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合集下载

湖湘传统史学及其近代转型

湖湘传统史学及其近代转型

湖湘传统史学及其近代转型作者:陈先初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 湖湘文化中有着一以贯之的治史传统。

近代以降,湖湘学人分别参与了西方“新史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进和传播,从而促成了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转型后的中国史学,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便包括湘籍历史学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 湖湘文化;传统史学;近代转型;湘籍史学家[中图分类号] K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1—0021—07中国史学如同中国文明一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波逐浪涌,前后相继,从未中断。

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时势巨变和西学的输入,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样态逐渐产生,遂有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此一转型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始告完成。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在传统史学领域本不彰显的湖湘学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逐步成长为知名史学家,其卓越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湖湘史学传统湖湘史学源远流长。

如果说远古时期有关楚地的神话传说还不足以称“史”的话,那么至迟到魏晋以后,史学在湖地地区已经着实产生了。

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东晋时长沙人邓粲写出了《晋纪》,该书又称《元明纪》,专述东晋元、明二帝故事。

另外《隋书·经籍志》中有《楚国先贤传赞》、《长沙耆旧传赞》、《零陵贤传》、《南岳夫人内传》等专门记载楚地名人的史篇,这些篇章当为湘楚学人所作。

唐代,湘人在史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作为。

其时,长沙人欧阳询先后参与了《魏书》、《陈书》的撰修;其多达百卷的史学代表著作《艺文类聚》所引古籍1431种,保存了不少隋唐以前的珍贵史料。

另一位长沙人欧阳凯则有十卷本的《五代史初要》问世。

又有祁阳人覃季子,“其人生爱书,贫甚,尤介特,不苟受施。

读经传言其说数家,推太史公、班固书下至今,横竖钩贯,又且数十家,通为书,号为《覃子史纂》”。

柳宗元:《覃季子墓铭》,《全唐文》卷五九0。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近十年湖湘文化研究述评

近十年湖湘文化研究述评

3 — 5
域和内涵上不断扩展. 逐步发展成为湖湘文化。”曹波甚 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奋斗与创新精神 但同 嘲 ” 至将湖湘文化的源头 .上溯至始源神话 .湖湘文化是中 “ 时。 也指出湖湘文化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同样存在
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它的源头可上溯至炎、 舜先祖。湖 着一些缺陷: 一是严重存在着经济上极冷、 政治上极热的 南是炎帝、 舜帝的故里, 炎舜神话也就成为了湖湘文化的 两极化倾向:二是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
的形成到本质与特征等方面出发.对湖湘文化做出了一 化, 吸收融会了南方和北方多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并从地
收稿 日期 :0 9 1一 O 2 0 — l 1
基金项 目:湖南 省社科 成果 评审 委员 会立 项资助 课题 (8 1 1A) 教 育部 人文 社会科 学研究 项 目基 金资助 0 00 1 ;
关 键词 :湖 湘 文化 ; 湘 人 物 ; 代1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4 7 8 (0 0 0 一 0 5 0 10 — 3 7 2 1 )2 o3 — 5
近十年来 .对湖湘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个全面和系统的界定:湖湘文化主要指宋代以来 。 “ 形成
(9 J 7 0 2 ) 0 Y A 10 0 。
作者简介 : 李军林 (9 9 , , 1 6 一)男 中共 中央编译局博士后 , 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 士 , 博 教授 , 硕士生导 师 。主要从事文化传播学研究 。 杨文军 (9 4 , , 1 8 一)男 云南楚雄人 , 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3 . 关于湖湘文化本质特征的讨论
朱汉民等人认为湖湘文化的三大基本特征是:第 “

论湖湘文化中的开放与创新精神

论湖湘文化中的开放与创新精神

论湖湘文化中的开放与创新精神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近现代湖湘文化流光溢彩、绚烂夺目。

作为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湖湘文化有其固有的、基于地域特征而形成的精神气质,这是湖湘文化的根基与特质之所在。

但地域文化并不是在自我封闭中形成的。

综观湖湘文化千余年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到,湖湘文化中蕴藏着博大宏伟、敢为天下先的开放精神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

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与这些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

标签:湖湘文化;开放;创新;精神一、博大宏伟、敢为天下先的开放精神从鸦片战争开始,湖湘文化就以其特有的开放精神培育了中国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时代巨人。

魏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他深受船山“趋时更新”、“因时变法”等进步思想的影响。

他写的《海国图志》书中总结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英夷之力强技巧远在中国之上,魏源大胆突破“夷夏之大防”观念的拘囿。

向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同时魏源在此书中向中国人展示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新世界。

该书不仅初步介绍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介绍了美国的民选总统制。

他说:美国“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群所治之异,此又变封建官家之局。

而自成世界者。

” “匪惟不世及(袭),且不四载而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翁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

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同,既在下预议之人亦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1]表现了对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高度肯定与赞美。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魏源所介绍的西方民主制度在当时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当时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历史作用。

湘军核心幕僚、湘阴人郭嵩焘,是湖湘文化又一位杰出的弘扬者。

他最早敏锐地认识到,“与西洋交涉已成终古不易之局” [2]。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位驻欧使臣,郭嵩焘在英、法等国居住生活达三年之久,并将其每天耳闻目睹的日新月异、五彩纷呈的西方生活实况写入日记,辑成《使西纪程》一书,以生动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向中国人详细地介绍了英、法、德、俄、瑞士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科学、技术、工业、农业、教育、风土民情等方面的情况及各种奇闻趣事,其范围之广几乎涉及到当时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真实准确性、生动趣味性与报道及时性,超越了前此任何一部介绍西方情况的著作。

“湖湘文化与近代湖南人”研究综述

“湖湘文化与近代湖南人”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Hunan Culture and Modern Hunan People ”CHEN Chen(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Abstract :It is well known that in modern Hunan there are not only talented people but also the places where many importanthistorical events occurred.At the same time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people of Hunan the Hunan culture connotation ,modern Hunan cultur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of Hunan makes many historical researchers interested and dedicated to the research.So far ,there have been many works on Hunan culture and modern Hunan.Thispaper intends to col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nan culture and Hunan people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nd summarize theresults ,so as to find the deficiency.Key words :Hunan culture ;people of Hunan ;research reviewed“湖湘文化与近代湖南人”研究综述陈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湖湘文化孕育下的湖南人在近代取得了瞩目成就,而近代湘籍人才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湖湘文化。

湖南大学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综合论文

湖南大学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综合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期中论文学院:班级:小组成员:小组分工:湖南大学与中国近现代革命—“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辉煌历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与戊戌变法岳麓书院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也被成为“千年学府”。

上世纪七十年代受湖南省政府委托由湖南大学修复与管理,至2009年,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现代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千年学府再一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坐在“爱晚亭”内,你会否想起那个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长髯老人?看着“麓山寺碑”,你会否感受到唐代曾任北海太守李邕耿介磊落的风骨?就连书院内的园林建筑,也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与华丽,也不似私家园林的喧闹和花俏,而是内藏着“士文化”的朴实典雅。

从大门进,经过赫曦台、忠孝廉洁堂、御书楼,再到文庙。

当时在文庙大堂的后门,有个一米多高的木栅栏,上有“游人止步”的牌子。

再往里走就是明伦堂以及其他教室。

据说,在还没分区时,常会有游客在窗外旁听老师讲学,若听到入神之处,还会有人情不自禁地登堂入室。

在如此清雅讲学的氛围中,谁不会陶醉其间?翻看过往参访者题词不难发现,胡耀邦、薄一波、华国锋、江泽民、朱镕基、李鹏、李岚清、贾庆林……都曾“到此一游”。

2005年,中国台湾时任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曾在长沙行中参观了岳麓书院,并题词“湖湘道脉,明德扬善;天下至理,愈辩愈明。

”而历代从岳麓书院走出去的名人,可谓数也数不清,这在书院的大门上,已经有“预告”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不少人认为这是湖南人自信甚至自负的表现。

不过,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却认为,其中有误读。

他曾经说,上联出自春秋《左传》中“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清朝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将“虽”改作“惟”,出了上联;学生张中阶根据《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对出下联。

意思是楚国出人才,这个时代很盛,并不是大家理解的这个地方很盛。

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以湖湘人才群体为视野

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以湖湘人才群体为视野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JOURNAL OF HUNA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24年4期(总第427期)No. 1,2021General No.127文化研究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以湖湘人才群体为视野贾正东(中共盐城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江苏盐城224007)摘要: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地域性文化,湖湘文化有着心忧天下、经世致用、百折 不挠、兼容并蓄等精神特质。

在湖湘文化滋养下,湖南在近代不同历史时期曾产生过以 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人才群体;这些人才群体对中国近代 的社会道路、政治格局、军事变迁、思想文化等都产生过极大影响,使得湖湘文化在近 代大放异彩。

关键词:湖湘文化;近代中国社会;湖湘人才群体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1 ) 01-0140-05一、湖湘文化的精神特征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地域性文化。

“湖” 指洞庭湖,“湘”指湘江。

湖湘地区的文化肇始于屈原,后来的贾谊、杜甫、范仲淹等 人都对湖南地区的文化发展都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湖南相对比较沉 寂,“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属于湖南籍的名人,寥若晨星。

” [1]9° 到了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湖湘学派,极大地推动了湖湘文化的形 成发展。

明末清初,王夫之集千古之智,创立了一个“以唯物主义为基石,以辩证分析 为思想方法,以民主启蒙为重要特征,以民族至上为核心内容的空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 系” [2]26,成为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的 大背景下,经过历代湖湘优秀儿女的奋斗积淀,湖湘文化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历久而弥 新,逐步形成了丰富思想内容和显著精神特征。

(一)心忧天下的情怀收稿日期:2020-11-20作者简介:贾正东,男,河南安阳人,中共盐城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传统文化。

湖湘女性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探索

湖湘女性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探索

湖湘 女性伦 理文 化 资源在 《 纲要》 中的运 用 目 前, 《 纲要》 课程是从全国的视角来安排的, 但地域性 与全 国性互相依存 。l l 在《 纲要》 中引人湖湘女性文化元素,


角度可以划分为湖湘女性哲学文化 、 湖湘女性政治文化 、 湖 湘女性历史文化 、湖湘女性教育文化 、湖湘艺术文化等类 型。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以下简称《 纲要》 ) 课程特点 和女 大学 生 心 理特 点 ,本 文仅 主要 讨 论 湖湘 女 性 伦 理 、 政 治、 教育文化资源在《 纲要》 教育教学 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实
现机制。

具有多方面的、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就其教育教学价值 而言, 主要是 : 第一 , 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 纲要》 教学 效果。学校可 以充分利用湖湘女性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旅 游文 化 资源 , 开拓创 新“ 以实践育 人 ” 、 “ 以行 动育 人” 的 教学 模式 , 全面提高《 纲要》 教学效果。第二 , 有助于整合教育资 源, 形成女性教育合力 。我校《 女性学》 课程仅设一章讲授 《 女性与历史》 , 《 纲要》 融人湖湘 性文化可以更具体 、 更全
WO R K S -维绘 图设计软件对零件进行实体建模 , 在软件界 面中进行仿真装配, 通过爆炸图设计的步骤 , 完成元件爆炸 图 的仿 真动 画设计 。 6 . 项 目成果 验 收 。完成 设 计前 学 生需 对 元件 的装 配进 行 自行检查。检查无误后 , 学生可向教师提出验收申请 , 由 多名 指导 教师组 成 验收 小组 ,对学 生 完成 的工 作量 和 质量 进 行统 计 和 评价 。

”+
”+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传承湖湘文化 明德磨血育人--长沙市明德中学历史文化概览

传承湖湘文化 明德磨血育人--长沙市明德中学历史文化概览
的考验 ,这些 都无 法 阻止 明德人 教育救 国的脚 步 。 日战争 中“ 抗 文 夕大 火 ”烧 掉 了 学 校 的 大 部 分
校舍 , 日寇 飞 机
化的理学精神 。真”是一种求真 “ , 务实的态度 ,浩浩其气 ,肫肫其 “ 仁” 诚”是对正统儒学 的继承 。“ , 与发展 ,笃行悖挚 , “ 体立诚正” 。 胡子靖 先生 曾经 为 了挽 留 日语 助 教陈介先生, 当众长跪不起。陈为 其 至诚所 动 , 然允诺 , 终身 支 慨 后
◇ ◇ ◇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T 幸
在 中国近代史 上 ,湖南 省长 沙市 明德 中学 留下 了浓墨重 彩 的

追求“ 明德树人” 的育人宗 旨。它 的 出现不 仅 奠定 了湖湘 现代 教育 的格局 ,甚至对中国现代教育也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响 。
“ 坚苦真诚” 乃明德学堂第一 任总理 龙湛 霖先生 所倡 ,具有 浓 郁的湖湘文化气息。 坚” 苦” “ 与“ , 体现 的是湖湘本土文化的特质 。 “ ” 坚 ,是 不达 目的不 放弃 的坚 毅 与执 着 ,志趣 既一 ,守之 坚贞 ” “ ,
原” 是明德师生的共 同信念 。 明德 人 正 是靠 着 这 种 坚 毅 与执 着 , 创
造 了教育 的奇迹 。自 10 93年建 校 以来 ,无 论 社会 经历 着怎样 的动 荡 ,明德人 都坚 持 办学 ,从 未 间
在 中国近代 教育 史上 ,明德 中学有着 特殊 的历史 地位 。这 种 特殊 , 自于其 内在 的文 化 品格 : 源 它深 受湖湘 文化 的浸 染 , 坚 苦 以“ 真诚 ” 为校 训 , 提倡 “ 血育 人 ” 磨 的
像这 样 艰 难 的年 关 , 老度 过 了 胡
不 止一 个 。其 情 形 之艰 苦 , 以 可 想见 。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纵览湖湘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丰富内容,通过对其层垒积淀的透视,可以发现它大体上具有如下三大特征: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故此也就造成了湖湘文化中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可以说,近代湖湘文化各个层垒上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进步的还是守旧的,都说得上是相应阶段上的政治活动家。

他们在理论上、实践上实行的都是“学与政兼”,甚至完全使学从属于政。

戊戌时期,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都立志要作务实笃行、经国济世的政治干才。

第一批招取的40名学生中,在短短的10余年里,有大半死于国事,于中国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就有蔡锷、范源濂等10余人。

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

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

继为贾谊。

此二人虽不是湖湘本土人士,但他们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动人事迹,以及遭谗被逐的共同遭遇,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民。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湖湘学者运用儒家的“华夷之辩”理论,坚持抗金、抗元主张,反对妥协投降。

二是许多湖湘士人还直接投身到抗金、抗元的第一线。

到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夫之身上。

王夫之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他早年举兵抗清,后兵败返乡,遁迹乡里,陋居山洞,誓不降清。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近代湖南士人几乎都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其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焕发出了一种百折不挠和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

再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最终达到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目的,注重把抵制外国侵略与学习西方有机结合起来。

湖南人不仅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也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教制度。

论湖湘文化

论湖湘文化

论湖湘文化摘要:湖湘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变更,它在历史长河中慢慢沉淀,并以其独一无二的特点耀眼于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而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对在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湖湘文化特点优良传统富民强省一、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一)秦汉——魏晋:汉文化特色的楚文化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形成了汉民族。

这段时期为湖湘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第一个黄金期。

从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湖南的人们对天文,医学,文学,音乐方面已有所成就,长沙王太傅贾谊所作的《吊屈原赋》等在中国赋史上极具地位,并且东汉时湖南耒阳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1](二)楚文化:湖湘文化的源头楚文化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中期,它融合了周边地区的异族文化,特别是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加上楚人博采众长、因时变革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楚地诸民族特色的新文化,楚文化无疑成为后来湖南文化的源头。

[2]这时期的比较有名的是春秋战国时独具湖南特色的宗教与神话。

反映这些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三)隋唐五代:湖湘文化的酝酿期隋唐五代,是中国社会的鼎盛时期。

这是国家由分裂重新走上统一,湖南与中原的联系比过去加强了。

这段时期成为湖湘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

由于统治者重视教育,闻名中华的岳麓书院在这时建立。

另外湖南在唐代出现了全国第一流的大书法家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及怀素,他们三人都是长沙人。

欧氏父子的“欧体”与怀素的“狂草”比湖南的诗文创作在全国更有地位和影响。

(四)两宋时期:湖湘学派的形成两宋之时,中国文化发生了三项重大演进,这三重演进对湖湘文化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湖湘文化的源与流及其现代意义

湖湘文化的源与流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有彭德怀、 贺龙、罗荣桓3位湘籍,十员大将有粟 裕、陈赓、肖劲光、黄克诚、谭政、许 光达6位湘籍;1965年以前授衔的57名 上将有湘籍19名,177名中将有湘籍45 名,1359名少将有湘籍129名。中央军 委1989年、1992年确定的中国当代军事 家36人,其中湘籍15位。即毛泽东、彭 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诚、
王船山:既是哲学家,又是诗人。 毛泽东:大量地著书立书,创立毛
泽东思想,又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 诗人。
诗词既充满哲理,又极富浪漫情调
作品既有深刻的道理,又极具文彩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文中对革命高潮到来的分析: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 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 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 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 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湖湘文化的源流 及其现代意义
湖湘文化的源流及其现代意义
一、湖湘文化的源流 二、弘扬湖湘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三、认识湖湘文化中的不足之处
一、湖湘文化的源流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1、湖湘文化的一般定义
从空间看: 湖南地区的区域文化 公元764年(唐朝广德二年)设 湖南观察使,始有湖南之称。 湖南因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 因湘江贯穿其间,合称为湖湘。
齐鲁文化:山东山西 中原文化: 河南河北 秦陇文化: 陕西甘肃 吴越文化: 江浙福建 巴蜀文化: 四川云贵 三晋文化: 山西 湖湘文化:采众家之长,纳三湘四水灵气。
毛泽东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同教条主义的斗争 对中国革命独创性贡献 受湖湘文化的影响
认真思考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实物标志:公元 976年岳麓书院 的建立。

当代湖湘文化的困境与湖南发展

当代湖湘文化的困境与湖南发展
秀才带兵普及湖湘文化;(视频)
通过战争历练提升了湖湘文化;
对湖湘文化一次质的提升:
无所依傍的独自意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经世致用的功业追求——忧国忧民、救世济时的忧患情怀 死性轻生的血性 ——— 为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倔强霸蛮的认识态度——硬战、死战、屡败屡战、顽强果毅
的坚强定力
对湖湘文化的一次方向性改变:
杨昌济
“以广东之人与湖南之人比较,广东人则 从事于海外贸易,湖南人则多从事于政治、 军事。今广东人之海外贸易方骎骎qīn发 达,而吾湘人军事上之势力扫地尽矣。湘 人之谚曰:‘无江西人不成口岸,无湖南 人不成衙门。’若以此自矜者,其实窟穴 于衙门固非最上之业,且非长久之计也。”
2、主静去欲,重农抑商,致富动力不足。
“四化”考核:考核内容定量化、考核评议社会化、考核操 作简便化、考核运用刚性化;
“三个不吃亏”: 即不能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能让 干事的人吃亏,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三有”: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 事的有地位”
(二)湖湘文化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
1、湖湘文化走出困境必须适应当代社会转型 当代社会转型对湖湘文化提出的要求:增长,创新,和谐
广东商人:
“湘商确实没有底气。改革开放30年黄金 岁月里,不仅湖南本土经济发展平平,就 是在外放手一搏的湖南商人,成大器者也 寥若晨星。原因在湖湘文化中。湖南人义 利不分,重义轻利,这是妨碍我们致富的 最大‘硬伤’”。
3、缺乏标准的经济规范,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现代经济摧毁了其中的道德规范时,湖湘文化便感到了 困惑,然而传统的烙印仍留在骨子里,这种蜕变的痛苦也就显 现出来湖湘文化中固执的政治本位意识仍在顽强抵抗。
2、用资本精神推动第二次转型,

湖湘教育传统与当代湖南教育

湖湘教育传统与当代湖南教育

湖湘教育传统与当代湖南教育伍春辉*周若清摘要:传统教育是教育传统的载体,教育传统是传统教育的积淀。

对几千年积淀起来的、凝聚着湘人智慧与血性的湖湘教育传统进行现代转换、诠释、改造和创新,对于推动湖南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湘教育传统当代湖南教育一、传统教育与教育传统传统教育是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过去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以儒学为主体的(甚或是专指儒学)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在创造和传承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封建社会后期人才匮乏,成为滞缓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传统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通过世代的文化传承,具有悠久历史并扎根于人们头脑思想观念中独特而稳定的对现时教育产生着正负影响的教育特质或教育模式,是一个民族传统教育特色的体现,包含几千年积淀、流传的教育精神、教育特色等。

传统教育是教育传统的载体,教育传统是传统教育的积淀。

对传统教育的解读、把握,对教育传统传承、舍弃,伴随教育现代化过程始终。

作为变革的基础或者说最初的对立面,传统在现代化初期以障碍形态存在:因为难以割舍,所以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迟迟不能起步,所以才有貌似中庸实则保守的“中体西用”。

至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传统更是为激进者视为现代化的沉重包袱而遭到彻底否定。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宣布了西式教育的一统天下,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奥,在仓猝与冷漠中失落,空疏、陈腐、摧残人才,几乎成了其时多数思想家、教育家批判传统教育时众口一词,“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寸之余地”(陈独秀,1917)。

这固然与黑格尔(G.W.F.Hegel,l770一l831)、韦伯(Max Weber,1864—1920)等人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缺乏“现代性”假设影响有关,更多是对于令人失望的社会现状的愤懑,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此后对于与现代社会不相容的中国教育传统的保守性与落后性的批判成为潮流,有“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之称的美国人列文森(Joseph Richmod. Levenson,1920—1969)认为,尽管古代中国曾有过眩目的科学成就,但儒家教育传统对科学缺乏热情,更缺乏那种“汇入世界潮流的、不断积累起来的科学传统”,要使中国迈向科学取向的社会,只有“改变他们的文化价值”,将中国置于“传统的断裂”环境中①,并认为儒教从普世性价值变为历史研究的材料乃至博物馆的陈列物,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基本图式。

论湖湘文化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论湖湘文化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2 0 1 5 年 5月
论 湖 湘 文化 精 神及 其 现 实意 义
周婕 好 熊丽 英
( 湖南农 业 大学

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1 2 8 )
要: 湖 湘文化 是 中国文化 史上独 具 特 色的地 域 文化 类 型 , 它对 中华 文化 的发展 作 出 了重 大贡献 。
发展 、 促 进 文化 强 国战略 实施 以及推 进 中华 民族 开拓创 新 等现 实意义 的 实现 。
关键词 : 文化 ; 湖 湘文化 ; 文化精 神
中 图分 类号 :G 1 2 7 . 6 4 ;D 6 4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7 3 8 X( 2 0 1 5 ) 0 3 — 0 0 5 5 - 0 3
第 3 0 卷
2 . 经世 致 用的求 真务 实精神 经 世致 用是 指将 理论 与实践 结 合 . 并特 别 注重 理 论在 实践 中的运用 , 讲 究务 实 的思想 。 曾同藩 , 主 张“ 知 一句便 行 一句 , 此力 行之 事也 ” 。 嗍 这种 经 世致
征新疆 。 誓与沙俄侵略者血战到底。他指出只有 自
文 化 .作 为一个 国家长 远 发展 的不竭 动 力 , 凝 聚 了民族 的生命 力 和创 造 力 。 当今 世 界 , 文 化在 综
二、 湖 湘文 的精 神特 质
在 中国的古 代 文献 中 , 文化 精 神是 指文 化现 象
合 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而湖湘文
中的最精微 的内在动力 , 是指导和推动 民族文化不 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 湖湘文化精神主要
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 。

湖湘历史文化与当代湖南文化产业

湖湘历史文化与当代湖南文化产业
能把这 个 话 题 打开 。我 的立 意 是 : 史 与 现 实 是 历
投资者心存疑虑 , 观望不前 ; 再则也 因为湖南号称 “ 鱼米之乡” 大部分湖南人还不能摆脱 以农 为本 ,
的思想观念 的束缚。以湖南近代企业最发达 的矿
相通的 , 人们 常说 , 历史是现实 的一 面镜子 , 文化
化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类 型, 受各 种条件 的限制 ,
他 10 年携巨款回湘时 , 94 面对湖南动乱 的局势 , 立 即打消了办实业 的念 头, 而是将 巨款用来在 洞庭 湖区领垦湖 田, 建立起总面积达 五万余亩 的种福 垸, 进行 传 统 的封 建 地 租剥 削。辛 亥 革命 后 到
是这仅有的一位科学家也未 能回到湖南 , 而是 在
湘军 、 动漫卡通湘军 、 湘菜饮食湘军 等等, 在全 国 非常引人瞩 目。这 种现象足 以表 明, 今天 的湖湘
周 秋 光 ( 湖南师范 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 湖南 长沙 408 ) 10 1
摘 要: 历史上的湖湘文化是不重视产 业经济的, 其原 因不是 不懂或 不会搞 经济 , 而是 不屑 于此。今 天的湖湘 文化则
十分重视 产业经济 , 尤其重视 文化产业经 济, 重视 文化产业经济是 当代湖湘 文化 的特 色之一 。传统 的湖湘文化发 生重视产 业经济这样 的现代化 转型 , 是改革开放 以后 市场 经济 的大潮推 动的。但今 天已经转型的 当代湖湘文化 , 然 包含 着历 史的 仍
传承。因此, 重视湖湘文化或者说建设当代湖湘文化的有识之士, 仍需要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 良传统。而继承和发扬
湖湘文化 中的优 良文化传统 , 当前 最好 的体现与运用 , 在 就是要 用来培 育和构 建 当代 湖南人 文精神 。 关键 词 : 湖湘 文化 ; 文化产业;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 2 G1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3 9(0 6 0 1 7 4 6 2 0 ) 3—0 0 0 0 1— 4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解读版)(1)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解读版)(1)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解读版)1.导读翻看近代史,我们会发现: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时,湘军出力最多;早在百日维新的三年前,湖南就已实施过类似改革,掌舵人便是在百日维新失败后慷慨就义的谭嗣同;同盟会会员中,湖南籍居各省之冠,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参与度”也远远高于孙中山;中共第一届政治局成员中,湖南籍占了1/4,其中包括毛泽东……而这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极大推动力的人士,似乎从未被当作一个群体来看待。

人们常提起“湖南精神”,并将之简单归于湖南地理和吃辣习惯,却从未进行深层次发掘,了解这几代湖南人的内在联系。

更有意思的是,尽管湖南人活跃于近现代政治舞台,甚至引领一次次变革,但湖南仍被时人视为保守落后之地。

这矛盾的吊诡之处,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建立在这样一个看法上:中国的现代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全球文化交流,完全是沿海通商口岸的产物,之后才渗透、影响内陆。

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湖南并非全为传统所拘,湖南人在政治与革命中的活跃也并非偶然。

他们是一个整体,彼此间或许有师生关系、作者与读者关系、同学关系、亲戚关系或同袍关系……透过这些关系与背后经历,我们似乎可以见到一个湖南行动家们的共识:他们认为自己将是改变中国的中坚。

这一切都与王夫之分不开,甚至可以说,王夫之是湖南精神的核心。

正是他与他的著作,为后世湖南人的血液里种下了改革乃至革命的因子。

2.湖南精神的缘起,打捞王夫之的人王夫之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和《宋论》等书。

而他被邓显鹤及此后一代代湖南知识分子重点发掘并引为己用的,是著作中随处可见的攘夷排满之民族思想。

尤其是他七十三岁写成的《读通鉴论》和《宋论》,堪称他以“文墨反满”的代表作。

在王夫之看来,夷与夏因文化而划分,非血缘而划分,民族差异本质在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使他甘心隐居,不为利禄所诱。

正如他晚年所写的对联那样: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湖湘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对接——浅析湖湘建筑元素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湖湘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对接——浅析湖湘建筑元素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会风 尚的审美取 向, 而且其设计 思维与现代设计理念有相通之处 , 这无疑为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 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 湖湘文化 ; 建筑元素; 现代设计
中图分 类号 . J 5 9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3 — 0 1 9 9 — 0 2


岳麓书院与现代设计
湖湘古建筑 中最具有人文气息的要数岳麓书院 。岳麓书 院位于湖南 省长 沙市 岳麓 山东面的山脚 下的湖南大学校园里
面。 岳麓书院把 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 , 书院前
临湘水 , 后枕岳麓山 , 古树环绕 , 幽静雅致 。 岳麓书 院是湖湘文

化的“ 圣殿 ” , 它作为天下 四大书院之首 , 标 志着湖南地区文化 镇, 我们 的先 民们都 营造 出一个 独特的文化“ 场” , 无论是 建 教 育落后局 面的打破 和湖 湘文 化的崛起 。而湖湘 文化的诸 多
在“ 产业 ” 的语境 下“ 创意设计 ” 已不仅仅是个 “ 设计” 的概 念, 其更多涉及 的是经济学与社会学 的范畴 , 甚至上升 到国家
战略的层面 , 比如“ 中国制造到 中国创造 ” 、 国家文化 “ 软实力 ”
湖湘大地 的建筑历史 可以追溯 到遥 远的新石 器时代。然 而在不 同的历史 时期 , 建筑文化也具有各 自不 同的艺术特点 。 以岳麓 书院 、 衡山南岳庙等为代表的湖湘古建筑 , 有1 3 4处 列
2 O 1 3 一 O 1
文 艺生活 L I T ER A TU RE L I F E

艺 建 筑
湖湘文化 与现代设计 的对接

浅析湖湘建 筑元 素对 现代 设计 的启示

湖湘文化的历史深层解读与当代科学构建——评《当代湖湘文化应该实现10大转换》

湖湘文化的历史深层解读与当代科学构建——评《当代湖湘文化应该实现10大转换》

代精神相悖之处,进而提出传统湖湘文化向时代文化转换
的方略。这种 “ 三步 曲” 的章节建构 ,就把对湖湘文化 的 历史深层解读和在 当代历史条件下 的科学重建有机地结合
起来 ,为人们在认识到传统 的湖湘文化对发展市场经 济和
历史的列车驶进 2 世纪末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改 0
革开放 的深化 ,全国的经济建设如火 如荼地开展起来 ,而
维普资讯
湖湘 文化的 史深 解读与当 科学 历 层 代 构建
— —
评《 当代湖湘文化应该实现 l 大转换》 0
李 建 华
肇始 于宋代 的湖湘文 化 ,经过 连绵千 年 的传承 和发 展, 作为一种历史 的文化积淀 ,深深 地扎根 于湖 湘大地 。
神枷锁” 影响着湖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者以历史与 ,
例如在第一章《 政治文化 向经济文化转换》 。 中 既指出
“ 湘 文 化 与 市 场 经 济 之 间 ,两 者 的 排 斥 力 大 于 亲 和 湖
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把传统的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归纳为政 治文化、革命文化、 人治文化、 封闭文化、 重农文化、 崇盲
湘 蛮 子在性格 上 的二律 背反 ( 几章 ) 第 。在论述 湖湘 文化 中封 闭保 守基 因形成 的历史 、文化 和 地域 原 因之后 , 也 论 述 了从 曾 国藩 、 嵩 焘 到 毛泽 东 、 和森 等 近 代先 驱 郭 蔡
映出 来的 “ 显性文化”阈限 , 将关注的焦点放在 “ 渗透在湖
文化资源 , 肯定 了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在其动力 系统 中的 同构关系。这就让读者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的过程 中作科 学 的扬弃 , 觉地继承传统的湖湘文化 中有益的成份 , 自 而不
至于在倒掉脏水的同时把婴儿也倒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个人论文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指导老师:江燕
作者:左超
班级:传媒113班
学号:1109010340
完成时间:2012年4月20日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引言】2011年作者在参观岳麓书院时看到这样两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和“吾道南来,原
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湘楚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到了近代更是人才辈出。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的湖湘名人出奇得多,而且他们大多对近现代的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现代湖南人才群集现象的出现仅仅是因为偶然吗?这种特殊历史现象与独特的湖湘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摘要】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湖湘人才群集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并由此现象总结出湖湘文化中影
响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六大特征,进而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分为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亥革命前后到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分别讨论这五个时期涌现出的杰出湖南人士对近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

最后,总结性的论述近现代湖湘文化于今日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群集近现代史湖湘文化影响
【正文】
一、近现代湖湘人才群集现象
近代以前,湖南人物罕见史传。

【1】一部《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收录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名人3005人,其中湖南籍的仅23人,占同期全国名人总数的0.77%。

而近代以来,情况就大不同了。

据统计,从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类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16人,占总数的9.4%,而在著名的761位历史名人中,湖南籍的竟有83人,占总数的10.9%。

另据《中共党史人物简介》列举的515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占总数的17.3%;其中党的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有13人,占总数的48%;在1955年授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45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湖南籍的有73人,占总数的28.7%。

这种现象常令世人惊叹不已。

一篇刊登在纽约《北美日报》上的"社论"这样称道:"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

"
为了更直观、明了地分析并讨论近现代湖湘人才群集现象,我们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一百年的时间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1)鸦片战争前后
(2)太平天国时期
(3)维新变法时期
(4)辛亥革命前后到民国时期
(5)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按照时间顺序,列出各阶段涌现出来的湖湘杰出名人,如下表【4】:
二、湖湘文化中影响近现代中国的特点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脉分支,湖湘文化必然拥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特征,但湖湘文化又以其独特性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行为营养。

从上述近现代湖南杰出人士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六大特点【6】:
1、强调经世致用、经邦济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2、格物究理、不囿成见、敢为天下先
3、主新反旧、不泥于古、切于时务,为社会变革服务
4、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不畏强暴、不媚世苟安
5、力戒空谈虚浮、主张务实践履、倡导实事求是
6、博采众长、重视教育、不偏一方
三、近现代湖湘人物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毛泽东青年时代曾经痛言:"四千年历史中,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过气。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湖南的能人志士辈出,可谓扬眉吐气了。

1920年陈独秀曾提出了要欢迎湖南人的精神,"欢迎他们的奋斗精神,欢迎他们奋斗造桥的精神,欢迎他们造的桥比王船山、曾国藩、罗泽南、黄克强、蔡松坡所造的还要雄大精美得多……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近现代湖湘人物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何等巨大。

鸦片战争前后的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以魏源、陶澍、贺长龄为代表的经世派都有“开眼看世界”的超前意识,他们毕生都在找寻革散鼎新、富国强兵的道路,他们“经世致用、变革旧制”的实干家风范也都冲击着当时颓败守旧、萎靡不正的世风。

太平天国时期的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的湘军人才群体,平定了太平天国叛乱,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翻译西书、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近代的海军与国防等,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而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的严重背景下,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才群体以救亡图存、革新清朝的政治与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开学会、立学校、办报社、整顿通省书院、开办各地团练与制订保卫局章程,并兴办近代铁路、航运和其他各类新式工矿企业,开展了一场轰
轰烈烈的维新运动,把一个在甲午战前守旧落后的湖南,变成了当时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并影响了整个中国。

到了辛亥革命这一年,几乎在全国各地到处可以看到湖南人矫健的身影。

如黄兴等人在广州黄花冈起义中孤军奋战,血染战衣;蒋翊武、刘复基等在武汉秘密运动,首举义旗;武昌首义后焦达峰与陈作新等又在长沙率先发难;长沙光复后湘军又最先援鄂·······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而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为代表的湖南无产阶级革命派人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以无私奉献、勇往直前、奉献牺牲的崇高精神,经过浴血奋斗,与全国各地人民一起将被三座大山压迫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四、近现代湖湘文化于今日中国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中湖湘文化的兴起到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也应该从中寻找它于今日中国的意义。

首先当然是湖南人的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作者认为今天的中国人还是缺少。

或许也是收到几千年的“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总是循规蹈矩、不敢逾矩,谨慎地按着前人留下的经验去做,希望任何事情都稳稳当当。

在这个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中国人因循守旧的固有思维是不能适应的,我们都应该学习那种敢闯敢拼的气魄,那种敢为天下先、舍我其谁的大气。

其次是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反对虚夸的实干主义。

如今的中国正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也难免会出现虚夸、不务实的人,只有切于时务、脚踏实地,中国人才能走出自己的辉煌来。

当然,湖湘文化中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中的精华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中去。

只有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华文化才会历久弥新、充满活力,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才会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3】百度文库/view/27db9e126c175f0e7cd1375c.html
郭辉东:《湖湘文化与湖南人才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2】林增平:《近代湖湖文化初探》
【4】表格部分内容参阅了百度百科
【5】陈独秀:《欢迎湖南人的精神》,《独秀文存》卷一
【6】金鹰新闻网、林增平:《近代湖湖文化初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