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知识课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3.能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深远影响。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分析中日之间在朝鲜、台湾等地的矛盾与冲突。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结果。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甲午战争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2.小组演讲,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读后感。

2.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东亚地区的影响,展开独立思考,撰写文章或演讲稿。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东亚地区历史发展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次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南海争端日益严重,从领土纠纷上升到了国家历史恩仇的高度,随着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学习和同学们对于本课知识课前的预习,想必大家对于中日两国从历史到现代以来的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中日两国争端的起因发生在什么时候体现在什么事件上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态度表示肯定,然后引出今天课上所讲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化的历史渊源所在。

二、回顾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现状(展示课件)1.晚清政府现状: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如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等。

(2)提问: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2.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讲解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如朝鲜半岛问题、琉球群岛问题等。

(2)分析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守旧思想,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讲解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壤战役、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等。

(2)分析北洋水师在战争中的表现,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等。

(3)引导学生探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为何屡战屡败?4.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等。

(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如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等。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民族觉醒、戊戌变法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甲午战争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6.作业布置(2)让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是否满意?3.作业布置和评价是否合理?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讲解背景时:“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前,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内部是怎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视频,了解一下当时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145篇二: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3、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拟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开展。

〔二〕过程与方法1、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提供相关图片核材料,加强教学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拟,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认识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清失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台湾人民的抗日,认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学习内容概况有清楚的了解2、教师补充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带着下阅读分析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并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黄海海战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占领了朝鲜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已是在所难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中国相似,也遭遇西方的冲击。

日本却在炮声的震撼下由震恐而惊醒,由惊醒而自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

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日本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后起的东方殖民者踏着先行的西方殖民者的脚印,汹汹破门而来。

与俄国一样,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

(2)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

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

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

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深化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称霸世界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蓄谋已久的。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并未使列强感到满足,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黄海大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

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

甲午中日战争板书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板书教案

答案: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在1894年发动的发动战争的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叫甲午战争。

3、主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1)A 黄海大战:近代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中国,是一个不断遭受着列强侵略的中国,国破山河在,面对列强的侵略,英勇的中国人民一直在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林则徐、关天培、太平天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也同样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勇杀敌甚至为国捐躯的爱国官兵,邓世昌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下面同学们阅读下黄海大战的内容,谈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时间为2分钟)B 先讲过程:北洋水师从威海出发,到达大连,再到达大东沟。

日本从本土出发到达大东沟,双方在此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C黄海大战的结果: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损失差不多,黄海海战以后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D邓世昌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提问E 名人面对面:比如他现在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提问(2)辽东战役:日制造了旅顺大屠杀(3)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学习丁汝昌(4)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时间为2分钟)提问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主要原因)B: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C: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

D: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4、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一味妥协、腐败无能,最终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首先,请同学们把《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签订条约的中日双方代表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在书本上画出来。

(时间为2分钟)提问重点答案:1895年4月中国代表李鸿章,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顺口溜: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初中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

初中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

初中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和战败原因。

2.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代史》。

2. 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 提问:同学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日本的侵略野心和中国的民族危机。

2. 描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陷落、威海卫战役等。

3.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军事装备落后、指挥不利等。

4. 讲解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领土主权丧失等。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加深民族危机、加剧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等。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教训,强调保持民族尊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2. 学生发表自己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提出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建议。

3. 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观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前后知识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式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2.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导入)日本樱花、寿司、武士及旅顺大屠杀的图片对比,导出本课主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通过分析日本的大陆政策,得出结论:一、甲午中日战争1.根本原因:日本称霸世界的野心。

(过渡:战争需要一个契机)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过渡(材料):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毫无防备,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

中国败,日本胜,战败肯定要付出代价。

3.战争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4.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阅读《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列表比较法,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对比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得出结论:1.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小结:四、课堂练习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B)A.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B.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C.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2.八国联军的侵华时间是(B)A.1899年B.1900年C.1901年D.1902年3.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

”这次战争指的是(D)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1.4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修改版]

1.4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1.4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2、介绍邓世昌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过程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的教学,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认识甲午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及《马关条约》的影响3. 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走进历史,导入新课投影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

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二、自主探究,整体把握1、利用《高效课堂》自主学习。

2、在班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质疑释疑。

三、走进黄海,感受悲壮1、播放影片《黄海大战》片段。

2、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3、出示光绪帝为邓世昌题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战争的起因介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发展强大,它的野心是“开拓万里波涛”“步国威与四方”,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运用课本上的语言进行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5、战争的经过(1)、提问:中日的这场战争一共达了8个月,比较重要的战役课本中涉及了哪几次?(2)、了解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3)、出示《中日双方战舰实力对比表》,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重炮超过日本,但陈旧,平均舰龄小于日本2年体轻,速度快,中小口径速射火炮占优势(4)、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5)、出示《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

教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读历史事件和书写历史议论文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珍视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主要战役;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设计一个短视频或图片,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兴趣;2.通过一个小游戏,测试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步骤二:学习与探究(3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挑选相关资料深入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每个小组通过PPT或海报的形式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探讨意见。

步骤三:讲解与总结(30分钟)1.教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自主归纳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教师向学生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主要战役,并引导学生对战争中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3.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并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热爱国家的情感。

步骤四:课堂讨论和互动(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展开思辨性的讨论;2.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进行模拟辩论,一个阵营代表日本,一个阵营代表中国,就甲午中日战争的胜败原因进行辩论。

步骤五:拓展与应用(20分钟)1.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议论文;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立场,但需要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小组呈现的形式,评价学生的理解和研究能力;2.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历史议论文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文书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日甲午战争的教学设计

中日甲午战争的教学设计

中日甲午战争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中日甲午战争的基本事实和时间线。

2.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和意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资料和图片等教具。

2.学生提前学习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该战争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步:讲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包括中日双方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对比以及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第三步:讲述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20分钟)教师详细讲述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包括各个战役的发生和结果,突出重点战役和事件的介绍,例如戴着日本使馆的囚车、威海卫保卫战等。

第四步: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

第五步: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并准备展示汇报。

每个小组需要就一个具体方面展示,例如政治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

第六步: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总结,强调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性和教训,并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启发。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事件和人物,例如李鸿章、庚子赔款等,拓展他们的历史知识面。

学生也可以模拟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某个战役进行角色扮演,提高他们的合作和分析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程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程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和平的重要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前夕的国际形势、中国的经济状况等。

2.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包括战争的主要战役、重要事件及其时间顺序。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包括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变化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 history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丰富其历史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生动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场景。

4.实验设备:如有可能,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遗址,增强其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了解其对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研究报告等作业,评估学生对战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3.考试:设置选择题、问答题等题型,测试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有序进行教学。

2.教学时间:安排适量的课堂时间,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讨论和消化知识。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清政府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本课是学生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知识的延伸,也是对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深入学习。

教材从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战争、和平、国家利益等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以及《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战争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战争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战争过程、战争图片、条约内容等课件,方便学生直观了解战争和条约。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3.视频:准备战争相关的视频材料,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战争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场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争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战争策略、国际局势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战争脉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背后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认识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怀,深刻反思历史教训,珍惜和平。

四. 教学重难点1.战争起因:引导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内在原因。

2.战争过程:详细分析战争的重要战役、战略部署和战斗经过。

3.战争结果及影响:阐述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战争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争史料,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资料。

3.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战争历史情境。

2.呈现(15分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分析战争爆发的内在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理解战争的必然性。

3.操练(30分钟)详细分析战争的重要战役、战略部署和战斗经过。

让学生结合史料,论证史实。

4.巩固(10分钟)总结战争结果,阐述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杨顺国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思路: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讲述法三、重点和难点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流程】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问: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富饶的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来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

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中日甲午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背景及经过。

2.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和经过。

2.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图片中所揭示出的信息。

Step 2:讲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15分钟)1. 解释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1874年,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1884年日本占领琉球,企图进一步占领台湾。

中国政府未能坚决应对,导致中日之间矛盾加剧。

2. 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索:1884年,日本侵略台湾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得中日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Step 3:讲解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20分钟)1. 介绍战争爆发后的战况:1884年8月,中国决定派兵保卫台湾。

双方在平潭海域爆发了海战,中国军队被日本军队击败,台湾被日本占领。

2. 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机:中国军队虽然起初处于不利境地,但随着抗战的继续进行,中国军队逐渐与日本军队形成了相对均势,最终促使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Step 4: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2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2.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并得出结论。

3. 汇总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交流,汇总总结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Step 5:小结(5分钟)通过问题回答的形式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例如:“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战争的结果如何?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有哪些?”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和感想。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3.结合课本内容,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到民族自强、振兴中华的重要性。
2.通过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批判,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视频播放:播放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大致经过,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背景:详细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包括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为学生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剖析经过:详细讲解甲午战争的经过,重点分析黄海海战、平壤战役、旅顺攻防战等主要战役,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发展脉络。
步骤四:小组讨论,深入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步骤五:总结归纳,提炼要点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提炼本节课的要点。
步骤六:课后拓展,提高能力
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提问法: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吗?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甲午战争的思考。
2.图片展示:展示甲午战争的历史图片,如北洋水师战舰、黄海海战场景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

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

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课标要求:(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

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

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

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高升”号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4年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不到三天,清军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

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1895年1月,湘军6万人同日军作战,三月,牛庄、田庄、营口等地失手。

1895年1月20日,威海卫之战爆发,威海卫和山东半岛的失陷,北洋水师残余战舰投降。

清廷危急万分,此战后被迫向日本提出乞和。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1895年4月17日,中国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内容及影响如下: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舰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5、允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设置工厂,产品行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物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补充1)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各国的意图及结果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突出爱国精神教育。

环节三:精讲点拨:甲午中日战争的缘起。

教师过渡: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甲午战争的概况,及对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122年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反思。

为什么会在甲午年发生这样一场战争,是巧合呢还是必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的缘起1、战前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①明治维新确定对外扩张政策材料设置:“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

亲营四方。

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明治天皇”——睦仁于1868颁布的《御笔信》问题:从此材料中概括天皇的想法?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当中国遭受鸦片战争厄运的时候,日本也在1853年被迫开国。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陆地狭小,资源匮乏,危机感更强。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后便发布了《御笔信》,确立“大陆政策”。

明治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征服中国大陆,其方向有二:一是向北,越过朝鲜海峡“征韩”,继而进入中国东北、华北和进一步觊觎俄远东地区;二是向南,越过琉球进犯台湾,以台湾为跳板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进一步征服吕宋(今菲律宾)等南洋诸国。

教师过渡:在大陆政策制定后,日本随后开始对朝鲜进行一步步的侵略。

②开始对朝鲜的侵略A、1876年,签订《江华条约,》同中国争夺朝鲜的宗主权B、1882年,借助壬午兵变,签订《仁川条约》,获得汉城驻兵权C、1884-1885年,借中法战争与中国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朝鲜今后若发生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出兵朝鲜,需事先相互照知。

问题:日本获得了哪些权力?③对中国的野心越来愈大A、1885年6月,政府提出十年扩军计划,1892年提前完成B、1887年《征讨请国策》“若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屹于万国,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

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

清人虽愚蠢不决,但受此屡战屡败刺激,对需培养实力已稍有感悟,近来陆海两军已渐有讲究改良之趋势。

清国优柔,显然不能一举成为强国,但只要努力不懈,理应达到此境界,以当前形势看,20年后可能完备。

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

”----------《征讨请国策》教师解读: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了《清国征讨策案》。

该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防御部署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评估,提出日本应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争取在中国尚弱之时加以攻击。

具体作战计划是,以日本海军击败中国海军,并由海军掩护陆军8个师团远征中国,其中6个师团在中国北方的直隶湾登陆,2个师团进入长江攻占沿岸要冲之地,最终实现攻陷北京、擒拿清帝、使中国乞降于阵前的目的。

C、1890年,日本发动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

山县有朋被推为首相,至战争爆发之前,伊藤博文内阁日本已形成一支拥有陆军常备军63000人,预备役23万人,舰船排水量72000吨的常规军事力量。

6月5日,日本成立了由天皇直接统辖的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

至此,日本完成了对华战争的所有军事准备。

教师过渡:由此可见,日本于甲午年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是日本是蓄谋已久,计划周详的侵略战争。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危机一步步的逼近当时的中国。

那我们中国的清政府又是什么态度呢?2)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矛盾重重①备战意识上,存在分歧A、帝党后党存在分歧。

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倾向于和,光绪帝倾向于战。

B、李鸿章政治上倾向于后党②战备装置同日本存在很大差距。

A、1888年未添任何舰队,1891年,停购枪炮弹药2、朝鲜东学党起义1)1894年,东学党起义,导致中日矛盾激化材料:“在国防上,高丽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高丽可以作为敌军陆军侵略中国东北的根据地,也可作敌军海军侵略中国山东、河北的根据地”----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清国内舆论要求备战。

A、光绪:倾向于战B、慈禧:倾向于和,力保和局。

慈禧要过六十大寿,逢旬寿时,即满十年的生日,往往比较隆重,尤其是六十岁更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六十是一轮花甲,祝寿的规模与形式,超过以往,属于情理之中。

符合中国文化传统。

可问题是慈禧六旬生日正值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之时。

在这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是收敛私欲,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还是为逞一己的贪欲,而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前者,是品德高尚、懂得利害轻重的人;后者则是民族的罪人,应大加挞伐。

慈禧选择了后者,她的六十庆典非比寻常,竟然成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C、李鸿章: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教师讲述:3、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的态度A、俄国:一方面觊觎中国的旅顺、大连和朝鲜的元山,进而控制朝鲜半岛。

担心日本倒向英国,英国是与俄国争夺远东的劲敌。

对日纵容。

态度,俄国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本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劝日本。

B、英国:与俄国争夺远东,有意拉拢日本,阻止俄国争夺朝鲜。

7月14日,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教师过渡:列强的态度实际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

战争于1894年7月25日,以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而爆发,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

环节四:合作探究:中国为何惨败(设置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中国之所以失败,败在了国家体制和国家战略的层面)问题设置: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李鸿章的必战自保的方针造成的,如果不是李鸿章我们是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利用《走向共和》视频资料使学生理解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方针内容如下:问题:李鸿章的战略方针有无缺陷,谈谈你的看法?1、败在战略战术教师解读:李鸿章的作战计划:重点放在奉天和陵寝。

(缺点:忽略制海权,黄海和渤海制海权的问题;集结在沈阳,京畿地区的大批清军游离于战场之外;渤海口、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兵力严重不足)“海洋国家的防御线既不是本国的临海线,也不是与大陆国家之间的海峡中间线,而是对方国家的港口背后”----戴旭《海图腾》236页这说明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李鸿章在战略指挥上是要承当主要责任的。

2、败在观念:材料二:“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船之役。

当时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

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各国闻之,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

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梁启超《李鸿章传》教师解读:无现代国家民族之观念,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了,竟然广东无关。

3、败在腐败的政治材料三:据《皇太后六旬庆典》档案资料记载,费用主要来自二个方面:(1)“部库提拨”:从“筹备饷需、边防经费两款”中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2)“京外统筹”:即向京内外臣工摊派的银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