三、把握课文主题把握课文主题是教师研读课文的核心任务之一。

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四、研究作者意图研究作者意图是教师研读课文的重要方面。

教师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五、探索语言特点探索语言特点是教师研读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需要了解课文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等,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发掘教育价值发掘教育价值是教师研读课文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文的教育价值,包括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七、思考学生学情思考学生学情是教师研读课文的重要步骤之一。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等,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

八、确定教学目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

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制定,并且要具体、明确、可操作。

九、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等。

教学方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并且要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十、准备教学素材准备教学素材是教师研读课文的最后一步。

教师需要准备各种教学素材,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和课件等,以便更好地辅助教学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素材的质量和适用性,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研读语文教材的五个角度

研读语文教材的五个角度

研读语文教材的五个角度学校:唐山市开平区东关小学姓名:宋海燕我认为有效研读语文教材,教师应从五个角度出发,以五种身份去阅读、分析,即学者、编者、师者、作者和评者。

1、以学者的角度即学生的身份去研读。

在初读教材时,我们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感悟能力去体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等等。

从中有哪些问题是我不了解的,是我需要别人帮助才能掌握的。

这样通过对学情的分析,有助于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抓住教材内容的趣味点来展开教学。

2、以师者的角度即教师的身份去研读。

研读教材时,我们还应以教师的理解为出发点,去考虑本课内容的知识点,分析问题的方法,行文结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等等。

从而确定教学目标,预设达成目标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

3、以编者的角度及编排课程的专家身份去研读。

再次研读教材时,我们应注重教材内容所处的知识体系,所授内容的前后联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从而指导教师从课标的高度去思索教学流程的设计,去思索优等生、中等生和潜能生在本节课中应如何关注。

4、以作者的角度及作者身份去研读。

在进一步研读教材时,我们要对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经典作品等相关资料进行建构。

比如要讲《风筝》、《我们家的猫》、《匆匆》,就必须了解鲁迅、老舍、朱自清的为人处事、作品特点、作品思想。

突出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有了扎实的文化积淀,才能让课堂丰满起来,从吸引学生到让学生佩服。

同时也能找到教材内容与多媒体运用的整合点。

5、以评者的角度及评论员的身份去研读。

教材中涉及的人物、作者本人、作品特质、写作方法等等,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想法。

只有你能评价的令人心悦诚服,才能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化的学生个体。

简而言之,研读语文教材最少要深入的阅读分析5遍,才能有资格上一节语文课。

教师如何研读教材

教师如何研读教材
要关注的问题。
三、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
生要通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
大大加强,
特别是教材的选文,
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
感的导向。
教师如何研读教材
从哪些方面理解材呢?以下是本人肤浅的理解:
一、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
理解它的内容,
理解它的结构,
理解作
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
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
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
;
了解学生对文
章所传递的信息,
哪些是熟悉的,
哪些是陌生的;
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
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
本学期,我负责接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进入高年级后,教
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
落实。
这是最终
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

小学语文教师新教材发言稿

小学语文教师新教材发言稿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教师,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新教材的使用心得。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教材的推出更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教材的使用心得。

一、新教材的特点1. 紧跟时代步伐。

新教材在内容上紧跟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

2. 重视学生核心素养。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使学生全面发展。

3. 注重阅读能力培养。

新教材在阅读方面进行了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 优化教学方法。

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

二、新教材的使用心得1. 熟悉教材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2. 创新教学方法。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教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加强阅读指导。

新教材在阅读方面进行了改革,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三、结语总之,新教材的推出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积极应对,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材解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材解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材解读技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准确理解和解读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材解读技巧,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整体把握解读教材时,首先需要整体把握。

这包括熟悉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了解教材的编写方式和思路。

可以从文本的标题、目录以及导读部分入手,了解教材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此外,还可以阅读教材编写者的简介,了解他们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和设计思路。

二、精读细解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细解。

通过细致的阅读,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和思想。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做好笔记,并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后续的复习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提前预习后续章节的内容,了解整个教材的脉络,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安排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三、辅助工具除了直接阅读教材,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解读。

比如,可以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教学研究资料等,了解教材的背景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的教学视频、教案等,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案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四、理解学生需求在解读教材时,还需要将学生的需求纳入考虑。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所差异。

因此,在解读教材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运用教材中的知识。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五、灵活运用最后,解读教材需要有灵活的思维和运用。

每个教材都有其特点和特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同时,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结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材解读技巧对于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余映潮:小学语文教材研读的10种方法

余映潮:小学语文教材研读的10种方法

余映潮:小学语文教材研读的10种方法一、朗读吟诵1.读出叙事的语气。

2.读清句子结构。

特别是小古文,文言文,要读好,带领孩子读好。

二、反复研读例如《观潮》八读。

一读: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读:抽象,游记写作之法:定点观赏。

三读:集美,最美的句子抽出来细细品析并背诵。

四读:概说,说一说大潮之奇观,奇在哪里?潮声,潮急,潮形,潮势……五读:短语提炼,写人的,写潮的。

六读:表现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映衬(潮和人群)七读:修辞手法:比喻形式,把潮水比作骏马,这是形,声音如天崩地坍。

八读:对段落进行精致的阅读。

三、资源提取1.丰富的词汇2.多种多样的句式3.文中有严整的句式4.从整体到部分四、章法赏析1.写作的背景2.如何切入?3.详写和略写4.发现写作顺序5.前后照应五、手法赏析1.以景衬人2.环境设置3.景物描写4.画面组合5.场景安排6.人物出场7.埋下伏笔8.设置悬念以小英雄雨来为例,多角度赏析,教师研读教材要有这个赏析能力,多欣赏文学微小说作品。

六、语言品析有字词句段,品词论段能力,如《圆明园》中从句式和词语运用的角度来观察文中的语言表述。

1.层次美:正面描述,侧面烘托。

2.句式对称美:前有列举,后有对应。

3.短语丰富:高雅词汇,写意之美。

4.特别称谓之美:圆明园,皇家园林,梦境,博物馆……一片灰烬(从不同的称谓中,感受情感)七、精段分析1.朗诵,多准自信,读出喜爱,读出重音……2.概括训练?3.围点赏析,表达之美在……4.背诵段落5.在全文中的作用……八、纵向品读线索、前后的照应、顺序、伏笔、渲染(首段到尾段)九、横向联读如,游记类。

《颐和园》《游金华双龙洞》,游踪明晰,移步换景。

《观潮》定点观察,情景变化。

《山海关》略有游踪,先实后虚。

《海上日出》暗示游踪,专写一景。

《桂林山水》分类描述,重在抒情。

要结合文章找朋友,平常准备一二十篇让学生感受写法的不同。

如《四季之美》可以再选几篇写一年四季的文章,拿出来对比写法。

语文教材的使用方法

语文教材的使用方法

语文教材的使用方法
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

为了更好地使用语文教材,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整体入手:在开始学习每组课文之前,应先阅读导读部分。

导读阐述了单元主旨及学习的要求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和要求。

2. 深入研读:对每篇文章进行深入研读,去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教学的要点。

在不依赖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静下心来自己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注重细节:在研读文章的过程中,注意文章的细节和关键词,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 丰富教学内容:结合近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的命题导向合理安排内容和课时,有效的使用教科书。

同时,可以参考相关的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 关注学生感受和体验: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 实践应用: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7. 定期复习: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应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

复习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默写、做题、讨论等,以提高复习效果。

总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料,应充分利用教材的优点,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刍议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刍议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刍议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几年来,笔者深刻的体悟到:研读教材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基础,是教师融合基本教学思路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教师作为教材的实践者、学生的引路人,只有课前认真地研读教材,准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教材研究透了,才能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教学。

1 明确研读教材的目的研读教材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并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对教材中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一是通过研读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正确、深人地研读教材,教师才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及其在单元、整册教材中的地位,认真揣摩编排意图,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点,使预设的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合理。

二是通过研读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教材,是许多专家学者经过认真编写,长期论证,最后发行的。

教师只有深入细致的研读教材,才能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才能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才能驾轻就熟、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

三是通过研读教材,才能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深入研读教材,明确“教什么”,教师才可能围绕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讲授、提问等教学方式的优化整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 把握研读教材的角度研读教材的角度,就是指以谁的视角来解读教材,从语文教学而言,无外乎从教师本身、从学生层面以及从旁观者或者说普通人的角度来剖析教材。

2.1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有这样一句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和教师的阅读所得是不同的,而且,小学生尤其重直觉感受和感性体验。

因此,教师要拥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在研读教材的时候,不妨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解读,想一想:如果让我的学生来读,他们会怎样理解?哪些地方可能难懂?他们会提出哪些问题?如果理解不正确、不到位,我应该怎样去引导?这样,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把握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时的疑难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方能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

语文教材使用建议

语文教材使用建议

语文教材使用建议直接内容:现如今,语文教育在学生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材的使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想给出一些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将教材分为不同的模块。

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授课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将教材分为不同的诗歌类型,如古诗、现代诗等。

在教授古代文学时,可以将教材分为不同的文学体裁,如小说、散文等。

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辅助语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将图文并茂的教学材料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用网络资源和实际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扩展分析:除了上面提到的教材使用建议,还有一些其他的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邀请学生们合作创作诗歌,通过互相鼓励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授古代文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文学写作比赛,通过实际写作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帮助学生整理语文知识的脉络。

语文知识繁多而抽象,学生往往容易迷失在大量的知识中。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可以将语文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脉络,提高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探索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有效使用方法

探索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有效使用方法

探索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有效使用方法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而教材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工具,运用好教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语文知识。

1. 充分理解教材内容首先,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所使用的教材内容。

只有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信手拈来。

因此,教师应该仔细阅读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并系统地学习和积累所要讲解的知识点和教学方法。

2. 合理拟定教学目标在使用教材之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同时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灵活运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只是一种工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删减。

比如,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教材中的内容可能过于简单,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扩展阅读的材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态度,有的喜欢,有的厌恶。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故事讲解、情景训练等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学习效果。

5.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指导他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利用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教好语文教材与用教材教语文探讨

教好语文教材与用教材教语文探讨

教好语文教材与用教材教语文探讨语文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需要仔细地研究教材和如何使用教材。

教材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东西,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更好的知识收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教好语文教材和如何使用教材教授语文。

一.教好语文教材1.教材的选择选择好的教材是教好语文的首要任务。

在选择教材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兴趣爱好,还要考虑社会和文化背景等。

同时,教材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2.教材的结构教材的结构应该有逻辑,有系统性。

教材内容应该分层次,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

同时,每一个环节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可以知道他们学到了什么。

3.教材的差异化教材的差异化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修改和调整教材。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水平。

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课程指南和考试标准来调整教材,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组织纲要,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灵活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进度。

同时,还应该加强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习惯。

这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这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3.多方式教学多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我们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

这将使我们的教材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总结教好语文教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为达到好的效果,我们需要选择好的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习惯,多方位教学。

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够真正使语文教学更加有效、生动。

中小学教师教材研读发言稿

中小学教师教材研读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教材研读方面的几点心得。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们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以便更好地把握教材编排意图,提高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材研读的目的教材研读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理解教材编排意图。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可以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

2.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我们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提供方向。

3. 把握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我们可以全面掌握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4. 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把握教材研读的角度1. 从教师角度研读教材。

教师要站在教材编写者的角度,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

2. 从学生角度研读教材。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3. 从社会角度研读教材。

教师要关注教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研读的方法1. 深入研读教材内容。

对教材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深入研读,把握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教材结构体系。

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为教学活动提供整体思路。

3. 关注教材中的案例和习题。

通过分析案例和习题,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4. 联系实际生活。

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教材研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我们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提高教学效果。

在此,我分享以下几点建议:1. 坚持研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注重交流,与同行分享教材研读心得。

以我视角看语文——谈新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以我视角看语文——谈新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我是一个刚刚踏入教师行业不久的新老师,当一名称职的语文老师一直是我儿时的梦想。

对于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也是我一直深思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我不断探索追求着的目标。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余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

”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的享受。

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

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

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中外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创作知识、文学批评知识等。

教师文学素养高,文学知识深厚,语文课就会上得生动活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很快地提高。

相反,教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知识浅薄,学生就很难受到有益的熏陶和应有的教育。

一节上得好的课不是因为处理教学的技巧,而是由任教老师的学识、思想、境界决定的。

你对课文的理解有多深,你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就有多深。

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直接取决于老师的文学修养。

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过人的理解能力,没有博览群书的“厚积薄发”,是教不出精美绝伦的语文课的。

因此,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博览群书,涉猎到各个领域,读文学大家的文学作品,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古代的文学经典,读教育经典。

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充实自我、教好语文。

其次要具备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即语言应用学方面的知识。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言发生的规律、语言学的理论、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知识、逻辑学知识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教师还必须随着时代的需要,随着教材的更新,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惟有这样,才能具备比语文教材更精深和更为广阔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的方法我经常去听课,我发觉现在我们的老师缺少了认真琢磨教材的细心与耐心。

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学分析”,一旦没了教参几乎是寸步难行。

从平时的听课情况来看,我觉得老师们对教材的研读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只能说是读了教材;第二种就像我们大多数教师一样读懂了教材;第三种是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的真正的读透教材。

一、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着眼于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

在具体阅读教材时你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单元的内容和其它各册相关的内容有哪些?2、每个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每个老师一定要重视单元前的单元导语和情境图。

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的内容。

导语扼要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二、研读教材的一些基本方法下面介绍一些研读教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研读教材的全过程主要有“读、议、思、写”等几个环节:读,即包括初读和细读两个部分。

初读主要围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浏览,在浏览的基础上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点。

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本的语言,要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觉内涵,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在低年级,细读也可以是课题。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文章题目犹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彩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文章的中心和实质往往就包含在题目之中。

所以,有时深究题目往往就能抓往文章的中心。

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还要领会揣摩插图。

各年级的教材或多或少都配有插图,教材为什么要设置插图呢?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备课时应悉心领会揣摩插图的用意,发挥插图作用。

说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教材和改变方法

说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教材和改变方法

说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教材和改变方法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教材,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学习,提高语文水平。

一、研究教材语文是一门体系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也相应很多。

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做好教学计划,明确教学重点。

在研究教材时,教师要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的培养,不能仅仅强调知识的传授。

从课程要求出发,教师可以分析教材的难点,对于教材中的层次关系要有精准的把握,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以此为基础构建教学框架。

教师还要把握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对文化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具备在文化背景下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小学语文教育需要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兴趣出发,探索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个性需求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改变教学方法的建议:1.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结合除了平时板书、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尝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多媒体资源进行授课,适应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

2. 创设有效的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小游戏、演讲、文艺表演、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平时的作业考核,可以通过课堂小测试、口语表达、写作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语文成长。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教学计划,创造积极有益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说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教材和改变方法

说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教材和改变方法

说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教材和改变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更好地教授语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教师们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教材和改变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教材和改变方法。

一、研究教材1. 教材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首先需要研究和规范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好的教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国家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研究,确保每一本教材都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确保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教材的多样性与可塑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也需要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材的多样性和可塑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种形式和多样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二、改变方法1. 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如何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写作文,等等。

只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好的表现。

2. 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网络文章等,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加广泛的知识和文化,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3. 应用性教学的推广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应用性教学的方法,通过实践和应用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方法与技能训练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方法与技能训练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方法与技能训练之我见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何正确有效地研读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方法的核心是“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授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比如,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先从字母、词汇的认读开始,逐渐深入学习词语的组合和句子的构成,再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等能力。

此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重循序渐进。

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按照逻辑、话题等方面进行分类,逐步提高语文教材的复杂度和深度。

其次,小学语文教材研读的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识字、理解、分析、运用等多方面的技能。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运用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非常重要。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短文背诵、诗歌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同时,通过解析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加强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与写作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

第三,小学语文教材研读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表面现象,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材的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和解读。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思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小学语文教材研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谈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研读

谈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研读

谈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研读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仔细深入地研读课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教师必须反复修炼的一项基本功。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如何深入地研究教材,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教学呢?我们认为,教师在研读课文时,除常规的抓住“重点”,把握“特点”,掌握“难点”外,还要着力于以下几个“点”上多下功夫。

一、明确教学“增长点”教学的价值在哪里?就在于通过教学,使每个学习者在原有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增量。

增量越大,课堂教学的效益就越高。

这个增量就是课堂教学的“增长点”,也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着力点”,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明确教学的“增长点”呢?在第十册《白杨》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应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而在学习第五册《爬天都峰》就明确指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读完全文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再想一想”。

通过对这两次阅读点的分析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联系上下文多读多想”这一要求是循序渐进地安排的。

“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新目标,就是《白杨》一课阅读教学的“增长点”。

要注意的是,班级学生的“增长点”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体差异。

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进行等,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最大增量。

二、选准开课“切入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试举几种切入法。

题眼切入法。

如《草船借箭》,揭题后引导学生抓住题眼“借”字提问: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结果怎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对文本展开深层次的探究性阅读,寻求问题的答案。

情境切入法。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情感性很强,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十里长街送别总理那催人泪下的场面,再配上教师深情的画外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情悟文,以文激情,情理交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研读教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研读教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研读教材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反复研读教材,才能使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状态。

教师引导深入研读课文,学生体会深刻,阅读教学才能丰富多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读教材学习兴趣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材仍是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的主要抓手。

如果教师研读教材不够,只把参考书和各种资料的理解在课堂上简单地灌输,对教材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经常敷衍学生解读文本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长此以往,会把学生变成接纳教参阅读结论的容器,降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那么,怎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研读教材,使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状态?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学习和体会,谈谈对于研读教材的做法:一、通过反复朗读实现研读教材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传统的朗读教学,语文课万不可没有读书声。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哪怕读文本中某一段文字、某一句话,通过反复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人物个性情感所在和文章意境之美。

如教学《最后一片叶子》,在分析贝尔曼形象特点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28至33自然段,读完交流人物的形象特点。

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贝尔曼外表丑陋、其貌不扬、生活窘迫、酗酒成性,但没有说出人物另外很重要的两个方面的特点,于是我让学生再读31自然段,并把该段话中的“蠢货”一词改为“人”,让学生试读并体会原句和改过之后的句子表意有什么不同。

两次试读后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原句所体现的是人物语言的粗鲁直率。

此时还不够,我继续让学生读31自然段,要求尽可能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想象说话的神态,看谁读得最好。

结果不尽人意,这时我又范读一遍,学生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我又找了两名同学试读,其中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读准了语气,我及时给予高度评价,其他学生同样还以掌声。

此时我顺势发问:大家从刚才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贝尔曼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即粗鲁的语言、暴躁的脾气背后却透出善良的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新教师如何研读语文教材
作者:刘艳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第14期
刘艳
作者简介:刘艳,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教师(北京,100083)
正确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文本,对新任语文教师而言至为重要。

也许有些语文教师会说,
有教材、教参,还有那么多丰富的网络资源,“教什么”自然不是件难事。

实际上,教材内容
和教学内容是有很大区别的。

现以人教版模块五的《咬文嚼字》一课为例,做一些浅析。

一、研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清楚“编者认为文本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一是研究单元提示。

编者的意图往往直接呈现在单元提示中,模块五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
是这样写的:“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
成一家之言。

”这些语句就表明:本单元安排的主要是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

单元提示的第三段还写到:“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
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
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的能力,
当会大有裨益。


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说单元教学的任务:任务一是把握文章观点;任务二是个人阅读体验、
文本的比较和印证;任务三是尝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写一点分析和论说。

这三项任务,体现了
教材对学生能力层级的不同要求。

由于这三种心智水平的层级不同,因此编者运用了不同的措辞:“把握观点”“最好能够”“试着”。

如此,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来确定教学重点、设定教学目标、做好活动设计、布置练习和作业了。

二是思考课后练习。

《咬文嚼字》一课的课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①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
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例子略)试分别加以概括。

②在全班或分组讨论:对马南邨和朱光潜
先生“咬文嚼字”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③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
想情感上“推敲”。

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④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

练习的第一题,考查论证材料和论述观点的对应问题,与单元提示中任务之一的指向是吻
合的。

练习的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与单元提示中任务之二及任务之三是吻合的。

其中第二题,编者提供的活动方式是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丰富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甚至调整自己的
观点,逐渐深入理解马南邨和朱光潜先生观点的区别、条件和适应情况,进而形成较为辩证的
观点。

通过研究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再联系课标要求,教师就能清晰地把握好教学目标了。

二、梳理教材:找寻文本价值
教师要思考:这个文本承载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什么?这一文本的独特价值在哪里?这一
文本安排在这一模块的依据是什么?安排在这个学段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以第三单元为例,
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系统梳理教材。

系统梳理教材的目的在于,从整体性和系列性的角度,定位文本教学
价值。

经过梳理,从整体性上观察,教师不难发现其文本具有唯一性,而这唯一性就一定是学
生未然和应然的教学内容。

从系列性角度来看,笔者发现,这一单元教学的可行性,体现在这
一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别是模块四的社科随笔,为本单元的文
本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是学生的已然状态。

如此,教师就可以依据这类文本的特点,对
照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教与学进行准确定位了。

二是整理单元文本。

教师要思考,编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单元篇目的顺序(系统性)?这篇文章和其他篇目的联系在哪里?单元文本的共同点和差异在哪里?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确定
各篇目教学重点。

显然,本单元的三个文本都是讨论文字和文学的。

《咬文嚼字》讲的是文字的使用、联想
意义,进而谈到文字使用的刻板效应;《说“木叶”》讲的是“木叶”的使用源流、内涵外延,再谈到意象及语言暗示性问题;《谈中国诗》从文学比较的角度,讨论中国诗的特点及中外诗
歌的共性。

文本内容,小而言之是文字现象、文学现象,大而言之是文艺现象、文化现象。

所以,每
个文本都从感性认识谈起,再到理性思考,颇有些文化研究的味道。

在学生的阅读体验、写作
经历和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思考和研究。

因此,教师在单元结束后,可以
组织一些讨论或者专题研究,让学生聚焦文字、文学、文艺和文化的具体问题,这样既可以深
入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三、细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要善于把文本独特的阅读价值,转化成教学价值。

比如《咬文嚼字》一文,就可作为
文艺评论类文章的范本。

因为它从阅读与写作、咬文嚼字效果等方面,精选了大量典型、精辟
的实例,其道理与例子、观点和材料结合紧密,令人信服。

行文采用“总—分—总”结构,章
法严谨,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展现了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因此,《咬文嚼字》
一文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

依据前面所做的整理和分析,教师可以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项。

一是通过阅读课文,提取并理解作者所持观点。

二是通过筛选文章使用的材料,理清全文
的篇章结构。

三是通过交流、讨论材料与观点间的关系,整体把握作者缜密的行文思路。

四是
通过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举例说明文本中的相关论断,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五是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严谨精神,养成严谨的人生态度,并在阅读中养成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
的良好习惯。

当然,这是全文的教学目标,具体到课时目标时教师还要进行细化。

此外,在教学时,除
了梳理、概括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表格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材料与观点间的联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练习,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迁移应用、
实践创新能力,也可以根据学情来设计练习和作业。

例如,题目可设计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
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月”“梦”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试举例说明。

再如,可将题目
设计为: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网络语言,像“女汉子”“正能量”等,请阐释这些词语的内涵。

教师还可以就现代网络阅读这一文化现象,请学生谈谈对“微阅读”的看法。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只有清楚了“教什么”,才能更好地思考“怎么教”。

或者说,教师只有知道了“教什么”,才能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做好教学设计,科学、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编辑刘泽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