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去括号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3.4 第2课时 去括号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3.4 第2课时 去括号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3.4 整式的加减 第2课时 去括号【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去括号法则的过程,了解去括号法则的依据.2.会用去括号进行简单的计算.3.经历观察、归纳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去括号法则,熟练运用去括号法则. 【新知预习】1.在假期的勤工俭学活动中,小亮从报社以每份0.4元的价格购进a 份报纸,以每份0.5元的价格卖出b 份(b ≤a )报纸,剩余的报纸以每份0.2元的价格退回报社,小亮赢利多少元?思考:如何合并你算出的这个代数式中的同类项?【导学过程】 活动一: 1.填表: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 . 括号前面是“-”号, . 活动二:1.计算 -0.4a +0.5b +0.2 (a -b )2.去括号:(1)5c 2-(a 2+b 2- ab) (2) - m +(- n + p - q )(3)xy -(- 2x 2 - y 2 + z 2) (4) -(2x - y )+(z - 1)例1. 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1));42(5b a a -- )2(32)2(22x x x -+【反馈练习】1.课本 P85 练一练2.下列去括号正确吗?如有错误,请改正:(1);)(b a b a -=--- ( ) (2);125)12(522x x x x x x ++-=--- ( )(3);213)(21322y xy xy y xy xy +-=--( ) (4)3333333396)32(3)(b a b a b a b a +-+=--+ ( )3.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a +(-3b -2a ); (2)(x +2y )-(-2x -y );(3)6m -3(-m +2n ); (4)2x -3(x -y 2 ) +2(-x -y 2).★4.先化简,再取一个你喜欢的数代入求值:7a ﹣2[3a 2+(2+3a ﹣a 2)].【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1) (2) (3) (4)2.(1) (2) (3) (4)(5)专题14 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及尺规作图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4个小题)1.【2015凉山州】如图,将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当∠2=38°时,∠1=()A.52° B.38° C.42° D.6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如图:∵∠3=∠2=38°(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90°﹣∠3=52°,故选A.【考点定位】平行线的性质.2.【2015德阳】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C=AD=AE,且AB∥ED,∠EAB=120°,则∠D CB=()A.150° B.160° C.130° D.60°【答案】A.【解析】【考点定位】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平行线的性质;3.多边形内角与外角. 3.【2015德阳】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CD 为AB 边上的高,若点A 关于CD 所在直线的对称点E 恰好为AB 的中点,则∠B 的度数是( )A.60° B.45° C.30° D.75°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在Rt △ABC 中,∠ACB =90°,CD 为AB 边上的高,点A 关于CD 所在直线的对称点E 恰好为AB 的中点,∴∠CED =∠A ,CE =BE =AE ,∴∠ECA =∠A ,∠B =∠BCE ,∴△ACE 是等边三角形,∴∠CED =60°,∴∠B =12∠CED =30°.故选C. 【考点定位】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2.轴对称的性质.4.【2015眉山】如图,在Rt △ABC 中,∠B =900,∠A =300,DE 垂直平分斜边AC ,交AB 于D ,E 是垂足,连接CD .若BD =l ,则AC 的长是( )A .32B .2C .34D .4【答案】A. 【解析】【考点定位】1.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勾股定理.二、填空题:(共4个小题)5.【2015绵阳】如图,AB∥CD,∠CDE=119°,GF交∠DEB的平分线EF于点F,∠AGF=130°,则∠F= .【答案】9.5°.【解析】试题分析:∵AB∥CD,∠CDE=119°,∴∠AED=180°﹣119°=61°,∠DEB=119°.∵GF交∠DEB的平分线EF于点F,∴∠GEF=12×119°=59.5°,∴∠GEF=61°+59.5°=120.5°.∵∠AGF=130°,∴∠F=∠AGF﹣∠GEF=130°﹣120.5°=9.5°.故答案为:9.5°.【考点定位】平行线的性质.6.【2015乐山】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DE垂直平分AB,已知∠ADE=40°,则∠DBC= °.【答案】15.【解析】试题分析:∵DE垂直平分AB,∴AD=BD,∠AED=90°,∴∠A=∠ABD,∵∠ADE=40°,∴∠A=90°﹣40°=50°,∴∠ABD=∠A=50°,∵AB=AC,∴∠ABC=∠C=12(180°﹣∠A)=65°,∴∠DBC=∠ABC﹣∠ABD=65°﹣50°=15°,故答案为:15.【考点定位】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7.【2015巴中】如图,在△ABC中,AB=5,AC=3,AD、AE分别为△ABC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过点C作CH⊥AE于点H,并延长交AB于点F,连结DH,则线段DH的长为.【答案】1.【解析】【考点定位】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8.【2015攀枝花】如图,在边长为2的等边△ABC中,D为BC的中点,E是AC边上一点,则BE +DE的最小值为..【解析】试题分析:作B关于AC的对称点B′,连接BB′、B′D,交AC于E,此时BE+ED=B′E+ED=B′D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B′D就是BE+ED的最小值,∵B、B′关于AC的对称,∴AC、BB ′互相垂直平分,∴四边形ABCB′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ABC是边长为2,∵D为BC的中点,∴AD⊥BC,∴AD=,BD=CD=1,BB′=2AD=B′G⊥BC的延长线于G,∴B′G=AD在Rt△B′BG中,BG DG=BG﹣BD=3﹣1=2,在Rt△B′DG中,BD.故BE+ED.【考点定位】1.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最值问题;4.综合题.三、解答题:(共2个小题)9.【2015广安】手工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将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纸片恰好剪成六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聪明的你请在下列四个正方形中画出不同的剪裁线,并直接写出每种不同分割后得到的最小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注:不同的分法,面积可以相等)【答案】答案见试题解析.【解析】(2)正方形A BCD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O是AC、BD的交点,连接OE、OF,即可把正方形纸片恰好剪成六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分割后得到的最小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即可;(3)正方形ABCD中,F、H分别是BC、DA的中点,O是AC、BD的交点,连接HF,即可把正方形纸片恰好剪成六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分割后得到的最小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即可;试题解析:根据分析,可得:.(1)第一种情况下,分割后得到的最小等腰直角三角形是△AEH、△BEF、△CFG、△DHG,每个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4÷2)×(4÷2)÷2=2×2÷2=2(cm2);(2)第二种情况下,分割后得到的最小等腰直角三角形是△AEO、△BEO、△BFO、△CFO,每个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4÷2)×(4÷2)÷2=2×2÷2=2(cm2);(3)第三种情况下,分割后得到的最小等腰直角三角形是△AHO、△DHO、△BFO、△CFO ,每个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4÷2)×(4÷2)÷2=2×2÷2=2(cm2);(4)第四种情况下,分割后得到的最小等腰直角三角形是△AEI、△OEI,每个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4÷2)×(4÷2)÷2÷2=2×2÷2÷2=1(cm2).【考点定位】1.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2.操作型.10.【2015重庆市】如图1,在△ABC中,∠ACB=90°,∠BAC=60°,点E是∠BAC角平分线上一点,过点E作AE的垂线,过点A作AB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D,连接DB,点F是BD的中点,DH⊥AC,垂足为H,连接EF,HF.(1)如图1,若点H是AC的中点,AC=AB,BD的长;(2)如图1,求证:HF=EF;(3)如图2,连接CF,CE.猜想:△CEF是否是等边三角形?若是,请证明;若不是,说明理由.【答案】(1)AB =BD = 【解析】试题解析:(1)∵∠ACB =90°,∠BAC =60°,∴∠ABC =30°,∴AB =2AC =2×∵AD ⊥AB ,∠CAB =60°,∴∠DAC =30°,∵AH =12AC =,∴AD =cos30AH =2,∴BD =(2)如图1,连接AF ,∵AE 是∠BAC 角平分线,∴∠HAE =30°,∴∠ADE =∠DAH =30°,在△DAE 与△ADH 中,∵∠AHD =∠DEA =90°,∠ADE =∠DAH ,AD =A D ,∴△DAE ≌△ADH ,∴DH =AE,∵点F 是BD 的中点,∴DF =AF ,∵∠EAF =∠EAB ﹣∠FAB =30°﹣∠FAB ,∠FDH =∠FDA ﹣∠HDA =∠FDA ﹣60°=(90°﹣∠FBA )﹣60°=30°﹣∠FBA ,∴∠EAF =∠FDH ,在△DHF 与△AEF中,∵DH =AE ,∠HDF =∠EAH ,DF =AF ,∴△DHF ≌△AEF ,∴HF =EF ;(3)如图2,取A B 的中点M ,连接CM ,FM ,在R t △ADE 中,AD =2AE ,∵DF =BF ,AM =BM ,∴AD =2FM ,∴FM =AE ,∵∠ABC =30°,∴AC =CM =12AB =AM ,∵∠CAE =12∠CAB =30°∠CMF =∠AMF ﹣∠AMC =30°,在△ACE 与△MCF 中,∵AC =CM ,∠CAE =∠CMF ,AE =MF ,∴△ACE ≌△MCF ,∴CE =CF ,∠ACE =∠MCF ,∵∠ACM =60°,∴∠ECF =60°,∴△CEF 是等边三角形.【考点定位】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4.探究型.。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整式的加减去括号法则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整式的加减去括号法则优秀教学案例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解题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会设计一个有趣的情景,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其中有苹果和香蕉,苹果每斤3元,香蕉每斤2元,妈妈一共花了20元,请问妈妈买了多少斤苹果和香蕉?”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的内涵。在导入环节,我会设计一个有趣的情景,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其中有苹果和香蕉,苹果每斤3元,香蕉每斤2元,妈妈一共花了20元,请问妈妈买了多少斤苹果和香蕉?”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让学生在互动中收获更多,提高课堂效果。此外,我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整式的加减-去括号(教案)

3.4整式的加减-去括号(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掌握去括号的基本法则:正号不变,负号变号;
b.能够熟练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整式的简化;
c.能够将去括号法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解释:
-重点一:对于表达式3(x-2y),学生需要理解去掉括号后,x前的系数3保持不变,-2y前的符号由负变正;
-重点二:例如,对于表达式(x+y)-(2x-y),学生应能熟练去掉括号,得到x+y-2x+y,并进一步简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去括号法则和整式简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多重括号的处理,我会通过举例和步骤分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去括号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折扣计算。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计算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演示去括号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整式的加减-去括号》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去掉一些限制条件的情况?”比如,在计算购物时的折扣,我们常常需要去掉商品价格前的括号来得到最终价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去括号的奥秘。
3.4整式的加减-去括号(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数学教材第三章第四节“整式的加减-去括号”。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理解去括号的法则:当整式中的括号前面有正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各项符号不变;当括号前面有负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各项符号改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2去括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2去括号教学设计
3.实际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与购物、计算费用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去括号法则简化计算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合作题:小组共同完成一道复杂的去括号题目,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讨论解题策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思考拓展题:针对学习内容,提出一道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去括号法则的本质和适用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直观的数学活动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去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设计数学活动,如使用实物或代币来表示括号内的数值,让学生直观感受去括号后数值的变化。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让学生体验去括号在简化计算中的实际应用。
2.采用问题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团队协作能力。
-方括号[ ]内的运算优先级高于圆括号,先计算方括号内的运算。
2.例题示范:通过几个典型例题,展示如何运用去括号法则简化代数式。
3.互动提问: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适时提问学生,确保他们对去括号法则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通过合作学习深化对去括号法则的理解。
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难点
-去括号法则的理解与应用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学生需掌握如何根据括号前的符号正确去掉括号,并注意符号变化对括号内各项的影响。
-混合运算中,含有多个括号且括号之间关系复杂的情况,如分配律的运用,是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难点。
2.技能重难点
-学生在去括号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如符号误用、漏项或多项等。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去括号教案

去括号教案

课题:3.4.3 去括号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去括号法则;会正确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去括号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能力.(2)根据去括号、合并同类项题目的求解过程,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情感态度通过实际问题情景得出等式,探索出去括号法则,进一步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观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难点对“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正负号”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探究的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流程安排流程图目的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通过旧知的复习很自然的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二、研究实例,探索新知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究,概括并理解去括号法则.三、应用新知,拓展训练通过对找朋友、火眼金睛两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直接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去括号法则.通过教师板演、学生板演并让学生及时纠错、讲解,养成规范的解题习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价值.四、回眸课堂,自我提升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则,将知识内化.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多项式8a+2b-(5a -b)中有同类项吗?2、想一想怎样才能合并同类项?教师首先提出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点题.教师板书课题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回答.通过两个问题的复习,让学生很自然的在复习旧知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统一.3、出示目标(1)探索去括号法则;(2)能正确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教师出示目标,一学生读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以备在后续的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二、研究实例,探究新知最近,各个超市为了留住顾客,都在打优惠战,佳联超市也打出了各种优惠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情境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1、佳联超市牛奶区在优惠活动前夕,为了备足货源,在原有牛奶a箱的基础上,又从仓库运货两次,第一次运牛奶b箱,第二次运牛奶c箱,该牛奶区共有牛奶多少箱?提出问题(1),学生分析思考后,回答牛奶区共有牛奶数量的两种不同的代数表达式.教师关注:1、学生可能对a+(b+c)的表示方法,若想不起来,应适时点拨.2、对学生的讲解,及时进行点评.探究得出等式a+(b+c)=a+b+c,为探究去括号法则做好准备.2、活动结束,超市负责人清点货物,若牛奶区原有a箱牛奶,第一天卖出去b箱,第二天卖出去c箱,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还剩多少箱牛奶?在问题(1)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分析结果并回答.教师关注:1、学生对代数式“a-(b+c)”的理解,学生对等式a-(b+c)=a-b-c的理解.2、对学生的讲解,及时进行点评,及时鼓励.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a-(b+c)=a-b-c意义.为探究去括号法则做好准备.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问题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3、观察等式a+(b+c)=a+b+ca-(b+c)=a-b-c等式从左到右有何改变?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吗?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1、先独立思考;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3、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4、师生共同总结从形式上——括号没了从符号上——①括号内b、c的符号没有变②括号内b、c的符号改变了教师接着提问:1、符号变与不变和谁有关系?2、等式右边b的符号是括号前面的符号吗?3、你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去括号的规律吗?学生叙述法则,师生共同总结法则.教师关注: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理解程度.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索、交流来亲身感受“去括号法则”的探究发现过程,体会成功的快乐.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能力、分组合作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等.问题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四、应用新知,拓展训练1、法则的直接应用你能找到它们的好朋友吗?① a+(b-c)A、a-b+c②a-(b-c) B、-a-b+c③-a+(-b+c)C、-a+b-c④-a-(-b+c)D、 a+b-c 教师给出问题,你能在A、B、C、D中找到①、②、③、④的好朋友吗?说一说你依据什么找到的?请举手回答.教师关注:学生能否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还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这个环节是直接应用法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法则,初步理解法则的应用.2、判断下列去括号是否正确?请指出错在哪里:(1)-(a-b+c)=-a+b+c ()(2)-(a-b)-(-c-d)=-a+b+c-d ( )(3)2b+(-3a+1)=2b-3a+1()(4)c+2(a-b)=c+2a-b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学生讲解.教师接着提问:通过做这几个题目,你觉得应该给你的同伴提醒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关注: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学生对第(4)题的错误是否真正理解.继续巩固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强化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认识. 特别是应用乘法分配律时常出现的错误的认识.问题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3、讲解例题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a2+2ab+b2)-(a2-2ab+b2) 2、3(2x2-y2)-2(3y2-2x2)1、学生独立思考第一题,然后学生说教师板演,强调格式.2、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先去括号,在合并同类项.教师提问:1、第(2)题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看到括号前面的系数不为一.)2、第一个括号怎样去?(学生回答,教师板演.)3、第二个括号呢?学生口答.4、还有不同的做法吗?引导学生得出两种做法.一种是:现将3分配到括号里每一项中去,再去括号;第2种方法:直接将-3看作整体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强调注意符号.教师关注:1、学生语言的准确性.2、对例2的理解程度.通过例题教学,突出本节重点,特别是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尤其对例2的一题多解的分析,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4、练一练你一定行化简:(1)(x+y-z)+(x-y+z)-(x-y-z) (2)(x2-y2)-3(2x2-3y2)(3)7a2b-(-4a2b+5ab2)-2(2a2b -3ab2)三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①书写是否规范、结果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学生纠错并讲解原因.教师关注:1、学生能否规范地做题.2、对括号前面是“-”且系数不为1时,能否正确解题.采用学生板演,教师巡回的辅导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本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书写格式,及时的订正和指导.5、佳联超市出售牛奶糖和水果糖,牛奶糖单价(2x-y)元/千克,水果糖单价(X+y)元/千克(1) 1千克牛奶糖比1千克水果糖多多少元?(2)1千克牛奶糖和2千克水果糖共多少元?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题意,通过独立思考,列式计算.进行抢答.教师关注:①学生能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的列出算式;②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以他们喜爱的糖果为背景,进一步突破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难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五、回眸课堂、自我提升1、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让学生从知识、应用、启示方面总结收获.教师关注:①学生能否正确叙述去括号法则;②是否体会到去括号法则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回顾反思,总结知识,提炼方法,进一步明确本节的主题和中心环节.使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挑战自我(备用)如果一个三角形第一条边长为a厘米,第二条边比第一条边长(a-2b)厘米,第三条边比第一条边的2倍少b 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学生阅读题意,通过独立思考,教师引导:第一条边长为( )厘米第二条边长为( )厘米第三条边长为( )厘米怎样求三角形的周长?学生独立做,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格式.教师关注:①学生计算的准确性;②是否丢掉“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认真、严谨、规范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1)(必做题)课本112页习题3.4 第7、8题(2)(选做题)已知:x、y 满足 5(x+2)2 +∣y-3 ∣=0,求代数式-7x2+(6x2-5xy)-(3y2+xy-x2)的值.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通过必做题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应用.通过选做题作业的完成,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引导他们关注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去括号 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去括号 教案3

初中-数学-打印版
去括号与添括号(3)
素质教育目标
应用去括与添括号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确分析题意。

理解题意。

难点:由已知条件和未条件确定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法则是什么?
2、添括号法则是什么?
讲授新课:
例1三个植树队,第一队种树x棵,第二队种的树比第一队种的树的2倍少25棵,第三队种的树比第一队种的树的一半多42棵,三队一共种树多少棵?
求(1)x=100(2)x=240时,三队共种树多少棵?
学生活动:由学生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

如果出现错误,教师及时纠正。

教师强调:在设中要写出单位,解完方程要进行检验是否符合题意,答要写完整,不要忘记写单位。

例2 a表示十位数,b表示个位上的数,用代数式表示这个两位数,要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交换位置,计算所得数与原数的和。

这个数能被11整除吗?
教师说明: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b (b≠0),若存在整数q,使a=bq,就说a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学生活动:由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解题的全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进行计算。

例3 一个四边形的周长是48厘米,已知第一条边a厘米,第二条边比第一条边的2倍长3厘米,第三条边等于第一、二两条边的和,写出表示第四条边长的代数式。

课堂练习:P175—2
课后作业:P177—14、15、16。

初中-数学-打印版。

3.4去括号教学设计

3.4去括号教学设计

3.4去括号实验中学于海波一、教材分析实验教材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在设计上注重由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想像、总结数学的法则和意义。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在现实情境下探索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进入了神奇的代数世界,知道了代数式的意义,学会了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在今后学习整式加减、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解方程等内容时,经常会遇到去括号的问题。

因此,学生对去括号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一般概念认识比较深,稍作变换便不知所措,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探究,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总结去括号法则,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五、教学准备课件,直尺1.成功之处:(1)课堂设计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使学生观察、对比、探索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通过具体情境和生活经验引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去括号的必要性,并经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去括号法则,使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部分知识。

(4)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先体会、后感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不足之处:(1)由于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不够熟练,导致问题情境创设用的时间偏多。

(2)教师的经验不足,语言不够精练,教学环节衔接得不够流畅。

(3)建议增加一课时,补充添括号内容并进一步巩固去括号法则。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整式的加减去括号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整式的加减去括号优秀教学案例
3.建立评价机制:设立积分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情境导入:以购物场景为例,让学生计算购物时的总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化计算过程;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如何快速去掉数学表达式中的括号?”,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回顾已有知识:简要回顾整式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整式的加减去括号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式的加减》一章中的3.4节“去括号”,是学生学习整式加减法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环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整式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但去括号法则较为抽象,对于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提高学生整式加减运算能力,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2.利用互动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去括号的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去括号法则,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去括号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分层次提问: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去括号教学设计方案

去括号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去括号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去括号运算。

(2)能够运用去括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去括号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去括号时符号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去括号的法则。

(2)提出问题:去括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去括号运算?2. 新课讲授(1)展示去括号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去括号的方法。

(2)讲解去括号的基本方法: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则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则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符号要变号。

(3)通过实例讲解去括号时符号的确定方法。

(4)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运用去括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去括号的基本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去括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1)总结去括号的基本方法。

(2)强调去括号时符号的确定方法。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去括号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检验学生运用去括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去括号教案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去括号教案2

3.4 整式的加减 第2课时 去括号【教学目标】 1. 用学过地知识和生活实例得出去括号法则。

2.能利用总结出地法则进行简单地运算。

【教学重、难点】去括号法则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方法】探究与交流【教学过程】1、问题一:如图是我校规划中地运动场所平面图,红线围绿化带,黑线围道路。

问:绿化带、道路各有多长(重叠部分忽略不计)?要求:通过对绿化带、道路长的讨论,引入课题:去括号,且发现某些规律。

问题二: 要求:第一:填表。

第二:从表中找出相等地代数式。

第三:升华(由问题一、问题二去发现去括号的规律,得去括号法则:去掉括号和它前面地“+”号。

括号里面各项符号都不变;去掉括号和它面前的“—”号,括号里面的各项符号都改变。

思考:我们以前学过地哪些知识可以解释去括号法则? 2、 法则的应用:(一)判断正误,如有错误,请给改正。

(1)、-(-a-b)=a-b (2)、5x-(2x-1)-x 2=5x-2x+1+x 2 (3)、3xy-21(xy-y 2)=3xy-21xy+y 2(4)、(a 3+b 3)-3(2a 3-3b 3)=a 3+b 3-6a 3+9b 3(二)课堂练习:以下各题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1) 5a-(2a-4b) (2) 2x 2+3(2x-x 2) (3) a+(-3b-2a) (4) (x+2y)-(-2x-y) (5) 6m-3(-m+2n) (6) a 2+2(a 2-a)-4(a 2-3a) 3、议一议:(1) a-b-c=+( )=-( )=a-( )=a+( ) (2) (a+b-c)(a-b+c)=[a+( )][a-( )] 通过对·3·的讨论,大家有什么体会?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5、作业:课本内容,本课时练习。

3.4 去括号(一)教案..

3.4 去括号(一)教案..

1、使学生初步掌握去括号法则;2、使学生会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的运算;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去括号法则;法则的运用难点:括号前是负号的去括号运算。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请同学们看以下两题:(1)13+(7-5); (2)13-(7-5)谁能用两种方法分别解这两题?找两名同学回答,教师板演解:(1)13+(7-5)=13+2=15;或者原式=13+7-5=15.(2)13-(7-5)=13-2=11;或者原式=13-7+5=11.小结这样的运算我们小学就会了,对吗?那么,现在,若将数换成代数式,又会怎么样呢?再看两题:引例一:教室里原有a名同学,体育课后同学们陆续回到教室,第一批回来了b 名同学,第二批回来了c名同学,教室里共有 a+(b+c) 名同学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后来两批一共回来了 b+c 名同学,因而教室里共有a+b+c 名同学。

引例二:教室内原有a名同学,第一批走了b名同学,第二批又走了c名同学。

两批一共走了 b+c 名同学,教室内还剩a_-(b+c) 名同学;第一批走后教室内剩 a-b 名同学,第二批走后教室内剩a-b-c 名同学。

仔细观察,有何规律:a+(+b+c)=a+b+c 括号没了符号没变a-(+b+c)=a-b-c 括号没了符号变了(1)9a+(6a-a); (2)9a-(6a-a)谁能仿照刚才的计算,化简一下这两道题?找同学口答,教师将过程写出解:(1)9a+(6a-a)=9a+5a=14a;或者原式=9a+6a-a=14a.(2)9a-(6a-a)=9a-5a=4a;或者原式=9a-6a+a=4a.提问:1、上述两题的解法中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区别在哪里?2、我们是怎么得到多项式去括号的方法的?引导学生回答“是从数的去括号方法得到的”,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叫“类比”3、第(1)小题与第(2)小题的去括号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初步得出“去括号法则”(二)、新知识的学习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括,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此法则由学生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修改、补充为了便于记忆,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下面的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含括号的多项式的化简方法: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三)、新知识的应用例1 计算:(1)8a+(5a-7)解:原式= 8a+5a-7 (去括号)=13a-7 (合并同类项)(2)练习:5x+(-3x+4)说明:在做此题过程中,让学生出声念去括号法则,再次强调“是+号,不变号;是一号,全变号”例2 去括号:(1)5a-(3a+1)解:原式=5a-3a-1 (去括号)=2a-1 (合并同类项)练习:5x-(-3x+4)例3、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x-3y)+(2x+4y)解:原式=x-3y+2x+4y=x+2x-3y+4y=3x+y练习: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2x-3y)+(5x+4y)提示:在去括号的运算中,当( )前是“-”号时,容易犯的错误是只将第一项变号,而其他项不变.(2)间接去括号(三步法)根据去括号法则,在___上填上“+”号或“-”号:1.口答:去括号(1)a + (– b + c ) =( 2 ) ( a – b ) – ( c + d ) =( 3 ) – (– a + b ) – c =( 4 ) – (2x – y ) – ( - x2 +y2 ) =巩固新知: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1)3(x+8)=3x+8 不正确(2)-3(x-8)=-3x-24 不正确(3)-6(x-2)=-6x+12 不正确(4)4(-3-2x)=-12+8x 不正确小结:1、今天,我们类比着数的去括号法则,得到了多项式的去括号法则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正号,把括号和他前面的正号一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去括号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去括号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去括号》●教材与学生数学现实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分解、知识整合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

●教法与学法分析为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鉴于七年纪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具体、直观、形象之特点,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教学实施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洪流中,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适合观察、探索、发现知识的情境,以知识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它们所掌握的知识在应用中得到融会贯通,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逻辑思维能力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设计理念1、本节课借助多媒体及动画演示,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学生们动脑、动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直觉能力,还启发了学生的探索灵感,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同时也获取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2去括号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2去括号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 通过对去括号法则的学习,让学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冷静、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的人性化、实际性和教育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通过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去括号法则,提高学习效果。
5. 作业小结: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检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通过作业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一内容,我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我以生动的生活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去括号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分享,深化对去括号法则的理解,提高运算能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设计一个生动的生活情境: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其中有苹果和香蕉,苹果每斤3元,香蕉每斤2元,妈妈一共花了20元,请问妈妈买了苹果和香蕉各多少斤?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发他们对去括号知识的探究欲望。接着,我会提问:如果我们将苹果和香蕉的价格用括号括起来,变成(3x + 2y),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这样就自然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去括号。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 去括号 教案4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 去括号 教案4

去括号与添括号(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去括号法则2.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淮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三.教学方法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胶片。

五.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师:前边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

(出示投影 1)1.下面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①;②;③。

2.同类项具有哪两个特征?3.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1);(2);(3)。

学生活动:1、2题学生口答,分别叫优、中、差的学生回答,3题(1)(2)小题学生抢答,(3)小题学生解决有了困难。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中有同类项吗?怎样把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小组选代表回答,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并板书:3.3去括号与添括号【教法说明】在复习中,学生合并中的同类项遇到了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先去括号,怎样去括号呢?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师:如何去括号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所得结果。

(出示投影 2 )计算下列各式(或合并同类项);。

;。

学生活动:先运算,然后由学生回答结果。

师:(用复合胶片把结果出示投影3)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两种运算有什么区别?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后,指定一名学生回答(两种运算的结果相同,而两种运算的顺序不同,如是先求7与-5的和再与13相加,而13+7-5是先求13与+7的和再与-5相加)。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 去括号 教案5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 去括号 教案5

去括号与添括号(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添括号法则。

2.应用:能熟练地按要求正确地添括号。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归纳、对比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由去括号与添括号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可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添括号法则。

2.难点:括号前添“—”号的添括号法则。

3.疑点:按要求添括号(即把具有某种特征的项放入括号内)。

三.教学方法比较、发现法。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五.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去括号法则,根据上节所学的去括号法则,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出示投影1)1.;(2);(3);(4)。

2.请你说出去括号的根据是什么?学生活动: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的学生都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共同订正。

【教法说明】上述题组让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去括号的知识,去括号后,学生再回答根据是什么?是渗透给学生做数学问题要有理有据。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师:上面是根据去括号法则,由左边式子得右边式子,现在我们把上面四个式子反过来,可以怎么样?(学生回答)(1);(2);(3);(4)。

师:上面四个式子由左到右是添括号的过程,你能发现添括号的法则吗?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学们互相叙述,补充和纠正,语言较通顺后举手回答,师生共同补充纠正。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添括号法则: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师:谁能分析一下,上述法则中“添”,“各项”,“不变”,“改变”是什么含义,按法则添括号多项式的值改变吗?学生活动: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后,再指导学生回答。

【教法说明】添括号法则的发现与总结,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可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法则得出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法则中的关键性词语,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去括号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去括号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五节去括号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总结去括号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3.体会合并同类项在代数式求值计算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条理性,以及代数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步培养类比联想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去括号法则。

教学难点: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符号的处理。

教学过程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用火柴棒搭正方形时,小明是怎样计算火柴棒的根数的吗?小明: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根下面是小颖和小刚的做法:小颖:把没一个正方形都看成用4根火柴棒搭成的,然后再减多算的根数,得到的代数式是4x-(x-1)小刚:第一个正方形可以看成是3根火柴棒加1根火柴棒搭成的,此后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搭x个正方形共需要(3x+1)根他们的结果是否一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以下,看一看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

二.讲解新课1.分析、讨论利用运算律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4+3(x-1)=4+3x-3=3x+14x-(x-1)=4x+(-1)(x-1)=4x+(-1)x+(-1)( -1)=4x-x+1=3x+12.议一议:从上面的分析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有什么变化(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得出)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变;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口决:去括号,去“+”号,括号里的面不变号;去括号,去“—”号,括号里面都变号。

同时教师指出去括号时,乘法分配律的正确使用。

3.练一练:判断正误并把错误的改正在右边:1).)(c b a c b a -+=-+ ( )2).)(c b a c b a ++=+-- ( )3).1)1(--=--x a x a ( )4).)()(y x v u y x v u -+--=-+-- ( )5).632)3(2)32(z y x n m z y x n m ++--=----( )4.例题讲解例1 去括号,并合并同类项:(1)4a -(a -3b); (2)a+(5a -3b) -(a -2b); (3)3(2xy -y) -2xy出示例题后,不做任何提示,由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学生板演,待黑板上的学生做完,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给的答案进行订正,努力讨论归纳: ①易出错误的地方,错误的原因;②怎样预防错误的发生。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 去括号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 去括号 教案

去括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过程与方法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的过程,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得到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新课开始之前,老师先出几个题目给大家,你们能完成吗?1.某人带了a元钱去商店购物,先后花了b元和c元,他剩下的钱可以怎样表示?有几种表示方法?学生完成,教师点评.2.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二、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两个式子,你们知道该怎样化简吗?100t+120(t-0.5) ①100t-120(t-0.5) ②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120(t-0.5)=+120t-60 ③-120(t-0.5)=-120t+60 ④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x-3)=x-3 (去掉括号,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x-3)=-x+3 (去掉括号,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以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都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三、例题讲解【例1】化简下列各式:(1)8a+2b+(5a-b); (2)(5a-3b)-3(a2-2b).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解答过程,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例2】将下列各式去括号:(1)+(2a-3b);(2)-(-x+1);(3)-3(2x2-3x).解:(1)+(2a-3b)=2a-3b;(2)-(-x+1)=x-1;(3)-3(2x2-3x)=-3×2x2+(-3)×(-3x)=-6x2+9x.【例3】化简并求值:2(a2-ab)-3(a2-ab),其中a=-2,b=3.解:2(a2-ab)-3(a2-ab)=2a2-2ab-2a2+3ab=ab.当a=-2,b=3时,原式=ab=(-2)×3=-6.【例4】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教师多媒体展示例5,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2(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之间的距离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解答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点评.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可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四、课堂小结师: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总结后,教师强调应熟记法则,并能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法则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去括号
实验中学于海波
一、教材分析
实验教材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在设计上注重由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想像、总结数学的法则和意义。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在现实情境下探索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进入了神奇的代数世界,知道了代数式的意义,学会了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在今后学习整式加减、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解方程等内容时,经常会遇到去括号的问题。

因此,学生对去括号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一般概念认识比较深,稍作变换便不知所措,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探究,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总结去括号法则,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五、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1.成功之处:
(1)课堂设计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使学生观察、对比、探索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通过具体情境和生活经验引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去括号的必要性,并经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去括号法则,使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部分知识。

(4)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先体会、后感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不够熟练,导致问题情境创设用的时间偏多。

(2)教师的经验不足,语言不够精练,教学环节衔接得不够流畅。

(3)建议增加一课时,补充添括号内容并进一步巩固去括号法则。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越来越感到课改实验教材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大舞台,让我们充分进行尝试,大胆进行实验,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