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部召开双一流学科建设进展报告会.doc
什么是双一流学科
什么是双⼀流学科双⼀流学科⼀般指世界⼀流⼤学和⼀流学科。
世界⼀流⼤学和⼀流学科,简称“双⼀流”。
意思是建设世界⼀流⼤学和⼀流学科。
双⼀流学科的意思1、世界⼀流⼤学和⼀流学科,简称为“双⼀流”。
建设世界⼀流⼤学和⼀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战略决策,也是继“211⼯程”“985⼯程”之后的⼜⼀国家战略。
2、⾸批“双⼀流”建设⾼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流⼤学建设⾼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流学科建设⾼校95所;双⼀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定学科44个)。
3、到2020年,若⼲所⼤学和⼀批学科进⼊世界⼀流⾏列,若⼲学科进⼊世界⼀流学科前列;4、到2030年,更多的⼤学和学科进⼊世界⼀流⾏列,若⼲所⼤学进⼊世界⼀流⼤学前列,⼀批学科进⼊世界⼀流学科前列,⾼等教育整体实⼒显著提升;5、到21世纪中叶,⼀流⼤学和⼀流学科的数量和实⼒进⼊世界前列,基本建成⾼等教育强国。
⼀流学科建设和A类学科的区别世界⼀流学科建设: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流⼤学和⼀流学科建设⾼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的是在⼀定时间内将国内若⼲所⼤学、若⼲学科建设进⼊世界⼀流前列。
⾸批有⼀流学科建设的“双⼀流”建设⾼校共计137所(包括所有的原211⼯程⼤学和25所原双⾮⼤学),其中⼀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44个为⾃定)。
A类学科:从2002年到现在我国教育部共完成了4次⼤学⾼校学科评估,截⽌⽬前最新的⼀次学科评估是2017年公布结果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
A类学科指的是在学科评估中进⼊排名前10%以上(前2%或前2名为A+、2%~5%为A、5%~10%为A-)。
⾼校的学科想要参加评估,⾄少需要拥有⼀级学科硕⼠点。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针对⼤学学科⽔平进⾏的档次评级,算是⽬前最权威的,分A+、A、A-、B+、B、B-、C+、C、C-共9个档次,可以帮助⾼校了解学科优势与不⾜。
2024年在全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篇)
2024年在全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宗伟(____年____月____日)老师们、同志们:大家好。
这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会议是在学校第____届党代会之后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开好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明确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和科研特色不断增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从事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老师们和同志们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的结果,更是几代山艺人不懈追求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学校____领导班子,向为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作出贡献的老师们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作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学校建设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做好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首先,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推动____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
党的____提出在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明确了扎实推进____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高校是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建设____文化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排头兵和重要力量。
就在不久前,我校被批准为____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化部共建高校,这是对学校教育事业和各项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为学校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校作为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综合性艺术高校,在发展艺术科学、推动文化艺术繁荣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____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是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内在需要。
学科建设-精品文档
学科建设汇报人:2023-12-15•学科建设概述•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目录•学科建设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学科建设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化与交流合作01学科建设概述学科建设的定义与意义定义学科建设是指以学科为对象,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资源投入,以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学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的过程。
意义学科建设对于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建设起源于西方大学,最初以课程和学术分科的形式出现。
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推进,学科建设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现代大学的出现和学科门类的增多,使得学科建设逐渐成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重要任务。
030201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目标提高学科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02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需求,合理规划实验室布局,确保实验空间充足、设备齐全。
实验室规划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效率和质量。
实验室设备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过程安全、环保。
实验室安全丰富图书馆藏书资源,涵盖各学科领域,满足师生学习、研究需求。
图书馆资源提供便捷的借阅、查询等服务,提高图书馆使用效率。
图书馆服务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实现图书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共享。
数字化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高学科研究水平和竞争力。
科研项目申请积极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
03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学科团队,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通过提供培训、进修、访学等机会,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其教学和科研能力。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精心整理“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按学校代码排序)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1.A类36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策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注:1.不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确定的标准而认定的学科;2.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由高校自主确定的学科;3.高校建设方案中的自主建设学科按照专家委员会的咨询建议修改后由高校自行公布。
清华大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林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语言学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程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自定)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自定)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自定)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内蒙古大学:生物学(自定)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定)吉林大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电子电气工程、商业与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浙江大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河南大学:生物学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自定)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自定)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西南大学:生物学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贵州大学:植物保护(自定)云南大学:民族学、生态学西藏大学:生态学(自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宁波大学:力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自定)。
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 (5)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7)2.1 一流学科的定义 (8)2.2 一流学科的特征 (8)2.3 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 (9)三、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11)3.1 科研方向优化 (12)3.1.1 加强基础研究 (13)3.1.2 强化应用研究 (14)3.1.3 推动跨学科研究 (15)3.2 教学质量提升 (16)3.2.1 更新教育理念 (17)3.2.2 完善教学内容 (18)3.2.3 提高教学方法 (19)3.3 师资队伍建设 (19)3.3.1 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21)3.3.2 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 (21)3.3.3 营造良好的师资队伍文化 (22)3.4 学科平台建设 (24)3.4.1 加强实验室和设施建设 (25)3.4.2 推动科研信息化 (26)3.4.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7)四、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案例分析 (27)4.1 国内高水平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实践 (28)4.2 国际知名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经验 (29)4.3 小规模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策略 (31)五、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32)5.1 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33)5.2 一流学科建设的激励机制 (34)5.3 一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障 (36)六、结论与展望 (37)6.1 研究结论 (38)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9)一、内容概要本篇论文以“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全面探讨了高等教育领域内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施策略。
文章开篇即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深入研究一流学科的建设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双一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双一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在双一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下面我将就我校双一流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校加大了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
通过不断加大对一流学科的支持力度,我们学校已经成功创建了多个一流学科,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各学科在师资力量、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校加强了对人才队伍的建设。
学校通过实施各项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目前,学校已经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他们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另外,学校还加大了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通过不断优化科研平台建设和加大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学校的科研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平台,并且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学校还加强了对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推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学校不断提升了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批国际领先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我校在双一流工作开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双一流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学科实力和科研水平,努力将我校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双一流”建设的理念,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北大浙大等“双一流”大学一流建设方案公布
北大浙大等“双一流”大学一流建设方案公布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澎湃新闻注意到,名单公布后,多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方案陆续出台。
在目前已公布“双一流”建设方案的高校中,北大明确“‘双一流’建设重点将放在一流学科上”,华东师大、山大、西安交大、西北工大等校则皆以2020年、2030年、2050年为时间节点,划分出“三步走”的阶段性目标。
另外,已有不少高校划出了要重点建设的学科。
例如,四川大学提出将重点建设12个一流学科,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化学与绿色化工、先进高分子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口腔医学等,涵盖了文、理、工、医四大类。
浙江大学则提出将建立健全“双一流”建设的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估体系。
浙大方面表示将制定“双一流”建设主要任务责任分解表,结合学校中层班子任期目标任务书的制定,探索将中层班子考核及干部个人业绩考核与“双一流”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新模式。
郑州大学:2020年建成国家一流大学作为此次三所跻身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211高校之一,郑州大学的“一流大学发展战略”早在9月21日当天就已公布。
记者21日从郑州大学了解到,郑州大学将实施“三步走” 一流大学发展战略:到2020年建成国家一流大学并形成整体发展布局,完成一流学科布局与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到2030年为全面发展阶段,建成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为快速发展冲刺阶段。
“三步走”具体怎么走?2017年~2020年是总体布局阶段:完成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形成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架构。
实现学科重点突破,2~3个学科进入或逼近ESI前1‰,7~8个学科进入ESI前1%,构建引领学科发展的一流学科建设体系。
完成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形成治理体系与现代大学文化。
医学院学科建设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
医学院学科建设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一、问题分析1.1 学科建设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医学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导致资源分散,无法形成特色和优势。
1.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医学院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学科得到了足够的投入,而另一些学科则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
1.3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医学院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足,导致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受限。
1.4 研究成果转化率低医学院的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无法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应用和产业化。
二、解决方案2.1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和目标医学院应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和目标,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医学发展趋势,制定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规划。
2.2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医学院应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根据学科特点和需求,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各学科得到适当的投入和支持。
2.3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医学院应积极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团队,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4 提高研究成果转化率医学院应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与医疗机构、企业等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化。
三、实施路径3.1 组织专家团队,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医学院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对学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规划,明确各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3.2 设立学科建设基金,优化资源分配医学院可以设立学科建设基金,根据学科特点和需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支持各学科的发展。
3.3 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医学院可以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鼓励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3.4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研究成果转化率医学院可以与医疗机构、企业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化。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解决方案的实施,医学院的学科建设将得到明显改善,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将有助于医学院各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的形成。
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各学科将得到适当的投入和支持。
学科建设年度专业总结范文
一、前言2023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学科紧紧围绕医院发展大局,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为核心,全面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现将本年度学科建设情况总结如下:一、学科建设进展1. 学术交流与合作本年度,我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讲座、手术示教等活动,提高了学科影响力。
同时,组织我学科专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科知名度。
2. 科研成果2023年,我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20篇。
此外,我学科还获得科技进步奖2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3. 人才培养本年度,我学科共培养研究生30名,进修生50名。
同时,选派优秀中青年医师赴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4. 技术创新我学科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成功开展了多项高难度手术,如颅内复杂动脉瘤、难治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杂颅底肿瘤搭桥等。
此外,我学科还积极探索复合脑血管病手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和神经介入技术,同期治疗疑难复杂脑血管患者,增加患者安全性。
二、学科建设亮点1. 跨学科合作本年度,我学科打破学科壁垒,与内科、外科、康复科等多个学科开展合作,共同推进脑出血、脑血管病等疾病的诊疗水平。
2. 管理创新我学科全面推动脑出血专班工作,组建三级医师组成的24小时脑出血专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提高脑出血救治成功率。
3. 人才培养体系我学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科研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成果转化不足。
(2)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有待加强。
2. 改进措施(1)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成果转化率。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我学科。
四、展望2024年,我学科将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医学院学科建设进展报告
医学院学科建设进展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医学院学科建设的进展情况,包括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挑战。
通过该报告,我们希望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展示医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以便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医学院学科建设是医学教育和科研的基础,对于提高医学院的学术水平、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和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科建设,我们能够提升医学院的学科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为学校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已取得的成绩在过去一年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进展:1. 引进高水平教师:我们成功引进了多位具有国际水平和丰富经验的医学教师,他们为医学院的学科建设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和资源。
2. 优化课程设置:我们对医学院的课程进行了全面评估和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研究效果。
3. 加强科研能力: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组织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医学院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声誉。
4. 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实验和科研项目等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存在的挑战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医学院学科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1. 资金支持不足: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们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 人才引进难度大:尽管我们已经引进了一些高水平教师,但仍存在人才引进的难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和优化引进机制。
3. 学科交叉与融合: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提升学科建设的综合效益。
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进医学院学科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发展方向:1. 加大资金投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教学设备更新、科研项目资助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升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
2.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人才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更多的高水平教师和科研人员。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1.05•【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请审议。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下称“双一流”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党中央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双一流”建设作出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会议审议通过“双一流”建设重要文件;2016年以来,14次深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今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对“双一流”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李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丁薛祥副总理多次研究部署,对“双一流”建设要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深入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指导和支持各地各高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
一、建设进展与成效(一)组织实施一是统筹布局,动态调整“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
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等情况,确定首轮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下简称建设高校)和465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以下简称建设学科),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二轮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学科等国家急需领域加强布局,新增7所建设高校、41个建设学科。
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本报告旨在对[学科名称]在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二、学科建设背景与目标[学科名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战略的实施,[学科名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年度,[学科名称]学科建设以“一流学科、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科研”为目标,全面推动学科发展。
三、年度工作进展1. 学科体系建设(1)优化专业结构。
本年度,我们对[学科名称]下的专业进行了梳理,淘汰了部分与市场需求不符的专业,新增了[专业名称]等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课程建设。
我们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提升课程质量。
全年共完成[课程数量]门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名称]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 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层次人才。
本年度,我们引进了[高层次人才数量]名[学科名称]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我们组织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名称]等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 科研工作进展(1)科研项目立项。
本年度,[学科名称]学科共获得[科研项目数量]项科研项目立项,其中[科研项目名称]项目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
(2)科研成果丰硕。
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论文数量]篇,其中SCI、EI、CSSCI等高水平期刊论文[论文数量]篇。
此外,还获得[奖项名称]等奖励。
4. 社会服务与产学研合作(1)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本年度,[学科名称]学科共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数量]项社会服务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加强产学研合作。
我们与[企业名称]等[企业数量]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1. 学科特色不够鲜明,部分专业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领域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发展的基础,而医教研协同发展则是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当前形势下,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加强医学专业教育1.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包括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推动国际医学教育和国际医学交流。
3.加强临床医学教育,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加强学科建设1.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2.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重点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领先方向进行研究,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推动学科建设与临床医疗的深度融合,促进临床需求带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推动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
三、加强科学研究1.鼓励科学研究团队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提升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促进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3.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吸引国际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提升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四、建设良好的医教研协同评台1.建立健全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医疗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
2.积极建设国家级、地方级和院校级医教研协同创新评台,提供教学资源、科研设备和临床实践基地。
3.建立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医教研资源共建共享,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是当前医学院校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有加强学科建设,优化教学模式,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医教研协同发展,才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院学科建设 总结汇报
医院学科建设总结汇报医院学科建设总结汇报一、引言医院学科建设是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提升医院的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开展了医院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次报告将对医院学科建设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报。
二、工作推进情况1. 学科规划: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制定了医院学科发展规划,明确了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通过调研和评估,我们确定了重点学科和发展方向,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
2. 人才队伍建设:我们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引进高水平专家和博士研究生,提升了学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我们加强了内部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为青年医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 科研创新:在科研创新方面,我们积极组织学科团队开展科研项目。
通过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我们促进了学科团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4. 学术交流:我们重视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论坛,拓宽了学科团队的思路和观念。
同时,我们鼓励学科团队主动与国内外的优秀学科团队进行合作交流,加强学术合作和学科交流。
5. 设备更新:为了提高学科建设的硬件条件,我们及时更新了学科所需的设备和仪器。
通过设备的更新,我们提高了学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取得的成绩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在医院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绩:1. 学科规划:我们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综合性的学科规划,并明确了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 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优秀的医学博士和高水平专家,我们增强了学科团队的整体实力。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内部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为学科团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撑。
3. 科研创新:我们组织了一批科研项目,提升了学科团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部分科研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 学术交流:我们积极参加了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提升了学科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医科院校学科建设分析报告
医科院校学科建设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医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对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医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学科建设现状1.学科布局目前,我国医科院校学科布局日趋合理,涵盖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等多个领域。
部分院校还发展了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如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
2.学科排名根据国内外权威学科排名,我国医科院校部分学科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心脏病学等。
但整体而言,我国医科院校学科排名仍有待提高。
3.人才队伍建设医科院校人才队伍逐渐壮大,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
然而,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仍需加强,特别是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4.科研水平医科院校科研实力不断提升,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部分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但整体而言,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尚不足。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学科结构失衡部分医科院校学科结构失衡,过于侧重临床学科,忽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的发展。
2.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科院校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如科研经费、教学设备、的优秀人才等方面的分布不均。
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医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缺乏跨学科、多元化的培养途径,不利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4.国际化程度不高医科院校国际化程度不高,与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
四、对策与建议1.优化学科布局医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学科建设。
2.合理配置资源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优化教学设备配置,合理分配优秀人才资源,促进医科院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专家论证意见
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专家论证意见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学科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高水平学科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科质量和影响力。
本次专家论证的学科建设方案,参照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学科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全面细致地展开了各项工作,旨在推动学校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走在双一流路上。
一、方案的总体评价学科建设方案明确了学科发展目标、任务及实际可行的落实措施,方案思路明晰,措施具体可行。
方案具有策略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学科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科定位的明确性非常关键,与发展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学科建设旨在使学科更好的发展,一方面要和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相匹配,同时也要与国家需求和世界发展趋势相符合。
学科建设方案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和可实现性。
三、学科建设重点及拟立项学科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上,同时进行差异化和综合化的发展。
学科建设方案选择了适当的拟立项学科,并明确了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
拟立项学科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符合学校学科布局和发展需要。
四、学科建设措施及保障机制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具体可行的措施和保障机制。
学科建设方案列出了具体的学科建设措施和保障机制。
这些措施和机制的设计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和可落实性,对于保证学科发展的顺利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核心竞争力及成果评价学科建设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和成果预期。
核心竞争力能够明确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成果评价方案明确了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科建设的实施。
六、实施效果预测及后期工作计划学科建设方案从实施角度着眼,提出了实施效果预测及后期工作计划。
方案预测了学科建设的实施后所能取得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同时,后期工作计划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能有效地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进展。
2019校友会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报告发布,北京大学第一
2019校友会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报告发布,北京大学第一2019年11月27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正式发布《2019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报告》,公布最新校友会2019中国一流学科排名、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和2019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等榜单。
报告显示,中国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科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全国151个学科荣膺2019中国八星级学科(8★),跻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科水平最高,整体实力全国领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雄居2019中国一流学科排名前5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雄居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名。
在最新2019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149个学科荣膺2019中国八星级学科(8★),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仅有2个学科荣膺2019中国八星级学科(8★),跻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2019中国双一流大学学科排名前5强。
南京工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和陆军军医大学位列2019中国地方双一流大学学科排名前5强。
最新发布2019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报告,覆盖全国783所高校的1万个学科自2014年起,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已连续多年发布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认可。
《2019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报告》由艾瑞深中国双一流建设评价课题组编写完成。
艾瑞深研究院院长、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主持人、课题组负责人赵德国指出,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科在全球、中国和区域高校中的办学等级、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旨在为全国高考及考研考生和社会公众了解中国高校学科实力、企事业单位招聘与选才提供参考指南,为中国高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决策参考。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在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抓好学科建设对于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科建设犹如一座坚实的基石,承载着医疗、教学和科研等诸多方面的重任,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及推动医学领域不断创新进步的关键引擎。
医教研协同发展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医疗是学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通过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患者解除病痛,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
教学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科研则是学科建设的引领力量,推动医学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突破,引领医学发展的方向。
抓好学科建设,首先要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医学学科的建设目标应紧密围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医疗情况和疾病谱特点,确定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发展方向。
针对某些高发疾病、疑难病症,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提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注重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如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以适应医学发展的新趋势。
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品牌,在国内外医学领域树立良好的声誉。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
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医学专家、学者来院工作,充实学科队伍的力量。
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励人才发挥更大的潜能。
要注重培养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评台和机会,使其能够迅速成长为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医疗技术的创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科研评台和实验室,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鼓励医务人员开展临床科研,将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理念,提升科研水平。
关于我国“双一流”建设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32卷第1期2019年2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2No.1Feb.2019收稿日期:2018-09-15作者简介:曹㊀元(1989 )ꎬ女ꎬ江苏淮安人ꎬ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㊁讲师ꎬ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㊁高等教育管理ꎮ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省域高校统筹推进 双一流 建设的机制和接榫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0213) ꎮ关于我国 双一流 建设研究的文献述评曹㊀元(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ꎬ南京210023)摘㊀要:自2015年国家提出 双一流 建设整体战略布局之后ꎬ 双一流 建设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发展的方向ꎮ近几年来ꎬ已有围绕 双一流 建设研究的众多文献出现ꎬ此类文献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具有实践价值ꎮ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ꎬ从2015年至2018年文献年份分布㊁文献来源分布㊁文献所属学科类别分布㊁学者所属机构㊁文献影响分析㊁文献主题分析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ꎬ并给出研究意见ꎮ关键词: 双一流 建设ꎻ研究ꎻ文献述评中图分类号:G5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2646(2019)01-0076-06㊀㊀2015年8月18日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ꎬ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ꎬ方案中明确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ꎬ之后 双一流 建设成为理论热点ꎬ文献量也与日俱增ꎮ此后ꎬ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ꎬ通知要求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ꎬ制订 双一流 实施办法ꎮ [1]2017年1月24日众望所归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国务院同意予以印发ꎮ这给 双一流 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实施办法ꎮ2018年8月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三个部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ꎬ明确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ꎬ所以研究 双一流 建设的相关文献并做整理实属必要ꎬ分析文献研究内容的方向以及热点ꎬ旨在对今后 双一流 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参考ꎮ一㊁文献数据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ꎬ检索的关键字为: 双一流 ㊁建设ꎬ检索日期为2018年11月25日ꎬ获得1987条文献数据ꎬ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731篇㊁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7篇㊁国际会议3篇㊁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46篇㊁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5篇㊁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66篇ꎮ二㊁文献分析1.文献年份分布通过梳理 双一流 建设研究的文献分布年份以此分析目前对此问题研究所处的阶段ꎬ此外按照年份对文献检索出的1985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态势图绘制(详见图1)ꎬ从图1中可以看出ꎬ对于 双一流 建设的研究逐年递增ꎬ由此得知问67题已得到媒体㊁学者等广泛关注ꎬ此外也说明此问题已成为理论研究热点ꎮ图1㊀ 双一流 建设研究的文献年份分布如图1所示ꎬ 双一流 建设研究以2015年为研究起点ꎬ1994年至2014年属于研究空档期ꎬ2017年1月10日ꎬ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ꎬ其中专栏4内容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ꎬ2017年 双一流 建设成为理论热点ꎮ综上ꎬ通过年份检索研究文献来源分布ꎬ可以将其分为:理论空档期(1994 2014年)㊁理论初探期(2015年)㊁理论峰值期(2016 2018年)ꎮ 双一流 建设作为中长期目标ꎬ其在 十三五 规划以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指引下ꎬ2019年将会在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更上一个高度ꎮ2.文献来源分布统计文献出处分布ꎬ为欲研究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者提供已发表的期刊㊁研究生/博士论文的来源分布情况ꎮ表1为刊载 双一流 表1刊载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来源重要来源篇数中国高等教育81江苏高教40黑龙江高教研究40中国高教研究3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9研究生教育研究24中国高校科技19高校教育管理18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8现代教育管理15中国大学教学13探索与争鸣10思想教育研究4合计343建设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来源4篇以上(包括4篇)ꎮ表1说明ꎬ刊载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4篇以上(包含4篇)统计来源13处ꎬ占学术期刊总数的19.8%ꎬ仅有约二成的学术论文由表1中13个重要期刊刊载ꎬ此外高校研究/博士论文共计5篇均来源不同高校ꎬ而现有研究多为对学科建设㊁教育教学方面研究ꎬ可见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ꎮ㊀㊀3.文献的学科类别分布分析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学科类别后发现ꎬ研究该问题的主要学科为基础研究(社科)ꎮ表2为文献发表总量1803篇(此数据大于本文此前统计的学术期刊出处的综述ꎬ因为有些文献会同时属于不同的学科)文献中排名前10的学科类别表ꎮ表2可以看出ꎬ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主要与哲学社科㊁高等教育㊁政策研究这3个领域相关ꎬ工程技术(自科)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占比较小可以说明进行此类问题研究路径还较为薄弱ꎬ还没有从各个学科为研究角度展开论证和研究ꎬ需要具备学科理论背景和基础的研究者从学科发展角度进行研究ꎬ抑或是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进行跨学科的协同研究和创新ꎮ表2㊀文献发表总量排名前10的学科类别表学科类别篇数基础研究(社科)995行业指导(社科)295高等教育287政策研究(社科)64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59职业指导(社科)50工程技术(自科)24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17大众文化7高级科普(社科)5合计1803㊀㊀4.学者所属机构分析统计对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所属机构ꎬ一方面可以让各机构ꎬ为审视自身研究的力度ꎬ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单一机构研究提供实现协同研究和创新提供思路和路径ꎮ现将发表篇数在18篇以上(包含18篇)的14个机构发表的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的340篇学术77论文汇总如下(详见表3)ꎮ表3㊀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发文量ȡ18)所属机构篇数北京师范大学44厦门大学39南京大学30中国人民大学25武汉大学24上海交通大学24吉林大学22华东师范大学21华中科技大学20湖南大学19浙江大学18兰州大学18北京理工大学18北京大学18合计340㊀㊀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师范类高校有2所ꎬ以北京师范大学为首发文量最高ꎮ排名前14的大部分都为国内知名高校ꎮ此外ꎬ在各机构刊载篇数的数据中再按照发文作者统计(详见表4)ꎬ本数据只统计作为独立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ꎬ通过统计进行分析ꎬ发现对 双一表4㊀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主要研究者作者所属机构篇数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5冯用军唐山师范学院4卢晓中华南师范大学4王洪才厦门大学4刘瑞儒北京理工大学4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3刘晓黎武汉大学3邱均平武汉大学3马利凯吉林大学3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2胡乐乐南京大学2包水梅兰州大学2李威复旦大学2陆根书西安交通大学2王芳北京化工大学2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还未出现学术引领者ꎬ作为文献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的很多研究者都只发表过此类主题1篇论文ꎬ仅有少数研究者发表过多篇论文ꎮ在此发表2篇以上(包含2篇)ꎬ才做不完全统计ꎬ就对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进行探讨ꎬ发表文献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ꎬ其次是唐山师范学院冯用军ꎮ㊀㊀5.文献影响因子分析文献的引用率与文献的质量以及影响力息息相关ꎬ文献的质量高引用率就高ꎬ引用率高则文献的影响力高ꎮ所以统计并分析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的文献引用率对今后此类问题的研究具有较高价值ꎬ也是研究者着手研究时需要掌握的重要信息之一ꎮ在对1988篇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文献的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ꎬ6篇文献被引用10次ꎬ57篇文献被引用大于10次ꎬ引用率最高的文献被引用138次ꎮ以下汇总文献引用率排名前八的研究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具有高影响因子文献(详见表5)表5㊀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较高影响因子文献文献名第一作者/独立作者被引用次数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周光礼138 双一流 建设中的学术突破 论大学学科㊁专业㊁课程一体化建设周光礼130一流本科教育是 双一流 建设的重要内涵钟秉林ꎻ方芳80 双一流 建设的重心在学科王洪才59 双一流 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任友群55 双一流 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潘静45以 双一流 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双一流 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ꎻ黄欢ꎻ付鸿飞43 双一流 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㊁管理与技术周光礼42㊀㊀在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的8篇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中ꎬ有3篇文献重点关注高校学科建设ꎬ3篇文献探讨大学教育教学ꎬ引用率最高的则是«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ꎬ文献观点是 学科是87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ꎮ 该文献主要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 学科 得出数据并进行分析ꎬ在引用该文献的112篇文献中ꎬ深入研究学科建设的有47篇ꎮ综上所述ꎬ对高影响因子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ꎬ为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向㊁概念论述㊁特性总结㊁评判标准㊁解决路径等方面奠定了基础ꎮ此外ꎬ通过统计发现ꎬ国际化视野下研究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还较为稀缺ꎮ6.文献主题分析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ꎬ 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ꎮ [2]首次提出 双一流 建设要求之后ꎬ全国各高校努力推进学校软实力建设ꎮ2017年10月18日ꎬ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ꎬ 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ꎮ 高校是向国际和国内输出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渠道ꎬ 双一流 是高校治理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ꎮ文献的关键词表达了文献主题内容㊁研究目的ꎬ对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ꎬ可以把握此类文献的理论热点及共同关注点ꎮ在对1988篇文献进行分析后ꎬ统计出文献的部分关键词以及频次:一流学科频次为431㊁世界一流大学频次为264㊁学科建设频次为75㊁一流大学频次为64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频次为42㊁人才培养频次为38㊁学科服务频次为33㊁本科教育频次为31ꎮ从统计出的关键词以及频次可以发现ꎬ研究 双一流 建设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重点方面:首先ꎬ 双一流 顾名思义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ꎬ探讨 双一流 建设ꎬ需要确定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ꎬ但研究者因研究方向不同所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ꎬ武汉理工大学马廷奇从高校治理层面认为: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ꎬ单一指标的优异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ꎻ从大学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来看ꎬ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质量与师资水平等具有协同共生效应ꎬ是一个相互支撑的体系ꎬ世界一流大学反映的是 全要素生产率 ꎮ [3]华中师范大学蔡红生从内涵建设方面定义一流大学: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ꎬ一流的大学文化是一流大学的灵魂ꎬ一流大学必定有一流的校园文化ꎮ [4]因此ꎬ立足现有的发展基础和潜力ꎬ遵循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规律ꎬ建设一流的大学文化以及在打造一流学科的背景下ꎬ促进大学全面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关键ꎬ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ꎮ其次ꎬ 双一流 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ꎬ 双一流 建设的标准是什么ꎮ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认为: 判断我们离世界一流学科还有多远ꎬ要从学术队伍㊁学术成果㊁学生成果㊁学术声誉等维度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比较ꎮ [5]他在另一篇文献中提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坚持国际标准ꎮ要按国际公认标准建设一流ꎬ而不能偏离国际标准另搞一套ꎮ [6]此外ꎬ北京理工大学周玉清认为: 对于当前各类大学评价与排行榜ꎬ赵沁平院士特别指出ꎬ大学要避免对国际化评价(如SCI㊁ESI㊁EI等)的单一追求ꎬ 双一流 建设目标不能偏ꎬ不能被各种排行榜所绑架ꎬ更不要被商业行为所左右ꎮ [7]高校建设与发展要想在未来十年赢得机遇和成功应对挑战ꎬ需要以 双一流 为发展方向统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ꎮ部分研究者对所属机构进行实例分析ꎬ探讨学校在 双一流 建设目标背景下的人才培养ꎬ比如蔡袁强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ꎬ董卓宁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ꎬ阐明了现代化书院制和个性化成才的关系ꎮ郭霄鹏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ꎬ论述了社会需求与学校学科特色以及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ꎮ最后需要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关系ꎮ 双一流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ꎬ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此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和解释ꎮ部分研究者认为ꎬ学科建设是 双一流 建设的核心和重点ꎮ例如南京大学潘静认为: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ꎬ 双一流 建设的核心应该是一流学科建设ꎮ通常认为世界一流学科应该是大学通过长期的办学而逐步形成的㊁对其他大学而言具有比较优势㊁社会公认度与美誉度极高的学科ꎮ [8]浙江农业大学宣勇认为: 一流大学是建立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ꎬ没有一流学科就不可能有一流大学ꎬ如果没有一流学科的建设ꎬ一流大学就是空中楼阁ꎮ [9]湖南大学蒋洪新认为: 一流学科建设理念的创新与建构是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ꎬ契合当代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ꎮ [10]此外研究者们从不同的97学科角度进行深入分析ꎬ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指出: 在 双一流 建设中ꎬ尤其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ꎬ我们需要注意平衡和处理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ꎬ不能过于偏重前者ꎬ而忽视后者ꎮ [11]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创新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是 双一流 建设的抓手ꎬ中国政法大学黄进认为: 中国政法大学 双一流 建设立足法学学科专业的传统优势和深厚底蕴ꎬ坚持 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的基本理念ꎬ从法学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入手ꎬ夯实法学本科教育ꎬ强化法学研究生教育ꎬ着力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ꎮ [12]三、结㊀语本文对 双一流 建设部分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ꎬ以期对欲研究相关问题的研究者提供帮助ꎮ主要结论如下:(1)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ꎬ以及2018年8月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三个部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指引下ꎬ 双一流 建设仍将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ꎬ还将继续成为理论热点ꎮ并且 双一流 建设还将继续以学术期刊为主要文献来源ꎬ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仍将只占少部分ꎮ(2)目前ꎬ普遍认可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有四种ꎬTimes㊁QS㊁USNews㊁ARWUꎬ每个标准侧重点都不同:比如ARWU(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大学排行榜)较为侧重学术ꎬ所以具体分析四大排名体系的特点以及指标占比ꎬ以及四种排名体系中全球TOP10高校优势何在ꎬ在分析的过程中反思并总结归纳出 双一流 的标准ꎬ能够为我国高校治理和学科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ꎬ对建设 双一流 大学有重要意义ꎮ(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指出: 积极发展一批新型学科㊁交叉学科 ꎬ此前大部分研究者都在探讨传统学科建设问题ꎬ往后可以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㊁推进跨学科建设方面ꎮ能否以国际或者全国范围的专业知识㊁专业技能或专业实践竞赛作为抓手ꎬ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融合ꎬ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ꎮ(4)跨学科建设不能纸上谈兵ꎬ还应当考虑市场以及社会需求ꎮ此外跨学科建设不仅仅是高校的事ꎬ也是政府的事ꎮ对于政府行为ꎬ复旦大学李威认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ꎬ而国家治理体系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政府ꎬ 双一流 建设中的政府行为也就成为大学发展的关键要素ꎮ [13]所以跨学科还需要政府经费支持ꎬ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分配经费ꎬ让高校建设出符合社会和国家需求的跨专业交叉学科ꎬ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ꎮ(5)国内研究者主要对传统学科建设㊁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研究ꎬ对于 新型学科㊁交叉学科 的探讨较为缺乏ꎮ此外在 双一流 建设中关于人才培养问题ꎬ大多数研究者提出:需要对高校组织与管理模式进行调整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则提出要提高教师素质㊁优化课程设置并培养出创新型人才ꎮ研究者普遍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ꎬ但高校治理㊁教学改革㊁人才培养这些问题是在 双一流 建设语境之外也面临的问题ꎬ所以研究者在此类问题探讨中只是将 双一流 建设作为研究背景而不是研究目标ꎮ(6)很多研究者都指出: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ꎬ是 双一流 建设的重点条件ꎬ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ꎬ大多把重点放在教学改革㊁课程优化㊁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ꎬ对于 创新型 的诠释也停留在实践上ꎬ但是如何实践并没有具体阐述ꎮ此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如何与国际接轨ꎬ对高校学生如何进行 实践育人 的培养论述较少ꎬ应当发挥各高校 双一流 学科以及优势学科的优势ꎬ带动其他学科并促进交叉学科发展ꎬ最终在国内或国际学术或专业竞赛平台中实现 实践育人 的最终目标ꎮ此外还可以探讨人才培养如何与市场以及社会需求相结合ꎮ探究如何实现 产㊁学㊁研 三位一体ꎮ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ꎬ应探讨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平台抑或扩展平台ꎮ(7)近年来各高校重视对本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规划ꎬ学术界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校的主要职责ꎬ但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的国际化问题探究较为欠缺ꎬ目前研究国际合作的期刊论文仅有2篇㊁研究国际化的期刊论文仅有1篇ꎬ主要内容是分析我国33所研究型高校国际化发展特点并建议 主动吸纳社会资源㊁明确国际化发展实施路径㊁明确办学特色这三方面加强国际化建设 [14]ꎮ在此ꎬ可以将美国教育委员会下设的国际化与全球参与中心(CenterforIn ̄ternationalizationandGlobalEngagement)作为研究08对象ꎬ从 双一流 建设的高校国际化战略规划㊁国际化课程设定㊁教师国际化培养㊁合作形式多元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ꎮ(8)对学科建设的问题ꎬ部分研究者用 现象-原因-对策 来分析双一流 建设中学科建设的问题及解决路径ꎮ但大多将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作为目标ꎬ此后可将研究重点放在先已分析得出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ꎬ以此为目标探讨学科建设的现状以及解决路径ꎮ此外有些学科为什么作为重点来培养和支持ꎬ以及为什么是这些学科ꎬ学科发展现状如何ꎬ与世界一流学科相比如何建设等等ꎬ这些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ꎮ参考文献[1]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EB/OL].(2016-02-05)[2018-09-03].ht ̄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64/201602/t20160205_229511.html.[2]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1-05)[2018-09-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3]㊀马廷奇. 双一流 建设与大学发展[J].国际教育行政学院学报ꎬ2016(9):9-11.[4]㊀蔡红生.大学文化: 双一流 建设的灵魂[J].思想教育研究ꎬ2017(1):80-84.[5]㊀周光礼.什么是中国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ꎬ2016(1):65-73.[6]㊀周光礼.什么是学术评价的全球标准 基于四个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ꎬ2016(4):51-56.[7]㊀周玉清ꎬ黄欢ꎬ付鸿飞ꎬ等.以 双一流 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双一流 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研究生教育研究ꎬ2016(3):1-6. [8]㊀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ꎬ2016(5):24-27.[9]㊀宣勇.大学学科建设应该建什么[J].探索与争鸣ꎬ2016(7):30-31.[10]蒋洪新.强化育人导向推进一流学科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ꎬ2016(11):44-46.[11]田强国.双一流建设与经济学发展的中国贡献[J].财经研究ꎬ2016(10):35-49.[12]黄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学的创新 中国政法大学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ꎬ2016(6):11-16.[13]李威.治理视角下 双一流 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ꎬ2016(12):14-18. [14]刘强ꎬ康云菲. 双一流 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特点及建议[J].高校教育管理ꎬ2018(5):23-30.(责任编辑㊁校对:陈东林)ALiteratureReviewtotheConstructionofDoubleFirst-ClassInitiative inChinaCAOYuan(GeneralCommitteeOfficeꎬNanjingNormalUniversityꎬNanjingꎬJiangsuꎬ210023)Abstract:Theoverallstrategiclayoutof DoubleFirst-Class constructionwasputforwardbytheGovernmentin2015ꎬwhichhasbecome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roughoutthecountry.Overthepastfewyearsꎬabundantliter ̄atureconcerningthe DoubleFirst-class constructionprovidesboththeoreticalframeworksandpracticalguidance.TakingCNKIastheretrievalplatformin2015-2018ꎬthispaperanalyzessixaspectsꎬnamelyꎬthedocumentdistributionꎬthedocumentsourcedistributionꎬthesubjectcategorydistributionꎬthescholarinstitutionsꎬthedocumentimpactanalysisandthedocumentsubjectanalysis.Correspondingresearchadvicesareproposed.Keywords: DoubleFirst-Class Initiativeꎻliteraturereview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要重视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卫学院与临床医院的科研合作,提升临床医院的科研水平,构建北大医学的良好学术氛围;在人才队伍建设配套的管理改革制度上,要进一步研讨确定方案,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撑力度,探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措施,稳定人才队伍。
韩鸿宾处长介绍了近期“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近期工作安排,通报了青年创新发展平台项目以及各学院专项经费的执行情况,对“双一流”学科建设中需要部门间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建议各学院与相关职能部处加强协调合作,加强过程管理,紧密围绕“世界一流的北大医学”的核心建设目标做好执行工作和未来规划。
基础医学院尹玉新院长、药学院周德敏院长、公共卫生学院孟庆跃院长、护理学院陆虹书记和公共教学部周程主任介绍了各自学院的学科建设最新进展,包括人才队伍、代表性成果、合作交流、专项经费执行情况,并对2018年“双一流”建设的初步设想和规划进行汇报。
汇报中各学院针对人才引进、空间、硬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和分析,各职能部处与专家就引进人才待遇、中青年骨干职称晋升、空间分配、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
通过本次研讨会,各学院总结了本轮“双一流”学科建设
工作取得的进展、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研讨形成了解决的初步方案,为未来“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